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15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分为三级:
1.非限制使用级。
一般为临床最常用、最常见,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较少,低格适宜的抗菌药物。
只要具备临床职业医师资格就可使用。
2.限制使用级。
临床疗效好,但价格较高,不良反应较多,使用需说明理由,并经主治及以上医师签字才可使用。
3.特殊使用级。
疗效好,价格高昂,用于特殊耐药菌或临床使用时间较短,安全性等临床资料较少,使用要求有严格指征或依据,应有专家或科主任会诊,开具处方需由副高或以上职称医师签名才能使用。
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分哪三级
抗菌药物的使用一直备受关注,随着抗菌耐药性的增加,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产生耐药菌株,许多国家和地区实行了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
根据管理的严格程度,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通常分为三个级别。
一级管理
一级管理主要针对一些常见的、容易治疗的感染性疾病,如普通感冒、轻度腹
泻等。
这些疾病通常使用一些广谱抗生素即可治疗,不需要使用高级别的抗菌药物。
一级管理中的抗菌药物多为口服给药,使用方便,副作用相对较小。
二级管理
二级管理适用于一些中度疾病或高风险人群的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腹膜炎等。
这类疾病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更具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来治疗。
二级管理中的抗菌药物往往需要通过静脉给药,需要医生的指导和监督使用,以防止药物滥用或产生耐药菌株。
三级管理
三级管理针对一些重症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重症肺炎等。
这类疾病对抗菌
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有很高的要求,往往需要使用高级别的广谱抗生素或联合用药,以有效控制感染病原体的扩散。
三级管理中的抗菌药物常常需要在重症监护病房等特殊环境下使用,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执行防控措施,以避免交叉感染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三个级别,分别针对不
同类型和严重程度的感染性疾病进行管理,旨在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抗菌耐药性的发生。
在实际应用中,医务人员和患者应严格按照管理要求使用抗菌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合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根据原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____号)和《重庆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____年版)》特制定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一、本院目录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
二、本院目录是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最低要求。
各科室可根据本科室具体情况将“非限制使用级”品种提升为“限制使用级”,或将“限制使用级”品种提升为“特殊使用级”以加强管理,但不得下调抗菌药物管理级别。
三、各科室应加强医师抗菌药物使用权限分级管理,建立培训、考核和权限授予机制,有效控制限制级和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
(一)我院按以下原则授予抗菌药物使用权限:各级医师均具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资格。
主治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医师具有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资格。
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医师具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资格;无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的科室由科室主任开具处方或医嘱。
(二)医务科要定期组织对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和考核,合格者方可获得相应的处方和调配权限。
(三)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住院病人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微生物检验科、药学部门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药师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四)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
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应当详细记录用药指征,并应当于____小时内补办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手续。
抗菌药物分级原则及具体划分标准
分级管理原则: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
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
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
1.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
2.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
3.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
4.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应当详细记录用药指证,并应当于24小时内补办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手续.。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根据抗菌药物的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和价格等因素,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三级;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建立本机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和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并定期调整;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全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专家库,按照规定规范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流程;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建立抗菌药物遴选、采购、处方、调剂、临床应用和药物评价的管理制度和具体操作流程。
多省已发文明确____年____月____日,国办发布____办公厅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办发〔____〕____号。
