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信大基础生态学 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40.39 KB
- 文档页数:7
基础生态学学习指南基础生态学课程是生物学、生态学专业本科生初次接触生态学领域的入门课程,强调生态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把握。
我们的课程知识内容基本可分为生物与环境(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应用生态学五大部分。
教材中‘现代生态学研究前沿与发展’部分,供对本学科感兴趣的同学在掌握前边基础知识的情况下自习。
第一部分的重点、难点包括: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及生态幅随不同条件的变化;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生物的光周期现象及其应用;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内温动物对低温的适应;硬骨鱼类的渗透压调节;沙漠动物对缺水的适应;动物的缺氧适应;土壤的生态作用。
第一部分的教学要求:了解不同生态因子的特点及其主要生态作用。
理解环境与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规律,及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特点。
掌握生物的光周期现象、生物适应极端温度的机制、鱼类渗透压调节机制和陆生动物保持水平衡的机理。
第二部分的重点、难点包括:种群的概念、各种种群参数及其测定方法;生命表的构建;内秉增长率等参数的计算、存活曲线;种群的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及其生物学意义;种群调节理论、集合种群的概念;两种进化动力;物种形成的方式;r-对策与k-对策;植物的密度效应;动物的婚配制度、领域效应;种间竞争模型;竞争排斥原理;食肉、食草动物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及协同进化;寄生与共生。
第二部分的教学要求:了解种群调节的各种理论假说与集合种群动态;理解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动,物种的进化与生活史对策,种内种间关系;掌握种群的概念及种群参数、生命表,指数与逻辑斯谛增长方程,进化动力与物种形成方式,r-对策与K-对策,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与竞争模型,各种种内种间关系的特点与规律。
第三部分的重点、难点包括: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具有一定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具有边界特征等等,这是它有别于种群的根本所在。
群落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群落调查与分析技术。
基础生态学重点总结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环境:非生物环境——温度,可利用水,风;生物环境——同种或异种其他有机体。
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XXX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2光合有效辐射:光合感化体系只能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波长的辐射能。
黄化现象:光是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XXX,导致叶子发黄。
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的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蛰伏,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内温动物: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如鸟兽。
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的热源来调节体温,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
春化:良多植物在发芽之前都需要一个寒冷期或冰冻期,这种由低温诱导的开花称为春化。
驯化:内温动物经太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热水平会比在温暖情况中高,这些变化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
XXX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必须有一个特定的主体或中心。
2、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比如:光照、温度、水分、O2、CO2、食物和其他生物等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起直接作用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3、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即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4、生境(habitat):是不同于环境的另一个重要的生态学概念。
又称栖息地,是指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子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因此,相对于一般环境而言,生境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5、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三者的区别与联系: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着生物体或者群体的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或者说是指环境中对生物有影响的那部分因子的集合;生境则是指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6、生态因子的分类:①按性质分:5类,气候因子( 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雷电等)、土壤因子(结构、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地形因子(陆地、海洋、海拔、山脉的走向与坡度等)、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人为因子(由于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作用)②按有无生命特征分:生物因子(有机体:同种和异种)和非生物因子(温度、光、湿度、pH、氧气等)③按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分: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气候等因子)④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分:稳定因子指地心引力、地磁、太阳辐射常数等长年恒定的因子,它们决定了生物的分布。
