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地图-教案设计(附带练习题、高考题)
- 格式:doc
- 大小:3.61 MB
- 文档页数:15
第2讲地图细化课标素养要求1.结合地图,熟知地图的三要素,能准确判读方向及换算地图比例尺。
2.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正确运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
3.能绘制地形剖面图,利用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高低及其影响。
1.地理实践力:依据地图,指导日常活动中的方向判断及距离的估算。
2.区域认知:联系等高线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归纳总结区域地形特征,从空间尺度认识区域。
3.综合思维:结合等高线地形图,掌握判读方法、指导线路设计,宿营地、大坝选址等实践活动。
一、认识地图的三要素1.比例尺的表现及特点是什么?(1)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2)表现形式典例图上1 cm代表实地距离5 km 1∶500 000形式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3)特点: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地范围就越小,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2.如何判断地图中的方向?地图类型方向判定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箭头一般指示正北方向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3.地图中的图例与注记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什么?中“”属于图例,“珠穆朗玛峰”和“8 848.86米”为注记。
二、认识等高线地形图1.如何区分和判断海拔和相对高度?(1)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甲地的海拔为1 500 m,乙地的海拔为500 m。
(2)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甲地与乙地的相对高度为1 000 m。
2.什么是等高线?地图上海拔相同的各点的连线即为等高线。
3.如何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图中字母地形等高线特点A 山峰闭合,数值由外向内变大B 山谷凸向高处,一般成为河谷C 山脊凸向低处,一般成为分水岭D 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合E 鞍部两个山峰和两个山谷等高线之间的区域[方法技巧]“四字口诀”记忆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海拔相等同图等距同一幅地图上等高距一致密陡疏缓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反之越缓凸低为脊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向低值凸出为山脊凸高为谷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向高值凸出为山谷重叠为崖多条等高线重叠处为陡崖三、绘制地形剖面图1.什么是地形剖面图?地形剖面图指沿地表某一直线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图,以显示剖面线上断面地势起伏状况。
2024年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地图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材,主要针对地图知识进行公开课讲解。
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地图的基本知识”以及第二节“地图的运用”。
具体内容涉及地图的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注记等基本概念,以及地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了解地图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2.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地图素养;3.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图比例尺的理解与应用、地图方向的判断、地图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的要素及其作用、地图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图挂图、地球仪、教学PPT、黑板、粉笔。
学具:地图练习册、草稿纸、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地理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地理事物,引出地图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1)地图的基本知识:讲解地图的构成要素,如比例尺、方向、图例、注记等;(2)地图的运用:介绍地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旅行、导航、城市规划等。
3. 实践情景引入:(1)出示一张地图,让学生指出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等要素;(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经验。
4. 例题讲解:(1)地图比例尺的运用:讲解如何根据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2)地图方向的判断:讲解如何根据地图上的指向标和经纬网判断方向。
5. 随堂练习:(1)完成地图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2)在草稿纸上绘制一张简单的地图,标注比例尺、方向、图例等要素。
六、板书设计1. 地图的构成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注记2. 地图的运用:旅行导航城市规划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图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2)根据地图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3)判断地图上的方向。
