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的发展与不足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如今,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率水平低,致使农业发展缓慢,生产方式极为落后,农业经济的落后又阻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的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的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的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的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的农业、依靠新型农民发展的农业,突破传统农业远离城市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资源优势互补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突破了传统农业弱质产业、效率低下、农民贫困的局限性,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现状及其必要性(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基本现状。
国际上一般采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农业土地和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业集约化程度等指标体系,综合衡量一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经过多年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逐渐强化。
目前,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48%,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但是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还有较大差距。
1、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来看,一方面,2006 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占GDP 的比重为11.9%;美国只有1.3%,日本为1.7%,韩国为3.2%,巴西为5.1%,印度为17.5%,全世界平均只有3.4%2、从农业劳动生产率来看,2005 年中国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耕地面积为0.3 公顷;美国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耕地面积为63.7 公顷,是中国的200 多倍。
从农业土地生产率来看,以主要粮食作物为例,除小麦外,中国的水稻、玉米、大豆等单位面积产量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3、从农业资源利用率看,2005 年中国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化肥施用量为341 吨,墨西哥只有69吨,印度129 吨,巴西137 吨,日本270 吨,美国110 吨,澳大利亚仅44.8 吨。
我国乡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引言乡村是我国重要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环节。
然而,在乡村发展中,我们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方面分析我国乡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经济层面问题1. 农业结构单一:当前许多农村地区仍然依赖传统农业生产,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是主要的经济来源,缺乏多元化发展。
2. 产业链短缺: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产业链薄弱,缺少完备的加工、流通和销售体系。
这导致了农产品价格低廉,农民收入水平难以提高。
3. 劳动力外流:由于就业机会有限,很多年轻人选择离开乡村迁往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劳动力外流给农村带来了严重人才匮乏问题。
三、社会层面问题1. 社会保障不完善:乡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差异,农民养老、医疗等权益保障相对薄弱。
这导致很多农民在面临重大疾病或老年时无法得到合适的救助。
2. 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普遍偏少,学校条件落后,师资力量不足。
这给农村孩子接受优质教育带来困难,也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潜力。
3. 文化传承问题:现代化进程中,许多乡村地区面临传统文化和乡土精神的淡化甚至丧失。
这是因为先进观念与乡村传统之间并没有有效结合,导致了一些地方文化传统的边缘化。
四、环境层面问题1. 生态环境破坏: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一些地方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如水源污染、土壤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2. 农药残留风险:部分农村地区使用农药不规范,导致农产品中残留有害物质的风险增加。
这对人们的健康构成威胁,并影响到了乡村形象和农产品的销售。
3. 能源消耗高:为了满足农业生产需要,一些地方依赖传统能源,如煤炭和柴油等。
这不仅造成能源浪费,还会对空气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五、解决问题的措施1.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大乡村经济发展中对现代化种植、养殖等新型产业链的培育和支持力度,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发展。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就。
首先,农业生产能力大幅增加,粮食产量连续多年居于世界第一。
这得益于农业技术的提升,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以及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
人工智能、无人机、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其次,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农田灌溉、道路交通、电力供应等方面的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
同时,农村电商和农产品电商的快速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广阔的销售渠道,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另外,农业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效。
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不断推进,农民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合作经济和农村旅游等方式增加收入。
一些地区还积极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促进农业人口城镇化进程。
然而,中国农业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虽然农业技术应用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此外,农业生产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和管理。
另一个挑战是农村人口流失加剧以及农村空心化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
同时,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使得农村地区吸引力下降。
综上所述,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创造更好的农村发展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均衡发展,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振兴的目标。
中国农业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就业、农村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中国农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同时也有着许多发展的机遇。
