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大架拳式名称的诠释2
- 格式:doc
- 大小:8.22 MB
- 文档页数:3
杨式太极拳老谱杨式太极拳老谱.txt昨天是作废的支票;明天是尚未兑现的期票;只有今天才是现金,才能随时兑现一切。
人总爱欺骗自己,因为那比欺骗别人更容易。
杨式太极拳老谱.txt成熟不是心变老,而是眼泪在眼里打转却还保持微笑。
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既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既不简单。
杨氏太极拳老谱1、八门五步掤南捋西挤东按北采西北例东南肘东北撑西南方位。
坎离兑震巽乾坤艮八门。
方位八门,乃为阴阳颠倒之理。
周而复始,随其所行也。
总之四正四隅,不可不知矣!夫掤捋挤按是四正之手,采列肘靠是四隅之手。
合隅正之手,得门位之卦。
以身分步,五行在意,支撑八面。
五行进步火,退步水,左顾木,右盼金,定之方中土也。
夫进退为水火之步,顾盼为金木之步。
以中土为枢机之轴,怀藏八卦,脚踩五行,手步八五,其数十三,出於自然十三势也。
名之日:“八门五步”。
2、八门五步用功法八卦五行,是人生成固有之良。
必先明知觉,运动四字之本由,知觉运动得之後,而後方能懂劲,由懂劲后,自能接及神明矣!然用功之初,要知知觉运动,虽固有之良,亦甚难得於我也。
3、固有分明法盖人降生之初,目能视耳能听,鼻能闻,口能食,颜色声音香臭五味。
皆天然知觉,固有之良,其手舞足蹈,於四肢之能,皆天然运动之良,思及此是人熟无因,人性近习远,失迷固有,要想还我固有,非乃武无以寻运动之根由,非乃文无以得知觉之本原,是乃运动而知觉也。
夫运而知,动而觉,不运不觉,不动不知,运极则为动,觉盛则为知,动知者易,运觉苦难,先求自已知觉运动得之於身,自能知人,要先求知人。
恐失於自己,不可不知此理也,夫而後懂劲然也。
4、粘黏连随粘者,提上拔高之谓也黏者,留恋缱绻之谓也运者,舍己无离之谓也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粘黏连随不可,斯粘黏连随之功夫亦甚细矣。
5、顶偏丢抗顶者出头之谓也。
偏者不及之谓也。
丢者离开之谓也。
抗者大过之谓也。
要知於此四字之病,不明粘黏连随,断不明知觉运动也,初学对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去此病,所难者粘黏连随,而下许顶偏丢抗,是所不易矣。
八十五式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
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
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杨式太极拳的特点(1)虚灵顶劲(2)含胸拔背(3)松腰(4)分虚实(5)沉肩坠肘(6)用意不用力(7)上下相随(8)内外结合(9)相连不断(10)动中求静八十五式杨式太极拳拳谱第一式预备式第二式起势第三式揽雀尾第四式单鞭第五式提手上势第六式白鹤亮翅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第八式手挥琵琶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第十式手挥琵琶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十四式十字手第十五式抱虎归山第十六式肘底看捶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第十八式斜飞式第十九式提手上势第二十式白鹤亮翅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二十二式海底针第二十三式扇通背第二十四式撇身捶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第二十七式单鞭第二十八式云手第二十九式单鞭第三十式高探马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第三十二式转身蹬脚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第三十七式右蹬脚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式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式