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鱼》(幼儿园PPT课件)15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8
幼儿园大班数学精品课件《大嘴巴鱼》.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依据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第十章“有趣的图形”进行设计,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平面图形的认识和运用,特别是通过“大嘴巴鱼”这一有趣的形象,帮助幼儿认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基础图形,并在具体情景中学会区分和组合这些图形。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并命名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基本平面图形。
2. 培养幼儿运用图形进行创意组合的能力,激发其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图形的认识和图形组合。
难点:理解图形特征,并能用图形进行创意组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大嘴巴鱼模型、PPT课件、各种图形卡片。
2. 学具:大嘴巴鱼操作板、各种图形操作卡片、彩笔、剪刀。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讲述“大嘴巴鱼”的故事,引发幼儿对大嘴巴鱼的好奇心,进而引导幼儿观察大嘴巴鱼身体上的图形。
2. 图形认知(10分钟)利用大嘴巴鱼模型和PPT课件,引导幼儿认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让幼儿通过观察、触摸,感知图形特征。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PPT展示大嘴巴鱼吞食图形的动画,讲解如何将大嘴巴鱼的身体拼成一个完整的长方形。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让幼儿使用操作板和图形卡片,尝试自己组合出大嘴巴鱼的身体,并在完成后进行展示。
6. 创意组合(15分钟)鼓励幼儿运用所学的图形,自由创意组合出属于自己的大嘴巴鱼,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六、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贴上大嘴巴鱼模型,旁边标注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名称。
2. 在另一侧板书幼儿创意组合的大嘴巴鱼图形,展示幼儿的作品。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喜欢的大嘴巴鱼,并使用至少三种不同的图形进行组合。
答案:无固定答案,以幼儿创意为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认知程度,对教学方法和节奏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大班科学课件鱼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动物世界》第三节《鱼》,详细内容包括鱼的生活习性、身体结构、呼吸方式、繁殖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掌握鱼的基本特征,如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等。
2. 培养幼儿对鱼类的兴趣,激发他们关爱和保护水生生物的意识。
3.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鱼类的呼吸方式、身体结构特点。
重点:掌握鱼的基本特征,了解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鱼类图片、实物鱼、解剖模型、PPT课件。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观察鱼缸里的鱼,让幼儿描述鱼的特征,引发他们对鱼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5分钟)(1)介绍鱼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结构。
(2)讲解鱼是如何呼吸、游泳的。
(3)展示鱼的繁殖过程。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幼儿根据所学知识,用彩笔在画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鱼。
4. 课堂互动(10分钟)教师提问,幼儿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鱼的基本特征: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2. 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食用价值观赏价值环境保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喜欢的鱼,并标注鱼的名称和特征。
2. 答案:见随堂练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鱼的认知程度,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带领幼儿参观海洋馆,深入了解各种鱼类。
让幼儿参与鱼类保护活动,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方式3. 课堂互动的提问设计4. 作业设计的目的性和指导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在设定教学难点与重点时,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
对于鱼类的基本特征,如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等,是教学的重点,需要通过生动的例证和直观的教具让幼儿理解和记忆。
幼儿园大班科学课件鱼绘本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使用教材《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手册》第五章“动物世界”中的“鱼”主题进行教学。
详细内容包括:鱼的种类、生活习性、特征、生态环境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掌握鱼的种类、生活习性和特征。
2. 培养幼儿对鱼类生物的兴趣,激发他们关爱生态环境的意识。
3. 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鱼的种类、生活习性和特征。
难点:如何让幼儿理解鱼类生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鱼绘本、鱼类生物图片、生态环境图片、教学PPT。
学具:画笔、画纸、彩泥、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鱼类生物图片和生态环境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内容,激发他们对鱼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鱼绘本,讲解不同种类的鱼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特征,让幼儿对鱼类生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幼儿分组讨论,每组选一种鱼,描述它的生活习性和特征,并分享给其他组的小朋友。
4. 课堂互动(10分钟)开展“鱼儿找家”游戏,让幼儿将鱼类生物图片与相应的生态环境图片配对,巩固所学知识。
5. 创作环节(10分钟)让幼儿运用画笔、彩泥等学具,创作一幅自己喜欢的鱼类生物画。
六、板书设计1. 鱼的类别:淡水鱼、海水鱼、热带鱼等。
2. 鱼的特征:生活在水中、有鳞片、用鳃呼吸等。
3. 鱼类生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小朋友回家后,向家人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鱼类生物,包括它的生活习性和特征。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结合今天所学的鱼类生物知识,画出一种鱼,并描述它的生态环境。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鱼绘本课件,让幼儿了解了鱼类生物的多样性,激发了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关爱。
课后,教师可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节课的教学。
幼儿园大班数学课件《大嘴巴鱼》.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依据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第五章《有趣的图形》第三节“认识图形”进行设计。
详细内容围绕“大嘴巴鱼”这一主题,通过故事情境,引导幼儿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并学会用这些图形组合成各种有趣的图案。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并能够分辨它们。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拼图游戏,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3. 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学会用基本图形组合成各种有趣的图案。
教学重点:认识基本图形,并能分辨它们。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大嘴巴鱼图案卡片、基本图形卡片、磁性白板、挂图等。
