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建筑文化对哈尔滨现代建筑发展的影响
- 格式:docx
- 大小:5.50 MB
- 文档页数:6
俄罗斯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中俄两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领域,都有十分密切的交往。
俄罗斯文化在生活、语言、文学、和艺术等多个方面,都对中国特别是东北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下面就从几个方面简单介绍下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
1通过俄国侨民。
从俄国进入中国东北地区的俄侨以俄罗斯族人居多。
俄罗斯文化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传播也主要与他们有关。
哈尔滨是俄国侨民在中国东北的最大聚居地,在俄罗斯文化向中国东北地区的传播中发挥了巨大作用2.通过旅俄华侨。
19世纪60年代,清朝在东北地区开禁放垦,大批来自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汉族移民北上进入东北地区。
90年代,伴随着俄国移民进入中国东北地区,一部分汉族移民继续北上,越过边界,进入俄境。
有的从山东乘船直接进入俄国在远东的天然良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像闯关东一样,中国人管进入海参崴叫闯崴子。
据统计,1900年海参崴共有旅俄华侨36700人。
中国人进入俄国还有一种情况,即随着西伯利亚的开发,特别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建设,俄国政府从中国招募了大批华工。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政府招募华工迅速升温。
到十月革命爆发前夕,旅俄华侨已达40万人。
生活在俄国的华侨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逐渐学会了俄语,生活习惯也已经大半俄罗斯化。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娶俄罗斯女人为妻,所生子女的身上更多地体现出俄罗斯民族的特点。
十月革命后,旅俄华侨及其子女大部分回到中国,特别是东北地区,由此把俄罗斯文化传入中国东北地区。
3.通过修建中东铁路,兴建和经营工商企业。
随着中东铁路的建筑,沙俄铁路当局和沙俄资本家在中东铁路沿线各大城镇设立了许多工厂和洋行。
1898年,沙俄根据筑路工程的需要在哈尔滨开设了制材厂和中东铁路总工厂。
在满洲里、海拉尔等地建立了铁工厂和机器厂。
在大连建立了商港修缮工厂、木材厂以及铸铁厂等。
沙俄在哈尔滨开办了7家发电厂,垄断了哈尔滨市的电力工业。
还在铁路沿线开办了许多轻工业工厂,如面粉、榨油、酿酒、制糖和卷烟等工厂。
哈尔滨人文历史哈尔滨位于中国东北的黑龙江省,是一个拥有丰富人文历史的城市。
自从19世纪末以来,哈尔滨就成为了东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哈尔滨的人文历史,从城市的起源到现代的发展,探索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1. 早期历史在哈尔滨的早期历史中,这个地区的大部分地方仍然是一片荒芜。
然而,随着沈阳、长春等东北城市的发展,哈尔滨逐渐被列为俄罗斯帝国东北部的重要城市。
1898年,哈尔滨正式建城,成为一个独立的城市。
2. 满洲文化的影响哈尔滨的人文历史也与满洲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
满洲人是这个地区的主要居民之一,他们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都对哈尔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满洲文化的特点之一是丰富多彩的艺术表演,如土著舞蹈和音乐。
3. 建筑风格与城市规划哈尔滨的建筑风格是其人文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俄罗斯帝国在东北的重要城市,哈尔滨的建筑风格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这在许多建筑物中可以看出来。
例如,中央大街上的欧式建筑和圣索菲亚教堂都是哈尔滨历史的重要遗迹。
此外,哈尔滨还融合了东方和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
4. 哈尔滨的大学和教育哈尔滨的人文历史还与教育发展紧密相关。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以及黑龙江大学等知名高等教育机构在这里设立,为城市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教育的发展也为哈尔滨的科技和文化产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5. 文化交流和节庆活动哈尔滨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文化交流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展开。
每年冬季,哈尔滨举办世界著名的冰雪节。
这个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了哈尔滨丰富多彩的冰雪文化和艺术。
此外,哈尔滨还举办各种音乐会、艺术展览和戏剧演出等文化活动,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的娱乐选择。
