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鱼》(幼儿园PPT课件)15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8
幼儿园大班数学精品课件《大嘴巴鱼》.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依据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第十章“有趣的图形”进行设计,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平面图形的认识和运用,特别是通过“大嘴巴鱼”这一有趣的形象,帮助幼儿认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基础图形,并在具体情景中学会区分和组合这些图形。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并命名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基本平面图形。
2. 培养幼儿运用图形进行创意组合的能力,激发其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图形的认识和图形组合。
难点:理解图形特征,并能用图形进行创意组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大嘴巴鱼模型、PPT课件、各种图形卡片。
2. 学具:大嘴巴鱼操作板、各种图形操作卡片、彩笔、剪刀。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讲述“大嘴巴鱼”的故事,引发幼儿对大嘴巴鱼的好奇心,进而引导幼儿观察大嘴巴鱼身体上的图形。
2. 图形认知(10分钟)利用大嘴巴鱼模型和PPT课件,引导幼儿认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让幼儿通过观察、触摸,感知图形特征。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PPT展示大嘴巴鱼吞食图形的动画,讲解如何将大嘴巴鱼的身体拼成一个完整的长方形。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让幼儿使用操作板和图形卡片,尝试自己组合出大嘴巴鱼的身体,并在完成后进行展示。
6. 创意组合(15分钟)鼓励幼儿运用所学的图形,自由创意组合出属于自己的大嘴巴鱼,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六、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贴上大嘴巴鱼模型,旁边标注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名称。
2. 在另一侧板书幼儿创意组合的大嘴巴鱼图形,展示幼儿的作品。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喜欢的大嘴巴鱼,并使用至少三种不同的图形进行组合。
答案:无固定答案,以幼儿创意为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认知程度,对教学方法和节奏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大班科学课件鱼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动物世界》第三节《鱼》,详细内容包括鱼的生活习性、身体结构、呼吸方式、繁殖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掌握鱼的基本特征,如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等。
2. 培养幼儿对鱼类的兴趣,激发他们关爱和保护水生生物的意识。
3.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鱼类的呼吸方式、身体结构特点。
重点:掌握鱼的基本特征,了解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鱼类图片、实物鱼、解剖模型、PPT课件。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观察鱼缸里的鱼,让幼儿描述鱼的特征,引发他们对鱼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5分钟)(1)介绍鱼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结构。
(2)讲解鱼是如何呼吸、游泳的。
(3)展示鱼的繁殖过程。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幼儿根据所学知识,用彩笔在画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鱼。
4. 课堂互动(10分钟)教师提问,幼儿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鱼的基本特征: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2. 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食用价值观赏价值环境保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喜欢的鱼,并标注鱼的名称和特征。
2. 答案:见随堂练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鱼的认知程度,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带领幼儿参观海洋馆,深入了解各种鱼类。
让幼儿参与鱼类保护活动,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方式3. 课堂互动的提问设计4. 作业设计的目的性和指导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在设定教学难点与重点时,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
对于鱼类的基本特征,如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等,是教学的重点,需要通过生动的例证和直观的教具让幼儿理解和记忆。
幼儿园大班科学课件鱼绘本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使用教材《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手册》第五章“动物世界”中的“鱼”主题进行教学。
详细内容包括:鱼的种类、生活习性、特征、生态环境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掌握鱼的种类、生活习性和特征。
2. 培养幼儿对鱼类生物的兴趣,激发他们关爱生态环境的意识。
3. 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鱼的种类、生活习性和特征。
难点:如何让幼儿理解鱼类生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鱼绘本、鱼类生物图片、生态环境图片、教学PPT。