基础生态学期末重点摘要基础生态学期末重点摘要绪论1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a栖息地的丧失和片段化; b掠夺式的过度利用; c环境污染;d农业和林业品种单一化e外来种的引入3生态学的研究对象3.1传统生态学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3.2现代生态学以生态系统为研究的基本单位,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组成,其功能主要表现在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上4生态学发展简史4.1生态学的建立前期--生态学建立期--生态学的巩固期--现代生态学发展期5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向宏观和微观两极方向发展5.1宏观:景观生态学; 全球生态学5.2微观:分子生态第一章生物与环境一、环境与生态因子1.1环境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1.2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是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1.3生存条件将有机体生活和发育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1.4生境(Habitat)特定群落的生态因子的总和2生态因子的分类2.1性质气候因子;土地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2.2有无生命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2.3因子的稳定性和作用稳定因子;变动因子2.4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敌); 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3生态因子作用特点综合性; 主导因子;阶段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二、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1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
2利比希最低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3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4耐受限度的说明:a生物的耐受范围因发育时期、季节、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b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分布一般很广c生物的实际耐受范围几乎都比潜在的范围狭窄d生物的耐受范围一般都有其低限、高限和最适点e繁殖期往往是一个临界期,环境因子最可能在繁殖期中起限制作用。
基础生态学听课笔记(仁青)●绪论●生态学定义三强调●1.重点强调自然历史和适应性●强调动物的种群生态学和植物的群落生态学●强调生态系统生态学●基本原理●系统性原理●稳定性原理●多样性原理●耐受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反馈原理●弹性原理●滞后性原理●转换性原理●尺度原理●发展史●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发展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学派●北欧学派(注重群落分析)●法瑞学派(植物区系学派)●英美学派(动态学派)(植物群落的演替、创建顶级学说)●苏联学派(地植物学)(注重建群种、优势种,建立植被等级分类系统,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植被制图,以植物群落和植被为主)●●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形态、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分布、自然选择、●第一章●环境●特定生物体和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它们生存的各种因素总和●大环境●地区、地球和宇宙环境。
决定大的生物群落的类型。
●小环境●直接影响生物的生活和生存●生态因子●概念●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及其他相关生物●生态因子的分类●生态因子的性质●综合性●非等价性(有主导因子)●时间限制性(主导因子会改变)●不可替代性●互补性●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的总合)●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长、发育、繁殖、分布、自然选择、行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营造或改变小环境●人类活动破坏环境●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适应●最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最小因子●低于某种生物需要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限制因子●在众多的环境因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或扩散的的因素,叫限制因子●限制因子定律:低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全部停止;在最适状态下,显示了生理现象的最大观测值;在最大状态之上,生理现象又停止●耐受限度●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生态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涉及到环境、动植物和人类健康等方面,因此对于生态学的学习和理解至关重要。
在考试方面,生态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复习。
而基础生态学作为生态学的基础学科,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下面,我会为大家提供一些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这一学科。
第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它所处的环境组成,生物群落包括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构成的群体,它们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所处的环境包括信号、水、空气和土壤等自然要素。
同时生态系统中还包括能量流和物质循环两个方面。
能量流指的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各种代谢活动中产生和消耗能量的过程。
物质循环指的是有机物到无机物、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和水循环等。
第二,生态系统的稳态性。
生态系统的稳态性意味着系统内各种生物及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达到了平衡状态,即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循环得以保持相对稳定,生态系统的运转状态达到了一个新的动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稳态性也可以反映出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和韧性。
稳态性是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本保障。
第三,生态系统的灾害因素。
生态系统的灾害因素有两种类型,之一是内源性因素,主要是来自于生物自身的自然属性及其种群规模和分布等变化,另一个是外源性因素,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例如气候变化、土地使用变化、植被破坏、空气、水和土壤污染等各种因素。
灾害因素能够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损失,因此,对各种灾害因素的理解和防范非常重要。
第四,生态系统的恢复。
生态系统恢复是指一种刻意的或自然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系统的状态可以恢复到其原本的稳态。
生态系统是具有韧性和适应性的,但当灾害因素超过了系统的承受能力时,生态系统就会发生破坏,这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恢复措施,帮助系统恢复到原本的状态。