6. 现代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哈尔滨逐渐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化城市。
从1980年代开始,城市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如今,哈尔滨已经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和人才。
浅谈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风格哈尔滨是中国近代很有建筑特色的北方大城市。
从1898年起,作为中东铁路的交汇枢纽和路局驻在地城市,就开始了城市建设和近代建筑活动。
1905年开放为商埠起,各国移民纷纷涌入,先后有俄、日、法、美、德、英、意、比等19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
在半个世纪中,哈尔滨迅速发展成为一座繁华的近代城市。
哈尔滨的近代建筑,是中国近代时期起步较早、近代化水平较高、洋风十分浓厚的建筑。
它包括一整套的公共建筑、多种类型的居住建筑、数量可观的宗教建筑和少量规模较大的早期工业建筑。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欧美的建筑创作中流行着古典复兴、浪漫主义与折衷主义思潮。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建筑文化逐渐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新艺术运动,开始于比利时,进而传遍欧洲,甚至影响到美洲。
哈尔滨的近代欧式建筑也开始于19世纪末,而大规模的兴建则是进入20世纪以后,大约经过50年的时间,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建筑风貌。
哈尔滨位于松花江畔的一隅,这里恰是水陆交通的交汇点,所以沙俄殖民主义者选择在这里建城,抓住了地理环境的优势。
由于哈尔滨始终处于单一帝国主义控制之下,先是沙皇俄国,后是日本,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内没有相互之间的激烈争夺和势力冲突,所以城市发展比较有秩序,有统一的规划。
在沙俄侵入之初——1906年,中东铁路管理局就在其势力范围内进行较为科学的初期规划。
当时中东铁路的势力范围不包括道外区,道外区的建设规划比道里区、南岗区要晚一些,也粗糙一些。
哈尔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远比欧美为迟,在建筑创作思潮上,也不完全同步,有的流行风格在欧美已经过时,或正在衰退,而在哈尔滨不仅在流行,甚至方兴未艾。
哈尔滨是从20世纪开始突发兴建的城市,这个时期西方正流行着折衷主义建筑思潮,许多欧洲移民建筑师很自然地就把这种形式带进哈尔滨。
在移民队伍中虽然俄国移民居绝对多数,但是其他国家移民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哈尔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而哈尔滨的建筑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
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更是其独特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历史渊源、主要特征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浅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建筑艺术。
一、历史渊源“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最早出现在哈尔滨,其产生与哈尔滨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哈尔滨作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东北亚地区的城市,经历了俄国扩张和建设的过程,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上受到了俄罗斯建筑的影响。
而在中国国内,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兴起则与当时国内外建筑风格的交流和融合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主要特征1. 建筑外观独特“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外观通常具有浓厚的欧洲古典建筑风格,建筑造型上大量运用了巴洛克建筑艺术的元素,比如拱门、立柱、雕花等。
这些元素又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建筑特色,使得建筑外观既典雅古朴,又不失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2. 装饰雕刻讲究细节“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装饰雕刻十分讲究细节,从建筑门窗、立柱到墙面装饰等各个部分都精心雕琢。
这些雕刻不仅美观,更让建筑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给人一种华丽而不失庄重的感觉。
3. 建筑结构科学合理在“中华巴洛克”建筑中,结构科学合理是其得以保持长久的重要原因。
这些建筑虽然外观华丽,但在结构上也十分严谨,能够经受住各种自然和人为的考验。
4. 现代化元素的融合随着现代化建筑技术的发展,如何在保持传统建筑风格的同时融入现代化元素成为了“中华巴洛克”建筑发展的新趋势。
