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形声字形符和声符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关于“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的几点思考【提要】汉字中存在着大量形声字,形声字一般由义符和声符两部分构成。
人们一般认为,形符表义,声符表音,形声字是音义统一的结合体。
但形声字的声符实际上也具有一定的表义作用,即学术界所称的“声符示源功能”。
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学者对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的典型研究做一综述,并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词源一个形声字由一个声符和一个义符组成,声符和义符互相作用,共同合作,担负着该字所代表的整体意义和整体表音的职能。
但古今很多学者都发现,实际上,形声字声符在其中一种程度上也具有表义作用,现在学术界称其为“声符示源功能”,文字学界知名学者王宁、李国英二位先生定义“声符示源功能”为:“声符显示形声字所记录的词的源义素的功能。
”这里就涉及到“源义素”的概念。
义素指的是语言中语义的单位,源义素就指派生词的构词理据,其是源词分化成派生词时随之而来的一种传承信息。
先前的研究者往往称声符示源功能为“声符多表义”、“声符兼表义”、“声符表义”等说法。
不同时代、不同学者对于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的研究有所不同,以下只就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学者研究做一综述。
一、有关“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之综述(一)古代学者对声符示源功能的研究1、《说文解字》对声符示源功能的研究学者曹昭聪谈到《说文解字》中许慎对声符示源功能研究的表现方式主要有八种,分别是①亦声部首;如《半部》统率“胖、叛”两字,“胖,半体肉也。
一曰广肉。
从半从月,半亦声。
”“叛,半也。
从半反声。
”结合段注可知“胖、叛”为部首亦声字,“半”为亦声部首。
②亦声字;“亦声”指一些会意字的其中一所从部分兼表声音。
如《心部》:“忘,不识也。
从心从亡,会意,亡亦声。
”③重文声符互换;重文指异体字,《说文》中有意识地收集重文1000多个,如“鞀”和“沼”。
④形声字与声符互训;如《申部》:“申,神也。
”⑤同声符字互训;如《言部》:“诂,训故言也。
论形声字声符表意特点形声字是汉字的一种构造方式,这类字的构造方式是通过形旁和声旁的组合而成,形旁表示这个字的意义,而声旁表示这个字的读音。
形声字具有一定的符合表意特点,本文将从形声字的定义、特点及在汉字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形声字的定义形声字是汉字的重要构造方式,它在汉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形声字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汉字的构造形式,更是为人们在阅读、书写、记忆汉字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形声字在汉字中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构造清晰:形声字的构造方式非常清晰,形旁和声旁的组合清晰地表示了这个字的意义和读音。
这使得人们在阅读和书写时能够更快地理解和记忆这些字。
2. 表意明确:形声字的形旁通常是代表这个字的意义的,因此通过形旁就可以大致了解这个字的意思。
声旁则表示这个字的读音,通过声旁也可以推测出这个字的读音。
形声字的表意明确,使得人们在阅读时很容易理解这些字的含义。
3. 含义丰富:形声字通过形旁和声旁的组合而成,因此可以表示出丰富的含义。
形旁表示这个字的意义,而声旁则表示这个字的读音。
在构造意义上,形声字可以通过形旁的改变来表示不同的相关意义。
这种构造方式使得形声字具有丰富的含义,更具有表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三、形声字在汉字中的应用形声字作为汉字的一种构造方式,具有独特的符合表意特点。
它的构造方式清晰明了,使得人们在阅读、书写和记忆时更加便利。
形声字的应用丰富了汉字的构造形式,丰富了汉字的含义,更具有广泛的适用价值。
形声字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汉字形态和构造的理解,更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汉语运用能力。