生态系统的恢复常常需要几个世纪的时间。
以上是基础生态学的几个核心知识点,我们在复习时需要详细了解这些概念,同时还需要了解和掌握更多细节方面的内容。
基础生态学各章小结
基础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通过探索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生物群体如何适应和影响环境,以及环境如何影响生物群体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
以下是基础生态学各章的小结:
1.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一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指的是物种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种的分布、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2. 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是同一种类个体的种群动态和种群特征。
种群生态学的重点包括种群的大小、密度和分布,以及种群的生长和竞争等因素对种群动态的影响。
3. 群落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关注的是物种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群落的组成和结构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4. 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群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能量流动、营养循环和生态系统服务等。
5. 全球变化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的是全球环境变化对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这些变化包括气候变化、陆地利用变化和生物入侵等。
研究全球变化生态学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应
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
基础生态学的不同章节重点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0 绪论1、阐明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互相关系旳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为种内旳和种间旳,或种内互相作用和种间互相作用。
2、试举例阐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旳,采用什么样旳措施?生态学旳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旳分子到生物圈,但重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重要研究旳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旳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旳决定原因是生态学家最感爱好旳问题,例如种群旳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构造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爱好旳是决定群落构成和构造旳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旳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爱好旳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措施可以分为野外旳、试验旳和理论旳三大类。
3、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措施旳利弊分类利弊野外旳可获得大量全面、真实旳资料。
过程复杂,条件不能控制。
试验旳条件控制严格,对成果分析较可靠,反复性强,过程简朴。
获得旳资料可靠性有别于现实。
理论旳直观,过程易实行,可通过修改参数使研究迫近现实。
预测成果需通过现实来检查对旳性。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 生物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旳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旳多种原因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旳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生态幅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旳范围大环境指旳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影响生物旳生存和分布小环境指旳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旳邻接环境,即小范围内旳特定栖息地。
直接影响生物旳生活大环境中旳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旳气候,由大范围原因决定小环境中旳气候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旳气候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旳生态环境,特定旳生物体或群体旳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密度制约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旳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整种群数量旳生态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可调整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旳生态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原因均有一种耐受范围,只有在耐受范围内,生物才能存活。
基础生态学第三版知识点总结题型:10个名词解释(20分);5个简答题(40分);3论述题(10,15,15)。
重要章节1、有机体与环境2、种群生态学3、群落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 环境:针对一个特定的主体或中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2)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3)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4) 生态福: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福。
5) 内稳态:生物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性。
6)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7) 有效积温:适宜温度下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总热量。
8) 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即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 占有一定的领域,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的一个统一或系统。
