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机器人为载体的机电综合创新平台构建与实践
- 格式:pdf
- 大小:3.37 MB
- 文档页数:5
机电综合实训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建设实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机电综合实训领域,虚拟仿真教学平台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工具。
本文将介绍机电综合实训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建设实践。
机电综合实训是指通过使用机电设备和工具进行实际操作和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
传统的机电综合实训通常需要大量的设备和场地,并且还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而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则能够通过计算机和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出真实的机电设备和操作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和训练,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在机电综合实训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设备和环境的建模。
通过3D建模软件,可以将真实的机电设备和实验环境进行建模,包括设备的外观、内部结构和操作步骤。
还需要根据实际操作过程,设置合适的物理特性和参数,以使虚拟设备的运行和反应与真实设备尽可能一致。
建立好机电设备和环境的模型后,接下来需要进行虚拟仿真教学场景的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合适的实训场景和任务。
在电路实训中,可以设计不同电路的搭建和调试任务;在机械加工实训中,可以设计不同工件的加工工艺和操作步骤。
还可以设置不同的难度级别和评价标准,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建设完成后,需要进行实验验证和评估。
通过邀请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可以检验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表现,对虚拟仿真教学平台进行评估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机电综合实训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建设实践可以提供更加便捷和安全的教学环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虚拟仿真教学平台还可以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实训内容和学习进度。
机电综合实训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建设实践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通过建立机电设备和环境模型,设计合适的实训场景和任务,进行实验验证和评估,可以提高机电综合实训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机电创新实践课程实践总结报告班级:机械工程系机电15-1班姓名:李振、陈再兴、董旭、刘洋洋、刘博文实践名称:慧鱼机器人创新组合与实践实践地点:实验1号楼203实践时间:2018.10.30指导教师:王仲文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完成时间:2018 年10 月31 日目录一、实践目的及内容 (3)1.1 实践目的 (3)1.2 实践内容 (3)二、实践用设备及仪器 (3)三、实践结果分析 (4)3.1 烘手机模型 (4)3.2 红绿灯模型 (5)3.3 温度控制器模型 (7)3.4 冲压机模型 (9)四、团队分工介绍 (11)五、个人收获与总结 (11)一、实践目的及内容1.1 实践目的1. 掌握ROBOPRO接线板基本组成,能够依据实际需求搭建配套硬件。
熟练使用ROBOPRO软件各类命令,能够依据需求完成软件编制,锻炼创新思维与创新设计能力。
2. 熟悉慧鱼机器人模型的各个模块,了解慧鱼机器人的基本结构。
了解慧鱼机器人组件的功能,掌握慧鱼机器人组件的组合方法。
3. 能够利用慧鱼机器人的组件和控制模块进行机构创新组合,能够运用编程软件对慧鱼机器人进行运动控制。
1.2 实践内容1. 对照ROBO接口板介绍手册,学习接口板构成以及数字量输入I1-I8、输出M1-M4或者O1-O8、模拟电压输入A1和A2、I/O扩展板用插槽等相关模块的作用以及使用方法。
对照软件功能介绍模块,结合接口板实际测试“输入”、“输出”、“开始”、“结束”、“赋值”和“延时”等19个软件功能模块命令特点以及实现形式。
2. 自行设计完成一个控制程序,并用软件完成编辑,下载到对应的接口板中。
3. 学习并认识“慧鱼”创意模型使用手册中已搭建的示例模型,选取3种手册中的示例模型并进行搭建,研究并完成的ROBOPRO软件编程及机器人控制。
进行创新设计,自我命题,并完成搭建、演示,讲解设计原理、运动原理以及规划用途等。
二、实践用设备及仪器1. 实验设备及仪器“慧鱼”创意模型组合包、“慧鱼”专用电源、个人计算机、“慧鱼”专用智能接口板和ROBOPRO软件。
机电综合实训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建设实践近年来,随着虚拟仿真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综合实训虚拟仿真教学平台逐渐成为了机电类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工具。
该平台可以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模拟真实的机电设备和操作环境,将实际操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实用的学习体验。
基于此背景,本文将结合我校机电综合实训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建设实践,探讨如何有效地建设和利用这样一种虚拟仿真平台。
机电综合实训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建设需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
