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指标及试验操作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27.23 KB
- 文档页数:5
毒理学实验操作规程一、实验目的毒理学实验旨在评估化学物质、生物制品或其他潜在有害物质对生物体的不良影响,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畸性、致癌性、致突变性等。
通过实验数据,为环境保护、职业卫生、食品安全以及药物研发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以保障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二、实验准备(一)实验动物的选择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动物种类、品系、年龄、性别和体重。
常用的实验动物包括小鼠、大鼠、豚鼠、兔等。
实验动物应来自具有资质的供应商,并经过检疫和适应期。
(二)实验环境的控制实验动物房应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条件。
动物笼具应定期清洁和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
(三)实验试剂和仪器的准备准备所需的化学试剂、药品、标准品等,并确保其质量和纯度符合实验要求。
同时,检查和校准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如移液器、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
三、实验操作步骤(一)急性毒性实验1、预实验通过少量动物(一般为 3 5 只)进行初步的剂量探索,确定大致的致死剂量范围。
2、正式实验根据预实验结果,设置多个剂量组和对照组。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组,每组一定数量。
采用经口灌胃、腹腔注射、皮下注射等途径给予受试物。
观察并记录动物在给药后的中毒症状、死亡时间和死亡数量。
3、数据处理计算半数致死剂量(LD50)或半数致死浓度(LC50),评估受试物的急性毒性强度。
(二)慢性毒性实验1、实验设计根据受试物的预期用途和暴露情况,确定实验周期(一般为数月至数年)。
设置低、中、高剂量组和对照组。
2、给药方式通常采用经口灌胃或掺入饲料、饮水等方式长期给予受试物。
3、观察指标定期监测动物的体重、进食量、饮水量、临床症状、血液生化指标、脏器重量和病理变化等。
4、数据处理综合分析各项指标,评估受试物的慢性毒性效应。
(三)致畸实验1、动物选择通常选用大鼠或小鼠。
2、实验分组设置对照组和不同剂量的受试物组。
3、给药时间在雌性动物的器官形成期给予受试物。
4、观察指标在妊娠末期处死动物,检查胚胎和胎仔的外观、骨骼和内脏畸形情况。
毒理学实验技术总结毒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有害作用的学科,其实验技术对于评估化学物质的毒性、安全性以及环境风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常见的毒理学实验技术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急性毒性实验急性毒性实验是评估化学物质在短时间内对生物体产生毒性作用的重要方法。
实验通常采用经口、经皮、吸入等途径给予受试物,观察受试动物在 24 小时至 14 天内的中毒症状和死亡情况。
通过计算半数致死剂量(LD50)或半数致死浓度(LC50)来衡量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强度。
急性毒性实验可以初步了解化学物质的毒性特征,为后续的慢性毒性实验和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在进行急性毒性实验时,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如受试动物的种类、年龄、体重、性别等,以及受试物的给予剂量和方式。
同时,要密切观察受试动物的行为、生理和病理变化,及时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