一些新建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在外观上保留了传统的经典元素,而在结构、材料和功能等方面则有了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这样的设计使得“中华巴洛克”建筑更具时代感和实用性。
三、影响1. 文化影响“中华巴洛克”建筑是哈尔滨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也是哈尔滨独特文化的象征之一。
这种建筑风格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了文化多元和开放包容的象征。
我国有着自己古老的文化、五千年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但由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建筑受到了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我们建筑创作所采取的态度是:寻找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把握好当今建筑创造的大方向,探索建筑创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古典建筑;西方文化;近代建筑一、中西传统建筑的比较1.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
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
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
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
中国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对人与自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高度概括。
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句话表明人与自然的融合是天道,是顺应天意的表现。
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2.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
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
其价值是通过群体建筑的美体现出来的。
而西方建筑则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
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
3.在建筑造型方面,中国古建筑的屋面呈柔和的倒抛物曲线状,屋顶上部坡度较陡,下部较平缓,这样既便于雨水排泄,又有利于日照与通风。
在歇山顶与庑殿顶的建筑中,屋檐都有意做成微微的向两侧升高,特别是屋角部分做成明显的起翘,形成翼角如飞的意境。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1. 引言1.1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的特殊意义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是哈尔滨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融合了欧洲巴洛克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魅力。
这种建筑风格在哈尔滨得以大量保存和传承,成为哈尔滨建筑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哈尔滨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不仅在中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它融合了东西方的建筑风格与传统文化,展现出了哈尔滨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
这种建筑艺术的特殊意义在于它承载着哈尔滨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并且为哈尔滨增添了独特的城市景观和文化魅力。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不仅是建筑的外在形式,更是哈尔滨城市精神和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意义。
2. 正文2.1 背景介绍"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是哈尔滨独特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欧洲巴洛克艺术及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背景介绍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哈尔滨的历史背景:哈尔滨作为东北亚的交通枢纽,曾经是俄罗斯列宁格勒铁路的起点,也是东北亚的商贸中心。
在此背景下,哈尔滨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建筑师和设计师,他们为城市带来了各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其中就包括了"中华巴洛克"风格。
