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作业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06.50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商品进口额模型研究摘要:通过对中国商品进口额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数据分析,得到关于中国商品进口额的函数,并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检验,探究其增长的规律性,从而使商品进口额成为一个可预测的经济变量。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模型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一、研究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中国的商品进口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口数额不断上升,从1985年的1257.8亿元到2007年的73284.6亿元。
影响中国商品进口额的因素很多,这里选取教材课后练习中的数据,研究中国商品进口额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商品进口额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数量关系,对于探究中国商品进口额增长的规律性,预测商品进口额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二、因素分析及模型建立1、因素分析一国的商品进出口属于对外贸易的内容,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影响对外贸易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是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冷热情况,还有就是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的等因素。
有研究显示,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进口增长对经济增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这里,对中国商品进口额的研究,主要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说明了一国的经济发展情况。
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居民对国外商品的需求也增大,所以,对这两个因素对进口额的影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变量选取与模型建立这里选取“中国商品进口额”为被解释变量,用Y表示,选“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解释变量,分别用X1、X2表示。
所以,模型假定为LnY=β0+β1㏑X1 +β2㏑X2 + µ其中u为随机误差项。
下表为1985——2007年中国商品进口额、国内生产总值、居民你消费价格三、参数估计运用Eviews软件,建立方程CREATE A 1985 2007 DATA Y Xl X2GENR W=log(Y)GENR Wl=log(X1)GENR W2=log(X2)运用OLS估计法得所以,模型估计结果为:LnY=-3.060149+1.656674lnX1-1.057053lnX20.337427 0.092206 0.214647t= -9.069059 17.96703 -4.924618R2=0.992218 2R=0.991440 F=1275.093 n=23四、模型检验1、经济意义检验: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百分之一,商品进口额会平均增加1.78%;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每增加1%,s商品进口额会平均减少1.51%。
我国旅游收入的计量分析一、经济理论陈述在研读了大量统计和计量资料的基础上,选择了三个大方面进行研究,既包括旅游人数,人均旅游花费和基本交通建设。
其中,在旅游人数这个解释变量的划分上,我们考虑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消费。
中国旅游的国际市场是个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尽管外国游客前来旅游的方式包罗万象而且消费能力也不尽相同,但从国际服务贸易的角度出发,我们在做变量选择时,运用国际营销的知识进行市场细分,划分了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
这样,在旅游人数这个解释变量的最终确定上,我们选择了2X国内旅游人数,3X入境旅游人数。
这点选择除了理论支持外,在现实旅游业发展中我们也看到很多景区包括成都的近郊也有不少外国游客的身影。
所以,我们选取这两个解释变量等待下一步进行模型设计和检验。
另外,对于人均旅游花费,我们在进行市场细分时,没有延续前两个变量的选择模式,有几个原因。
首先,外国游客前来旅游的形式和消费方式各异且很难统计。
我们在花大力气收集数据后,仍然没有比较权威的统计数据资料。
其次,随着国家对农业的不断重视和扶持,我国农业有了长足发展。
农村居民纯收入增加,用于旅游的花费也有所上升。
而且鉴于农村人口较多,前面的市场细分也不够细化,在这个解释变量的确定上,我们选择农村人均旅游花费,既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也是对第一步研究分析的补充。
所以我们确定了4X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和5X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
旅游发展除了对消费者市场的划分研究,还应考虑到该产业的基础硬件设施。
在众多可选择对象中我们经分析研究结合大量文献资料决定从交通建设着手。
在我国,交通一般分布为公路,铁路,航班,航船等。
由于考虑到我国一般大众的旅游交通方式集中在公路和铁路上,为了避免解释变量的过多过繁以及可能带来的多重共线形等问题,我们只选取了前二者。
即确定了6X公路长度和7X铁路长度这两个解释变量。
其中,考虑到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过程中,高速公路的修建也不断增多,在6X的确定过程中,我们已经将其拟合,尽量保证解释变量的完整和真实。
中国商品进口额模型研究摘要:通过对中国商品进口额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数据分析,得到关于中国商品进口额的函数,并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检验,探究其增长的规律性,从而使商品进口额成为一个可预测的经济变量。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模型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一、研究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中国的商品进口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口数额不断上升,从1985年的1257.8亿元到2007年的73284.6亿元。
影响中国商品进口额的因素很多,这里选取教材课后练习中的数据,研究中国商品进口额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商品进口额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数量关系,对于探究中国商品进口额增长的规律性,预测商品进口额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二、因素分析及模型建立1、因素分析一国的商品进出口属于对外贸易的内容,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影响对外贸易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是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冷热情况,还有就是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的等因素。
