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锡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

无锡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

无锡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
无锡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

序言

近年来,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力提升能源供给保障能力,着力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推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应用,加快实施能源行业节能减排,逐步形成适应无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圆满完成“十二五”期间的目标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无锡市经济转型发展、打造现代产业新高地的关键期,是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绿色惠民的深化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根据《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江苏省《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5-2020年)》《江苏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方案》《江苏省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和目标责任管理实施方案》等,编制《无锡市“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

本规划所涉及的范围为无锡市所辖全部行政区域,包括江阴、宜兴2个下辖县级市和梁溪、锡山、惠山、滨湖、新吴5个市辖区域,总面积4627平方公里。

本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规划期为2016年至2020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

第一节发展现状

我市地处苏南用能负荷中心,下辖江阴、宜兴两个县级市,能源资源较为贫乏,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主要依赖外地调入,可再生能源仅太阳能具备较大规模利用条件。“十二五”以来,无锡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提升能源供给的保障能力,持续推进能耗结构的优化调整,加快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形成了适应无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

一、能源供应平稳有序

电力供应安全可靠。“十二五”末,以大电厂和500千伏变电站为依托,全市电网已形成220千伏输电网和变电站为骨干,1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为支撑的网架结构,供受电能力全面增强。电厂统调机组总装机容量为565万千瓦,非统调机组83.8261万千瓦。江苏国信协联燃机热电联产工程和无锡蓝天热电联产项目均已投产运营,清洁能源占比逐步提升,供应能力持续加强。

煤炭储运能力不断加强。“十二五”末,煤炭供应能力已达到3100万吨左右,全市不断加强本地区煤炭资源中转储备能力建设,有效保障全市煤炭供应。

油品总量稳中有升。“十二五”以来,全市按照部、省成品油管理工作的统一部署要求,加强成品油市场监管,成品油市场消费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速保持在2-5%之间。

天然气稳定供应。管道天然气和LNG同步发展,目前全市拥有两家管道输气单位,分别为中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及江苏省天然气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气源来自新疆(西气)和四川(川气)。2015年,“西气”供气规模为5.1亿Nm3/a,“川气”供气规模为1.9亿Nm3/a。当管输气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时,以LNG作为补充气源。2012年底,如东LNG正式投运,更加保障我市天然气市场的稳定供应。

二、能源结构持续优化

按照“供需并重、内外兼顾”的基本思路,着力推进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区外受电同步优化。2015年全市一次能源生产量489万吨标准煤,其中非化石能源28.75万吨标准煤,占5.55%,比2010年提高1.54个百分点。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3800万吨标准煤,“十二五”期间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6.7%。其中原煤消费量2278万吨,比2010年减少400万吨。

从规模工业耗能结构看,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综合能源消费量(当量值)为2354.08万吨标准煤,2015年达到2322.63万吨标准煤,其中七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从2010年的1858.90万吨标准煤到2015年1786.57万吨标准煤,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的比例从79%降到76.9%,七大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仍然占据着工业能耗主体地位,但2015年综合能耗已呈现下降趋势。从七大高耗能行业耗能占比看,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耗能占比均呈下降趋势,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耗能占比降幅较大。

图1-1 “十二五”期间全部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及七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图

数据来源:无锡市统计局。

2010年:

2015年:

图1-2 2010年和2015年七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比分析图

三、节能减排取得实效

“十二五”期间,全市万元GDP能源消耗量由2010年的0.612吨标煤下降到2015年的0.444吨标煤,五年累计下降27.45%,能耗数值苏南最低,下降幅度苏南第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从2010年的0.90下降到2015年的0.74,累计降幅达27.6%。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有序推进,关停企业823家(其中小化工279家),整改企业852家,淘汰落后产能水泥757万吨、印染24460万米、化纤10万吨、皮革30万标张、造纸19.5万吨、钢铁28万吨、蓄电池106万千伏安时、铸造20万吨;化解钢铁产能337万吨、水泥产能71万吨。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提前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新建建筑节能面积累计10646.14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累计达2956.61万平方米,节能量累计105.02万吨标准煤。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28%,较“十一五”期末提高了3个百分点,市区内公交站台500米覆盖率达到99.27%,公交盲区进一步消除,全面使用国Ⅴ车用汽油。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较2010年累计削减27.26%、25.25%、32.32%和31.56%,全面超额完成“十二五”削减任务。

四、新能源稳步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市新能源产业总体呈平稳发展态势。其中,风电产业发展最快,光伏产业发展较为平稳,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也正在积极推进。其中,风电产业已基本形成风电成套机组、风电特钢、轮毂、塔座、主轴、塔筒、法兰、齿轴、轴承座、变桨轴承、机舱罩、特种涂料等关键零部件相互配套发展的风电装备产业格局,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风电产业链。

“十二五”末,全市光伏装机容量达到 134.91兆瓦。无锡益多环保热电有限公司、无锡惠联垃圾热电有限公司、光大环保能源(江阴)有限公司、光大环保能源(宜兴)有限公司等四家垃圾发电厂日处理垃圾约3702吨,年发电量约39457.66万千瓦时。

第二节存在问题

在全面总结“十二五”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市能源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困难和矛盾,需要在“十三五”期间逐步解决。

一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刚性需求依然存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控风险”各项措施逐步落实,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用能比重和品质要求都将提高,保供仍然是能源改革发展的基本任务和首要任务。

二是资源对外依存加剧,短缺风险依然存在。虽然太阳能开发利用步伐加快,走在全国前列,但电量占比小,替代能力弱。煤炭、原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主要依赖外地调入,加之储备能力较为薄弱,导致长期保供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三是环境约束继续凸显,绿色发展势在必行。大气、水污染防治行动相继实施,能源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不断提高,要求全市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逐步扩大天然气利用,优化利用区外来电,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加快能源绿色发展进程。

四是产业结构依然偏重,提升效能势在必行。虽然2015年三产占比超过二产,但二产内部重化工业比重仍较大。虽然能耗强度低于江苏省及全国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倒逼产业转型,持续提高能效,是我市确保能源安全的根本途径。

五是体制约束有待破解,深化改革势在必行。能源行业行政垄断、自然垄断、竞争性垄断和无序竞争现象并存,电价、气价、热价定价机制亟待完善。虽然当前国内煤价持续低位、国际油气价格大幅下滑,但因改革相对滞后,导致天然气利用受堵,供热价格倒挂,制约集中式热电联产发展,影响分散小锅炉整治。深化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成为能源发展的重大课题。

第三节面临形势

一、发展形势

(一)能源转型发展符合国家能源三步走战略的总体要求

展望未来,我国2050年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对能源的需求还将显著增加。但是,如继续当前的能源发展方式,化石能源供给缺口逐步增大。要破解能源资源约束,唯有大力推动以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率为

核心的能源转型,以更为高效的能源开发和利用方式、更少的能源需求总量以及更有竞争力与经济效益的新兴能源产业来保障“三步走”战略目标实现。能源转型发展符合国家能源三步走战略的总体要求。

(二)能源转型发展是无锡市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

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党中央对中国发展目标提出的新要求。无锡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必须加快实施能源转型发展,从根本上改变高强度利用化石能源的状况,才能够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适应人们生产生活要求的同时改善修复生态环境。

(三)能源转型发展是适应供给侧改革的重大举措

新常态下能源发展面临传统能源产能过剩、可再生能源发展瓶颈制约、能源系统整体运行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能源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能源发展方式要从粗放式发展向提质增效转变,能源工作方式要从审批项目为主向推进改革和技术创新转变。创新能源发展体制机制,化解过剩产能,推进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提高能源系统整体运行效率,促进无锡市能源转型发展,是无锡市适应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

二、发展机遇

(一)“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能源发展带来的重要机遇

《无锡市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排出67项重点任务,到2017年,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建设项目、经贸结构、服务贸易、人文交流等方面均取得突出发展,成为全省融入这一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城市。这为无锡市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是十大重点突破发展领域。坚定不移发展先进制造业,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是无锡市实现产业强市、推动经济迈上新台阶的现实途径。

