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常见病和传染病及预防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4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学前儿童的健康是家长和教育机构关注的重点。
在学习和游戏的过程中,学前儿童易受传染病的影响,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
因此,了解常见的学前儿童传染病及预防措施对父母和老师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学前儿童传染病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1.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和手脚上出现红点或水泡。
预防措施包括:- 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儿童之前和之后。
- 避免与患病儿童共用餐具、毛巾等个人物品。
- 保持室内和玩具的清洁卫生。
- 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的体液,如唾液、分泌物等。
2. 流感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通过飞沫传播。
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鼻塞等。
预防措施包括:- 定期接种流感疫苗,特别是对于高风险群体的人。
- 覆盖口鼻,当咳嗽或打喷嚏时使用手肘或纸巾遮掩口鼻。
- 避免与患病儿童密切接触。
- 经常清洁和消毒常接触的表面,如门把手、桌子等。
3. 水痘水痘是一种由水痘病毒引起的高传染性疾病,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
症状包括发热、红疹和水疱。
预防措施包括:- 接种水痘疫苗,这是预防水痘的最有效方法。
- 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的皮肤病变部位,以免传播病毒。
- 经常洗手,并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
- 如果有病例出现,应尽快把患病儿童隔离,避免传播给其他人。
4. 结核病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症状包括咳嗽、发热、乏力等。
预防措施包括:- 接种卡介苗,这是预防结核病的主要手段。
- 避免与患病儿童长时间接触,特别是身体接触。
- 维持良好的室内通风,减少空气中的病原体浓度。
- 定期进行结核菌素皮肤测试,以便早期发现结核病感染。
总之,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疫苗接种和清洁环境的维护。
加强对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常见传染病的认识和相关预防措施的意识,能够有效地保护学前儿童的健康,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目录一、流行性感冒 (1)二、麻疹 (1)三、水痘 (1)四、流行性腮腺炎 (2)五、手足口病 (2)六、细菌性痢疾 (2)七、百日咳 (2)八、急性结膜炎 (3)一、流行性感冒(一)症状:起病急、高热、寒战、头痛、咽痛、乏力、眼球结膜充血。
个别幼儿出现腹泻、咳嗽、等症状。
极个别幼儿出现嗜睡、惊厥等状况。
婴幼儿常并发中耳炎。
(二)预防:1.增强机体抵抗力,平时加强xx。
2.多晒太阳,多参加户外活动。
3.衣着要适宜,天气变化时,应及时给幼儿增添衣服。
4.高发季节不去拥挤场所,避免感染。
5.保持幼儿活动室、卧室空气xx。
二、麻疹(一)症状:发病初期有发热、咳嗽、流泪和流鼻涕等感冒症状,2~3天后,会在颊粘膜或唇内侧发现0.5~1mm直径大小的小白点,周围绕以红晕,称科氏斑。
第4天开始出现皮疹。
皮疹为玫瑰红斑丘疹,大小形状不一,从耳后开始蔓延。
发疹时,热度更高,症状加重,疹子3~5天出齐。
(二)预防:1.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或注射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使人体产生自动免疫或被动免疫。
三、水痘(一)病症:在皮疹出现前有发热症状。
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初为红色的小点,1天左右转为水疱,3~4天后水疱干缩,结成痂皮。
干痂脱落后,皮肤上不留瘢痕。
发疹的时候会出现发热、精神不安、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在病后1周内,由于新的皮疹已结痂,也有的正处在水疱的阶段,所以患儿的皮肤上可能会出现三种皮疹,同时出疹时,皮肤会感到刺痒。
(二)预防:1.隔离患儿至皮疹全部干燥结痂为止。
2.没出过水痘的幼儿要避免和患儿接触,接触者检疫21天。
四、流行性腮腺炎(一)症状:起病急,可有发烧、畏寒、头疼、食欲不振等出现。
多数患儿无前驱症状。
腮腺肿胀可先见一侧,1~2天后则波及另一侧,腮腺肿大,边缘不清楚,有触疼。
在腮腺高度肿胀时,多数患者有发热等周身症状,白细胞增加,4~5天后肿胀减消,症状也随之减轻。
(二)预防:1.隔离患儿,避免传染。
