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送别诗知识梳理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4
送别诗知识点总结送别诗的形式多样,既有五言、七言的律诗,也有绝句、律诗的变体。
其中,五言绝句是较为常见的形式。
送别诗的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景物描写,表达离别之情,也可以通过人物塑造,展现别离的痛苦。
有的送别诗以对过往时光的回忆来抒发别离之情,有的则以对未来的期待来表达别离之意。
无论形式如何,送别诗都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一种生活的体验,具有浓厚的个人风格和情感体验。
送别诗的写作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诗歌形式。
送别诗可以选用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等形式,根据表达情感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形式。
2. 描绘细腻的情感。
送别诗主题感情深沉,对于离别之情的描述要力求真挚感人,通过景物描写、人物塑造等手法,表现出离别所带来的痛苦与不舍。
3. 运用象征手法。
送别诗中常常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的描写,来反衬诗人内心的离别之情,增强诗歌的意境。
4. 抒发真情实感。
送别诗要求真情实感,不做作,不浮夸,力求真挚自然,表达出对离别的真挚感情。
5. 注意节奏韵律。
送别诗不仅要注重情感表达,还要注意节奏韵律的运用,使诗歌音韵和谐,读起来有韵律感。
送别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生活的体验。
在送别诗的世界里,诗人可以尽情地表达对离别的忧伤与不舍,展现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无论是对亲人、朋友的离别,或是对逝去时光的怀念,送别诗都是一种最能打动人心的表达方式。
总之,送别诗是一种以离别为主题的诗歌形式,它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真挚的情感展现,富有象征意味的表达,对离别之情进行了深刻的反映。
送别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诗歌形式。
通过对送别诗的认识和学习,不仅可以开拓诗歌的表现方式,还可以增进对人生、时光和情感的理解。
送别的古诗讲解送别的古诗讲解《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以下是“送别的古诗讲解”,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送别唐代: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注释⑴饮君酒:劝君饮酒。
饮,使……喝。
⑵何所之:去哪里。
之,往。
⑶归卧:隐居。
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
陲:边缘。
⑷但,只。
讲解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
“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
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
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
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
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
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
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
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
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
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
《送别》唐代诗章解析送别是唐代文学中一种常见的题材,它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离愁别绪、别离之痛等情感。
本文将对唐代的几首代表性送别诗进行解析,以揭示其中的艺术特点和情感内涵。
第一首送别诗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中,登高望远之景烘托了离别之情。
诗人首先描述鹳雀楼高人所难及,隐喻友人的远行;接着,描绘楼台旁的美景、万里江山,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交融,王之涣既展现了离别的苦痛,又表达了人生万物的无常和离合的感慨。
第二首送别诗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中,杜甫借助月夜的寂静,回忆起已故的舍弟,表达了浓烈的亲情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描写月色和回忆,勾勒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凄凉。
诗中充满了离别之痛和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展现了杜甫对兄弟深深的眷恋与感念。
第三首送别诗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中,王维以送别使者为主题,描绘了途中的艰险和沙漠的荒凉景象。
诗人以行者的身份,抒发了自己对友人远行的祝愿和思念之情。
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行者的感受的交融,王维展示了离别时的别离之痛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第四首送别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中,白居易以古原草为离别的背景,表达了离别之痛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对古原草原的描绘和自己内心的交融,抒发了自己的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眷恋之情。
白居易的诗歌语言表达简练,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唐代送别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成为了唐代文学的一大亮点。
