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的忧伤:《呼兰河传》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5篇《呼兰河传》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读《呼兰河传》有感1《呼兰河传》把人带到遥远的回忆里。
似乎亲身来到了灰色、平静的边境小城,土得掉渣却如诗如画。
旧时的景象和人物在灵巧别致的笔下活了起来:冻裂了一切的寒冬、卖馒头的老头、街道中间的深炕、后园子、爱看热闹爱传瞎话的小镇居民、大神、道士、小工、童养媳。
《呼兰河传》的结构是越轨的,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确定的主角,没有固定的主题,不是小说也不全是回忆,就这样散散乱乱、随心所欲地挥笔而去,却一路带着你走进忧伤、敏感、无助而又凄美的女性世界。
能一气读完的书已经极少,能一气读完的文学艺术品则少之又少,超越偏见读完《呼兰河传》是一种幸运。
书中的人物定格在脑海深处,超越时空他们仍然处处存在着,善良而冷漠的爷爷、开朗却无助的小团圆媳妇、勇敢而苦命的冯歪嘴、爱面子又委曲求全的有二爷。
正是这普便的人性描写,使《呼兰河传》历久弥新,位列《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第九名当之无愧。
然而《呼兰河传》最吸引人的地方还是萧红朴实、独特、细腻、真切的文笔,有什么故事能比作家的文笔更吸引人呢?受萧红影响而走向汉学之路的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如此评价萧红:萧红是一个好画家,她的文字简单朴素,不华丽,但阅读她的作品仿佛身临其境,闭着眼睛就能看到她笔下描绘的那个地方,她是用文字绘画的好作家。
这位曾把萧红作为博士研究课题的汉学家说出了我内心真实的感受。
可惜的是这位极具天分的女作家命运悲苦,31岁就离开了人世。
作为一个黑龙江人,我为第二故乡哈尔滨的呼兰城曾经有一位这样独特的作家而感到骄傲,这位义无反顾追求女性自由的萧红值得被人们永远铭记。
《呼兰河传》中萧红对儿时后园子的描写似乎正是她人生的真实写照: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呼兰河传》作品赏析作家简介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龙江呼兰县,1942年1月22日病殁香港。
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等。
幼年丧母,父亲性格暴戾,她只有从年迈的祖父那里享受到些许人间温暖,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萧红性格中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的一面。
1927年到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了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对绘画和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秋离家出走,几经颠沛流离。
1932年秋与萧军同居,结识了一些进步文化人,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10月与萧军自费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萧红的早期创作多取材于城市失业者或贫苦农民生活,被认为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的进步倾向。
1934年春“两萧”取道大连流亡至青岛,萧红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中篇小说《生死场》。
同年11月“两萧”到达上海。
在鲁迅的支持和帮助下,1935年12月《生死场》被列为“奴隶丛书”之三出版,鲁迅为之作序,称赞其所描写的:“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它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尤其是农村底层妇女的艰难生存状况,描述了他们的觉醒与抗争。
《生死场》使萧红在30年代文坛上崭露头角。
这一时期萧红还写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与散文,并结集出版了《商市街》、《桥》等作品集。
1936年7月,为摆脱精神上的苦闷,萧红只身东渡日本,同年年末返回上海。
抗战爆发后即辗转汉口、临汾、西安、重庆等地。
1938年8月与萧军离异,与端木蕻良结合。
此年被视为萧红创作前后两期的分界。
1940年春与端木同抵香港。
此时的中篇小说《马伯乐》以犀利的笔锋表现了幽默和挖苦才能;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则被茅盾称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同时,它又表达了对国民团体盲目、愚昧、麻木、残忍等等劣根性的忧愤和悲悯,被越来越多的后人认为是继鲁迅之后对国民心态的开掘和批判的力作。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呼兰河传主要内容呼兰河传主要内容(一)萧红的《呼兰河传》一共有七章加一个尾声,每章分成若干节,每个章节都没有标题,只标一个序号,不同于古代章回小说。
第一章一共有九节,主要讲东北小城呼兰河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这里的生活是死寂、平静的。
第一节引出呼兰河以后,主要写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第二节主要写卖豆芽的女疯子;第三节写染缸房里的故事;第四节第五节主要写扎彩铺;第六节主要写小胡同卖麻花的;第七节主要写卖卖豆腐的;第八节介绍火烧云;第写总写呼兰河的一年四季。
这些都不是是单纯地写介绍呼兰河的地理,而是以地理为纲逐一介绍,反映生活在呼兰河的人们的精神面貌。
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对王安忆的《长恨歌》的影响。
不同的是《长恨歌》各小节都加了标题,并单纯地介绍一种事物,而《呼兰河传》没有这么做。
第二章一共五节,主要写呼兰河精神上的“盛举”,反映呼兰河的人们的精神面貌。
第一节写“跳大神”;第二节写七月十五鬼节的河灯;第三节写台子戏;第四节写庙会;第五节小结,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只是跳秧歌是为活人预备的。
