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气象与海洋学试验指导书
- 格式:pdf
- 大小:163.17 KB
- 文档页数:5
海洋学实验指导书林军编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目录实验一 声、光在海水中的传播实验二 海水温度、盐度、密度测量实验一 声、光在海水中的传播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海水声速和水下光照度的观测和记录方法,掌握声速仪、水下照度计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初步具备后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二、实验设备仪器设备:吊挂式声速仪和水下照度计。
声速仪的工作原理:采用电声电路测出声波通过水中两个固定点所需的时间,对应求出声速,同时配备压力传感器测出深度。
水下照度计的工作原理:利用硅光电池的感光原理,配备压力传感器,可以测量水下不同深度处的光照度。
三、实验内容与要求1、实验内容:应用吊挂式声速仪测量海水中的声速的垂向分布,得出水下声道位置;应用水下照度计测量海水中照度的垂向分布,得出所测海水的光衰减率。
2、实验要求:应初步学会观测仪器的操作方法,观测步骤、注意事项和后期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四、实验步骤和操作规则1、确保声速仪和光照仪已连接正确,并打开仪器工作电源开关,记录站点的经纬度和仪器下放入水和出水的时间。
2、要保证仪器安全,根据现场水深确定仪器的下放深度,防止仪器探头触碰船舷或触底。
入水前仪器应放在阴凉处,切忌暴晒。
3、仪器下放速度应控制在0.5~1.0m/s ;当船只摇摆剧烈时可适当增大下降速度。
4、释放水下照度计时应在面朝阳光的一侧,避免船舶阴影的影响。
5、由声速垂向分布得出水下声道的位置;由公式kz e I I -=0,利用回归法求得光衰减系数k 。
五、实验报告本实验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报告内容如下:1、实验目的2、实验仪器工作原理、测量范围和精度3、实验项目操作步骤4、数据处理和分析,5、声速、光照度剖面图绘制实验二海水温度、盐度、密度测量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观测和记录方法,掌握温盐深仪(CTD)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初步具备后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航海学》实验指导书孙珽编广东海洋大学航海学院二00七年五月目录《航海学》实验指导书 (1)孙珽编 (1)广东海洋大学航海学院 (1)二00七年五月 (1)目录 (2)实验一海图识读 (3)实验二、航迹绘算 (4)实验三、船舶航行综合定位 (5)实验四、六分仪的结构、使用、读数方法及误差 (7)实验五、利用各种方法测罗经差 (8)实验六、中国沿海《航标表》和英版《灯标表》 (9)实验七、英版《海图及其它水道图书总目录》 (10)实验八、使用航海通告及保持海图有效性 (11)附录:实验报告纸 (13)实验一海图识读一、实验目的海图是以海洋及其毗邻的陆地为描述对象的地图,是航海专用地图。
通过实验,学生了解海图的特点,熟悉海图的编排,熟悉海图图式,能够正确的判断海图中所包含的信息,并能够正确使用海图作图工具。
二、实验设备海图13170、3706,中英版海图图式,航海三角板一套,航海平行尺一副,分规一个,软质铅笔及橡皮等海图作业工具。
三、实验准备学生认真复习《航海学》教材中第44-57页,认真阅读教材中图式,熟悉和掌握主要的符号和缩写的含义。
四、实验内容1.海图作业工具的使用1.1 航海平行尺作用:在进行海图作业时,用于绘画方位线或航向线、量取方位线度数或航向线度数。
使用方法:两只手各持一把尺的炳,交替平行移动。
在移动操作时,一只手适力压住静尺,另一只手推动动尺,两尺交替平行移动,直至要求位置。
交替移动过程中,防止静尺移位。
航海平行尺还可以利用平行尺的20cm刻度作为中心点度量角度。
1.2航海三角板作用:航海三角板的作用与平行尺的作用相同。
使用方法:船上都配有两只同规格的航海三角板。
根据不同情况,可单独使用或两只配合使用。
在应用中,航海三角板比平行尺方便、灵活。
特别是在量取的方位线或航向线度数,但又与海图上的罗经花距离较远时,使用航海三角板量取方位线或航向线的度数就更为方便。
具体操作时,用一只三角板的长边对准所要量取的方位线或航向线,然后与另一只三角板配合,将对准方位线或航向线的长边平行移到就近的经度线上,使圆弧的中心点与经度线相重合,最后从圆弧刻度尺上读取方位或航向度数。
航海学实验指导书第一章航线设计总论航线设计(passage planning)是一项比较复杂和细致的工作,涉及知识面广,选择性和多变性强。
船舶在海上航行,与陆地上汽车和火车沿固定路线行驶是大不一样的。
由于海区广、活动余地大、气象条件多变,各种船舶情况差异不同,选择航线上就各有千秋。
