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汶川地震和唐山地震抗震救灾应对措施对比看改革开放
- 格式:ppt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64
在现今信息化、网络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对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目前,世界各国已经制定出台了68部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
我国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该条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对政府信息公开提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虽然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化起步比较晚,但其发展速度是十分迅速的。
我们可以从两个典型的例子(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来看我国信息公开的发展。
1两次地震的政府信息公开实例1.1唐山地震实例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了大地震。
第2天,《人民日报》采用新华社统稿对这一灾难进行报道,其标题为《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1]。
一般来说,每当灾难发生时,受众都想尽快了解这场灾难造成的破坏程度、伤亡人数、影响范围等;同时及时和如实的报道也便于灾区尽快得到救助或防范灾情的扩大及再次发生。
可是,这则消息对地震灾情的报道却较为简约,导语上只有十几个字的概括陈述作为新闻由头,而对受众最为关心的受灾情况,如房屋倒塌多少,死亡多少人讳莫如深,只字不提,只有一句“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重点却放在人与灾难作斗争上,即放在毛主席、党中央和各级领导如何关怀灾区人民,如何带领灾区人民抗灾救灾方面。
灾情被隐瞒了,受众对这场地震的知情权被媒体无情地剥夺了。
直到事隔3年之后的1979年11月17日至22日召开的我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才首次披露唐山大地震的具体死亡人数。
于是会议闭幕第2天即11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来自此次会议的新闻《唐山地震死亡24万多人》[2]。
这条轰动全世界的新闻在人们几乎快要对此事渐渐淡忘的时候才姗姗来迟,新闻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旧闻”。
1.2汶川地震实例2008年5月12日突然爆发的四川特大地震,以汶川为中心,6级以上震波区覆盖整个四川西部[3]。
在汶川地震的当天,我们就从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中看到了关于地震的最真实的报道,震区每天的天气、救灾情况、死亡人数等都有媒体不间断的报道。
汶川地震相应防治措施1. 引言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发生于2008年5月12日,给四川汶川县及周边地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地震造成了近7万人遇难,数十万人受伤,数百万人无家可归。
该地震的发生使得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深刻认识到地震会给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的威胁,进而加强了地震预防和抗震救灾工作。
本文将介绍汶川地震相应防治措施的主要内容。
2. 地震预警系统建设为了更好地提前预警地震的发生,避免或减轻地震对人们的伤害,中国政府在汶川地震后加强了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
该系统由地震监测设备、数据分析系统和预警传播设备组成。
地震监测设备会对地下的地震活动进行实时监测,并将数据传送到数据分析系统进行处理。
一旦监测到可能发生地震,数据分析系统将通过预警传播设备向周边地区发送预警信息,提醒人们采取相应措施。
3. 抗震建筑设计标准为了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中国政府在地震后出台了一系列抗震建筑设计标准。
这些标准包括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土壤条件的考虑、建筑物的抗震材料选择等。
抗震建筑设计标准的实施可以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 救灾物资储备和调度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中国政府在各地建立了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储备了各种灾难救援所需的物资,如食品、饮用水、帐篷、药品等。
这些物资可以在地震发生后迅速调度到受灾地区,为受灾群众提供帮助,缓解灾情。
5. 地震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中国政府要求各地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
地震应急预案包括了地震发生后各级政府、救援机构和群众应采取的行动,如疏散撤离、救援抢险、重建等。
通过定期演练,可以提高各级机构和群众的应急响应能力,提高地震灾害应对的效率和有效性。
6. 地震科普和教育宣传为了提高公众地震科学知识和应对能力,中国政府加强了地震科普和教育宣传工作。
地震科普活动包括地震科学知识的普及、地震疏散演练和应急知识培训等。
教育宣传活动包括地震灾情的宣传、地震应对措施的宣传等。
唐山“精神救灾”对汶川的启示作者:王子平来源:《人民论坛》2008年第10期汶川地震与发生在32年前同为7.8级的唐山地震,由于社会的发展,这两次地震无论救灾反应速度、救灾队伍装备和技术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作为造成巨大破坏的强烈地震,其间也存在着诸多相通之处。
要战胜震灾,必须将物质救灾和精神救灾有效结合起来,就是其中最具现实意义的一条唐山地震之前,人们对地震这种灾害造成的后果,大多只注意到了对人的生理伤害即死与伤上,而对人精神世界在地震中的伤害却注意甚少。
事实上,一场严重地震灾害使人们在遭受物质废墟痛苦的同时,也在遭受着精神废墟的磨难。
唐山人在这个精神炼狱中经受磨难,同时也在提升着自己的品性和品格。
笔者在对唐山地震灾害进行社会学研究的过程中,一开始便对人精神世界的塌毁以及精神救灾问题给予了关注和研究。
通过社会调查获得的大量数据,一些论述得到了证实。
唐山地震:“精神救灾”的种种努力32年前唐山抗震救灾过程中,并没有明确提出“精神救灾”这一概念,但却做了大量属于精神救灾内容的工作。
及时沟通灾区与外界,特别是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联系。
这是抚慰灾民精神创伤,稳定灾民情绪和社会秩序的首要任务。
震灾初期,灾区人民最迫切、最普遍的愿望,是尽快沟通与外界的联系,以消除内心的“孤独感”、“失落感”、“遗弃感”等消极情绪。
调查数据表明,使人的“震后心情开始平静的事件”,有52.9%人回答是“解放军开赴救灾第一线”,有29.1%的人回答是“听到党中央慰问电"。
笔者本人当时强烈感受就是:“我们有救了!”开展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造成强大的舆论攻势,尽快形成乐观向上,积极而振奋的社会氛围。
宣传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中央的慰问电;党中央、毛主席对灾区人民的关怀和全国各族人民对灾区的大力支援;解放军、医疗队救助受灾群众的感人事迹;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抗震精神和各条战线涌现的抗震英模的先进事迹;抗震救灾、恢复生产取得的初步成绩,等等。