以下是中国农业的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基本现状: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中国农业正经历供给侧结构性,加快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产品的品质和效益。
2.粮食生产稳中有进: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增长,粮食产量稳居全球第一、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节约劳动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3.农村科技创新:中国农业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农村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推广优质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生产力。
4.农村收入增长:中国农村居民收入逐年增长,农民就业和创业活动蓬勃发展。
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农村经济增长不断加快。
发展趋势:1.粮食安全仍是首要任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把握好种粮与养殖结构,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
2.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持续推进: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力度,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品牌化程度和竞争力。
3.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与制造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民转移就业,发展农村经济。
4.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环保治理,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绿色农业,保护生态环境。
5.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推广适合中国农业特点的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效益。
6.农民增收和农村扶贫: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农村全面小康。
总之,中国农业在供给侧结构性的推动下,正朝着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随着科技创新的推进和政策的支持,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将不断提高,粮食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同时,要重视环保问题,发展绿色农业,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以上发展趋势的实施,中国农业将迎来更加繁荣的未来。
中国的农业发展与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农业历史的国家,农业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领域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就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探讨。
一、农业发展的现状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广阔的耕地和水资源,这为农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这些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农业生产总值不断增长,农民收入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同时,农业现代化也为农村地区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
以农村电商为代表的新兴业态崛起,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村旅游、农户经营等产业也取得较好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民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虽然农业取得了积极的发展成果,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 农业生产能力不平衡:中国农业的发展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农业发展较为先进,而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滞后。
这造成农业生产能力的不平衡,需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农业扶持力度,促进农业发展的均衡。
2. 农业用地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耕地被城市建设所占用,导致农业用地减少。
这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土地保护,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同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农药残留、兽药滥用等问题成为困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加强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4. 农业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涌向城市,导致农村地区劳动力短缺。
这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困难。
需要加强对农业劳动力的培训和引导,同时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吸纳能力。
三、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针对上述问题,中国政府应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来促进农业发展。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对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中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面临一系列挑战。
本文将分析中国农业的现状,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农业发展现状1.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近年来,中国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
从传统的小农经济转向现代农业经营,大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成为主要发展趋势。
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进步的应用也得到了大力推广。
2.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提升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农产品流通领域也在积极推进。
农产品的种类和品质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国内外市场对中国农产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
3.农业企业化经营趋势明显越来越多的农民将农业经营转为企业化经营。
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给农业带来了新的动力,为农民增加了收入和就业机会。
4.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随着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重视。
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卫生条件、教育和医疗服务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质量也逐步提高。
