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上语文《23 三顾茅庐》优质课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75.82 KB
- 文档页数:9
第23课*三顾茅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3.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初步认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教学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初步认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情境导入】同学们,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
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近五千字。
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新课解读】一、速读课文——理清结构速读提示及要求:1.了解作者及作品,画出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理清本文的思路。
明确:1.(1)作家作品①作者名片: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其他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
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②作品简介:《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长篇历史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作品写的是东汉末到西晋初这一历史时期曹魏、蜀汉、孙吴三个统治集团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复杂斗争。
通过这些描写,反映了汉末大分裂时代的苦难和明君仁政的愿望。
其结构宏伟而又严密精巧,语言简洁、明快、生动。
战争描写是《三国演义》突出的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代表着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成就。
(2)重点字词殆.(dài)拜谒.(yè)失礼.(lǐ)叩.门(kòu)傲.慢(ào)疏.懒(shū)愧赧.(nǎn)鄙.贱(bǐ)赐.教(cì)倾颓.(tuí)鼎.足(dǐnɡ) 躬.耕(ɡōnɡ)荒芜.(wú)如雷贯.耳(ɡuàn)思贤.如渴(xián)箪.食壶浆(dān)顿开茅塞.(sè)(3)理解词义①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23、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罗贯中)
②——谦虚谨慎
二州:可夺之。
策略:攻取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中国。
小结
刘备的诚心与尊重换来了诸葛亮的忠心,他用自己的一生回报了刘备。
真可谓:刘备三顾茅庐喜得孔明,如虎添翼创伟业;诸葛卧龙出山幸会明主,大展宏图扬美名。
七、【课堂练习】
1、下面的对联概括诸葛亮一生功绩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
所设军阵
2、你能读懂这幅对联吗?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土木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解说:收二川:(指刘备打败刘璋夺得西川,击退曹操夺得东川)
逊追兵→摆设八阵图)
208年,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周瑜谴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习古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和技巧,把握人物形象。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的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学习重点古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和技巧。
学习难点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
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近五千字。
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二、作家作品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等。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演义小说是小说体裁之一,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开始出现这个名称。
部编九年级上语文《23 三顾茅堂》优质
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应能够:
- 理解《三顾茅堂》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 掌握文章中的生词和词组;
-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和描写。
教学准备
- 课文:《三顾茅堂》
- 教学工具:投影仪、PPT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 通过展示一张关于《三顾茅堂》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
2. 预导入(10分钟)
- 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对比《三顾茅堂》与上节课
的内容,激发学生思考新的故事情节。
3. 阅读文章(15分钟)
- 学生自行阅读《三顾茅堂》一文,并在阅读过程中标注生词
和词组。
4. 分组讨论(15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文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
并互相共享各自的理解。
5. 教师讲解(15分钟)
- 教师通过PPT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主题,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6. 合作研究(20分钟)
- 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和指导,展开合作研究,共同完成课堂任务。
7. 总结回顾(10分钟)
-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思考,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肯定。
8. 作业布置(5分钟)
- 教师布置相关的阅读或练作业,以巩固学生对《三顾茅堂》的理解。
教学评价
-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中的表现;
- 学生的书面作业和口头回答;
- 提问学生以评价和分析人物形象和描写能力。
23《三顾茅庐》教学设计【设计理念】“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就应坚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现代教学理念。
立体的课堂结构,就为“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创造了有效的时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理解《三顾茅庐》,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过程与方法: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 1.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难点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用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
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选自《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
二、作者简介罗贯中(1330?~144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名本,字贯中。
杭州人,祖籍太原。
关于他的生平,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后来朱元璋这样的“真主”一统天下,他的政治抱负落空,而致力于小说创作。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
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
关于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
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
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