(二)碳减排目标为能源发展带来的巨大动力

中国提出碳减排目标,到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按照《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未来中国的碳减排之路将主要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加强能源节约、增加森林碳汇以及控制工业、交通和城乡建设等多个重点领域入手。给无锡市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带来转型压力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动力。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能源转型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能源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健全能源节约集约使用制度等均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再

加上市场体系、政府职能、财税体制等改革内容也均涉及能源体制,将为能源体制变革进而为能源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章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遵循“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战略思想,牢固坚持能源安全底线、生态环保红线、创新发展主线“三线思维”,全面实施节能优先、绿色低碳、创新驱动、全面开放“四大战略”,深入落实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理念”,以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保障能源供给为中心,着力优化能源结构,着力提高能源效率,着力推进节能减排,着力推动科技进步,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第二节基本原则

——节能优先。坚持把节能优先作为能源变革发展首要战略,贯穿于能源生产和消费全过程,通过控制消费总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加强供需引导,实现集约高效开发能源、科学高效使用能源,力争以最低限度的能源消费、最优品质的能源供应支撑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绿色低碳。坚持把绿色低碳作为能源绿色发展的长远导向,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扩大天然气消费,努力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提高煤炭清洁利用水平,提高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推动清洁能源成为重要增量供应主体。

——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能源创新发展的第一动力,按照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立足自主、重点跨越、多元发展、整体推进的原则,分类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提高能源科技原创性和集成度,把能源产业尤其是能源装备制造业培育成带动全市产业升级的新亮点。

——全面开放。坚持把全面开放作为能源开放发展的根本前提,通过市场有效配置和政府有效作为,加快构建品种多样、渠道多方、主体多元的能源工业体系,实现外部资源有效取舍、有序进入,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能源市场体系,实现深度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

第三节发展目标

一、能源总量

2020年,全市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力争控制在4200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2%左右。煤炭消费总量比2015年下降15%。到2020年末,全市可供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

二、能源结构

2020年,全市一次能源生产量力争达到624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5%。全市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8.5%。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在2015年基础上下降10个百分点,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保持在70%以上。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2%以上。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4%左右。

三、节能减排

“十三五”期间,全市能源消费强度累计下降18%以上。到2017年,全面完成在役燃煤机组节能减排升级改造。其中,1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达到或接近燃机排放标准,10万千瓦以下机组达到“特别排放限值”。到2020年,全面淘汰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燃煤机组供电标煤耗累计下降5克/千瓦时;完成省下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任务。

四、能源服务

到2020年,天然气供应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完成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农网改造率达到100%,配电网智能化水平逐步提高。加气站、充电站等终端能源服务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

五、体系建设

以电力、油气、供热领域为重点,以能源资源配置市场化为取向,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初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能源市场体系;以油气管道保护、可再生能源发展为核心,全力推进能源领域法制建设,逐步构建科学完备、高效便捷的能源法治体系。

第三章重点任务

第一节严格控制煤炭消费

把节能优先放在战略突出位置,根据环境承载容量,确定能源荷载能力,保障合理用能,激励节约用能,淘汰落后用能,构建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制度约束,推动全社会用能方式变革,持续提高能源行业生态贡献。

一、实施煤炭减量替代

贯彻落实《江苏省煤炭总量控制及目标责任管理实施方案》《江苏省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方案》以及《电力行业煤炭等量减量替代管理办法》《非电行业煤炭等量减量替代管理办法》等政策要求,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增量,对所有新建、改建、扩建耗煤项目一律实施煤炭减量替代或等量替代。将煤炭减量替代或等量替代作为能评的重要内容,不符合标准的,不予出具能评报告,不得开工建设。对非电行业新增煤耗,一律实施1.5倍减量替代;电力行业在等量替代的基础上,逐步实行减量替代。

二、淘汰燃煤落后产能

贯彻大气污染防治要求,完善奖惩机制,加强执行力度,实现提升存量和严控增量同步推进、关停替代和提标改造一体实施。全面整治燃煤锅炉,全市禁止建设除热电联产以外的燃煤锅炉。全市区域内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分区域、分阶段实施热电联产、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或淘汰。2020年底前,基本淘汰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鼓励35至65蒸吨/小时燃煤锅炉实施特别限制排放环保改造,65蒸吨/小时及以上燃煤锅炉实施超低排放环保改造。淘汰落后燃煤机组,全面推进区域内热源点整合,积极推动大型机组改造供热,扩大集中供热范围。

三、加快煤电升级改造

全面落实《江苏省煤电机组节能减排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和《江苏省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实施方案(2016-2017年)》,按照“提速扩面”总体要求,强化责任考核和情况通报,落实政策奖惩和联合督查,加快推进煤电节能减排与升级改造工作。到2016年底,百万千瓦级煤电机组均达到超低排放标准(即在基准含氧量6%的条件下,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分别不高于10、25、50毫克/立方米);到2017年底,10万千瓦及以上煤电机组均达到超低排放,10万千瓦以下机组均达到重点地区特别排放限值。鼓励煤电机组提前改造,鼓励10万千瓦以下煤电机组实施达到超低排放的环保改造。全市在役燃煤机组“十三五”期间平均供电煤耗累计下降5克标煤/千瓦时。

四、深化重点领域节能

重抓工业节能,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钢铁、建材、石化、化工、纺织等重点行业以及其他行业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节能工作。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推进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通过洗煤、配煤、型煤、低阶煤提质等先进技术和设备改造现有选煤厂,提高煤炭洗选比例,减少煤炭运输和原煤直接利用。到2020年,原煤入洗率达到75%以上。重抓建筑节能,贯彻落实《江苏省绿色建筑条例》,推行绿色评级与标示制度,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集成应用。鼓励合同能源管理,推动用能管理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

五、大力推进节能量交易和合同能源管理工作

积极鼓励和推动节能量交易机制。严格落实重点行业源头控制的相关约束性条件,对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实行能耗等量或减量置换,建立健全节能量交易机制,对没有落实新增能耗置换要求的项目,不予通过能评审查。

大力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工作。成立合同能源管理风险池资金,给予企业绿色信贷支持,并享受基准利率、免担保免抵押优惠。鼓励公共机构、大型公共建筑及重点用能单位优先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和淘汰落后用能设备,拓展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空间。

第二节积极开拓主要资源

统筹利用市内、市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努力开拓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加强电网和发电项目建设,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保障能源长期安全可靠供应。

一、优化煤炭供应渠道和中转储备能力

拓展煤炭供应渠道。继续扩大与山西、陕西、新疆等省(区)的合作规模,积极拓展内蒙古、宁夏、甘肃等新兴煤炭市场,要充分利用国际煤炭市场供应及其价格的变化,进一步开拓澳大利亚、印尼等高质煤炭资源,形成煤炭供应渠道多元化格局。

强化中转储备能力。进一步加强本地区煤炭资源中转储备能力建设,以利港、夏港及沿江港口为主要配送中心,切实强化无锡市煤炭储备规模和应急能力,形成以水运为主、陆路为集输通道、以港口、园区为储配中枢的立体化煤炭物流网络,建成经济高效、绿色先进的现代煤炭物流体系。

二、保障油品供应渠道和加强石油管线建设

保障油品供应渠道。充分利用国际油价变动机制,明确应对短期石油价格波动的具体方案与措施。支持和鼓励各类企业“走出去”,开辟省外原油资源,提高国际市场直接获取资源的比重。加大国Ⅴ清洁汽柴油和普通柴油保障能力,促进中石化苏南成品油管道实现安全稳定输送,争取2020年全市成品油供应量达到256万吨。“十三五”期间,全市规划加油站(点)50个,其中江阴市16个,宜兴市16个,无锡市区18个。