学具:画笔、画纸、彩泥、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鱼类生物图片和生态环境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内容,激发他们对鱼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鱼绘本,讲解不同种类的鱼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特征,让幼儿对鱼类生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幼儿分组讨论,每组选一种鱼,描述它的生活习性和特征,并分享给其他组的小朋友。
4. 课堂互动(10分钟)开展“鱼儿找家”游戏,让幼儿将鱼类生物图片与相应的生态环境图片配对,巩固所学知识。
5. 创作环节(10分钟)让幼儿运用画笔、彩泥等学具,创作一幅自己喜欢的鱼类生物画。
六、板书设计1. 鱼的类别:淡水鱼、海水鱼、热带鱼等。
2. 鱼的特征:生活在水中、有鳞片、用鳃呼吸等。
3. 鱼类生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小朋友回家后,向家人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鱼类生物,包括它的生活习性和特征。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结合今天所学的鱼类生物知识,画出一种鱼,并描述它的生态环境。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鱼绘本课件,让幼儿了解了鱼类生物的多样性,激发了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关爱。
课后,教师可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节课的教学。
幼儿园大班数学课件《大嘴巴鱼》.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依据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第五章《有趣的图形》第三节“认识图形”进行设计。
详细内容围绕“大嘴巴鱼”这一主题,通过故事情境,引导幼儿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并学会用这些图形组合成各种有趣的图案。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并能够分辨它们。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拼图游戏,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3. 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学会用基本图形组合成各种有趣的图案。
教学重点:认识基本图形,并能分辨它们。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大嘴巴鱼图案卡片、基本图形卡片、磁性白板、挂图等。
2. 学具:学生用的大嘴巴鱼图案卡片、基本图形卡片、彩笔、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讲述“大嘴巴鱼”的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大嘴巴鱼身上的图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展示大嘴巴鱼图案,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图案中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
3. 随堂练习:发放基本图形卡片,让幼儿动手拼出大嘴巴鱼图案,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正确完成拼图。
5. 游戏环节:组织“图形找家”的游戏,让幼儿将基本图形卡片贴到对应的图案上,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在磁性白板上展示大嘴巴鱼图案,标注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
2. 在白板旁边列出本节课所学的基本图形,并用彩笔标注出每种图形的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基本图形拼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图案,并给图案涂上颜色。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用所学的基本图形创作自己的画作,与家长分享学习成果,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各种图形,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幼儿园大班科学精品课件鱼绘本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依据幼儿园大班科学课程,选取了教材中的《鱼》章节,详细内容包括鱼的种类、生活习性、身体结构等基础知识,通过图文并茂的绘本形式,使幼儿在趣味中学习科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掌握鱼的种类、生活习性和身体结构等基础知识。
2. 培养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3. 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鱼的种类和身体结构的认知。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对鱼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绘本、鱼模型、投影仪。
2.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鱼模型,让幼儿观察并说出鱼的名称和特点。
2. 例题讲解:(1)教师通过绘本讲解鱼的种类、生活习性和身体结构。
(2)教师提问,幼儿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分组,每组观察一种鱼,并画出鱼的特征。
(2)组织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介绍所画的鱼的特点。
(2)引导幼儿思考:除了绘本中的鱼,还有哪些鱼?它们有什么特点?六、板书设计1. 板书《鱼的奥秘》2. 板书内容:(1)鱼的种类(2)鱼的生活习性(3)鱼的身体结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最喜欢的鱼,并描述它的特点。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鱼的认知程度,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1)组织幼儿去动物园或海洋馆参观,实地观察鱼。
(2)鼓励幼儿在家中与家长共同完成作业,加强亲子互动。
(3)开展“鱼”主题的手工制作活动,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4. 板书设计。
5. 作业设计。
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应基于幼儿的认知水平、兴趣点和课程目标。