2. 答案:(1)地图的构成要素包括比例尺、方向、图例、注记等,它们分别表示地图的比例关系、方向、地理事物的分类和地理信息的补充说明;(2)根据地图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的公式为:实际距离 = 图上距离× 比例尺;(3)地图上的方向可通过指向标和经纬网来判断。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练习(全国通用)第1讲地球、地图和等高线【基础知识梳理】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在学习地理中,一般我们认为地球为正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经纬线和经纬度1、经纬线纬线(纬度)经线(经度)形状圆(除极点外)半圆(两条相对应经线组成一个圆)长度 1.赤道最长,极点最短为0,度数越大,纬线越短;2.同纬度的纬线等长等长(约为2万千米)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起始线赤道(0°纬线)(距南、北两极相等的纬线圈)本初子午线(0°经线)度数范围0°~90°(南北纬)0°~180°(东西经)度数分布规律北纬(N):向北越来越大南纬(S):向南越来越大判定:纬度向北变大的是北纬N,向南变大的是南纬S东经(E):向东越来越大西经(W):向西越来越大判定:经度往东变大的是东经E,向西变大的是西经W1、经纬度特殊经纬度赤道(0°)、南北回归线(23.5°)、南北极圈(66.5°)、30°和60°、两极(90°)本初子午线0°、西经20°经线、东经160°经线、180°经线划分界线0°——30°N(S)为低纬度30°——60° N(S)为中纬度60°——-90°N(S)为高纬度20°W以东到160°E为东半球,20°W以西到160°E为西半球。
三、地图的三要素1、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2、比例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
(如1:500指图上1㎝代表实际500㎝)。
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2024年高三地理一讲义轮总复习课件地图一、教学内容1. 地图的基本知识(教材第一章第二节)地图的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不同类型的地图及其应用2. 等高线地图(教材第二章第二节)等高线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及其地形特征等高线地图的判读和应用3. 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教材第四章第四节)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原理地图在GIS中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正确阅读、使用地图。
2. 学会分析等高线地图,提高地形分析和空间想象能力。
3.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地图制作与应用中的作用,培养地理信息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图的基本知识、等高线地图的判读与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在地图中的应用。
难点:等高线地图的判读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在地图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图、地球仪、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2. 学具:笔记本、地图、尺子、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实践情景,如户外探险地图,引发学生对地图的兴趣。
2. 知识回顾:复习地图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地图的要素、比例尺等。
复习等高线地图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3. 例题讲解:以等高线地图为例,讲解地形分析和判断方法。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介绍其在地图制作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形特征,进行等高线地图的判读练习。
利用GIS软件,让学生体验地图的制作过程。
强调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地图素养。
六、板书设计1. 地图的基本知识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不同类型的地图及其应用2. 等高线地图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地形特征判读与分析方法3. 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基本原理、地图制作与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利用GIS软件,制作一幅简单的地图。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地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旅游等。
建议学生参加地理实践活动,提高地图实践能力。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区域地理地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复习地理学科的区域地理地图部分。
教材使用《高中地理》课本,具体章节为第三章“地图与地理信息”,内容涉及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的阅读与分析、地理信息的获取与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包括地图的构成、比例尺、方向、图例等。
2. 学会阅读和分析各类地图,提取地理信息,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3. 能够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图的阅读与分析,地理信息的获取与应用。
教学重点:地图的基本知识,包括地图的构成、比例尺、方向、图例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挂图、地球仪。
2. 学具:学生地图、尺子、圆规、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中的地理信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区域地理地图。
2. 知识回顾:回顾地图的基本知识,包括地图的构成、比例尺、方向、图例等。