加强石油管线建设。增加必要的复线和重点联络线,加快中转枢纽和战略储备设施建设,建立相应的储备系统。继续建设成品油中心库以及苏南成品油管道。

加强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全面开展油气管道底数普查和安全状态检查,确保所有管道权属明确,责任清晰。全面开展油气管道隐患整治攻坚,确保所有隐患整治到位、所有管道安全可靠。按照科学决策、规划引领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油气管道规划、布局、建设、运营的全过程管理。按照基础牢固、保障有力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油气管道保护和安全生产法规体系、标准体系。按照职权法定、权责统一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完善油气管道保护和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监管体系。

三、扩大气源规模和完善基础设施

逐步扩大常规气源规模。在西气、川气基础上,加快落实俄气,开拓陆上气源。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我市供气市场,开展设施建设和贸易合作,通过管道气、车载LNG等运输方式,增加气源供应、活跃供气市场。到2020年,全市天然气年供应能力力争达到78.24亿立方米。

加快推进天然气管网建设。适当加密天然气干线输送管网,推进全市天然气支线管网建设,力争实现天然气管网城乡全覆盖。到2020年底,我市累计形成天然气高压管网675千米。

推进储运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天然气应急储备和调峰设施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十三五”期间,无锡市区将建设LNG应急储配站1座,一期罐容为10000m3,远景规模为30000 m3,江阴市规划建设储气调峰站2座,宜兴市规划建设高中压调压站3座。

四、科学保障电力安全和优化提升电网

保障电力供应。按照我省“十三五”电力发展规划,我市除燃煤背压机组外,不再新建燃煤发电项目。优化新增热电联产点的布点和规模,全面推广集中供热,加快现有热源点整合,积极推动大型机组改造供热,扩大集中供热范围。开展新能源微电网示范应用,组织开展以分布式能源为系统支撑、以智能配电网为配置平台、以高效储能为调峰设施、以需求侧管理为指导的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鼓励建设光伏、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为供能系统的分布式能源站。充分发挥天然气发电对优化电源结构、缓解调峰压力、促进节能减排等优势,在气源保障的前提下,稳步建设天然气发电供热机组。加快推进无锡东亚燃机、无锡西区燃机、华能江阴燃机及马山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等项目建设,确保按期投运。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稳妥有序消纳区外电力,保障我市电力供应安全。

优化完善电网。一是提升主干电网水平。优化500千伏电网结构,到2020年,完成500千伏斗山变电站主变改造,新建500千伏锡南变电站,横向形成北(过江通道-晋陵-张家港)、中(武南-斗山-常熟南)、南(武南-惠泉-梅里-木渎)三个500千伏电力输送通道。优化分层分区运行,强化区间互济备用,构建220千伏环网结构,提高区间事故支援和转供负荷能力,保持以地区主力发电电源为支撑的四片分区双环网运行的电网结构。二是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加快建设“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友好互动”的坚强智能电网,加大无锡世界一流电网建设力度,全面强化骨干网架和配电网建设,打造“中心城区”“太湖新城”配电网高可靠性示范区,全面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城市供电能力。参与研究建立调峰补偿机制,增强系统运行协调性、稳定性。三是实施智能微网示范计划。选取条件较好的区域试点开展能源智能微网示范工程,实现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智能化、精细化互补利用,在保证能源安全供应的基础上,降低碳排放强度。

五、加强应急保障,完善供应网络

全市能源主管部门会同电力、商务等部门,针对重要能源产品分别制定应急预案,建立保障队伍,形成保障机制。制定重点能源产品应急预案。根据我市能源消费结构,制定和完

善电力、成品油、天然气等3个重要能源产品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启动条件、应急责任主体、应急保障措施、应急指挥系统、应急保障队伍等。建立重点能源领域应急队伍。按照“政府指导、企业为主”的原则,依托能源产品提供商分别建立电力、成品油、天然气等应急保障队伍。鼓励同一地区不同供应商联合建立应急保障队伍。

第三节持续推进节能减排

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主线,把绿色低碳作为调整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主攻方向,大力倡导“节能优先”,转变能源消费理念,强力实施“能效提升工程”,推动清洁高效、低碳优质能源逐步成为增量能源主体。

一、着力提升能源系统综合效率

提升电煤利用效率。按照省、市燃煤机组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要求,加快推进煤电机组节能减排升级改造,全市除拟淘汰火电机组外,燃煤机组全部实施节能减排改造,2017年,计划完成33个煤电节能改造工程,27个煤电环保改造工程。

推进工业能效提升。把推进节能减排刚性调控作为推动工业存量优化调整的重要抓手,深入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抓好火电、钢铁、建材、化工、纺织等重点行业及年耗能3000吨标煤以上用能单位节能工作,制定实施年度节能计划,对耗煤企业下达年度节煤指标,加大考核力度。实施工业领域需求侧管理,发展高效锅炉和高效电机,推进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提升和重点用能行业能效水平达标。到2020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8%,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全面推行绿色建筑。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进大型公共建筑和机关办公建筑门窗、遮阳、外墙外保温、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热水等节能改造。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标准,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高标准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积极推广环保型建材,提倡建设成品住房。鼓励对建筑废弃物集中处理、分级利用,采取回填、生产高性能再生混凝土、混凝土砌块等新型墙体材料等方式进行综合利用。到2020 年,新型墙体材料建筑应用比率达到99%。

打造绿色交通体系。建设绿色低碳型基础设施,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提升土地和岸线等资源利用效率。推广节能环保型运输工具应用,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及新能源运输工具在公交、客运、货运等领域的应用,加速淘汰老旧车辆和船舶。推行绿色出行方式,进一步落实“公交优先”战略,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引导公众出行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到2020年,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分担率达30%。推进港口领域节能减排,组织做好江阴港口主题性试点工作,积极推广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港口“油改电”和“油改气”等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二、加快推动减排低碳发展

(一)着力发展非化石能源

坚持集中与分散统筹结合、资源与装备协调发展,着力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到2020年,全市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8.5%。

大力推广太阳能利用。坚持规模发展与成本降低良性互促、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联合突破,按照光伏和光热并重、分布式与集中式结合的思路,大力推进太阳能多形式、广范围、高效率应用转化,到2020年,光伏发电累计装机300兆瓦。以分布式光伏为重点,重点利用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公共设施、居民住宅等城乡各类屋顶资源,广泛发展“自用为主、余电上网”分布式光伏发电。实施新一轮财税扶持政策,形成光伏发电上网电价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上网电价稳定市场预期、反映合理成本、促进技术进步。

积极促进光热多形式利用。组织开展光热发电示范工程建设,鼓励推进光热发电、储能材料协同发展,培育形成自主化技术体系和产业化发展能力。全面实施《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新建住宅、宾馆、医院等有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统一设计、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鼓励新建政府投资公共建筑、大型公共建筑采用光热利用技术。鼓励光热系统集成化设计、模块化装配、嵌入式应用。

扩大生物质能源化利用。加强生物质能的利用效率。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加快发展。重点是推广发展农村生物质发电、沼气综合利用、种植能源作物和能源植物,开发新型农村能源产业。有序建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二)着力实施终端用能清洁替代

以天然气、电力替代为重点,既抓全面,切实提高全社会用电用气比重,抓住关键,加快推动交通、居民等分散终端清洁化用能,不断提高清洁能源终端应用比重。

积极扩大天然气利用。优化交通用能结构,实施车船油改气工程,建立完善加气设施布局,推动公路客货运输和内河、长江船舶使用LNG燃料。优化工业用能结构,鼓励工业企业以天然气替代煤炭、柴油、燃料油,有序推进工业燃煤锅炉改燃气锅炉或燃气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鼓励发展天然气分布式供能系统。优化居民用能结构,继续加大居民和公共服务等民生领域用气保障力度。至“十三五”末,无锡市年供天然气规模为78.24亿Nm3(含车船用气(LNG)、高压直供电厂及分布式能源50.3亿Nm3)。

专栏完善加气设施布局

内河船用加气设施。统筹兼顾气源供应和航运发展,着力推进标准完善、船舶改造和站点建设,按照“先示范引领、后推广应用,先京杭运河、后其他内河”路径,以干线航道为重点,建成船用LNG加气站3座,初步形成与江苏省内河航运发展相协调、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船用LNG加气服务体系。

