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壬辰卫国战争介绍
- 格式:docx
- 大小:15.68 KB
- 文档页数:4
机电信息 2019年第22期总第592期95《壬辰战争》一书综合运用中日朝韩史料,全面、客观地描述了发生在16世纪末的日本侵朝战争。
1592年,刚刚统一日本不久的丰臣秀吉在野心的驱使下,动员158 800名远征军入侵朝鲜半岛,他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囊括其所知的整个世界的庞大帝国。
战争初期,日军一路长驱直入,短短一个多月便攻下朝鲜三都汉城、开城、平壤,进抵中朝边境。
危急时刻,明朝万历皇帝当机立断,决定派大军支援朝鲜。
明军在平壤大败日军小西行长部,随后一举收复三都。
与此同时,朝鲜名将李舜臣在半岛南部海域屡挫日军水师;朝鲜各地义兵蜂起,四处袭击日军补给线。
日军战事不利、兵力不足、后勤不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只能退守半岛东南一隅。
最终,随着丰臣秀吉的过世,日军全面撤出朝鲜半岛,壬辰战争结束。
这场战争不仅给东亚各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对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战过后,旧势力纷纷衰落,新势力渐次崛起,东亚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变。
《普宁》是纳博科夫颇具自传色彩的诙谐经典名作,最初有四章发表在《纽约客》上,是纳博科夫首部引起美国读者广泛关注和欢迎的小说。
它描述一个流亡的俄国老教授在美国一家学府教书的生活。
他性格温厚而行为怪僻,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常受同事的嘲弄,妻子也离弃了他。
他孑然一身,只得沉溺于故纸堆,钻研俄罗斯古文化和古典文学聊以自慰;时时刻刻回忆往事,流露出一股浓重的乡愁。
纳博科夫把俄罗斯文化和现代美国文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诙谐而机智地刻画了一个失去了祖国、隔断了和祖国文化的联系、又失去了爱情的背井离乡的苦恼人。
《普宁》叙事上体现了纳博科夫精妙的小说技法,一个“不可靠的叙述者”,直到最后才揭晓真实身份。
主人公普宁是一位流亡美国的俄罗斯知识分子,一个他人眼中的迂腐老头,与时代和环境格格不入,窘迫不已。
纳博科夫淡然地叙述着普宁教授的种种遭遇,始终保持着距离,将浓郁的乡愁巧妙融于戏谑和讽刺之中。
命运对普宁教授的捉弄是如此残酷无情,小说的底色和语调却始终优雅克制,让这样一个温和而不切实际的人最终赢得了读者的共鸣和尊敬。
1:1592年—1598年两次战争,史称万历朝鲜战争,又称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日本称之为文禄之役。
日本想借朝鲜为跳板侵略明朝(中国)。
(当时明朝是朝鲜的宗主国,对朝鲜半岛拥有主权,故日本侵朝视为侵略中国)。
结果:日军被明军击退,后日军撤退,大明帝国胜,日本侵朝失败。
2:1873年,日本兵临琉球(今日本冲绳县),废除琉球国王,另立傀儡,1875年,琉球国王不能再向清廷朝贡。
同时日方禁止琉球接受满清册封,在琉球使用明治年号。
(当时清朝是琉球的宗主国,对琉球拥有主权,故日本吞并琉球视为侵略中国)。
清朝与日本交涉,日本无视事实,强词夺理,未果,后不了了之。
结果:大清帝国已日落西山,明治维新后强大的日本已经对天朝上国不买账了,日本侵略的脚步并没有因此而结束。
3: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韩国)的战争。
日本再次侵略中国,日本战胜清朝后,强迫清朝签订了马关条约,第一条清朝放弃朝鲜的宗主国地位,让朝鲜独立,第二条割让台湾、澎湖列岛。
后日本挟持朝鲜国王,改朝鲜为大韩帝国,后于1910年8月22日并入日本,史称为日韩合并。
结果:日本胜,中国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朝鲜(韩国)。
4:1900年(庚子年)日本伙同英国、法国、普鲁士(德国)、沙俄、美国、意大利、奥匈帝国(今奥地利和匈牙利)组成八国联合军队侵略中国。
结果:八国联军胜,大清赔款。
5:1937年7月7日---1945年9月2日中国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是指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由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两国军队鏖战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结果:中华民国惨胜,日本一切窃与中国的领土归还与中国,(只归还了台湾)。
壬辰战争原因再研究
壬辰战争是1592年东亚朝贡体系内发生的由明朝、日本、朝鲜三国参与的国际战争。