第四章学前儿童身体的疾病及其预防教学目标熟悉学前儿童常见病和传染病的种类、病因、症状懂得初步的护理和预防知识理解和掌握传染病的特征、发生和流行的环节及预防措施了解常见的意外事故掌握常见事故的预防和急救方法;教学重难点学前儿童常见病和传染病的种类、病因、症状、护理和预防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环节及预防急救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学前儿童常见病及其预防一、常见呼吸道疾病由病毒、细菌引起常见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急性咽炎、急性喉炎和急性支气管炎、哮喘性支气管炎及肺炎等常见呼吸道疾病预防1、加强儿童体格锻炼2、呼吸道感染流行季节不去拥挤的公共场所出门戴口罩3、不去病人家串门隔离患儿4、加强营养注意休息5、服用预防药二、常见消化系统疾病腹泻婴幼儿时期常见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是我国儿童保健重点防治的“小儿四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肺炎、腹泻腹泻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急性感染性腹泻即急性肠炎在婴幼儿腹泻中占重要位置1、病因1非感染性喂养不当,进食量过多,食物不易消化;腹部受凉吃冷食过多牛奶过敏2感染性腹泻食物或食具被细菌污染或感染病毒、霉菌、原虫等病原体而引发胃肠炎消化道以外的疾病如感冒、中耳炎、肺炎等引起消化功能紊乱2、症状不同病原体引起的急性感染性腹泻有不同症状病情轻者一日泻数次体温、食欲尚正常3、护理1注意腹部保暖排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2注意调节饮食;4、预防1提倡合理喂养2注意饮食卫生3隔离消毒三、常见营养性疾病一营养性缼铁性性贫血在我国发病率达40%左右1、病因1先天储铁不足2铁摄入量不足2、症状1皮肤、粘膜苍白,肝脾和淋巴不同程度肿大 2呼吸、脉搏次数加快活动后心慌、气促;3患儿常有烦躁不安或精神不振 4可表现出一些异常行为如紧张、不安害怕、忧郁、吵闹和不停的不动作;3、预防1妊娠后期孕妇需加强含铁丰富的食物或服补血药物;2坚持母乳喂养乳儿自生后3个月左右逐步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如肝泥、菜泥、豆腐、肉糜;32岁以后的儿童膳食多选用含铁多的食物如肝脏、动物血、瘦肉、禽、鱼、木耳、海带、芝麻等;4早防早治消化营养紊乱及感染性疾病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由于缺乏维D使钙、磷的吸收和利用受到影响引起骨骼发育障碍及全身生理功能紊乱;1、病因 1日光照射不足 2生长过速 3喂养不当 4疾病影响2、症状 1早期以烦躁、夜啼、多汗、摇头或枕后秃发等表现为主; 2进入活动期出现骨骼改变;3动作发育迟缓 4大脑皮层兴奋性降低条件反射形成迟缓语言发展较晚;3、预防 1安排儿童多在户外活动多晒太阳 2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蛋黄、肝等辅食; 3及时治疗某些疾病;三肥胖病热能代谢障碍1、病因1多食、少动2遗传因素3内分泌失调 4精神因素2、症状单纯性肥胖1食欲奇佳食量超一般小儿甚多喜淀粉类、油脂类食品2体格发育较正常儿童迅速3体脂聚集以乳房、腹部、臀部、肩部较显着;4因肥胖而行动不便不喜活动怕热多汗易疲劳呼吸浅快;3、预防单纯性肥胖1避免过度饮食;2鼓励儿童经常参与体力活动进行体格锻炼四、常见五官疾病一龋齿是学前儿童最常见的牙科疾病在学前儿童中发病率很高;1、病因糖类发生反应生成酸使牙釉质表面脱钙溶解形成龋洞;钙化不良、排列不整齐的牙齿易患龋齿;2、症状病损区会出现进一步着色而呈棕黄色或黑褐色;当下方牙本质严重、着色并透过半透明的釉质反映出来时,呈现特有的“墨浸样”改变;3、预防 1注意口腔卫生2为学前儿童提供的膳食中要有足量的钙、磷等物质维生素和氟、锶等微量元素;3多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以保证牙齿正常钙化4药物防龋;5定期口腔检查二弱视1、病因 1斜视伴有病眼弱视 2屈光不正或屈光参差可致弱视;3形觉剥夺;4先天性弱视;2、危害性;①弱视会引发和加重近视,影响眼的正常发育;②弱视会造成双眼视功能低下和缺乏立体视觉;3、治疗1.矫正屈光不正;2.中心注视者:遮盖疗法、视刺激疗法、压抑疗法治疗,提高视力;3.旁中心注视者:后象疗法、红色滤光片或红光闪烁疗法、海丁格HAidinger刷、恢复黄斑中心凹注视;4.同视机训练;五、常见皮肤病一湿疹过敏性皮肤病可因食物过敏如牛奶、鱼、虾、蛋等也可因灰尘、羊毛、化纤等引起过敏;护理1、乳母少吃刺激性食物 2、不要用碱性肥皂给小儿洗脸可用中性硼酸软皂; 3、不用化纤、羊毛织品给小儿做贴身的衣服、帽子; 4、给小儿勤剪指甲以免抓伤皮肤引起感染;二痱子、痱毒由于夏季气温高、湿度大,身体出汗过多,不易蒸发,汗液浸渍表皮角质层,致汗腺导管口闭塞,汗腺导管内汗液储留后,因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汗液渗入周围组织引起刺激,于汗孔处发生疱疹和丘疹,发生痱子;三脓疱疮主要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浅表皮肤感染,主要累及儿童;流行于全世界,主要通过人-人直接接触迅速传播;发病高峰在夏秋季,易感因素有高温、潮湿、卫生条件差、特应性体质和皮肤外伤;第二节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期预防一、有关传染病的基础知识一传染病的特征 1、有病原体;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原虫、蠕虫多数传染病的病原体是病毒寄生在活的细胞内对抗菌素不敏感; 