____号文中就提出健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其中包括严格落实首诊负责、三级查房、分级护理、手术分级管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临床用血安全等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等。
随后不少省份都跟进发文。
____年____月,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发布《陕西省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方案》。
____年____月____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____自治区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方案____内政办发〔____〕____号。
____年____月____日,河南省发布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豫政办〔____〕____号。
豫政办〔____〕____号提出,到____年,全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大幅下降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近____年的全国范围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率和平均费用呈下降趋势。
笔者从国家卫生计生委出版的《中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和细菌耐药现状》报告中了解到:从____年到____年,全国住院患者平均抗菌药物使用率从____%下降到____%;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从____%下降到____%;抗菌药物占药品总收入比例从____%下降到____%,人均抗菌药品费用呈现递减趋势。
多地基层抗菌药物限制使用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所发布的____年____月《北京卫生监督行政处罚公示》显示:北京家圆医院有限公司因违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五十条第(一)项相关规定,被警告、罚款____元。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是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和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产生而制定的系统规定。
该制度将抗菌药物按照其临床应用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进行分类,并根据不同类别的药物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下面将详细介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
一、分类依据及标准抗菌药物的分类依据主要包括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毒性和抗菌谱等,同时也要考虑公共卫生意义、耐药性监测和医疗资源使用的可行性等因素。
一般而言,分级管理制度将抗菌药物划分为三个等级:一线药物、二线药物和三线药物。
1.一线药物一线药物是指治疗其中一种或几种常见感染疾病的首选药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低毒性和较低的耐药性风险。
该类药物应该被广泛应用于一线诊疗单位,如基层医疗机构,含量适中,价格相对便宜。
常见的一线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红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等。
2.二线药物二线药物是指治疗一些特殊感染疾病或一线药物无效的情况下使用的药物。
该类药物具有较广泛的抗菌谱、较高的毒性和较高的耐药性风险。
应在有实力的综合医院使用,一般在一线药物无效或耐药情况下采用。
常见的二线药物包括头孢噻肟、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糖肽类和聚胞糖肽类等。
3.三线药物三线药物是指治疗抗菌药物极高耐药性菌株引起的感染或涉及特殊感染科室的抗菌药物。
该类药物具有狭窄的抗菌谱、较高的毒性和非常高的耐药性风险。
只能在专科医疗机构使用,由专科医师从事临床严密监测,且需要卫生行政部门的许可。
常见的三线药物包括万古霉素、多黏菌素B、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等。
二、分级管理制度措施根据不同的抗菌药物等级,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一线药物的推广与应用一线药物应被广泛推广和应用于基层医疗机构,包括农村诊所、社区医院等。
相关医疗机构和临床医生要对一线药物有充分的了解,合理选择和使用。
2.二线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于二线药物的使用,应进行合理的抗菌药物选择和应用的指导,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一、定义指根据抗菌药物的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和价格等因素,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分级管理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根据抗菌药物的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和价格等因素,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三级。
2.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建立本机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和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并定期调整。
3.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全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专家库,按照规定规范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流程。
4.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建立抗菌药物遴选、采购、处方、调剂、临床应用和药物评价的管理制度和具体操作流程。
三、抗菌药物分级为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根据原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
非限制使用级:经过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病原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应是已列入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处方集》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
限制使用级: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病原菌耐药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
特殊使用级: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抗菌作用较强、抗菌谱广,经常或过度使用会使病原菌过快产生耐药的;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不优于现用药物的;新上市的,在适应证、疗效或安全性方面尚需进一步考证的、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四、不同级别抗菌药物如何使用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品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的要求合理选择。