3. 实践情景引入:给出一个实际案例,如某城市的交通线路规划,让学生通过地图分析,找出最佳路线。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阅读和分析地图,提取地理信息,并结合例题进行示范。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地图阅读和分析的练习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阅读地图,描述我国某城市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系分布等。
(2)分析地图,说明某地区气候类型及其成因。
2. 答案:(1)略。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地图的基本知识和阅读分析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身边的地理环境,运用地图解决问题,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区域地理地图的知识,提高地理素养,为高考地理复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地图阅读与分析2. 教学目标的提取地理信息与解决问题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地图基本知识掌握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5. 作业设计的生活实际应用一、地图阅读与分析1. 地图的构成:地图由、图例、比例尺、方向、图形等要素组成。
2024年高三地理一讲义轮总复习课件地图一、教学内容本讲义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主流地理教材编写,涉及地图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具体内容为:章节:地图的基本概念、地图的种类与用途、地图的阅读与使用、地图的绘制与制作。
详细内容: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自然地图与社会经济地图的分类及特点;地图上的信息检索与分析;地图绘制的基本步骤与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图的基本概念与构成要素,掌握不同类型地图的特点与用途。
2. 培养学生从地图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地图进行地理学习和现实生活应用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图三要素的理解与应用;地图的阅读与分析技巧。
难点:地图绘制的方法与步骤;地图信息的综合分析与地理问题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各类地图、教学挂图、投影设备。
学具:地图册、指南针、直尺、量角器、绘图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地图使用的案例,激发学生对地图重要性的认识。
2. 知识讲授(15分钟)详细讲解地图的基本概念、三要素、分类及用途。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典型例题,演示如何从地图中提取信息,进行地理分析。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练习题,指导学生运用地图进行问题解答。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地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促进知识内化。
6. 技能训练(15分钟)指导学生进行地图绘制,掌握基本步骤与技巧。
六、板书设计1. 地图的构成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2. 地图的分类与用途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3. 地图的阅读与分析技巧4. 地图绘制步骤与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地图查找指定地理位置信息。
绘制学校平面图,标注主要建筑和道路。
2. 答案位置信息:根据地图比例尺和图例,找到指定地点的经纬度、地形、气候等信息。
学校平面图:参照实际尺寸和比例,准确绘制学校平面图。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第2讲基础知识——地图部分)[考纲要求]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
常用图例、注记。
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等高线和地形图。
地形剖面图。
[知识讲解]1、比例尺:也叫缩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规律: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
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
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
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等。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2)比例尺的缩放:①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
例如将1/20000的比例尺放大1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1/10000,比例尺变大。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②比例尺缩小: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
(分数倍)。
例如将1/120000的比例尺缩小1/4,即比例尺缩小到3/4,缩小后的比例尺应为:3/4×1/120000=1/160000,比例尺缩小。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③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
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来的4倍。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
如将比例尺缩小到原图的1/3,则图幅面积为原图的1/9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例题1、将1:1000的地图比例尺放大1倍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新图比例尺为1:2000B、新图图幅面积比原图增加了2倍C、新图表示的地理事物比原图简略D、在原图上淮河的长度为10厘米,在新图上长20厘米例题2、按照1:5000000的比例尺,绘制一幅中国政区图,图纸的长度不得小于______厘米,图纸的宽度不得小于_______厘米。