形声字在今后的汉语教学和研究中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形声字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一、偏旁及其与字义分析的关系汉字有独体字与合体字之分。
所谓独体字,是指那些单独成字的结构形体,它们不可拆开分析。
例如,“日”、“月”、“山”、“水”、“火”、“天”、“木”、“人”、“手”、“口”、“刀”、“牛”、“羊”、“末”、“本”、“刃”、“亦”、“旦”等字,都不能拆开分析。
如果把它们强行拆散,只到得到一些“点横竖撇捺”等笔划,而不能得到形音义三者统一的独立汉字。
这些字都是单独成字的,所以,它们都是独体字。
一般来说,象形字和指事字都是独体字。
象形字中虽有少数合体字,但如果把它们拆开来,至少能得到一个不成字、无读音、只能依附于成字部分的形体。
如“巢”字,可以拆成上、中、下三个部分,但除了下部是“木”字外,其上部、中部都不是字(上部像三只鸟形,中部像鸟筑在树上的窝)。
因此,严格地说,“巢”字并不能算真正的合体字,而只能算以上、中、下三部分整体象形的独体字。
所谓合体字,是指那些由若干个字结合而成的结构形体,它们可以拆开分析。
例如,“初”、“分”、“看”、“休”、“采”、“林”、“淼”、“诂”、“江”、“灼”、“吾”、“仞”、“遂”、“穿”、“旷”、“烘”、“煎”、“地”、“妖”、“裔”、“说”、“宫”等字,都能拆开分析:“初”可拆为“刀”、“衣”,“看”可拆为“手”、“目”,“采”可拆为“爪”、“木”,“诂”可拆为“言”、“古”,等等。
拆开之后的每一个分体,都可单独成字。
这些分体,有的是独体字,有的仍是合体字,仍可继续拆开分析,直到全部分体都是独体字为止。
例如,“语”字可拆成“言”、“吾”,“燃”字可拆成“火”、“然”,“然”又可拆成“火”、“肰”,“肰”又可拆成“月(肉)”、“犬”,等等。
一、偏旁及其与字义分析的关系欧阳歌谷(2021.02.01)汉字有独体字与合体字之分。
所谓独体字,是指那些单独成字的结构形体,它们不可拆开分析。
例如,“日”、“月”、“山”、“水”、“火”、“天”、“木”、“人”、“手”、“口”、“刀”、“牛”、“羊”、“末”、“本”、“刃”、“亦”、“旦”等字,都不能拆开分析。
如果把它们强行拆散,只到得到一些“点横竖撇捺”等笔划,而不能得到形音义三者统一的独立汉字。
这些字都是单独成字的,所以,它们都是独体字。
一般来说,象形字和指事字都是独体字。
象形字中虽有少数合体字,但如果把它们拆开来,至少能得到一个不成字、无读音、只能依附于成字部分的形体。
如“巢”字,可以拆成上、中、下三个部分,但除了下部是“木”字外,其上部、中部都不是字(上部像三只鸟形,中部像鸟筑在树上的窝)。
因此,严格地说,“巢”字并不能算真正的合体字,而只能算以上、中、下三部分整体象形的独体字。
所谓合体字,是指那些由若干个字结合而成的结构形体,它们可以拆开分析。
例如,“初”、“分”、“看”、“休”、“采”、“林”、“淼”、“诂”、“江”、“灼”、“吾”、“仞”、“遂”、“穿”、“旷”、“烘”、“煎”、“地”、“妖”、“裔”、“说”、“宫”等字,都能拆开分析:“初”可拆为“刀”、“衣”,“看”可拆为“手”、“目”,“采”可拆为“爪”、“木”,“诂”可拆为“言”、“古”,等等。
拆开之后的每一个分体,都可单独成字。
这些分体,有的是独体字,有的仍是合体字,仍可继续拆开分析,直到全部分体都是独体字为止。
例如,“语”字可拆成“言”、“吾”,“燃”字可拆成“火”、“然”,“然”又可拆成“火”、“肰”,“肰”又可拆成“月(肉)”、“犬”,等等。
这些情况,说明了合体字内部的层次性。
所有合体字都是会意字或形声字。
在《说文解字》中,独体字被称为“文”,合体字被称为“字”。
“文”是个独体字,本义是花纹。
“字”是个合体字,从宀(义为房屋)、从子(婴儿),其本义是“人及鸟生子”。
说文解字中形声字的形符的作用
形声字是指由形符和声符组成的字。
其中,形符用于表示字的意义,声符用于表示字的读音。
形声字的形符起着表示字义的作用,而声符则起着表示字音的作用。
形符通常采用象形、指事或会意的形式来表示字义。
通过形符,读者可以大致猜测出字的意思。
例如,“木”字的形符就是由一个象木的形状构成的,表示与树木有关的事物。
因此,当我们看到以“木”为形符的字时,可以初步猜测这个字与木材、森林等概念有关。
然而,形符并不总能准确地表示字义,有时候也需要依靠声符来辅助理解。
声符一般借用与字义相关的已有字的读音,来表示新字的读音。
通过声符的作用,读者可以准确地掌握字的发音。
例如,“木”字的声符是“目”,我们可以从已知的“目”的读音(mù)来推测“木”字的读音也是“mù”。
总的来说,形声字的形符帮助读者猜测字义,而声符则帮助读者掌握字的读音。
形符和声符相互配合,使得形声字在表示字的意义和读音方面更加准确和便于理解。
形声字与声符意义关系的考察
杜恒联;李开
【期刊名称】《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26)005
【摘要】形声字与声符的意义关系大致有五种:第一种,形声字与声符在意义上完全重合;第二种,形声字表达了声符的引申义;第三种,是第二种情况中的声符被一个同音字所替换,从表面上看来,形声字与声符在意义上没有关系;第四种,形声字的意义里面蕴含着声符以其语音所表达的这个形声字的语源义,声符具有示源功能;第五种,形声字与声符在意义上没有关系.
