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脑宣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42.00 KB
- 文档页数:2
流行性乙型脑炎健康教育知识(5篇)第一篇:流行性乙型脑炎健康教育知识流行性乙型脑炎健康教育知识1.什么是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病。
乙脑的流行季节主要是7、8、9三个月。
乙脑病毒侵犯儿童,尤其是10岁以下的儿童和婴幼儿。
接种乙脑疫苗和灭蚊是有效的控制手段。
2.乙脑的症状有哪些?乙脑从感染到发病一般要经过10-14天,主要表现为高热、伴有头痛、呕吐、嗜睡、颈部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
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甚至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
乙脑的发病初期症状和上呼吸道感染很类似,发烧并伴有呕吐、恶心、全身不适,所以建议大家,如果有类似症状还是要早诊断、早治疗。
3.乙脑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乙脑的传染源是被感染的人或动物,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
猪是乙脑的主要传染源。
蚊子先叮咬了病猪再叮咬人,会造成人类乙脑流行。
预防措施:1.接种乙脑疫苗:我国已将乙脑减毒活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在儿童8月龄和2周岁时各免费接种一针。
浙江省规定7、8、9月份暂停使用乙脑减毒活疫苗,但可使用乙脑灭活疫苗替代接种,按照“自愿自费”原则接种。
2.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扫卫生死角、积水,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切断传播途径,以防止乙脑疫情的发生和扩散。
3.灭蚊防蚊:杀灭蚊虫,使用纱门、纱窗、蚊帐等防蚊叮咬,提倡不露宿。
黄昏户外活动应避免蚊虫叮咬。
在农村重点是消灭牲畜棚(特别是猪圈)的蚊虫。
第二篇: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1 WHO 立场文件依据为各成员国提供卫生政策方面指导意见这一职责,世界卫生组织(WHO)就预防具有全球公共卫生影响的疾病的疫苗及联合疫苗问题,发布一系列定期更新的立场文件。
这些文件着重关注的是疫苗在大规模免疫规划中的使用。
范围有限的免疫接种(多为私营部门开展)对国家免疫规划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但不是这些政策文件的重点。
WHO 的立场文件归纳了各相关疾病与疫苗的基本背景信息,并就如何在全球使用这些疫苗表明了WHO 目前的立场。
现在是健康促进节目专题时间:乙脑防治健康知识
南江县疾控中心
一、疾病简介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急性传染病,是通过蚊虫传播的夏秋季常见的传染病,被感染的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乙脑的临床表现为:潜伏期4—21天,一般为5—15天,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及脑膜刺激征,重者常发生呼吸衰竭而死亡,后遗症可留下耳聋、失明、肢体瘫痪、痴呆等。
二、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综合治疗。
必须重视对症治疗,要认真把好“三关”,即高热关、惊厥关和呼吸衰竭关。
具体办法有:降温、镇静、防止呼吸衰竭。
三、预防措施
1、灭蚊、防蚊室内可采用各种高效低毒的喷射剂或电热灭蚊蚊香,如彩虹、枪手等。
也可采用敌敌畏按1ml/m3喷雾5—10分钟或敌百虫0.5g/m3烟熏30—60分钟灭蚊。
尤其是要加强猪舍的卫生管理和灭蚊。
室外可采用敌百虫、敌杀死等药物进行喷洒灭蚊。
尤其是阴阳沟、竹林等蚊虫孳生地和栖息地。
2、预防接种本着自愿付费接种的原则,经接种医生检查核实后,可接种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或免疫球蛋白。
3、做到早期发现病人,及早治疗。
尤其是以前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近期出现高热(39℃以上)伴呕吐、嗜睡、昏迷及抽搐的儿童,应及早送条件较好的县级医院进行治疗。
4、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蚊虫孳生地。
认真清扫卫生死角,清理积水、疏通下水道,清除杂物。
,消除蚊虫孳生源地,降低蚊虫密度。
消灭牲畜棚内(特别是猪圈)的蚊虫,重点是做好猪舍的管理和卫生。
南江县疾控中心宣。
一、乙脑防治知识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农村群众习惯称之为“大脑炎”。
是一种发生在夏秋季,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经蚊虫叮咬传播,人畜可以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
主要侵犯10岁以下儿童。
人群普遍易感,以隐性感染为多,乙脑病人与隐性者之比为1:1000-2000,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少。
乙脑是一种人兽共患的传染病。
受感染的多种动物和人是传染源,家养动物均可通过蚊子叮咬感染乙脑产生病毒血症成为传染源,猪因与人类关系密切,经研究证实是主要的传染源。