教师团队应对教学目标进行详细分析,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然后,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功能模块和教学内容。
可以包括机械结构设计与分析、电气控制与配电、自动化控制与编程等模块,针对不同层次和专业方向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难度。
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建设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和资源。
可以利用三维建模软件进行机械结构的建模与设计,利用电路仿真软件进行电气控制与配电的模拟,利用PLC编程软件进行自动化控制的编程等。
可以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将平台与实验室设备、教学资源等进行集成,实现资源共享和教学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为教学过程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辅助。
机电综合实训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有效利用是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展示实际操作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操作要点。
学生可以通过虚拟仿真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机电综合实训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建设实践需要教师团队的共同努力和合理安排。
通过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利用现有的技术和资源,有效利用虚拟仿真平台,可以提高机电类专业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今后能继续深化机电综合实训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建设,推广应用,为机电类专业的教学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机器人创新性教学平台实践与探索报告:探索创新工作实践》摘要:创新性教学平台是将知识、素质、能力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平台,是大学生工程教育中的最高层次的教学平台,组建机器人创新性教学平台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动手实践能力,对专业知识的巩固和融会贯通、提升院校办学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机器人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具备多种新技术,而且具备趣味性,通过创新性的教学平台能充分引导学生创新动手的实践能力一、引言创新性教学平台是将知识、素质、能力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平台,是大学生工程教育中的最高层次的教学平台。
从全国高校工程培训中心创新实践发展可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获得了一定的重视,创新实践活动已经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以不同覆盖面进行。
从部分重点院校的创新性实践平台可以看出,目前创新平台多以机器人为主,这是因为机器人是一部精密机械组合体,是一个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它融合了造型、机械、电子、传感器、计算机软件硬件和人工智能等众多先进技术,是目前世界各国高校和研究所进行教学研究和工程训练理想的实验平台。
[1]机器人涉及到机、电、控制、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方面知识,可使学生得到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建构广域的工科知识基地,对材料、机械、电子、计算机硬件、软件科学、可编程控制和机电一体化流程有全面认识。
我校作为地方性综合院校,与重点高校相比,在各种科技创新活动中,机器人类创新项目的参与程度比较低,有关机器人创新实践教学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探索如何利用机器人模型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组建机器人创新性教学平台的意义和目的机器人研究是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技能训练、工程实践训练最理想的平台。
组建机器人创新性教学平台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动手实践能力,对专业知识的巩固和融会贯通、提升院校办学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创新动手实践能力,对专业的巩固和融会贯通。
机电类专业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及创新实践课程设计作者:闫娟杨慧斌来源:《求知导刊》2017年第30期一、引言市场调研发现,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存在无法适应的过程,由此可见,在注重学生理论学习的同时,应加强实践环节,做到理实一体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机电类专业(如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车辆工程等)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的传统专业,始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本文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开设的分布式控制创新实验为例,对机电类专业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及创新实践课程设计进行探讨。