【总页数】4页(P27-30)
【作者】杜恒联;李开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
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
【相关文献】
1.声符性质不同的三种形声字——母文孳乳字、[狭义]右文表义字、纯声符形声字[J], 杨晓宇
2.声符字假借义中无文献用例的形声字声符示源考——以《说文·人部》形声字为参照系 [J], 龙仕平
3.《说文·人部》声符字假借义无文献用例形声字声符示源考 [J], 龙仕平;朱俊晓
4.关于形声字究竟是"形符表义"还是"声符表义"的考察 [J], 张栋鑫
5.论“声符示源”的理据性和可论证性——以“委”作声符的一组形声字为研究对象 [J], 吕胜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说文解字中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作用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字典,它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其中,形声字是一种特殊的汉字,它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
形符是指汉字的外形,而声符则是指汉字的音韵。
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在汉字的构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形声字是汉字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
形符是指汉字的外形,它通常是由一些基本的笔画组成的。
而声符则是指汉字的音韵,它通常是由一个或多个音节组成的。
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它们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汉字。
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在汉字的构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形符是汉字的基本构成单位,它决定了汉字的外形和结构。
形符的不同组合方式可以构成不同的汉字,这些汉字在形状上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意义却有着一定的联系。
例如,“人”、“入”、“八”等汉字都是由一些基本的笔画组成的,它们的形状不同,但它们都与人体的形态有关,因此它们的意义也都与人体有关。
声符是汉字的音韵部分,它决定了汉字的发音和读音。
声符的不同组合方式可以构成不同的音节,这些音节在发音上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意义却有着一定的联系。
例如,“人”、“任”、“仁”等汉字都含有“人”这个音节,它们的发音不同,但它们的意义都与人有关。
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它们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汉字。
形符和声符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两种。
直接关系是指形符和声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联系,它们的组合方式可以直接反映出汉字的意义。
例如,“人”字的形符是由“亻”和“二”两个部分组成的,其中“亻”表示人的形态,“二”表示两条腿,这两个部分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人”字的形状。
而“人”字的声符是“人”,它表示人的音韵,与形符的意义相符合,因此“人”字的形符和声符之间存在着直接关系。
间接关系是指形符和声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它们的组合方式不能直接反映出汉字的意义。
论形声字声符表意特点形声字是汉字中一个重要的构词方式,它的特点在于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形旁表形,声旁表音,二者合成表意。
形声字在汉字中占的比例很大,可以说是汉字的主要构词方式之一。
下面就形声字的声符表意特点进行一些阐述。
一、声符表音声符是形声字的一个构成部分,它可以表音。
声符的作用就是通过它的音的使用,来确定形声字的读音和发音。
在形声字中,声符通常放在字的右边,形旁在左边。
它们的结合在形声字的发音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意符表意意符是形声字的另一个构成部分,它可以表意。
意符是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这个构词方式可以很好地表现汉字的形与音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种形声字的构成,我们可以认识到汉字精髓的妙处在于形和音的巧妙结合,从而达到了形、音、义的协调统一。
三、形声字的构成形声字的构成,即形与声的结合,能真实地反映出汉字中思想的精髓所在。
形声字的构成来源于古代的表意文字,那时候还没有字母文字这种方法。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文字中,很多成词的方式都是从所指的物体或实体的形状或声音切入的。
例如“夏”字,夏指的是炙热的季节,而夏字中的“火”表现出它的炎热,并结合声符“叚”,来表示它的读音。
再如“花”字,表现出花的美丽和缤纷,其由“艹”表形,而“化”则表现出花的美丽,同时也表现出了它的读音。
四、形声字的记忆和使用形声字的构成非常具有时代性和文化特色。
在学习汉字时,我们需要掌握形声字的结构,学会通过形声字的组合来记忆汉字,同时也可以发现一些相似和相对的汉字,这样能减小记忆难度,提高汉字的识记能力。
在使用汉字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形声字的结构,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生僻字和古汉字,从而能更好地读懂古代文献和书籍。