2、有传染性 3、有免疫性不同的传染病产生的免疫力程度是不同的; 4、病程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1潜伏期2前驱期头痛、发烧、乏力3症状明显期4恢复期二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1、传染源 1传染病患者 2病原携带者 3受病原体感染的动物2、传播途径 1空气传播腮腺炎、流感、麻疹、结核病、百日咳2饮食传播菌痢、甲型肝炎、伤寒3接触传播狂犬病、破伤风4虫媒传播 5医源性传播3、易感人群三传染病的预防1、管理传染源1早发现病人幼儿入园前要有体检证明健全晨检制度一摸、二问、三看;2早隔离病人 3对传染病的接触者进行检疫2、切断传播途径 1经常性预防措施环境卫生、空气新鲜、包含卫生、个人卫生习惯;消毒煮沸法、日晒法、药品消毒2传染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消毒、通风换气3、保护易感人群 1坚持体格锻炼和户外活动提供合理营养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增强儿童体质;2预防接种提高抗感染能力二、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一水痘1、病因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6个月至于岁的小儿发病率最高;2、症状以发热及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3、护理水痘药忌吃辛辣鱼虾等食物;水痘患者应多喝水并供给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水果、蔬菜等4、预防一严格管理传染源:呼吸道隔离从出疹开始到全部疱疹结痂为止,一切用物及呼吸道分泌物均应消毒处理,防止易感儿及孕妇接触病人;二保护易感人群:可接种对易感儿童及孕妇可肌肉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VZIG,减毒活疫苗也有预防作用;二、麻疹1、病因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2、症状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玻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红晕的灰白小点3、预防隔离病人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长至10天;接触者检疫3周,曾接受被动免疫者检疫4周;切断传播途径:病房通风,易感者流行期尽量少外出,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增强人群免疫力三流行性感冒1、病因由病毒引起的常见病气候突变小儿受凉、受热空气污浊过于疲倦贪食油腻厚味等都可使抵抗办下降易患感冒;2、症状低烧、鼻堵、打喷嚏、流鼻涕、咳嗽3、护理病初及时服中药治疗可按风寒和风热感冒对症下药;体温38度以上应退烧; 卧床休息多喝水饮食有营养好消化;四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4-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亦可见于成人,好发于冬、春季,在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集中的地方易暴发流行,曾在我国多个地方发生大流行,成为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重点疾病之一;本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该病毒主要侵犯腮腺,也可侵犯各种腺组织、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除腮腺肿痛外,还可引起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卵巢炎等症状;五传染性肝炎人们通常所说的传染性肝炎指的是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只是众多肝炎中的一种;传染性肝炎,可以分为黄疸性和无性以及病毒携带者;传染性是传染性由患者的大便排除,通过血液,及母婴传播;病毒性肝炎都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高是其特点;目前已明确的病毒性肝炎主要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5种;近年又发现有己型、庚型和T TV肝炎;上述各种肝炎病毒,都以肝脏为侵袭对象医学上称为嗜肝性,引起肝脏病变,有相似的病状;甲肝和戊肝属于急性病症,多由饮食、消化道感染引起,病程较短,多可以自限和痊愈;乙肝和丙肝多为慢性病变,病情缠绵,活动性病变者易导致甚至;乙肝传染途径多为垂直传播和;丙肝为输血和静脉吸毒传播;六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本病急性期一般数日即愈,少数病人病情迁延不愈,发展成为慢性菌痢,可以反复发作;七流行性乙型脑炎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玻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病例重要集中在10岁以下的儿童,以2-6岁组发病率最高,大多数成人因隐性感染而获得持久免疫力,婴儿可从母体获得抗体而具有保护作用;近年来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疫苗,成人和老年人的发病率则相对增加;疾病症状潜伏期5~15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预防方法乙脑的预防主要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即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