二、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机电类专业创新实践平台建设要紧密围绕本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来进行,本类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需要一定的工程背景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需要学生接触各类实验设备,而不单单是计算机,而这些实验设备往往采用实际工程中所使用到的元器件。
如果不对这些元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有所了解则难以进行实验的带教,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工程背景。
2.机械、电气、控制多学科交叉,综合性较强多学科交叉是机电类专业的又一个显著特点,现代装备大多是机电一体化系统。
从机电类专业课程设置也可以看出,除了机械类课程之外,还会包含部分电气及控制类课程。
对于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来说,应该围绕培养机电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来进行实践教学活动。
因此,在实践平台建设以及实践类课程设置方面,都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三、机电类专业创新实践平台设计针对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以分布式控制创新实验建设为例,介绍机电类专业创新实践平台的设计。
1.平台设计应与实际相结合,并与时俱进分布式控制创新实验是一门综合性的创新实验,因此实验中应涵盖机电类学科控制部分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实际工程问题。
本实验的内容由机电一体化分拣系统控制实验、立体车库控制实验及液压伺服系统控制实验三部分内容组成,其中每个实验内容都从一个实际工业实例得出。
机电综合实训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建设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机电综合实训在技术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实训实践环节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传统的实训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设备昂贵、资源有限、时间不够等,导致实训效果不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发机电综合实训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这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虚拟仿真平台可以模拟真实的机电系统运行情况,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实训环境。
建设这样一种平台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实训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机电综合实训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建设实践进行研究,可以为实验教学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探索新的路径和方法,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机电综合实训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建设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建设这样的平台,可以提高机电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求。
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降低实训成本、减少安全风险,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仿真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建设机电综合实训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有利于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研究机电综合实训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建设的意义在于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2. 正文2.1 机电综合实训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概述机电综合实训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是一种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来模拟各种机电设备运行、故障排除等实际操作过程的教学平台。
通过该平台,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提升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该平台通常包括虚拟实验室、虚拟教学环境和教学管理系统等模块。
虚拟实验室可以模拟各种实际设备的运行情况,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各种实验操作,如装配调试、参数设置等。
虚拟教学环境提供了教学资源、实时指导等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管理系统则可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监控和评估,为教师提供数据支持。
机电系统创新与实践实验报告班级:01311001学号:1120100151姓名:刘峰慧鱼探索者机器人一、实验目的(1)认识了解“慧鱼”探索者机器人的工作原理;(2)了解ROBOPRO软件及编程;(3)了解慧鱼创意模型是如何控制和协调机构运动的,并熟悉慧鱼创意模型的组装。
二、设计内容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作业环境愈加复杂化,为了完成某类特殊任务,人们不得不进入危险环境。