二、中国农业发展趋势1.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农业科技的持续创新将成为未来推动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
2.绿色农业成为发展方向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和生态环境的重视,绿色农业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无污染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将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势头将越来越好。
3.农产品品牌建设与推广中国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推广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农产品要走向世界市场,必须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4.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中国政府将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的扶持政策和金融支持,推动农业向现代化、智能化发展。
总之,中国农业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投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升级,并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农业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农耕历史的大国,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
然而,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推动下,农业领域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中国农业的基本现状,以及农业的发展趋势。
一、农业的现状中国农业的基本现状可以总结为:农业人口减少、农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产品需求结构转变。
首先,中国的农业人口逐渐减少。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规模逐渐缩小。
这导致了农田面积的减少,因为一些农田被用来建设工业园区和城市建设用地。
其次,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借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推广,农业生产效率逐年提高。
农民运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和种植技术,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另外,农产品需求结构也发生了转变。
随着城市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逐渐从粮食向高品质、安全、营养丰富的农产品转变。
农民在生产中也加大了对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生产力度。
二、农业的发展趋势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可概括为:精细化农业、绿色农业、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治理。
首先,精细化农业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精细化农业将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方式。
通过精确施肥、准确浇水、智能化管理等手段,实现农业生产全程的精细化控制。
其次,绿色农业将得到进一步推广。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增加,农业生产将更加注重绿色、有机、无公害等特点。
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土壤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将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另外,农业现代化将推进农业发展。
通过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加速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和集约化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竞争力。
最后,农村社会治理将成为农村振兴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健全的村民自治组织和村级权力制衡机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和经济待遇,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学院:生化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091612姓名:so-so学号:016109014指导老师:侯凯中摘要: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对于我国来说至关重要,当下我国农业存在着生产力低下,基础设施落后,务农人口科技素质低等问题,我国应加大农业的投入,扩大先进农业机械的普及,改善农业结构等。
关键字:农业问题农业技术产业结构科技素质一、我国农业当下存在的问题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对社会安定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业技术相对落后近年来,我国农村对农业科技的投资有了明显改善,但相比于发达国家,仍然很落后。
由于先进的农业技术耗资大,农民负担不起,政府财政补贴杯水车薪。
我国每年培养上百万农业技术人才,但是支援农村建设的所占比例甚小。
先进的技术储备和高技术人才的缺乏,导致农业发展滞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二)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我国对农业的投资严重不足,农业投资在全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比重较小。
农业投入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多,既有各级财政信贷的投入,也有乡镇企业以工补农和农民义务工的投入,既有国家、集体的投入,也有农民个人的投入。
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一个规范的投入机制,各级各部门对农业的投入还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而使农业投入利用率低。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另一方面,宏观层面的问题依然严重,存在许多大家认可需要改进的现实问题。
1、设施薄弱,不符合经济现代化发展要求2、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3、投资供给缺位,增长缓慢,总量不足4、投资渠道分散,投资效率低下(三)我国农民科技素质低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提高人口的科技素质又是实现三大前提的基础。
然而,近年来,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村城市贫富差距大,农村青壮年大量流入城市务工经商,在家务农者多为老史和妇女,导致土地抛荒,广种薄收。
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挑战在中国这个拥有庞大农业资源和人口基数的国家,农业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国农业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现状1. 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尽管中国农业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现代化程度仍然相对较低。
大部分农民仍然采用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方式,工艺设备陈旧,生产效率有限。
2. 农村人口老龄化随着年轻人纷纷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寻求更好的机会,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这不仅导致农民劳动力短缺,也对传统农业模式造成了挑战。
3. 土地资源有限中国的土地资源有限,而且大部分农业用地已经开发或被用于其他用途,使得扩大农田规模变得困难。
这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障碍。