幼儿园春季传染病预防培训美篇随着春季的到来,幼儿园里的孩子们开始接连不断地生病。
传染病的流行是很常见的,让孩子们避免感染传染病是幼儿园的重要任务之一。
所以,进行幼儿园春季传染病预防培训是很有必要的。
常见传染病及预防1.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特别是对于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来说更为普遍。
它的症状包括口腔和手脚出现水泡、红疹和溃疡,发热、口臭、口渴,食欲不振等。
预防方法:(1)保障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亲吻和接吻;(2)家长可以给孩子们穿长袖长裤,可以减少婴幼儿暴露在外的机会;(3)避免让孩子与患病的婴幼儿接触。
2.流感:流感是一种病毒性感冒,引起高热、咳嗽或打喷嚏、头痛、喉咙疼痛、身体酸痛和乏力等症状。
预防方法:(1)流感疫苗接种,保障孩子的免疫系统;(2)勤洗手,保持清洁卫生,避免交叉感染;(3)饮食健康,保证合理的营养和合理的休息。
3.麻疹: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症状是发热、流涕、干咳等上呼吸道症状,其次是皮疹,疹从头部开始,逐渐扩散到全身。
4.肺结核: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病,主要传染途径是空气传播。
症状包括长期咳嗽、咳痰、胸闷等。
5.水痘:水痘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症状是发热、皮疹、疱疹等。
以上仅是几种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幼儿园工作人员在进行春季传染病预防培训的时候,应该阐述更为具体、详细的预防方法。
家长应该怎样做家长们根据孩子所在幼儿园的情况,帮助孩子尽可能避免感染传染病。
在幼儿园以外的时间,孩子们要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做到以下几点:(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通风;(2)饮用开水煮沸至少5分钟以上;(3)勤洗手,饭前便后和外出后都要洗手;(4)避免接触生病的患者。
此外,如果孩子在感染传染病之后,家长也要积极响应幼儿园工作人员的要求,配合幼儿园的防控措施,确保孩子得到及时的治疗和休养。
家长们在进行孩子的健康教育时,也要密切关注幼儿园发出的传染病防控信息,从而更好地保护孩子的健康。
预防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的有效措施学前儿童是人体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的群体,对传染病相对较为脆弱。
传染病的爆发不仅给儿童带来痛苦,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负担。
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预防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1. 注重卫生习惯教育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有效预防传染病。
告诉孩子们要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动物、接触公共场所以及使用厕所后。
教授正确的洗手方法,使用肥皂和温水洗手至少20秒,并确保他们彻底擦干双手。
2. 打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请确保你的孩子按照计划接种儿童疫苗,包括预防麻疹、流感、百日咳和水痘等常见传染病的疫苗。
及时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这些疾病的传播。
3. 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学前儿童是传染病传播的高风险群体。
当你的孩子身体健康时,尽量避免将他们暴露在被感染的孩子身边。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患病,保持他们在家休息,避免传染给其他人。
4. 食品安全保证饮食的安全和卫生对于预防传染病也是非常重要的。
确保给儿童提供新鲜且符合卫生标准的食物。
学前儿童的免疫系统较弱,容易受到食物污染的影响。
切记使用干净的餐具、餐盘和饮水杯,并妥善处理剩余食物,避免食物中毒的发生。
5. 定期身体检查及时进行定期的身体健康检查可以帮助发现患病的早期症状,从而避免疾病的传播。
定期到医院检查儿童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的感染,包括扁桃体炎、喉炎等常见传染病。
