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干旱区空中水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899.07 KB
- 文档页数:8
高中地理干旱缺水问题的知识点高中地理干旱缺水问题的知识点高中地理方法之干旱缺水问题各科的提高是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大家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店铺为大家整理了高中地理学习方法之干旱缺水问题,希望同学们牢牢掌握,不断取得进步!(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1)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 (2)修建水库; (3)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4)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5)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 (6)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7)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 (8)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春季大量的积雪融水缓解了旱情)西北地区的干旱缺水:主要原因是深居内陆,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较少;风力大,蒸发强等因素有关。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学习方法之干旱缺水问题,希望同学们阅读后会对自己有所帮助,祝大家阅读愉快。
高考地理考点答题技巧:人口迁移整理了高考地理考点的简答题答题思路,供广大考生和家长参考,更多高考地理备考内容在高考频道。
高考地理考点:人口迁移简答题答题思路⑴ 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不同地区的人口和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
⑵ 人口迁移的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原因:经济原因⑶ 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①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②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⑷ 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
⑸ 高中数学四川人口迁出对当地的积极影响:① 缓解了本地区人地矛盾;② 加强了四川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③ 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我国是一个面积辽阔,气候多样的国家,旱灾和水灾是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了解我国旱灾和水灾的时空分布规律对于灾害防治和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时空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三个方面对我国旱灾和水灾进行简要阐述。
一、时空分布规律我国旱灾和水灾的时空分布规律主要受气候、地形、地质、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根据历史统计数据和研究成果,可以总结出以下时空分布规律:1. 地域分布我国旱灾和水灾的地域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和西部地区,其中西南地区受水灾影响较大,而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则更容易发生旱灾。
2. 季节分布我国旱灾和水灾的季节分布也呈现出明显的规律,一般来说,水灾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而旱灾则主要发生在春、夏两季。
3. 时间分布旱灾和水灾的时间分布规律与气候和降水情况密切相关,通常是在气候异常或特殊降水事件发生时出现。
另外,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旱灾和水灾的发生时段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二、主要影响因素我国旱灾和水灾的发生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外,人类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以下是影响旱灾和水灾发生的主要因素:1.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我国气候异常事件频发,特殊天气现象增多,如暴雨、干旱等,从而增加了水灾和旱灾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2. 河流湖泊的改变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兴建和河流湖泊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河流漫滩、河道淤积以及洪涝灾害和旱灾等问题。
3. 土地利用变化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城市化进程可能导致水土保持措施不力,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增加了水灾和旱灾的风险。
4. 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影响水资源的平衡,导致水灾和旱灾的发生。
三、应对措施针对我国旱灾和水灾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对措施:1. 建立完善的旱灾和水灾监测预警系统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手段,提前发现水灾和旱灾的迹象,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减小灾害损失。
基于SPEI干旱指数的西北地区干旱时空分布滕怀颐1冯克鹏1>2>3(1.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宁夏银川750001;2.宁夏节水灌溉与水资源调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夏银川750021;3.旱区现代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宁夏银川750021)摘要:基于中国西北地区145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960—2017年逐月降水量数据和逐月平均气温数据,通过计算不同时间尺度下的逐月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的西北地区的不同季节、年际以及年代际下的干旱时空分布,并采用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以及样条函数空间插值等方法对西北地区57a的干旱时空变化特点进行了探讨。
结果发现,从年际变化来看,西北地区整体SPEI呈下降趋势,表明该地区干旱情况逐渐加重。
