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
- 格式:ppt
- 大小:667.00 KB
- 文档页数:10
实验三: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熟悉玻璃器皿的洗涤包装和灭菌前的准备工作。
(2)学习微生物培养基和无菌水的制备,了解培养基配方中各成分的作用、制备流程及各环节的操作技术与应用。
(3)学习并掌握培养基的高压蒸气灭菌原理、操作关键技术和灭菌技术。
二、实验原理培养基的制备原理培养基是按照微生物生长发育的需要,用不同组分的营养物质调制而成的营养基质。
人工制备培养基的目的,在于给微生物创造一个良好的营养条件。
把一定的培养基放入一定的器皿中,就提供了人工繁殖微生物的环境和场所。
自然界中,微生物种类繁多,由于微生物具有不同的营养类型,对营养物质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加之实验和研究上的目的不同,所以培养基在组成原料上也各有差异。
但是,不同种类和不同组成的培养基中,均应含有满足微生物生长发育的水分、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素以及某些特需的微量元素等。
此外,培养基还应具有适宜的酸碱度(pH值)和一定缓冲能力及一定的氧化还原电位和合适的渗透压。
根据制备培养基对所选用的营养物质的来源,可将培养基分为天然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和合成培养基三类。
按照培养基的形态可将培养基分为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
根据培养基使用目的,可将培养基分为选择培养基、加富培养基及鉴别培养基等。
培养基的类型和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必须根据不同的微生物和不同的目的进行选择配制,本实验分别配制常用培养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和马铃薯蔗糖培养基等固体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是在液体培养基中添加凝固剂制成的,常用的凝固剂有琼脂、明胶和硅酸钠,其中以琼脂最为常用,其主要成份为多糖类物质,性质较稳定,一般微生物不能分解,故用凝固剂而不致引起化学成份变化。
琼脂在95℃的热水中才开始融化,融化后的琼脂冷却到45℃才重新凝固。
因此用琼脂制成的固体培养基在一般微生物的培养温度范围内(25℃-37℃)不会融化而保持固体状态。
高压蒸气灭菌原理高压蒸汽灭菌是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密闭的加压灭菌锅内,通过加热,使灭菌锅隔套间的水沸腾而产生蒸汽。
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实验⼋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的要求1.掌握微⽣物实验室常⽤玻璃器⽫的清洗及包扎⽅法。
2.掌握培养基的配置⽅法。
3.掌握⼲热灭菌和⾼压蒸汽灭菌的操作⽅法。
⼆、基本原理正确掌握培养基的配制⽅法是从事微⽣物学实验⼯作的重要基础。
由于微⽣物种类及代谢类型的多样性.因⽽⽤于培养微⽣物的培养基的种类也很多,它们的配⽅及配制⽅法虽各有差异。
但⼀般培养基的配制程序却⼤致相同.例如器⽫的准备,培养基的配制与分装,棉塞的制作,培养基的灭菌,斜⾯与平板的制作以及培养基的⽆菌检查等基本环节⼤致相同。
三、实验材料1.药品:待配各种培养基的组成成分、琼脂、1mol/L 的NaOH 和HCl 溶液。
2.仪器及玻璃器⽫:天平、⾼压蒸汽灭菌锅、移液管、试管、烧杯、量筒、三⾓瓶、培养⽫、玻璃漏⽃等。
3.其他物品:药匙、称量纸、pH试纸、记号笔、棉花等。
四、操作步骤(⼀)玻璃器⽫的洗涤和包装1.玻璃器⽫的洗涤玻璃器⽫在使⽤前必须洗刷⼲净。
将三⾓瓶、试管、培养⽫、量筒等浸⼊含有洗涤剂的⽔中.⽤⽑刷刷洗,然后⽤⾃来⽔及蒸馏⽔冲净。
移液管先⽤含有洗涤剂的⽔浸泡,再⽤⾃来⽔及蒸馏⽔冲洗。
洗刷⼲净的玻璃器⽫置于烘箱中烘⼲后备⽤。
2 ?灭菌前玻璃器⽫的包装(1)培养⽫的包扎:培养⽫由⼀盖⼀底组成⼀套,可⽤报纸将⼏套培养⽫包成⼀包,或者将⼏套培养⽫直接置于特制的铁⽪圆筒内,加盖灭菌。
包装后的培养⽫须经灭菌之后才能使⽤(2)移液管的包扎:在移液管的上端塞⼊⼀⼩段棉花(勿图8-1移液管的包扎⽤脱脂棉),它的作⽤是避免外界及⼝中杂菌进⼊管内,并防⽌菌液等吸⼊⼝中。
塞⼊此⼩段棉花应距管⼝约0.5cm 左右,棉花⾃⾝长度纟勺1~1.5cm。
塞棉花时.可⽤⼀外围拉直的曲别针、将少许棉花塞⼊管⼝内。