二、慢性毒性实验慢性毒性实验是研究化学物质长期低剂量暴露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作用。
实验周期通常为数月至数年,旨在观察受试动物在长期接触受试物后的生长发育、生殖功能、免疫功能、致癌性等方面的变化。
慢性毒性实验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化学物质的潜在危害,为制定安全标准和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慢性毒性实验的设计和实施较为复杂,需要考虑受试物的蓄积性、代谢途径、靶器官等因素。
实验过程中要定期对受试动物进行体检、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组织病理学检查等,以评估受试物对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影响。
三、遗传毒性实验遗传毒性实验用于检测化学物质对生物体遗传物质(DNA)的损伤作用。
常见的遗传毒性实验方法包括基因突变实验(如 Ames 试验)、染色体畸变实验(如微核试验)和 DNA 损伤修复实验等。
这些实验可以帮助评估化学物质的致癌性和致畸性风险。
Ames 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基因突变实验,通过检测受试物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回复突变率来判断其致突变性。
微核试验则是通过观察细胞中的微核形成情况来评估染色体损伤程度。
实验一毒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一、实验目的1、了解动物实验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2、掌握小鼠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二、实验器材与试剂电子称、小鼠固定器、注射器(3号针头)、灌胃针(12号针头)、棉签、镊子、眼科镊、毛细管、小号毛笔、品红、苦味酸、生理盐水、巴比妥钠、报纸、5ml离心管三、实验内容1. 实验动物的抓取和固定。
2. 实验动物的选择、性别鉴定、随机分组及标记。
3. 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麻醉):灌胃及腹腔、尾静脉、皮下注射。
4. 实验动物的采血:摘取眼球法。
5. 实验动物的处死:颈椎脱臼法。
实验动物的种类——小鼠(Mouse )(一)小鼠的捉拿、固定(二)辨别小鼠的性别,小鼠的编号及染色方法,完全随机分组1. 颜料涂擦被毛编号法(常用于大小鼠):红色:0.5%中性红或品红溶液黄色:3-5%苦味酸溶液(水)80-90%苦味酸酒精饱和溶液2. 实验动物的分组——完全随机分组法将符合实验要求的40只小白鼠随机分配到A,B两组。
(1)动物编号1-40;(2)根据随机数字表,任意指定第10行第15列,从左到右依次读取40个两位的随机数字;(3)对随机数字按大小顺序排序,如数字相同,按先后顺序,先出现的为小;(4)随机数字序号为1~20号对应的小鼠分为A组,21~40号对应的小鼠分为B组。
(三)常用给药方法1、经消化道给药法A自动摄取法B灌胃给药法:小鼠专用灌胃针由注射器和喂管组成,喂管长约1nm,喂管尖端焊有一金属小圆球,金属球中空,用途是防止喂管插入时造成损伤。
金属球弯成20度角,以适应口腔与食道之间弯曲。
将喂管针头尖端防放进小鼠口咽部,顺咽后壁轻轻往下推,喂管会顺着食管滑入小鼠的胃,插入深度约3cm。
用中指与拇指捏住针筒,食指按着针竿的头慢慢往下压,即可将注射器忠的药液灌入小鼠的胃中。
在插入过程中如遇到阻力或可看见1/3的针管,说明灌胃并没有插入胃中,需要取出重新操作。
2、注射给药法A皮下注射B腹腔注射(巴比妥钠):左手提起并固定小鼠,使鼠腹部朝上,鼠头略低于尾部,右手持注射器将针头在下腹部靠近腹白线的两恻进行穿刺,针头刺入皮肤后进针3nm左右,接着使注射针头与皮肤呈45°角刺入腹肌,穿过腹肌进入腹膜腔,当针尖穿过腹肌进入腹膜腔后抵抗感消失。
毒理学实验技术总结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外源化学物、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产生有害作用的科学。