总之,形与音的巧妙结合是汉字的一大特色,也是汉字的魅力所在。
形声字的声符表音,意符表意特点,不仅表现出了汉字中思想精髓的独特性,而且在汉字的学习和使用中具有较大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论形声字声符表意特点
形声字是汉字中的一种,它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形旁表示它们所指的事物的形状或特征,声旁表示它们的读音。
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的组合,能够准确地表达事物的意思和读音,这是形声字的独特特点之一。
形声字的造字过程是十分精巧的,往往能够通过字形和声旁直观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木”字的形旁表示了它的本质是与木头有关的事物,“目”字的形旁表示了它的本质是与眼睛有关的事物。
通过形声字,读者不仅能够读懂文字,还能够直观地了解事物的形态和特征。
形声字还能够帮助读者准确地理解字义。
通过学习形声字,读者能够通过字形和声旁来推断一个字的含义,进而准确理解整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这在汉语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读者更容易地掌握和理解汉字。
形声字还有助于提高记忆和识字能力。
由于形声字的造字过程是精巧而巧妙的,它的字形和声旁能够让读者更容易地记住一个字的写法和读音。
这有助于读者更快地掌握和记忆大量的汉字,提高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
形声字的表意特点使之成为了汉字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字形式。
它的独特造字方式和表意方法,为汉语的学习和使用提供了便利和帮助,使汉语书写更加准确和生动。
形声字在中国的汉字文字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形声字的表意特点也是汉字的一大特色。
形声字的字音和字义是相互关联的,这为汉语的表意方式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式。
通过形声字,读者不仅仅可以看到一个字的外形和读音,还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其所指的事物的特征和本质。
这种表意特点也是汉字书写的魅力之一。
论形声字声符系统(一)陈晓强【摘要】对大多数形声字而言,其声符的基本功能是示源。
要素的功能决定系统的性质,从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切入是认识形声字声符系统的关键。
要素、结构、功能是考察系统的三个基本角度,本文重点讨论形声字声符系统的要素与结构。
形声字声符系统的基层元素是形声字,最小子系统是核义素相同的同声符形声字。
以此为基础,形声字声符系统层级而上,呈现出由个体声符至互通声符、由本族通用至同音借用、由微观系统至宏观系统的复杂结构。
【期刊名称】《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35)001【总页数】7页(P63-69)【关键词】形声字;形声字声符;形声字声符系统【作者】陈晓强【作者单位】[1]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23形声字声符系统,是一个被学界屡屡提及的概念,例如黄德宽先生认为:“作为记录语音的符号,声符的选用相对集中,加之新的形声字的孳乳往往以声符为核心,逐步形成了一个基本声符系统。
”[1]然而,声符系统到底如何存在,该如何把声符系统揭示出来,却很少有学者对此进行论述。
学界对“声符系统”这一概念的使用和理解,多是笼统地指形声字声符在某一历史阶段或整个历史阶段的总体状况。
形声字声符的总体状况或许是系统存在,但如果没有微观的要素、结构、功能分析,“系统”一词只会是一件华而不实的装饰品。
系统的性质首先取决于要素的功能,对大多数形声字而言,其声符的主要功能是示源,因此,我们认为从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切入是认识形声声符系统的关键①。
传统小学中的“右文说”,已一定程度上涉及到同声符形声字的系统功能分析。
但是,如果摆脱声符形体的束缚,我们会发现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声符所参构的形声字,往往在一个或多个词源意义下互通,例如下文表2、表3反映。
这一现象,我们称之为“声符互通”[2],深入研究形声字声符互通现象,我们发现形声字声符更大的系统性体现在声符与声符之间的相互关联中。
略论形声字形符和声符的关系形声字从产生至今,学者们已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主要从形声字的形成过程入手,对形声字形符和声符的主从关系进行了探讨。
标签:形声字形符声符汉字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在全部汉字中,形声字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
早在殷商时期,形声字已为数不少,“在卜辞里,形声字已经很不少,大约占全部字数的百分之二十左右。
”[1]其后,形声字的数量更是不断地增加,“中国文字在近古期以后,几乎完全是形声字。
《说文》九千多字里面,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的《六书爻列》所载形声字就占了八千五十七字,约十分之八。
”[2]如今,形声字已成为汉字的主体,占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随着形声字的增多,关于形声字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许慎是界定形声的第一人,他在《说文解字·叙》中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3]此后,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形声字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研究。
后人普遍认为,形声字是由形符与声符组成的,但二者的主从关系如何,学者们有不同的见解。