论汶川抗震救灾的几条宝贵经验[论文关键词] 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经验[论文摘要] 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有三条宝贵经验:一是快速救援;二是快速自救;三是快速发展。
根本经验是党的领导。
汶川大地震是突如其来的。
我们抗击这次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已经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
虽然当前依然形势严峻、任务艰巨,但最危急的时刻毕竟已经过去,我们“入川赶考”——接受历史罕见大地震的考验,全国人民高度满意,国际社会普遍赞誉。
胜利来之不易,却有规律可循,总结此次抗震救灾,有三条宝贵经验。
第一条:快速救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大地震发生,党中央在第一时间得悉,总理随即赶到能够抵达的距震中最近的地点。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直接指挥下,各省区市、各部门、各行业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紧急动员起来,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信息公开透明权威及时,一场史无前例的人道主义大救援开始了。
此次救援首先是快速。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不快则没有任何意义。
真实灾情在第一时间上报中央并及时通报全社会全世界,引起境内外、国内外广泛高度关切,自上而下组织起有计划有步骤的救援;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救援人员争分夺秒抢达现场施救。
此次救援不但快速,而且规模庞大。
汶川地震是历史罕见的特大地震,救援这样的震灾,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大规模超大规模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短时间内即形成规模救援效果。
此次救援不但是快速大规模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是快速大规模源源不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
救援这样的震灾,投入断断续续必将半途而废、前功尽弃。
正是快速大规模源源不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确保了抗震救灾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
快速救援或快速大规模源源不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对处理突发严重自然灾害事件特别有用,国外负面的例子不少。
2005年美国南部墨西哥湾沿岸遭罕见飓风袭击,由于救援不快不力,新奥尔良市沦为“人间地狱”。
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汶川级地震三周年过去了,地震给当地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
今天,让我们再来看下地震灾区,那是让人振奋,让人的眼睛真不敢相信,这里三年前曾遭受过级地震。
沿途别具民族特色的新农村风貌、崭新的的场镇,硬件设施一流的学校和医院,都让你深刻感受到灾区的巨变,从满目疮痍到欣欣向荣,从山河破碎到一片生机,都不得不令人由衷发出感叹:变化太大了,大得超乎想象!灾区人民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很快地渡过了难关,三年的重建速度之快,改变之快,超乎想象。
而灾后重建所有的项目都大手笔、高质量、高起点地完成,这对在地震中逝去的生命来说,是一种最好的慰藉,对全世界来说,也是一项举世瞩目的壮举。
这灾后重建的伟大奇迹,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
自然灾害,难以避免。
然而,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的遭遇和命运往往截然不同。
咱们看看印尼海啸和刚发生的日本地震吧,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救灾行动有我们这么迅速,出动救灾人员有我们多,我们的人民解放军在五千米的高空跳伞深入灾区、直升机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运送灾民。
再看下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科学决策,立足于改革开放创造的物质实力和制度活力,举全国之力、集全国之智,破解了一个个重建难题。
按照“一省帮一县、大手拉小手”原则,加快恢复重建;扩大内需的万亿元投资中,四分之一用于恢复重建;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支援灾区决心不变、力度不变、目标不变。
各地区各部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对口支援、协同作战,形成了握指成拳的强大合力。
年间创造的灾后奇迹,展示出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能力,体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过去的三年,是情动天地、气壮山河的三年,是顽强拼搏、坚强奋起的三年,是党心可鉴、民心可追的三年。
抗震救灾的壮举和灾后重建的伟大奇迹,无不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汶川地震灾後重建的巨大成就,充分体现制度优越性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灾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汶川地震是一场重大灾难,但从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经验及其教训的角度看,也是一笔财富。
认真总结与思考汶川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经验以及值得借鉴的教训,是完全必要和十分有益的。
一、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至关重要从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破坏与抗震救灾的实践看,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与教训:一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防震减灾措施需要进一步强化,防震减灾规划的权威性有待提高;二是,地震监测预报基础设施建设和监测预报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城市应进一步提高对地震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农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应该设防,以尽可能地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四是,应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自救与互救体系要进一步健全与完善;五是,地震应急救援体系需要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要求予以改进与完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需要规范化管理;六是,地震发生后的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工作需要相应的制度安排。