有研究显示,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进口增长对经济增、运用OLS估计法得所以,模型估计结果为:LnY=-3.060149+1.656674lnX1-1.057053lnX20.337427 0.092206 0.214647t= -9.069059 17.96703 -4.924618R2=0.992218 2R=0.991440 F=1275.093 n=23四、模型检验1、经济意义检验: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百分之一,商品进口额会平均增加1.78%;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每增加1%,s商品进口额会平均减少1.51%。
这与理论分析的经验判断一致。
2、统计推断检验:A、可决系数R2=0.992218,说明所建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的拟合较好,即解释变量“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被解释变量的绝大部分差异做出了解释。
计量经济学作业该数据来自课本第七章,主要是天津市1974年~1987年粮食销售量问题,其解释变量分别为:常住人口数X1(万人),人均收入X2(元/年),肉销售量X3(万吨/年),蛋销售量X4(万吨/年),鱼虾销售量X5(万吨/年),被解释变量是粮食销售量问题Y(万吨/年),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1).利用表7.1中的数据,利用EViews制作Y与X1,X2,X3,X4,X5的散点图表7.1 估计天津市粮食需求的数据年份Y x1 x2 x3 x4 x5 1974 98.45 560.20 153.20 6.53 1.23 1.89 1975 100.70 603.11 190.00 9.12 1.30 2.03 1976 102.80 668.05 240.30 8.10 1.80 2.71 1977 133.95 715.47 301.12 10.10 2.09 3.00 1978 140.13 724.27 361.00 10.93 2.39 3.29 1979 143.11 736.13 420.00 11.85 3.90 5.24 1980 146.15 748.91 491.76 12.28 5.13 6.83 1981 144.60 760.32 501.00 13.50 5.47 8.36 1982 148.94 774.92 529.20 15.29 6.09 10.07 1983 158.55 785.30 552.72 18.10 7.97 12.57 1984 169.68 795.50 771.16 19.61 10.18 15.12 1985 162.14 804.80 811.80 17.22 11.79 18.25 1986 170.09 814.94 988.43 18.60 11.54 20.59 1987 178.69 828.73 1094.65 23.53 11.68 23.37通过散点图观测可以得出Y 与X 之间的变化呈线性的,由此建立回归模型为:i i i i i i i U X X X X X Y ++++++=55443322110ββββββ(2)进行最小二乘估计,得:Dependent Variable: Y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21/10 Time: 20:19 Sample: 1974 1987 Included observations: 14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3.496563 30.00659 -0.116526 0.9101 X1 0.125330 0.059139 2.119245 0.0669 X20.0736670.0378771.9448970.0877由回归结果可以得出样本回归方程为:i i i i i i X X X X X Y 54321491.4453.3678.2047.0125.0497.3-++++-=∧(3)统计检验 1. 拟合优度检验通过回归结果可以得出95.0,97.022==R R ,说明总离差平方和的97%被样本回归直线解释,仅有3%未被解释,因此,样本回归直线对样本点的拟合优度是很高的2. F 检验和T 检验在显著性水平05.0=α,回归系数估计值都没有显著性;查F 分布表的临界值为53.5269.3)8,5(05.0=<=F F ,回归方程显著。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授热荐10篇)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授热荐10篇)》,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的学科,以济理论和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与电脑技术,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本篇文章主要给大家介绍几篇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供给大家作为一个参考。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授热荐10篇之第一篇: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四步法"摘要:"四步法"可以将计量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的核心呈现出来,让晦涩难懂的厚厚的一本计量经济学教科书变得"越来越薄", 从而收获良好的理论教学效果。
本文主要对"四步法"在模型和参数的显著性检验以及计量经济学检验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学生学习和掌握其他所有的假设检验方法提供思路。
关键词:四步法;课程教学;计量经济学;一、引言《计量经济学》是一门面向经济学类各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199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计量经济学为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八门核心课之一。
著名计量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克莱因教授指出:"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经成为经济学课程中最权威的一部分",对其他专业课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从教学实践上来看,各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着"学生难学"和"教师难教"的双重困境,因而引发了教师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学者们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比如,王乃静和李国锋(2001)、黄雪燕(2006)、李锐(2009)在教学过程中结合Eviews、R软件等应用软件探究了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难点问题;胡新艳和陈文艺(2006)提出了"探究(Exploration)-讨论(Discussion)-实践(Practice)"教学模式;万冰魂等(2018)将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引入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4个方面设计了OBE改革的具体内容;叶霖莉(2017)和王文静(2017)则提出了问题导向式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与案例教学(Case-based Learning)双轨教学模式以及刘冬萍(2018)基于任务驱动式教学(Task-driving Teaching)及问题导向式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的"三线一体"教学模式试图改进传统计量经济学讲授式教学的弊端。