本文从形声字的形成过程入手,借鉴前贤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形声字形符和声符的主从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形声字指凡能分析出形符和义符的字,即广义上的形声字,包括亦声字、用形声的方式造出的字以及通过加注义符、声符和形体讹变而形成的字。
众所周知,象形是使用最早的造字法,“要表达哪个事物的名称,就用线条把哪个事物的简要特征外形描绘出来。
但这种方法局限性较大,它不但不能为事物的专名和表示语法关系的词以及表达抽象概念的词配各种书写形式,而且也不能为所有的实词创造一个象形符号。
为了克服这种局限,人们又使用了指事和会意两种方法。
有些词义没法用描绘事物外形的方法来表示,则使用抽象的形体来表示,还可以把两个象形字或指事字会合起来,表示一些词的意义。
”[4]“但表意文字局限很大,象形、指事、会意之法只能通过直观的形象来表示词语中一些具体的事物,不能满足完整记录汉语的需要。
”[5]尤其是一些虚词和表示抽象概念的词,已无法为它们造字。
为了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人们在运用文字的过程中使用了假借的方法,造出了同形同音而异义的假借字。
假借字“是指本为A词造的字,如果把它作为表音符号,借来记录其他音同或音近的B词或C词的时候,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6]假借的出现,暂时缓解了语言内部字少词多的不平衡现象。
但假借也不是一种万能的造字方法,随着假借的广泛应用,新的问题出现了,由于一字一音兼表数义,这给交际带来了不便,尤其是书面阅读,一字数义,容易造成歧解。
由于假借自身存在这样的缺陷,就要求人们对这种造字法做出更合理的改造。
为了便于认读,使汉字更准确地记录语言,人们从象形表意、借字表音中得到了启发,利用在原字上添加区别符号的方法,造出了新字。
蔡永贵先生在《论形声字的形成过程》一文中说:“经考察现有的一些重要的古文字资料,我们认为,从表意字到形声字中间主要经历了‘改造假借字的阶段’,‘母文加上事类符号(类属标志)分化新字的阶段’,以及‘在表意字上注音的阶段’;然后才改变了最初的无意识、不自觉的状态,发展到了有意识、自觉地创造真正的形声字的阶段。
”[7]本文采用的就是这种分类,我们刚才讨论的就是改造假借字的阶段。
需要说明的是,蔡永麦说的形声字指的是“形声相益”的形声字,即半形半声的形声字。
如“莫”字,甲骨文作“暮”,本为“暮”的初文,后由于语言中作代词的“莫”没有代表字,人们便借“莫”表“莫”(表示词)。
这样,同形同音字“莫”记录了“暮”和“莫”两个字。
时间久了,就很难分清本义和借义,给阅读和交际带来了不便。
为了使文字的形和义有明确的联系,便于人们对词义的把握,人们便在记录“暮”的字上,加“日”为外部标志,表示这个字是记录与“日”有关的“暮”莫的字,并最终形成了“暮”字。
“莫”在造字之初是独立表意的。
除此之外,还有孰——熟、可——何、义——仪等字,我们不再一一说明。
文字产生之初,形、音、义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演变和词汇的日益丰富,语言内部形、音、义这种一一对应的平衡性渐渐被打破了,出现了一字记数词表数义的现象。
当文字的承载量超过一定的度时,文字就不能准确地表义了,在这种困境的逼迫下,人们在用字的过程中想出了在原字上加事类符号造出新字的办法,用这一方法造出的字,我们称之为“母文类属字”。
“母文说”[8]是蔡永贵先生在深入研究右文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它是这样一种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词义也日益增多,出现了一字兼表数义的情况,这给解读带来了许多的不便。
为了明确该字所表示的各个意义,就在该字上加注了指示字义的类属标志,分化出了与原义相对的成系统的汉字。
由于这些分化字的形音义都来源于该字,故该字被称为母文。
如“哥”,《说文·可部》:“哥,声也。
从二可。
古文以为謌字。
”[9]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发声之语。
”[10]“可”的本义指“声”,又表歌唱之义,《说文·可部》:“哥,古文以为謌字。
”后来用“歌”表示此义。
《说文·欠部》:“歌,咏也。
从欠,哥声。
謌,謌或从言。
”[1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汉书》多用哥为歌。
”[12]《史记·燕召公世家》:“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
”[13]加“言”是为了指示该字与“言”有关。
从意义上看,“歌”是“哥”原来就有的,由于“歌”字加了表示意义类属的“言”,使该意义更加具体;从字形上看,“歌”字形体中包含母文“哥”的形体;从字音上看,由于“歌”是在母文“哥”的基础上产生的,且在“歌”字未出现之前由母文“哥”代行其职,因而字音也相同或相近,蔡氏称这类在形音义方面与母文相承的字为“母文类属字”。
再如“監”,在“鑑(或作鑒)、𥌈”出现前,母文“監”已代行表其意义。
《诗经·邶风·柏舟》:“我心匪鑒,不可以茹。
”毛亨传:“鑒,所以察形也。
”郑玄笺:“監,本又作鑒,甲暂反,镜也。
”[14]《周礼·天官·凌人》:“春始治鑑。
”郑玄注:“本或作監,音同甀。
”[15]《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監其德也。
”杜预注:“監,本又作鑑。
”[16]監引申有观看、察看义,即视也,增目为“𥌈”。
《说文·目部》:“𥌈,视也。
从目,監也。
古衔切。
”[1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诂》:監、瞻、临、涖、頫、相,视也。
按《释文》曰:監字又作𥌈。
然则《小雅》何用不監亦可作𥌈,𥌈亦当为临视也。
”[18]由以上分析可知,“改造假借字阶段”和在“母文加上事类符号分化新字”的阶段,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原字上加区别符号产生的字,在新字产生之前,原字已表示着其读音和意义,加区别符号只是为了使表意更明确、更具体。
在本文中,我们把原字看作声符,那么区别符号就是我们所说的义符了,而这些在原字上添加区别符号产生的新字,是以声符为主,以形符为辅的。
在真正的“形声相益”的形声字出现之前,还经历了“在表意字上注音的阶段”。
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产生的新字,“只是给不易认读的字附注了音读标志,使易于认读,或只是给一些易引起误会的专形象形字,附加音读标志,辅助说明该字是读某音之物,以别于类似的专形字。