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第四十二式左蹬脚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第四十六式十字手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第四十八式斜单鞭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第五十式揽雀尾第五十—式单鞭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第五十三式揽雀尾第五十四式单鞭第五十五式云手第五十六式单鞭第五十七式下势第五十八式金鸡独立第五十九式左右倒撵猴第六十式斜飞式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第六十四式海底针第六十五式扇通背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信第六十七式搬拦捶第六十八式揽雀尾第六十九式单鞭第七十式云手第七十一式单鞭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第七十三式十字腿第七十四式进步指裆捶第七十五式上步揽雀尾第七十六式单鞭第七十七式下势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第七十九式退步跨虎第八十式转身摆莲第八十一式弯弓射虎第八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八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八十四式十字手第八十五式收势八十五式杨式太极拳图解与动作要领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传统杨式太极拳(⼤架108式)拳谱⽂字详解动作⽰范周宁(杨式太极拳第六代传⼈)说明:此拳谱是以起势和收势都⾯向正南为参照,如果起势站在不同的⽅向,此⽂中的⽅向作相应调整。
第⼀节1、起势。
⾯向正南,双脚与肩齐站⽴。
双⼿掌⼼向上慢慢托起⾄眼前,翻掌朝南,肘部下垂,⾝体微曲。
2、揽雀尾。
双脚不动,转腰,⾯朝东,双⼿随眼光转向东。
腰再转向南,双⼿呈抱球势,左脚抬起,脚尖着地,向东南30度迈⼀步,双⼿左捧,蹬右腿,重⼼到左腿,成⼸步推掌。
调整左脚尖朝西,⾝体转向西,双⼿平移向西北右推,重⼼移到右腿。
⾝体回收,⾯朝西,起右腿,左抱球,上步⾝不动,右捧势,重⼼移到右腿,蹬腿穿掌,左掌在前。
翻右掌向内,左掌回收捋,⾝体先后坐,重⼼移到左腿,左⼿做挤右⼿状,⼸腿挤,重⼼移到右腿,双⼿撒开向西往前按,往下按,绕过头顶再向前(西)按。
3、单鞭。
左脚靠近右脚,左脚尖朝南,从西经南往东转腰,左掌在⾯部前⽅,右右⼿伸直,右脚向后退半步,⾯朝东,钩右⼿提左膝,左腿向前⼸步,右钩⼿朝南,左推掌朝东,重⼼在左腿。
4、提⼿上势。
⾝体前(东)倾,双⼿向东按,调整右脚尖朝南,起⾝回头看南,双⼿举起,调整双脚⾝体朝南,双⼿放下⾄左腰,提⼿上势,起右腿,双⼿向右举起,右⼿过头顶,右脚向西南⽅落地,双⼿掌⼼向外(西南)。
5、海底捞⽉。
⾝体朝南前倾下俯,双⼿朝左右展开,起⾝,⾯朝西南,左⼿起右⼿放下,起右腿,右脚跟着地,回⾝肘,右⼿收回,肘向外,右掌从左腋下插,重⼼移到左腿。
6、⽩鹤亮翅。
转动⾝体⾯朝东,⾝体后坐,抬左腿,右⼿举过头顶,左⼿放下,呈⽩鹤亮翅状。
7、左搂膝拗步。
左脚尖点地,⾯转向南,左⼿向后(西)搂,右⼿向前(东)翻掌,作砍⼀⼑状。
⾝体再转向南,左⼿抬起伸直按顺时针绕到右侧腰后再放下绕到⾝体左侧下按,同时⾝体再由南转向东,左脚抬起后着地,重⼼放在左腿,推右掌,成⼸步。
8、⼿挥琵琶。
起⾝,起右腿向前(东)踢,右⼿向前伸直,右腿后退落在⾝后,⾝体后坐,重⼼移到右腿,抬左腿,双⼿由前伸回收做抱球状,从下往上⾄胸前,左脚着地,双⼿向上前⽅举起后再放下。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简介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共有十套,相信很多人对这个并不是很了解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简介。
欢迎阅读!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一:智捶智捶是太极拳初练的入门之拳,类似于外家拳的弹腿,也是太极拳申一些基本动作的简单组合。
其目的是开启初练之门,所谓开窍,因此叫智捶。