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
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23*三顾茅庐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大家可能早已看过,其中就包含了一个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三顾茅庐,本篇课文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今天的课文情境,重温一下那震撼人心的场景。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
(2)背景链接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际,他看到蒙古贵族统治者的专横残暴,饱受了民族压迫的苦痛,所以他尊崇继承汉室的刘备,是有政治用意的;何况自南宋以来,民间艺人的倾向就是尊蜀抑魏,他也不能不受到影响。
处在他的时代,他的这种倾向是很自然的,也毋须加以指责。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
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2.生难字词(1)字音纶.巾(guān) 殆.(dài)拜谒..(bài yè)(2)词义【拜谒】拜见;瞻仰(陵墓、碑碣)。
【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贯,贯穿,进入。
【顿开茅塞】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
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轻声快速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明确:理清课文脉络。
三顾茅庐两次拜访没见到第三次拜访的经过上路前见面前见面后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明确: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师,留下一段佳话。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明确:(1)上路之前: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
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通过对比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
2、学习第3自然段(1)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1)他为什么不骑马到跟前呢?2)刘备不至于半里多路就下马,说明他把诸葛亮当成了自己的老师。
3)读读看,看谁能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谁就是小刘备。
(2)“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敲门说明他怕惊醒诸葛亮,对他尊重、诚心。
(3)“刘备站在台阶下等候。
”封建社会是分等级的。
大臣参见皇上的时候是站在阶下,而此时,刘备是首领,诸葛亮不过是一介村民,刘备却站在阶下,可见他诚意。
(4)“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侍侯。
”1)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2)是啊,刘备是怎样“恭恭敬敬”的,看这个“恭”字,(指导识写“恭”)3)谁来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4)看看书上刘备站了多久,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是多长时间?“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同学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个站一个还躺着。
哎呀,了不起啊!齐读这部分。
(5)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他真是诚心诚意、礼贤下士、求贤若渴3、刘备为请诸葛亮怒斥张飞,冒着风雪寒冷,三顾茅庐,还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现在,如果你就是诸葛亮,你会怎么想、怎么做?4、学习第4自然段。
(1)听了他的分析,刘备心中塞满的茅草顿时分开了一条出路。
用文中的词说就是——茅塞顿开,引读——老师送你们一个词——拨云见日。
(2)读到这儿,你能体会到什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四、读第五自然段,你体会到什么?1、刘备能得到这样一个旷世奇才让他兴奋不已,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引读——老师再送给你们一个词:如鱼得水。
2、这份鱼水的情谊,让诸葛亮对刘备死心踏地,诸葛亮竭尽毕生所学辅助刘备。
23.三顾茅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23*三顾茅庐《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
该书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令后人叹服不已。
1.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2.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抓住描写张飞的关键词语,感悟张飞的性格特点,学习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特点的方法。
3.体会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学会尊重他人、以诚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质。
一、新课导入诸葛亮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在任何时候提到诸葛亮,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
因为,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百分之百的中国的智多星。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三顾茅庐”不过是诸葛亮众多故事之一,但是,仅仅从这一个故事中,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我们就可见一斑。
(板书课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积累生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è)纶.巾(guān)末胄.(zhòu)愧赧.(nǎn)倾颓.(tuí) 存恤.(xù)殆.尽(dài)疏懒.(lǎn)鄙.贱(bǐ)如雷贯.耳(guàn)顿开茅.塞(máo)(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窗外日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未审.得入览否:明白,知道。
不胜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屏人促.席:靠近。
奸臣窃命..:篡夺国家权力。
而不知存恤..:爱惜,体恤。
总揽..英雄:广为延揽。
惟将军图.之:考虑。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高低。
部编九年级上语文《23 三顾草庐》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研究本篇文章,学生能够了解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智慧和胆略,懂得历史人物的塑造,懂得学以致用,尊重知识;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是课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将文化研究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及其文学表现方式;2. 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信息收集和探究,互相协作,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3. 理解历史人物的塑造。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文本表达的思想和文学艺术;2. 小组合作中的角色分工与合作思维的培养。
教学方法1. 新课导入法和启发引导法相结合,通过现实情境引入本课的研究;2. 阅读理解法和问题导向法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 群体协作法和探究式研究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Ⅰ. 导入活动一:图片搜集学生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进一步加深对三国时期的理解。
活动二:情境启发借助情境启发,让学生了解课文主题和文化内涵。
Ⅱ. 阅读理解活动一:个人阅读学生个人阅读,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及其文学表现方式。
