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动物常用性别词浅析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现代汉语易混词辨析
赵陆平;曲永恒
【期刊名称】《中小学教师培训》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 工夫功夫rn这两个词读音相同,词性相同,语法功能也相同.但词义有别,运用范围也不同.
【总页数】1页(P30)
【作者】赵陆平;曲永恒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师范学院中文系,130032;吉林省长春师范学院中文
系,13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
【相关文献】
1.现代汉语常用性别词"男、女"同义词系列辨析 [J], 李海霞
2.现代汉语易混词辨析 [J], 赵陆平
3.现代汉语易混词举隅 [J], 赵陆平
4.现代汉语易混词举隅 [J], 赵陆平;曲永恒
5.易混淆词辨析中的构组原则及其实施方案——以韩语背景学习者汉语易混淆词为例 [J], 付娜;申旼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男女性別区別词构词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覃洲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妥徽文学ANHUIWENXUE摘要:性别词是汉语表达性别概念的重要依托。
“男/女”是一对典型的性别词,但是它们在成词的过程中多 数都符合对称规律,但是也有很多词汇形成了不对称现象。
本文首先描写了 “男”、“女”性别区别词构词的对称 性及不对称性,进而描写了 “美男”、“美女”的不对称性。
关键词:不对称性别词美男美女—、“男”、“女”性别区别词构词的对称性“男”、“女”作为性别区别词可以和很多名词搭 配,并形成一一对应关系。
综合多家研究成果我们总结出可搭配名词可以 分为指人名词和指物名词。
指人名词简要分成四类:(1)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如:青年,孩子等;(2)不同职 业、身份的人,如:工人、农民、学者、罪犯等;⑶不同 职务、职称的人,如:局长、军长、市长、主任、校长、讲 师、教授等;(4)不同关系的人,如:朋友、同学、队友、 同事等。
指物名词简要分成院(1)服饰衣帽类名词,如: 外套、裤、袜、帽等;(2)音乐歌唱类,如:髙音、低音、声 等;(3)地点处所、体育运动等缩略类名词,如男/女 厕、男/女校、男/女牢、男/女足、男/女篮、男/女单、男/ 女双等。
这些可搭配名词都能形成对应关系。
二、 “男”、“女”性别区别词构词的不对称性沈家煊指出“语言的不对称是绝对的,永远的,而 对称是相对的,暂时的,对称的状态一旦形成,马上又 会产生新的不对称。
”作为性别区别词的“男”、“女”, 它们成词的不对称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称的相 对性,尽管它们的成词有对称性,但是很明显有些词 和“女”结合的使用频率远髙于“男”,例如我们上一小 结中对可搭配名词分类中的第(2)、(3)两类,虽然在 原则上“男”、“女”与之搭配的频率应该是对等的,但 是很明显我们更习惯于说“女工人”、“女部长”……二 来这种不对称性体现在搭配上的空位,有些词就是不 能和“男”搭配,而有些词则就是不能和“女”搭配,有 些两者都不能搭配。
就“蜞乸”说“×乸”类词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不用的词“乸”,在方言中却随处可见。
“蜞乸”作为方言中较常用的一个词,应用于当地人的生活与言语交际中。
“蜞乸”一词和“X乸”结构所构成的系列经历了诸多发展阶段,虽然义项单一,在感情色彩上却褒贬不一,拥有独特的发展渊源。
从“蜞”和“乸”的意义结合以及它们组合的结构出发来进行讨论,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标签:“蜞” “乸” “X乸” 历史渊源感情色彩一、引言笔者无意间在广州老城区荔枝湾博物馆发现了一首民谣,内容如下:捉蜞乸兄弟落涌捉塘虱,蜞乸吸咬弟“屎忽”;哇哇驚叫求兄助,捉住蜞乸要“折骨”。
从这首民谣的内容来看,“蜞乸”所指应是一种会咬人的虫类。
但它具体指什么,在翻遍了所有的字典辞书后,仍没有发现这个词的直接解释。
后来才知道它是一个方言词。
本文旨在探讨“蜞乸”一词的释义以及“X乸”结构的由来及其适用范围。