计量经济学经济学类论文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理论。
在计量经济学研究中,常常会使用各种模型来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实证检验。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中国不同省份的GDP增长率进行了研究。
首先,我们收集了中国各省份近年来的GDP增长率数据,并选择了一些可能影响GDP增长率的因素,如人口密度、教育水平、工业产值等。
然后,我们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这些因素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我们的实证结果表明,人口密度、教育水平和工业产值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具体来说,人口密度越高的省份通常具有更高的GDP增长率;教育水平较高的省份也有更高的GDP增长率;工业产值的增加也会促进GDP增长。
此外,我们还发现政府支出对GDP增长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综合来看,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的不同省份之间,人口密度、教育水平、工业产值和政府支出都是影响GDP增长率的重要因素。
这些结论对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规律,为未来的经济政策提供有益建议。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
例如,贸易开放度与GDP 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不同省份的贸易政策和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另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省份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也对GDP增长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经济体制下GDP增长率的差异,比较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的GDP增长效果,探讨政府干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方面。
此外,我们也可以考虑纵向研究,分析中国省份GDP增长率的变化趋势,找出长期持续增长的省份背后的机制,为其他省份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总的来说,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不同省份的GDP增长率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未来的经济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计量经济学相关论文计量经济学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对我国经济学的定量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在中国经济学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量经济学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量经济学相关论文范文一:经济运行中采购经理指数的功能研究摘要:由此可见,很好地利用采购经理指数对经济的指示功能,建立完善的 PMI 指数体系是完全必要的,不仅有利于政府部门对经济形式进行更好的宏观调控,也有利于企业在微观层次,从自身角度出发,做出最适合本企业的采购战略。
关键词:经济;采购;功能研究;制度一、采购经理指数的概念和意义。
历经了多年的基础准备工作,我国国家数据统计管理局于2005 年 7 月 6 日正是对外声明了我国的制造业采购指数(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简称 PMI)。
同时该指数的调查已经被列入国家统计局的正式调查制度,今后将在每月的第一个工作日发布。
采购经理指数是一套月度发布的、综合性的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分为制造业 PMI、服务业PMI,也有一些国家建立了建筑业 PMI.截止目前,包括美国在内全世界已有将近二十个中小国家拥有了采购经理指数体统。
这将近二十多个中小国家的采购经理指数系统通过国际采购体系等联盟组织共同建立起一个全球控制并管理的整体服务行业。
负责该组织管理的相关部门并为此做好了商业计划书和相应商务报告手册。
针对我国的自身具体的情况,并借鉴美国的良好经验,我国成功制定好了十多个指标作为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体系的参数指标。
此项采购经理指数的基本是统计数据一类,此方法仍旧延续了旧法,却又做了些许改变。
和以往不同的是该种方法的重点改为数理统计与经济人文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制造业以及相关部门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获得的真实可靠的结果并随之对外公布。
该类指标体系具有准确、真实、可靠的优势,十分确切地针对我国的国情做出了有力的调整。
该项指标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体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起到了掌控作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稳定也变得可以预测和调控。
题目:1960——1999年美国城镇工资与生产率和失业率关系的实证分析美国的失业率在1994年年底跌倒6%以下,当时有很多经济学家预测美国的通货膨胀势必要升高,因为经济学界大多数认为美国的自然失业率大约为6%。
此后,美国的失业率一路下降,在2000年4月下降至3.9%,创下了1960年以来在地记录,可是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不仅未升高,反而一再下跌,并在1998年年初创下了1960年以来的最低记录。
对影响美国1960年以来失业率因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当时的美国的经济状况,通过对其研究掌握一定的经济知识,对于我们以后的发展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1 模型的设定和解释变量的说明1.1 模型的设定影响失业率的因素很多,本文将根据已有的经济理论结合美国的实际情况,选取生产率(Productivity, P)、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 UR)两个影响因素来建立一个关于美国城镇工资(Wage, W)、的多元回归模型,即W=f(P,UR)。
得到模型之后,观察复判定系数R2、F值、p值和D-W值,初步对模型的可用性进行判断,然后查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检测模型多重共线性的严重性,用怀特(White)异方差检验方法检验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的问题,再在观察D-W值的前提下,用LM检验法检验模型是否存在自相关的问题。
最后,根据以上检验得到的结果对模型进行修正,消除或减弱在初次建模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最终的模型。
1.2 解释变量的说明(1)生产率(Productivity, P)效率工资理论所需要探究的是工资率水平跟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这是主流宏观理论为了解释工资刚性而提出的理论。