公路加气设施。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和交通网络设施布局,兼顾已有公路LNG加气

站服务能力,以线布站,以站带面,覆盖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客运枢纽和物流场站,建设车用LNG加气站12座,形成协调经济和社会效益、适应无锡市公路客货运输LNG车辆发展和能源消耗需求,布局合理、竞争有序、保障有力的道路LNG加气站服务体系。

提高电力消费比重。结合分散燃煤整治和小锅炉关停,积极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减少工业锅炉、居民直接等用煤需求,第三产业全面完成电气化改造。结合城乡配电网建设和农村电网建设,进一步提升配电质量,切实提高城乡地区电气化水平。结合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大力实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行动。

(三)着力推动化石能源品质提升

坚持“源头控制、全程监管,突出重点、分步推进”,以严格标准为关键,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加快实施煤炭清洁利用和成品油质量升级两个行动,提高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

切实提高煤炭品质。提高煤炭质量和利用标准,限制销售和使用灰分大于16%、硫份大于1%的散煤,制定更严格的民用煤炭产品质量标准。推行优质、低排放煤炭产品替代劣质散煤机制,全面禁止劣质散煤销售。推动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进一步提高电煤在煤炭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到2020年,电煤占煤炭消费总量的比重保持在70%以上。

实施成品油质量升级行动。积极做好清洁油品资源保供工作,确保我市国Ⅴ车用汽柴油(含乙醇汽油)平稳供应。根据国家和省政府统筹安排,积极参与研究协调第四阶段标准普通柴油升级保供工作。

第四节发展壮大科技装备

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等相关政策,充分依托无锡市制造业基础雄厚的有利条件,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大力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发展,增强能源核心技术和产品创新,大力发展能源装备制造产业。

一、突出培育重点发展领域

依托无锡市产业发展现状,将光伏发电装备、风力发电装备、新能源机车及关键零部件三大领域作为“十三五”重点发展领域。光伏方面,在发展光伏制造业的同时,积极拓展光伏应用的EPC专业服务;风电方面,以发展大型(兆瓦级以上)成套机组为重点,注重开发叶片、塔筒等配套关键零部件,完善产业链。新能源机车及关键零部件方面,突出车用能源部件、材料及控制系统研发,以试点示范加速产业化,支持新能源汽车在本地公交、出租、

公务、环卫、物流、电力等领域的示范推广。充分发挥全国自行车标准化委员会电动自行车分技术委员会的作用,积极参与电动车标准的制定,抢占行业制高点。到2020年,三大重点发展领域产业产值超千亿。

结合国家能源转型发展总体要求,将智能电网、节能环保两大产业作为重点培育产业。智能电网产业方面,依托新一轮配电网升级改造,持续推进输变电、配电、用电、调度自动化等设备研发制造,加快培育龙头企业;节能环保产业方面,加快推进洁净燃烧系统、高危垃圾处理、节能锅炉等核心技术创新研发,逐步实现产业化发展。

二、持续促进能源科技创新发展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载体建设,依托国家和省能源科技专项资金,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级科研创新平台作用,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积极争取并依托国家能源研发(实验)中心。加强制度创新,着力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有实力的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加强智力支撑,加快能源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人才高地”和“能源智库”。

推动重大技术攻关。结合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重点项目、示范项目为依托,围绕绿色、低碳、智能战略方向,找准共性技术,确定突破方向,分步实现“推广应用一批、示范试验一批、集中攻关一批”,推动能源创新发展、高效发展。加快燃气轮机设计技术与关键材料突破,提高燃气发电效率;加快智能电网研究应用,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加快高效光伏组件与光热利用研究,提高太阳能发电效率;加快大功率和低风速风机技术的研发并取得突破,提高风能利用效率;加快规模化储能与微电网示范应用,提高系统综合效率;探索应用新兴能源模式,积极推进清洁能源与互联网、物联网融合发展。

提升重大装备水平。坚持依托企业开展创新研发,依托市场加快技术应用,依托工程促进装备提升,不断促进无锡市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化、高端化、国际化。依托绿色能源示范点,推进光伏、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创新;依托特高压交直流和智能电网项目,推进智能电网产业基地发展。

三、打造能源特色产业基地

以重点发展领域产业为重点,以专业园区、科技园区、开发区为依托,着力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主导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化机制健全、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产业链条较为完整、创新能力较强、地区差异化发展显现的市级能源特色产业基地。鼓励和支持相关地区根据自身特点,招引能源制造骨干企业,形成企业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链条带动的新型基地。到2020年,新增1~2个能源特色产业基地。

四、加快培育能源骨干企业

加快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能源装备企业集团。以光伏和风力发电设备领域为重点,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合资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以节能环保、安全科技领域为重点,依托技术优势,加强与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的合作,加快形成具有较大规模的行业龙头企业;以

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为重点,鼓励和引导企业与整车制造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努力培育一批重要部件和重要配套材料为一体的骨干企业;以服务外包、“互联网+能源”、合同能源管理等领域为重点,加快招引培育一批能源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增强能源高效利用水平。

第五节深化能源体制改革

一、推进电力体制改革

按照国家和省关于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和相关配套文件,择优开展试点示范,有序扩大参与环节,科学推进我市电力体制改革工作。有序推进输配电价改革,逐步放开输配以外的竞争性环节电价,推动成本监审从购销价格向网输费用转变;积极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完善市场化交易规则和机制,推动电力市场从独买独卖向有效竞争转变;规范组建电力交易机构,成立市场管理委员会,推动交易机构从内设平台向相对独立转变;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逐步放开公益性和调节性以外的发用电计划,推动发电用电从计划管理向市场条件转变;稳步推进售电侧改革,有序向社会资本放开配售电业务,推动配电售电从独家经营向多元竞争转变;加强和规范燃煤自备电厂监督管理,推动自备电厂从自发自用向区域公用转变。

二、实施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

推进油气基础设施公平开放。实施《江苏省LNG接收站公平开放监管实施办法》,规范LNG接收站公平开放市场行为,开展LNG接收站对第三方市场主体公平准入示范试点。配合国家输气管网体制机制改革进程,进一步推动输气管道、储气设施等向第三方公平开放。

推动气价体系市场化改革。配合国家、江苏省天然气价格改革工作部署,进一步落实大用户直供气价,推进非居民用气市场化交易。引进多元市场主体,鼓励大用户实现双气源供应,创造终端市场竞争条件。协同加强对管道运输价格和城镇燃气特许经营管理制度的监管,形成公平有序市场环境。

三、推进供热价格的改革

针对城市燃煤供热和燃气供热即将布局共存、联网运行的情况,尽快研究制定区域蒸汽价格核定办法。结合实际,采用“调节基金”,调节燃煤供热和天然气供热成本,实施燃气-蒸汽价格联动,形成合理的热价,分担天然气成本上涨矛盾。按照大气污染“治理、受益和埋单相统一”原则,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借鉴可再生能源扶持政策,实行增值税返还、所得税减免)等财税政策补偿,使供热价格更加趋于合理。

四、实施能源民生工程

实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专项建设行动。至2020年,全市建成大型充(补)电站5-8座,普通充(补)电站(桩群)1000座,布设充电桩24000个。基本建立覆盖全市、布局合理、设备先进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网络,力争达到城市核心区公共充电服务半径小于1公里。

实施城乡配电网改造行动计划。结合各地各区片网特点,深入实施配电网改造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各电压等级电网统筹发展,完善配电网架构,合理应用经济适用的紧凑型和电缆设备,建设与经济性、可靠性指标相协调的配电网系统,实现配电与输电、配电与用电的协调发展。到2020年,5年累计新增110千伏变电容量2643000千伏安、线路405千米;累计新增10千伏变电容量5956750千伏安、线路3025千米。

第四章环境影响评价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无锡市“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规划环评条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关于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会商的指导意见(试行)》《关于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工作的意见》等,运用综合指标评价法、价值评估方法、空间协调度分析法等定量和定性方法进行能源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评价目标