乙脑在我国除新疆、西藏外全国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乙脑流行有严格的季节性,我市的乙脑全年病例80%-90%集中在7、8、9三个月,主要侵犯10岁以下儿童。
近年来由于普及计划免疫,小儿广泛接种乙脑疫苗,而使儿童病例减少,成人和老人发病相对增加。
乙脑发病以起病急、高热、头痛、呕吐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烦躁等为特点。
潜伏期4~21天。
病程约二周,死亡多在病后一周内发生,病死率较高,约在10%左右;存活病人中部分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指恢复期神经系统残存症状超过6个月尚未恢复者,主要表现有丧失说话能力、瘫痪、精神异常、痴呆、肢体弯曲畸形、扭转痉挛等。
预防乙脑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消灭蚊虫。
蚊子是乙脑唯一的传播媒介,大力消灭媒介蚊的叮咬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之一。
1、搞好环境卫生:填平坑洼,排除积水,疏通沟渠,铲锄杂草,消灭蚊子孳生地,搞好室内卫生,消灭越冬蚊。
2、改善农田耕作方法,用间歇灌溉,排除积水,施以化学和生物灭虫药。
3、做好个人防护,制作纱门纱窗和蚊帐。
三带喙库蚊有两个活动高峰,一个在黄昏后两个小时左右,一是在黎明前,因此户外活动要避开这两个高峰。
二、加强养猪的管理和免疫1、改善猪舍的环境卫生,减少蚊子孳生或喷洒灭蚊药,阻断和减少病毒的扩散。
2、圈养猪,要把猪圈建立在远离人群的地方,即使有感染病毒的三带喙库蚊也飞不到人群集中的地方。
乙脑培训课件乙脑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乙脑的发病率较高,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脑膜炎、脑炎等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为了提高公众对乙脑的认识和防控意识,乙脑培训课件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宣传工具。
乙脑培训课件的目的是向公众传达乙脑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传播途径、症状、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知识对于公众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乙脑,提高对乙脑的预防和控制能力。
首先,乙脑培训课件会介绍乙脑的病因。
乙型脑炎病毒是乙脑的致病原,它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蚊子是乙型脑炎病毒的媒介,当蚊子叮咬感染了乙型脑炎病毒的人或动物后,再叮咬健康人,就会将病毒传播给健康人。
因此,了解乙脑的病因对于公众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被感染的风险。
其次,乙脑培训课件会介绍乙脑的传播途径。
除了蚊子叮咬传播外,乙脑还可以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等传播给健康人。
这意味着,乙脑不仅仅是通过蚊子传播,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等途径传播。
因此,在乙脑培训课件中,会强调公众要避免接触感染者的体液,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减少感染的风险。
此外,乙脑培训课件还会详细介绍乙脑的症状。
乙脑的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头痛、呕吐、颈部僵硬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在感染后的一周内出现,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脑膜炎、脑炎等并发症。
了解乙脑的症状对于公众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及时发现病情,寻求医疗救治,避免病情恶化。
最后,乙脑培训课件还会介绍乙脑的预防措施。
预防乙脑的最有效方法是接种乙脑疫苗。
乙脑疫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帮助人体产生抗体,增强身体对乙脑的抵抗能力。
此外,公众还可以通过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蚊虫叮咬等措施来预防乙脑的发生。
乙脑培训课件会详细介绍这些预防措施,并提醒公众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预防乙脑的发生。
总之,乙脑培训课件是一种重要的宣传工具,可以帮助公众了解乙脑的相关知识,提高对乙脑的预防和控制能力。
乙脑防控知识宣传稿(小学高年级及中学版)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初期症状和上呼吸道感染很类似,发烧,并伴有呕吐、恶心。
这个病,你听说过吗?★什么是乙脑?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本病经蚊等吸血昆虫传播,流行于夏秋季,高发于7、8、9月,被带有病毒的蚊子叮咬后,大多数人仅产生病毒血症,而不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医学上称为隐形感染,绝大多数成人都因此而获得免疫力。
★乙脑的症状有哪些?乙脑潜伏期约10~15天,症状轻重不一,一般起病急,突然发病、恶心、呕吐、嗜睡、头痛。