二、“蜞”的释义《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1]中,“蜞”没有义项,只是给出见“蟛蜞”。
“蟛蜞”:名词。
螃蟹的一种,体小,头胸甲略呈方形。
生活在水边泥穴中。
《汉语大字典》[2]也没有直接给出“蜞”的解释,而是说“蜝”同“蜞”。
《玉篇·虫部》:“蜝,蟚蜝也。
”《集韵·之韵》:“蜝,蟚蜝。
似蟹,通作蜞。
”又《之韵》:“蜞,水蛭也。
通作蜝。
”宋传肱《蟹谱》上篇:“蔡谟字明道,初渡江,见蟚蜝,大喜曰:‘蟹有八脚,加以二螯。
’令烹之。
旣食,吐下委顿。
”按:《晋书·蔡谟传》作“蜞”。
由此可知“蜞”和“蜝”同义。
又《四库全书·经部》[3]卷二十:“蜞,渠之切。
似螖不可食。
”这也说明了蔡谟为何“既食,吐下委顿”。
《经部》卷三十:“水蛭大者,长尺呼马蛭,亦呼马蜞,蜞,即古语虮也。
又别其所生,有石蛭、草蛭、泥蛭之异,并能传着人及牛马股间咂其血。
甚者,入肉中产育为害,耘者犹以为苦楚。
”又《四库全书·经部》[3]卷三十八:“蜞,渠之切。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言是什么?说是‘工具’。
什么工具?说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
可是打开任何一本讲语言的书来看,都只看见‘工具’,‘人们’没有了,语言啊,语法啊,词汇啊,条分缕析,讲的挺多,可都讲的是这种工具的部件和结构,没有人讲怎么使唤这种工具。
”一、何谓性别歧视?所谓性别歧视,是以性别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歧视现象,它可以表现为男性对女性的歧视,也可以表现为女性对男性的歧视。
《朗曼英语辞典》对“性别歧视”的解释是:“以性别为基础的歧视,尤其是男性对女性偏见。
”《美国传统辞典》给“性别歧视”所下的定义是:“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性别成员的歧视。
”英国语言学家帕尔默所说:“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因此语言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性别歧视色彩。
在语言上,“性别歧视”通常是指语言对女性的歧视。
语言性别歧视不仅存在于印欧语言中,汉语中同样也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
二、现代汉语中的性别歧视语言对女性的歧视,即所谓语言性别歧视。
现代汉语中的性别歧视主要表现在:(1)语言以男性为规范,把男性的语言作为标准和主体,而女性语言只是一种附属性变体;(2)女性名词向“贬化”方向发展,而男性名词向“褒化”方向发展,使得男性名词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女性名词具有消极意义;(3)在语序上男性在先而女性居后,如,夫妻,子女、公婆等。
现代汉语第三人称的使用,一直受“以男性为规范”观念的影响。
“他”和“她”是汉语中唯一能显示性别特征的两个代词。
在泛指时,人们往往使用具有男性特征的“他”来指称。
对不明性别或无必要指出其性别的一群人,汉语同样是用具有男性特征的第三人称复数指称“他们”去指代。
汉语中有时出现“他或她”的用法,但在排列上是男性在女性之前。
但这种用法,多数人不习惯,常常是用具有男性特征的“他”来代替“他或她”的用法。
用吕叔湘先生的说法,“他”是老字号,“她”是分店。
(参见吕叔湘《“他”或“她”》,收入《未晚斋语文漫谈》,语文出版社1992年6月版)据林杏光、白菲《简明汉语义类辞典》统计,表示“性生活放荡”的词中,女性用词有七个:荡妇、淫妇、骚货、妖精、狐狸精、破鞋、贱货等;男性用词有三个:淫棍、贪花贼、采花大盗。
“性别词‘男’+×”系列同义词辨析——以“男人、男性、
男子、男士、男孩”为例
杨雅琴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2()44
【摘要】在中国知网,以“性别词”和“辨析”为关键词搜索到相关文献十余篇,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收录的词条为准,以“男人、男性、男子、男士、男孩”为关键词在BCC语料库中搜索语料进行分析,并从词义特征、语义特征和语用环境三个方面进行了辨析,希望能够有进一步的发现。
【总页数】3页(P83-85)
【作者】杨雅琴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6
【相关文献】
1.现代汉语常用性别词"男、女"同义词系列辨析