为了确保能源发展与社会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使规划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可行,对能源发展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和减轻不良影响的对策及措施,以防止能源发展规划的实施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从而促进能源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社会进步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评价内容

无锡市能源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是对无锡市的环境现状及规划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的识别、分析、预测和评价。其重点是评估无锡市能源发展规划方案对生态、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方案实施过程在促进无锡市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能源保障的作用与影响程度。

第三节评价分析

一、规划的环境协调性评价

汉中市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汉中市“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健康服务规划(-)》精神,按照《陕西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汉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为加快我市中药产业发展,依据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汉中市“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全市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按照“科技引领、龙头带动、市场运作、项目支撑、突出优势、循环发展”的原则,通过实施六大工程和推进两大体系建设,我市中药产业总体实现增规模、调结构,促进中药产业产值稳步增长的规划目标。 . 中药产业快速发展,结构稳步优化 “十二五”期间,我市中药产业体系趋于完善,产业链逐步壮大,调结构成效显著。我市中药材种植规模和标准化工程建设居全省首位,汉中天麻、汉中猪苓规范化种植技术全国领先,天麻、元胡、附子个单品种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以上,“强力定眩片”实现单品药品销售过亿元。年,中药产业总产值达到亿元,是年的倍,年均增长。我市中药产业优势与特色更加凸现,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 中药材种植业稳步发展,推动农业倍增贡献明显

“十二五”末,我市中药产业收入占农业收入的%,较“十一五”增加个百分点;中药材种植业收入亿元,较年增长;中药材种植户超过万户,药农户均收入万元,比“十一五”增加万元。中药材种植面积约万亩,其中天麻、附子、元胡、猪苓等草本菌类品种种植面积约万亩,山茱萸、杜仲、银杏、厚朴等木本品种种植面积约万亩,采收面积万亩。建成山茱萸、天麻、西洋参、杜仲、猪苓、元胡、附子等优势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个,规范化种植面积达万亩以上,中药材种植企业达家。中药种植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增收途径之一。 . 中药加工工业进一步发展,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年,我市中药加工企业个,规模以上医药企业家,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年均增长。其中药品制剂生产企业家,个剂型、条生产线通过认证;国药准字批准文号个,中药保护品种个;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家。“十二五”期间,我市中医药工业园区累计投入资金约亿元,已有汉王药业等余户制药企业进驻医药园区,生产药品剂型种、品种个。年实现销售额约亿元,利税亿元。中药加工工业比较效益明显,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汉王药业生产的“天麻片”获全国银奖,“强力定眩片”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汉王”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汉江药业合作研发二类新药“肾炎消”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丙酰奋”通过了认证。城固振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开发皂素中间体产品种,成为国内最具规模的甾体激素医药中间体生产和供货商,

美国政府大数据的研究和发展计划(中文译版)

美国政府大数据计划的中文译稿 奥巴马政府宣布“大数据的研究和发展计划。”通过提高我们从大型复杂的数字数据集中提取知识和观点的能力,承诺帮助加快在科学与工程中的步伐,加强国家安全,并改变教学研究。 这个计划里,六个联邦政府的部门和机构宣布新的2亿美元的投资,提高从大量数字数据中访问、组织、收集发现信息的工具和技术水平。了解更多正在进行的联邦政府的计划,解决所大数据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可通过大数据表来了解大数据革命。 我们还计划与工业界、大学研究界、非营利性机构与管理者一起利用大数据所创造的机会。显然,不能单单依靠政府,需要我们总统所呼吁的“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样的努力。 一些相关的公司已经赞助大数据相关的比赛,并给大学提供这方面的研究资助。大学里也开始开设一门全新的研究型课程,培养下一代的“数据科学家”。一些无国界的组织帮助非营利性机构对公益性服务的数据进行采取、分析和可视化处理。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将会非常有兴趣支持建立一个跟大数据相关论坛,包括最新的公私组织之间的合作。 美国政府的大数据计划 亮点:为应对大数据革命带来的机遇,联邦政府制定计划,推进相关研究机构进一步进行科学发现和创新研究。 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 多尺度异常检测(ADAMS)项目解决大规模数据集的异常检测和特征化。项目中对异常数据的检测指对现实世界环境中各种可操作的信息数据及线索的收集。最初的ADAMS应用程序进行内部威胁检测,在日常网络活动环境中,检测单独的异常行动。 网络内部威胁(CINDER)计划,旨在开发新的方法来检测军事计算机网络与网络间谍活动。作为一种揭露隐藏操作的手段,CINDER将适用于将对不同类型对手的活动统一成“规范”的内部网络活动,并旨在提高对网络威胁检测的准确性、和速度。 Insight计划主要解决目前情报,监视和侦察系统的不足,进行自动化和人机集成推理,使得能够提前对时间敏感的更大潜在威胁进行分析。该计划旨在开发出资源管理系统,通过分析图像和非图像的传感器信

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010—2020年) 到2020年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42% 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260人年 百万人年专利授权量达到3000件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5% 人才贡献率达到60% 12大重点工程 ●汇聚500名人文社科大师 ●培育100位国际级科技领军人才 ●打造一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绿色产业人才队伍 ●建立1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培养资助千名“长城学者” ●培养选拔引进100名卫生学科带头人 ●培育10至20名世界级产业领袖 ●全面推行首席技师制度 ●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等级评价体系 ●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将达到8万人 ●开展大规模党政干部教育培训 ●每年扶持培养千名青年拔尖人才 【目录】 一、首都人才发展面临的形势

二、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指导方针 (三)战略目标 三、战略部署 (一)确立向人才发展倾斜的资源配置格局 (二)确立人才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三)确立人才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格局 (四)确立人才工作综合配套推进格局四、重大任务 (一)发挥教育在人才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推进人才国际化发展 (四)推进人才集群化发展 (五)推进人才一体化发展 (六)完善人才投入体制机制 (七)完善人才引进和社会保障制度 (八)优化引才聚才的地方品质 (九)建立人才优先发展工作体系 五、重点工程 (一)“人文北京”名家大师培养造就工程 (二)“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三)“绿色北京”人才支撑工程

2022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预测分析

2018-2022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预测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行业发展规划发布 2016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旅游经济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出游人数年均增长10%左右,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旅游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20年,旅游市场总规模达到67亿人次,旅游投资总额2万亿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7万亿元。 2、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2%,对餐饮、住宿、民航、铁路客运业的综合贡献率达到85%以上,年均新增旅游就业人数100万人以上。 3、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厕所革命”取得显著成效,旅游交通更为便捷,旅游公共服务更加健全,带薪休假制度加快落实,市场秩序显著好转,文明旅游蔚然成风,旅游环境更加优美。 4、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入境旅游持续增长,出境旅游健康发展,与旅游业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在全球旅游规则制定和国际旅游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二)旅游需求持续增长 当前,我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正处于旅游消费需求爆发式增长时期,大众旅游时代刚刚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居民收入增加、消费升级加快,我国居民的旅游消费能力、旅游消费需求和旅游消费群体都将大幅度持续增长。 目前旅游消费者主要是中、青年旅游者。随着老年群体数量的增加,中国开始向老年社会转化,相当多的老年人由于身体好、收入稳定、闲暇时间充足,纷纷产生了出国旅游、飞机旅行、外出度假和参加各种专题旅游活动的愿望。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中国广大农民出游的势头非常强劲。无论是出游人数还是出游消费,都保持着高速增长。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约为45%,农村旅游市场是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巨大客源市场。 (三)公共服务更加完善 以“515战略”为引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为抓手,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与治理供给侧改革全面推进。以大数据、旅游扶贫、文明旅游与旅游厕所革命为重点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更讲法制与规范的治理准则,更加多元与专业的治理同盟,更为科学与合理的治理架构,成为2016年我国旅游治理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标志。 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国已完成新改建旅游厕所43,663座,累计完成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共5.7万座)的76.6%。以“综合协调+专项保障”为特征的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1+3”旅游治理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展开。截至2016年年底,设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的省区市达到20个,超过了全国省区市的半数以上;13个设区市、34个县成立了旅游警察,5个设区市和9个县成立了旅游工商分局,5个设区市和44个县成立了旅游巡回法庭。目前国家旅游局先后公布了2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共计500个,逐步建立全域旅游示范的全国布局,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四)成为投资热点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许多行业投资增长乏力。在巨大的消费需求推动下、有利的宏观政策引领下、良好的发展环境支撑下,旅游投资逆势上扬,成为社会投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