智捶中有撇身捶、搬拦捶、栽捶、指裆捶、肘底捶等捶法,所以也称太极五捶。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二:大架、老架和小架杨式太极拳中大架、老架、小架的架式、套路、手法、式子名称等大至相同,但其练法和要求则有很大区别。
其中有慢打快打之分,开展紧凑之别。
大架是练太极拳的初步功夫,拳架处处求长,出手缓慢开展,平心静气,意定神宁。
其步用弓蹬、头顶、肩垂、臀收、胯抱,手如抽丝连绵不断,步似猫行轻灵沉稳。
由静求动,动中求静。
有疏通血气之功,活动筋骨之能,是太极拳的初步筑基之法。
若求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练好一套大架足矣。
杨式太极府内派大架与当前流传较广的八十五式、八十八式大体相同,在姿式和手法上略有区别。
而老架拳式和练法,功用与大架相比,似乎更进一步,拳式在开展中求紧凑,手法严密而精确,姿式安祥而活泼。
步用三体,手分阴阳。
头、肩、手、足、臀、膝处处合规,心神意气样样守矩。
身法便于技击,手法结合实用。
在轻灵中内含粘沉,在活泼中不失稳重,实乃太极拳最基本之拳势。
小架则近乎快打,为老架功夫纯熟之后又进一步的练法。
其手法、步形、身势、神情又与老架不同,为太极拳高层功夫。
其出手,举步和身法,处处轻灵活泼,紧凑、严密,一行一动均合技击之术。
哼哈二气常有,嘻怒嗔乐伴行。
意动神随,用意而不用力。
紧凑中不失开展,所谓行如游龙,动若猿猴。
出手含着,动静得法。
今人很少能练到如此境界。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三:太极长拳长拳是单式修练,然后再任意组合的练法。
长拳有三十七个(组)单式,一式练熟再练一式。
每个(组)式子均可单独演练,练熟后也可相互连贯,生生不息,相继不断。
八十五式杨氏太极拳一、简介: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
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
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二、拳谱第一式预备式第二式起势第三式揽雀尾第四式单鞭第五式提手上势第六式白鹤亮翅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第八式手挥琵琶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第十式手挥琵琶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十四式十字手第十五式抱虎归山第十六式肘底看捶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第十八式斜飞式第十九式提手上势第二十式白鹤亮翅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二十二式海底针第二十三式扇通背第二十四式撇身捶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第二十七式单鞭第二十八式云手第二十九式单鞭第三十式高探马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第三十二式转身蹬脚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第三十七式右蹬脚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式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式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第四十二式左蹬脚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第四十六式十字手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第四十八式斜单鞭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第五十式揽雀尾第五十—式单鞭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第五十三式揽雀尾第五十四式单鞭第五十五式云手第五十六式单鞭第五十七式下势第五十八式金鸡独立第五十九式左右倒撵猴第六十式斜飞式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