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条约法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10
条约法第一节概述一、条约的定义和特征条约是国家等国际法主体之间缔结的并受国际法支配的国际协议。
它有如下主要特征:(一)条约是国际法主体之间缔结的协议(二)条约是受国际法支配的协议(三)条约是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协议(四)条约通常是书面形式的协议第二节条约的缔结一、缔约能力和缔约权缔约能力,是指缔约方以自己的名义缔结条约、独立享受条约权利、承担条约义务以及承担违约责任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依国际法确定的。
缔约权,即缔约的代表权,是指具有缔约能力的国际法主全的有关机关拥有的代表该主全缔结条约的权力。
二、条约的缔结程序条约的缔结程序,是指缔结条约一般要遵循的步骤和履行的手续。
实践中,缔约程序可因条约的重要程度以及谈判方的意愿而有所不同,但一般须经以下程序:(一)约文的议定(二)约文的认证(三)表示同意受条约拘束表示同意受条约拘束的方式:1. 签署2. 批准3. 加入4. 接受第三节条约的效力一、条约的生效二、条约必须遵守的原则条约必须遵守原则,是指对于在主权平等、充分表达自己意愿基础上的各项有效条约,各当事方必须按照条约的规定,善意地解释条约,诚实地履行条约义务。
任何当事方都不得以任何借口违反条约的规定,不得从事违反条约目的和宗旨的任何活动,除情势发生根本变迁等特殊情况外,不得任意废弃条约规定的义务。
三、条约对第三方的效力对于一个条约来说,第三方指不是这个条约当事方的国家、国际组织或其它国际法主体。
在条约法上,条约对第三方的效力问题是指一个条约是否为第三方创设权利或义务的问题。
严格地说,条约是当事方之间的协议,仅对当事方产生效力,而不对第三方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即“条约对第三方既无损,也无益”。
1969 年《条约法公约》第34 条规定:条约未经第三国同意,对第三国既不创设义务,亦不创设权利。
但是在条约的实践中,却存在着条约为第三方创设义务或创设权利的情形,从而引起对第三方的效力问题。
(一)条约为第三方创设义务(二)条约为第三方创设权利四、条约的适用(一)条约的适用范围就条约适用的时间范围来说,条约一般都自其对缔约方生效之日起开始适用于该缔约方,此时的缔约方即成为该条约的当事方。
第九章条约法第⼗章条约法第⼀节概说⼀、条约的概念(treaty)国际法主体之间,主要是国家间依据国际法所缔结的据以确定其相互权利与义务的国际书⾯协定。
特征:1、是国际法主体之间缔结的协议(主要是国家之间,其他主体也有缔约权:⽐如联邦成员国、国际组织、罗马教廷)2、是受国际法⽀配的协议(缔结、修改、解释遵循国际法。
国家与私⼈签订的协议受国内法调整,政府之间的采购协议受国内法或国际私法调整)3、是具有法律拘束⼒的协议4、通常是书⾯形式的协议(并不是说⼝头的条约⽆效,只是很少⽤)⼆、条约的名称1、公约(convention):通常是多个国家举⾏国际会议缔结的多边条约《海洋》2、条约(treaty):狭义的条约,是最为正式的⼀种,适⽤于国际法主体之间⼀些重⼤的政治、经济、法律等问题。
(和平条约、边界条约、军事同盟条约)3、宪章(constitution、charter)、规约、盟约:国际组织的基本⽂件、章程4、协定(agreement):最常见适⽤最⼴泛。
针对某⼀具体问题(国际航空协定)5、议定书(protocol):主条约的附属⽂件,补充、解释。
《补充蒙特利尔公约的议定书》,可以与主条约同时⽣效,也可以在主条约运⾏⼀段时期后产⽣。
6、⽂件、总⽂件、最后⽂件:⽂件——在国际会议上通过的⼀般国际法规则或者解决⼀般国际法问题的多边条约,通常称为“总⽂件”。
“最后⽂件”通常不构成条约,只是正式的叙述或总括⼀个国际会议的程序,并列举通过的条约、公约。
(⽐如维也纳会议最后⽂件中就总结了会议达成的17项条约、宣⾔和规章),签署最后⽂件不等于签署了⽂件中列举的条约、公约。
7、宣⾔(declaration):有时是条约性质的⽂件,有时仅仅是⼀个国际⽂件,并⾮条约。
是否是条约取决于当事国的意思表⽰和缔约程序。
联合国⼤会通过的宣⾔,⼀般不是条约,只是对会员国的⼀种号召和建议。
8、联合声明、联合公报(joint communique):两个以上的国际法主体就同⼀事项发表的共同声明。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法各章节重点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法各章节重点第一章导论名词解释.国际法的渊源2.国际习惯.一般法律原则.国际法的编纂5.国际法主体6.一元论7.二元论论述题1.论述国际法与国内法的理论及实践。
2.结合实践,分析我国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实践。
第二章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名词解释1.国际法基本原则\2.国际强行法3.主权4.内政简答题1.国际法基本原则的特征是什么?2.国际法基本原则与国际强行法有何关系?论述题1.论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法基本原则中的地位。
2.如何理解国家主权的责任观念。
第三章国际法上的国家名词解释1.邦联2.被保护国3.永久中立国4.自卫权5.属地优越权6.不承认原则7.国家继承8.法律上的承认简答题1.国家的基本权利。
2.法律承认的效果。
3.单一国与联邦国家的区别。
4.条约继承的国际法规则。
论述题1.试述国家豁免制度。
2.结合实践,说明中国是一个单一的国际法主体,对于中国的承认与继承问题应适用的国际法制度。
第四章国际法上的个人名词解释1.国籍2.国民待遇3.最惠国待遇4.外交保护5.引渡6.庇护7.双重犯罪简答题1.我国国籍法的基本原则。
2.外国人待遇的一般原则及其适用。
3.外交保护的行使。
4.引渡制度。
论述题1.试述我国引渡法制度。
2.如何认识我国不承认双重国籍的原则。