效率工资理论是一种有关失业的劳动理论,其核心概念是员工的生产力与其所获得的报酬(主要是指薪资报酬但亦能轻易地推广到非金钱报酬)呈正向关系,是为了解释非自愿性失业(involuntary unemployment)现象所发展出来的相关模型的通称。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完整版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通过运用数理统计和经济理论分析来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
本文旨在探讨计量经济学在现代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
首先,计量经济学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利用实证数据来分析经济学中的问题,能够帮助经济学家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经济现象。
例如,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可以对通货膨胀、失业率、经济增长率等经济指标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其次,计量经济学在企业经济决策和市场预测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许多企业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市场需求、价格变动、产品销售等进行预测和分析,以便更好地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和产品定价策略。
同时,投资者和金融机构也可以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来进行风险评估和投资组合优化,提高投资收益率和降低风险。
另外,计量经济学在社会政策评估和效果分析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政府部门可以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来评估各种社会政策的效果和影响,例如教育政策、医疗保健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
通过对政策实施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客观评价政策的效果,为政府改进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总的来说,计量经济学在现代经济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增强人们对经济现象的理解,促进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还能够为企业经济决策、市场预测、社会政策评估等提供有力支持。
因此,进一步深化对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将会对推动经济领域的发展和进步起到积极作用。
此外,计量经济学也能够帮助经济学家们更准确地理解市场行为与市场效率。
通过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可以对供需关系、价格弹性、市场竞争等因素进行经验分析,为市场营销、产业咨询和市场调研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和理论支持。
这对于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制定战略计划,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计量经济学还在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分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际贸易中的各种关贸协定、贸易政策和汇率波动都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复杂的影响。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完整版引言。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运用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来研究经济现象。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和模型,以及它们在经济领域的应用。
在本文中,我将讨论我在这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并且对一些相关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一、计量经济学方法和模型。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和模型,包括线性回归模型、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分析等。
其中,线性回归模型是最基础的模型之一,它可以用来分析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通过线性回归模型,我们可以得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且进行预测和检验。
另外,时间序列分析是研究时间序列数据的一种方法,它可以用来分析经济变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我们可以研究经济变量的趋势、季节性和周期性等特征,从而进行预测和政策制定。
面板数据分析则是研究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的一种方法,它可以用来分析不同个体或单位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通过面板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研究个体特征对经济现象的影响,以及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计量经济学在经济领域的应用。
在实际经济研究中,计量经济学方法和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学等。
其中,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和模型,我们可以研究国民经济的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重要问题。
在微观经济学领域,计量经济学方法和模型可以用来研究市场结构、企业行为、消费者选择等问题。
通过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市场的运行机制,以及政策对市场的影响。
在金融学领域,计量经济学方法和模型可以用来研究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汇率市场等问题。
通过金融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金融市场的波动规律,以及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三、实证分析。
在本文的最后部分,我将通过一个实证分析来展示计量经济学方法和模型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
我选择了一个关于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实证研究。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预测模型的实证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的经济呈现蓬勃发展趋势。
国内生产总值逐年递增,赶超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对此,本文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二、理论综述
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因素比较多,根据其影响因素的大小和资料的可比以及预测模型的要求等方面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