关于战争的原因,以往大多研究主要集中在在国际关系领域的第一意象与第二意象,即战争发动者丰臣秀吉的个人性格特质与征服欲、日本国内的商人贸易欲望与大名们的领土扩张欲望以及国内政权不稳需要通过战争来巩固。
本文以国际关系领域的第三意象为切入点,从经济、军事和政治三个要素出发论证在明代朝贡体系建立之后的近两百年之间,明朝、朝鲜、日本这三个国家的国家实力发生了不对称式的增长,提出一向和平的朝贡体系之内之所以会发生战争是由于这三个国家之间国家实力的不对称性增长引起的实力格局的变动导致的,这种不对称式增长不仅改变了原有的朝贡体系之内的体系结构,也改变了体系的进程。
万历朝鲜战争
王盈
【期刊名称】《中国故事》
【年(卷),期】2013(000)012
【摘要】万历朝鲜战争,又称朝鲜壬辰卫国战争。
这场战争由日本前关白丰臣秀吉在1592年(壬辰年)派兵入侵朝鲜引起。
因朝鲜的宗主国是大明帝国,是故向中国求援,明神宗应请求派军救援,日本占领朝鲜并以之为跳板进攻大明帝国的行动受阻,丰臣秀吉也在战争末期死去。
他死后不久,日本军队全部从朝鲜撤退。
【总页数】47页(P4-50)
【作者】王盈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E297.5
【相关文献】
1.万历朝鲜战争期间的“丰臣秀吉中国人说”
2.万历朝鲜战争期间和平条件的交涉及其变迁
3.万历朝鲜战争与日本基督教的关系
4.万历朝鲜战争再战前夜日朝外交关系探微
——以金应瑞与小西行长的外交活动为中心5.从万历朝鲜战争“朝鲜辩诬”中解读中朝封贡关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壬辰卫国战争名词解释(二)
壬辰卫国战争名词解释
1. 壬辰卫国战争
•壬辰:指中国农历壬辰年(公元1592年)。
•卫国:中国古代武士为守卫国家安全而战斗的称号。
•战争:指两个或多个国家、民族之间发生的武力冲突。
2. 李舜臣
•李舜臣:朝鲜半岛壬辰卫国战争期间的一位重要将领。
•首次抗倭:指李舜臣于1592年在朝鲜渤海湾击败日本倭寇的战役。
•捷克岛战役:指李舜臣于1597年在捷克岛成功击败日本倭寇的战役。
3. 倭寇
•倭寇:指日本海盗在明朝时期频繁侵犯中国东海沿岸地区的活动。
•山海防线:指中国明朝时期为抵御倭寇而修建的沿海防线。
4. 纲鱼守城
•纲鱼:明朝时期为防御倭寇而设置的巡逻舰队,负责海上警戒和粮食供应。
•守城:指武士守卫城池,保护城市免受敌军侵入。
5. 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指1950年至1953年朝鲜半岛爆发的一场战争,涉及朝鲜、中国、美国等各国。
•三八线:指朝鲜半岛的一个虚拟分界线,分割了北朝鲜与韩国。
6. 明朝
•明朝:指中国历史上一位于1368年至1644年间的朝代。
•九边制度:明朝时期为了对抗北方游牧民族而设置的防线和军事力量。
•司道:明朝时期的行政区划单位,负责治理地方事务。
以上是关于壬辰卫国战争的相关名词解释及例子。
这场战争成为了中国和朝鲜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于后来的军事发展和国家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壬辰卫国战争16世纪末朝鲜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争。
1592年(农历壬辰年)4月,日本丰臣秀吉派军入侵朝鲜。
李朝求助中国明朝。
在明军援助下,1593年,两国联军击退日军。
1597年,日军再次入侵。
朝鲜爱国将领李舜臣率水军大败日军。
1598年,明朝再度出兵相援,打败日军。
丰臣秀吉死后,日本撤军。
同年11月,在露梁海战中,朝、明联军又重创日军,取得战争胜利。
伊斯兰教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产生时间为6世纪,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中国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度、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等等。
伊斯兰是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顺从”、“和平”,指顺从和信仰宇宙独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
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Muslim,意为“顺从者”)。
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麦加人穆罕默德(约570~632)所创传。
主要传播于亚洲、非洲,以西亚、北非、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最为盛行。
它的经典是《古兰经》。