6. 维持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室内空气质量对于儿童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及时更换床上用品并定期清洗,避免霉菌和细菌滋生。
学前儿童的免疫系统较弱,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可以减少疾病的传播。
7. 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儿童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体育锻炼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因素。
提供给孩子们充足的营养和维生素可以增强他们的免疫系统。
总之,预防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除了上述措施,重要的是家长和教育者的关注和监督。
学前儿童常见病和传染病及预防在儿童学前阶段,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威胁。
学前儿童常见的疾病主要包括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皮肤病等。
其中,传染病在学前儿童中尤为常见,因为他们还没有建立健全的免疫系统,容易受到病菌和病毒的侵袭。
本文将介绍学前儿童常见的疾病和传染病,以及预防措施。
常见疾病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是学前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常见症状包括咳嗽、流鼻涕、发热等。
儿童容易通过呼吸道感染传播病菌给其他儿童,因此在幼儿园和托儿所很容易发生集体感染的情况。
胃肠道感染胃肠道感染也是常见于学前儿童的疾病。
主要症状包括腹泻、呕吐、腹痛等。
这类感染通常通过食物或水源传播,因此在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食品卫生。
皮肤病学前儿童容易患上各种皮肤病,如湿疹、湿疹等。
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传染病感冒感冒是学前儿童最容易感染的传染病之一。
症状包括发热、流鼻涕、咳嗽等。
感冒通常通过空气传播,因此在季节交替时,要加强空气通风,避免儿童相互传染。
水痘水痘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症状是皮肤上出现水疱。
水痘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因此在水痘疫情流行时,要避免学前儿童互相接触,以防传染。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手足部皮疹等。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因此要加强卫生措施,避免病毒传播。
预防措施注重个人卫生学前儿童的个人卫生非常重要,要养成勤洗手、勤换洗衣服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可以教育儿童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及时清洗身体,保持卫生。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学前儿童患病的情况,提早治疗,减少疾病对儿童的影响。
建议儿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体检,检查身体是否健康。
加强免疫力可以通过接种疫苗等方式加强学前儿童的免疫力,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在儿童还没有完全发育免疫系统的情况下,接种疫苗可以预防许多传染病。
结语学前儿童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威胁,包括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皮肤病等。
第四章学前儿童身体的疾病及其预防【教学目标】熟悉学前儿童常见病和传染病的种类、病因、症状懂得初步的护理和预防知识理解和掌握传染病的特征、发生和流行的环节及预防措施了解常见的意外事故掌握常见事故的预防和急救方法。
【教学重难点】学前儿童常见病和传染病的种类、病因、症状、护理和预防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环节及预防急救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学前儿童常见病及其预防一、常见呼吸道疾病由病毒、细菌引起常见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急性咽炎、急性喉炎和急性支气管炎、哮喘性支气管炎及肺炎等常见呼吸道疾病预防1、加强儿童体格锻炼2、呼吸道感染流行季节不去拥挤的公共场所出门戴口罩3、不去病人家串门隔离患儿4、加强营养注意休息5、服用预防药二、常见消化系统疾病腹泻婴幼儿时期常见病。
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是我国儿童保健重点防治的“小儿四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肺炎、腹泻)腹泻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急性感染性腹泻即急性肠炎在婴幼儿腹泻中占重要位置1、病因(1)非感染性喂养不当,进食量过多,食物不易消化。