棉花要塞得松紧适宜,吹时以能通⽓⽽⼜不使棉花滑下为准。
先将报纸裁成宽勺5cm 左右的长纸条,然后将已塞好棉花的移液管尖端放在长条报纸的⼀端,约成45C⾓,折叠纸条包住尖端,⽤左⼿握住移液管⾝,有⼿将移液管压紧.在桌⾯上向前搓转,以螺旋式包扎起来。
实验一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一、实验目的1. 了解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掌握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蔗糖)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2. 了解灭菌的原理,掌握高压蒸气灭菌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器材1. 药品:牛肉膏;蛋白胨;氯化钠;葡萄糖(蔗糖);琼脂;1N NaOH;1N HCl等。
2. 仪器及其他:试管;锥形瓶;量杯;玻璃棒;漏斗;纱布;棉花;报纸;天平或台秤;马铃薯;电炉;铝锅;灭菌锅等。
三、实验方法(一)配制培养基的基本过程:(1)称量:按照培养基配方,称取各种原料放于锅中;(2)溶解:锅中加入所需水量(自来水),加热溶解。
要不断搅拌,以免糊底烧焦,最后加水补足失去的水分;(3)调pH值:按配方要求调节;(4)过滤:用过滤纸或多层纱布过滤,一般无特殊要求,此步可以省去。
(5)分装:按实验要求,可将配制的培养基分装入试管或三角瓶内。
分装时可用漏斗以免使培养基沾在管口或瓶口上而造成污染。
分装量:斜面培养基装入的培养基约为试管高度的l/5,1/4,灭菌后制成斜面。
分装入三角瓶内以不超过其容积的一半为宜。
(6)加棉塞:试管口和三角瓶口塞上用普通棉花(非脱脂棉)制作的棉塞。
制作棉塞时,应选用大小、厚薄适中的普通棉花一块,铺展于左手拇指和食指扣成的圆孔上,用右手食指将棉花从中央压入圆孔中制成棉塞,然后直接压入试管或锥形瓶口。
也可借用玻璃棒塞入,也可以用折叠卷塞法制作棉塞(见图)。
棉塞的形状、大小和松紧度要合适,四周紧贴管壁,不留缝隙,才能起到防止杂菌侵入和有利通气的作用。
棉塞不宜过紧或过松,塞好后以手提棉塞,以瓶、管不下落为准。
棉塞的2/3应在管内,上端露出1/3,便于提拔。
如制作时不慎沾上培养基则不可再用。
(7)包扎:加塞后,将三角瓶的棉塞外包一层牛皮纸或双层报纸,以防灭菌时冷凝水沾湿棉塞。
若培养基分装于试管中,则应以7支在一起,再于棉塞外包一层牛皮纸,用绳扎好。
然后用笔注明培养基名称、组别、日期。
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实验报告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实验报告引言:在微生物学研究中,培养基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的重要步骤。
本实验旨在探究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和灭菌技术的应用。
一、培养基的制备1.1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成分培养基的成分根据微生物的需求而定。
常见的培养基成分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等。
在制备培养基时,需根据所研究的微生物特性选择合适的成分。
1.2 制备培养基的步骤制备培养基的步骤主要包括称量、溶解、调pH、加热消毒和装瓶。
首先,按照配方称取所需成分,并逐一溶解于适量的蒸馏水中。
随后,根据微生物的需求,调节溶液的pH值。
最后,将溶液装入试管或培养皿中,并加热消毒。
二、灭菌技术的应用2.1 灭菌的目的灭菌是指将培养基、培养器具和实验室环境中的微生物杀灭或去除的过程。
灭菌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外来微生物的污染,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2 常用的灭菌方法常用的灭菌方法包括高温灭菌、化学灭菌和紫外线灭菌。
高温灭菌是指将培养基或器具在高温条件下进行加热消毒,常用的方法有烘箱灭菌和压力灭菌。
化学灭菌则是通过使用化学物质如酒精、乙醛等来杀灭微生物。
紫外线灭菌则是利用紫外线的辐射杀灭微生物。
2.3 实验中的灭菌操作在实验中,常用的灭菌操作包括培养基灭菌、器具灭菌和工作台灭菌。
培养基灭菌是将制备好的培养基加热消毒,以杀灭其中的微生物。
器具灭菌则是通过高温、化学物质或紫外线对实验器具进行消毒。
工作台灭菌则是通过紫外线辐射对实验台面进行灭菌处理。