而毒理学实验技术则是研究这些有害作用的重要手段。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和观察,我们能够评估物质的毒性、确定安全剂量范围,为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毒理学实验技术。
一、急性毒性实验急性毒性实验是毒理学中最常见的实验之一,其目的是测定化学物质在短时间内(通常为 24 小时至 14 天)对生物体造成的损害。
实验通常采用两种方法:经口急性毒性实验和经皮急性毒性实验。
经口急性毒性实验是将化学物质以特定的剂量灌胃给予实验动物,然后观察动物在短期内出现的中毒症状和死亡情况。
通过计算半数致死剂量(LD50)来评估物质的毒性强度。
LD50 越小,说明物质的毒性越强。
经皮急性毒性实验则是将化学物质涂抹在动物的皮肤上,观察其对皮肤的刺激性以及可能产生的全身性毒性反应。
在进行急性毒性实验时,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包括实验动物的种类、年龄、体重、性别等,以及化学物质的给予方式和剂量。
同时,要对实验动物进行密切观察,记录其症状出现的时间、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等。
二、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实验与急性毒性实验不同,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的观察周期较长。
亚慢性毒性实验的观察期通常为 90 天左右,而慢性毒性实验则可能持续一年甚至更长时间。
这些实验旨在评估化学物质在长期低剂量暴露下对生物体产生的潜在危害,如对器官功能的影响、致癌性、致畸性等。
实验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实验动物的体重、饮食、行为、血液生化指标等,并在实验结束时对动物进行解剖,检查各个器官的病理变化。
三、遗传毒性实验遗传毒性实验用于检测化学物质对生物体遗传物质的损害作用,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和 DNA 损伤等。
常见的遗传毒性实验方法有:1、细菌回复突变实验(Ames 实验):通过检测化学物质对细菌基因突变的诱导作用,来评估其遗传毒性。
2、微核实验:观察细胞中微核的形成,以判断化学物质是否导致染色体损伤。
药物毒性试验指标1.急性毒性试验一、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一)目的:观察受试物一次给予动物后,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
(二)动物分组和剂量1.动物:一般用小白鼠8周龄,体重18---22g(同次试验体重相差不超过2g)大白鼠6~8周龄,体重120--150g,同次试验体重相差不超过10g。
2.受试物:溶于水的做成溶液,不溶于水的做成混悬液.(三)试验方法1.剂量:一般选用3一5个剂量,各剂量间剂距根据受试物情况和预试结果而定。
2.给药途径和容积:给药途径:应与临床试验的途径相一致。
口服药物应灌胃给药,一、二类新药应采用两种途径给药,其中一种应为推荐临床研究的给药途径。
水溶性好的药物还应测定静脉给药的急性毒性。
给药容积:小白鼠禁食(12~16小时),不禁水,按体重计算:灌胃(ig)不超过0. 4ml/ 10g体重。
大白鼠禁食(12~16小时),不禁水、灌胃(ig),不超过3ml/只。
3.测定LD50:将动物按体重随机分组,每组至少10只(雌雄各半)。
给受试物后立即观察动物反应情况,每天观察一次连续观察七天。
详细逐天记录动物毒性反应情况及死亡分布,并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申报时应说明方法名称)计算出LD50值及95%可信限。
4.观察毒性反应:给受试物后应严密观察反应情况,并记录动物的外观、行为活动、精神状态、食欲(饲料消耗量)、大、小便及其颜色、被毛、肤色、呼吸、鼻、眼、口腔有无异常分泌物,体重变化以及死亡等情况。
死亡动物应及时进行尸检,发现病变器官应做病理组织学检查。
若发现中毒反应或死亡率一与动物的性别有明显相关时,则应选择性别敏感的动物进行复试。
(四)试验报告和结果评价应详细具体,包括试验日期、动物的规格、性别、数量、受试物来源及含量、试验方法。
LD50值及其95%可信限,以及各剂量组的死亡率,或最大耐受量的值及其相当于临床剂量的倍数.详细报告实验过程中动物出现的中毒表现及致死症状,综合评价受试物毒性大小。