2.基于COCA语料库的英语同义词辨析——以obtain等同义词为例
3.中国词者皆为男,中国词性皆为雄——中国词作男性性别论
4.英语同义词辨析的解说式与呈现式及其翻译策略——以《牛津英语同义词学习词典》(英汉双解版)为例
5.蔡泳研究组首次阐述中国跨性别男男性
行为者人群HIV/AIDS感染风险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人员合作阐明中国跨性别男男性行为者高HIV/AIDS感染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①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张骞传》)——汉王送给王的财物,不能说尽。
②〔张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欲。
留岁余,还。
并南山,欲从羌中,复为匈奴所得。
(《张骞传》)——张骞从月氏得大夏,终究没有得到月氏明确的表示。
主了一年多,就回国。
沿着昆仑山,想从羌人居住的地方返回,又被匈奴抓住。
句中的“可”、“能”、“欲”都是能愿动词。
判断动词数量较少,多为后起。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是”字。
“是”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判断动词,而在先秦汉语中,“是”作指示代词而不作判断动词。
例如: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老虎和犀牛跑出木笼。
龟板和宝玉毁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是”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在椟中”这种情况。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判断动词有“为”、“非”。
“为”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非”是“不为”的合音,常用在否定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
例如: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是切肉的刀和板,我们是任人宰割的鱼和肉,为什么去辞别呢?②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齐桓晋文之事》)——为年老的人折个树枝,告诉人说:“〔这种事〕我做不了”。
这是不去做,不是不能做。
上述例句中,副词修饰谓语的情况如例①的“既已”,例②的“但”、“不复”等。
如果动词前是介词,那一定是省略了介词宾语,这在下面介词部分将谈到。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变化状态的词,在句中经常作定语、状语、谓语。
也能作主语、宾语。
例如: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日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钴鉧潭西小丘记》)——铺着枕席躺在那里,清爽明净的景色与眼睛交谈,瀯瀯的流水声与耳朵交谈,悠然虚渺的境界与精神交谈,深沉宁静的状态与心灵交谈。
枕席:名词用作动词,铺着枕席。
谋:谋划,这里指景物与人的五官交谈。
“清泠”、“瀯瀯”、“悠然”、“虚”、“渊然”、“静”作定语。
甘谷家畜家禽性别称谓的语言文化考察孙雪英;李向阳【摘要】甘谷方言中的家畜家禽称谓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针对与普通话相异的家畜家禽性别称谓,从语言演变和文化传承的角度进行考察研究,探讨其历史来源和形成原因,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语言现象和文化传统。
【期刊名称】《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2)006【总页数】5页(P107-111)【关键词】家畜家禽;性别称谓;语言;文化;考察【作者】孙雪英;李向阳【作者单位】兰州财经大学商务传媒学院,甘肃兰州73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2.2甘谷县位于甘肃省天水市西北,渭河中游,有着近两千七百年的建县史,是中国最早建县的地方之一。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1],甘谷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下辖的介于秦陇片和陇中片之间的一种方言。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源远流长的历史,甘谷方言在甘肃方言中独具特色。