然而人的生命健康是无价的,面临这样的问题人类不断探索智能化机器人以代替人的活动,从而降低人的劳动强度,避免危险环境的侵害。
例如在具有高强度辐射环境或高温度环境下作业或搜寻特殊珍贵物品,在具有不明爆炸物危险时,在地震导致土层疏松及地表面凹凸不平、出现较大沟壑等情况下开展救援或搜寻工作等,这些活动对操作人员存在巨大的生命威胁。
设计要求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完成危险任务。
三、实验器材(1)机器人“探索者”创意模型组合包;(2)“慧鱼”专用电源;(3)个人计算机;(4)“慧鱼”专用智能接口板;(5)ROBOPRO软件。
四、实验准备认识“慧鱼”创意模型使用手册中已搭建的示例模型。
找齐所组装的机器人“探索者”所需的器件,并准备好螺丝刀等工具。
五、实验内容1、参照“慧鱼”创意模型使用手册对机器人“探索者”进行组装。
2、编写控制程序,实现机器人“探索者”的前进、转弯、避障控制。
3、将程序导入,接通电源对机器人进行运动测试。
4、针对测试时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修正。
5、整理实验台,将个零件进行分类放置。
探索者完成图六、实验总结和体会这次实验意义比较大,通过对探索者机器人的组装和测试,了解到其前进和转弯的运动方式,同时很好的锻炼了我们的动手和合作能力。
慧鱼单臂电焊机器人一、实验目的(1)认识了解“慧鱼”单臂电焊机器人的工作原理;(2)了解ROBOPRO软件及编程,并对单臂电焊机器人行为进行编程控制;(3)了解慧鱼创意模型是如何控制和协调机构运动的,并熟悉慧鱼创意模型的组装。
构建以“机器人”为载体的机电工程实践平台培养大学生协同创新研究能力骆德渊,秦东兴,黄洪钟(电子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1731)摘 要:机器人技术涉及机械、电子、软件及控制等多个学科,是培养大学生协同创新研究能力的理想平台。
通过整合校内外各种优质机电实验教学资源,搭建起以机器人为载体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构建以机器人为载体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协同创新人力资源支持。
关键词:机电工程实验教学;协同创新;创新型国家;机器人技术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2-4956(2013)07-0201-03Constructing mechatronic engineering practical platformbased on robot to culture ability of collaborativeinnovation research of college studentsLuo Deyuan,Qin Dongxing,Huang Hongzhong(School of Mechatronic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Technology of China,Chengdu 611731,China)Abstract:Multidisciplinary such as mechanics,electronics,software,control,etc.is involved in robotictechnology,which is the suitable platform to culture the ability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Through integrating all kind of high quality mechatronic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sources,the platform toculture the ability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robot is built,and the construction ofsystem to culture the ability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robot is realized,and thenew mode to culture the ability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explored.The target of all ofthese is to provide human resource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ountry.Key words:mechatronic engineer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collaborative innovation;innovative country;robotic technology收稿日期:2012-12-20 修改日期:2013-03-26基金项目:电子科技大学重点教改项目的资助(2010XJYZD009)作者简介:骆德渊(1970—),男,四川成都,工学博士,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智能机器人研究与工程训练中心管理工作.E-mail:luodeyuan@163.com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协同创新”的重要思想,强调“政、产、学、研、用”各主体要围绕国家需求,瞄准世界一流,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开展协同创新,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第42卷第3期教学研究Vol.42No.32019年5月Research in TeachingMay 2019以机器人为载体的机电综合创新平台构建与实践丁长涛∗㊀吕原君(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电子工程学院,浙江绍兴312000)㊀[收稿日期]㊀2018-12-20㊀㊀㊀[基金项目]㊀2018年绍兴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重点项目(SXSJG201815)㊀[作者简介]㊀∗丁长涛(1983-),男,山东东营人㊂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人技术㊂㊀㊀[摘㊀要]㊀以机器人为载体,从系统的角度构建了 六位一体㊁双向融合㊁三维递进 