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阁夜》
- 格式:ppt
- 大小:379.50 KB
- 文档页数:44
《阁夜》原文及译文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阁夜》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阁夜》原文及译文1《阁夜》原文:杜甫〔唐代〕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阁夜》译文:岁末时节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夔州霜雪停了的寒冬夜晚,雪光映照下,明朗如昼。
破晓时军营中鼓角声更显得悲壮凄凉,银河倒映江面,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最终也成了黄土中的枯骨;人事与音书,都只能任其寂寞了。
《阁夜》赏析:杜甫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因而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因作此诗。
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亦有壮情和超然之意。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
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
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
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
在霜雪刚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着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
上句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
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正是五更天快亮的时候,诗人忧愁难眠,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
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
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戈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
下句说雨后天空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
086I教材丨杜甫的镜头为何颤抖?—以《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为例◎谈胜轶谈胜轶,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高级中学教师。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录了 杜甫的《蜀相》《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这四首律诗,编者将其安排在三个不同的单元 里,设计意图固然不错,但不便于集中欣赏杜诗。
我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杜甫律 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根据诗歌的表现手 法和意境特征进行了分类 ,将《蜀相》归为 类,将《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归为 类,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也临时生成了一些极为 的赏。
譬如,我讲到杜甫的其的,就有学8旅夜怀》的 ,8阁夜》的 三,《登岳阳楼》的 夜浮”都给人 的摇晃不安的感觉。
这个问题了,深 和 。
于 ,我性就 杜甫的镜头为 为教学,让学生在 的赏解读中,i,诗境,人 的,意 ,杜甫中中殷忧的思想,并不时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声并茂的诵读强化对诗人沉郁之情的认,达到与之 同同戚的共鸣境界。
这样,既能按教材编者原有的编辑意图将诗歌教学落到实处,又能集 中、透彻地 杜诗的风貌格调。
杜甫的 为 这一主问题确定以后,我试着让学生再分析这些镜头里有没共同的意象。
稍加点拨,学生悟得这三首诗都写到了 江水(或湖水)这 要意象。
杜甫 的漂泊,从地理交通的角度考察,多与 湖泊关涉,其交通工具便承载了诗人之博大胸襟和深沉忧思的一叶舟。
然后,我又让学生阅教材提供的注解文字,根据杜甫的有关身世,概括出写《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的漂 的。
就 元年(765 —大历元]766 !三年(768);就]今四川县)!夔州(今庆奉县)!岳 州(今湖南岳阳)。
与 相关的社‘景及诗人 ,我 要补充,PPT呈现:“定 堂”的五年(760-765),杜甫的生活定,但到了 元 765)四,,杜甫在成 了和生 的。
,杜甫决定携家离蜀,乘舟东下。
765之交,杜甫出蜀后 安(今四川云阳',因到 766)春天,夔州。
杜甫诗歌专题《旅夜书怀》765年《阁夜》766年《登岳阳楼》768年了解杜甫生平: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
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
其诗歌风格沉郁顿挫,主要作品有“三吏”“三别”等。
因其卓越的成就,被人尊称为“诗圣”,著有《杜工部集》。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的生活和创作的四个时期: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涉世未深奉儒守官,读书作文;漫游吴越,举试不第;漫游齐越,初遇李白。
《望岳》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忧国忧民投赠干谒,仕途失意;献三礼赋,待制集贤;历尽辛酸,关注民生。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赴奉先咏怀五百字》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陷落长安,忠君恋阙;奔赴凤翔,官授拾遗。