幼儿园大班科学课件鱼.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依据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动物世界》第二节《水中的鱼》进行设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鱼的种类、特征、生活习性以及鱼与人类的关系。
详细内容涉及:1. 鱼的分类:介绍鲫鱼、鲤鱼、鲨鱼等常见鱼类的特点。
2. 鱼的特征:讲解鱼类的身体结构、鳞片、鳃、鳍等功能。
3. 鱼的生活习性:探讨鱼类在水中的呼吸、食物来源、繁殖方式等。
4. 鱼与人类的关系:阐述钓鱼、养鱼、吃鱼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种类的鱼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探究鱼类特征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水中生物的兴趣,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鱼类的身体结构、功能及生活习性。
2. 教学重点:认识不同种类的鱼,了解鱼类的基本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类图片、实物模型、PPT课件、视频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鱼类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鱼的兴趣,讨论他们在生活中见过的鱼。
2. 新课内容:(1)展示不同种类的鱼,引导学生观察、描述鱼的特点。
(2)讲解鱼类的身体结构、功能及生活习性,让学生了解鱼类的适应性。
(3)探讨鱼与人类的关系,教育学生保护水资源和鱼类。
3. 实践活动:分组观察鱼缸中的鱼,记录鱼的特征和习性。
4.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鱼类特征的相关题目,引导学生分析和解答。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自己喜欢的鱼类,并介绍其特征。
六、板书设计1. 《水中的鱼》2. 内容:(1)鱼类的分类(2)鱼的特征(3)鱼的生活习性(4)鱼与人类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鱼缸,记录鱼的种类、特征和习性,并画出自己喜欢的鱼。
2. 答案提示:(1)种类:如鲫鱼、鲤鱼、金鱼等。
(2)特征:如身体呈梭形、有鳞片、有鳍等。
(3)习性:如在水里呼吸、吃浮游生物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鱼类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幼儿园大班数学《大嘴巴鱼》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第三章《有趣的图形》中的第五节《大嘴巴鱼》。
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圆形、半圆形、椭圆形等基本图形,学会用这些图形组合成大嘴巴鱼,培养幼儿对图形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圆形、半圆形、椭圆形等基本图形的特点,能够识别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幼儿能够利用这些图形组合成大嘴巴鱼。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幼儿在合作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圆形、半圆形、椭圆形的识别与组合。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想象、创造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大嘴巴鱼课件、圆形、半圆形、椭圆形卡片。
学具:剪刀、胶棒、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通过故事引入:讲述大嘴巴鱼的故事,激发幼儿兴趣。
(2)出示大嘴巴鱼课件,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大嘴巴鱼的特点。
2. 讲解与示范(10分钟)(1)讲解圆形、半圆形、椭圆形的特点,引导幼儿认识这些图形。
(2)示范如何用这些图形组合成大嘴巴鱼。
3. 实践操作(10分钟)(1)发放圆形、半圆形、椭圆形卡片,让幼儿自己动手组合大嘴巴鱼。
(2)鼓励幼儿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4. 随堂练习(5分钟)(1)出示不同形状的卡片,让幼儿识别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2)让幼儿用自己组合的大嘴巴鱼进行故事创编。
(1)让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引导幼儿互相评价。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大嘴巴鱼2. 在课题下方画出圆形、半圆形、椭圆形,并标注名称。
3. 旁边展示大嘴巴鱼的示范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圆形、半圆形、椭圆形组合成一幅自己喜欢的图案。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困难,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圆形、半圆形、椭圆形等图形,增强幼儿对图形的认识。
幼儿园大班科学课件鱼.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依据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动物世界》第二节《水中生物》设计,详细内容主要围绕鱼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鱼的种类、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提高他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2. 培养幼儿对鱼类生物的观察、描述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鱼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的理解。
教学重点:鱼类生物的特点、生态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类生物挂图、实物模型、PPT课件、视频资料等。
2. 学具:画纸、彩笔、手工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鱼类生物挂图,让幼儿观察并说出鱼的特点,引发他们对鱼的兴趣。
2. 讲解:利用PPT课件和实物模型,详细讲解鱼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a. 鱼的形态结构:身体呈梭形,有鳞片,有鳍游泳,有鳃呼吸等。
b. 鱼的生活习性:生活在水中,有的鱼生活在淡水中,有的鱼生活在海水中;鱼以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为食等。
c. 鱼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等。