的机电综合创新平台,以期解决高职机电资源融合较弱㊁学生综合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㊂通过有效整合软件与硬件㊁机械类与电子类课程实训㊁竞赛与能力㊁运行机制与人文活动㊁师资队伍与教学方式㊁创新与创业等六方面内容,对学校和工作岗位的机电综合知识进行了双向融合,利用机电综合创新平台完成了理实一体化知识的学习㊁应用和创新㊂基于该平台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实践表明以机器人为载体构建机电综合创新平台,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是一种有效融合机电资源的重要方式㊂㊀㊀[关键词]㊀机电综合创新平台;机器人;六位一体;双向融合;三维递进㊀㊀[中图分类号]㊀G 642.0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 ㊀㊀[文章编号]㊀1005-4634(2019)03-0112-040㊀引言机器人是一个集机械设计与制造㊁电子信息技术㊁控制理论与工程㊁机器视觉技术㊁信息融合技术㊁交互设计等诸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学科㊂‘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㊁智能化,重点发展机器人等领域㊂工业和信息化部㊁发展改革委㊁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出台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引导我国机器人产业快速㊁健康㊁可持续发展[1,2]㊂各省市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地方产业发展,比如,2017年浙江省发布了‘浙江省 机器人+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机器人在浙江省经济社会各领域应用中需取得重大进展[3];‘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中指出重点发展机器人等十一类产业[4]㊂通过调研发现,在国家㊁地方发展的大背景下,目前国内大部分机电综合创新平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5-9]:(1)平台缺少与国家地方发展的紧密联系㊂大部分机电综合创新平台,仅考虑了对之前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实训,并没有充分考虑国家宏观政策及发展需求,对工作岗位和学校现有条件的融合并不充分,大部分平台缺乏与学生就业㊁创业的无缝接轨,出现了与国家地方发展相脱节的现象㊂(2)平台智能化㊁现代化程度并不高㊂现有的大部分机电综合创新平台往往体积较大㊁质量较重且价格较为昂贵,设备较为传统,缺乏包括机器视觉在内的智能化知识,很难实时对相关问题进行智能化处理㊂(3)平台所涉及的硬件㊁软件较为单一㊂目前一些机电综合创新平台所涉及的机械类和电子类课程数量偏少,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且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因此很难对学生之前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训练㊂(4)平台较难深入开展创新性工作㊂利用现有大部分机电综合创新平台,较难形成创新型师资队伍,不利于创新性工作的开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一些难度㊂此外,现有大部分机电综合创新平台并没有紧密联系国家㊁省㊁市相关竞赛,由于缺少竞赛,创新能力很难得到长期有效提高,平台的运行容易出现 走下坡路 的情况㊂1㊀机电综合创新平台的主要内容1.1㊀ 六位一体 的机电综合创新平台图1所示为 六位一体 的机电综合创新平台, 六位 分别指 硬件+软件 机械类相关课程实训+电子类相关课程实训 竞赛+能力第3期丁长涛㊀吕原君以机器人为载体的机电综合创新平台构建与实践113㊀运行机制+人文活动 师资队伍+教学方式 和 创新+创业 等六方面的内容; 一体 指以机器人为载体构建机电综合创新平台㊂图1㊀ 六位一体 的机电综合创新平台具体地讲,(1)机器人硬件主要包括单片机㊁传感器㊁电机及其驱动㊁电路板㊁传统加工制造设备㊁先进加工制造设备等硬件;机器人软件主要包括编程软件㊁视觉软件㊁电路板设计软件㊁机械设计软件等㊂通过设置不同的项目,综合运用上述硬件和软件,完成机器人的设计㊁加工㊁装配㊁调试㊁维护与保养等内容㊂(2)基于机电综合创新平台,完成机械类和电子类相关课程中知识点的实训,主要包括以下课程:‘电机与拖动“‘机械设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应用“和‘单片机技术与应用“等㊂(3)基于机电综合创新平台,学生将参加国家㊁省㊁校等各级各类机器人竞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㊁专业知识运用能力㊁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㊂(4)构建并实施机电综合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过程控制闭环反馈调节机制㊁激励机制㊁质量评估机制㊁合作竞争机制㊁保障机制等内容,通过上述运行机制保障该平台的正常运行㊂此外,基于该平台举办一系列的人文活动,如茶话会㊁户外活动㊁游戏娱乐等,以增进师生友谊,营造和谐团结的氛围㊂(5)基于机电综合创新平台完成创新型师资队伍的组建,该队伍包括专家教授㊁高级工程师㊁高级实验室㊁高级技师以及富有活力的讲师与助教等㊂该平台将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比如老师教学生㊁老生教新生㊁小组讨论㊁师生互学㊁混合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等,从而便于不同问题的解决㊂(6)基于该机电综合创新平台开展诸多创新活动,比如机械类创新㊁电子类创新以及综合类创新等㊂基于该平台将开展机械类㊁电子类㊁综合类的创业活动,以便学生实现管理者㊁企业家的愿望㊂1.2㊀ 双向融合 的机电综合创新平台如图2所示,学校和工作岗位中的专业知识通过机电综合创新平台进行双向融合,一方面基于以机器人为载体的机电综合创新平台,对之前所学课程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复习㊁巩固㊁训练和创新,从而使得学生更容易胜任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对已毕业学生的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对机电综合创新平台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整㊁优化,进而调整课程实训的相关内容㊂通过机电综合创新平台对学校和工作岗位不断双向融合,实现三者稳定㊁协调㊁有序的发展㊂图2㊀ 双向融合 的机电综合创新平台1.3㊀ 