通过对《登鹳雀楼》、《月夜忆舍弟》、《送元二使安西》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几首代表性的诗作的解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唐代诗人对离别的感受和思考,体味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内涵和美学价值。
唐代送别诗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源泉和参照。
送别诗的特点及解读送别诗特点:
一、情感
1、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
2、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
柳永的《雨霖铃》。
3、是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三、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借景抒情、衬托。
送别诗鉴赏实例: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使用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反衬;哀景衬壮情。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
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
中,送别朋人,劝勉朋人不要担心前去的地方没有知心朋友,天下哪个人不知道你的大名呢!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真诚情谊。
)。
(知识梳理)山海自有归期,风雨自有相逢——送别诗知识梳理题材类型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
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
李白提到姓名的赠别诗就有400多首。
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
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
经典回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上)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杨花纷纷落尽,子规鸟儿不停地在啼鸣,我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夜郎之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八下)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京城长安有三秦守护,遥望五津渡口,只见风烟弥漫。
要说离别的心情嘛,我跟你完全一样,因为我们都是离乡奔走出外做官的人。
好在四海之内都有知心朋友,就是远在天边也仍像是近邻。
不要在分手的路口, 像少男少女那让泪水沾湿了衣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九下)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
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
一、送别诗的定义与特点
送别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表达了诗人对离别对象的感情和思念。
送别诗常见于唐代诗人,其特点包括感情真挚,表达含蓄,意境深远等等。
二、送别诗的起源与发展
送别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诗经》,但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送别诗包括了君主送别臣子、朋友之间的离别、情侣分别等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三、送别诗的分类
1、君臣送别诗:这类送别诗通常是朝廷官员辞职或调动时,君主表达对臣子的感激之情和送别之意。
2、朋友送别诗:这类送别诗通常是好友分别时,互相表达离别之情和对彼此的祝福。
3、情侣送别诗:这类送别诗主要是情侣分别时,表达情感的离别之情和对对方的思念。
四、送别诗的鉴赏方法及技巧
1、理解诗歌背景:了解诗歌背景有助于理解诗人起笔的动机和意图,从而更好地品味和赏析送别诗的含义。
2、研读诗歌语言:重点关注诗中的比喻、修辞手法等,这些语言技巧能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探索诗歌主题:揭示诗歌中蕴含的主题,如离别之痛、友情的珍贵、爱情的悲欢等等,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送别诗的内涵。
五、附件
本文档附带以下资源,供进一步了解和参考:
1、许多著名的送别诗例子。
2、相关研究论文和文献。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
1、送别:在古代文化中,送别是一种人际关系的仪式。
在诗歌中,送别表达了离别对象的祝福和思念。
七、全文结束。
送别诗常见意象、情感、表达技巧梳理什么是送别诗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传统诗歌。
送别诗中诗人状态是面临别离,或别友人,或被友人送别,或与家人恋人分别等。
主要内容是长亭古道、江边渡头、举酒击节、折柳相赠等。
送别诗常见的几大意象:长亭古道这类驿站旁的送别场景;水,比如江边渡头,古人长途时没有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有的是水陆的船舟等,或者依靠步行;酒,古人一般设酒宴饯别;柳,与“留”谐音,通过折柳相赠,表达对友人、亲人、爱人依依不舍之情;月,送别之后往往睹月思人。
长亭、南浦、柳、芳草、酒、月等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往往被作家们交织在同一首作品中,共同负起烘托、渲染或写照、象征离愁别恨的使命。
送别诗中的感情类别: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2.体贴入微的宽慰,如杜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4.前途艰险的担忧,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5.坦诚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6.积极奋发的勤勉,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如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
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
”此段话把情和景截然分开说得不确,但就“言情难”而言,还是有道理的。
送别诗要想“感动激发人意”,必须采用一些手法来“言情”。