结论: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是微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
正确的培养基制备和灭菌操作可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通过本实验,我们学习了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和常用的灭菌技术,为今后的微生物实验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1] 陈晓玲, 赵莉, 邱晓红, 等. 基础微生物学实验教程[M]. 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2] 郭燕妮, 张晓红.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掌握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和灭菌技术,为后续的微生物培养提供保障。
二、实验原理1. 培养基的制备方法:(1)选用适当的基质:如蛋白胨、肉汤、蔗糖等;(2)添加必需元素:如氮源、碳源、矿物质盐等;(3)调节pH值:使其接近微生物生长最适pH值;(4)加入琼脂:使液态培养基凝固成固态培养基。
2. 灭菌技术:灭菌是指将微生物及其孢子全部杀灭或去除,以保证培养基无菌。
常用的灭菌方法有高温灭菌法和化学药剂灭菌法。
三、实验材料和设备材料:蛋白胨、肉汤、琼脂、氧化钠等。
设备:量筒、天平、自动移液器、恒温水浴器等。
四、实验步骤1. 制备液态培养基:(1)称取所需的蛋白胨和肉汤,按比例混合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中,搅拌均匀;(2)调节pH值至7.0-7.2,若pH值过高可加入适量的氧化钠溶液;(3)将制好的液态培养基分装到不锈钢培养皿中,每个培养皿约20ml;(4)将分装好的液态培养基在恒温水浴器中加热至沸腾,持续煮沸10分钟。
2. 制备固态培养基:(1)按照液态培养基制备方法制备好液态培养基;(2)将琼脂加入到液态培养基中,搅拌均匀;(3)将制好的固态培养基分装到无菌试管或无菌平板中;(4)在恒温水浴器中加热至琼脂完全溶解。
3. 灭菌:将制备好的液态和固态培养基放入高压灭菌锅中进行灭菌处理,温度和时间根据不同材料和设备而定。
五、实验结果经过灭菌处理后,制备好的液态和固态培养基均无菌,可以用于微生物培养。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保证培养基无菌。
2. 制备液态培养基时,要注意加入必需元素的比例和pH值的调节。
3. 制备固态培养基时,要注意琼脂的加入量和溶解度。
4. 灭菌处理时,要根据实验材料和设备选择合适的灭菌方法和时间。
5. 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器材进行消毒处理。
七、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制备液态和固态培养基以及灭菌处理等操作,掌握了培养基制备和灭菌技术。
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技术⼀、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技术培养基是将微⽣物⽣长繁殖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的⽅法配制⽽成的⽤于培养微⽣物的营养基质。
培养基种类很多,不同的微⽣物所需培养基不同。
就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来源可分为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和半合成培养基。
按培养基特殊⽤途可分加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按培养基制成后的物理状态可分为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1.5 %-2.0 %琼脂作凝固剂; 半固体培养基则加⼊0.5 %-0.8 %的琼脂。
⼀般培养基除含有⼤量⽔分外, 还含有碳素、氮素、⽆机盐类和维⽣素等。
此外, 由于徽⽣物⽣长繁殖必须在最适的酸碱度范围内, 才能表现出最⼤的⽣命活⼒, 因此应根据不同种类的徽⽣物. 将培养基调节到⼀定的pH值范围。
培养基配制后还必须进⾏灭菌, 灭菌是指杀死或消灭所有微⽣物, 包括营养体、孢⼦和芽孢。
灭菌的⽅法很多,可分为物理⽅法与化学⽅法两⼤类。
物理⽅法包括湿热灭菌、⼲热灭菌、紫外线灭菌、过滤除菌等; 化学⽅法主要是利⽤化学药品对接种室空间、⽤具和其它物体表⾯进⾏灭菌与消毒。