从季节变化来看,西北地区四季极度干旱和重度干旱频率均随时间尺度的增加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加,中度干旱频率除秋季干旱频率一直增加外,春、夏、冬3季干旱频率均呈现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
由小波分析可知,西北地区在年际上存在着3~8a的周期的小尺度信号,在年代际上存在着12~ 15a和28~30a的大尺度信号,而7a和14a这2个周期在西北地区过去57a的干旱变化中起了主要作用。
由Mann -Kendall检验法可知,西北地区SPEI值在1995年发生突然减小的变异点,说明西北地区在1995年后由湿润转变为干旱,西北地区SPEI值下降趋势在2000年附近达到0.05显著水平,表明西北地区在2000年后干旱化加重趋势明显。
与历史资料对比发现SPEI干旱指数在表征西北地区干旱状况有较好的适用性。
关键词:SPEI干旱指数;西北地区;干旱变化趋势;多时间尺度;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中图分类号:S161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10430024干旱是普遍发生在全世界的一种气象灾害,是指由于水分收支或供求关系不平衡,从而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1]。
西北干旱区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问题的思考摘要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西北干区的水资源问题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面对大多数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河道缩短,终端湖泊萎缩或干涸,水质恶化;植被退化,草地面积减少;沙尘暴肆掠,生态环境恶化,给西部大开发中的的西北干旱区任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而水资源问题是限制西北干旱区区域经济发展最大的问题。
水资源与人口、经济、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是我们所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问题思考中国西北干旱区系指35°N以北,106°E 以西的内陆干旱区,包括新疆全境、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贺兰山以西的地区,土地面积约占中国总土地面积的 24.5%。
由于深居欧亚大陆腹地,平均降水量在 160mm 以下,基本上不产生地表径流,形成世界上最严酷的干旱区之一。
水资源属于一种不断循环更新的自然资源,但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还相当有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水。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
水资源不足以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瓶颈”因素。
而水资源是自然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最活跃要素,在自然演化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热口的增加,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近代工业的兴起,城市的扩张,热泪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用水需求,热泪采取的种种措施扩大水资源的开发,但是在取得短暂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如何科学合理的管好和用好有限的水资源,是短缺的水资源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世人所关注的重大课题。
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现状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水资源量少,只有220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值的1-4。
西北内陆干旱区土地面积约为全国的35%,耕地占全国的5.6%,人口占2.1%,水资源量为1303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4.6%。
干旱地区水文循环特征与水资源利用水,生命之源,万物之本。
然而,我国干旱地区的现实却是水资源短缺,水文循环特征独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干旱地区的水文循环特征与水资源利用。
一、干旱地区水文循环特征1.降水稀少干旱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因素,降水量严重不足。
这里的降水主要以雨的形式为主,降水的季节性、年际变化较大,且降水量逐渐减少。
2.蒸发强烈干旱地区气温较高,日照时间长,地表水分蒸发强烈。
这导致了水分供需矛盾加剧,地表水资源逐渐枯竭。
3.地表水与地下水交互作用弱干旱地区地表水资源短缺,导致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互作用减弱。
地下水循环速度加快,水位下降,难以维持生态平衡。
4.河流径流量小干旱地区河流径流量小,河流水系发育不良。
许多河流在干旱季节甚至出现断流现象,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5.土壤水分含量低干旱地区土壤水分含量低,土壤质地干燥,肥力下降。
这使得植被生长困难,生态环境恶化。
二、水资源利用1.开源与节流并重针对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我们需要在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下功夫。
开源方面,可以积极开发雨水收集、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等技术;节流方面,要推广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合理配置水资源干旱地区水资源配置应遵循科学、合理、高效的原则。
根据地区水资源状况和需求,优化水资源分配,确保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等各个领域的水资源需求得到满足。
3.加强水资源保护水资源保护是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的重要前提。
我们要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水资源执法监管,确保水资源安全。
4.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干旱地区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关键是推广节水技术,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展节水型农业。
同时,加大水资源科技创新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技术水平。
5.发挥水资源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干旱地区应充分发挥水资源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大力发展水产业、旅游业等与水资源相关的产业,提高水资源经济效益。
西北干旱区的自然特征西北干旱区是中国的重要地区之一,以其独特的自然特征而闻名于世界。