【TechWeb报道】9月6日消息,国务院日前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下称《纲要》),对大数据开放应用等工作提供指导意见。而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到115.9亿元,增速达38%。 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约为84亿元,主要由3部分组成,即大数据软件产值、用于承载大数据应用的硬件产值,以及大数据相关的专业服务产值 2014年大数据软件产值为35.6亿元,占比约42%;大数据硬件产值达28.5亿元,占比约34%;大数据服务产值为19.9亿元,占比约为24%。 此外,预计2016至2018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还将维持40%左右的高速增长。 根据中国政府网消息,日前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纲要》提出未来5至10年我国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应实现的目标,将惠及全民,助力经济转型。 《纲要》部署三方面主要任务。一要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资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二要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新兴业态,助力经济转型。三要强化安全保障,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健康发展。 根据《纲要》计划,2017年底前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基本形成;到2018年,开展政府和社会合作开发利用大数据试点,2018年底前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等;2020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数据处理、分析、可视化软件和硬件支撑平台等产品。 此外,《纲要》提出政府治理大数据工程等十大工程,其中,包括推进政府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工程、国家大数据资源统筹发展工程、政府治理大数据工程、公共服务大数据工程等4大“政府大数据”工程;工业和新兴产业大数据工程、现代农业大数据工程、万众创新大数据工程、大数据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工程、大数据产业支撑能力提升工程等5大“大数据产业”工程;以及网络和大数据安全保障工程。 《纲要》全文如下: 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 国发〔2015〕50 号

“十三五”全国旅游信息化规划

“十三五”全国旅游信息化规划 为认真贯彻《“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加快全国旅游信息化发展,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形势与要求 一、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国从粗放型旅游大国向比较集约型旅游大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旅游信息化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一)信息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信息化代表了新的生产力和发展方向,“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浪潮风起云涌。全球信息化已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近年来,我国信息化产业体系已逐步完善,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化,“互联网+”异军突起,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信息化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引领作用日益凸

显。 (二)我国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走向国民经济建设的前沿,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将呈现消费大众化、需求品质化、发展全域化、产业现代化、竞争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旅游业发展对信息化有了新的需求,需要用信息技术推进旅游生产方式、管理模式、营销模式和消费形态的转变,全面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实现旅游经济稳步增长、综合效益显著提升、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的目标。 (三)旅游信息化加快发展的基础已经形成。近年来,特别是旅游“515”战略实施以来,我国旅游信息化取得长足进展,旅游信息化管理初见成效,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设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旅游在线市场初具规模,全覆盖式旅游宣传营销格局基本形成,旅游电子政务稳步推进,旅游信息化对旅游业支撑保障作用明显增强,为“十三五”时期旅游信息化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发展要求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序言 大数据是通过快速获取、处理、分析以从中提取价值的海量、多样化的交易数据、交互数据与传感数据。大数据产业是指一切与大数据的产生与集聚、组织与管理、分析与发现、应用与服务相关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以数据挖掘分析服务为核心,包含数据中心、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物联网服务、位置服务等信息服务,智能终端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等电子产品制造,以及智能交通、互联网金融和智慧城市等应用服务。继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后,大数据正成为信息技术的新热点,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将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把握大数据发展方向,推动大数据开发应用,发展大数据服务产业,是推进贵州省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推动贵州工业结构调整、加快贵州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打造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规划纲要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信息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部署和要求制定,旨在为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指导。规划期为2014年至2020年。 一、发展机遇与优势 (一发展机遇 1.国家和贵州省全力支持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为贯彻落实有关规划和意见,国家35个部委相继出台支持贵州发展的政策文件或与贵州签署合作协议,对贵州省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贵安新区跻身国家级新区,在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人才等方面享有更多广泛的改革试验权和更加优惠的产业政策,为贵州省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对产业和

十三五国家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十三五国家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索引号:000014349/2016-00252主题分类:商贸、海关、旅游\旅游 发文机关:国务院成文日期:2016年12月07日 发文字号:国发〔2016〕70号发布日期:2016年12月26日 国务院关于印发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6〕7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6年12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把握机遇迎接大众旅游新时代 第一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成就 专栏1“十二五”旅游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第二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机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国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有利于旅游业成为优势产业。旅游业具有内生的创新引领性、协调带动性、开放互动性、环境友好性、共建共享性,与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将进一步激 发旅游业发展动力和活力,促进旅游业成为新常态下的优势产业。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和更为有利的产业政策,促进增加有效 供给,促进中高端产品开发,优化旅游供给结构,推动旅游业由低 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提升。 旅游业被确立为幸福产业有利于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旅游业作为惠民生的重要领域,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将推动各级政府更 加重视旅游业发展,促进更多的城乡居民参与旅游,带动企业投资 旅游,旅游业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 良好外部环境有利于我国旅游业发展。全球旅游业将持续稳定发展,增速将继续高于世界经济增速。亚太地区旅游业保持强劲增长,全球旅游重心将加速东移,我国旅游业发展处于较为有利的国际环 境之中。 “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处于黄金发展期、结构调整期和矛盾凸显期,也面临不少挑战。主要是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与综合 产业和综合执法的要求不相适应,政策环境有待优化;旅游基础设施 和公共服务明显滞后,补短板任务艰巨;游客的文明素质和从业人员 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市场秩序有待规范等。这些问题要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加以解决。 第三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趋势 “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需求品质化。人民群众休闲度假需求快速增长,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个性化、特色化旅游产品和 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需求的品质化和中高端化趋势日益明显。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推进“四个全面”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转变发展 方式,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攻坚期。为明确“十三五”农业发展的目 标任务和方向重点,进一步夯实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根据 **市“十三五”规划编制要求,对接上级主管部门规划,制定《**市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本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现实背景 “十二五”以来,我市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旅游兴市、城市发展、产业支撑总体工作布局的突出位置,深入贯彻“一核一极三区三基地”总体部署,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生态 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我市整体上已经迈过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保持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建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在保持粮油生产稳定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中药材、生姜产业两个“**第一市”建设,倾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 园区,强力抓好城郊商品蔬菜生产,奋力推进特色水果向“一村一品”发展,曾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奖,成功 争创**省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农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效益明显提升。2015年,粮食总产万吨,油料总产万吨,种植中药材万亩,生姜万亩,建立城郊商品蔬菜基地万亩、场镇商品蔬菜基地万亩,发展“一 村一品”特色水果万亩;初步形成东北部低山区中药材、生姜基地, 东南部和西南部丘陵区优质粮油基地,中部浅丘区商品蔬菜和特色 水果基地三大板块;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累计通过“三品一标”认 证种植业基地面积万亩。 ——新型主体快速成长。坚持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 到2015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家,其中省级重点家、**市级家,产值过亿元的家,农民专合社家,家庭农场拥有各类农业产业

工信部_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2016〕412号_20161218

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是21世纪的“钻石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全面推进大数据发展,加快建设数据强国。“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时期,全球新一代信息产业处于加速变革期,大数据技术和应用处于创新突破期,国内市场需求处于爆发期,我国大数据产业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抢抓机遇,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对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优化民生公共服务、促进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有重大意义。为推动我国大数据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入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落实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编制本规划。 一、我国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基础 大数据产业指以数据生产、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为主的相关经济活动,包括数据资源建设、大数据软硬件产品的开发、销售和租赁活动,以及相关信息技术服务。 “十二五”期间,我国信息产业迅速壮大,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经济日益繁荣,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技术创新取得了明显突破,应用势头良好,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信息化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对数据资源的采集、挖掘和应用水平不断深化。政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国面向公众