可以说甘谷方言不仅在源头上继承了上古和中古汉语语言,而且随着人口迁移又增添了一些其他地区的语言特色,是名副其实的语言活化石。
甘谷所在的北方地区山丘多,平原少,草地少,历史上这些地区只能以农为主、以牧为辅来从事生产。
猪、牛、驴相对重要,羊、马的发展受到环境的一定限制,在生活中的地位相对较弱。
常见的家畜家禽主要有鸡、猪、牛、驴、羊、狗等,由于水源不足,鸭、鹅等少见。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表示动物性别有两类:人曰男女,动物曰公母。
在古代汉语中有三类:人曰男女,禽曰雄雌,兽曰牝牡。
在甘谷方言中,家畜家禽的称谓不仅因性别而不同,与普通话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对家畜家禽的称呼主要有鸡婆/鸡公、母猪婆/牙猪、母狗/牙狗、牸牛/犗牛、草驴/叫驴、母羊/羝羊、骒马/公马。
本文针对与普通话相异的家畜家禽性别称谓从语言演变和文化传承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历史来源和形成原因,以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本地的语言现象和文化传统。
甘谷方言中称称公鸡为“鸡公[ti213ku213]”、母鸡为“鸡婆[ti213 ph34]”、母猪为“猪婆[tʂu213 ph34]”或“母猪婆”。
现代汉语动物常用性别词浅析李海霞人是社会活动与生活的主体,对人从性别上做出概念的区分是很自然的事情。
这反映到现代汉语词汇中,区分人的性别主要使用的是一对区别词即“男-女”。
作为与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对它们从不用性别的称谓上做出区分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对区分人的性别使用的汉语词汇比较单一,在区分动物性别时使用的词语是比较丰富和复杂的。
纵向上,从古至今,区分动物的性别词语发生了很大的演变;横向上,不同方言,区分动物的性别词语不尽相同。
本文主要分析了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两对区分动物性别的词语,即“公-母”“雌-雄”,以期稍微总结出“公-母”“雌-雄”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规律。
1 现代汉语动物常用性别词“公、母”1.1 “公、母”使用的发展演变简析《说文解字》中对“公”的释义是:“公,平分也”。
从中可以看出“公”本义是与“私”相对,在语言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逐渐转用于表示性别的。
在先秦文献中,“公”可指爵位名,如“公、侯、伯、子、男”,其中“公”位五等之首。
由于在父系社会中,这种职位只有男性才能获得,因而“公”与男性就取得了某种固定的意义联系,这对“公”转做男性为人们提供了心理铺垫。
“公”用于称呼男性亲属,是一个称谓词。
如祖父、父亲、以及丈夫的父亲,都可以称“公”。
到了近代,开始转为区别雄性禽兽。
《红楼梦》三十一回:“湘云道:‘走兽飞禽,雄为阳,雌为阴……’翠缕道:‘这是公的,还是母的呢?’”从中可以看出,“公”可以用来区别雄性禽兽性别。
《说文解字》对母的释义“母,从女,像怀子形,一曰像乳子形”。
“母”像女子有乳之形,本义为“母系”,是一个称谓词。
由于“母”本来就是女性,因而较自然的转用于指女性。
“母”转用于指雌性禽兽产生较早。
如战国时期《孟子·尽心上》“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
”称家族、亲戚中的女性长辈为“母”,如:祖母、慈母等。
对妇女的敬称、美称也叫“母”,如:西王母、师母等。
“男/女X”式汉语社会称谓词的性别不对称现象阐释作者:秦伟来源:《卷宗》2019年第18期摘要:性别不对称现象在汉语社会称谓词的不对称现象中占据很大比重。
本文以“男/女X”式为例,通过历时与共时结合的角度来探讨汉语社会称谓词的性别不对称现象,发现其特征包括普遍性与传承性、倾向性与能产性,成因包括社会分工及认知的影响、语言经济原则的制约。