2. 外国文化的影响:外国建筑师们将欧洲的巴洛克艺术引入哈尔滨,结合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创造出了独特的"中华巴洛克"风格。
这种融合的风格既展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与创新。
3. 城市发展的需求:随着哈尔滨城市的快速发展,建筑业也在不断壮大。
"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的出现,既满足了城市发展的需要,也为哈尔滨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内涵。
通过这些背景介绍,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到"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的形成背景和发展历程。
解放后哈尔滨欧式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发表时间:2016-01-14T09:44:23.0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14期供稿作者:刘德海王东波[导读] 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984年,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哈尔滨开始了对城市的历史建筑和街区的普查与保护工作。
刘德海王东波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摘要:哈尔滨早期城市的发展,因沙俄兴建中东铁路而起,客观上成为了沙俄铁路附属地和殖民城市。
日俄战争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哈尔滨。
由此,哈尔滨早期的建筑呈现了欧洲古典主义以及近代各个流派的建筑艺术。
新中国建立初期,受前苏联式建筑的影响,产生了大量的斯大林式建筑。
“文革”时期,哈尔滨独特的宗教建筑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哈尔滨出现了大量现代建筑,稀释了哈尔滨传统的欧式建筑风格特色。
改革开放以后,哈尔滨开始了城市的历史建筑和街区的普查、保护和利用工作,主要经历了初始阶段、综合整治阶段、整体保护与利用阶段与全面发展四个阶段。
关键词:解放后;哈尔滨;欧式建筑;保护;开发利用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Harbin city,du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ailway in the Middle East,Harbin became the Russian railway affiliated to colonial city objectively.After the Russo-Japanese War,the world's major capitalist countries successively in Harbin.Thus,Harbin early architectural presents the European classical and various genres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art.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by the influence of Soviet building,produced a large number of Stalinist architecture."Cultural revolution" period,Harbin unique religious buildings in different degrees by the destruction.After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Harbin emerged a large number of modern architecture,dilute the Harbin traditional European style architectural style characteristics.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Harbin began the history of city building and blocks of the census and protection work,has mainly experienced the initial stage,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stage,the overall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phase an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four stages.Keywords:After Liberation Harbin European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Exploitation1896年6月,沙俄以兴建中东铁路为借口,对哈尔滨进行政治、军事与经济侵略。
俄罗斯建筑文化对哈尔滨现代建筑发展的影响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哈尔滨城市建筑发展的过程,通过对哈尔滨境内具体的俄式建筑案例的分析,从而总结传统俄罗斯建筑文化在哪些方面影响到了哈尔滨建筑的发展以及是怎样影响的,并且进一步思考哈尔滨这样一座受外来文化影响之大的城市它的现代建筑未来该如何让发展的问题。