那么,如何确定出一条最佳航线,怎样去拟定航线是本书所讨论的问题。
为了提高航线设计质量,增加航行安全度,在选择航线时,一般主要依靠中、英版航海资料中给出的推荐航线(recommended rout e)o除此之外,一定要阅读大量的相关航海图书资料,才能对航线的全貌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从中选出适合本船条件和航行季节水文气象条件要求的安全、经济航线。
另一方面,通过大量丰富的实航经验的积累,也可逐步掌握某些航线的规律。
两方面相加,才能在任何条件变化的情况下,独立果断地选择航线,确定航线。
否则,画出的航线没把握,不安全因素多,航行起来将是盲目的,甚至是危险的。
航线设计概括起来,可以归纳如下途径:坚持原则、了解气象、阅读资料、研究海区、拟定航线。
本书编写顺序也是按这几个方面分别阐述和展开的,其目的在于充分了解航线设计所涉及的知识面。
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地提高航线设计的能力。
使航线设计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
最终确保航行安全,提高经济效益。
第一节航线设计原则航线设计的原则是:安全、经济。
首先在确保船舶安全顺利地抵达目的港的前提下,再考虑经济效益,如航时的缩短,争取吃到顺流、顺风等。
即在安全的前提下达到经济,经济必须安全,这才符合航线设计的原则。
安全和经济应是统一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
因此,最佳航线(optimum route)应是在变化着的海洋水文、气象条件下,避开灾害性天气,获得航行安全、航时最省、人员舒适、货损最小的一条理想的航线。
在远洋航行中,航线的优劣对提高经济效益有重大的影响。
为此,设计出一条理想的航线是至关重要的,它往往是在对各种大量因素的全面、综合、周密思考基础之上作出的选择,也包括扎实的航海基础知识和多次实航经验,不断丰富、不断提炼得以提高和完善。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航海气象与海洋学》课程是海船驾驶/商贸英语专业的专门课。
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与航海活动有关的必备的气象学、海洋学基础知识和实际天气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般学生均可达到二副/三副以上驾驶员的国家考试水平。
本课程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通过理论课教学与实验、实习,使学生掌握航海中所必须具备的气象学和海洋学基础知识;具有应用船用气象仪器正确观测气象、水文要素的能力;具有利用中、英版潮汐资料推算主、副港潮汐与潮流及任意潮时和潮高的能力;具有运用船舶天气报告、传真气象图和现场实况观测资料,预测航区或航线天气的能力。
二、课时分配和学分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80学时,学分4.5分。
其中理论教学70学时,实践教学10学时。
具体课时分配见课时分配表。
课时分配表三、课程内容课题一大气概况与气象要素了解大气的概况;掌握气压、气温、大气湿度、风、海面能见度的定义、性质、表示方法;了解云、雾、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掌握云、雾的分类及各类云的特征,各类雾的特点。
§1.1 大气概况§1.2 气压§1.3 气温§1.4 大气湿度§1.5 风§1.6 云§1.7 降水§1.8 雾§1.9 能见度课题二船舶气象、水文要素的测报掌握船舶气象、水文要素观测的项目、内容、时次和要求;了解常用气象观测仪器的原理、构造、安装、保养方法,掌握其使用方法;掌握各观测项目的观测方法、要求、记录和编报方法,其中对真风的计算和湿度的查算要重点掌握。
§2.1 概述§2.2 气压的观测§2.3 气温和湿度的观测§2.4 风的观测§2.5 云的观测§2.6 海面能见度的观测§2.7 天气现象的观测§2.8 表层海水温度的观测和水样采集§2.9 海浪的观测§2.10 海发光的观测§2.11 船舶水文气象观测报告电码课题三天气图基础知识掌握地面图图面的内容,了解等压面的概念,了解地面图的分析项目和技术规定,会分析简易天气图;了解温度平流的概念及其判定方法;了解低纬流线图的分析方法,能在地面天气图、高空天气图、流线图上正确识别天气系统。
大学航海气象与海洋学教案大学航海气象与海洋学教案一、课程名称:大学航海气象与海洋学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学习气象与海洋学两个学科的基本知识,进而了解海洋与天气的关系,为后期的航海与渔业活动提供气象和海洋学基础知识。
三、课程目标:1. 掌握气压、风、云、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基本知识;2. 掌握海洋的基本物理、化学、生物学知识;3. 理解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4. 通过真实案例,了解航海过程中的气象和海洋学知识如何派上用场。
