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区位分析学生
- 格式:doc
- 大小:720.00 KB
- 文档页数:10
城市区位分析城市区位分析1、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①地理位置②气候:城市多分布于中低纬度的沿海(气候温暖湿润)③地形:平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高原:热带地区平原气候湿热,城市多位于高原(气候凉爽),如巴西利亚、墨西哥城山区:城市多位于地形相对平坦开阔的河谷地带④河流:提供水源;提供水运:水运起点—-货物在此中转河流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散河口——既是河港,又是海港,连接海运和河运过河点-—连接水运和陆路运输河流的军事防卫(2)社会经济因素①自然资源:煤炭—-大同、鹤岗、抚顺、伯明翰、曼彻斯特钢铁——鞍山、攀枝花、马鞍山石油——大庆、克拉玛依、玉门、阿伯丁黄金——约翰内斯堡有色金属—-金昌②交通运输:河运——宜宾、重庆、武汉、上海等铁路枢纽——石家庄、郑州、株洲海运-—大连、连云港、上海、青岛、纽约③政治:政治中心-—省会、首都(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等政策:深圳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④军事⑤宗教:耶路撒冷、麦加、麦地那、拉萨⑥科技:日本科技城筑波⑦旅游:张家界、桂林、黄山2、分析城市区位因素的一般模式(见学案)例:武汉的区位优势: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位于长江和汉江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距离铁矿近;水陆空交通便利;科技发达;是湖北省省会;工业基础好;农业基础好3、城市应建在河流的凹岸:河流对凹岸的侵蚀严重,水比较深,码头应建在凹岸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空间结构1、居住区:特点:占地面积大分化:高级住宅区--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一般位于城市外缘,地势较高,与文化区联系低级住宅区——一般与工业区联系,地势较低,环境差分布: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2、商业区:特点:面积小,多位于市中心,街角路口区位:便利的交通运输和大量的消费人口中心商务区特点:经济活动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中心为以零售为主的大型商场,高级专门店。
各地区的区位分析报告区位分析报告:1. 北京市区位分析:北京市位于中国北方,地处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地理坐标为北纬39°26′至41°03′,东经115°25′至117°30′。
区位优势明显,北连河北省,南临天津市,东接河北省,西临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
交通便利,市内设有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西站等交通枢纽,连接国内外多个重要城市。
这些优势使得北京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享有重要的区位优势。
2. 上海市区位分析:上海市位于中国东部,东北濒临黄海,东临东海,地理坐标为北纬30°40′至31°53′,东经120°52′至122°12′。
区位优越,毗邻江苏、浙江两大省市,交通便利。
上海拥有中国最大的港口、最繁忙的机场以及一流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网,便于与全球各地进行贸易和交流。
区位优势使得上海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运输中心之一。
3. 广州市区位分析:广州市位于中国华南地区,地理坐标为北纬22°26′至23°56′,东经112°57′至114°03′。
区位相对较佳,南临珠江入海口,与香港、澳门相距较近。
交通便捷,拥有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南站等交通枢纽,便于与全球各地进行联系。
广州是华南地区的商业、贸易中心,对外贸易发达,享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4. 成都市区位分析:成都市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0°05′至31°26′,东经102°54′至104°53′。
区位得天独厚,地处西南地区的中心位置,北接陕西、甘肃,东邻重庆,西与西藏、青海接壤,南与云南、贵州接界。
成都是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拥有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成都火车东站等交通枢纽。
区位优势使得成都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商业和交通中心。
5. 青岛市区位分析:青岛市位于中国东海沿岸,地理坐标为北纬35°35′至37°09′,东经119°30′至121°00′。
城市区位因素的综合分析教材在介绍城市的区位因素时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入手,分别从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交通、宗教、政治、旅游和科技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分析城市的区位因素时,教材主要从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角度来展开,所以在实际分析某一具体的城市的区位因素时,既要考虑主导因素,又要考虑其它因素,既要考虑形成因素,又要考虑发展变化因素,同时可结合城市地域结构形态分析形成发展的其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
(如图Ⅰ通过多角度的综合分析,真正理解城市区位的内涵。
【例1】读武汉区位示意图,回答:(一)读图分析武汉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1.从地形因素看: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节省建筑投资和对外交通联系.2.从气候因素看:武汉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中,降水丰富,雨热同期3.从河流因素看:武汉地处汉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处,河流径流丰富,为武汉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另一方面,河流光汇处,具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4.从交通因素看:武汉市位于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同时又有我国重要的南北铁路大动脉京广线通过,交通运输非常便利。
5.从农业基础和资源条件看:武汉市紧邻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江汉平原,雄厚的农业基础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商品棉的生产还使武汉成为重要的棉纺中心;另外,武汉靠近大冶铁矿,为发展钢铁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供应。