送别诗在艺术手法上大多采用直接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或是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营造伤离别的氛围。
高考送别诗知识点归纳总结高考送别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学体裁,常见于唐代。
它以表达离别之情、深思人生、抒发情感为特点,通过运用诗歌的形式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在高考中,也常常会涉及到对高考送别诗的理解和分析。
下面对高考送别诗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第一节:高考送别诗的概述高考送别诗是一种古代诗歌体裁,主题常常涉及到人生离别、时光流逝、别离情感等。
这种诗歌形式通过抒发作者的真实情感和思考,以及细腻的描写表达,来表现出离别的无奈和伤感。
第二节:高考送别诗的常见题材1. 送别父母:这类题材常常以作者离家赴考、离别父母为背景,表达了离别时的思念和感慨。
2. 送别师友:这类题材常常以作者即将离开师友,感叹师友的教诲和指导之恩,表达了对师友的敬重和思念。
3. 送别同窗:这类题材常常以作者即将离开同窗好友,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留恋。
4. 送别青春岁月:这类题材常常以作者即将结束学业、逝去的青春岁月为背景,表达了岁月易逝、光阴荏苒的感慨。
第三节:高考送别诗的常见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来烘托离别的情感,增加表达的力度和色彩。
2. 拟人:将非人的事物拟人化,使其具有人的情感和特点,增强了诗歌的感人力。
3. 借景: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比喻人的情感和心境,产生感染力。
4. 对仗:运用对仗的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韵味悠长,增加读者的语感和阅读体验。
第四节:高考送别诗的精选例子以下是一些经典的高考送别诗的例子,供广大考生参考:1. 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绘了离别时的悲壮和追逐梦想的决心。
2. 唐代杜牧的《秋夕》: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岁月无情的感慨。
3. 宋代杨万里的《临安春雨初霁》:通过描写春雨初霁的景色,抒发了离别的伤感和留恋。
第五节:高考送别诗的解读方法1. 通读全文:了解诗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抓住重点。
2. 理解诗的语言:分析使用的修辞手法以及诗中的隐喻和比喻等。
3. 分析背景与主题:了解作者写作诗歌的背景和目的,把握主题思想。
送别诗知识积累一、送别诗分类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
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
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离别诗所含情感:伤感、惆怅、留恋、嘱咐、安慰、祝愿、期待。
送别诗并不是绝对的分类,常和其他类别的诗混合与咏物诗相似,在近年高考中,常常出现与其他类别混合的送别诗。
由于送别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因此这“别离原因”往往也就成为混合其他类型的原因。
送别诗的常见混合类别有以下几种:1、羁旅行役诗“羁”即停留,使停留,羁旅就是长久寄居他乡,“羁”也有束缚、拘束之意,可见羁旅给旅人带来的多是不快之感,此意从“行役”一词也可看出。
羁旅行役诗最常与送别诗相结合,因为二者常是先后关系,先是送别,接着便踏上旅途;或是因果关系,因为不得已要踏上羁旅,所以有了送别一事。
因此,掌握好这两种诗的混合是十分重要的。
2、爱国遗民诗送别诗也常常和爱国遗民诗结合。
在古诗中,爱国常常表现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或国破家亡的悲痛,遗民常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钟情故国,念念不忘。
送别诗与爱国遗民诗结合的契合点常常是故国景。
如《送人归京师》中,在国土沦丧,南北分裂的背景下,友人归京,触景生情,心中便生发出一段忧国之愁。
诗人常常在送别之际看到或想起故国之景,故国之物,由此在离愁之外又添一层国殇。
3、咏怀诗咏怀诗之“怀”多指人的心情,咏怀诗常常吟咏的是自己郁闷的心情,而引起郁闷的原因以仕途不顺为核心,还包括家贫多病、人生坎坷等。
李白送别诗解析李白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晚年流落边疆,写下了许多蕴含离别之情的诗篇。
其中《送别》一首,是李白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离别诗。
这首诗深刻地表达了人在离别时的无奈与悲怆之情,对于描绘唐代人物形态和离散生活的文学史研究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从意境、语言、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解析。
意境李白的这首《送别》,从第一句便营造出了苍凉和离别的气氛:“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 诗中一字一句,自然铺陈,深入人心。
整首诗无论从描写手法还是诗歌语言,都概括了离别带来的各种情感,折射出了作者的哀思和离愁。
诗中《惟见长江天际流》、《日暮客愁思故乡》、《明月来相照,金樽消旧梦》等句,则将整个作品的氛围推至高潮。
长江天际流淌的是心灵的离别,日暮客愁则刻画了主人公在异乡所感受的孤独,而明月的照耀和金樽的抚慰则细腻地表达了主人公的离愁。
语言李白的语言流畅深刻,表现了唐代诗歌的一些特征,如繁琐而有味道的词汇,平仄婉转的韵律和形象思维。
其中“天长路远魂飞苦”一句,意境深远,抒发了主人公离散时心理的内疚和惆怅。
同时,“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则深情悠长,表达了主人公的深情与离愁。
整首诗充满了移情和文学韵味,并且篇幅不比长篇叙事诗短,可谓是一篇完整的抒情诗篇。
写作手法李白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和形象思维来表达作者对离别的感悟。
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运用了“春风绿”和“明月照”这两项广为人知的意象和象征,将离别的哀愁和流连的感慨融合在了一起。
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则直接将白发与“缘愁如长”联系在一起,表达了深邃的内涵。
在诗歌结构方面,李白将整个作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前两句组成,表达出主人公与恋人的分别,第二部分通过描述主人公沉溺于乡思之中,表达出他的无奈和愁绪;第三部分突然转折,用“明月”和“金樽”两个意象进行撰述,表达了主人公的愁和离别。