活动二: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有哪些词句具有表达意义,如何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及推论和分析课文中的寓意。
Ⅲ. 合作探究活动一:角色分工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完成任务,相互协作,建立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
活动二:设计展示学生设计展示形式,表达课文对他们的启示以及对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Ⅳ. 总结活动一:个人反思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分享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体验。
活动二:课外延伸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化书籍等方式,拓宽和延伸对本篇文章的理解和思考。
课堂作业根据小组合作和思考,进行个人写作练,体现本节课的文本应用和转化。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3* 三顾茅庐》【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迨”“拜谒”“疏懒”等字词的音形义,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教学重点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教学难点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了解作者罗贯中(约1330 年~约1400 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文本链接1.三顾茅庐。
“茅庐”即草庐。
汉末,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三次亲临拜访,邀请诸葛亮帮助打天下。
后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
2.刘备(161~223),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
公元221 年称帝,建都于成都,国号汉。
3.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公元207 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著作有《诸葛亮集》。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就应坚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现代教学理念。
立体的课堂结构,就为“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创造了有效的时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理解《三顾茅庐》,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教学目标:1、感受刘备的省心诚意和诸葛亮的妙计试探。
2、理解“大贤、怏怏、仰慕”等新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导读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教师也大声朗读课文,既给学生一个示范,又体现了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体现课堂也是教师学习的场所。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
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4、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声音,看谁能够用一个词概括。
(诚心诚意)培养学生现场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5、深入学习课文——默读。
(1)诸葛亮作为当今大贤,人人都渴望得到这样的大贤。
也就是说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诚心诚意的邀请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直都没有出山。
这就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是与众不同的。
那么,刘备的诚心到底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课件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同时出示两个服务性的导读题:刘备用了那些方法使诸葛亮相信自己是诚心诚意的?诸葛亮又是如何得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是可信的?教师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很有特色。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教案(精选17篇)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教案篇1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2.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抓住描写张飞的关键词语,感悟张飞的性格特点,学习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特点的方法。
3.体会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学会尊重他人、以诚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诸葛亮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在任何时候提到诸葛亮,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
因为,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百分之百的中国的智多星。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三顾茅庐”不过是诸葛亮众多故事之一,但是,仅仅从这一个故事中,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我们就可见一斑。
(板书课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积累生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è) 纶巾(guān)末胄(zhòu)愧赧(nǎn) 倾颓(tuí) 存恤(xù)殆尽(dài) 疏懒(lǎn) 鄙贱(bǐ)如雷贯耳(guàn)顿开茅塞(máo)(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窗外日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未审得入览否:明白,知道。
不胜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屏人促席:靠近。
奸臣窃命:篡夺国家权力。
而不知存恤:爱惜,体恤。
总揽英雄:广为延揽。
惟将军图之:考虑。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高低。
②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业。
2.作者链接罗贯中(约1330-约1400),山东东原(今山东东平)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6篇)顾茅庐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贤、辅佐”等词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质疑导入1、谈话。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
时代。
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2、揭题。
3、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学生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2、交流反馈: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呢?3、教师小结。
4、教学复姓。
5、介绍古人名号中的“字”。
三、细读课文,推敲重点1、学生读课文,圈划出重点词句。
2、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3、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随机教学。
主要抓词:“立即”、“斥责”、“大声斥责”、“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谒见”。
句:“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昌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
你怕冷,自己回支吧!”“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来理解刘备在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训练点:1)、抓住人物对话进行朗读训练。