关键字:哈尔滨建筑俄罗斯建筑文化影响未来发展一、哈尔滨的俄式建筑发展史1. 哈尔滨俄式建筑风格的成因哈尔滨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
也许由于这个原因,哈尔滨和俄罗斯这个邻居才会有那多交融、碰撞、共生。
哈尔滨是一座因路而兴起的城市,100多年前,它还仅仅是中国东北边界的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但是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它由一个小渔村发展成现代化都市。
(上面两张图来自百度图片)1898年6月28日中东铁路迁到这个工程的中枢地点——哈尔滨,这一天可以看做是哈尔滨这座城市正式开始创建的日子。
伴随着京东铁路的开工,一大批俄国人来到这里,他们在这里生活并且开始大兴土木,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而且带来了俄罗斯特色文化。
哈尔滨的各个方面都有着俄罗斯文化的身影,尤其在建筑方面,大批俄罗斯人来到这里建房造屋,一时间在哈尔滨的土地上俄式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设计者头脑中沉淀了俄罗斯建筑文化的精华,他们大都采用尖塔、穹顶、帐篷顶、倒悬卷脚、雕花装饰等俄罗斯传统设计手法,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俄罗斯建筑造型,突显着哈尔滨这座城市浓郁的俄罗斯建筑风貌,哈尔滨也因此享有“东方莫斯科”的美誉2. 哈尔滨俄式风格建筑的形式1) 木结构建筑风格1920年以前的俄式建筑大多为木构建筑,其墙体或用粗犷的原木水平重叠而成,或用质朴的内填锯末的板夹墙,在檐口、山花、门窗、栏杆等部位做精致的木雕花饰。
如右图的圣·尼古拉教堂,该建筑带有浓郁的俄罗斯民间建筑色彩,直入云霄的八面体帐篷,配以高低错落的“洋葱头”式穹顶,错落有致,富有动感,构成了整个建筑的和谐美。
典型的木构建筑还有江边带有浓厚童话色彩的江上俱乐部,这个建筑群造型优美,错落有致。
俱乐部运用红、黄、蓝、绿等单纯鲜明的颜色,仿佛是松花江上的童话王国。
最显著的特点还体现在建筑物木结构的装饰上,建筑师将南美风格的翎毛花装点在建筑的柱廊,增及异国情调。
极少数采用带城垛式女儿墙的砖石建筑,如建于1904的年外阿穆尔军区司令部大楼等。
2) 砖木结构建筑风格1920年以后的住宅建筑大多采用砖墙承重、人字木屋架的单层两坡顶,清水墙上凸起一致的隅石、窗券额、涂刷统一的乳黄间白的色彩,配上俄罗斯传统木雕饰,成整体协调、淳朴清新的俄罗斯民间格调的住宅群体。
教堂建筑则主要采用红砖结构,上赋予饱满的洋葱头顶、峭拔的帐篷顶或拜占庭式的圆穹顶,墙身和鼓座上装点着各种或圆或尖或花瓣形的拱券和复杂精美的砖饰,从宏观体量到细部装饰都严谨的遵循着俄罗斯教堂的型制。
如右图的圣·索菲亚教堂等。
二、总结分析俄罗斯建筑文化对哈尔滨的影响方式1. 整体性的影响哈尔滨的城市规划由于政治原因,跳跃了《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这一中国传统“方格网状”城市建设模板,而是引入了莫斯科的“环形放射性”路网设计理念,最终形成“方格--半环--放射”混合型规划结构,俄罗斯设计师并为新城设计了中轴线,在90度垂直相交的中轴线上规划出中心广场。
总结分析:放眼中国的大小城市,几乎每座城市都有俄罗斯式建筑的影子,但是却没有任何一座城市像哈尔滨一样把俄罗斯建筑模仿的这样理所当然,模仿的这样淋漓尽致,这种近乎完全照搬的模仿虽然给哈尔滨带来了繁荣,但是不是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这样的发展潜质,这样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合任何一座中国的城市。
2. 造型上的影响当你漫步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洋葱头”和“帐篷顶”,无论是外国设计师还是本国设计师都喜欢尖塔、穹顶、帐篷顶、倒悬卷脚、雕花装饰等俄罗斯传统设计手法,建筑的造型与装饰抓住了俄式建筑的特色,走在中央大街仿佛走在国外一样。
总结分析:我们在设计一座建筑时,如果我们想模仿一种风格的,那我们必须抓住这种风格的精髓所在,不能只学表面,不能东西效颦,学习一些实质的东西内在的东西很重要。
例如我们设计一座徽派建筑,不是单单立几片马头墙就可以了,它的比例,色彩,结构等等都值得设计者去深思。
模仿一种成功的建筑风格很简单,但是“模仿”、“山寨”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应该深思加上创新,要建造一座有自己特色的城市。
3. 细部处理上的影响俄罗斯是一个艺术的殿堂,在音乐、美术、建筑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俄罗斯的建筑就像一座座美丽的城堡,没有单纯的平面结构,每一面墙都被工匠们的巧手雕刻的凹凸有致,窗台、阳台、窗扇等都雕刻着美丽的花纹。
哈尔滨受到俄罗斯这种建筑特色的影响,跳出东北一直给人的狂放的、豪爽,冰城就这样被座座城堡点缀的就像一个贵妇一样,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屹立在那。
总结分析:在高楼一座一座机械化拔地而起的现代,越来越多城市失去它的特色,人们在设计一座建筑时,越来越看重的是经济效益,没有人愿意在建筑的细节花时间花功夫,所以现在的中国越来越看不到让人眼前一亮的建筑。
我们在城市设计时,不应该机械制造,应该追溯每个城市的起源及其特色,用心去设计每个建筑。
细节决定成败,建筑的立面装饰、建筑周边的小品都可以成为城市的点睛之笔,重要的我们要用心去点这一笔。
4. 元素应用的影响1924年5月,由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为中央大街铺上了方石砖,铺路用的方石砖是用花岗岩雕成的,长18厘米,宽10厘米,其形状大小如俄式的小面包,一块一块、精精巧巧、密密实实、光光亮亮的。