的政府网站达8.4万个。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展开,“十二五”期间近300个城市进行了智慧城市试点。两化融合发展进程不断深入,正进入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信息消费蓬勃发展,网民数量超过7亿,移动电话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3亿,均居世界第一。月度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835M。政府部门、互联网企业、大型集团企业积累沉淀了大量的数据资源。我国已成为产生和积累数据量最大、数据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大数据技术创新取得明显突破。在软硬件方面,国内骨干软硬件企业陆续推出自主研发的大数据基础平台产品,一批信息服务企业面向特定领域研发数据分析工具,提供创新型数据服务。在平台建设方面,互联网龙头企业服务器单集群规模达到上万台,具备建设和运维超大规模大数据平台的技术实力。在智能分析方面,部分企业积极布局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在语音识别、图像理解、文本挖掘等方面抢占技术制高点。在开源技术方面,我国对国际大数据开源软件社区的贡献不断增大。 大数据应用推进势头良好。大数据在互联网服务中得到广泛应用,大幅度提升网络社交、电商、广告、搜索等服务的个性化和智能化水平,催生共享经济等数据驱动的新兴业态。大数据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驱动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变革,推动制造业向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电信、金融、交通等行业利用已积累的丰富数据资源,积极探索客户细分、风险防控、信用评价等应用,加快服务优化、业务创新和产业升级步伐。 大数据产业体系初具雏形。2015年,我国信息产业收入达到17.1万亿元,比2010年进入“十二五”前翻了一番。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4.3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大型数据中心向绿色化、集约化发展,跨地区经营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业务的企业达到 295家。云计算服务逐渐成熟,主要云计算平台的数据处理规模已跻身世界前列,为大数据提供强大的计算存储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

1、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 2、深海空间站。 3、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 4、脑科学与类脑研究。 5、国家网络空间安全。 6、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 7、种业自主创新。 8、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9、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10、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 11、在优势科研领域设立一批科学家工作室。 12、在重点学科领域培养扶持一批青年拔尖人才。 13、培养1万名精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会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14、引进1万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遴选支持1万名左右急需紧缺的国内高层次人才。 15、每年培训百万名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 16、在全国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1000名高技能人才。 17、确保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力争10亿亩。

18、建设国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研究体系。建设海南、甘肃、四川等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和100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 19、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 20、建设500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左右。 21、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 22、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系统。 23、实现“百县千乡万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 24、加快大型飞机研制。 25、发展新一代和重型运载火箭、新型卫星等空间平台与有效载荷。 26、发展深海探测、大洋钻探、海底资源开发利用、海上作业保障等装备和系统。推动深海空间站、大型浮式结构物开发和工程化。 27、研发新一代高速、重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 28、研制高档数控机床。 29、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和军用机器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商用。 30、开发适应各种耕作条件的先进农机产品。 31、研制核医学影像设备、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无创呼吸机等高性能医疗器械。 32、开发应用具有中医特色优势的医疗器械。 33、研制先进化工成套装备。 34、培育集成电路产业体系,培育人工智能、智能硬件、新型显示、移动智能终端、第五代移动通信(5G)、先进传感器和可穿戴设备等成为新增长点。

《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解读

《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解读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我省旅游业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全域旅游和“旅游+”等战略,全面打造“幸福旅游、美丽旅游、智慧旅游、信用旅游”,冲刺万亿元产业,基本建成旅游强省,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旅游新路。 根据《规划》,“十三五”时期,我省将统筹推进皖南示范区、合肥都市圈休闲旅游区、大别山自然生态旅游区和皖北文化生态旅游区四大板块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国际水准的旅游精品景区,打造一批国际化旅游精品线路,创造一批顺应世界潮流的旅游业态,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旅游商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经营实力的领军企业。培育5个至10个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力争2020年,国内外游客接待量突破8.8亿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达到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 为实现《规划》目标,我省将实施“1+1”(一计划一工程)旅游强省决策部署,“一计划”即:5年累计完成旅游项目投资1万亿元,打造山地旅游、湿地旅游、农业旅游、旅游装备制造、会议会展旅游、文化创意旅游、温泉旅游、中医药养生旅游、乡村旅游、体育旅游等10大类产业集聚区,实现省旅游总收入达1万亿元的“111计划”;“一工程”即:重点推进一批国际和国内旅游示范工程,具体包括黄山旅游可持续发展、“万里茶道”旅游兴农、遗产文化旅游等3个国际典范工程和“四个旅游”特色化、黄山国家公园体系建设试点、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大别山旅游精准扶贫、皖北塌陷区生态旅游、全球孔子学院研学体验基地、“幸福安徽”大众游、中国新型城镇化旅游、乡村旅游分类施策全域推进、生态旅游试点、低碳全域旅游、旅游商品品牌建设、中医药养生旅游等13项国内试点示范工程。 “十三五”时期,我省将打造系列重点旅游项目,建立5A级景区备选名单遴选制度,推动巢湖中庙景区、亳州古城景区、皇藏峪景区、寿州古城-八公山旅游区、焦岗湖风景区、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基础,粮棉油糖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十二五”时期,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调整的主要作物为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蔬菜及饲草作物,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紧迫性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力促进了粮食和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连续五年超过5.5亿吨,连续三年超过6亿吨,综合生产能力超过5.5亿吨。同时,果菜茶等园艺作物稳定发展,棉油糖等工业原料作物单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已建成一批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米袋子”“菜篮子”的生产基础不断夯实。农业基础条件持续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86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4.7%,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2;新建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有所改善。科技支撑水平显著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主要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机总动力达到11亿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生产集约程度不断提高。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4.03亿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30.4%;农民专业合作社128.88万家,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

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序言 大数据是通过快速获取、处理、分析以从中提取价值的海量、多样化的交易数据、交互数据与传感数据。大数据产业是指一切与大数据的产生与集聚、组织与管理、分析与发现、应用与服务相关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以数据挖掘分析服务为核心,包含数据中心、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物联网服务、位置服务等信息服务,智能终端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等电子产品制造,以及智能交通、互联网金融和智慧城市等应用服务。继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后,大数据正成为信息技术的新热点,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将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把握大数据发展方向,推动大数据开发应用,发展大数据服务产业,是推进某某省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推动某某工业结构调整、加快某某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打造某某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规划纲要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某某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中共某某省委某某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信息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某某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部署和要求制定,旨在为某某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指导。规划期为2014年至2020年。 一、发展机遇与优势 (一)发展机遇 1.国家和某某省全力支持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为贯彻落实有关规划和意见,国家35个部委相继出台支持某某发展的政策文件或与某某签署合作协议,对某某省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贵安新区跻身国家级新区,在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人才等方面享有更多广泛的改

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精心整理 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涉及到哪些环保内容呢?聘才网小编马上为您解读,详 细请看下文。解读十三五规划中的环保政策日前,《人民日报》公布“十 三五”规划的十个目标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五年规划,这说 当前, 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并提,形成“新五化”。随即,在7月1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等多项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政策,进一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完善生态文明政策体系,

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做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今年9月,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该方案被视为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阐明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理念、原则、目标、实施保障等重要内容,提出要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此方案设定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也就是在 化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因而生态文明建设也日益紧迫。“‘十三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包括生态空间、生态资源、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制度等在内的完整体系,而以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体系没有这么完整。同时,一系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将建立起来,

特别是考核、评价、奖惩制度将建立起来,各个主体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将更加明确。同时,新的环保法开始严格实施。”李佐军表示。而对于未来一段时间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工作,李佐军认为,需要在以下六个方面采取行动。第一,优化资源能源利用结构,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即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清洁能源等,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排放 明体制改革的大幕。环保领域的业内人士也对“十三五”充满期待。平安证券研究报告认为,“十三五”规划将把环保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十三五”时期的硬性任务,有望在未来5年内为“环境质量目标导向”背书。除了原有的四项常规污染物的总量