《春望》《羌村三首》“三吏”“三别”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携家入蜀,漂泊西南;草堂定居,安定平稳;出蜀漂泊,江舟长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登岳阳楼》《阁夜》《旅夜书怀》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解题诗歌的题目往往包含丰富的信息,《旅夜书怀》这一标题包含哪些信息?请结合注解谈一谈。
在旅途之夜书写自己的情怀或感情。
这个标题应该包括两个基本内容,即写诗人旅途之夜所见的景物和当时的思想感情。
【补充】写作背景: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携家人自问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
本来,有这位好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
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今四川云阳)。
《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二、鉴赏诗歌1.哪些诗句写所见之景,哪些写所抒之情?前两联写旅途之夜所见之景,后两联抒发诗人的情感。
意境上的区别:
1,借助的对象不同。
《阁夜》是由时间而感叹物的变化,而《旅夜书怀》是由眼前的情景而抒情。
2,表达情感不同。
《阁夜》是想到国家的战乱,同时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因作此诗。
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亦有壮情和超然之意。
《旅夜书怀》则是写旅途风情,更感伤老年多病、漂泊无依的心境。
章法上的区别:
《阁夜》是层层铺开,步步推进,首联点明冬夜寒怆。
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
颈联写拂晓所闻。
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
《旅夜书怀》则是由近及远,借景生情。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
第一、二句写近景,第三、四句写远景,诗的后半则是“书怀”。
杜甫诗《旅夜书怀》与《阁夜》比较阅读诗歌教材分析:根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的要求,我们要通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发挥各自的想象,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关系,品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依据:高三学生对情境类诗歌已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对诗人杜甫及风格也一定的了解。
因此将两篇同为“夜”景的抒怀作品放在一起比较阅读,更能加深学生对诗歌的欣赏阅读和审美能力,同时诗人在孤寂漂泊中仍不失豁达与释然,可增强古代文化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熏陶。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鉴赏情景类诗歌的方法;2.能力目标:品味诗歌特色语言,从中体会诗人在不同环境下情感的表达。
教学方法:1.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在反复诵读中领悟作者情感的变化。
2.运用多媒体课件,将两首诗的对比面变得更直观,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
3.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在想象中感受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并产生共鸣。
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时文《印象里有没有?杜甫始终老成,李白却永远年轻,为啥?》)谈起杜甫我们的确一直在疑问,为啥在我们心里:杜甫从未年轻。
那是因为时代用冷酷的眼光选中了他,让他受尽了种种的磨难。
他瘦弱的双肩,挑起了国家兴衰、人民悲苦的重担。
当代诗人顾城曾这样写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是啊,诗人在黑夜里,用他一双慧眼,让我们感悟到了夜幕下他心中数不清的悲情。
今天,我们就在诗歌《旅夜书怀》和《阁夜》的夜色下,走近杜甫。
二、知人论世,回顾往昔。
1.(幻灯片展示)杜甫的介绍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人称“诗史”。
诗歌以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是“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旅夜书怀》原文和翻译译文1、《旅夜书怀》原文和翻译译文《旅夜书怀》原文和翻译原文: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译文:拂岸的微风,摇曳的细草,高高的桅杆,孤独的夜和飘泊的客舟。
低垂的星辰衬托出原野的广阔,跳动的月影伴随着江上的波涛向东奔流。
难道是真的文章给我带来了名声,还是年老多病才使我的官职终归罢休!一生奔波到底是个什么形象呢?你看,那宽广的天地间有一只飘摇的沙鸥。
2、《魏书·源怀传》原文及翻译译文《魏书·源怀传》原文及翻译魏书原文:将、雍州刺史。
清俭有惠政,善于抚恤,劫盗息止,流民皆相率来还。
景明二年,征为尚书左仆射,加特进。
时有诏,以奸吏犯罪,每多逃遁,因眚乃出,并皆释然。
自今已后,犯罪不问轻重,而藏窜者悉远流。
若永避不出,兄弟代徙。
怀乃奏免之。
又诏为使持节,加侍中、行台,巡行北边六镇、恒燕朔三州,赈给贫乏,兼采风俗,考论殿最,事之得失,皆先决后闻。
自京师迁洛,边朔遥远,加连年早俭,百姓困弊。
怀衔命巡抚,存恤有方,但宜运转,有无通济。
时后父于劲势倾朝野,劲兄于祚与怀宿昔通婚,时为沃野镇将,颇有受纳。
怀将入镇,祚郊迎道左,怀不与语,即劾祚免官。
怀朔镇将元尼须与怀少旧,亦贪秽狼藉,置酒请怀,谓怀曰“命之长短,由卿之口,岂可不相宽贷?”怀曰:“今日之集,乃是源怀与故人饮酒之坐,非鞠狱之所也。
明日公庭,始为使人捡镇将罪状之处。
”尼须挥泪而已,无以对之。
怀既而表劾尼须。
其奉公不挠,皆此类也。
正始元年九月,有告蠕蠕率十二万骑六道并进,南寇恒代。
诏怀出据北蕃,指授规略。
蠕蠕亡遁。
怀旋至恒代,案视诸镇左右要害之地,可以筑城置戍之处。
怀性宽容简约,不好烦碎。
恒语人曰:“为人理世务点类维何必须太无细也譬如为屋但处望高显楹栋平正基璧完牢风雨不入足。
斧斤不平,斫削不密,非屋之病也。
”又性不饮酒而喜以饮人,好接宾友,雅善音律,虽在白首,至宴居之暇,常自操丝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