6.从政治因素看:武汉市是湖北省的政治中心,也是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7.从能源供给看:武汉市距我国长江干流上建成的葛洲坝水电站和在建的三峡工程较近,充足的电能为武汉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保证。
8.新的区位因素:近年来,武汉市发展高科技,拟建成我国的“光谷”之一;武汉市的旅游业日趋发达,为武汉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反思:武汉市的区位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如何克服?从城市的地域结构看:由于河流的分割,形成分散疏松的布局形式,用地分散,彼此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相对较高,也不便于行政管理。
区位分析的答题模板1.农业区位(1)自然条件: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指灌溉水源)。
(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条件、农产品冷藏技术和保鲜技术;劳动力;地租;农业技术;政策;工业基础;农业传统;饮食习惯等。
2.工业区位(1)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
(2)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通信;地租;劳动力数量、素质、价格;技术。
(3)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社会协作、国防安全;社会需要;工业惯性。
(4)环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观布局,包括空气质量、水质、风向、河流流向等。
3.城市的区位(1)区位要素(宏观)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②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矿产);交通运输;政治;军事;宗教。
③新兴要素:科技;旅游。
(2)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区位因素(微观)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流向、气候(风向)、植被分布。
②历史因素:城市职能、知名度。
③经济因素:距市中区的距离、交通的通达度。
④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宗教。
4.交通的区位(1)交通运输线(铁路、公路)的区位①经济因素(决定因素):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②社会因素: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
③科技因素(保障因素)。
④自然因素(制约因素):地形;地质;气候。
(2)交通运输点的区位(以港口的区位为例)①水域条件(航行、停泊条件):河港——沿河、水深、河宽、流缓;海港——沿海、水深、易靠岸、避风的海湾。
②陆域(筑港)条件:地形条件(地形平坦、坡度适当、地质稳定,便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交通条件(影响客货的集散);腹地条件(经济腹地的大小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客货流量,进而影响港口的兴衰);城市的依托(城市为港口提供人、才、物的优势,利于港口的建设和发展);③政策条件(自由贸易港口和对外开放港口有得于港口的发展)。
(3)内河船运的区位:①自然条件:地形(地势平坦、水流平缓、利于航行);气候(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水位变化较小,冬季无结冰期,全年可通航);水文(河网密布、运河众多,形成庞大的内河水运网;河流含沙量小,河道不淤积)。
【高中地理】区位因素分析专题总结+好题精训,建议收藏~01一、工业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土地租金低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水质好环境: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利于高科技工业的布局2.经济因素原料:靠近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能源:靠近能源产地(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位于或靠近大城市,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交通:临海港、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和通讯便利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劳动力质优价廉,生产成本低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工农业基础:临近商品农业基地或农业发达,能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当地工业发达,生产协作条件好3.社会因素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的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多在山区、边区)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4.环境因素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季风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距离居民区、农田的远近: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02二、农业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地形:为冲积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或地势低平土地:土地面积广阔、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昼夜温差大水源:靠近水库、河流、冰川融水区或地下水丰富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2.人文(社会经济)因素市场:该区人口稠密、工矿业发达、城市较多、靠近大城市,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交通:临近河、湖、海,水陆交通便利,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冷藏保鲜技术高习俗:生产历史悠久、饮食偏好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能提供技术支持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03三、城市区位因素分析:城市常常是因单个区位因素而兴起,却会因多个区位因素而发展。