2)、抓重点句进行思维训练。
3)、写话训练。
四、小结过渡。
五、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
课件并深情朗读)“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读。
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六、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三顾茅庐【教材分析】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东汉末年,汉朝宗亲左将军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他们的谈话内容即《草庐对》(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
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去南阳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
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
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迨”“拜谒”“疏懒”等字词的音形义,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教学难点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等。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
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
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
2.知识链接《三国演义》简介《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拜谒.(yè)今番.(fān)叱.(chì)侥.幸(jiǎo)岂可相强.(qiǎng)纶.巾(guān)鹤氅.(chǎng)汉室末胄.(zhòu)愧赧.(nǎn)谬.(miù)倾颓.(tuí)窃.命(qiè)沔.水(miǎn)殆.(dài)民殷.(yīn)存恤.(xù)箪.食壶浆(dān)鄙.贱(bǐ)阻塞(sè)强盛(qiáng)王冠(guān)塞满(sāi) 勉强(qiǎng) 冠军(guàn)塞外(sài)(2)词语释义拜谒:拜访谒见。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
形容人的名声大。
贯:贯穿,进入。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
屏:使回避。
促:靠近。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
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
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经世:治理天下。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
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顿: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
四、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谁三顾茅庐?茅庐在哪里,里面住着谁?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怎样三顾茅庐的?结果怎样?答案示例:“三顾茅庐”是三次拜访茅庐的意思,“顾”的意思是拜访。
刘备三顾茅庐,茅庐在隆中,里面住着诸葛孔明。
刘备三次拜访孔明,是为请他出山相助处境困难的自己,其根本目的是兴复汉室,建功立业。
刘备先拜访了孔明两次都未能得见,第三次终于请到了孔明出山。
2.课文分成哪几个部分?试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①):写第三次顾茅庐之前,关张持有不同态度,刘备力排众议,决定前往。
第二部分(②③):写刘备第三次拜谒诸葛亮得以成功遇见,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为其谋兴邦定国之策。
第三部分(④):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二)研读分析1.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通过什么方法来描写张飞的?张飞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本文写张飞对表现刘备的性格特征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通过语言、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张飞的粗暴和急躁。
用张飞的粗暴和急躁来衬托刘备求贤的真诚和谦恭。
2.根据文中的人物描写,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答案示例: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抱负。
关羽:稳重、顾全大局。
张飞:鲁莽、直爽。
五、课堂小结本文用简练传神的语言鲜明地刻画了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知了刘备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那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又是如何刻画出来的呢?请听下回分解。
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答案示例:起因:刘备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拜访两次都没有见着。
经过:刘备第三次去拜访,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家又等了几个时辰才同诸葛亮见上面,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
结果:刘备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
二、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分析了刘张飞这结义三兄弟的形象。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剩下的部分,在作者出神入化的写作手法中进一步领略三国英豪们的风采。
三、合作探究1.突破重难(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答案示例:从刘备的动作(下马步行、等候、徐步而入等)、神态(拱立阶下),语言(其时刘备已年过40,孔明才27,刘备却称孔明为“大贤”并称“拜见”)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2)第③段文字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写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案示例:肖像、语言描写。
表现了诸葛亮儒雅脱俗、胸怀天下、洞察时世、足智多谋、见识卓越的特点。
(3)第③段中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分析天下形势的?答案示例:曹操占有天时,不能与之争锋;孙权占有地利,可为援而不可图;刘备占有人和,大业可成。
成三足鼎立之势。
2.写法探究试分析本文鲜明的对比的运用。
答案示例:①文中写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捆来,刘备生气责备。
这一对比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②张飞与刘备是结拜兄弟,诸葛亮是一位与刘备素未谋面的草民,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③刘备“拱立阶下”、等了“半晌”“犹然侍立”,刘备是当时汉献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亲国戚,而诸葛亮是一介草民;当时刘备47岁,诸葛亮只有27岁,一个是长辈,一个是晚辈。
就这样,刘备“拱立阶下”、等了“半晌”,从而刻画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尊重人才的人物形象。
四、拓展延伸【经典诵读】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
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
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
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
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五、课堂小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唯一让我们记住的那就是刘备对人才的尊重,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古训:尊重人才。
只因刘备有了这样的优良特征,才能收获孔明的结草衔环以报,才能建立起一方霸业。
我们今后要学习人物的优良品质,也开创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天。
六、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