《食品毒理学》实验指导综合实验(四氯化碳)对肝脏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 的影响实验实验一半衰期的测定-比色法测定水杨酸钠的血浆半衰期实验二血液红细胞、白细胞计数*所需实验仪器:电子天平、pH计(试纸)、显微镜、分光光度计、灌胃针头、(小)/(大)离心机、注射器。
实验一半衰期的测定-比色法测定水杨酸钠的血浆半衰期一、原理、目的药物血浆半衰期t1/2即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绝大多数药物是按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恒比消除),因此每种药物都有固定的t1/2,不因血浆浓度高低而改变。
本实验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杨酸钠的血浆浓度并计算t1/2。
水杨酸钠为抗炎药,经肝代谢,在酸性环境中与三氯化铁生成一种紫色的络合物,在520nm波长下比色,其光密度与水杨酸浓度成正比。
通过测定水杨酸钠的血浆半衰期,使学生了解水杨酸钠在体内的消除速度,并掌握其血浆半衰期的测定方法。
半衰期是判断毒物蓄积程度的重要参数,对中毒和解毒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二、试剂、器材及动物离心管、试管、磅秤、玻璃棒、注射器、吸管、离心机、721型分光光度计;三氯醋酸、水杨酸钠、三氯化铁;兔。
三、方法步骤1、取离心管和试管各5支,分别标为1~5号,备用。
5支离心管各加入10%三氯醋酸7ml。
2、取兔1只,称体重,从耳静脉取血2ml置入1号离心管,用玻璃棒搅拌。
然而自耳静脉注入10%水杨酸钠(剂量为150mg/kg),并立即和60min后两次自另一耳静脉取血2ml,分别注入2、3号离心管中,搅拌。
4、5号离心管分别加入蒸馏水和0.02%水杨酸钠2ml。
3、取上述5支离心管进行离心(2 000r/min,5min),准确吸取上清液6ml放入编号相对应的试管中,分别滴入10%三氯化铁12滴(0.6m1)摇匀5min后比色。
4、用721型分光光度计510nm波长比色,以4号管调“0”,读得5号管光密度为x,再以1号管调“0”,读得2号管为x1,3号管为x2,将上述操作归纳为下表:水杨酸钠血浆半衰期的测定试管名编号三氯醋酸(ml)兔血(ml)0.02%水杨酸钠(ml)蒸馏水(ml)离心上清液(ml)三氯化铁(gtt)对照 1 7 2 —— 6 12 立即 2 7 2 —— 6 12 60min 3 7 2 —— 6 12 空白 4 7 —— 2 6 12 标准 5 7 — 2 — 6 125、计算半衰期①求k值:k=y/x; y=0.02②求水杨酸钠血浓度:给药后立即血浓度y1=kx l;给药后60min血浓度y2=kx2 。
毒理学实验操作规程一、实验目的毒理学实验的目的在于评估化学物质、生物制品、药物等对生物体的潜在有害影响,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畸性、致癌性、致突变性等,为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准备(一)实验动物的选择应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动物种属、品系、年龄、性别和体重。
常用的实验动物包括小鼠、大鼠、豚鼠、兔、狗等。
动物应来源清晰,健康无病,并在实验前适应环境一段时间。
(二)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动物饲养室应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条件。
饲料和饮水应符合动物的营养需求和卫生标准。
(三)实验试剂和仪器准备所需的化学试剂、药物、标准品等,确保其质量和纯度符合实验要求。
同时,检查和校准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如移液器、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
三、实验操作流程(一)急性毒性实验1、受试物的配制根据受试物的性质和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溶剂将其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或混悬液。
2、动物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若干组,每组通常不少于 5 只。