四、教学内容:1. 气象学基本概念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气象要素及其测量,天气和气候等概念,常见天气系统,天气预报基础等。
2. 大气环流地球的环流系统,大气高压和低压的形成和演变,风的形成及其分类,大气环流对天气的影响等。
3. 云与降水云的分类及其形成因素,降水的形成原理,气象雷电的形成过程及其危害等。
4. 海洋学基础海洋与地球的相互作用,海水的物理性质,海洋生物,海底地形和海岸线等基础知识。
5. 水文气象学与海洋与气象伴随现象洪涝、干旱、风暴潮、海浪、海水温度、海冰等气象和海洋伴随现象及其应对方法。
6. 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在航海中的应用船舶气象和海洋条件的认识及其对海上航行的影响,气象信息的收集和利用,海上气象预报的基本方法及其可靠性等。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课堂讲解,带领学生理解和记忆关键概念和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以真实案例为例,让学生了解气象和海洋学知识如何应用于航海、渔业等实际应用场景中。
3. 实验探究法:通过模拟实验或者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气象和海洋学知识。
六、考核方式:1. 期中考试,占30%分数;2. 期末考试,占50%分数;3. 平时表现及作业,占20%分数。
七、参考教材:1. 《气象学导论》邢献民、孙铁城2. 《海洋学基础》李荣灿3. 《船舶气象学导论》张永奇4. 《海洋气象理论与实践》田红霞5. 《海洋生态学》王胜波八、结语:本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学习过程中需要加强实践环节和案例分析,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气象和海洋学知识,为后续的航海、渔业工作提供基础知识。
《海洋科学基础实验》-“物理海洋和气象调查”模块实验教案1.实验学时:482.实验指导教材及参考书:(1)《海洋调查方法》(侍茂聪,高郭平,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2)《物理海洋学基础教程》(胡建宇,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3.教学目标本课程是海洋学系和海洋技术与工程系本科生的基础实验课之一,其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第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们掌握海洋深度、温度、盐度、水色、透明度、海流、潮汐、海浪等水文要素及常规气象要素的观测原理,了解常用观测仪器,并掌握相应的观测方法;第二,使学生们掌握海洋调查资料的分析与处理方法,掌握海洋数据的可视化方法;第三,让学生们了解海洋科学考察设计、组织与实施的基本原则。
4. 教学内容4.1水深与潮位测量的原理及方法4.1.1教学要求:(1)科学目标:了解复杂多样的海底地形地貌的分布状况。
(2)训练目标:掌握绞车的拆装以及回声测深仪的使用;掌握钢丝绳测深和回声测深仪测深两种测深方法;掌握水尺测潮位的应用。
4.1.2教学学时:34.1.3实验内容:绞车安装;回声测深仪测深4.1.4重点及难点:回声测深仪测深4.2 水温和盐度测量的原理及方法4.2.1教学学时:34.2.2教学内容:(1)压强与深度观测;(2)温度观测;(3)盐度与电导率观测;(4)温盐深剖面观测;(5)海表面温度的遥感观测;(6)海上生活。
4.2.3重点及难点:(1)压强与深度观测;(2)温度观测;(3)盐度与电导率观测;(4)温盐深剖面观测;(5)海表面温度的遥感观测。
4.3地理定位的原理及方法4.3.1教学目的:掌握六分仪定位和GPS定位的原理和方法。
4.3.2 实验仪器:六分仪、三杆分度仪、GPS。
4.3.3 实验学时:34.3.4教学内容:六分仪、三杆分度仪、GPS的实验原理及使用方法。
4.3.5 教学重点及难点:六分仪、三杆分度仪、GPS的使用。
4.4海流观测的原理及方法4.4.1教学目的:艾克曼海流计、直读式海流计、安德拉海流计的原理和方法。