2~3天后,病情明显加重,常出现昏迷、躁动不安、抽搐、说胡话、呼吸不规则、颈项发硬等症状,极重的病例可因高烧、抽搐不止、脑水肿、呼吸衰竭而死亡。
少数症状轻者,只头痛和低烧,几天内就可恢复正常。
大多数病人在7~10天后发热渐退,其他症状也随之消失。
少数严重病人可因惊厥、昏迷持续较久,恢复后常留有时间长短不一的精神不正常、智力减退、失语、手脚强直不能活动等后遗症。
乙脑的发病初期症状和上呼吸道感染很类似,发烧,并伴有呕吐、恶心、全身不适,所以建议大家,如果有类似症状还是要早诊断、早治疗。
★乙脑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是什么?乙脑为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染源主要是感染乙脑病毒的动物,包括家畜、家禽和鸟类等。
猪的自然感染率最高,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蚊虫感染后,病毒在蚊体内增殖,可终身带毒,病毒通常先在家畜中流行,蚊-猪-蚊循环使大量蚊虫携带病毒,在人类乙脑流行中起重要作用。
★乙脑的预防措施◆灭蚊防蚊:提高防蚊灭蚊意识,在夏季蚊虫密度高峰时期喷洒杀虫剂灭蚊,重点处理地下室、楼梯背面、盥洗室和厕所等阴暗潮湿的场所。
◆免疫接种: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目前接种的乙脑疫苗是乙脑减毒活疫苗,是政府采购用于适龄儿童免费接种的疫苗,免疫程序为8月龄、2岁各接种1针。
◆加强个人防护:室内使用纱门、纱窗、蚊帐、蚊香进行防蚊。
认识流行性乙型脑炎,守护健康防线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在这篇科普文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乙脑的相关知识,包括其传播途径、症状、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传播途径乙脑病毒主要存在于猪、牛等家畜体内,蚊虫叮咬了感染乙脑病毒的动物后,再叮咬人类,就可能将病毒传播给人。
其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乙脑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夏季和秋季,这与蚊虫的繁殖和活动高峰期密切相关。
二、症状表现乙脑的潜伏期一般为10 - 14天。
发病初期,患者常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感冒。
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高热、抽搐、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等严重症状。
儿童和老年人是乙脑的易感人群,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可能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障碍、肢体瘫痪等。
三、预防措施(一)防蚊灭蚊这是预防乙脑的关键措施。
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安装纱窗、蚊帐,使用蚊香、驱蚊液等驱蚊产品。
2.清除居住环境周围的积水,减少蚊虫滋生地。
3. 户外活动时,尽量穿长袖长裤,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期外出。
(二)疫苗接种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最有效的方法。
我国目前使用的乙脑疫苗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
儿童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按时接种乙脑疫苗,成人如果未曾接种过乙脑疫苗,也可以咨询医生进行补种。
(三)加强家畜管理做好猪、牛等家畜的饲养管理,搞好家畜棚舍的环境卫生,降低蚊虫滋生的机会。
同时,对家畜进行乙脑疫苗的接种,可有效减少病毒的传播。
四、治疗方法一旦确诊乙脑,应立即住院治疗。
治疗原则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1.症治疗:针对患者的发热、抽搐、呼吸衰竭等症状进行相应的处理,如使用退烧药、镇静药、呼吸兴奋剂等。
2. 支持治疗: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保证营养供应,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虽然乙脑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但只要我们了解其传播途径,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时治疗,就能够有效地控制乙脑的发生和传播,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乙脑防控知识宣传稿(幼儿及小学低年级版)刚得了乙脑的症状和感冒有些像,发烧,并伴有呕吐、恶心。
这个病,小朋友们听说过吗?★乙脑是什么病?乙脑是一种被带有乙型脑炎病毒的蚊子叮咬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夏天7、8、9三个月,没有打过乙脑疫苗的10岁以下小朋友容易得这个病。
★得了乙脑是什么样的?被带有病毒的蚊子叮咬后,大多数人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少部分人乙脑经过10~14天,出现发高烧、头痛、呕吐、瞌睡、脖子发硬等症状,个别严重的可能出现死亡。