设置对照组,给予等量的溶剂。
3、染毒途径常见的染毒途径包括经口灌胃、腹腔注射、静脉注射、吸入染毒等。
选择合适的染毒途径应考虑受试物的性质和实验目的。
4、观察指标在染毒后的一定时间内(通常为 24 72 小时),密切观察动物的中毒症状、死亡情况等。
记录动物的死亡时间、体重变化、行为异常等。
(二)慢性毒性实验1、实验设计确定实验周期(通常为数月至数年)、染毒剂量和频率。
2、动物分组与急性毒性实验类似,但分组更多,以观察不同剂量下的长期毒性反应。
3、染毒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长期染毒。
4、观察指标定期测量动物的体重、进食量、饮水量、血液生化指标、组织病理学检查等,以评估受试物对动物的长期影响。
(三)致畸实验1、动物选择通常选用大鼠或小鼠。
2、交配与受孕选择性成熟的雌性和雄性动物进行交配,确定受孕时间。
3、染毒时期在器官形成期进行染毒,这是胚胎对致畸物最为敏感的时期。
4、观察指标在妊娠结束后,检查母鼠的妊娠结局(如胚胎吸收率、死胎率、活胎数等),对活胎进行外观畸形检查、骨骼畸形检查和内脏畸形检查。
药物毒理学实验指导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实验中心二0一0年八月目录实验一、药物急性毒性实验(LD50测定)实验二、急性肺损伤实验实验三、药物免疫毒性试验实验四、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实验五、小鼠精子畸形实验实验六、药物生殖毒性实验实验一 急性毒性试验[盐酸二甲弗林(回苏灵)LD 50测定]一、实验目的化学物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化学物毒性效应的基本试验。
本实验的目的是学习急性毒性试验的实验设计、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二、基本原理选择健康的实验动物,根据体重按随机分组的方法,依据LD 50计算的设计原料则将动物分成数个染毒组。
一次或24h 内多次给予受试物后,观察动物所产生的急性毒性反应及其严重程度,中毒死亡的情况等,根据各组动物死亡数计算半数致死量(LD 50)。
据此分析受试物毒性反应与剂量的关系,并根据LD 50值对化学物进行毒性分级。
三、实验材料1、器材 1ml 注射器、烧杯、电子天平、苦味酸、镊子、剪刀、酒精棉球等。
2、药品 0.4%回苏灵注射液(经预试验后按比例稀释)。
3、动物 健康成年小白鼠若干只,体重18-22g ,雌雄各半。
四、实验方法 1、预试验(1)探索剂量范围:先找出100%与0%的致死量为实验的上下限剂量,即Dmax 和Dmin 。
取动物若干,每4只一组,按估计量给药,如出现4/4死亡时,下一组剂量降低,当出现3/4死亡时,则上一剂量为Dmax ;如降低一剂量出现的死亡率2/4或1/4时,应考虑到4/4死亡剂量组在正式实验时可能出现死亡率低于70%,为慎重起见可将4/4死亡剂量乘以1.4倍,作为Dmax 。
同法找出Dmin 。
(2)确定合适的剂量分组方案:组数(n )以5-8组为宜,根据下面公式计算组间剂量公比r 。
r=1/1min max/ n D D各组剂量分别Dmax 、(Dmax) r 、(Dmax)r2、(Dmax)r3……。
2、正式试验(1)动物的称重、编号和分组: 每组10只动物(雌雄各半),随机分组和用苦味酸编号。
毒理学实验操作规程一、实验目的毒理学实验的目的是评估化学物质、生物制剂、物理因素等对生物体的潜在有害影响,为制定安全标准、环境保护政策、药物研发和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准备(一)实验动物的选择根据实验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动物种类、品系、年龄、性别和体重。
常用的实验动物包括小鼠、大鼠、豚鼠、兔子等。
实验动物应来自具有资质的供应商,并经过检疫和适应性饲养。
(二)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提供适宜的饲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周期、通风和清洁卫生。
动物笼具应定期清洗和消毒,给予充足的饮水和营养均衡的饲料。
(三)实验试剂和仪器准备所需的化学试剂、药品、标准品等,确保其质量和纯度符合实验要求。