城市区位分析(一)自然地理因素1.地形:地形主要影响区域农业生产及区域人类生产、生活场所建设的土地条件。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2.气候:主要影响农业生产的条件及影响人类生活的舒适度从而影响人口的分布,进而影响城市的分布。
3.河流:河流主要为区域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水源,一些大河为沿岸人类的地域联系提供水运通道。
4.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许多城市分布在矿产资源产地附近。
(二)社会经济因素【例1】读“下面某区域地域结构模式图6-3-1”,回答下列问题:(1)图6-3-1中A 、B 、C 、D 四城市中可能较早形成的两座是 (填代号),原因是 。
(2)A 、D 两城市兴起的共同原因是 ,促进和限制A 市发展的因素分别是 和 。
(3)图6-3-2中①-④表示B 、C 、D 、E 四城市的职能及区位。
请合理搭配: B ( ) C ( ) D ( ) E ( )(4)按目前图6-3-1中展示的现状,哪个地点可能会形成城市,用字母F 标注在图中。
(5)图中E 城市园林建筑景观非常著名,假 设该市位于我国北方,其园林建筑风格与南方有很大不同的原因主要有A .自然环境不同B .文化背景不同C .建设技术不同D .宗教信仰不同 2. 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在影响城市区位的诸因素中,常常因时因地而变化。
有些因素如军事、宗教等对于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已经减弱;有些因素如交通、自然资源等自古至今对城市的区位产生巨大影响。
在不同的地域,城市区位的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
在科技和教育发达的地区新建科学城、教育城,如日本筑波科学城等。
在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形成旅游城,如我国的杭州、苏州、桂林等。
在知识密集、交通发达、环境优美的地区,宜于建成电子工业城,如美国的“硅谷”,德国的慕尼黑等。
【例2】如图6-3—3,阜阳因泉河淤积城区向②转移,因修建颍河大闸城区向③转移,又因铁路的开通城区向④转移。
回答下列问题:⑴20世纪20年代,安徽阜阳城北商业贸易繁荣,原因是河是对外交通口岸,说明对城址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⑵20年代后,商业中心移至三里河一带,原因是,说明城市的分布向的位置移动。
⑶70年代后,淮南铁路、京广铁路相继建成,阜阳成为重要的城市,火车站附近形成河东区和区。
⑷阜阳的三次转移说明了( )。
A.自然资源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B.交通条件对城市区位的影响C.政治军事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D.区位条件的变化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图表解读图6-3-4是“株洲城市的发展示意图”,该图展示了株洲市形成初期,仅在湘江岸边平原、低地交通便利的地区分散布局,规模较小,亦不能称之为城镇。
后来随着京广线在该区域的穿过,使城镇沿京广线部分地区分布,但规模较小且分散,特别是1949年前更是如此,随后随着湘黔线、浙赣线的兴建,株洲线成为铁路交通的枢纽,带动了株洲城市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大,被称作“火车拉来的城市”。
【练】读(石家庄市发展略图6—3—5),回答:(1)石家庄市得以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是。
(2)正定县城相对石家庄市发展及其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3)由上述分析可知,一个地区交通条件发生变化,会对该地区产生很大的影响。
随堂检测读图6-3-6,回答1-3题:1.该城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B.气候C.河流D.铁路【解析】该城市1949年前的城区分布在两河流交汇处。
【答案】C2.影响该城市迅速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B.资源C.政治D.铁路【解析】新城区沿交通线发展。
【答案】D3.计划在①-③地建火电厂、自来水厂、服装厂,下列布局的最佳方案是( ) A.①火电厂②服装厂③自来水厂B.①自来水厂②服装厂③火电厂C.①自来水厂②火电厂③服装厂D.①火电厂②自来水厂③服装厂4.读下列材料完成:材料一 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人口占全国的5.8% 目前被列入“长三角”城市群的共有16座城市,成为我国第一大城市群,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港)、沪-崇(明)-苏大通道三大工程的相继启动,“长三角”城市群经济一体化进程将得到加快。
材料二 在长江口地区,中船集团与上海市政府合作建设世界上最大造船基地,上海方面在长兴岛安排了8公里长的海岸线,瞄准世界最先进水平,高起点、高标准地规划建设长兴岛造船基地,使之成为继上海外高桥造船基地之后中国规模更大、设备更先进、生产品种更为广泛的现代化造船总装基地。
材料三 长兴、崇明、横沙三道水深米以上海岸线 (公里)比较(1)图中位于京沪铁路线上的城市有 。
(2)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
(3)长兴岛在成因上属于 岛,其气候特点是 。
(4)长兴岛与崇明岛、横沙岛比较,建立造船基地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图6-3-8分别为A 、B 、C 三个城市示意图,据图回答1—4题:1.三城市中,最先形成的应是 ( )A .A 城市B .B 城市C .C 城市D .B 城市和C 城市 2.三城市中,最后形成的应是 ( )A.A城市B.B城市 C.C城市 D.A城市和C城市3.城市B形成的主要有利条件是 ( )A.便利的水运条件B.雄厚的农业基础C.丰富的煤铁资源D.悠久的历史4.城市C重要的工业部门是 ( )①船舶制造业②航天工业③食品工业④棉纺织工业⑤石油工业⑥钢铁工业A.①④⑤B.②⑤C.①③④D.①②③④⑤⑥5.图6-3-9反映出青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其主要区位因素为 ( )A.海洋运输事业的飞跃发展B.对外开放不断引进外资C.科技和旅游逐渐成为新的城市区位因素D.引黄济青工程的胜利竣工辽宁在清王朝是地广人稀的地区,由于这里是清王朝的发祥地之一,按大清律制禁止大规模开垦。
清王朝灭亡后短短百年的时间,辽宁成为拥有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最多的地区。
据此完成6-8题:6.导致清朝时期辽宁城市发展缓慢的区位因素是 ( )A.政治B.宗教C.交通D.军事7.使辽宁成为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最多的地区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自然要素B.交通C.资源开发D.宗教8.上述现象的出现,说明 ( )A.城市的区位因素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B.军事因素的衰弱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C.交通运输是辽宁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D.人口迁移是辽宁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读图6-3-10回答9-10题。