消毒⼀般是指消灭有害微⽣物的营养体和病原菌。
(⼀) 培养基的配制⽅法⼀般培养基的配制⽅法如下 (各种天然培养基的配制⽅法略有不同):l. 按照配⽅的组分及⽤量先分别称量并配成液体;2. 根据要求调到⼀定的酸碱度(pH值);3. 若要制成固体则加⼊2%琼脂并加热融化;4. 根据需要的数量分装⼊试管或三⾓瓶中, 加上棉塞或盖上纱布;5. 包扎好灭菌后备⽤。
配制斜⾯培养基的⼀般操作步骤为:称量→溶解→调pH值→加琼脂→过滤→分装→加棉塞→包扎→灭菌→摆斜⾯→⽆菌检查。
(图9-7)(⼆) 培养基及常⽤器⽫的灭菌培养微⽣物常⽤的玻璃器具主要有试管、三⾓瓶、培养⽫、吸管等, 在使⽤前必须先进⾏灭菌, 使容器中不含任何杂菌;培养微⽣物⽤的营养基质(培养基), 在接⼊纯种前也必须先⾏灭菌, 使培养基呈⽆菌状态。
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1. 前言在微生物学和生物实验中,培养基作为微生物生长的基础和载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它的质量和制备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2. 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的制备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和配方的准确性和环境卫生的保证。
2.1 材料与仪器•试剂、培养基成分•纯净水•称量器具(称量皿、电子天平)•烧杯、棒子等常规实验仪器•玻璃仪器(试管、培养皿等)•分液漏斗、滤纸、滤膜•火源(酒精灯、燃气炬等)2.2 制备流程1.准备培养基的配方首先,需根据培养菌的要求和实验目的精准配制培养基。
要使用高纯度的试剂,避免杂质的干扰。
2.称量、倒量利用称量皿和电子天平精准的称量各种试剂,比如:氨基酸、盐酸、氢氧化钠等。
按照一定的顺序,向烧杯中慢慢地加入每一种试剂,倒入固定量的纯净水,搅拌,使溶液均匀。
3.混合、调PH值得到每种成分的溶液后,冷却并混合每种成分的溶液,盂内笛声触目激动 (pH Meter Calibration by Fattyd58, 免费使用).调整pH 值,使其达到正确的值。
4.灭菌将混合好的培养基倒入试管、培养皿中,使用微量注射器,将培养基填充至需要的培养皿内。
然后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进行灭菌。
灭菌时间和温度以及一些细节部分操作灵活处理即可。
5.保存灭菌后离火并放置冰箱内,保持冷藏状态。
开封后,最好在 1-2周内使用完成。
3. 培养基的灭菌在实验中,灭菌至关重要,可以有效去除细菌、霉菌等污染物,保证培养基的纯度和实验的成功。
3.1 灭菌方法常见的灭菌方法有:高温高压法、滤过法和辐射法。
其中高温高压法是最普遍也是最常用的灭菌方式。
3.2 操作步骤1.洗涤器皿将试管、培养皿等器皿用清洁刷和流动水清洗干净,在滤器芯中装入过滤棉花。
2.分配培养基用微量注射器等方法将分配好的培养基填充到需要的器皿中。
3.高温高压灭菌将器皿密闭,放入高压锅或者高压蒸汽灭菌器内,进行高温高压灭菌。
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的注意事项
培养基是微生物学实验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实验用品,它是用来培养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基础。
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是影响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培养基的配制
1.选择合适的培养基配方
不同的微生物需要不同的营养物质,因此在选择培养基配方时需要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配方。
2.准确称量
在配制培养基时需要准确称量每种成分,以保证培养基的质量。
3.加热溶解
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中,加热溶解,使其均匀混合。
4.调节pH值
不同的微生物对pH值的要求不同,因此在配制培养基时需要根据实验需要调节pH值。
5.滤过灭菌
配制好的培养基需要进行滤过灭菌,以去除其中的微生物和杂质。
二、灭菌的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的灭菌方法
常用的灭菌方法有高压灭菌、干热灭菌、紫外线灭菌和滤过灭菌等。
在选择灭菌方法时需要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灭菌方法。