3.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幼儿到附近的水域观察鱼,引导他们用画笔记录观察到的鱼的特点。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鱼类生物的例子,让幼儿理解鱼类生物的多样性。
5. 随堂练习:让幼儿根据观察到的鱼,绘制鱼类生物画,并进行展示。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可爱的鱼》2. 板书内容:a. 鱼的形态结构:身体呈梭形、有鳞片、有鳍游泳、有鳃呼吸等。
b. 鱼的生活习性:生活在水中、食物来源等。
c. 鱼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描述家中养的金鱼的特点。
2. 答案示例:金鱼的体形呈梭形,身体覆盖着金黄色的鳞片。
它们有胸鳍、背鳍、腹鳍和尾鳍,可以自由游动。
金鱼的呼吸器官是鳃,用于在水中呼吸。
幼儿园大班数学《大嘴巴鱼》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图形》第三节《大嘴巴鱼》。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通过观察大嘴巴鱼图形,引导幼儿认识并掌握圆形的基本特征,学习用圆形进行创意拼搭。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认识圆形,了解圆形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创意思维。
3. 培养幼儿合作意识,提高幼儿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掌握圆形的基本特征,并能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对圆形的认知,激发幼儿创意思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大嘴巴鱼课件、圆形拼图、画纸、画笔、剪刀、胶水等。
2. 学具:圆形玩具、圆形水果图片、圆形生活用品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大嘴巴鱼课件,以故事形式引导幼儿观察大嘴巴鱼的特征,让幼儿初步感知圆形。
2. 例题讲解(10分钟)3. 随堂练习(10分钟)(1)分发画纸、画笔,让幼儿自己尝试画圆形。
(2)让幼儿用圆形拼图进行创意拼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意思维。
4. 小组合作(10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挑选一个圆形主题,如圆形水果、圆形生活用品等,用学具进行创意拼搭。
5. 展示与评价(10分钟)(1)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创意来源。
(2)教师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大嘴巴鱼》2. 内容:(1)圆形的基本特征(2)创意拼搭:圆形水果、圆形生活用品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圆形,并记录下来。
2. 答案:示例:车轮、圆桌、硬币、饼干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大嘴巴鱼课件,引导幼儿认识圆形,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意思维。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对圆形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拓展延伸,如:1. 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其他形状,提高幼儿对图形的认知。
2. 通过创意拼搭活动,培养幼儿的审美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幼儿园大班数学《大嘴巴鱼》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第四章《趣味分类与统计》中的《大嘴巴鱼》。
详细内容包括:通过观察大嘴巴鱼图片,让幼儿学会对事物进行分类;引导幼儿运用点数、目测等方法,对大嘴巴鱼进行数量统计;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学会观察事物,培养观察能力。
2. 培养幼儿的点数和目测能力,提高数学思维。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大嘴巴鱼的分类与数量统计。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点数、目测等数学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大嘴巴鱼图片、磁性教具、数字卡片、挂图等。
2. 学具:画有大嘴巴鱼的练习纸、彩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挂图展示各种形态的大嘴巴鱼,引导幼儿观察、讨论,激发幼儿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出示大嘴巴鱼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分类。
(2)教师示范如何用点数、目测的方法对大嘴巴鱼进行数量统计。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大嘴巴鱼分类与数量统计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小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组织幼儿分享自己的练习成果,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大嘴巴鱼》2. 内容:大嘴巴鱼分类大嘴巴鱼数量统计点数、目测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彩笔在练习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大嘴巴鱼。
2. 答案:根据幼儿画的图形和统计结果,正确完成作业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大嘴巴鱼,让幼儿学会了观察、分类与统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拓展延伸:(1)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尝试进行分类与统计。
(2)开展家庭数学活动,让幼儿在家庭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大班科学活动鱼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活动教材第五章《动物世界》,详细内容为“鱼”这一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将了解鱼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掌握鱼的基本特征,如体表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等。