9.图6-3-10中a、b、c、d四个位置最容易形成城镇的是 ( )A.a B.b C.c D.d10.在上述城镇的城市化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 ( )A.土地生产力大小 B.经济规模的设想 C.基础设施的建设 D.水资源的多少二、综合题11.读图6-3-11,回答问题:从图上看出,武汉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1)首先这里是江和江的汇合处,自古以来,有大量的物流、人流在这里集散、中转。
另外,这里又有我国重要的南北向铁路大动脉线通过,因此,武汉在交通运输上非常便利。
(2)武汉市紧邻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平原,雄厚的农业基础,为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外,商品棉的生产,还使武汉市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中心。
(3)从能源上看,武汉距我国目前建成的最大水电站较近,充足的电能提供了动力保证。
(4)武汉东南部大冶附近有丰富的铁矿资源,这为武汉发展工业提供了原料供应。
(5)解放后,武汉被定为湖北省省会,行政中心,很快成为区域的中心,工业、交通、城市建设迅速发展。
12.读图6-3-12,回答:(1)该区地形基本上以为界,明显地可分为和。
(2)A形成城区的有利条件是。
(3)观察图中的人文地理特征,可以看出,居民点分布的特点是:①②1.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长江、汉江汇合处,为城市提供丰富的水源,也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素质高;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
(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2.第一批城市诞生的地区:世界上一些大河冲击平原,如: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恒河和印度河、尼罗河中下游平原等。
原因分析:由于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使农业发达;便利的水运。
3.上海市的发展优越的区位因素:①便捷的交通;②广阔的经济腹地;③高素质的劳动力;④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⑤温暖湿润、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城市化问题:产生――城市人口膨胀;用地规模扩大;表现――①用地紧张,城市建设滞后;道路狭小,交通堵塞;②居住拥挤;③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
浦东新区的规模和发展:作用――解决城市化问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利条件――位置:接近上海繁华市区;地形:平坦、开发空间大;水源:河网密集,水源充足;产业:农业为主,开发成本低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两部分;采取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相结合的布局形态;纵横交错的快速干道和河流;各种类型的绿地组成绿化体系。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城市化特点: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主要标志);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2、城市化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发展是主要动力3、城市化的前提: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4、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起步早(现处于后期)水平高、速度慢,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出现逆城市化,出现大都市连绵带。
5、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晚(现处于中期);水平低;速度快; 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虚假城市化——南美洲;滞后城市化——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城市化水平很不平衡:南美较高,亚非较低6、逆城市化的原因:大城市环境恶化,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乡村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交通运输的发展,小汽车的普及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城市热岛效应——工业、交通、居民生活排放大量废热,使城市温度高于郊区水文:破坏原有河网系统,排水不畅,使路面易积水。
使下游河道径流的季节变化加大2、城市病: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地价房租昂贵、就业困难、社会不太安定1、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①地理位置②气候:城市多分布于中低纬度的沿海(气候温暖湿润)③地形:平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高原:热带地区平原气候湿热,城市多位于高原(气候凉爽),如巴西利亚、墨西哥城山区:城市多位于地形相对平坦开阔的河谷地带④河流:提供水源;提供水运:水运起点——货物在此中转河流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散河口——既是河港,又是海港,连接海运和河运过河点——连接水运和陆路运输河流的军事防卫(2)社会经济因素①自然资源:煤炭——大同、鹤岗、抚顺、伯明翰、曼彻斯特钢铁——鞍山、攀枝花、马鞍山石油——大庆、克拉玛依、玉门、阿伯丁黄金——约翰内斯堡有色金属——金昌②交通运输:河运——宜宾、重庆、武汉、上海等铁路枢纽——石家庄、郑州、株洲海运——大连、连云港、上海、青岛、纽约③政治:政治中心——省会、首都(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等政策:深圳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④军事⑤宗教:耶路撒冷、麦加、麦地那、拉萨⑥科技:日本科技城筑波⑦旅游:张家界、桂林、黄山2、分析城市区位因素的一般模式例:武汉的区位优势: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位于长江和汉江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距离铁矿近;水陆空交通便利;科技发达;是湖北省省会;工业基础好;农业基础好3、城市应建在河流的凹岸:河流对凹岸的侵蚀严重,水比较深,码头应建在凹岸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交通通达度——交通通达度越好,地租越高综合这两个因素,市中心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为中心商务区;主要交通干线与市区环路的交汇处形成地租次高峰,为批发商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