2. 学具:学生用的大嘴巴鱼图案卡片、基本图形卡片、彩笔、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讲述“大嘴巴鱼”的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大嘴巴鱼身上的图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展示大嘴巴鱼图案,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图案中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
3. 随堂练习:发放基本图形卡片,让幼儿动手拼出大嘴巴鱼图案,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正确完成拼图。
5. 游戏环节:组织“图形找家”的游戏,让幼儿将基本图形卡片贴到对应的图案上,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在磁性白板上展示大嘴巴鱼图案,标注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
2. 在白板旁边列出本节课所学的基本图形,并用彩笔标注出每种图形的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基本图形拼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图案,并给图案涂上颜色。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用所学的基本图形创作自己的画作,与家长分享学习成果,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各种图形,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幼儿园大班科学精品课件鱼绘本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依据幼儿园大班科学课程,选取了教材中的《鱼》章节,详细内容包括鱼的种类、生活习性、身体结构等基础知识,通过图文并茂的绘本形式,使幼儿在趣味中学习科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掌握鱼的种类、生活习性和身体结构等基础知识。
2. 培养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3. 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鱼的种类和身体结构的认知。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对鱼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绘本、鱼模型、投影仪。
2.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鱼模型,让幼儿观察并说出鱼的名称和特点。
2. 例题讲解:(1)教师通过绘本讲解鱼的种类、生活习性和身体结构。
(2)教师提问,幼儿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分组,每组观察一种鱼,并画出鱼的特征。
(2)组织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介绍所画的鱼的特点。
(2)引导幼儿思考:除了绘本中的鱼,还有哪些鱼?它们有什么特点?六、板书设计1. 板书《鱼的奥秘》2. 板书内容:(1)鱼的种类(2)鱼的生活习性(3)鱼的身体结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最喜欢的鱼,并描述它的特点。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鱼的认知程度,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1)组织幼儿去动物园或海洋馆参观,实地观察鱼。
(2)鼓励幼儿在家中与家长共同完成作业,加强亲子互动。
(3)开展“鱼”主题的手工制作活动,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4. 板书设计。
5. 作业设计。
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应基于幼儿的认知水平、兴趣点和课程目标。
幼儿园大班科学课件鱼.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依据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动物世界》第二节《水中的鱼》进行设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鱼的种类、特征、生活习性以及鱼与人类的关系。
详细内容涉及:1. 鱼的分类:介绍鲫鱼、鲤鱼、鲨鱼等常见鱼类的特点。
2. 鱼的特征:讲解鱼类的身体结构、鳞片、鳃、鳍等功能。
3. 鱼的生活习性:探讨鱼类在水中的呼吸、食物来源、繁殖方式等。
4. 鱼与人类的关系:阐述钓鱼、养鱼、吃鱼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种类的鱼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探究鱼类特征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水中生物的兴趣,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鱼类的身体结构、功能及生活习性。
2. 教学重点:认识不同种类的鱼,了解鱼类的基本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类图片、实物模型、PPT课件、视频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鱼类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鱼的兴趣,讨论他们在生活中见过的鱼。
2. 新课内容:(1)展示不同种类的鱼,引导学生观察、描述鱼的特点。
(2)讲解鱼类的身体结构、功能及生活习性,让学生了解鱼类的适应性。
(3)探讨鱼与人类的关系,教育学生保护水资源和鱼类。
3. 实践活动:分组观察鱼缸中的鱼,记录鱼的特征和习性。
4.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鱼类特征的相关题目,引导学生分析和解答。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自己喜欢的鱼类,并介绍其特征。
六、板书设计1. 《水中的鱼》2. 内容:(1)鱼类的分类(2)鱼的特征(3)鱼的生活习性(4)鱼与人类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鱼缸,记录鱼的种类、特征和习性,并画出自己喜欢的鱼。
2. 答案提示:(1)种类:如鲫鱼、鲤鱼、金鱼等。
(2)特征:如身体呈梭形、有鳞片、有鳍等。
(3)习性:如在水里呼吸、吃浮游生物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鱼类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幼儿园大班数学《大嘴巴鱼》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第三章《有趣的图形》中的第五节《大嘴巴鱼》。
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圆形、半圆形、椭圆形等基本图形,学会用这些图形组合成大嘴巴鱼,培养幼儿对图形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圆形、半圆形、椭圆形等基本图形的特点,能够识别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幼儿能够利用这些图形组合成大嘴巴鱼。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幼儿在合作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圆形、半圆形、椭圆形的识别与组合。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想象、创造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大嘴巴鱼课件、圆形、半圆形、椭圆形卡片。
学具:剪刀、胶棒、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通过故事引入:讲述大嘴巴鱼的故事,激发幼儿兴趣。
(2)出示大嘴巴鱼课件,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大嘴巴鱼的特点。
2. 讲解与示范(10分钟)(1)讲解圆形、半圆形、椭圆形的特点,引导幼儿认识这些图形。
(2)示范如何用这些图形组合成大嘴巴鱼。
3. 实践操作(10分钟)(1)发放圆形、半圆形、椭圆形卡片,让幼儿自己动手组合大嘴巴鱼。
(2)鼓励幼儿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4. 随堂练习(5分钟)(1)出示不同形状的卡片,让幼儿识别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2)让幼儿用自己组合的大嘴巴鱼进行故事创编。
(1)让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引导幼儿互相评价。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大嘴巴鱼2. 在课题下方画出圆形、半圆形、椭圆形,并标注名称。
3. 旁边展示大嘴巴鱼的示范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圆形、半圆形、椭圆形组合成一幅自己喜欢的图案。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困难,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圆形、半圆形、椭圆形等图形,增强幼儿对图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