第六十四式海底针第六十五式扇通背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信第六十七式搬拦捶第六十八式揽雀尾第六十九式单鞭第七十式云手第七十一式单鞭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第七十三式十字腿第七十四式进步指裆捶第七十五式上步揽雀尾第七十六式单鞭第七十七式下势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第七十九式退步跨虎第八十式转身摆莲第八十一式弯弓射虎第八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八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八十四式十字手第八十五式收势三、八十五式杨式太极拳图解与动作要领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杨式太极拳分解动作之杨式太极拳教学图解全套杨式太极拳全套教学1.一二三:杨式太极拳一二三式预备式和起势和揽雀尾2.四五六:杨式太极拳四五六式单鞭和提手上势和白鹤亮翅3.七八九:杨式太极拳七八九式左搂膝拗步和手挥琵琶和左右搂膝拗步4.十三至十五:杨式太极拳十至十二式手挥琵琶和左搂膝拗步和进步搬拦捶5.十六至十八:杨式太极拳十三至十五式如封似闭和十字手和抱虎归山6.十九至二一:杨式太极拳十六至十八式肘底看捶和左右倒撵猴和斜飞式7.二二至二四:杨式太极拳十九至二一式提手上势和白鹤亮翅和左搂膝拗步8.二五至二七:杨式太极拳二二至二四式海底针和扇通背和撇身捶9.二八至三十:杨式太极拳二五至二七式进步搬拦捶和上步揽雀尾等10.三一至三三:杨式太极拳二八至三十式云手和单鞭和高探马11.三四至三六:杨式太极拳三一至三三式左右分脚和转身蹬脚等12.三七至三九:杨式太极拳三四至三六式进步栽捶和翻身撇身捶等13.四十至四二:杨式太极拳三七至三九式右蹬脚和左打虎式和右打虎式14.四三至四五:杨式太极拳四十至四二式回身右蹬脚和双峰贯耳和左蹬脚15.四六至四八:杨式太极拳四三至四五式转身右蹬脚和进步搬拦捶和如封似闭16.四九至五一:杨式太极拳四六至四八式十字手和抱虎归山和斜单鞭17.五二至五四:杨式太极拳四九至五一式野马分鬃和揽雀尾和单鞭18.五五至五七:杨式太极拳五二至五四式玉女穿梭和揽雀尾和单鞭19.五八至六十:杨式太极拳五五至五七式云手和单鞭和下势20.六一至六三:杨式太极拳五八至六十式金鸡独立和左右倒撵猴和斜飞式21.六四至六六:杨式太极拳六一至六三式提手上势和白鹤亮翊和搂膝拗步22.六七至六九:杨式太极拳六四至六六式海底针和扇通背和转身白蛇吐信23.七十至七二:杨式太极拳六七至六九式搬拦捶和揽雀尾和单鞭24.七三至七五:杨式太极拳七十至七二式云手和单鞭和高探马带穿掌25.七三至七五:杨式太极拳七三至七五式十字腿和进步指裆捶和上步揽雀尾26.七六至七八:杨式太极拳七六至七八式单鞭和下势和上步七星27.七九至八一:杨式太极拳七九至八一式退步跨虎和转身摆莲和弯弓射虎28.八二至八五:杨式太极拳八二至八五式进步搬拦捶和如封似闭和十字手杨式太极拳发展简史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主要流派。
吴荫农:杨氏太极拳大架拳式名称的诠释作者介绍: 吴荫农生于1946年,十岁开始习练武术,1961年起在北京跟随崔立志(毅士)先生学练传统杨氏太极拳,1963年投在崔立志入室弟子吉良晨门下继续深造,系杨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现任北京武术院华园武术培训中心顾问。
五十年间练拳不辍,致力于对传统杨氏太极拳的修炼与研究。
他演练的拳架气势恢宏,神气贯注于举手投足间,颇有崔毅士先师遗风。
近年来,吴荫农先生家中常有国内各地杨式太极拳爱好者慕名登门拜访,研习拳技。
并将多年精心收集的资料和经年笔记整理成文,公诸于世,为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经验,为传统杨式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杨氏太极拳式子的名称不是简单的代号称谓,它闪烁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环,解读其含义是继承发扬太极拳文化的重要内容。
杨澄甫所修订的杨氏太极拳大架共有三十七式,可分为两大类。
其一,形体动作,就是人体自身所表现的形态,比如无极式、如封似闭等。
其二,仿形动作,就是模仿自然界事物,比如云手、野马分鬃等。