同时,检查和校准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如移液器、离心机、分光光度计、显微镜等。
(四)实验人员的培训实验人员应接受毒理学相关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培训,熟悉实验流程、安全注意事项和应急预案。
三、实验设计(一)剂量设计根据预实验结果或相关文献资料,确定合适的剂量范围和剂量组。
通常包括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有时还设置对照组。
(二)给药途径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实际应用情况,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如口服、腹腔注射、静脉注射、吸入、皮肤涂抹等。
(三)观察指标确定全面、敏感和特异性的观察指标,包括动物的一般状况(如外观、行为、饮食、体重等)、生理指标(如体温、血压、心率等)、生化指标(如肝肾功能、血液学指标等)、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四)实验周期根据实验目的和观察指标的变化特点,确定合理的实验周期。
急性毒性实验一般为数小时至数天,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实验则可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
四、实验操作流程(一)动物分组和标记将实验动物随机分组,每组动物数量应根据实验要求和统计学原则确定。
采用适当的标记方法对动物进行个体标识,如耳标、染色、纹身等。
(二)给药操作按照预定的给药途径和剂量,准确地给予实验动物受试物。
给药过程中应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避免药物损失和交叉污染。
.药物毒性试验指标1.急性毒性试验一、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一)目的:观察受试物一次给予动物后,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
(二)动物分组和剂量1.动物:一般用小白鼠8周龄,体重18---22g(同次试验体重相差不超过2g)大白鼠6~8周龄,体重120--150g,同次试验体重相差不超过10g。
2.受试物:溶于水的做成溶液,不溶于水的做成混悬液.(三)试验方法1.剂量:一般选用3一5个剂量,各剂量间剂距根据受试物情况和预试结果而定。
2.给药途径和容积:给药途径:应与临床试验的途径相一致。
口服药物应灌胃给药,一、二类新药应采用两种途径给药,其中一种应为推荐临床研究的给药途径。
水溶性好的药物还应测定静脉给药的急性毒性。
给药容积:小白鼠禁食(12~16小时),不禁水,按体重计算:灌胃(ig)不超过0. 4ml/ 10g体重。
大白鼠禁食(12~16小时),不禁水、灌胃(ig),不超过3ml/只。
3.测定LD:将动物按体重随机分组,每组至少10只(雌雄各半)。
给受试物后立即观察50动物反应情况,每天观察一次连续观察七天。
详细逐天记录动物毒性反应情况及死亡分布,并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申报时应说明方法名称)计算出LD值及95%可信限。
504.观察毒性反应:给受试物后应严密观察反应情况,并记录动物的外观、行为活动、精神状态、食欲(饲料消耗量)、大、小便及其颜色、被毛、肤色、呼吸、鼻、眼、口腔有无异常分泌物,体重变化以及死亡等情况。
死亡动物应及时进行尸检,发现病变器官应做病理组织学检查。
若发现中毒反应或死亡率一与动物的性别有明显相关时,则应选择性别敏感的动物进行复试。
(四)试验报告和结果评价应详细具体,包括试验日期、动物的规格、性别、数量、受试物来源及含量、试验方法。
LD 值及其95%可信限,以及各剂量组的死亡率,或最大耐受量的值及其相当于临床剂量的50倍数.详细报告实验过程中动物出现的中毒表现及致死症状,综合评价受试物毒性大小。
二、最大耐受量(MTD)的测定方法:受试物可用临床试验的给药途径,以动物能耐受的最大浓度,最大容积的剂量一次或一日内2~3次给予动物(小白鼠至少20只,雌雄各半)。
连续观察七天,记录动物反应情况,以不产生死亡的最大剂量为最大耐受量。
计算出总给予药量g/Kg(合生药量g/Kg表示),推算出相当于临床用药量的倍数。
测定最大耐受量,同样也应严密观察动物毒性反应情况,要求与观察单次给药的毒性反应相同。