腹部受凉吃冷食过多牛奶过敏(2)感染性腹泻食物或食具被细菌污染或感染病毒、霉菌、原虫等病原体而引发胃肠炎消化道以外的疾病如感冒、中耳炎、肺炎等引起消化功能紊乱2、症状不同病原体引起的急性感染性腹泻有不同症状病情轻者一日泻数次体温、食欲尚正常3、护理(1)注意腹部保暖排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2)注意调节饮食。
4、预防(1)提倡合理喂养(2)注意饮食卫生(3)隔离消毒三、常见营养性疾病一营养性缼铁性性贫血在我国发病率达40%左右1、病因(1)先天储铁不足(2)铁摄入量不足2、症状(1)皮肤、粘膜苍白,肝脾和淋巴不同程度肿大(2)呼吸、脉搏次数加快活动后心慌、气促。
(3)患儿常有烦躁不安或精神不振(4)可表现出一些异常行为如紧张、不安害怕、忧郁、吵闹和不停的不动作。
3、预防(1)妊娠后期孕妇需加强含铁丰富的食物或服补血药物。
(2)坚持母乳喂养乳儿自生后3个月左右逐步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如肝泥、菜泥、豆腐、肉糜。
(3)2岁以后的儿童膳食多选用含铁多的食物如肝脏、动物血、瘦肉、禽、鱼、木耳、海带、芝麻等。
(4)早防早治消化营养紊乱及感染性疾病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由于缺乏维D使钙、磷的吸收和利用受到影响引起骨骼发育障碍及全身生理功能紊乱。
1、病因(1)日光照射不足(2)生长过速(3)喂养不当(4)疾病影响2、症状(1)早期以烦躁、夜啼、多汗、摇头或枕后秃发等表现为主。
(2)进入活动期出现骨骼改变。
(3)动作发育迟缓(4)大脑皮层兴奋性降低条件反射形成迟缓语言发展较晚。
3、预防(1)安排儿童多在户外活动多晒太阳(2)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蛋黄、肝等辅食。
(3)及时治疗某些疾病。
三肥胖病热能代谢障碍1、病因(1)多食、少动(2)遗传因素(3)内分泌失调(4)精神因素2、症状单纯性肥胖(1)食欲奇佳食量超一般小儿甚多喜淀粉类、油脂类食品(2)体格发育较正常儿童迅速(3)体脂聚集以乳房、腹部、臀部、肩部较显著。
(4)因肥胖而行动不便不喜活动怕热多汗易疲劳呼吸浅快。
3、预防单纯性肥胖(1)避免过度饮食。
(2)鼓励儿童经常参与体力活动进行体格锻炼四、常见五官疾病一龋齿是学前儿童最常见的牙科疾病在学前儿童中发病率很高。
1、病因糖类发生反应生成酸使牙釉质表面脱钙溶解形成龋洞。
钙化不良、排列不整齐的牙齿易患龋齿。
2、症状病损区会出现进一步着色而呈棕黄色或黑褐色。
当下方牙本质严重脱矿、着色并透过半透明的釉质反映出来时,呈现特有的“墨浸样”改变。
3、预防(1)注意口腔卫生(2)为学前儿童提供的膳食中要有足量的钙、磷等物质维生素和氟、锶等微量元素。
(3)多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以保证牙齿正常钙化(4)药物防龋。
(5)定期口腔检查二弱视1、病因(1)斜视伴有病眼弱视(2)屈光不正或屈光参差可致弱视。
(3)形觉剥夺。
(4)先天性弱视。
2、危害性。
①弱视会引发和加重近视,影响眼的正常发育;②弱视会造成双眼视功能低下和缺乏立体视觉。
3、治疗1.矫正屈光不正。
2.中心注视者:遮盖疗法、视刺激疗法、压抑疗法治疗,提高视力。
3.旁中心注视者:后象疗法、红色滤光片或红光闪烁疗法、海丁格(HAidinger)刷、恢复黄斑中心凹注视。
4.同视机训练。
五、常见皮肤病一湿疹过敏性皮肤病可因食物过敏如牛奶、鱼、虾、蛋等也可因灰尘、羊毛、化纤等引起过敏。
护理1、乳母少吃刺激性食物2、不要用碱性肥皂给小儿洗脸可用中性硼酸软皂。
3、不用化纤、羊毛织品给小儿做贴身的衣服、帽子。
4、给小儿勤剪指甲以免抓伤皮肤引起感染。
二痱子、痱毒由于夏季气温高、湿度大,身体出汗过多,不易蒸发,汗液浸渍表皮角质层,致汗腺导管口闭塞,汗腺导管内汗液储留后,因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汗液渗入周围组织引起刺激,于汗孔处发生疱疹和丘疹,发生痱子。
三脓疱疮主要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浅表皮肤感染,主要累及儿童。
流行于全世界,主要通过人-人直接接触迅速传播。
发病高峰在夏秋季,易感因素有高温、潮湿、卫生条件差、特应性体质和皮肤外伤。
第二节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期预防一、有关传染病的基础知识(一)传染病的特征1、有病原体。
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原虫、蠕虫)多数传染病的病原体是病毒寄生在活的细胞内对抗菌素不敏感。
2、有传染性3、有免疫性不同的传染病产生的免疫力程度是不同的。
4、病程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1)潜伏期(2)前驱期头痛、发烧、乏力(3)症状明显期(4)恢复期(二)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1、传染源(1传染病患者2病原携带者3受病原体感染的动物)2、传播途径(1空气传播腮腺炎、流感、麻疹、结核病、百日咳2饮食传播菌痢、甲型肝炎、伤寒3接触传播狂犬病、破伤风4虫媒传播5医源性传播)3、易感人群(三)传染病的预防1、管理传染源(1早发现病人幼儿入园前要有体检证明健全晨检制度一摸、二问、三看。
2早隔离病人3对传染病的接触者进行检疫)2、切断传播途径(1经常性预防措施环境卫生、空气新鲜、包含卫生、个人卫生习惯。