仿形的目的在于求意,绝非简单的模拟,太极拳是有生命的,求意者生仿形者死。
正确理解太极拳式名称的含义有助于营造太极拳意境氛围,能起到用意不用力和探寻内在劲意的作用,称之为意念引导法。
采用意念引导法练太极拳的最大优点是有益于心态平和,自己置身于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里,其乐融融,引导我们回归自然。
本文所讲的攻防是教学意义上的攻防意识,并非实战中的攻防意识,其目的在于利用意念引导法引导劲力的运行。
一、太极拳预备式(无极式)预备式太极拳预备式也称作无极式,何谓“无极”?无极就是事物内在的规律,直言之,就是太极拳规律的式子。
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该式外形纯任自然,看不出什么来,然而太极拳的规律性的东西尽含其内,杨澄甫宗师讲:“此势为太极拳预备动作之姿势”,“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
练太极拳必须认真对待预备势,它囊括了练太极拳的全部基本要领。
不要一上来就开练,要静待片刻,这时要完成三个程序:调身正体,调整身体各部使之符合练太极拳的要求;调心凝神,调整好练太极拳所需的心神;调息行气,调整呼吸确保气血运行自然流畅。
杨式[杨澄甫架]传统太极拳85式拳谱及分动名称东振王于 2014年2 月10日改编第一式预备势两脚平开自然直立第二式起势⑴两臂平举高与肩平 [2]沉肩坠肘掌按胯前第三式揽雀尾[1]摆脚右转提脚抱球 [2]左弓左棚右转棚采 [3]左转提脚旋掌抱球[4]右脚迈出右弓右棚 [5]后坐左转翻掌左捋 [6]继转继坐平弧继捋[7]右转右弓翻掌前挤 [8]翻掌分手后坐回引 [9]弓右蹬左两掌前按第四式单鞭⑴扣脚左转划弧平抹⑵身微右转旋掌按出⑶左脚里提吊勾翻掌[4]左转上步弓步推掌第五式提手上势⑴扣脚转体松勾落手⑵提脚上步虚步合手第六式白鹤亮翅⑴收脚落手翻掌抱球 [2]上步转腰前挤肩靠 [3]左转提脚虚步提落第七式左搂膝拗步⑴右转摆掌右落左起⑵提脚转身右起左落 [3]上步屈收弓步搂推第八式手挥琵琶⑴跟步落手⑵提脚挫手 [3]虚步合手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⑴右转摆掌右落左起⑵提脚转身右起左落 [3]上步屈收弓步搂推[4]摆脚左转两掌左移 [5]提脚转身左起右落 [6]上步屈收弓步搂推[7]摆脚右转两掌右移 [8]上步屈收右起左落 [9]上步慑收弓步搂推第十式手挥琵琶⑴跟步落手⑵提脚挫手 [3]虚步合手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1]右转摆掌右落左起 [2]提脚转身右起左落 [3]上步屈收弓步搂推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⑴摆脚左转握拳移掌⑵右脚前提绕拳提掌 [3]落脚搬拳提脚拦掌[4]上步右转收拳探掌 5]弓步打捶左掌里收第十三式如封似闭⑴穿掌松拳后坐收掌⑵坐腿带掌分掌合手 [3]蹬右弓左翻掌前按第十四式十字手⑴扣脚右转弯肘举手⑵提脚分手开立合抱第十五式抱虎归山⑴扣脚右转右落左举⑵上步转体弓步搂推 [3]转腰举手坐腿左捋[4]转体搭手弓步前挤⑸坐腿后引弓步前按第十六式肘底看捶⑴扣脚左转划弧平抹⑵身微右转旋掌按出⑶左转摆步两掌左移[4]落左跟右移掌翻下 [5]坐腿虚步握拳穿掌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⑴身体右转抽右伸左⑵提脚右转右折左翻⑶退步左转虚步推抽[4]提脚左转左折右翻 [5]退步右转虚步推抽 [6]提脚右转右折左翻[7]退步左转虚步推抽第十八式斜飞势⑴坐腿提脚交臂合抱⑵上步扣脚弓步挒采第十九式提手上势⑴跟步坐腿两手翻沉⑵迈脚虚步合手上提第二十式白鹤亮翅同第六式⑴收脚落手翻掌抱球 [2]上步转腰前挤肩靠 [3]左转提脚虚步提落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同第七式⑴右转摆掌右落左起⑵提脚转身右起左落 [3]上步屈收弓步搂推第二十二式海底针⑴跟步提脚右提左沉⑵收脚下蹲虚步插搂第二十三式闪通背⑴直身提脚提掌翻转⑵上步左弓左推右托第二十四式转身撇身捶⑴扣脚转身握拳举掌⑵提脚右转提拳落掌 [3]上步右弓撇拳推掌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⑴坐腿转腰伸拳收掌⑵再坐左腿左转移手⑶继坐继转手随左移[4]落脚搬拳提脚拦掌 [5]上步右转收拳探掌 [6]弓步打捶左掌里收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⑴撇脚转身左棚右采 [2]左转提脚旋掌抱球 [3]右脚迈出右弓右棚[4]后坐左转翻掌左捋 [5]继转继坐平弧继捋[6]右转右弓翻掌前挤[7]翻掌分手后坐回引 [8]弓右蹬左两掌前按第二十七式单鞭⑴扣脚左转划弧平抹⑵身微右转旋掌按出⑶左脚里提吊勾翻掌[4]左转上步弓步推掌第二十八式云手[1]扣脚右转松勾划弧⑵<云一>左云收脚右云开步 [3]<云二>左云收脚右云开步 [4]<云三>左云收脚右云开步 [5]<云四>左云收脚右云开步 [6]<云五>左云收脚右云第二十九式单鞭⑴右转提脚勾手翻掌 [2]左转上步弓步推掌第三十式高探马⑴后坐翘脚松勾翻掌⑵直立收脚右探左收第三十一式右左分脚⑴后坐提脚两掌平抹⑵上步左弓抹转右探 [3]提脚左转合抱右棚[4]右脚斜摆右左分手 [5]落脚右转两掌平抹 [6]上步右弓抹转左探[7]提脚右转合抱右棚 [8]左脚斜摆左右分掌第三十二式转身左蹬脚⑴落脚转身交叉合抱⑵起立蹬脚两掌分开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⑴落脚下蹲插指屈臂⑵上步左弓左搂右推[3]摆脚左转两掌左移 [4]提脚转身左起右落 [5]上步屈收右弓搂推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⑴撇脚右转提脚抽拳⑵左弓折腰栽捶左搂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⑴扣脚转身举掌抽拳⑵提脚右转提拳落掌 [3]上步右弓撇拳推掌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⑴坐腿转腰伸拳收掌⑵再坐左腿左转移手⑶继坐继转手随左移[4]落脚搬拳提脚拦掌 [5]上步右转收拳探掌 [6]弓步打捶左掌里收第三十七式右蹬脚⑴摆脚左转提脚抱手⑵直立右蹬两掌分开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式<西北>⑴收脚下蹲移掌翻转⑵右并左提掌继右移⑶迈步左弓右盖左击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式<东南>⑴扣脚右转松拳落掌⑵迈步右弓左盖右击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⑴磨跟左转松拳分掌⑵继转收脚交叉抱手⑶直立右蹬两掌分开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⑴收脚提膝右转合掌⑵迈步右弓握拳勾击第四十二式左蹬脚〈正东〉⑴坐腿分手⑵收脚抱手⑶蹬脚分手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正东〉⑴辗脚后转提脚抱手⑵直立右蹬两掌分开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⑴下蹲落脚绕拳提掌[2]落脚搬拳提脚拦掌[3]上步右转收拳探掌 [4]弓步打捶左掌里收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同第十三式⑴穿掌松拳后坐收掌⑵坐腿带掌分掌合手 [3]蹬右弓左翻掌前按第四十六式十字手同第十四式⑴扣脚右转弯肘举手⑵提脚分手开立合抱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同第十五式⑴扣脚右转右落左举⑵上步转体弓步搂推 [3]转腰举手坐腿左捋[4]转体搭手弓步前挤⑸坐腿后引弓步前按第四十八式斜单鞭同第四式⑴扣脚左转划弧平抹⑵身微右转旋掌按出⑶左脚里提吊勾翻掌[4]左转上步弓步推掌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右分〉⑴扣脚左转收脚抱球⑵转身右弓上挒下采 <左分>[1]摆脚右转提脚抱球[2]转身左弓上挒下采 <右分>[1]摆脚左转提脚抱球 [2]转身右弓上挒下采<左分>[1]摆脚右转提脚抱球[2]转身左弓上挒下采 <右分>[1]摆脚左转提脚抱球[2]转身右弓上挒下采第五十式揽雀尾[1]右转提脚旋掌抱球 [2]左弓左棚侧弓右采 [3]左转提脚旋掌抱球[4]右脚迈出右弓右棚 [5]后坐左转翻掌左捋 [6]继转继坐平弧继捋[7]右转右弓翻掌前挤 [8]翻掌分手后坐回引 [9]弓右蹬左两掌前按第五十一式单鞭同第四式[1]扣脚左转划弧平抹⑵身微右转旋掌按出⑶左脚里提吊勾翻掌[4]左转上步弓步推掌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左穿>[1]扣脚松勾两掌下移 [2]右转提脚右棚左下 [3]右转右迈提左合手[4]左迈左棚右掌穿抽 [5]左转左弓左架右推 <右穿>[1]扣脚右转移掌内翻 [2]右转提脚交叉抱臂[3]右迈右棚左掌穿抽[4]右转右弓右架左推<左穿>[1]右转提脚交叉抱臂 [2]左迈左棚右掌穿抽 [3]左转左弓左架右推<右穿>[1]扣脚右转移掌内翻 [2]右转提脚交叉抱臂 [3]右迈右棚左掌穿抽[4]右转右弓右架左推第五十三式揽雀尾[1]左脚右提落掌抱球 [2]左弓左棚侧弓右采 [3]左转提脚旋掌抱球[4]右脚迈出右弓右棚 [5]后坐左转翻掌左捋 [6]继转继坐平弧继捋[7]右转右弓翻掌前挤 [8]翻掌分手后坐回引 [9]弓右蹬左两掌前按第五十四式单鞭同第四式[1]扣脚左转划弧平抹⑵身微右转旋掌按出⑶左脚里提吊勾翻掌[4]左转上步弓步推掌第五十五式云手同第二十八式[1]扣脚右转松勾划弧⑵<云一>左云收脚右云开步 [3]<云二>左云收脚右云开步 [4]<云三>左云收脚右云开步[5]<云四>左云收脚右云开步[6]<云五>左云收脚右云第五十六式单鞭同第二十九式⑴右转提脚勾手翻掌 [2]左转上步弓步推掌第五十七式下势⑴摆脚移重左掌后抽⑵下蹲左仆弧形前穿第五十式八金鸡独立<左独立>[1]摆脚左转起身左弓[2]提膝独立右挑左搂 <右独立>[1]下蹲右转右脚落实 [2]提膝独立左挑右按第五十九式左右倒撵猴[1]右蹲左落移掌翻转 [2]退步左转虚步推抽 [3]提脚左转左折右翻[4]退步右转虚步推抽 [5]提脚右转右折左翻 [6]退步左转虚步推抽第六十式斜飞式同第十八式⑴坐腿提脚交臂合抱⑵上步扣脚弓步挒采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同第十九式⑴跟步坐腿两手翻沉⑵迈脚虚步合手上提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同第十六式⑴收脚落手翻掌抱球 [2]上步转腰前挤肩靠 [3]左转提脚虚步提落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同第七式⑴右转摆掌右落左起⑵提脚转身右起左落 [3]上步屈收弓步搂推第六十四式海底针同第二十二式⑴跟步提脚右提左沉⑵收脚下蹲虚步插搂第六十五式闪通背同第二十三式⑴直身提脚提掌翻转⑵上步左弓左推右托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信同第二十五式⑴扣脚转身握拳举掌⑵提脚右转提拳落掌 [3]上步右弓撇掌推掌第六十七式搬拦捶同第二十五式[1]坐腿转腰伸拳收掌 [2]再坐左腿左转移手 [3]继坐继转手随左移[4]落脚搬拳提脚拦掌 [5]上步右转收拳探掌 [6]弓步打捶左掌里收第六十八式揽雀尾同第二十六式[1]撇脚转身左棚右采 [2]左转提脚旋掌抱球 [3]右脚迈出右弓右棚[4]后坐左转翻掌左捋 [5]继转继坐平弧继捋[6]右转右弓翻掌前挤[7]翻掌分手后坐回引 [8]弓右蹬左两掌前按第六十九式单鞭同第二十七式⑴扣脚左转划弧平抹⑵身微右转旋掌按出⑶左脚里提吊勾翻掌[4]左转上步弓步推掌第七十式云手同第二十八式[1]扣脚右转松勾划弧⑵<云一>左云收脚右云开步 [3]<云二>左云收脚右云开步 [4]<云三>左云收脚右云开步 [5]<云四>左云收脚右云开步 [6]<云五>左云收脚右云第七十一式单鞭同第二十九式⑴右转提脚勾手翻掌 [2]左转上步弓步推掌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1]后坐翘脚松勾翻掌 [2]直立收脚右探左收[3]右蹲左收右掌翻收 [4]迈步左弓左穿右翻第七十三式十字腿⑴扣脚右转提脚合抱 [2]摆脚左转提脚抱手 [3]直立右蹬两掌分开第七十四式进步指裆捶[1]下蹲右转旋拳沉掌 [2]摆转上步搬拳拦掌[3]上步右转抽拳搂掌 [4]左弓折腰搂膝前打第七十五式上步揽雀尾[1]撇脚提腿左转抱球 [2]右脚迈出右弓右棚 [3]后坐左转翻掌左捋[4]继转继坐平弧继捋[5]右转右弓翻掌前挤 [6]翻掌分手后坐回引[7]弓右蹬左两掌前按第七十六式单鞭同第四式⑴扣脚左转划弧平抹⑵身微右转旋掌按出⑶左脚里提吊勾翻掌[4]左转上步弓步推掌第七十七式下势同第五十七式⑴摆脚移重左掌后抽⑵下蹲左仆弧形前穿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1]移重摆脚左弓右蹬 [2]迈步右虚双拳前棚第七十九式退步跨虎[1]退步右转松拳交臂 [2]左收左虚右按左采第八十式转身摆莲[1]左提右抽左撩右推 [2]转身摆腿掌移后转[3]先弓后虚两掌右移 [4]直立左踢右摆拍击第八十一式弯弓射虎⑴下蹲落脚两掌左摆⑵右转捋带右弓左打第八十二式进步搬拦捶[1]坐腿左转捋掌落拳[2]后坐提脚绕拳举手[3]落脚搬拳提脚拦掌[4]上步右转收拳探掌 [5]弓步打捶左掌里收第八十三式如封似闭同第十三式⑴穿掌松拳后坐收掌⑵坐腿带掌分掌合手 [3]蹬右弓左翻掌前按第八十四式十字手同第十四式⑴扣脚右转弯肘举手⑵提脚分手开立合抱第八十五式收势⑴落实两脚两手分开⑵沉肘按掌松指下垂。