2. 培养幼儿对鱼类生物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 增强幼儿保护水生生物、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鱼的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鱼的基本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类图片、鱼模型、实物鱼、投影仪。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鱼缸、播放鱼游泳的视频,让幼儿观察并说出鱼的特点。
2. 例题讲解(10分钟)(1)展示鱼类图片,让幼儿观察并说出鱼的基本特征。
(2)讲解鱼的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的关系。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用彩笔在画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鱼。
4. 小组讨论(10分钟)让幼儿分成小组,讨论鱼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大班科学活动——鱼2. 板书内容:(1)鱼的基本特征:体表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等。
(2)鱼的生活习性: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以浮游生物为食等。
(3)鱼与人类的关系:食用、观赏、科研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喜欢的鱼,并描述其特点。
2. 答案:例:我喜欢金鱼,它的身体呈纺锤形,体表有鳞片,颜色鲜艳,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掌握了鱼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海洋馆,让他们亲身体验鱼的生活环境,进一步了解鱼类生物的多样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实践情景引入。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4. 作业设计中的答案示例。
幼儿园大班数学《大嘴巴鱼》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大嘴巴鱼》。
主要内容包括:认识整数的概念,理解数数、识数、写数的基本方法;通过大嘴巴鱼游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能够熟练掌握110的数字,了解整数的概念,学会数数、识数、写数。
2. 能力目标:通过大嘴巴鱼游戏,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数学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整数的概念,学会写数字。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110的数字,运用大嘴巴鱼游戏进行数数、识数、写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大嘴巴鱼课件、数字卡片、磁性黑板、磁性数字。
2. 学具:画有大嘴巴鱼的纸张、水彩笔、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大嘴巴鱼的故事,引导幼儿观察大嘴巴鱼的特点,激发幼儿兴趣。
2. 新课导入(10分钟)(1)展示大嘴巴鱼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大嘴巴鱼身上的数字。
(2)通过磁性黑板和磁性数字,教幼儿学习110的数字,并进行数数、识数、写数的练习。
3.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出示画有大嘴巴鱼的纸张,让幼儿为大嘴巴鱼身上的数字涂色。
(2)教师示范如何正确书写数字,并让幼儿模仿。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画有大嘴巴鱼的纸张,让幼儿独立完成数数、识数、写数的任务。
教师组织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大嘴巴鱼》2. 内容:110数字,数数、识数、写数方法,大嘴巴鱼游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完成大嘴巴鱼身上的数字涂色。
(2)独立书写110的数字。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幼儿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组织家长参与大嘴巴鱼游戏,让幼儿在家庭环境中巩固所学知识。
大班科学课件鱼文档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依据我国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课程标准,选取了教材《幼儿科学探索》中的“动物世界”章节,详细内容为“鱼”的相关知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幼儿将了解鱼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鱼的基本特征,如鱼的身体结构、呼吸方式、运动方式等。
2. 知道鱼的生活习性,如生活环境、食物来源等。
3. 培养幼儿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鱼的运动方式和呼吸方式的讲解。
教学重点:鱼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模型、图片、视频等。
2. 学具:彩笔、画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鱼缸和鱼模型,引导幼儿观察鱼的外形特征,激发他们对鱼的好奇心。
2. 例题讲解:(1)鱼的身体结构:讲解鱼的身体分为头部、躯干和尾巴,以及鱼身上的鳞片、鳍等特征。
(2)鱼的呼吸方式:通过视频和图片,讲解鱼通过鳃呼吸的原理。
(3)鱼的运动方式:讲解鱼通过鳍的摆动和身体的弯曲来游泳。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观察鱼模型,描述鱼的外形特征。
(2)分组讨论:鱼的哪些特征帮助它们在水中生活?六、板书设计1. 鱼的基本特征:身体结构、呼吸方式、运动方式等。
2. 鱼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食物来源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画一幅你最喜欢的鱼,并标注其特征。
(2)简述鱼在水中生活的原因。
2. 答案:(1)略。
(2)鱼在水中生活的原因:鱼有适应水生环境的身体结构,如鳞片、鳍等;通过鳃呼吸,可以在水中获取氧气;通过身体的摆动和鳍的协调运动,在水中游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鱼的知识掌握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组织幼儿参观海洋馆,观察各种鱼类,增强他们对鱼的认识。
(2)开展“保护水资源”主题活动,培养幼儿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鱼的运动方式和呼吸方式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