这些石头每一块都认真地打磨,认真地铺设,把中央大街铺设的很艺术,据说当时一块方石砖的价格就是一美元,中央大街可谓真的是金子浦路。
现在中央大街的铺地仍然是着一个个面包石,据有关专家测定,这些铺砖还能用一二百年。
总结分析:我想每一个看到这些小面包石的俄罗斯人都应该有点不一样的感受吧,将生活中的元素应用到建筑中,是一个很好的设计思路,这样显得更人性化,多多少少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例如天子大酒店,外形为传统的“福禄寿”三星彩塑,曾以“最大象形建筑”登上了世界吉尼斯纪录并获得了吉尼斯最佳项目奖。
虽然我认为这个建筑做的有点夸张,但是不得不说这个设计师很敢想,也很敢做,这个建筑才会以一种鹤立鸡群的姿态存在着。
看着中央大街到现在还密实整齐的铺地,再看看我们的大街小巷,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下,不是我们崇洋媚外,只是我们的很多工程真的需要再用心一点。
不要建造三个月,使用三个月后大修,这不是一个笑话,很多工程就是这样像笑话一样存在着,作为城市的设计者、建设者我们需要认认真真的做好我们的工作,多用一份心,少担一份险。
三、哈尔滨的现代建筑及其存在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建筑风格对哈尔滨的影响越累越小,哈尔滨出现越来越多有自己特色的建筑,但是哈尔滨现代建筑中随处可见俄罗斯建筑的元素。
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出现了大量以现代建筑的手法,融现代建筑与传统民族风格于一体的仿古建筑如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船舶学院等。
例如在设计哈尔滨市邮政局营业楼工程时,设计思维趋向于融入西洋古典建筑元素符号的现代商业建筑,这样做一方面考虑了果戈里大街西洋古典建筑风格的延续,另一方面与周围简洁、大气的现代商业建筑相协调。
并且,建筑立面围绕体块的变化与细部构件的设计,使建筑富有动态美及立体感,给人以深刻的感官印象富有感染力。
下图为入口细部及立面效果图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多是模仿苏联的体制,建筑敦厚朴实、端庄巍峨但是又是很多复制品,没有自己的特色。
仿古建筑、古现代结合建筑、复制品这些虽然都有一定自己的特色与优点,但是还是没有塑造出哈尔滨城市的建筑之魂,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1)大批引用,符号单一:哈尔滨的建筑创作大多直接引用其他已经成熟的建筑风格,缺乏对这些建筑风格的再加工与诠释,柱式穹顶直接被移植到新建筑中去,缺乏创新的引用很容易造成审美疲劳不说,还会出现大量缺乏建筑品位和时代特征的新“欧式”风的不伦不类的建筑。
(2)搭配不当,语境错位:建筑元素之间很多都有固定的搭配和比例关系,但是这些固定搭配和比例关系经常被改变,例如哈尔滨传统建筑大都有小尺度的特点,细部符号精巧、细致,但是新建筑中常常把传统的小尺度改成大尺度,让其失去原来的美感。
并且同样的元素放在不同的场景效果也不一样,例如在哈尔滨新开发的区域,在建造大规模的“欧式”建筑,就会与高科技新区的氛围不协调。
四、哈尔滨建筑未来发展的思考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它们正一步步逼近这些欧式老建筑,吞噬这些欧式老建筑,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这些老建筑?又应该怎样去去发展新的现代建筑呢?被现代建筑破坏严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1. 对待老建筑城中老建筑我们应该原貌的保存下来,这是哈尔滨发展史的见证,是哈尔滨曾经城市的魂。
我们不能重回历史,无法保留住圣尼古拉大教堂,但是圣索菲亚大教堂呢,它的七座乐钟六个十字架全部遗失,我们面对这样的事实,必须采取措施保护这些老建筑,保护这座城市的历史缩影。
对被毁的城市建筑精品应根据史料对其进行修复,再现其昔日风采。
要本着“修旧如旧”、“以寸其真”的原则,尊重建筑的原有特色和历史文化。
2. 对待新建筑老的建筑就是老的建筑,新的建筑就是新的建筑,我们不应一概的模仿这些老建筑,这些粗燥模仿的建筑,不但不能重返历史反而被人笑话不伦不类。
一个城市不应该停滞不前,不应该活在历史的记忆里,哈尔滨应该塑造属于自己的城市精神,应该让世界人知道这座东方“冰城”,而不是一直记得哈尔滨曾经是“东方莫斯科”。
例如体现白山黑现代本土气质的黑龙江省博物馆新馆,如下图时尚前卫的冰雪艺术中心,外观看去好像一个浑然天成的冰雕一样,很能体现冰城应有的特色。
现代建筑也不是完全抛弃西式建筑特色,同样可以用创新的思路去模仿,不再是穹顶、十字,而是争奇斗艳的西洋塔楼、西洋洋房。
例如下图的太阳岛宾馆五、参考资料1)金鑫、王履臻. 哈尔滨:莫斯科的绰约身影. 哈尔滨日报. 2006--1—102)高天宝. 对哈尔滨俄罗斯建筑风格的探索与思考. 艺术论坛. 2006—33)彭诚、李健. 共生110,哈尔滨——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中外建筑. 2008--34)姜雪. 俄罗斯建筑风格对哈尔滨城市建筑造型的影响.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1--35)周晓倩. 浅谈俄罗斯对哈尔滨的影响. 黑龙江绥化学院. 2011—36)徐洪澎、张伶伶. 传统符号在哈尔滨建筑创作中的应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7)雷大勇. 哈尔滨地域文化的建筑设计思考. 林业科技情报. 20118)刘大平、李国友. 从时间唯美走向地域理性. 建筑学报. 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