三维递进 的机电综合创新平台三维递进 的机电综合创新平台指以机器人为载体,从理实一体化知识学习,到理实一体化知识应用,直至理实一体化知识创新㊂如图3所示,第一层为学习层,主要学习理实一体化知识;第二层为应用层,主要实现对理实一体化知识的应用;第三层为创新层,在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基础上,实现理实一体化知识的创新㊂通过上述 三维递进 的机电综合创新平台不断提高学生机电综合创新能力㊂图3㊀ 三维递进 的机电综合创新平台114㊀教学研究20192㊀机电综合创新平台的构建流程与实施主体㊀㊀以机器人为载体的机电综合创新平台的构建流程如图4所示,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通过查阅资料㊁走访企业以及到一些兄弟院校学习取经,收集整理调研资料;(2)基于上述调研资料,分析机电综合创新平台目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确定以机器人为载体的机电综合创新平台的主要内容;(3)宏观上制定并优化机电综合创新平台的构建方案与运行机制;(4)分步建设 六位一体㊁双向融合㊁三维递进 的机电综合创新平台;(5)机电综合创新平台的试运行,采用 三维递进 的方式锻炼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6)分析机电综合创新平台的运行效果,判断机电综合创新平台是否符合要求;(7)若不符合要求,需要对平台及时调整与优化;若符合要求,机电综合创新平台正式投入运行,但仍需定期对该平台检查㊁调整与完善,以适应国家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㊂图4㊀机电综合创新平台的构建步骤图㊀㊀图5所示为机电综合创新平台的实施主体,本平台主要采用教师指导㊁学生维护㊁企业参与的方式实现其运行与发展㊂具体地说,教师结合学校和企业岗位,完成机电综合创新平台的架构与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搭建机电综合创新平台,并维护㊁保养机电综合创新平台的正常运转;企业结合人才需求情况以及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参与到该平台的建设中㊂教师㊁学生㊁企业协同工作,共同推动机电综合创新平台的发展㊂图5㊀机电综合创新平台的实施主体3㊀机电综合创新平台的成效1)如图6所示,搭建了以机器人为载体的机电综合创新平台,该平台较为智能,比如该平台的大部分机器人具有视觉识别㊁路线自动规划㊁越障等功能㊂编制并优化了机电综合创新平台的相关规章制度,从而保障了机电综合创新平台的正常运行㊂2)基于机电综合创新平台,举办了校级技能文化节中的多个项目,如智能机器人竞赛等㊂在机器人领域获得了许多成绩,如在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中获奖34项,其中,一等奖22项㊁二等奖8项㊂3)通过机电综合创新平台综合锻炼团队的创新能力,已取得诸多创新性成果,如已申请学生国家发明专利2项等㊂4)机电综合创新平台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学生就业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㊂近几年来,第3期丁长涛㊀吕原君以机器人为载体的机电综合创新平台构建与实践115㊀一批学生被知名企业录取,比如上海铁路局㊁杭州地铁㊁绍兴轨道交通㊁海亮集团等,许多学生在企业中发挥了技术骨干作用㊂此外通过机电综合创新平台的锻炼,有些学生创办了与机器人相关的企业㊂5)基于机电综合创新平台对专业课程知识进行教学,学生更容易掌握专业知识点,比如‘电机与拖动“讲述机器人电机的驱动力,‘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讲述机器人的各种传感器及其功能实现,‘机械设计基础“讲述机器人的硬件设计等,通过机器人实物进行教学,激发了学生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㊂图6㊀智能机器人及其运行场地4 结束语本文以机器人为载体,采用教师指导㊁学生维护㊁企业参与的方式,构建了 六位一体㊁双向融合㊁三维递进 的机电综合创新平台,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㊂实践表明以机器人为载体构建机电综合创新平台,能够有效融合高职机电资源,提高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培养国家社会所需的优秀机电类人才㊂本平台为本校其他专业开展综合实训起到了示范推广作用,为兄弟院校构建机电综合创新平台提供了重要参考㊂参考文献1 巴世光郭湘君.面向 中国制造2025 高职机电类专业转型与提升的路径研究 J .职教论坛2016 27 66-71.2 翟万江. 十三五机器人总动员千亿元智能制造产业盛宴将开席 盘点‘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里的那些干货 J .中国科技产业2016 5 42-43.3 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 机器人+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 . 2017-07-14 2018-12-20 .ht-tp ///art/2017/8/8/art_1097558_5852.html.4 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的通知EB/OL . 2016-02-17 2018-12-20 .ht-tp ///art/2016/2/17/art_37173_261403.html.5 陈进熹魏宏玲.基于学期项目的机电综合实训环节构建 J .辽宁高职学报2015 17 12 81-83.6 孙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机电综合实训课程开发与实践 J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10 3 88-89.7 郭魂唐国兴张徐兵等.机电综合实训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J .机械2009 36 8 45-47.8 李小兰.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系统设计 J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28 1 34-36.9 胡斌.基于机械工程师能力培养的机电液综合实训平台创制 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 29 6 71-74.