9) 种群的空间结构: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10) 年龄结构:把每一年龄群个体的数量描述为一个年龄群对整个种群的比率。
11) 内廪增长率:是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顺势增长率。
12) 最小可存活种群:以一定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最小种群的大小。
13)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 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14) 集合种群: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
15) 变异:包括遗传物质的变质、基因表达的蛋白质的变异和表型的数量性状的变异。
生态学复习纲要第一章绪论一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五. 生态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考察、定位长期观测和原地实验等不同方法。
野外考察:野外考察是考察特定种群或群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的关系。
首先有一个划定生境边界的问题,然后在确定的种群或群落生存活动空间范围内,进行种群行为或群落结构与生境各种条件相互作用的观察记录。
野外考察种群或群落的特征和记录、测量生境的条件特征,不可能在原地内进行普遍的观测,只能通过适合于各类生物的规范化抽样调查方法。
如动物种群调查中取样方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去除取样法等。
植物种群和群落调查中的取样法有样方法、无样地取样法、相邻格子取样法等。
样地或样本的大小、数量和空间配置,都要符合统计学原理,保证得到的数据能反映总体特征。
定位观测:定位观测是考察某个体、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与其环境关系在时间上变化。
定位观测先要设立一块可供长期观测的固定样地,样地必须能反映所研究的种群或群落及其生境的整体特征。
定位观测时间,决定于研究对象和目的。
若是观测微生物种群,只需要几天的时间即可,若观测群落演替,则需要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原地实验:原地实验是在自然条件下采取某些措施获得有关某个因素的变化对种群或群落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野外森林、草地群落中,认为去除其或引进某个种群,观测该种群对群落和生境的影响;在自然保护区,人为地对森林进行疏伐,以观测某些阳性珍稀濒危植物物种的生长。
受控实验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
如如所谓“微宇宙”(microcosm)模拟系统是在人工气候室或人工水族箱中建立自然的生态系统的模拟系统。
第二章海洋非生物生态因子及其生态作用一、环境概述二、生态因子及其作用三、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一、环境概述环境: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
重要章节1、有机体与环境2、种群生态学3、群落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环境:针对一个特定的主体或中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2)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3)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4)生态福: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福。
5)内稳态:生物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性。
6)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7)有效积温:适宜温度下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总热量。
8)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即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占有一定的领域,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的一个统一或系统。
9)种群的空间结构: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10)年龄结构:把每一年龄群个体的数量描述为一个年龄群对整个种群的比率。
11)内廪增长率:是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顺势增长率。
12)最小可存活种群:以一定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最小种群的大小。
13)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14)集合种群: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
15)变异:包括遗传物质的变质、基因表达的蛋白质的变异和表型的数量性状的变异。
16)生活史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
17)领域:是指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入侵的空间。
18)领域性:动物保护领域的方式。
19)婚配制度:是指种群内婚配的种种类型,包括配偶的数目,配偶持续时间,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
20)阿利氏定律:种群过密或过疏都不利的,都可能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
这一现象称为阿利氏定律。
21)种间竞争:是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而产生的相互竞争的作用。
22)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23)利用性竞争:通过损耗有限资源发生的竞争。
24)干扰性竞争:通过竞争个体间直接的相互作用。
25)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26)竞争释放:在竞争过程中剔除其他同种物种的现象。
27)性状替换: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会导致形态性发生变化。
28)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物种性状反应而变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29)互利共生:是不同种两个体间一种互惠关系,可增加双方的适合度。
30)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最直观的就是它的成层性。
成层现象是群落中各种群之间以及种群与环境之间相互竞争和相互选择的结果。
31)岛屿效应:岛屿面积越大种数越多。
32)演替:是指在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
33)排序:就是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4)生产者:能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
35)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36)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37)反馈:就是系统的输出变成了决定系统未来功能的输入。
38)生态效率:是指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占n营养级获得能量之比,它相当于同化效率、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的乘积。
39)初级生产量: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