结束语李白的《送别》是一篇篇篇哀婉,情感真挚的离别诗。
送别离别诗1.送别离别诗【考点解读】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汉族诗歌。
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
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送别空间:长亭、渡口、南浦、灞陵、古道一、送别意象:1.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2.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
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3.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鸿雁传书。
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故鸿雁在古代诗文中常代指书信。
4.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羁旅思归(1)杜鹃花传为杜鹃血染成。
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
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2)由于其叫声古人认为有“不如归去”的意象,又与思乡念家的情感相连。
5.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浇愁6.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唐•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则多给人予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
古代游子思妇们就特别善用夕阳来抒发他们的情思。
7.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光易逝,情意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1)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流水一去不复返,故古人常以流水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古代送别诗知识点古代送别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表达了离别时的情感和思念之情。
通过对古代送别诗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诗歌艺术特点。
本文将从古代送别诗的定义、特点、代表作以及诗歌鉴赏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古代送别诗的定义1. 送别诗的概念送别诗是一种古代诗体,是古人在离别时用来表达思念之情的一种诗歌形式。
它通过抒发作者对被送别者的思念、祝愿和留恋之情,表达出友情、爱情、亲情的深挚内涵。
2. 送别诗与其他诗体的区别送别诗主要与七言绝句、五言绝句、五言律诗等古代诗体有关。
与七言绝句相比,送别诗的句数和音节数较少;与五言绝句相比,送别诗的句数和音节数一般更多。
此外,送别诗常常具有别离的主题,使其表达方式更为独特。
二、古代送别诗的特点1. 情感真挚古代送别诗以其真挚的情感表达著称。
在送别诗中,诗人常常表现出对离去的人的深深思念和留恋之情。
作者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真实性和内心的痛苦。
2. 语言简练古代送别诗的语言通常以简练为主。
受到格律和字数等限制,诗人必须用简洁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种简练的表达方式能够使诗歌更加直观洞察人心。
3. 寓情于景在古代送别诗中,诗人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环境来表达自己的思念和离别之情。
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感受与外在的自然环境相融合,使诗歌更为质朴、生动。
三、古代送别诗的代表作1.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描绘了送别时的情景和诗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草原、河流和牛羊等自然景观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被送别者的留恋和思念。
2.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之一。
诗中以送别的方式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通过对楼高、江水流动等景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离别时的孤寂和思念之情。
四、古代送别诗的鉴赏1. 表达情感古代送别诗以其真挚的情感表达而著称。
从三个方面解读古代送别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有欢聚就有离别,这是从古至今避免不了的。
在今天,通讯发达,交通便利,人们分别后通讯或见面非常方面,所以对离别不是很在意;但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利,通讯不发达,亲朋好友分别后往往数载难见,或竟成永诀,所以古人特别关注离别,分别时往往举行隆重地的“送别”仪式:或折柳相送,或设酒饯行,或赋诗赠别。
离别时候见真情,情动于中,而发于外行于言。
所以送别诗中佳作较多,并且感人至深。
以致现行的各种版本的教材都少不了“送别诗”,考试中也常常会考到“送别诗”鉴赏题。
那么,针对一首具体的“送别诗”我们应该如何去欣赏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孰知题材特点,解读意象“送别诗”在题目中往往带有“送”、“别”、“赠”等字样,即使题目中没有这些字样,我们也可以从意象上判断它是否是“送别诗”,因为“送别诗”都有一些特有的意象。
如:1.杨柳。
杨柳是古代送别诗中描写最多的意象。
因“柳”与“留”谐音相近,柳丝绵长,亦如同离愁,所以折柳送别暗喻挽留之意。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这是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
折柳送别,在唐代是颇为盛行的一种风气,杨柳也就成了离愁别绪的代名词,比较典型的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宋词中,以杨柳来描写惜别之情的诗词也很多,如我们最熟悉的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春草。
春草的意象是比喻离恨。