这样的字意义完全是由原字表示的,注音偏旁与字无涉,可有可无。
”[19]例如“齿”,甲骨文作“齿”,后其金文加音读“止”,可其义在“齿”,与“止”无关。
这种在原字上增益声符而构成的形声字,原字即形符表示着其读音和意义,声符只是起提示音读的作用。
可见,在此类字中,声符处于从属的地位。
用假借的方法虽然解决了一些用字记词的问题,但是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同时又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
“例如同形同音异义和异形同音同义,以及由字形难以知晓字义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人们就想到了一种新的方法,即形声相益的方法。
”[20]“形声相益”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序》:“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2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形声相益,谓形声会意二者也。
有形则必有声,声与形相軵为形声。
”[22]也就是说:“在一个汉字中,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表示语素的声音,一部分表示语素的意义。
”[23]即形与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二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此类形声字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半主形半主声”形声字。
“这种形声相益的方法比其它方法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运用这种方法能够创造出大量汉字,满足记录汉语词的需要。
用这种方法造出的形声字,既有表音成分,又有表义成分,这就不会象假借字那样容易造成误解。
这种字既便于知道它所代表的词的声音,又便于了解它的意义,给认汉字的人以方便。
这种字一般用已有的汉字作为字符重新组合,在汉字体系中,并不增加新的字符,便于人们记忆。
总而言之,在汉字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形声字这种汉字的整体功能是最优的。
这样,形声字在全部汉字中占有绝对优势就是很自然的了。
”[24]正是因为形声相益的形声字自身带有这么多的优势,所以它才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注释:[1]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125.[2]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书店,1981:102-103.[3][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4]张玉金.形声字文化[A].袁晓园.汉字汉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97.[5]周雪梅.略论形声字声符的示音功能[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1):125.[6]蔡永贵.论形声字的形成过程[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7.[7]蔡永贵.论形声字的形成过程[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3.[8]蔡永贵,李岩.“右文说”新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1).[9][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01.[10][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497.[11][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79.[1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04.[13][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1550.[14]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2:296.[15]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2:1783.[16]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2.[17][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72.[18][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32-133.[19]蔡永贵.论形声字的形成过程[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4.[20]张玉金.形声字文化[A].袁晓园.汉字汉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97.[21][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314.[2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754.[23]张玉金.形声字文化[A].袁晓园.汉字汉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97.[24]张玉金.形声字文化[A].袁晓园.汉字汉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99-100.(杨晓芳丁石林银川宁夏大学人文学院7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