其地理位置北纬35°30′-49°08′,东经73°40′-104°47′,面积达120万平方公里。
本文将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等方面,为您介绍西北干旱区的自然特征。
一、气候特征西北干旱区的气候特征是寒冷干旱、风沙天气多。
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小,冬季长,夏季短。
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风向偏西北,气旋活动频繁,雨量很少。
冬季时常受冷空气和风沙袭击,严重的雪灾和旱灾使得这个地方的气候对于农业有很大的影响。
二、地形特征西北干旱区地形复杂,海拔高差较大,有大量的山脉和高原。
大部分区域海拔在1000-3000米之间,与此形成的特殊的微气候条件,使得该地的气候更加干旱。
此外,该地区尚有莽莽大漠、甘肃峡谷等特征明显的地貌。
整个地区地形起伏较大,地势明显,真正意义上成了西北干旱区的大自然风光。
三、水文特征由于缺乏降雨,加之河流泉眼常年干涸,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极为匮乏。
流经该区的黄河、洛河等河流大部分发源于外地,同样的,沙漠里的吐鲁番地势低,盐碱地多,灌渠自然不成。
仅仅是位于甘肃西部的祁连山地区,由于长期积累的积雪,才成了青藏高原重要的水源地之一。
四、植被特征植被是地球上自然资源中不可缺少的一种。
在西北干旱区,独特的干旱气候和特殊的地形条件造就了其丰富多彩的植被。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自然条件,植被分布十分分散、稀疏、贫瘠,大多数区域是以荒漠为主,草原、林地面积较少。
其中,荒漠植被特别突出,以天山沙漠和库姆沙漠为代表,故民间俗称其为“地狱”。
总之,西北干旱区被誉为中国少有的自然环境特征的集成地,这些特征深刻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经济建设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人们需要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和生态保护,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甘肃省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甘肃省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引言】甘肃省地处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区,其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地区具有丰富的生态系统和多样的气候因子。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的植被覆盖出现了显著的时空变化。
本文旨在分析甘肃省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并探讨植被覆盖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甘肃省农牧交错带的植被覆盖受到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甘肃省整体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在不同地区和季节上变化较大。
这些气候变化对该地区的植被生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甘肃省近30年的遥感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该地区的植被覆盖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
首先,农牧交错带的植被覆盖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在春季,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降水的增加,农牧交错带的植被逐渐繁茂。
夏季是植被覆盖最丰富的季节,这主要受到气温和降水量的影响。
随着秋季的来临,温度开始下降,降水量减少,植被逐渐凋落。
冬季则为植被覆盖最稀疏的季节。
其次,植被覆盖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
甘肃省农牧交错带由山区、丘陵和盆地组成,不同地形、土壤和气候条件导致植被的差异性。
山区的植被覆盖相对较好,由于地势狭窄、潮湿的气候条件,植被生长较为茂盛;丘陵和盆地地区的植被覆盖相对较差,由于地形开阔、干旱的气候条件,植被生长较为有限。
【植被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植被覆盖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程度取决于物种特征和生态系统的适应性。
甘肃省农牧交错带的植被覆盖能够对气候变化做出积极的响应。
第一,植被覆盖能够调节气温和湿度。
通过植物蒸腾作用,植被能够将地表温度降低,并增加大气湿度。
尤其是在夏季,农牧交错带的植被能够减轻地表的热岛效应,为整个地区提供了清凉的环境。
第二,植被覆盖对降水和水循环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通过植物的根系吸收,植被能够调节土壤的水分含量,并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此外,植被还能够释放大量的水分蒸腾到大气中,形成云和降水,促进水循环的正常进行。
干旱的原因华南区以夏秋旱为主,长江区多为伏旱,华北区旱灾频率最大以春旱最为严重,个别年有春、夏、秋连旱;西南地区四季都可能发生旱灾,云南和川西山地多春旱,四川盆地西部与北部地区多夏旱。
它们分别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另外,东北地区到底是以春旱为主还是以夏旱为主?教材上是说盛夏季节常引起旱灾,可人教社星图社地理室合编的星图社出版的地图册上p19“中国的干旱灾害和季节干旱地区分布”一图却又用春旱表示东北区。
干旱在我国是影响面最广,最为危机的气象灾害。
干旱的概念:指在农业技术水平不高的条件下,由于长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涸,土壤缺水,引起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影响正常生物发育而减产失败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干旱的类型:1、按干旱发生的原因分类(1)土壤干旱土壤含水量少,土壤颗粒对水份的吸附力,植物的根系难以在土壤中吸收到足够的水分去补偿蒸腾的消耗,植物体内的水分收支便失去平衡,从而影响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以至发生旱害。
(2)大气干旱虽然土壤中具有一定的、可供植物利用的有用水分,但由于空气极度干燥、光照强、气温高,植株蒸腾加剧,终使水分入不敷出,植株体内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遭致旱害。
2、根据干旱发生的季节分类(1)春旱春旱主要发生在3-5月份,这时我国华北、西北和东北的许多地方,春季温度回升很快,空气干涸,太阳辐射较强,风力大,蒸发力强,在这些地区冬季降水珍稀,一量春季长时间无雨或雨量明明偏少,就易发生春旱。
(2)夏旱日射剧烈,气温很高,空气温度低,因而土壤蒸发及植物蒸腾都很强,如长期少雨或无雨极易造成干旱。
(3)秋旱秋旱的特点与夏旱相类似,但强度稍弱。
秋夏主要影响夏播作物和部分晚熟春播作物的灌浆成熟,影响越冬作物的播种和出苗。
(4)冬旱由于冬季,大陆性干冷气团控制我国广漠地区,降水珍稀,且多西北大1风,气温低,湿度小,就易发生冬旱。
干旱的成因:干旱主要是在高气压长期控制下形成的。
高气压常占据很大的空间,故干旱往往波及广漠地区,即所谓“干旱一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