杨式太极拳府内派老架108式套路名称1、无极式 28、海底针55、退步搬拦捶82、扇通背2、太极起式 29、扇通背56、如封似闭83、撇身捶3、揽雀尾 30、撇身捶57、豹虎推山84、进步搬拦捶4、单鞭 31、进步搬拦捶58、十字手85、风摆荷叶5、提手上势 32、风摆荷叶59、斜搂膝拗步86、揽雀尾6、白鹤亮翅 33、揽雀尾60、回身三掌87、单鞭7、搂膝拗步 34、单鞭61、揽雀尾88、云手8、手挥琵琶 35、云手62、揉球式89、左右穿掌9、搂膝拗步 36、单鞭63、斜单鞭90、单鞭10、手挥琵琶37、左右高探马64、野马分鬃91、高探马11、搬拦捶 38、右起脚65、玉女穿梭92、转身单摆莲12、如封似闭39、左右高探马66、风摆荷叶93、指档捶13、豹虎推山40、左起脚67、揽雀尾94、风摆荷叶14、十字手41、转身蹬脚68、单鞭95、揽雀尾15、斜搂膝拗步42、搂膝拗步69、云手96、单鞭16、搂膝拗步 43、上步裹手栽捶 70、单穿掌、单鞭97、展手鹞形下势17、揽雀尾 44、撇身捶71、展手燕形下势98、步七星18、揉球式 45、进步搬拦捶 72、金鸡独立99、退步跨虎19、单鞭46、左右高探马 73、千斤坠100、转腰双摆莲20、肘底看捶 47、二起脚 74、倒撵猴101、弯弓射虎21、倒撵猴 48、右打虎 75、撑掌102、双撞22、撑掌 49、双砸掏心捶 76、高探马103、回身23、高探马 50、左打虎 77、斜飞104、搬拦捶24、斜飞 51、中心脚 78、提手上势105、风摆荷叶25、提手上势 52、双峰贯耳 79、白鹤亮翅106、揽雀尾26、白鹤亮翅 53、左右高探马 80、搂膝拗步107、单鞭27、搂膝拗步 54、十字腿 81、海底针108、收式。
二十三、打虎势
左打虎式右打虎式
形体动作,弓步,一手如抓着老虎头按住,另一手举拳欲打之势。
设想上手击敌太阳穴下手击其肋。
此式要点:长腰,双拳上下相挣相合,打虎势的精髓在于气势,绝非招式。
二十四、双风贯耳
双风贯耳之双穿掌双风贯耳
形体动作,双拳犹如两股劲风贯击敌方双耳,拳顶击打谓之“贯”。
北京崔传杨氏太极拳的双凤贯耳前有双穿掌而后贯耳。
设想我用双掌穿击对方咽喉,敌抓握我双腕,我回收双手翻腕贯击敌双耳。
此式要点:应当进身,充分体现人形之意境。
在中国武术技艺里常常模仿动物特长,称之为“形”。
如虎形取虎扑,兔形取兔弹,鹰形取鹰捉之技。
人形则取接吻,要接吻则必须进身。
二十五、野马分鬃
右野马分鬃左野马分鬃
仿形动作,草原野马狂奔甩头转身时其鬃自分,其劲亦掤亦挒,象形取意故有此势。
设想对方正面击来,我一手接之另一手穿其腋下上步到敌身后,用掤挒劲将敌掀起摔出。
此式要点:注意脸随手走,前手掤挒上扬,后手采挒下沉,在保持立身中正的同时,整体身形显现靠势。
二十六、玉女穿梭
右玉女穿梭一右玉女穿梭二左玉女穿梭一左玉女穿梭二仿形动作,穿梭是织布的动作,综(zeng)把经线上下分开,绕有纬线的梭子很迅速的从左穿到右,综再次分开经线,梭子很迅速的再从右穿到左,往复不绝其动作轻快敏捷,上手如综下手如梭,左右手相互穿插就像织梭一般巧捷,令人接应不暇,故有玉女穿梭之称。
玉女穿梭共有四势,其方向是四斜角(亦称之为四角斜)即四隅。
设想我用一手将对方的手臂向上架起形如开综,另一手急速击出形如穿梭。
此式要点:长腰,充分注意沉肩坠肘,上下手应保持一个整劲。
二十七、单鞭下式
单鞭下式
形体动作,这是杨氏太极拳唯一的下盘势子。
意如涌动的大海波涛,从波峰整体下沉,内中积蓄能量,及至波谷能量已蓄饱满,继而整体涌起,力整意长,演示了阴阳消长转换的规律。
该式气势磅礴,集中表现出了太极拳独有的气势和的劲力。
设想我向下采对方,敌若挣抗我顺势掤起将人摔出。
此式要点:保持立身中正,气沉丹田。
二十八、金鸡独立
右金鸡独立左金鸡独立
仿形动作,模仿公鸡单腿独立的动作。
设想对方和我正面拥挤,我提膝顶击其裆,手托打其颌面部。
此式要点:支撑腿的膝关节略曲,脚趾有意识的抓地,松胯,头顶向上领劲自然可以站得稳。
二十九、白蛇吐信
白蛇吐信一白蛇吐信二白蛇吐信三
仿形动作,信;与芯同,即蛇的舌头。
该势基本与撇身捶相同,只是第三势的捶变为掌。
把掌比作蛇的信,其速度极快且突然。
三十、高探马穿掌
高探马穿掌
形体动作,由高探马演变成穿掌,右掌置于左肘下,左掌向前上方穿出又名叶底藏花。
设想我高探马一式得手立即用右掌压下敌手左掌直穿其喉。
此式要点:长肩舒背松腰。
三十一、单摆莲
单摆莲
仿形动作,用左手拍击右脚面,右脚外摆,手如疾风脚如莲,风过莲摆,因单手拍击故名单摆莲。
右脚不做外摆,直接踢与左手相击亦可。
1928年杨澄甫南下后把此式改为十字腿,单摆莲是其早年所练所传授的拳势。
设想对方正面来犯,我左手捋掠其面,敌起手相迎,我急用右脚面横踢其肋。
此式要点:腰椎一定要充分圆出来,既稳又有力。
三十二、指裆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