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一)应吸取国内外防震减灾有关法律与法规的精髓,修订与完善我国的《防震减灾法》。
“预防为主”要在防震减灾得到充分体现。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防震减灾措施需要在防震减灾规划中强化,各类建筑物都应严格执行规定的抗震设防标准,特别要改变农村居民房屋抗震设防缺失的问题,学校、医院、宾馆饭店等公共场所的抗震设防标准除要适当提高之外,还应设立相应的避难通道、避难处所和设施。
(二)加强全民防灾救灾基本知识的普及,加强避震、逃生、救助、心理抚慰等基本技能的日常训练。
笔者建议,应该在各类学校、各级企业事业单位、军队、机关、农村广泛深入持久地进行防灾救灾基本知识技能教育,并且将避震演练纳入各类学校的素质教育活动,作为大学生与中学生军训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各企事业单位、厂矿、学校、乡镇、社区,都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突发性重大灾害的人员疏散、救助等方面的应急预案。
(三)帐篷、抗震救灾器具、舟桥预制部件等各种抗震救灾物资及其主要耗材都要有一定数量的汶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经验的总结与思考杨继瑞摘要:汶川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经验是我们今后应对巨灾和进行社会经济建设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集中体现。
化工与能源学院祁连润20120350216摘要:从1983年国务院确定了新闻发布会的发言人,确立了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32年。
这是一段很短的发展历史,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告诉我们仍然需要努力,但是我们取得的成绩不可忽略。
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新闻发布会上变得成熟,变得开放,变得与国际接轨。
尤其是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会,政府的担当与坦诚让外界看到中国的改变,中国的强大。
本文大致介绍我国新闻发布会的发展历程,并着重从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新闻发布会的发展与改变,关键词:新闻发布会突发事件1.我国新闻发布会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新闻发布会制度的建立实质就是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
新闻发布会不可能没有新闻发言人,新闻发布会就是新闻发言人向公众与媒体发布事务。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确立于1983年,当年的4月23日,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
这次较大规模的集中亮相,拉开了我国新闻发言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蓬勃活跃的序幕。
但二十多年来,这一制度基本限于中央一级政府,其中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较为稳定和规范。
地方政府机构则一般没有把举行新闻发布会列入日常工作。
2003年,以“非典危机”为代表的突发事件,使我国政府机构充分认识到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对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意义。
从2003 年起,上海、重庆、广州、成都、深圳等大中城市的市政府,以地方立法形式,颁布了各自的政府信息公开规定。
其中,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成为规章中规定的信息公开形式之一。
2003 年9 月和11 月,国务院新闻办举办了两期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有来自66 个中央、国家机关和各省市单位的177 位学员参加了培训。
2004 年 5 月17 日第三期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开班,来自国家30 多个部委和广东、吉林、贵州、内蒙古、新疆、西藏等省市的发言人,以及解放军总政治部的新闻官参加了培训。
到2004 年底,国务院新闻办、国务院部门和省级政府三个层次的新闻发布体制已基本建立,62 个国务院部门建立了新闻发布制度并设立了75 位发言人。
从汶川地震看我国自然灾害救助体系的健全(郭剑平)汶川自然灾害摘要:以汶川地震为切入口,分析了我国现行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存在的问题,从灾害承受和管理能力建设,现行灾害救助体系与现代灾害保障需求,巨灾的风险分担机制等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进一步健全我国自然灾害救助体系的对策,即构筑参与主体多元化的自然灾害救助体系,不断加强灾害承受和管理能力建设以及建立巨灾风险转移机制。
关键词:汶川地震;防灾减灾;自然灾害救助体系一、我国自然灾害救助的现状自然灾害救助俗称“救灾”,指当社会成员遭受自然灾害袭击而造成生活困难时,国家和社会紧急提供援助的一种社会救助。
2022年,全国自然灾害频发,雨雪冰冻灾害、四川大地震、南方雨灾等等,尤其是四川汶川地震,造成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湖北、河南、贵州、山西等省(市)60560人遇难,352290人受伤,紧急转移安置438·564万人,累计受灾人数4550·9241万人。
这些灾害的发生使得1~5月份民政事业费中用于救灾的支出高达40·1亿元。
截至2022年6月23日中午12点,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543·1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496·01亿元,地方财政投入47·12亿元。
2022年中央财政还安排了700亿元恢复重建资金。
频繁的自然灾害使得我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压力剧增,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已把防灾减灾作为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的重要保障。
1998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22年)》,2005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在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国家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自然灾害救助逐渐走上了政府管理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道路,明确了生产自救、群众互助的方式,自然灾害救助事业日趋成熟,管理部门的设置更加科学,社会成员的参与更加广泛,救助水平也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