刚得了乙脑的症状和感冒有些像,发烧,并伴有呕吐、恶心、全身不舒服,小朋友们如果出现这样的症状,要及时告诉爸爸妈妈或者幼儿园的老师,尽早带自己去医院检查,即就是得了乙脑,绝大多数的小朋友经过正规的治疗都是可以康复的。
★乙脑是谁传染的?猪是乙脑的主要传染源。
蚊子先叮咬了体内有乙脑病毒的猪,再叮咬人,就可能会造成人得乙脑。
★怎么预防乙脑?◆打乙脑疫苗。
打乙脑疫苗是效果最好的预防乙脑的办法,我们的小朋友都应该在8个月和2岁大的时候各打过一次乙脑疫苗。
小朋友们回家要让爸爸妈妈仔细看看自己的预防接种证,如果没有打够两次,就要及时地去原先打疫苗的地方补打乙脑疫苗。
◆消灭蚊子生存的地方。
蚊子的卵是产在水里的,蚊子的幼虫也是在水中生活的,如果我们清理掉积水和家里长期存水的盆、瓶、缸、罐,蚊子就在我们的身边没法生存,就可以防止我们得乙脑。
◆怎么防止蚊子叮到自己。
家里使用纱门、纱窗、蚊帐可以防止蚊子进入我们的家里和睡觉时不被蚊子叮咬。
小朋友们在黄昏户外玩耍时,要尽量穿长袖衣服,不去树丛、猪圈牛舍等蚊子多的地方,身上也可以涂一些防蚊花露水或驱蚊油,尽量别让蚊子叮到自己。
★最后,市疾控中心温馨提示广大儿童家长:乙脑发病初期的症状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相似,发热、恶心、呕吐、全身不适,所以建议大家一定要及时就诊于正规医院,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祝愿宝宝们度过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平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宣。
夏秋季乙脑等虫媒传染病防治夏秋季是各类蚊虫孳生的季节,蚊虫可以传播多种疾病,常见的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疟疾、丝虫病等。
蚊虫通过叮咬有病的动物或人体后,会将病原体传染给健康人,不同种类的蚊子可传播不同的疾病。
河南省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高发区,也是河南省重点防控的虫媒传染病之一,目前正值乙脑等虫媒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什么是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又称日本乙型脑炎。
是由乙脑病毒经蚊虫叮咬传播引起的以神经系统为主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其病死率为5%~35%,后遗症率为20%~40%,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河南省为乙脑高发省,目前发病率排名位居全国前10位,显示我省乙脑防控工作依然繁重。
2、乙脑的潜伏期与症状乙脑的潜伏期为4~21天,一般为10~14天。
机体感染乙脑病毒后,多数人并不出现症状,而仅呈隐性感染。
乙脑的进程和临床表现主要分为如下四个阶段:(1)初热期:病程第1~3天,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高达38~39℃,伴头痛、神情倦怠、嗜睡、恶心和呕吐。
小儿可有呼吸道症状或腹泻。
(2)极期: 病程第4~10天。
主要表现为①高热:体温高达39~40℃以上。
②意识障碍:嗜睡、昏迷。
③惊厥或抽搐:轻则出现手、足、面部抽搐或惊厥,重则出现全身阵发性抽搐或强直性痉挛。
④呼吸衰竭: 是乙脑的主要死亡原因。
表现为呼吸表浅,节律不整、呼吸暂停及呼吸停止。
⑤脑膜刺激征: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脑膜刺激征。
⑥其他症状和体征:如肢体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强、巴彬斯基征阳性、软瘫、瞳孔不等大、大小便失禁等。
(3)恢复期: 极期过后,体温在2~5天降至正常,昏迷转为清醒,患者言语、表情、运动及神经反射等逐渐恢复正常。
(4)后遗症期: 若患者治疗不及时,病死率可高达35%,20%~40%的病人可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痴呆、半身不遂、精神失常、记忆力和智力减退等。
3、乙脑的传染源家畜、家禽,尤其家猪是乙脑的主要传染源。
乙脑预防知识主题班会主题:了解乙脑,预防乙脑,让我们共同建设健康的校园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展这次主题班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家对乙脑的认识,了解乙脑的预防措施,保护我们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乙脑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预防乙脑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建设一个健康的校园。
二、乙脑的概述1. 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乙脑的潜伏期一般为四到七天,患者常常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颈部强直等症状。
2. 乙脑病毒一般存在于病人的血液和脑脊液中,当蚊子吸取感染了乙脑病毒的血液,再叮咬人类时,就会传播乙脑。
三、乙脑的预防措施1.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身体清洁,避免蚊子叮咬。
2. 避免蚊虫叮咬:穿长袖长裤,使用蚊虫驱避剂,注意清理环境,清除蚊虫滋生的地方,如积水、垃圾等。
3. 加强室内外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蚊子滋生的机会。