第五章国际人权法名词解释1.人权2.国际人权法3.人民自决权4.人权的国际保护5.难民6.克减权简答题1.简述人权问题的历史发展。
2.简述国际人权的基本内容。
3.简述国际人权保护的实施制度。
4.核心国际人权条约有哪些?论述题1.试说明人权国际保护与国家主权和不干涉内政的关系。
2.试述中国在人权问题上的立场。
3.分析国际人权保护实施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六章国家领土名词解释1.国家领土2.国际河流3.先占4.时效5.割让7.国家边界8.国际地役9.占有原则简答题1.对领土主权有哪些限制?2.划界的程序和原则有哪些?3.南极法律制度。
第十章条约法Chapter8 The Law of Treaties•Teaching aims and requirements:•教学目的与要求:•This Chapter will help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definitions ,classification of the treaty. The students will be also required to get the idea of the procedure of the conclusion of treaty. They should understand interpretation, amendment and modification of treati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arties to treaties and the third partie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so it should be required by our Students.The 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ies created the new rule andregulations to govern the relation of the States concerning the fairs of the treaty, which constitute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contemporary law of treaties, and which should be what the students must keep in their minds.•本章的教学将帮助学生理解条约的定义和分类。
本章还将要求其了解条约的缔结程序以及条约的解释和修改等等。
缔约国与第三国的关系问题也极为重要,应该为学生所了解。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在规范和调整国家之间的条约关系方面创设了一系列新的规则和原则,构成了当代条约法的核心内容,这也应该为学生牢记。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教学要点与难点:•●The 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ies.•●Conclusion of treaties;•●Treaties and third parties.•● Treaty interpretation.•●Termination of treaties.•The introductory questions: (先行问题)• 1 What is pacta sunt servanda?• 2 What is law-making treaty?• 3 Please expound the procedure of the conclusion of a treaty.第一节概述•一、条约和条约法的概念•(一)条约的概念•目前已生效的一部条约法公约是1969年《条约法公约》,它是确立国家间条约法关系的公约。
按该公约规定,条约是国家间以国际法为准缔结的国际书面协定。
不论是一项单独文书还是载于两个以上的文书内。
• a treaty as “an international agreement concluded between States in written form and governed by international law…”.•由此可见条约的特征有:•(1)条约是国际法主体间的协议;an international agreement•(2)条约为缔约方创设权利与义务;intention to creat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3)条约以国际法为准;governed by international law•(4)条约主要以书面形式存在。
in written form•(二)条约法的概念P282•条约法是调整国际法主体,主要是国家之间条约关系的原则和规则。
•(三)条约的作用•1、条约是国际法的主要渊源之一。
•2、条约是国际间进行交往的重要法律形式。
•3、条约对缔约国具有拘束力。
(四)条约法编纂•二、条约的种类和名称P285•(一)条约的种类classification of treaties•(二)条约的名称names of treaties第二节条约的缔结•一、缔约能力capacity to make treaties•凡是国际法主体都有缔约资格,但由谁行使缔约权,则取决于各国国内法规定。
•❒缔约能力是指在国际法上可以合法缔结条约的能力或资格(1969 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六条)❒缔约权是指有权缔结条约的机构的权限。
至于一国有哪些机关代表国家行使该项权利,由其国内法,特别是宪法加以规定•二、缔约程序P287-293•1、谈判与议定条约约文negotiation and adoption of a treaty text(二)签署(signature)1. 正式签署❒条约的正式签署遇有下列情形之一,一国承受条约拘束之同意,以该国代表之签署表示之:(甲)条约规定签署有此效果;(乙)另经确定谈判国协议签署有此效果;或(丙)该国使签署有此效果之意思可见诸其代表所奉全权证书或已于谈判时有些表示。