较早的作品有《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以春草的现象寄托送别友人的深情厚谊。
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送别诗专题复习知识点送别诗专题复习一、送别诗风格和抒情方式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
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
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
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
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送别诗知识点总结1.送别诗的起源源自赠人以言的传统。
曾子与晏子作别,春秋战国时期有个人叫曾子,有一天,曾子在临走之前晏子就问他了:“君子赠人车子,不如送给他良言,你说我是送你车呢还是送你几句话呢?”曾子就说了:“那我还是要您说几句话吧。
”于是晏子就送给他几句话——教他如何做人行事的道理。
(《晏子春秋》)2.《山中送别》(1)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山水田园诗代表诗人。
(2)【注释】罢:结束。
日暮:傍晚,黄昏。
掩:关闭。
柴扉:柴门。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3)【翻译】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归来?(4)【赏析】这首诗并没有写送别的时候都发生了什么,而是用一句话就说完了把朋友送走了这件事,后两句提问也并不是在和朋友告别时说出的,而是在朋友走之后王维的一句没说出口的问题,你刚刚走我就开始顾虑你是否能够尽早回来。
在这期间时间不停跳转,从“相送罢”到“日暮”,从“日暮”到“来年春草绿”,写出了对友人的思念。
3.《送友人》(1)【注释】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清澈的水。
别:告别。
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
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征:远行。
浮云,飘动的云。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兹:声音词。
此。
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2)【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3)【赏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送别的环境优美。
青山白水,北郭东城对仗工整。
横写出了山盘桓在中间,犹如一道屏障;绕写出水流得慢,依依不舍。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云像游子一样漂泊不定,“落日故人情”太阳缓缓下山,好像我和你舍不得分开一样。
一、送别的古诗词概述古代诗人在创作送别的古诗词时,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展现离别的情感,有的描绘离别时的心情,有的表达思念之情,还有的描述旅途中的景色,每首送别的古诗词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送别的古诗词在形式上多样化,既有绝句、律诗等形式,也有词、曲等。
二、送别古诗词的代表作品1.《送友人》-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送崔九》- 王之涣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花源。
3.《送元二使安西》- 王之涣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之涣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古代送别的诗人以王之涣为代表,其诗作情感真挚,用典雅丽,语言质朴,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三、送别古诗的艺术特点1. 抒发离别之情。
送别的古诗词主题鲜明,情感真挚,通过文字表达离别时的心情,表达对离别对象的深情眷恋之情。
2. 描绘旅途风景。
送别古诗词中常常描绘旅途的景色,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离别之地的眷恋之情。
3. 艺术表现手法多样。
送别的古诗词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多样化,既有通过对景色人物的描绘表现情感的,也有通过对内心感情的吟咏表达情感的。
送别的古诗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读送别的古诗词,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礼仪习俗和人际关系,丰富文化知识,提升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总之,送别的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深刻的情感和优美的艺术表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文化和审美追求的窗口。
通过研究和欣赏送别的古诗词,不仅可以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古代送别诗知识梳理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送别在古人的生活中无疑是一件大事,离情别绪也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占据了相当的篇幅,是我们学习古代诗歌时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现对其有关知识粗略梳理如下:
一、思想内容
并不是送别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是千篇一律地抒写惜别伤感之情。
下面对送别诗歌思想内容作一较为具体的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情况:
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
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体贴入微的宽慰
还以上面那首诗为例。
诗人在第二句中流露伤感之意后,在后面三联中感情基调立即有了变化,作者宽慰朋友,这次离别只是客中之别,只要彼此心相连,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不就好像近邻一样吗?这首诗极尽宽慰之意,成为温暧孤独的心灵鸡汤。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同样有一般送别的惜别之情,但因朋友“西出阳关”是壮举,所以诗中不见伤感之意,只是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想象中包含了诗人的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前途艰险的担忧