关键词:汉语社会称谓词;性别;不对称现象社会称谓词的不对称现象首先表现在性别方面,对于此类现象,学界早有研究。
目前,这些研究多侧重现代汉语这一共时层面,即使涉及到历时的文章,也没有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范式。
本文试图结合历时与共时两个层面,以“男/女X”式为例,对汉语社会称谓词的性别不对称现象现象进行阐释,揭示其特征并分析成因。
汉语的社会称谓通过称谓词体现出来。
关于“称谓词”这一概念,学术界有许多种定义,综合分析来看,我们采用复旦大学博士马丽对称谓词所下的定义,即称谓词是表示人与人之间某种固定关系(包括亲属、社交关系),和人的社会分类(包括职业、地位、修养、兴趣、品性、外貌等特征)的称人名词,具有交际主体间进行人际定位的功能①。
由此可见,汉语的称谓词可以笼统地分为亲属称谓词和社会称谓词两大类。
那么什么是“汉语社会称谓词的性别不对称现象”呢,这又要引出另外两个概念,即“不对称”和“标记”。
沈家煊的《不对称和标记论》一书系统地阐述并运用了这两个概念。
首先看“不对称”,凡是有一一对应关系的就是“对称”,没有一一对应关系的就是“不对称”,并且“不对称”可以兼指“对称和不对称”②。
再来看“标记”,语言中的标记现象是指一个范畴内部存在的某种不对称现象③。
综上,汉语社会称谓词的性别不对称现象就是同一个社会称谓概念,在指称男性和女性的时候出现了依照性别而产生的有标记的不对称现象。
本文所探讨的对象是汉语称谓词中的社会称谓词,探讨的内容是社会称谓词的性别不对称现象(汉语社会称谓词的不对称现象有好多种,性别不对称现象只是其中的一种,而“男/女X”式又是性别不对称现象中的一个小类)。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略论性别歧视主要是指对女性的偏见或歧视。
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大量存在,它是语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从男性词泛化看性别歧视汉语人称代词有“他”和“她”两种,汉语中表示第三人称单数女性的“她”是在1918 年才产生的,此前均用第三人称单数男性的“他”代表男女,“他”泛指所有的男性,“她”泛指所有的女性。
汉语中“他”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她”,形容一群人(其中有男性也有女性)时,一般只用“他们”来指代,而不用“她们”。
形容女性时也可用“他”来指代,但形容男性时是绝不可以用“她”来指代的。
除此之外,很多词用“他”而不用“她”。
如:异国他乡、他山攻错、他年、他杀、维他命等等。
2. 从性别词顺序排列看性别歧视汉语属于四大语言类型中的孤立语,它的词形缺乏变化,但词的顺序要求非常严格,不能随便更改。
汉语的构词反映了性别歧视的存在,即不少词有“尊男”的潜在含义,主要体现在语素顺序不可调换。
因此,我们还能从语素结构的先后顺序上看出它对女性的歧视。
汉语词汇中,在男女同时出现时,往往会把男性排在前,女性排在后,例如:夫妻、父母、儿女、叔婶、弟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
有些成语的排列也是遵照“男前女后”的顺序,例如:郎才女貌、夫唱妇随、夫贵妻荣、男婚女嫁、男耕女织等等。
这种男先女后的语序原则也影响到与动物有关的语序排列,如“公母、鸳鸯、龙凤”等。
3. 从构词、语义看性别歧视3.1 构词、语义中的家庭角色汉语的男女称谓是不对等的。
汉语中有不少的谦称,其中不少是针对妇女的,体现了“夫为妻纲”的道德观,如对人可以称自己的妻子为“内人”“贱内”“糟糠”等,但是“丈夫”一词却没有相应的谦称形式。
从谦称中可以看出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所谓“内人”显然是限制了她们的活动范围,也就是说妻子的行动是不自由的,只限于家庭内部,所以才会有所谓的“家庭妇女”。
“贱内”则更加露骨地道出了妻子地位的低下。
3.2 构词、语义中的性别角色汉语词汇中有许多专门指代女性的,带有蔑视、戏谑或者贬斥的口气,如“红颜祸水”“黄脸婆”“母老虎”等等。
2019-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文化研究,,。