消毒煮沸法、日晒法、药品消毒2传染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消毒、通风换气)3、保护易感人群(1坚持体格锻炼和户外活动提供合理营养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增强儿童体质。
2预防接种提高抗感染能力)二、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一)水痘1、病因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多发于冬春季6个月至于岁的小儿发病率最高。
2、症状以发热及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3、护理水痘药忌吃辛辣鱼虾等食物。
水痘患者应多喝水并供给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水果、蔬菜等4、预防(一)严格管理传染源:呼吸道隔离从出疹开始到全部疱疹结痂为止,一切用物及呼吸道分泌物均应消毒处理,防止易感儿及孕妇接触病人。
(二)保护易感人群:可接种对易感儿童及孕妇可肌肉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VZIG),减毒活疫苗也有预防作用。
二、麻疹1、病因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2、症状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玻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红晕的灰白小点3、预防隔离病人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长至10天。
接触者检疫3周,曾接受被动免疫者检疫4周。
切断传播途径:病房通风,易感者流行期尽量少外出,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
增强人群免疫力三流行性感冒1、病因由病毒引起的常见病气候突变小儿受凉、受热空气污浊过于疲倦贪食油腻厚味等都可使抵抗办下降易患感冒。
2、症状低烧、鼻堵、打喷嚏、流鼻涕、咳嗽3、护理病初及时服中药治疗可按风寒和风热感冒对症下药。
体温38度以上应退烧。
卧床休息多喝水饮食有营养好消化。
四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4-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亦可见于成人,好发于冬、春季,在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集中的地方易暴发流行,曾在我国多个地方发生大流行,成为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重点疾病之一。
本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该病毒主要侵犯腮腺,也可侵犯各种腺组织、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
除腮腺肿痛外,还可引起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卵巢炎等症状。
五传染性肝炎人们通常所说的传染性肝炎指的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只是众多肝炎中的一种。
传染性肝炎,可以分为黄疸性和无黄疸性以及病毒携带者。
传染性肝炎是传染性肝炎病毒由患者的大便排除,通过血液,性交及母婴传播。
病毒性肝炎都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
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高是其特点。
目前已明确的病毒性肝炎主要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5种。
近年又发现有己型、庚型和T TV肝炎。
上述各种肝炎病毒,都以肝脏为侵袭对象(医学上称为嗜肝性),引起肝脏病变,有相似的病状。
甲肝和戊肝属于急性病症,多由饮食、消化道感染引起,病程较短,多可以自限和痊愈。
乙肝和丙肝多为慢性病变,病情缠绵,活动性病变者易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
乙肝传染途径多为垂直传播和血液传播;丙肝为输血和静脉吸毒传播。
六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本病急性期一般数日即愈,少数病人病情迁延不愈,发展成为慢性菌痢,可以反复发作。
七流行性乙型脑炎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玻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病例重要集中在10岁以下的儿童,以2-6岁组发病率最高,大多数成人因隐性感染而获得持久免疫力,婴儿可从母体获得抗体而具有保护作用。
近年来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疫苗,成人和老年人的发病率则相对增加。
疾病症状潜伏期5~15天。
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
预防方法乙脑的预防主要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即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