..2.长期毒性试验一、大鼠的长期毒性试验(一)目的:观察连续重复给予受试物对大鼠所产生的毒性反应,首先出现的症状和严重程度,毒副反应的靶器官及其恢复和发展情况。
确定无毒反应剂量,为拟定人用安全剂量提供参考。
(二)动物和材料1.动物健康大白鼠(参见总则要求),每组至少20只。
如试验周期为三个月以上,应根据需要增加数量至每组30~40只。
体重差异应不超过平均体重的20%。
试验期在三个月内用6~ 8周龄大鼠。
超过三个月。
宜用5~ 6周龄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组,每笼不超过5只,雌雄分笼饲养,试验前至少观察一周,记录食量和体重等。
(三)试验方法1.剂量和分组(1) 一般设三个剂量组和一个对照组。
高剂量组原则上要求使动物产生明显的或严重的毒性反应,或个别动物死亡。
中剂量组应相当于药效学试验的高剂量.低剂量组略高于动物的有效剂量而不出现毒性反应。
(2) 如果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毒性很低,测不出LD。
也未见明显毒性反应,可设高、低50两个剂量组,高剂量组一般为拟用于临床剂量50倍以上(有困难时,可适当减少剂量)并应高于药效学试验之高剂量。
(3)对照组的设置:如受试物为提取物(如浸膏),对照物可考虑用常水;如含溶媒,对照物为溶媒;如含赋形剂,则对照物用赋形剂。
如溶媒或赋形剂可能产生毒性时,则应另加一空白对服组(常水)。
2.给药途径与方法(1)给药途径与推荐临床的途径一致。
口服药物应经口给药。
临床用药途径为静脉注射时,可用其它适宜的注射途径代替。
(2)口服药大鼠一般用灌胃法,也可将受试物混在饲料、水中给予,但每只动物分笼饲养,采取适当措施,保证每只动物按规定剂量在一定时限内服入。
(3)受试物最好是每周7天连续给予,如试验周期在90天以上,可考虑每周给药6天,每天定时给药。
(4)给药容量一般为1 ~ 2ml/l100g体重,每周可根据体重情况调整给药量,但总量不宜超过5ml /鼠/次。
各剂量组用等容量不等浓度给药。
3.试验周期(1)长毒试验的给药时间应为临床试验用药期的二~ 三倍,最长半年。
(2)若临床用药周期在1周以内者,长毒试验应为2周;2周以内者,应为四周;四周以上者,长期毒性试验的给药期一般为临床试验用药期的两倍以上。
(四)检查项目1.一般观察:进食量、体重、外观体征和行为活动、粪便性状等,发现有中毒反应的动物应取出单笼饲养,重点观察。
发现死亡或濒死动物应及时尸检。
2.检测项目;(1)血液学指标:红细胞或网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血小板计数、凝血时间。
(2)血液生化学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尿素氮(BUN),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澹(GLU )、总胆红素(T-BIL)、肌醉(Grea)、...总胆固醇(T-CHO)。
(3)系统尸解和病理组织学检查:①系统尸解:应全面细致,发现异常器官应重点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②脏器称重和胜器系数;剖解后取出心、肝、肾、脾、肺、肾上腺、甲状腺、攀丸、卵巢、子宫、脑、前列腺。
③病理组织学检查:高剂量组对照组动物及尸检发现异常器官检查要详细。
其他剂量组可取材保存。
在高剂量组发现有异常病变时才进行检查。
检查内容除一类其他各类新药:心、肝、肾、脾、肺、肾上腺、甲状腺、胃、胸腺、肇丸(和附肇)Y前列腺、卵巢和子宫和可能的靶器官。
3. 可逆性观察最后一次给药后24小时,每组活杀部分动物(2/3 ~ 1/2),检测各项指标,余下动物停药,继续观察2 ~ 4周。
如24小时后的病理学检查发现有异常变化,应将余下动物活杀剖检,重点观察毒性反应器官,以了解毒性反应的可逆程度和可能出现的迟缓性毒性。
4. 指标观察时间一般状况和症状的观察,每天观察一次。
每周记录饲料消耗和体重一次。
试验周期在三个月以内的,一般在最后一次给药后24小时和恢复期结束时各进行一次各项指标的全面检测.必要时,在试验中间检测指标一次。
试验周期在三个月以上的,可在试验中期活杀少量动物(高剂量组和对照组)全面检测各项指标。
对濒死或死亡动物应及时检查。
二、犬的长期毒性试验目的:观察连续重复给予受试物对犬所产生的毒性反应,首先出现的症状和严重程度,提供毒副反应的靶器官及其恢复和发展情况,确定无毒反应剂量,为拟定人用安全剂量提供参考。