称谓语“宝宝”的过度泛化现象及其原因剖析黄莹莹(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摘要:作为流行称谓语之一的“宝宝”一词从网络社区逐渐走入日常生活,广泛流行的同时泛化程度越来越深,成为一些人的日常口头禅和打招呼用语,听话人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通过讨论性别、年龄等社会因素以及权势同等理论,对当前“宝宝”的过度泛化和听话人态度转变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称谓语;性别差异;心理儿童期;权势同等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3-0197-02一、前言作为网络新兴称谓语的“宝宝”一词从2015年一产生便因其可爱、幽默的表达方式而风靡网络,成为时尚、追求潮流的年轻人喜爱的网络热词。
国内一些学者已经从形式特点、语义特征、社会功能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包括通过举例来说明“宝宝体”的走红、分析其流行的主要原因等等,但是由于对社会现象的本质认识还不够深刻,多数文章不能关联到相关的理论依据,缺乏深入的理解。
值得关注的是,现下的“宝宝”一词,不论是在使用主体、指称对象上还是使用场合、情感内涵上都和其在刚刚流行的时期有所不同,泛化程度越来越深,甚至成为一些人的日常口头禅和打招呼用语,听话人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从一开始的喜爱、觉得有趣渐渐变得不适应、感到厌烦。
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试图通过分析性别、年龄等社会因素以及权势同等理论,对当前“宝宝”一词的过度泛化和人们的态度转变作出一些解释。
二、称谓语“宝宝”的产生及流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宝宝“一词解释为“名词,对小孩儿的爱称。
”在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中输入关键词“宝宝”,可得到49条例句,除去其用作名字的情况,有23句的“宝宝”指的是小孩子,22句的“宝宝”指的是小动物。
由此可见,“宝宝”可以指称所有的新生命,包括人类、动物和植物。
浅析以性别语素“男”“女”构成的网络词语作者:王倩蕾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31期摘要:本文通过对现代汉语中以性别语素“男”“女”构成的词语的分类考察,分析了该类词语的起源、分类和结构特点,总结了这类词语的生产方式和产生原因。
关键词: X男 X女网络词语构词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很多以性别语素“男”“女”构成的词语,如:宅男,型男,凤凰男,经济适用男;剩女,索女,孔雀女,简单方便女等。
在这些词中,表示性别的“男”“女”都处于词的末尾,代指具有某个共同特点的一类人群。
一、网络词语“X男”“X女”的起源性别语素“男”“女”在现代汉语中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
在传统的由“男”“女”构成的词语中,因为“男”“女”的位置不同,其语法作用和意义也不同。
性别语素位置在前时,多是作为区别词,是区分性别的一个标记,如:男孩、女孩;男学生、女学生;男装、女装;男篮、女篮等。
性别语素位置在后时,一般具有实际意义,是一个名词成分,如:歌女、舞女、美女、淑女等。
这样的用法出现较早,且在日常生活中广为使用,早已为人们普遍接受。
近年来,受到网络普及的影响,以性别语素“男”“女”构成的网络词语不断涌现,且表现出与传统构词法不太一样的特点。
在这类网络词语中,出现较早的要算“宅男”“宅女”这样的外来词语。
关于“宅”字,很多人认为是来源于日本动漫界的“御宅族”说法,指是20世纪80年代狂热喜欢动漫游戏的一类人,后用来专指那些对动漫迷恋到无以复加且很有研究的人,且多为贬义。
“宅”字在中国内地流行以后,人们很快对它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只要是不爱出门,常用网络环境代替现实,追求独居时自由而放松的生活状态的人,就会被自动归类为“宅”类人,男性被称为“宅男”,女性则被称为“宅女”。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干物女”同样来自于日本,指放弃恋爱,认为很多事情都很麻烦而凑合着过的女性。
“阿尔法女”中的阿尔法则是希腊字母中的第一个字母,借以形容不受传统的性别角色约束,各方面都很优秀的新独立女性。
现代汉语动物常用性别词浅析
人是社会活动与生活的主体,对人从性别上做出概念的区分是很自然的事情。
这反映到现代汉语词汇中,区分人的性别主要使用的是一对区别词即“男-女”。