2. 草签:认证(authentication )(三)批准1. 条约的批准遇有下列情形之一,一国承受条约拘束之同意,以批准表示之:(甲)条约规定以批准方式表示同意;(乙)另经确定谈判国协议需要批准;(丙)该国代表已对条约作须经批准之签署;或(丁)该国对条约作须经批准之签署之意思可见诸其代表所奉之全权证书,或已于谈判时有此表示。
2. 接受或核准:同样程序3.没有必须批准的义务(四)交换或交存批准书(exchange or deposit of instruments of ratification ) •三、条约的加入accession•未在条约上签字的国家决定参加该条约并受其拘束的一种正式国际法律行为。
遇有下列情形之一,一国承受条约拘束之同意以加入表示之:(甲)条约规定该国得以加入方式表示此种同意;(乙)另经确定谈判国协议该国得以加入方式表示此种同意;(丙)全体当事国嗣后协议该国得以加入方式表示此种同意。
•条约有开放性条约、封闭性条约、有限开放性条约之分。
•四、条约的保留•不愿接受或排除条约中某些规定,不受其约束。
•(一)保留成立的条件•传统国际法:一致同意规则,关注条约内容的完整性。
•现代国际法:只要不一致反对,关注条约参加者数目的广泛性。
•(二)保留的限制•1、保留为条约所禁止•2、条约规定仅准许特定的保留,而有关的保留不在其内•3、保留与条约的目的与宗旨不合•(三)保留的接受和反对P294 acceptance and objection to reservations•(四)保留的法律效果legal effects of reservations•(五)反对保留的法律效果legal effects of objections to reservations•五、条约登记和公布registr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treaties•条约生效后交联合国秘书处登记和公布•(一)目的•防止国家间缔结“秘密协议”,使民主国家的人们在这类条约公开披露时能拒绝接受。
•(二)不登记的后果•不影响条约对缔约国的效力。
•今后不得在联合国机构中援引该协定,特别是国际法院的审判中。
联合国的这种做法不同于国际联盟。
后者规定,未经在国联登记的条约,不发生法律效力。
第三节条约的遵守、适用和解释•一、条约必须遵守原则pacta sunt servanda•这是一项古老的国际法原则。
在条约有效期间,各缔约国应善意地、严格地履行条约规定的义务,它对履行国际条约奠定了基础。
•二、条约的适用application of treaties•(一)时间范围•一般生效之日开始适用,不具有追溯力。
•(二)空间范围territorial application•缔约国的全部领土。
•国家是作为一个整体由于缔约而成为条约当事国的。
•三、条约在国内的执行•属于国内法范围,各国通过宪法或者其他法律规定,以保证一切生效条约的执行。
•各国实践提供的国内法执行条约的方式:•1、通过宪法规定执行条约•2、国家通过专门规定和颁布的法律规定执行条约•四、条约对第三国的效力•条约只适用于缔约各国之间,未经第三国同意,不对该国产生义务或权利。
这是一项公认的国际法原则。
•条约非经第三国同意,不该为该国创设权利义务。
•创设义务,对第三国发生义务,必须是该条约当事国有在条约中为缔约国创设义务之表示;而第三国应以书面形式明示接受此项义务。
•创设权利,第三国接受条约为其创设之权利,并不要求以书面明示接受,而只要求表示同意;而且该第三国无相反之表示,应推定其同意。
•五、条约的解释P302 interpretation of treaties•对条约的合意、内容和适用条件所作的正确说明。
•(一)解释主体•(二)规则•1、一般规则general rule•条约应依其用语按其上下文并参照条约的目的和宗旨所具有的通常意义,善意予以解释。
有文字解释、系统解释和功能解释等类型。
•2、补充性解释方法•条约的谈判记录、历次草案和会议记录等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性资料。
•3、一种以上文字条约的解释P306第四节条约的修正与修改•因为国际情势和各种情况的变化引起条约的修正和修改•一、条约的修正•全体当事国对条约进行更改•如果条约当事国而非修正协定当事国,则修正条约协定对其无拘束力。
•修正协议生效后成为条约当事国,未有不同意表示,应为修正后当事国。
而对不受修正条约协定拘束的条约当事国为未修正条约的当事国。
•二、条约的修改•两个以上当事国彼此间对多边条约的更改•必须是条约内规定有作此修改可能,或有关修改不为条约所禁止的,同时不能影响其他缔约国享有条约上规定的权利或履行其义务,以及不涉及到有效实现整个条约的目的和宗旨的。
第五节条约的无效、终止和停止施行•一、条约的无效P310-314•1、违反国内法关于缔约权的规定provisions of internal law regarding competence to conclude treaties•2、错误error•3、诈欺fraud 和贿赂corruption•4、强迫coercion•5、与一般国际法强制规律相抵触conflict with a peremptory norm of general international law•6、条约无效和后果与程序consequences and procedures of invalidity•二、条约的终止和停止施行P315-318•1、依条约的规定或经当事国同意而终止或退出条约termination or withdrawal under the terms of a treaty or by consent of the parties •2、条约因违约而终止或停止施行termination or suspension for breach•3、因发生意外而不可能履行supervening impossibility of performance•4、情势根本变迁fundamental change of circumstances•伯利劳夫人诉瑞士案•1981年5月29日,瑞士公民玛兰·伯利劳夫人由于参加了一次未经官方批准的示威游行而被洛桑市警察当局处以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