下转第124页124㊀教学研究2019定的诗歌创作经验,还可提前加入诗歌爱好者群进行一些 联句 和诗歌创作的训练,有了这种实践,也就有了与学生平等交流㊁ 不怕露拙 的底气㊂此外,无论课堂还是课余,教师都可 下水 和学生进行 斗联 互动,激发他们学习和创作的兴趣㊂4㊀结束语斗联 是基于核心素养的一次教学模式实验㊂ 斗联 进入课堂,有效提升了课时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㊂ 斗联 过程中,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学习和创作的效率很高㊂经过几轮 斗联 ,一些学生已经能写出合律的绝句和律诗㊂当然, 斗联 只是诗歌的入门教学方法之一,要让学生真正精熟运用格律,还需要他们多记㊁多背,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写㊂现在的学生,语文基础都比较扎实,也都很聪明,要让他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在抒怀吟诵时不至于只能背几句古诗或凑几句 打油诗 ,或许需要教师们多研究一点引导的方法㊂参考文献1 朱自清.经典常谈 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2 白福臻.寒山社诗钟选 M .台北台北学海出版社1974 1.3 王力.诗词格律概要 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 7.Classical poetry creation teaching method researchFang Zhou-benNo.1High School of Jimo Qingdao Shandong266200China㊀㊀Abstract In view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it is necessary to organize the classical poetry writing in the classroom by appropriately reducing the difficulty simplifying the rules.In the process of"poetry games" the proficiency of poetry rhythm has been improved and the love of creation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also been stimulated.Curriculum stand-ards show that independent collaborative and exploratory learning is the basic way for students to learn Chinese.The use of "poetry games"in classical poetry can better embody this principle.㊀㊀Keywords"Poetry Connection"competition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modern poetry style creation practice (上接第115页)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electromechanical comprehensiveinnovation platform based on robotDing Chang-tao,Lv Yuan-jun(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Institute,Zhejiang Industry Polytechnic College,Shaoxing,Zhejiang312000,China)㊀㊀Abstract Both the integration of electromechanical resources and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ability are commonly weak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erefore a electromechanical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platform with the feature of"six-in-one, two-way integration and three-dimensional progressive"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robots from a systematic view.The platform effectively integrates six aspects:software and hardware,mechanical courses training and electronic courses training,competi-tion and ability,operating mechanism and humanity activities,teaching staffs and teaching model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The platform integrates electromechanical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from colleges and jobs.The above knowledge has been studied and applied as well as innovated based on the platform.A series of innovativ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obtained based on the platform.It shows that the platform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students'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ability,and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electromechanical resources.㊀㊀Keywords electromechanical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platform;robots;six-in-one;two-way integration;three-dimen-sional progress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