储蓄能够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但是过多的储蓄也会减缓经济的发展; 财政支出有利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主要因素; 上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多少对下期国内生产总值有一定的影响; 进出口额能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
因此, 上述解释变量的选取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三、模型的设定
1、影响因素的分析
1)城乡储蓄存款年末余额
储蓄能够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会影响国内生产总值。
故将其作为解释变量。
2)财政支出总量
财政支出有利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对其有一定影响。
故将其作为解释变量。
3)固定资产投资总量
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主要因素,也会影响国内生产总值。
故将其作为解释变量。
4)上期国内生产总值
上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多少对下期国内生产总值有一定的影响,故将其作为解释变量。
5)出口额
进出口额能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从而影响国内生产总值。
故将其作为解释变量。
2、模型的设定
X1=城乡储蓄存款年末余额
X2=财政支出总量
X3=固定资产投资总量
X4=上期国内生产总值
X5=出口额
基于以上数据,初步建立模型
Y= C+ C1*X1+ C2*X2+ C3*X3+ C4*X4+C5*X5+
3、数据的收集
本文收集了我国1980-2001年我国城乡储蓄存款年末余额、财政支出总量、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上期国内生产总值、出口额等五方面的相关数据
4、模型的估计与调整
用最小二乘法,利用Eviews软件可得估计结果如下:
报告形式:
Y=-273.74-0.66X1-0.34X2+0.96X3+1.00X4+0.62X5 (-0.34 ) (-6.31) (-0.9 5) (6.00) (13.60) (6.55)
R 2
=0.999681 2
R
0.9996 D.W=1.7047 F=10039.38
从上面模型可以看出x2<0, 这表明随着财政支出的增加, 国内生产总值反而减少, 这是不符合实际的, 因此不能通过经济意义检验, 把此变量剔除。
剔除变量后,再用OLS 法进行参数估计,所得结果如下:
报告形式:
Y=-937.46-0.74X1+0.94X3+1.03X4+0.59X5 (-2.52) (-12.14) (5.94) (16.37) (6.60)
R2=0.9997 =2R 0.9996 D.W=1.6061 F=12617.16
统计检验:
判定系数:R 2=0.9997接近于1,表明模型对样本数据拟合优度高。
取α=0.05,N=22,k=4
F 检验:查F 分布表,F0.05(4,17)=2.96,其P 值0.000000也明显小于0.05α=,表明影响显著
T 检验:查t 分布表,t0.025(17)=2.11 >2
可以看到, 所有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拟合优度非常高,方程的显著性也非常好。
所以该模型通过了经济意义检验和统计检验。
多重共线性检验:由于选择的影响因素过多,所以估计模型之前,应先分析各个因素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利用COR 命令进行相关系数检验,得相关系数矩阵为:
通过计算表明,各解释变量都与被解释变量国内生产总值高度相关,且解释变量之间也是两两高度相关的。
先按照逐步回归原理建立回归模型。
1) 建立一元回归模型
相关系数检验表明:固定资产投资总量x3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性最强。
所以,以Y=a+bX+ε作为最基本的模型
经过以上的逐步引入检验过程,最终确定函数为: Y=-937.46-0.74X1+0.94X3+1.03X4+0.59X5 (-2.52) (-12.14) (5.94) (16.37) (6.60) R 2=0.9997 =2
R
0.9996 D.W=1.6061 F=12617.16
异方差检验:
n R2=2.76<×20.05(27)=40.1,所以结论是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自相关检验:
先用D-W检验法进行检验,现已知DW=1.606,若给定α=0.05,查附表知,dL=0.96 , du=1.80。
因为,dL<DW<du 所以不能确定是否自相关。
采用GB检验法进行检验,用EViews软件进行GB检验结果为:
可知LM=TR2=0.75<×20.05(1)=3.84,所以该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
模型拟合的比较好。
四、本文的结论与建议
(一)模型的预测
通过〈〈中国统计年鉴2005〉〉可知,2005 年的城乡储蓄存款年末余额是141050.9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量88604 亿元,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36515亿元,进出口额116494.16亿元。
把它们代入模型我们可以得到2005 年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测值为187314.57亿元,而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82321亿元,误差为-4993.57亿元,相对误差仅为2.7%。
所以该模型能比较好地解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变化状况,可以用于经济预测与分析。
(二)模型的经济解释
1.全国城乡储蓄存款年末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
从式中X1 〈0可以看出全国城乡储蓄存款年末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成负向关系。
这表明随着全国城乡储蓄存款年末余额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不是增加,而是减少,从公式中可以看到当全国城乡储蓄存款年末余额增加100 亿元时,国内生产总值就减少74亿元。
这再一次证实了储蓄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我国近年来储蓄总额居高不下,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虽然国家采取了一些财政货币政策以扩大消费需求,但效果却不太明显。
2.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
从式中X3〉0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成正向关系。
当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加100 亿元时,国内生产总值就增加94 亿元。
3.上期国内生产总值与本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
从式中X4 〉0可以看出,上期国内生产总值与本期国内生产总值成正向关系。
当上期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00 亿元时,本期国内生产总值就增加103亿元。
这主要显示了一种经济发展的惯性。
4.进出口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
从式中X5 〉0可以看出,进出口额与国内生产总值成正向的关系,进出口额与国内生产总值成正向的关系% 当进出口总额增加100 亿元时,国内生产总值就增加59 亿元。
根据这种关系,我国目前应进一步加强全方位对外开放和进一步开展跨国区域经济合作,促使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