4. 免疫接种:乙脑是可以通过疫苗预防的,大家要按照国家的免疫规划接种乙脑疫苗,这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
四、乙脑的传播途径1. 蚊子叮咬:乙脑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特别是深秋季节,蚊虫活动频繁,要特别注意。
2. 血液传播:与感染乙脑的病人血液接触,会被传染乙脑。
因此,大家不要随意接触他人的血液,避免交叉感染。
3. 飞沫传播:乙脑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中带有乙脑病毒,与感染者长时间密切接触,会被传染乙脑。
因此,大家要避免与病人长时间密切接触,尤其是在病人咳嗽、打喷嚏时。
五、乙脑疫苗的接种1. 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乙脑疫苗属于群体免疫,只有大多数人接种了疫苗,才能有效地抑制病毒的传播。
2. 根据国家的免疫规划,婴幼儿必须在出生后三个月内接种乙脑疫苗,然后在六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时进行加强免疫,预防乙脑的发生。
3. 中学生和大学生也可以接种乙脑疫苗,尤其是生活在乙脑流行地区的学生,为了自身和他人的健康,我们应积极主动地接种乙脑疫苗。
乙脑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以下简称乙脑) 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我国是乙脑高流行区。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许多动物都可以成为本病的
传染源。
人被乙脑病毒感染后,可出现短暂的病毒血症,但病毒数量
少,持续时间短,所以人不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动物中特别是猪的
感染率高,仔猪经过一个流行季以后几乎100%感染,感染后血中病
毒数量多,持续时间长,加上猪的饲养面广,因此猪是本病的主要传
染源。
一般在人类乙脑流行1-2个月前,现在家禽中流行,故检测猪的乙脑病毒感染率可预测当年在人群中的流行趋势。
传播途径
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其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
播媒介。
由于蚊虫可携带病毒越冬,并可经卵传代,所以
蚊虫不仅为传播媒介,也是长期储存宿主。
易感人群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病例重要集中在10岁以下的儿童,以2-6岁组发病率最高,大多数成人因隐性感染而获得持久免疫力,婴儿可从母体获得抗体而具有保护作用。
近年来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疫苗,成人和老年人的发病率则相对增加。
症状
潜伏期5~15天。
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
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4个阶段。
(一)初期
起病急,体温急剧上升至39~40℃,伴头痛、恶心和呕吐,部分病人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并有颈项轻度强直,病程1~3天。
(二)极期
体温持续上升,可达40℃以上。
初期症状逐渐加重,意识明显障碍,由嗜睡、昏睡乃至昏迷,昏迷越深,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
神志不清最早可发生在病程第1~2日,但多见于3~8日。
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强直性瘫痪,少数也可软瘫。
(三)恢复期
极期过后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系统症状逐日好转。
重症病人仍可留在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吞咽困难、颜面瘫痪、四肢强直性痉挛或扭转痉挛等,少数病人也可有软瘫。
经过积极治疗大多数症状可在半年内恢复。
(四)后遗症期
少数重症病人半年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称为后遗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及肢体瘫痪,癫痫等。
如予积极治疗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癫痫后遗症可持续终生。
[6]
预防
乙脑的预防主要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
即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
三带喙库蚊是一种野生蚊种,主要孳生
于稻田和其它浅地面积水中。
成蚊活动
范围较广,在野外栖息,偏嗜畜血。
因
此,灭蚊时应根据三带喙库蚊的生态学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治疗
(一)抗病毒治疗在疾病早期可试用广谱抗病毒药物(病毒唑或干扰素)治疗,但疗效尚缺乏循证医学支持。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他治疗
(三)后遗症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的重点在于智力、吞咽、语言和肢体功能等的锻炼,可采用理疗、体疗、中药、针灸、按摩、推拿等治疗,以促进恢复。
(四)其他如抗乙脑病毒免疫血清或单克隆抗体,目前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