如何评价英国的圈地运动?1.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2.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对农业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
3.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4.加快了英国城镇的进程5.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阶级条件6.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7.圈地运动对农民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总之,圈地运动牺牲了农民的利益,积累了原始资本,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廉价的雇佣劳动力和国内市场,为英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
如何评价英国的圈地运动?答:评价:圈地运动是英国农业进行的一场资本主义改造运动.①使土地所有制发生了变化.摧毁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农业,由封建土地所有制变成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②使土地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租用土地的贵族办起了农场,牧场,雇佣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进行生产,从而成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农民则成为受雇佣的农业工人.③圈地运动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阶级条件,新贵族充当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阶级.圈地运动造就大批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自由"劳动力,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④圈地运动对农民来说是一场灾难,它使农民失去了土地.从这个角度来说,圈地运动是一场"羊吃人"的运动.总之,圈地运动以损害广大农民的利益为前提,但它发展了农业资本主义,扩大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同时为工业资本主义的政府提供了雇佣劳动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1。
[键入文字]
朝鲜壬辰卫国战争介绍
【战争时间】公元1592~1598 年
【战争地点】朝鲜半岛及近海
【交战双方】朝鲜人民VS 日本侵略者
【关键人物】丰臣秀吉、李舜臣
【战争背景】
日本与朝鲜是紧密邻邦,自古以来就有各种交往。
15 世纪初,朝鲜曾允许一定数量的日本商人到朝鲜南海岸的富山浦、盐浦、乃勿浦等三浦地方长期居住,从事贸易。
可是三浦的日本商人和海上的倭寇却乘朝鲜政府的贸易统制和海上警备有些松弛的机会,在16 世纪初叶之后,进行了数次强盗式的掠夺。
朝鲜政府一再忍耐,并通过外交途径再三劝告,仍无济于事。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朝鲜以武力击溃了掠夺者,驱逐了三浦的倭人,缩小了日本贸易的范围。
然而日本对朝鲜政府的正当措施心怀怨恨,试图寻机报复,准备进行更大的掠夺。
当时朝鲜政府政治上已十分腐败,官僚营私舞弊,统治阶级内部存在着党派之争:一派是世袭的官僚贵族,称为勋旧派;另一派是地方中小地主出身的受过书院教育的新官僚,称为士林派。
两派各自结党争权,互相倾轧,一大批人被杀戮流放,且政变不断,弄得民不聊生,武备松弛,国力大衰,恰给日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报复机会。
而日本当时已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初步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其政府为谋求霸权扩张利益,便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并企图征服朝鲜后进一步侵略中国。
【战争经过】
丰臣秀吉公元1592 年初,日本最高当政者丰臣秀吉,组建了22 万人的军队,建立了拥有数百艘舰船和9000 名船员的舰队,分批向朝鲜沿海进发,发动了壬辰(壬辰年)战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