3.皮肤用药毒性试验目的:观察动物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短时期接触受试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
4.粘膜用药的毒性试验目的:观察动物跟睛接触受试物后所产生的刺激反应情况和恢复情况。
5.特殊毒性试验根据《新药审批办法》及《有关中药部分的修订和补充规定冷各类型中药新药在特殊毒性实验方面应做项目如下:1.一类新药必须进行特殊毒理研究。
2.保胎药与影响胎儿子代发育的药物,除按一般毒理学要求进行实验外,还应增做生殖毒性试验。
3.其它类新药如在实验中发现有影响生殖或致癌的可疑性时,应补做相应的特殊毒性试验。
一、致突变试验中药一类新药,除按药理、毒理学要求进行试验外,还需做基因突变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及动物微核试验。
由于中药制剂有其特殊性,如含有生药粉的制剂,不溶物较多;或...因成分复杂,溶解度较差,以及pH等间题的研究,难以进行体外试验者,可只做体内试验。
(一)基因突变实验基因突变试验的目的是反映受试物在基因水平上的致突变作用。
主要方法有三种:其中微生物回复突变试验适合于化学纯度高的药物,较为常用;中药粗制品不宜做微生物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培养细胞突变试验适用于受试物本身具有抗微生物作用的药品;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是整体动物的基因突变试验,准确性较高,在上述二法有某些阳性或可疑阳性时较为适用。
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1.果蝇:Oregon一R雄蝇等和Muller一5雌蝇。
2.给药途径:口服或其他接近临床用药的途径。
3.剂量:至少二个剂量。
最高剂量为最大耐受剂量或产生某些毒性指征的剂量,通常以1/2LD为基准,低剂量为1 /4LD,无毒物最大给药量可用最大耐受量。
对照驭用溶剂及阳5050性对照。
4.试验:(1)毒性试验:求出半数致死量。
(2)繁殖力试验观察受孕与不育情况。
如有不育,可调低剂量。
(3)样本的大小:受试染色体总数实验和阴性对照组6000以上,阳性对照组300以上,观察给药的雄果蝇和处女蝇交配,每2一3天更新处女蝇,记录雌性子代的致死作用。
5.报告将数据列成表,包括受试染色体数,给药的和无生育力的雄性数,F2代培养群的数目,每一生殖细胞期检测的带有致死基因的染色体数。
6.判定:(1)一支培养管中,F:代合计有2(i只以上雌、雄蝇而末发现有野生型红眼雄蝇者为阳性:反之,有2只以上雄蝇者为阴性。
(2)在一支培养管中,F:代雌、雄蝇合计少于}a只,或只有一只红眼雄蝇者为可疑,需观察F3代。
(3)仅存雌、雄蝇亲本而无仔蝇者为不育。
7,统计处理及评价:致死突变率% = 致死管数/ 受试染色体数×100%(1)致死突变率大于自发突变率的2倍并有剂量反应关系时记为阳性。
(2)或将给药组与对照组的致死突变率进行比较,如对照组与给药组的突变总数小于1}},按}astenbaum -Bowman方法统计,总数大于iaa按}z统计。
(二)染色体畸变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的目的是反映受试物在染色体水平上的致突变作用,其中培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是体外实验,对受试物的纯度及理化性质要求较高,而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及啮齿动物显性致死实验均为体内实验,前者需用小鼠数较少,实验周性较短,后者虽然工作量较大,但同时可获得受孕率,死胎数,含死胎孕鼠百分率等较多信息.啮齿类动物显性致死试验:1甲动物;性成熟小鼠。
每组至少15只雄鼠,孕鼠20只以上。
2.剂量:一般采用3个剂量。
受试物的最高剂量应导致毒性症状或减少繁殖力,低毒物最大剂量可用最大耐受量对照用溶剂及阳性对照。
3.给药途径与方法尽可能和临床拟用途径相同。
一般采用一天一次,连续五天给药或其它适宜的给药方式。
...4.交配方法:3.骨髓采样时间:通过预试,在12-72h不同时间内,取5个作用点,找出合适采样时间,如无差别一般采用24h采样。
4.剂量及剂量级:至少采用3个剂量,最高剂量以1/2LD或最大耐受量为基准,否则应50说明选定剂量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