作为与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对它们从不用性别的称谓上做出区分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对区分人的性别使用的汉语词汇比较单一,在区分动物性别时使用的词语是比较丰富和复杂的。
纵向上,从古至今,区分动物的性别词语发生了很大的演变;横向上,不同方言,区分动物的性别词语不尽相同。
本文主要分析了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两对区分动物性别的词语,即“公-母”“雌-雄”,以期稍微总结出“公-母”“雌-雄”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规律。
1 现代汉语动物常用性别词“公、母”
1.1 “公、母”使用的发展演变简析
《说文解字》中对“公”的释义是:“公,平分也”。
从中可以看出“公”本义是与“私”相对,在语言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逐渐转用于表示性别的。
在先秦文献中,“公”可指爵位名,如“公、侯、伯、子、男”,其中“公”位五等之首。
由于在父系社会中,这种职位只有男性才能获得,因而“公”与男性就取得了某种固定的意义联系,这对“公”转做男性为人们提供了心理铺垫。
“公”用于称呼男性亲属,是一个称谓词。
如祖父、父亲、以及丈夫的父亲,都可以称“公”。
到了近代,开始转为区别雄性禽兽。
《红楼梦》三十一回:“湘云道:‘走兽飞禽,雄为阳,雌为阴……’翠缕道:‘这是公的,还是母的呢?’”从中可以看出,“公”可以用来区别雄性禽兽性别。
《说文解字》对母的释义“母,从女,像怀子形,一曰像乳子形”。
“母”像女子有乳之形,本义为“母系”,是一个称谓词。
由于“母”本来就是女性,因而较自然的转用于指女性。
“母”转用于指雌性禽兽产生较早。
如战国时期《孟子·尽心上》“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
”称家族、亲戚中的女性长辈为“母”,如:祖母、慈母等。
對妇女的敬称、美称也叫“母”,如:西王母、师母等。
也有对女性的讽刺称呼,如:“母老虎”“母夜叉”等。
“公”与“母”在表示禽兽的性别上产生的先后、时间远近上明显的不对称,这可能与两者来源、转用途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
1.2 “公、母”标记范围泛化的认知原因
“公、母”源头上都不是用来区分性别的,后来逐渐转用到区分性别,先是转用到表人的名词。
”公”本来只有“对老年男子的尊称、祖父、父亲”等义项,“母”本来只有“母亲、家族或亲戚中的长辈女子”等义项,后来它们的词义都发生了泛化,且实现了从人到动物的泛化,不但可以指人,也可以标示动物的性别。
人与动物在自然性别上有相通之处,人类将自身的性别认知推及到动物,用语言的形
式固定下来。
女性和雌性动物都有生育后代的能力,男性和雄性的都可以产生精细胞,“公、母”由表人的名词扩展到标示动物性别,这种泛化规律符合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认知是客观世界在人类主观世界中的反映,用语言形式来展现。
词义的发展变化客观是人的主观认识的积累发展变化,人类最熟悉的莫过于人类自己,由己及他,由此及彼,这是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
这种语义的泛化主要是通过隐喻方式实现的。
“隐喻是词义发展变化的催化剂。
”“隐喻是不同领域内一个范畴向另个范畴的语义延伸,更重要的是这两个范畴之间的系统的和一致的类比,对理解目标范畴具有重要作用。
一般来讲,隐喻的源范畴为具体的范畴,而且目标范畴是后认知的具体的范畴或抽象范畴,而不是相反。
所以隐喻不仅是根据具体事物的认知模式来认识和构造对其他事物的认知模式,而且是将整个认知模式的结构、内部关系转移,这种转移被称为源模式向目标模式结构的映射(mapping of the structure of a source model onto a target model)。
这种映射是经验和理解的结果。
”
1.3 “公、母”的适用范围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公】形属性词。
(禽兽)雄性的(跟“母”相对):~羊︱这只小鸡是~的。
【母】形属性词。
(禽兽)雌性的(跟“公”相对):~鸡︱~牛︱这只驴是~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公、母”作为属性词时主要是用来区分禽兽的性别。
通过语料统计我们得到如下可以用“公、母”来区分性别的动物。
如表:
