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植物形态结构和生理
- 格式:ppt
- 大小:2.34 MB
- 文档页数:5
植物学(西大版)8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发育本章内容提要1、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进化的类群,繁殖器官的结构和生殖过程较其它植物更加复杂和完善。
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的主要区别在于具有真正的花;心皮组成雌蕊,子房包藏胚珠;具有特有的双受精现象;孢子体高度发达,配子体极度简化,终生寄生于孢子体上。
被子植物是目前地球上最繁盛的类群,植物体的结构也最为复杂,由根、茎和叶组成营养器官;花、果实和种子组成生殖器官。
2、从根的尖端往后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
根的初生结构包括表皮、皮层和维管柱。
表皮的许多细胞形成了根毛,外皮层可代替表皮起保护作用,内皮层细胞的径向壁和上、下壁上有凯氏带加厚,具有控制物质转运的功能; 维管柱的外侧是中柱鞘,中柱鞘细胞将来参与形成层、侧根、木栓形成层的发生,中柱鞘内侧是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两者相间排列,并以外始式的方式分化成熟。
形成层来源于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之间保留的原形成层和中柱销细胞,形成层向外分裂形成次生韧皮部,向内分裂形成次生术质部;木栓形成层起源于中柱鞠细胞,分裂产生木栓层和栓内层。
根中-般无髓。
3、茎中通常没有明显的内皮层;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相对排列,前者为外始式发育,后者发育是内始式;形成层来源于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术质部之间保留的原形成层和髓射线细胞,木栓形成层起源于表皮、皮层或初生韧皮部:茎的中央部分是髓。
4、叶的成熟结构由上、下表皮、叶肉和叶脉构成,叶肉组织分化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叶脉维管束与茎中的维管组织相联系。
被子植物(Angiosperm) 又称为有花植物(flowering plants),是目前地球上最繁盛、分布最广、植物体结构也最为复杂的类群。
被子植物的体型和生活习性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它们可能是乔木、灌木或者是草本;可能直立的,也可能是木质或草质的藤本;可能是常绿的,也可能是落叶的;可能是多年生的,也可能是一年生或二年生的。
现存已知的被子植物约有23.5万种,我国约有3万种。
生命科学教学参考资料(初中第二册)上海教育出版社第4章生物的类群第1节植物一、教材分析(一)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植物”与后面的“动物”、“微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的三大类群。
本节内容对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后面教学的开展。
通过对生物类群的介绍将为本章第4节“生物的分类”、第5章“生态系统”、第6章“城市生态”等内容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在自然界中,生物是多种多样的,植物只是其中的一员。
瑞典博物学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在18世纪提出动物和植物两界系统,建立得最早,沿用得最广。
以后出现了三界系统,即动物和植物两界之外,另立了原生生物界。
后来又有了四界系统,即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或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
五界系统,即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和原核生物界。
根据两界学说,植物界是生物界中相对动物界的一大类生物,包含藻类植物、菌类植物、苔藓植物、地衣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六大类群。
本节把植物类群中营自养生活方式和具有从低等至高等进化关系的四大类群放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进化的思想。
但教师在教学中切不要让学生造成这样的误解:体形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高大的乔木等因为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就归入植物界;而细菌、真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也就归在微生物中了,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提到生物分界中,三界、四界和五界学说的概念,避免学生产生误解。