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一诗的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春江渺茫,征帆一叶该停泊在哪里呢?在依依惜别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艰险前途的担忧。
5、坦陈心志的告白
有的送别诗往往借别明心志。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诗的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则在送别感伤之外另辟蹊径,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孤介傲岸的坚强性格,借送别而言心志,可谓一箭双雕。
6、积极奋发的勉励
鉴赏诗歌,一定要能知人论世,初盛唐的诗人在诗歌中总是充满一种积极乐观精神。
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一诗写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这种情绪只是轻轻带过,诗人随即把这种怅惘化为为国效力的责任。
全诗以“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作者勉励友人建功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积极奋发向上的豪情。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与一般送别诗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
友人渡江南向潇湘,自己则北向长安。
诗的末句“君向潇湘我向秦”看起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实际上在朴直的话语中,表现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可见,送别诗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它在表达惜别留恋之情外往往还会寄托诗人的个人身世遭遇之感,表现诗人的性情品质,或凸现时代风貌。
在分析诗歌思想情感时,我们一定要学会多角度多层面思考,切勿挂一漏万。
二、常见意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送别诗中也有一些常用的意象:
(一)习俗类意象:
1、柳(折柳送别)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2、酒(饮酒饯别)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
”(辛弃疾《满江红》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二)时间意象:
3、日暮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
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
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4、月亮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
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三)空间意象:
5、长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6、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
在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较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此外,“寒蝉”、“阳关”、“古道”、“西风”、“春草”、“眼泪”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三、常见表现手法
诗歌的思想情感总要借助表现手法来表现,送别诗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抒情
如高适的《送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直抒胸臆,“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表达自己虽不得意但满怀信心和力量。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歌讲究含蓄蕴籍,表达情感往往婉转曲折,经常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
这种手法更是送别诗中最常用最典型的手法。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表面写去路烟霭迷茫,道路修远,其实是要以此寄寓离愁之思,寓情于景显得含蓄蕴藉。
3、想象联想(虚实结合)
除情景交融的手法外,送别诗中还经常用到想象、联想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如刘长卿的《送严士元》第三联写道:“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诗人由眼前的落日去帆这一实景而联想到严士元听去之地湖南应是万里草青。
这是虚实结合的笔法,这样虚实结合就拓宽了诗的意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思念之情。
4、比喻修辞手法
为了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诗人在诗歌中还特别青睐比喻这种修辞手法,送别诗因为善于运用景物营造伤离别的气氛,所以比喻手法更为常见。
宋代诗人刘迁的《柳梢青〃卢梅坡》一词:泛菊杯涤,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勿勿,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这首诗在表达感情时就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形单影只的孤独之感,飘泊无定的离别之苦。
下片又表明他的心会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朋友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以此来表达思念惜别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