不同级别的抗菌药物使用原则如下:01非限制使用级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02限制使用级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方可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为加强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使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结合医院实际,特制定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一、分级原则(1)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临床各级医师可根据需要选用。
(2)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与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相比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级药物使用。
使用需说明理由,并经主治及以上医师同意并签字方可使用。
(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具有明显或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需要严格控制使用以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包括某些用以治疗高度耐药菌感染的药物;新上市不足五年的抗菌药物,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并不优于现用药物的抗菌药物;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使用应有严格的指征或确凿依据,需经有关专家会诊以及本科主任同意,其处方须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二、分级管理办法(1)明确各级医师和药师使用抗菌药物的权限,医师和药师经抗菌药物规范化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调剂资格;明确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使用权进行严格限定。
(2)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
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可以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
(3)患者需要使用限制级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患者病情需要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后,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
(4)紧急情况下根据药物适应证或适应人群,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84号), 为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 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
现对《xx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进行重新修定, 具体如下:一、门诊抗菌药物分级管理1.住院医师只能开具一线抗菌药物, 不能开具二线及三线抗菌药物。
2.主治以及以上职称医师只能开具一线及二线抗菌药物, 不能开具三线抗菌药物。
3、副高职称和专家组成员也只能开具一线及二线抗菌药物, 不能开具三线抗菌药物。
二、急诊抗菌药物分级管理1.仅限急诊内科和急诊外科。
2.住院医师只能开具一线抗菌药物, 不能开具二线及三线抗菌药物。
3、主治医师只能开具一线及二线抗菌药物, 不能开具三线抗菌药物。
4、副主任医师及其以上职称医师可以开具一线、二线及三线抗菌药物, 但是三线药物需要填写《xx医院特殊抗菌药物使用申请单》, 经特殊使用级药物会诊专家组(以下简称专家组)审批后才能开出来。
5.专家组医师开具三线药物时无需审批。
三、住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1.住院医师, 只能开具一线抗菌药物, 不能开具二线以及三线抗菌药物。
2.主治医师, 只能开具一线和二线抗菌药物, 不能开具三线抗菌药物。
3.副主任医师及其以上职称医师, 可以开具一线、二线及三线抗菌药物, 但是开三线抗菌药物时, 必须要填写《xx医院特殊抗菌药物使用申请单》, 发送给专家组审批。
待会诊专家审核后即可使用。
4.专家组成员, 开具三线抗菌药物时无需审批。
5.副高及以上医师开三线药品时需要填写《xx医院特殊抗菌药物使用申请单》, 并选择“会诊专家”, 原则上由本科室会诊专家完成会诊审批;如果本科室会诊专家不在, 也可向其他科室会诊专家和临床药师申请会诊, 但务必电话通知会诊专家。
6.会诊专家审核后, 副高及以上医师就才可以开出抗菌药物, 审核不通过, 仍无法开出该药品。
7、副高及以上医师提交的《xx医院特殊抗菌药物使用申请单》, 会诊专家必须在24小时内审核, 如果超过24小时未审, 该《xx医院特殊抗菌药物使用申请单》自动作废。
执业药师抗菌分级管理制度一、总则为统一全国范围内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保护公众的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二、目的与原则1.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抗菌药物的利用效率,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保障公众健康。
2. 原则:本制度遵循以下原则:科学、合理、安全、有效。
根据不同病原体和患者情况,进行个性化用药,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误用。
三、分级管理1. 分级原则: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抗菌药物的使用要求,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管理,分别是一级、二级和三级。
2. 一级抗菌药物:适用于一般病原体感染,如敏感菌株引起的轻微感染,适用于初次出现的、无并发感染症状的患者,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
3. 二级抗菌药物:适用于较为严重的感染,或初级治疗无效的患者,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
4. 三级抗菌药物:适用于重症患者,或对一、二级抗菌药物耐药的患者,如碳青霉烯类、利福霉素类。
四、使用原则1. 临床确诊:抗菌药物应当基于临床确诊,明确病原体类型和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2. 用药时机:抗菌药物应当根据感染症状的出现时机,及时用药,防止感染恶化。
3. 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适合的抗菌药物剂量和用药方式,避免因过高或过低用药量引起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
4. 严格控制:对于三级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当实行严格控制,每次使用前需经过专家评审,并在患者的用药记录中进行签名和审批。
五、抗菌药物监测1. 监测内容:对医疗机构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包括抗菌药物的种类、用药剂量和频率、疗效评价等。
2. 监测措施:建立医院内的抗菌药物使用数据库,记录每一位患者的用药情况,每月进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统计和分析,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使用评价。
3. 效果评估:对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不良的医生,应当进行医疗质量监测和评估,适时进行教育和培训。
六、抗菌药物知识普及1. 医护人员:医院应当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知识普及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使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