第二单元 地图考向指径1.比例尺的定义及其三种表示法,比例尺的计算及换算。
2.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范围、内容之间的关系。
3.地图上确定方向的三种方法。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各种地形、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方法。
5.各种等值线图的判读。
第2.1节 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内容精析一、比例尺1.定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2.表示形式: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3.大小【例1】 A .1:5000000 B .1:5700000 C .1:6000000 D .1:5300000 【解析】图上最大距离为100cm,我国行政区划的实地距离南北约5500km,东西约5000km,则分别可采用的比例尺是1:5000000和1:5500000,由于纸张大小一定,所以为了让中国的所有区域都绘制出来,应选择小的比例尺,比例尺小于1:5500000都可以,但在所给的小于1:5500000比例尺中,越大的比例尺因为反映的地理事物越详细,则应选择比较大的较为合适。
【答案】B【例2甲应在乙的 方向,甲应在丙的 方向,甲应在丁的 方向。
【解析】图上四点虽未标明纬度,但通过读图可以看出四点纬度相同,不存在南北方向上的差异,只有东西之分。
地球上的东西方向是相对的,我们一般用“劣弧<180º)定向法”来确定东西方向。
【答案】正西,正东,正东或正西。
4.读图2-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从A 点到B 点方向是向西南 B .从C 点到D 点方向是先东北后东南C.从A点到B点方向同从C点到D点方向相同D.从A点到B点方向同从C点到D点方向正好相反【答案】C三、图例和注记图例:在地图上,用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符号。
注记:在地图上,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文字、数字。
【例3】读某城市示意图,分析农民种植花卉的有利条件:【解析】这是一种假设情境,信息的载体是图像(也就是图例),图中与花卉有关的信息即为已知条件,包括三个方面河流、公路、城市,这三个条件是答题的依据,它们为花卉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用地理语言来表达,依次为水源、交通、市场。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区域地理地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区域地理地图的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主要基于教材《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地图的识别与应用”,详细内容包括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图的类型与制作、区域地图的分析方法以及地图在实际应用中的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如比例尺、图例、方向等,并能够正确识别和应用。
2. 培养学生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通过地图信息提炼出区域的地理特点。
3. 提高学生对地图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其在生活和高考中能够灵活运用地图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图的基本要素、区域地图的分析方法、地图的实际应用。
难点:地图比例尺、图例的识别与应用;通过地图分析区域地理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理地图、挂图、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景观,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寻找对应区域。
2. 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地图的基本要素,包括比例尺、图例、方向等,并通过实例讲解各要素的作用。
3.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一道高考地理真题,讲解如何利用地图信息解答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6.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地图基本要素:比例尺、图例、方向2. 区域地图分析方法: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3. 地图应用技巧:定位、分析、判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在地图上标出我国南方某城市的地理位置,并分析该城市的气候特点。
(2)根据地图信息,描述我国某山脉的走向,并分析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答案:(1)南方某城市:广州。
气候特点: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干燥。
(2)山脉:秦岭。
走向:东西走向。
影响:阻挡冬季风,形成南北方气候差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地图基本要素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在地图分析方法的应用上还需加强练习。
[课程内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2.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用图例和注记。
3.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基本概念]经线、纬线、经度、纬度、比例尺、图例、注记、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