40)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即全球循环,代表了各个生态系统局域事件的总和。
41)生化需氧量:分解者分解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
42)人口老龄化:老龄人口增长速率远远大于新生儿,导致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绝大多数的现象。
43)生态系统服务:是指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
44)最大持续量:一种理论上预测最大持续生产量的简单方法叫最大持续产量。
二、简答题1、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野外的2)实验的3)理论的从生态学发展史来讲,野外的研究方法是首先的,并且是第一性的。
实验研究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
实验研究的优点是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但也有缺点,就是实验室条件可能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区别。
近年来,生态学还发展了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验研究的方法。
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是理论研究最常用的方法。
模型研究的预测,还必须通过现实来检验其预测结果是否正确,同时,也可以通过修改参数再进行模拟,是模型研究逐步逼近现实。
2、生态因子的分类a)按其性质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b)按有无生命的特征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c)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将其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
d)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分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两大类。
3、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起决定性作用。
3)阶段性作用: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这是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所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中间因子。
4、生物对极端环境温度的适应(一)生物对低温的适应1)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在冬季增加了羽、毛的质量,增加了皮下脂肪的厚度,从而提高身体的隔热性。
另外,内温动物肢体中动静脉血管的几何排列,增加了逆流热交换,减少了体表热消失,有利于动物在寒冷中保持恒定温度。
2)在低温下生活得植物,通常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增加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以降低植物的冰点,使细胞冰点常在-5~-10C,增加了抗寒防冻能力。
(二)生物对高温的适应1)动物对高温适应的重要途径是适当放松恒温性,使体温有较大幅度的波动,在高温炎热的时候,将热量贮藏于体内,使体温升高,等夜间环境降低时或躲到阴凉处后在通过自然的对流,传导和辐射等方式将体内的热量释放出去。
还有动物夏眠或夏季滞育,也是动物度过干热季节的一种适应。
2)植物对高温的生理适应主要是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这有利于减慢代谢率,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能力。
其次,靠旺盛的蒸腾作用避免植物体过热。
5、水生植物对水分的适应1)水生植物对盐度的适应对很多水生植物来说,必须具备自动调节渗透压的能力。
除此之外,还具有盐腺,盐腺将盐分泌到叶子的表面。
很多植物的根排除盐,明显地依赖于半渗透膜阻止盐进入,还通过观察发现激素在调解中具有重要作用。
2)水生植物对缺氧环境的适应水生植物的根、茎、叶内形成一套互相连通的通气系统来适应缺氧环境。
另一类植物具有封闭式的通气组织系统,使植物体重减轻,增加了漂浮能力。
有些植物地下侧根向地面上长出出水通气根,为地下根供应空气。
6、水生动物如何适应于高盐度或低盐度的环境?a)淡水鱼类:淡水硬骨鱼有发达的肾小球,丢失的溶质可从食物中得到,而腮能主动从周围稀浓度中摄取盐离子,保证了体内盐离子的平衡。
b)海洋鱼类:海洋硬骨鱼通过经常吞海水补充水分,盐通过腮进入体内。
海洋软骨鱼高渗透压的维持是依靠血液中存储大量尿素和氧化三甲胺。
c)广盐性洄游鱼类:依靠肾调节水,在淡水中排尿量大,在海水中排尿量少,在海水中有大量吞水,以补充水分;盐代谢依靠腮调节:在海水中排盐,在淡水中摄取盐。
7、为什么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在自然界中,门、纲、目、科、属等种以上分类单位都是研究者根据物种特征和在进化过程中的亲缘关系人为划分的,只有物种是真实存在的。
物种能否在自然界持续存在在于种群是否能不断地生产新个体以替代那些消失了的个体。
物种的进化过程表现为种群基因频率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的变化过程。
所以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物种进化的基本单位。
8、种群的空间结构的类型及类型形成的原因种群的内分布型一般可分为3类:a)均匀的。
这种分布在自然界中较少见,形成原因主要是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
b)成群分布。
是最常见的内分布型,其形成原因有:资源分布不均匀;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依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集群行为。
c)随机分布。
这种分布模式也很少,多出现在资源分布均匀、丰富的情况下。
9、逻辑斯蒂方程模型构建时期特点1)有一个环境容纳量(通常以K值表示)2)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
“S”型曲线有两个特点:曲线渐进K值,即平衡浓度;曲线上升是平滑的。
10、种群各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认为种群数量变动主要是外部因素的作用a)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认为生物种群主要是受对种群增长有利的气候的短暂所限制。
b)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和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
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主张内源性自动调节的学者将研究焦点放在动物种群内部,强调种内成员的异质性,特别是各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行为、生理和遗传特性上的反映。
1)行为调节——Wyune-Edwards 学说:认为社群行为是一种调节种群密度的机制。
2)内分泌调节——Christian 学说:解释某些哺乳动物的周期性数量变动。
该学说主要适用于兽类,对其他动物类群是否适用尚不清楚。
遗传调节——奇蒂学说:认为种群中具有的遗传多型是遗传调节学说的基础。
11、植物物种的进化的特点a)产生多倍体,可能形成新的物种b)新物种可能形成杂种。
12、生殖对策1)r-选择:是在不稳定环境中进化的,因而使种群增长率r最大。
具有所有使种群增长率最大化的特点: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周期。
2)K-选择:是在接近环境容纳量K的稳定环中的进化的,因而适应竞争。
此种类具有使种群竞争能力最大化的特征: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