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框架DOC

培训部十三五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 (一)、成就及经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院实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对在校学生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上,另一方面面向社会对在岗、下岗、失业人员,复员转业军人,农村劳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形成了双“轮”前进的发展态式。 十二五以来职业培训部为了提升培训质量,增强学员就业能力,真正以培训促就业,职业培训部多元化多角度地对培训模式进行创新改革,确立了前期调研——中期培训——后期咨询服务——第三方评价的培训流程,依据社会需求,有的放矢、科学合理的开展培训工作,共计培训学员4万余人。几年来,在硬件方面,建设专业操作教室,模拟实际操作场景,缩短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距离;软件方面,加大教师培训学习力度,提升师资内涵,创新咨询服务,制作教学课件三十余套,提升课程的实用性与针对性;人员结构由松散型管理到形成团队管理,先后成立了起点咨询公司、失业教研室、农转教研室、创业教研室、教学教研室、实践指导教研室、综合办公室等机构,人员由18人发展到45人;打造了月嫂品牌专业,实现了由政策性培训向收费培训的转型发展。 十二五期间,职业培训发展形势充满了不可预计的变化,面对随之而来的挑战与困难,职业培训部时刻重视对自身工作的改革与调

整,把稳方向,完善流程。2010年通过四个创新:招生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创新、工作流程创新、培训项目创新。2011年提出保质保量抓好四个落实,打造精品工程:落实开班审批和班主任跟班制度、落实实名制和电话回访制度、落实授课教师管理制度、落实技术咨询和实践指导制度。2012年优化五个强化:强化质量监督、强化制度管理、强化创新能力、强化教科研能力、强化培训品牌。2013年结合当地经济,瞄准服务市场,通过四个着重:着重月嫂品牌专业建设、着重创业培训专业建设、着重有偿培训专业建设、着重服务领域专业建设。2014年通过质量要数量,实行三个并重:数量与质量并重、检查与评价并重、流程与制度并重。职业培训部逐年夯实基础厚积薄发,抓住机遇谋划发展,加强内涵提升管理,实现了快速发展。职业培训人的付出换取了丰硕的成果。被授予国家级残疾人培训基地、省级创业培训基地、鸡西市总工会、鸡西市妇联、鸡西市退役士兵定点培训基地、鸡西市中小企业局定点培训基地、消防安全培训基地等。 (二)、存在问题: (1)专业建设师资方面没有形成成人教育的543梯队,教师队伍基本素质普遍较低,80%的专业没有专业学科带头人,没有本专业教师,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学观念和理念需要更新,需要学习和借鉴发达地区家庭服务业的经验。 (2)没有固定的专业教室,培训教学环境与学院的发展不同步。实训设备、教学辅助设备缺少,需要加大教学硬件和场地投入。

浙江省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浙江省“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浙江省率先建成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支撑引领农业发展的能力,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浙江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需求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十二五”期间,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农业科技工作成效显著,为“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双双提升。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成果转化率和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62%、59%和97%;选育具有新品种保护权和生产技术标准的新品种(系)180个,其中100多个成为生产主导品种。农业传统产业、农业高新产业快速发展。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升至67%,多个产业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粮食种植面积、单产与总产量均保持稳定;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产品加工与物流技术装备、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现代农业装备与设施、设施农业、蓝色(海洋)农业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正加速形成。农业创新体系、农业科技政策更加健全。涉农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不断深化,农业高新园区、涉农省级

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等农业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农业与农村科技政策支持力度和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科技特派员工作成效显著。 当前,世界经济和科技发生重大变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浙江省提前迈入依靠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农业农村科技发展出现新的趋势。 农业科技孕育新的突破。前沿基础性研究正在加速推进,不同领域的交叉融合正在广泛展开,科技创新将深度融合并广泛渗透到农业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四化同步”、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和主导力量。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生态环境技术、纳米科技和新材料等领域的突破将催生一大批农业新业态,形成竞争新优势。抢占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成为当务之急。农业产业面临重大变革。农业生产从单功能、低效益和高资源依存型向多功能、高效益和高科技依托型转型。农业领域从农产品生产向食品营养与健康、动植物生物医药、生物质能源与生物基材料、微生物资源应用、智能化海洋农业技术与装备、农业工程与装备等拓展。农业的使命从保障食物安全向缓解能源危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优美环境等延伸。农村经济进入崭新阶段。传统农村进入新型城镇化(中心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协同推进期。传统农民进入城镇市民转换期。经营主体向集约化、规模化、商业化的新型经营主体转变。生产主体向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农民转变。生产方式

2016—2020年某市某区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论 (3) 一、规划背景 (3) 二、规划范围与规划内容 (4) 三、规划编制依据 (4) 第二章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6) 一、旅游发展回顾 (6) 二、“十三五”旅游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4) 第三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17) 一、指导思想 (17) 二、基本原则 (17) 三、发展目标 (18) 第四章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 (20) 一、大力推进两大旅游产业带开发建设 (20) 二、积极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28) 三、“十三五”XX旅游建设项目 (30) 第五章旅游产品体系建设 (36) 一、旅游产品体系 (36) 二、游览线路组织 (42) 第六章旅游市场体系建设 (43) 一、目标客源市场定位 (43) 二、旅游总体形象 (46) 三、市场营销策略 (46)

第七章旅游产业配套体系建设 (48) 一、旅游交通 (48) 二、旅游住宿 (49) 三、旅游餐饮 (50) 四、旅行社 (52) 五、旅游商品 (53) 六、旅游娱乐 (55) 第八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6) 一、加强市区两级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56) 二、推出鼓励发展旅游新业态的优惠政策 (56) 三、做好对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 (56) 四、加强对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57)

第一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背景 “十三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既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宏观环境变化的严峻挑战。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小康社会的消费需求及少数富裕阶层的消费需求将不断升级,旅游休闲度假将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之相适应的是一批宜居型生态城市的兴起。同时全球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剧,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趋势也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自2012年成立XX区风景旅游局以来,XX区旅游业发展逐渐步入正轨,在旅游规划、招商引资、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2013年,XX区召开第一次旅游工作会议,明确了提出建设省级旅游度假区和X西南旅游集散中心的战略目标,并提出打响XX画乡、风情东西、城市温泉、乡村旅游四大品牌的具体举措。面对即将到来的“十三五”,XX区要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调整经济结构、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社会就业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按照XX 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做精农业、做强工业、做大旅游业”的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信心、促转型、扩总量、保增长”为主线,用发展的眼光及创新的角度,认真审视XX区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XX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XX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推进“四个全面”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攻坚期。为明确“十三五”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方向重点,进一步夯实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根据**市“十三五”规划编制要求,对接上级主管部门规划,制定《**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本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现实背景 “十二五”以来,我市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旅游兴市、城市发展、产业支撑总体工作布局的突出位置,深入贯彻“一核一极三区三基地”总体部署,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我市整体上已经迈过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保持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建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在保持粮油生产稳定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中药材、生姜产业两个“**第一市”建设,倾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强力抓好城郊商品蔬菜生产,奋力推进特色水果向“一村一品”发展,曾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奖,成功争创**省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农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效益明显提升。2015年,粮食总产万吨,油料总产万吨,种植中药材万亩,生姜万亩,建立城郊商品蔬菜基地万亩、场镇商品蔬菜基地万

亩,发展“一村一品”特色水果万亩;初步形成东北部低山区中药材、生姜基地,东南部和西南部丘陵区优质粮油基地,中部浅丘区商品蔬菜和特色水果基地三大板块;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累计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种植业基地面积万亩。 ——新型主体快速成长。坚持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到2015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家,其中省级重点家、**市级家,产值过亿元的家,农民专合社家,家庭农场拥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个,带动农户万户,联结基地万亩;农产品初加工以上,精深加工以上。 ——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有序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到2015年底,土地流转面积达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进一步完善合作经营机制,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到2012年底,全市经工商注册的专业合作社达311家,注册资本12.2亿元,合作社入社农户和带动农户占总家庭承包经营农户的61.8%,成为组织生产和联系市场的重要纽带。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到2015年底,全市培育10—100亩以上规模种植大户11560户,其中种植100亩以上大户达到586户,种植面积9.1万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