[体系架构]课时1地球仪与地图考点1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2)地球的大小2.地球仪(1)经线和纬线经线纬线定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在地球仪上,赤道及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图示起始线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赤道:与两极点距离相等的纬线特点形状半圆圆方向指示南北方向指示东西方向长度都相等自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关系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特别提醒经线、纬线(1)两条正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经度和为180°,东西经相反),平分地球。
(2)所有的经线圈长度都相等。
(3)赤道是最长的纬线,纬线中只有赤道平分地球。
(4)纬度相等的两条纬线长度相等。
(2)经度和纬度经度纬度图示划分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180°从赤道向南、向北各分90°分布规律东经度的度数越向东越大,西经度的度数越向西越大北纬的度数越向北越大,南纬的度数越向南越大划分半球20°W~0°~160°E为东半球,160°E ~180°~20°W为西半球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特殊经纬度(线) ①本初子午线为东西经分界线。
②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界线重合①30°纬线是中、低纬度界线;60°纬线是中、高纬度界线。
②回归线是热带、温带界线,极圈是温带、寒带界线(3)经纬网①概念: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而成的网络。
②意义:经纬网在确定地理位置、两地之间相对位置和计算距离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第二单元 地图考向指径1.比例尺的定义及其三种表示法,比例尺的计算及换算。
2.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范围、内容之间的关系。
3.地图上确定方向的三种方法。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各种地形、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方法。
5.各种等值线图的判读。
第2.1节 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内容精析一、比例尺1.定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2.表示形式: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3.大小【例1】 A .1:5000000 B .1:5700000 C .1:6000000 D .1:5300000 【解析】图上最大距离为100cm,我国行政区划的实地距离南北约5500km,东西约5000km,则分别可采用的比例尺是1:5000000和1:5500000,由于纸张大小一定,所以为了让中国的所有区域都绘制出来,应选择小的比例尺,比例尺小于1:5500000都可以,但在所给的小于1:5500000比例尺中,越大的比例尺因为反映的地理事物越详细,则应选择比较大的较为合适。
【答案】B【例2甲应在乙的 方向,甲应在丙的 方向,甲应在丁的 方向。
【解析】图上四点虽未标明纬度,但通过读图可以看出四点纬度相同,不存在南北方向上的差异,只有东西之分。
地球上的东西方向是相对的,我们一般用“劣弧<180º)定向法”来确定东西方向。
【答案】正西,正东,正东或正西。
4.读图2-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A点到B点方向是向西南B.从C点到D点方向是先东北后东南C.从A点到B点方向同从C点到D点方向相同D.从A点到B点方向同从C点到D点方向正好相反【答案】C三、图例和注记图例:在地图上,用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符号。
注记:在地图上,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文字、数字。
【例3】读某城市示意图,分析农民种植花卉的有利条件:【解析】这是一种假设情境,信息的载体是图像(也就是图例),图中与花卉有关的信息即为已知条件,包括三个方面河流、公路、城市,这三个条件是答题的依据,它们为花卉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用地理语言来表达,依次为水源、交通、市场。
有些时候图例和注记就是答题点。
【答案】(1)位于河流附近,水源充足(2)有公路穿过,交通便利(3)靠近城市、市场广阔随堂检测读图1,回答1-3题。
1.在图中画斜线的四块假想陆地中面积最大的是A.① B.②C.③D.④2.③在④的方位是A.东南 B.西南C.西北 D.东北3.①地的自然带是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温带森林带D.温带草原带2005年春,世界一些地区爆发了严重的禽流感,某地采取了严格的防御对策:疫情发生地3km内家禽全部扑杀;3-5km内强制免疫;1km内活禽市场必须关闭。
读某地禽流感疫情分布图,判断4-6题:4.该分布图的比例尺是A.1:100000 B.1/200000 C.1:300000 D.1/6000005.图中数码代表的村落,必须强制免疫的是A.①③⑤B.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6.禽流感对人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造成人口年龄结构严重老化B.传染疾病,影响人口素质C.造成区域环境容量增加D.使人口迁移数量猛增根据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经纬度位置,判断7-9题。
7.若甲、丙两点间的图上距离为2.2cm,则该图的比例尺约为A.1:1000万 B.1:10000万 C.1:500万D.1:5000万8.图中四地A.乙、丁两地地方时相同B.甲、丙两地昼夜长短相同C.乙、丁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D.甲、丙两地日出、日落时间相同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四地均位于西半球太平洋上B.图中四地自转线速度相同C.物体从甲地向南做水平运动,将向西偏D.甲地位于北京的东南方,丁地位于北京的西南方读图2-1-12,回答10-11题。
10.剑桥科学园位于A.英国的西南、伦敦的西北 B.英国的西南、伦敦的东北C.英国的东南、伦敦的东北 D.英国的东南、伦敦的西北11.剑桥科学园的工业布局属于A.临空型 B.劳动密集型C.临海型 D.煤铁复合体型【答案】C A二、综合题12.读图2-1-7中甲、乙两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岛在乙岛的方向,乙岛在哪个半球:、。
(2) 图的比例尺大,图的实际面积大。
(3)甲岛南北两端图上距离是3.2厘米,乙岛南北两端图上距离是3.4厘米,两岛南北距离相差千米。
【解析】根据图甲的经纬度可回答(1)题。
(2)、(3)题可根据甲、乙两图的比例尺来判断和求得【答案】(1)东北东半球南半球 (2)甲乙 (3)77413. 读图2-1-13,对比两大半岛回答下列问题:(1)两图中比例尺较大的是。
(2)甲半岛上的山脉走向为,乙半岛上的山脉走向为。