《航海学》实验指导书王志明编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航海教研室目录实验一海图作业及海图改正 (2)实验二六分仪的使用与指标差 ............................................................... (4 ...................................................................................................................................................................................... )实验三天球坐标及星空演示 ................................................................. (6 ...................................................................................................................................................................................... )实验四罗经差的测定 .................................................................. (7)实验五大圆海图的使用 ..................................................................... (9 ...................................................................................................................................................................................... )实验一海图作业及海图改正实验场地和设备海图室、中版或英版航海通告、航用海图、平行尺、三角板和分规、铅笔等。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实验指导书目录《航海气象与海洋学》 (1)实验指导书 (1)陈达森编....................................................................................... 错误!未定义书签。
广东海洋大学航海学院...................................................................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00七年五月.................................................................................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目录 (2)实验一海洋水文和气象要素观测 (3)实验一海洋水文和气象要素观测一、实验目的进行海洋水文和气象要素观测是《航海气象与海洋学》课程大纲的要求。
通过实验,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主要水文和气象要素的含义,又使学生掌握这些要素的观测、记录和计算方法,为日后进行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工作打好基础。
二、实验内容1、气象项目:海面有效能见度、云、天气现象、风、气压、空气温度和湿度。
2、水文项目:表面海水温度、盐度、海发光、风浪和涌浪。
三、各项目的观测(一)能见度的观测视力正常的人在四周海面1/2以上视野范围内能见到的最大水平距离,称为海面有效能见度。
能见度以千米(km)为单位,所谓“能见”,在白天指目力能辨认出目标物的形体和轮廓,在夜间指能清楚地看见目标灯的发光点。
“不能见”是指看不清目标物的轮廓,分不清其形体,或者所见目标灯的发光点模糊,灯光散乱。
观测时参照表1,选择较高、视野开阔的地方(夜间应站在不受灯光影响处)。
白天观测应根据海天交界处的清晰程度判定海面有效能见度。
当海天交界处完全看不清楚时,则按经验判定。
表1 海面有效能见度参照表(二) 云的观测云的观测主要是判定云状,估计云量和目测最低云的云底高度。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
实验指导书
陈登俊编
上海海运学院商船学院
航海教研室
目 录
实验一船舶水文气象要素观测 (2)
实验一 船舶水文气象要素观测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各种船用气象仪器的使用方法,及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要素的观测和记录方法,了解各要素的编报格式;学会识别通过船用传真机接收的主要传真图,熟悉传真图上出现的主要天气系统,初步具备应用传真天气图作简单天气分析的能力。
二、实验场地和设备
实验场地:航海气象实验室及室外平台。
仪器设备:综合数字气象仪、空盒气压表、手持风速风向仪、表层海水温度计、真风盘、气象传真机等。
图书:中国云图。
三、实验内容与要求
1、实验内容
1)室外项目:
① 目测云量、云状、云底高度、水平能见度、天气现象。
(因海浪、海发光现象无法在陆上观测,课上只介绍观测方法)。