2.控制灭菌时间和温度
不同的灭菌方法需要不同的时间和温度,因此在灭菌时需要控制好灭菌时间和温度,以保证灭菌效果。
3.注意灭菌器的清洁和维护
灭菌器需要定期清洁和维护,以保证其正常工作和灭菌效果。
4.注意灭菌后的保存
灭菌后的培养基需要保存在干燥、阴凉、避光的地方,以保证其质量。
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是微生物学实验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实验报告(共8篇) 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实验报告(详细)一、实验题目: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二、实验目的:1、明确培养基的配置原则,掌握配置方法。
2、了解灭菌的原理,学习掌握灭菌器的使用方法。
三、实验器材:1、药品:牛肉膏、蛋白胨、氯化钠、水、琼脂。
2、仪器:三角瓶、培养皿、试管、线绳、棉花、烧杯、报纸、移液管、试管架、铁针、量筒。
四、实验原理:1、培养基的制备包括一下几种成分:(1)水分:主要成分。
(2)N源:包括无机氮和有机氮。
(3)C源:主要是含碳有机物、碳氢化合物等。
(4)无机盐:如NaCl、KH2PO4等。
微量元素:Cu、K、Mg、S、P、Zn。
有些还需要添加“生长因子”,通常是维生素类、某些氨基酸或核酸等。
2、培养基配置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培养对象及培养目的,选用不同的培养基,但有机物总量不得超过15%,盐类一般不超过1%。
培养基有以下分类:按成分: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按状态: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按用途: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培养基配好后应立即灭菌,防止营养物质中的微生物富集。
3、灭菌:用理化手段杀灭一切微生物的营养体,包括芽孢和孢子,在实验中应对所有仪器、操作场所、药品及培养基灭菌或消毒。
(1)高压蒸汽灭菌:将物品放入封闭的加压灭菌器,加热使灭菌锅套间的水沸腾产生蒸汽,将冷空气排尽,压力上升,使水沸点变高,导致菌体蛋白质变性,一般0.1MPa、121℃、15~30min 可以彻底灭菌,本次实验灭菌20min。
若是含糖培养基,110℃、30min。
(2)干热灭菌:微生物细胞内蛋白质因高温而凝固变性。
因高温,所以含水量小,不利于蛋白质受热变性,所以温度高,时间长。
(3)紫外灭菌:诱导胸腺嘧啶二聚体形成抑制DNA复制。
(4)过滤除菌:实验室中用微孔滤膜(孔径一般为0.22μm)。
除病菌需更小。
五、实验步骤:1、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制备依次准确称取0.5g牛肉粉、1.0g蛋白胨、0.5gNaCl放入烧杯,加入100mL水,用玻璃棒搅匀溶解,移入三角瓶,并加入1.5g琼脂。
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
1. 培养基的制备
制备培养基需要先准备好各种化学试剂,并按照配方将其称量、混合。
通常情况下,培养基的配方会包括以下成分:碳源、氮源、矿物质、维生素等。
其中,碳源可以是葡萄糖、蔗糖等简单的单糖或复糖;氮源可以是氨基酸、蛋白胨等;矿物质可以是磷酸盐、镁盐、钙盐等;维生素可以是叶酸、核黄素等。
将配制好的各种化学试剂按照配方溶解在蒸馏水中,制得液体培养基。
根据不同的需求,还可以将液体培养基加入琼脂糖等凝胶剂制成固体培养基。
2. 培养基的灭菌
培养基的灭菌是为了保证培养基中不含有任何杂菌或细菌,避免其对微生物学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常用的灭菌方法有以下几种:
(1) 煮沸法:将液体培养基放入自减压锅或常压锅内进行煮沸,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可杀死绝大多数的细菌和孢子。
(2) 高压灭菌法:将液体培养基放入压力灭菌锅内,压力升至1.5kg/cm2,温度达到121℃,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
(3) 紫外线灭菌法:将液体培养基放入紫外线灯下,辐照时间一般为30-60分钟,可以杀灭一部分的细菌和孢子。
(4) 过滤灭菌法:利用过滤膜过滤液体培养基,可杀灭微小的细菌和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