(二)本节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讲述植物学的基础知识,为力求它的教学性,在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在“信息库”栏目适当增加了拓展的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拓展的知识可根据具体情况选讲。
整节内容按照本教材的体例,分四个部分的内容安排如下:“你知道吗”模块选择了“我国有哪些珍稀植物”这样一个带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作为学生第二册教材首先学习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对了解祖国丰富的珍稀植物资源的学习兴趣,进而引起对学习植物学的兴趣,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植物器官的形态结构与⽣理功能⼀、植物器官的形态结构与⽣理功能完整的植株由根、茎、叶、花、果实、种⼦等器官组成。
器官具有⼀定的形态结构和⽣理功能。
根、茎、叶以吸收和合成⾃⾝⽣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为主,被称为营养器官。
花、果实、种⼦主要与繁衍后代有关,称为繁殖器官。
(⼀)根1、根系的形态结构与基本类型根:植物⽣长在地⾯以下的营养器官。
根系:⼀株植物全部根的总称。
根系的基本类型:直根系和须根系直根系(tarp root syetem ):根系上有明显的、较粗壮的主根,在主根上着⽣各级侧根的根系称为直根系,如⼤⾖、紫花苜蓿、三叶草、油菜等双⼦叶植物的根系。
须根系(fibrous root system ):根系中主根不发达,主要由不定根(须根)组成的根系称为须根系,如⽟⽶、⽔稻、⼩卖、⿊麦草等。
根系的变态类型:贮藏根贮藏根(storage root):根的⼀部分或全部因贮藏营养物质⽽⾁质肥⼤,是植物最常见的变态根。
如胡萝⼘、⽩萝⼘、甜菜、芜菁等。
2、根的主要⽣理功能固定和⽀撑作⽤。
从⼟壤中吸收⽔分和养分。
贮藏养分的作⽤。
合成氨基酸、细胞分裂素和植物⽣长素。
繁殖的作⽤。
3、与根相关的器官根茎:部分植物具有的埋藏于地⾯下可横向⽣长并具有向下⽣根和向上发芽抽枝的茎。
根劲:⾖科牧草根与茎相接的部分,分蘖节集中分布在它上⾯(⼆)茎1、茎的形态结构茎:植物地上部的枝条、主杆。
茎上着⽣叶、花和果实,常具有芽。
茎上有节和节间,节上⽣叶,茎的顶端有顶芽,节上有叶腋。
芽:没有伸展的茎叶或花,即是枝条或花的原始体。
包括顶芽、腋芽和不定芽。
节:茎上着⽣叶的部位称节。
节间:两节之间的部分称节间。
2、茎的类型茎的基本类型:直⽴茎、缠绕茎、匍匐茎、攀缘茎。
直⽴茎:茎直⽴向上⽣长。
如:⽟⽶、⼩麦、⿊麦草等。
缠绕茎:螺旋状缠绕它物上的茎称缠绕茎。
如葛藤、牵⽜花。
匍匐茎:茎于地⾯⽣长,并在与地⾯接触的节上⽣出不定根。
如⽩三叶、狗⽛根等。
攀缘茎:依靠卷须、⼩根、吸盘或其它特殊的卷附器官攀缘于其它物体上才能直⽴⽣长的茎,称攀援茎。
一、目的要求1.使学生掌握种子的组成部分和主要类型及萌发过程,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以及幼苗的类型。
2.使学生掌握根、茎、叶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生理功能以及其与农业、果树、蔬菜等生产的关系。
二、主要内容1.种子和幼苗。
2.根的形态与结构。
3.茎的形态与结构。
4.叶的基本形态与解剖结构;叶的结构与生理功能及环境的关系。
5.根、茎、叶的变态。
6.营养器官之间结构和功能的互相联系。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根的结构;茎的结构;叶的解剖结构。
难点:根、茎、叶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是种子植物的六大器官,其中根、茎、叶执行养料、水分的吸收、运输、转化、合成等营养功能,称为“营养器官”;而花、果实、种子完成开花结果至种子成熟的全部生殖过程,叫做“繁殖器官”。
第一节种子和幼苗一、种子的结构与类型(一)种子的基本结构种子(seed)在大小、形状和颜色等方面,因植物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如椰子的种子很大,而油菜、萝卜、芝麻的种子则较小,烟草和兰花的种子则更小;大豆、菜豆的种子为肾形,而豌豆、龙眼的种子为圆球形;种子的颜色也有多种,许多禾本科植物的“种子”(颖果)如小麦、粟为黄褐色,大豆为黄色、青色或黑色,荔枝为红褐色等。
种子虽然在形状、大小和颜色各方面存有差异,但其基本结构是一致的。
种子里面有胚,部分植物的种子还有胚乳,在种子的外面有种皮。
1.胚(embryo):构成种子最重要的部分,它是由胚芽(plumule)、胚根(radlcle)、胚轴(hyptyl)和子叶(cotyledon)四部分所组成。
种子萌发后,胚根、胚芽和胚轴分别形成植物体的根、茎、叶及其过渡区,因而胚是植物新个体的原始体。
胚根和胚芽的体积很小,胚根一般呈圆锥形,胚芽常呈现雏叶的形态,胚轴介于胚根和胚芽之间,同时又与子叶相连,一般极短,不甚明显。