② 用手持测风仪测风速、风向,学习使用真风盘求算真风。
③ 用表层海水温度计测水温。
2)室内项目:
① 用空盒气压表测气压。
② 用综合数字气象仪测气温(干球温度)、湿球温度、相对湿度、风。
③ 练习使用气象传真机收天气图,识别天气图的种类和图上天气系统和海况。
2、实验要求:应初步学会观测仪器的操作方法,各种要素的观测步骤、注意事项和记录方法,了解
气象电报的编码格式;能操作气象传真机接收传真图,能识别传真图的种类和图中主要的天气海况内容。
四、实验步骤
1、目测项目
教师先介绍观测方法和注意事项及数据记录格式,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测量。
1)水平能见度的观测
观测方法:根据水天线的清晰程度,参照表“海面有效能见度参照表”判断。
在陆上根据看得清的最远的目标物的距离判断。
夜间观测时,应先在黑暗处停留至少5分钟,待眼睛适应后进行观测。
注意事项:应选择在船上较高、视野开阔的地方(夜间应站在不受灯光影响处)。
数据记录:取一位小数,不足0.1记为0.0,单位km。
夜间无法观测时,记为“-”。
2)云的观测
观测方法:注意当时云的外形特征、结构、色泽及高度和各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参照云图综合判断。
注意事项:应尽量选择在能看见全部天空和水天线的位置上进行观测;如阳光较强,需戴黑色眼镜;夜间观测应避开较强灯光进行。
数据记录:云量指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总云量是指天空被所有的云遮蔽的总成数,低云量是指天空被低云所遮蔽的成数,单位分成(1/10),准确度为-1~+1成;云
状分高、中、低云三族记录,同族云量多的记在前面,填写云的国际简写符号;
最低云底高度以米为单位记录。
3)天气现象的观测
观测方法:现在天气现象是在定时观测时所观测到的天气现象,过去天气现象是在定时观测之间六小时内所观测到的天气现象。
每种天气现象的特征见教材P65。
数据记录:用12种天气现象符号填写观测到的天气现象。
2、室外测风
教师先介绍手持测风仪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数据记录格式,并演示真风盘的使用方法,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试验,教师从旁指导。
观测方法:观测时先记下当时船舶的航速和航向,按照测风仪的使用说明,对在航时风速和风向进行测量,并用真风盘算真风。
注意事项:应选择在船上四周无障碍、不挡风处,风向传感器的0°应与船头一致。
仪器失灵或无法用仪器观测时,应根据海面状况目力测风。
数据记录:风向以度(°)为单位,取整数,风速以米/秒(m/s)为单位,记到一位小数。
3、室外测表层海水温度
观测方法:先将帆布桶放入水中感温1分钟后采水提上,把水温表放入桶中搅动感温2分钟后读数。
注意事项:表层海水温度是指海水表面到0.5米深处之间的海水温度,采水点应避开船舶排水孔处;读数时,水温表注水杯不能离开采水桶水面,尽量不将水温表提出帆布
桶。
数据记录:以摄氏度(℃)为单位,准确度-0.5~+0.5℃。
4、室内空盒气压表测气压
观测方法:观测前,用手轻敲气压表玻璃面,待指针静止时读数,将气压表读数经过刻度订正、温度订正、补充订正和高度订正后,填入记录表。
注意事项:气压表应水平安置并固定在温度少变、没有热源、不直接通风处,应有减振装置并避免太阳光的直接照射。
数据记录:以百帕(hPa)为单位,准确度-1hPa~+1hPa。
5、室内综合数字气象仪测气温(干球温度)、湿球温度、相对湿度、风
教师先演示综合数字气象仪的操作,并介绍注意事项及数据记录格式,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试验,教师从旁指导。
注意事项:测风传感器应安装在船舶大桅顶部,风向传感器的0°应与船头一致;干、湿球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百叶箱中,百叶箱应水平固定在空气流通、远离热源的驾驶台
顶上,距甲板1.5米处,箱门方向不得与船头相同。
数据记录:风的记录方法同前;干球、湿球温度均以摄氏度(℃)为单位,准确度为-0.2℃~+0.2℃,相对湿度以百分率(%)表示,当相对湿度≤50%,准确度-5%~+5%;
当相对湿度>50%,准确度-2%~+2%。
6、室内使用气象传真机,收天气图并识别天气图的种类和图上天气系统和海况。
教师先演示气象传真机的操作方法,并介绍注意事项,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试验接受传真图,教师从旁指导,课后根据所收传真图进行天气和海况的识别和分析。
五、实验报告
本实验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报告内容如下:
1、 实验目的
2、 实验仪器、资料
3、 实验项目
4、 根据所给数据和编码格式练习编码
5、 根据所收传真图,识别图的种类,分析图中天气或海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