二、挑战1. 需要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中国需要加强对农业现代化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通过引进新技术、改良种植和养殖方式,以及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中国需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这包括改善农村的道路、水利和电力等基础设施,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
3. 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需要提倡绿色农业,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推广有机种植和生态养殖方法,保护农田和水资源。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追溯体系,确保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4. 加强农业培训与技术支持为了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中国应加大对农业培训和技术支持的力度。
通过组织培训班、推广农技推广站和提供技术指导,可以提升农民的技能水平,推动农业发展。
三、结论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现代化程度低、人口老龄化和土地资源有限等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需要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并提供农业培训与技术支持。
只有通过这些努力,中国农业才能迈向卓越的未来。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与对策
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农业生产技术相对滞后,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不足。
其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导致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难度增加。
第三,农村资源的配置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缓慢的一个原因,部分农村地区资源闲置导致了生产效率低下,同时城市与农村之间资源和人口流动存在不平衡现象,这造成了农业生产的困难和资金不足。
针对这些原因,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们需要采取的对策。
首先,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我们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对种植业、畜牧业等方面的科研,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效率。
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道路、交通、供水、排水、电力等方面的建设,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
除此之外,农村资源的配置问题也需要得到重视。
我们需要通过土地整治和资源集约利用,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使农业生产更加可持续。
此外,加强城乡资源和人口流动的平衡,促进农村劳动力和资金的流入,促进农业现代化。
总之,农业现代化是加快农业发展的关键。
只有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解决农村资源和人口流动的问题,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经济的更加快速发展。
中国农业的发展与不足
摘要中国农业的现状是粮食产量达到了十连增,然而收入并没有增加。
增产不增收的原因有:1.农资价格、2.粮价低。
导致农价高的原因有:1.化肥造价高,高效、低毒、易降解的新型农药使用,2.能源、资源的日益减少。
粮价低是因为供大于求。
国家年年风调雨顺,致使国家粮食年年增产,粮食生产大于人们需求。
关键词农药化肥自然灾害生产模式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民以食为天。
粮食是人类第一生活必需品,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与健康。
对国家来说,粮食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质。
当今维系国家生存与安全的三大支柱即粮食、军力、能源居于首位。
粮食危机的影响超出粮食问题本身。
1.农资价高原因
众所周知,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水质污染,农田遭受侵蚀或退化,土壤肥力下降。
使用化肥还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沙化。
虽然化肥过错很多,但是不能丢弃不用。
著名”绿色植物之父’勃劳格告诫说’就现有科学水平而言,农业化学产品的明智使用,尤其是化肥的使用,对满足世界53亿人口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人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今农民如果立即停止使用化肥和农药,世界必须面临悲惨的末日,这并非有于化学产品的毒害所致,而是由于饥馑。
”可以看出化肥对农业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农药品中正朝着高效、低毒、低残留,与环境相容的方向发展,正如1970 年,诺贝尔奖得主N.E Borlaug所预言:“我们要优先考虑的是吃并保持健康,为此必须要有农药。
没有农药,全世界将挨饿!”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得研发新型农药和化肥,这必然导致农资上涨。
引起农资上涨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能源、资源的快速消耗,造成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日益减少。
煤的持续开采,石油钻井的抽油,造成这些不可再生资源日益枯竭。
2.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为了增产增收,我们需要对自然灾害做好预防工作。
我国自然条件复杂,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频繁受灾程度重的国家之一。
表一解放后我国十大自然灾害一览表
灾害类型发生时间受灾情况
淮北大水1950年7月淹没土地226.7余万
公顷灾民1300万
亩,为百年所罕见长江淮河大水1954年7月淹没良田317万公顷
1888万人受灾财产
损失100亿元以上特大灾害1959-1961年仅1960年统计全国
总人口净减少1000
万人
海河大水1963年8月淹没104个县486.3
万公顷2200万人受
灾财产损失60亿元邢台地震1966年3月8日死亡8182人伤
51395人塌房508
万间
通海地震1970年1月5日死15624人伤
26783人塌房
338436间
河南大水1975年8月板桥,石漫滩两座
水库垮坝失事,死亡
近3万人损失60亿
元
北方连续大旱1978-1981年1978年受灾4020万
公顷成灾1793.3万
公顷
1981年受旱2566.7
万公顷成灾1213.3
万公顷缺水2297万
人
辽河大水1985年8月400多万公顷农田受
灾,死亡230人,直
接经济损失47亿元
东北三省减产粮食
50亿千克
从表中,我深刻体会到,科研人员的责任重大,作为一个学农业的育种工作者的责任重大,要加快育出更多的抗耐性强商产品种。
3.生产模式改革
农民要想增收,需要进行生产模式改革,符合我国国情的模式才是好的,外国的农业生产模式如下:
①日本人多地少,很重视土地生产力的提高。
为了鼓励生产者提高单产,设有全日本水稻产量最高奖,而且评奖程序特别严格。
实行高投入高产出的方法,即通过大量的物质投入来谋求高产。
其机械化程度相当高。
②德国提倡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并举。
由于德国的人力资源比较缺乏,而生物技术较为先进,因此德国采用机械技术解决生产效率问题,用生物技术提高单产。
③美国和意大利主要是走机械化道路。
这不仅因为他们人少地多,而且国家财力雄厚。
同时,他们也很重视生物技术和其
他科技的推广应用,以谋求单产的提高。
④英国政府非常重视科技推广工作。
法国在农业上强调更好的使用人力资源。
中国地大人多,一个省份相当于欧一个国家,中国各地区贫富不一样,必能统一规划处理,应别进行处理,从中可看出合理利用资源和推广科学技术是相同的。
结论
导致增产不增收的原因归根结底是要长远考虑,为子孙后代着想,在不牺牲粮食产量的情况下,保护环境。
农业生产需要长远发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全局。
只有进行抗耐、高产品中的选育,才能保住将来农业粮食增产增收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粮食战争》CCTV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栏目组编
《河南自然灾害》温彦编
《走进科学》开辟绿色农业的道路韩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