胚根和胚芽的顶端都有生长点,由胚性细胞组成,当种子萌发时,这些细胞能很快分裂、长大,使胚根和胚芽分别伸长,突破种皮,长成新植物体的主根和茎、叶,同时,胚轴也随着一起生长,成为幼根或幼茎的一部分。
第五章被子植物茎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本章学习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要求同学们了解被子植物茎的发生、生长和基本结构及其相关概念。
掌握茎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其与生态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本章学习的难点和重点:茎解剖结构特征的层次性、差异性及其同一性;本章教学与学习的方法:多媒体教学(自制课件)讲授与板书相结合提问学习本章,在理解教材时建议用两种学习方法:1.联系观点:(1)与植物的有关组织相联系,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相联系;(2)形态结构特点与功能相联系。
2.对比方法:(1)根与茎结构特点的对比;(2)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根、茎结构特点分别对比,找出某些结构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本章板书内容(见讲稿黑体字)本章讲授内容如下:第一节茎的主要生理功能茎是植物体内物质输导的主要通道;正常的茎都生长在地面上,下部连着根,上部支持着叶、花和果实,故茎地输导和机诫支持作用是主要功能;茎也有贮藏和繁殖地功能;绿色幼茎还能进行光合作用。
第二节、茎的基本形态和分枝茎分节和节间两部分。
着生叶和芽的茎称为枝条,分长枝和短枝(花枝)。
木本植物的枝条上有叶痕、叶迹、皮孔、芽鳞痕等。
一、芽及其类型1、芽的基本结构(叶芽的结构)芽是未发育的枝条、花和花序的原始体,是茎尖中央的幼嫩部分。
芽中央为幼嫩的茎尖,茎尖上部节和节间的距离极近,界线不明显,周围有叶原基、腋芽原基和幼叶,中央是生长锥。
生长锥叶叶原基芽腋芽原基叶芽结芽轴构叶原基————幼叶和幼叶—————叶枝条发腋芽原基———侧芽育芽轴—————茎2按芽生长位置、性质、结构和生理状态可将芽分为下列几种类型:(1)定芽和不定芽(2)叶芽和花芽、混合芽(3)裸芽和鳞芽(4)活动芽和休眠芽二、茎的分枝主要有:二叉分支;单轴分支;合轴分支;假二叉分支;禾本科植物还具有分蘖。
第三节、茎尖的分区及生长动态一、茎尖与分区茎尖的纵切面分为以下三个区:(一)分生区:由原分生组织及其衍生的初生分生组织组成(二)伸长区:由分生区分裂的细胞继续生长而来,细胞按茎的生长方向显著延伸(三)成熟区:形成各种成熟组织、构成了幼茎的初生结构。
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一、根根是被子植物体内的重要器官,主要功能是固定植物体、吸收水分和养分。
被子植物的根一般分为主根和侧根。
主根通常为粗壮的中心根,向下延伸并分为许多细根,细根则更加发达,能够扩大吸收面积。
侧根则从主根的侧面生长出来,形成一个分支系统,能够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养分。
二、茎茎是被子植物的另一个重要器官,主要功能是承载叶片、花朵和果实,同时起到输送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被子植物的茎分为地下茎和地上茎两种。
地下茎主要生长在土壤中,如块茎、根茎等,能够储存养分和水分,起到抵御干旱等恶劣环境的作用。
地上茎则生长在地面以上,如直立茎、匍匐茎等,能够扩大叶片的分布面积,提供更多的光合作用。
三、叶叶是被子植物体内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
被子植物的叶一般具有扁平的形状,能够最大限度地暴露在阳光下,以便进行光合作用。
叶的形态各异,有长圆形、长椭圆形、心形等,叶缘也有光滑的和锯齿状的。
叶的表面通常光滑,有一层叶蜡质,能够减少水分的蒸发。
四、花花是被子植物进行有性繁殖的器官,是由花瓣、花萼、花蕊和花托等部分组成。
花瓣是花的外部结构,多为鲜艳的颜色,吸引传粉者。
花萼则是花的保护层,起到保护花蕊的作用。
花蕊是花的生殖器官,包括雄蕊和雌蕊,分别产生花粉和卵子。
花托是花的基部,能够支持花的其他部分。
五、果实果实是被子植物的种子成熟后形成的结构,主要功能是保护种子和帮助种子传播。
果实形态各异,有坚果、蒴果、荚果等。
坚果一般为硬壳,能够保护种子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
蒴果则是由多个心皮组成,成熟后会自动裂开,将种子散布到周围环境。
荚果则是由两个心皮组成,成熟后会裂开,将种子散布到周围环境。
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包括根、茎、叶、花和果实,每个部分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和形态特征,共同构成了被子植物体的完整结构。
这些结构相互协作,使植物能够适应不同环境,进行正常的生长和繁殖。
同时,这些形态结构也为植物提供了各种适应环境的特征,使其能够在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下生存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