2 现代汉语动物常用性别词“雌、雄”
2.1 “雌、雄”使用的发展演变
《说文解字》中对“雄”“雌”的释义分别是:“雄,鸟父也。
雌:鸟母也。
”这两个字中的“隹”,从本源上是表示禽鸟性别的文字符号。
它们一出现就用来区分动物性别,早在《诗经》中就有:“雄雉于飞,泄泄其羽。
”“谁知乌之雌雄。
”
到先秦后期,开始向禽鸟外的动物广泛的扩展,如春秋时期《左传》“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
”战国时期《韩非子》“雄骏不创寿于旗幢”。
同时开始转用于区分男女的性别,如《庄子》“又以恶骇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
”其中的“雌雄”特指妇女和丈夫。
后来形成专指男性的“雄儿”,如《三国志》“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
”但是与其相对应的“雌儿”却是出现在元小说话本中,如“那雌儿不是好惹的,他是二郎庙里官孙神通的亲表子。
”汉代以后,雌雄的用法更加广泛,转用于植物时代较晚,大约在宋代。
同时从词源上来讲,“雌雄”原是用于对鸟类性别的区别,后来不断扩大转到人,以及植物,这反映了人们在认知事物时思维的概括能力,通过发现个别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从一定的高度对事物和现象之间进行更为广泛地概括。
2.2 “雌、雄”的适用范围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雄】形属性词。
生物中能产生精细胞的(跟“雌”相对):~性︱~鸡︱~蕊。
【雌】形属性词。
生物中能产生卵细胞的(跟“雄”相对):~性︱~花︱~蕊︱~兔。
从词典释义来看,雌雄适用的范围比较广。
如表所示:2.3 “雌、雄”构词的隐喻意义
作为区分动、植物性别的区别词,“雌雄”是成对出现,在词义上雌雄双方是平等的。
但是在下列词中,以“雌”为构词语素的词语词义上明显含有贬义,而以“雄”为构词语素的词语,词义上明显含有褒扬义。
如表:
3 “雌、雄”与“公、母”的对比
作为区分性别的词语,“公、母”最初区分畜类的性别,“雌、雄”最初区分鸟类的性别。
如:
(1)凡用猪负革脂者,是老母猪近脊梁边脂也。
(见《诸子百家》)
(2)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国之政令。
(见《周礼》)
(3)鸟有雌雄,布之林泽。
(见司马迁《史记》)
(4)夫王者,天下之翁也,禀命定於身中,犹鸟之别雄雌於卵壳之中也。
(見王充《论衡》)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两对词的分工负责范围比原来扩大很多。
“公、母”“雌、雄”可用来区分一切动物,只是有些表达显得不地道。
“雌、雄”还用来区分植物。
这两对性别词的区别在于适用语体不同。
“公、母”多用于口语,及专业性不强的语体,如儿童文学作品中。
“雌、雄”是植物学上区分性别的术语,在相关动物研究的科技语体中使用较多,这也是动物的学名与俗名的一个区别。
如:
(5)公山雀气喘吁吁地飞到家门口,正想把虫子送给母山雀。
(见儿童文学《小伞兵和小刺猬》)
(6)物园乘坐吉普车从近处观赏绿色斑纹的母豹,亦曾在落日余晖里遥望公象母象在湖畔亲吻戏嬉,象情侣一样耳鬓厮磨,如胶如漆。
(见《当代报刊精选》)
(7)雄鹿肩高1-3米,身长2米以上,体重可达200千克左右;雌鹿无角体小,重量仅100千克左右,尾巴长约60厘米。
(见《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8)雌鱼多数在产卵后力竭而死,护卵和抚育后代的重任就落在雄鱼身上。
(见《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9)树有雌雄之分,雄树高大,雌树较矮,常常并行生长。
(见《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4 总结
动物性别词语的使用,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区分性别特征,二是不同的生理功能。
总的来说,在区分动物时,“雌、雄”的使用范围大于“公、母”,如鸟类、虫类、鱼类、海洋类生物,一般使用“雄、雌”来区分,“公、母”主要用来区分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但是在汉语中使用场合来说,“雌雄”的书面语色彩更浓一些,“公母”则既可用于书面语,也可用于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