(3)A地如果是3月21日中午12时,B地区时此时应是。
(4)B地位于A地的方向。
(5)甲半岛地势特点是,乙半岛地势特点是。
(6)甲半岛东侧海域比乙半岛东侧海域盐度,原因是。
【答案】 (1)乙图 (2)东北-西南西北-东南 (3)19时 (4)东南 (5)西高东低(或西北高,东南低) 东高西低(或东北高,西南低) (6)低甲半岛东侧海域纬度比乙高,温度低,蒸发量小;甲半岛东侧海域有大量淡水注入,而乙半岛东侧则几乎没有径流注入14.读下列“航海线图”,回答:(1)轮船沿图中的航线从横滨到圣弗兰西斯科,其前行方向有何变化? 。
轮船沿图中航线从开普敦到珀斯,其前行方向有何变化? 。
(2)解释两条航线呈弧线形的原因。
【答案】(1)东北-东南东南-东北(2)弧线接近于地球上的大圆航线,距离最近。
5高考链接图2-1-15亚洲两个国家略图。
读图回答1-3题。
1.两国的临海分别是A.红海、亚丁湾B.安达曼海、泰国湾C.地中海、波斯湾 D.阿拉伯海、孟加拉湾2.②图所示国家的自然特点是A.面临海洋、降水丰沛B.地势低平、植被茂盛 C.冬温夏凉、四季如春D.沙漠广布、炎热干燥3.据地理坐标判断,甲乙两地距离约为A.300千米B.550千米C.1 300千米D.1 550千米2004年7月28日,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78º55′N,11º56′E)建成。
据此回答4-5题。
4.从黄河站往正南方,将到达A.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B.西伯利亚C.阿拉斯加D.大不列颠岛5.黄河站至北极点的距离约为A.600千米 B.900千米C.1200千米 D.1500千米第2.2节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内容精析一、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1.绝对高度是一个地点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即海拔。
如图2-2-1,A点的海拔为500米,B点的海拔为1500米,C点的海拔为-200米。
—般地图上标注的高度为海拔高度。
例如地图上在珠穆朗玛峰旁标注的8844.43米,就是指珠峰的海拔高度。
2.相对高度是一个地点相对于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如图2-2-1,B点相对于A点的相对高度为1000米,A点相对于B点的相对高度为-1000米。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1.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如图2-2—2,把高程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就是等高线。
按一定的等高距,把等高线绘制在平面图上就成为等高线地形图。
从图2-2—2中可以看出等高线地形图有以下特点:(1)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
全球的海岸线是最长的一条等高线。
注意在图幅范围内可以只是闭合曲线的一部分。
(2)等高线只能在陡崖处可以重合,重合的地方表示陡崖。
但等高线不会交叉,因为交叉点不会同时有两个不同的海拔。
(3)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陡崖处等高线重合。
(4)山谷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山脊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例1】图2-2-3中各图等高距相同,则有关a、b、c、d坡度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A.a=b=c=d B.a>c>d>b C.b>d>c>a D.c>b>a>d【解析】a、b、c、d等高距相同,图上距离相同,坡度大小取决于实际距离,水平距离越大,坡度越小;反之,坡度越大。
a中1cm相当于0.5km,b中lcm相当于5km,c中1cm相当于1km,d中1cm相当于2km。
因此坡度由大到小排列为a、c、d、b。
【答案】B三、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下面以绘制图2-2-4中AB地形剖面为例,说明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步骤:(1)建立坐标系(横轴表示AB沿线,纵轴表示高程)。
(2)确定垂直比例尺(AB沿线的相对高度小于500米,为了图形能较好地反映地面的起伏,用1厘米表示100米)。
(3)将AB线与等高线的交点平移到横坐标上。
(4)将各点的高程表示在坐标中。
(5)用平滑的曲线将各点连接起来。
【例2】读图2-2-5回答:(1)图中的地形剖面图是根据等高线图中的哪一条剖面线画出的。
A.AB B.CD C.EF D.GH(2)图中Q点的地形是。
(3)在小比例尺地图上地形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通常哪个更大些?【解析】 (1)抓住剖面的各控制点进行判断,从剖面可看出,一端起点约100米,其邻近的最高峰为600多米,鞍部高为200~300米,第二高峰为500多米,另一端点为300多米。
符合这一些条件的只有AB剖面。
(2)Q 点位于两山之间应为鞍部。
(3)垂直比例尺更大一些。
【答案】 (1)A (2)鞍部 (3)垂直比例尺【例3】某山区的一所学校,拟组织学生对附近公路的交通,流量进行调查。
读图2-2-6,完成下列要求:(1)判断在E、F、G三地点中,能目测到公路上经过H处车辆的是。
(2)试用地形剖面图解释你所做的判断,并作简要说明。
(3)经该公路从山区外运的特产主要有茶叶、柑橘、毛竹等,该学校所在的省区简称是A.鲁 B.浙 C.青 D.吉【解析】从E、F、G三个地点中清晰地观察经过H处车辆就是G,因为E、F点位于山谷中,从E地到H点之间或从F地到H点之间都有山脊障碍,G地到H点之间没有障碍,可以清晰地观察。
最后作出HG的地形剖面图(如图2-2-7)【答案】(1)G (2)正确作法见图2-2-7,从剖面图上可以看出G地到H点之间没有障碍,可以清晰地观察(3)B四、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地形部位的方法1.总结:同一条等高线上高度相等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只是有的不能在一幅图上完全呈现出来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但在悬崖峭壁处,等高线可以重合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两等高线之间间距愈大,等高线愈稀疏,则坡度愈缓等高线与山脊、山谷线垂直相交,等高线穿过河谷时,向上游弯曲,成反“V”字形示坡线表示坡降方向,它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2.地形图的应用:①选“点”:要根据要求考虑点的位置、海拔及其周围的环境等。
如选择气象观测站,就要选择地势适中,地面较开阔,周围没有或很少有其他地理事物屏障的地点;疗养院的建设一般要考虑有充足的日照、良好的通风、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