开头的两章以介绍为主,所占的篇幅超过了全书的四分之一,与后面的内容结合不够紧密,叙述的中心也不怎么明确,看起来与散文没有多少区别。
第三章主要写祖父与祖母。
第四章主要是从各个方面描述我家的荒凉。
第五节主要写小团圆媳妇之死。
第六章主要写有二伯的故事。
第七章主要写磨房里“冯歪嘴子”一家的故事。
尾声主要交待结局。
第三、第五、第六、第七分别叙述了四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各个故事之间没有多少必然的关联。
通过发生在呼兰河小城的一个大院及叙述者“我”把各个故事串联起来,各个故事可以独立成篇。
不谈《呼兰河传》的思想、语言、及其它的艺术手法,单就其故事结构而言,它似乎还不够完美。
《呼兰河传》与萧红的另一部作品《生死场》一样,在结构安排上还有不少欠缺。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二)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100字左右《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描写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呼兰河传》,叙述以“呼兰河”为中心场景的乡土人生的小城故事,展示的是“北中国”乡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即20世纪10年代中叶前后小镇民众的生态与心态,是一曲国民灵魂改造的挽唱。
呼兰河小城的生存环境封闭窒闷,死气沉沉,除了老胡家的大孙子媳妇“跟人跑了”和有二伯提及的“俄国毛子”这一出一进外,基本上是与外界处于完全隔离的状态。
这样偏远闭塞的生存环境必然带来小城物质生活的原始落后以及芸芸众生精神世界的愚昧麻木,而芸芸众生的精神麻木又反过来加剧了小城生存空间的封闭落后。
二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呼兰河传》中心思想《呼兰河传》,叙述以“呼兰河”为中心场景的乡土人生的小城故事,展示的是“北中国”乡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即20世纪10年代中叶前后小镇民众的生态与心态,是一曲国民灵魂改造的挽唱。
呼兰河小城的生存环境封闭窒闷,死气沉沉,除了老胡家的大孙子媳妇“跟人跑了”和有二伯提及的“俄国毛子”这一出一进外,基本上是与外界处于完全隔离的状态。
这样偏远闭塞的生存环境必然带来小城物质生活的原始落后以及芸芸众生精神世界的愚昧麻木,而芸芸众生的精神麻木又反过来加剧了小城生存空间的封闭落后。
二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呼兰河传》作者介绍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祖籍山东省聊城市莘县董杜庄镇梁丕营村,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
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读书笔记呼兰河传摘抄赏析读书笔记呼兰河传摘抄赏析篇1一个活泼可爱又淘气的小姑娘,跟着她的外祖父,在菜园里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生活并玩耍着。
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就像一只出笼的鸟儿,无拘无束,在属于她和外祖父的天堂里尽情地撒欢。
这是《呼兰河传》中的一个简短片段,也是民国才女萧红童年时期的真实写照。
是啊,乡村孩子们的生活是多么无忧无虑啊!在祖父的包容和疼爱之中,幼年的萧红在菜园子里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令人难以忘怀的童年生活。
她在这个欢乐的天堂中,能够随心所欲,尽情地玩耍。
吃根黄瓜,捉只蚂蚱,踢个菜种,泼瓢凉水……幼年萧红的幸福快乐,难道不令人神往吗?赏读完这一段美文,脑海中依稀闪现出自己的童年生活。
我的这一段与萧红类似的童年生活,可是我人生中的一份无比珍贵的宝藏啊!小时候,爸妈由于工作关系,于是将我托付在了乡下的爷爷奶奶家。
在老家,我天天可以和小伙伴们挑着担子,拎着篮子,带着老虎钳,上山摘桔子,体验趣味十足的“摘桔乐”,回到家后,再和小伙伴们一起美美地饱餐一顿。
中午,小伙伴们互相串门,在院子里嬉戏打闹,顺便蹭一顿可口的午餐。
下午,小伙伴们会献出自己的那一份“血汗钱”,和大家一起凑钱买碗香气四溢、回味无穷的馄饨,大家各自分到馄饨后,唏里哗啦,风卷残云。
然后,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抬起头,瞄一眼小伙伴们嘴边的馄饨皮,相视一笑。
如果天气晴朗,老天开了恩,我们通常会上山去探险,有时候,林子或果园里也会有我们的身影。
有时,我们会抓只罕见的小虫儿,采朵奇异的小花儿,接着,又跟上大部队浩浩荡荡地向另外一个地方进发了。
在山上,如果我们饿了或渴了,摘几个枇杷打打牙祭不为过。
运气好的话,我们就能发现几块光滑,而且呈扁平状的石头,然后,大家便会带上石头,前往附近的一个池塘,打打水漂过过瘾……在那时,邻居都是自来熟,两个陌生小孩刚见面就能打成一片,好不快活!可是现在,在这个先进的时代,这种日子不复存在了,以往,孩子们玩耍时那银铃般的笑声也一去不复返了。
呼兰河传全文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年老的人,一进屋用扫帚扫着胡子上的冰溜,一面说:“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
”赶车的车夫,顶着三星,绕着大鞭子走了六七十里,天刚一蒙亮,进了大车店,第一句话就向客栈掌柜的说:“好厉害的天啊!小刀子一样。
”等进了栈房,摘下狗皮帽子来,抽一袋烟之后,伸手去拿热馒头的时候,那伸出来的手在手背上有无数的裂口。
人的手被冻裂了。
卖豆腐的人清早起来沿着人家去叫卖,偶一不慎,就把盛豆腐的方木盘贴在地上拿不起来了,被冻在地上了。
卖馒头的老头,背着木箱子,里边装着热馒头,太阳一出来,就在街上叫唤。
他刚一从家里出来的时候,他走的快,他喊的声音也大。
可是过不了一会,他的脚上挂了掌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
原来冰雪封满了他的脚底了。
他走起来十分地不得力,若不是十分地加着小心,他就要跌倒了。
就是这样,也还是跌倒的。
跌倒了是不很好的,把馒头箱子跌翻了,馒头从箱底一个一个地滚了出来。
旁边若有人看见,趁着这机会,趁着老头子倒下一时还爬不起来的时候,就拾了几个一边吃着就走了。
等老头子挣扎起来,连馒头带冰雪一起拣到箱子去,一数,不对数。
他明白了。
他向着那走不太远的吃他馒头的人说:“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
”行路人听了这话都笑了。
他背起箱子来再往前走,那脚下的冰溜,似乎是越结越高,使他越走越困难,于是背上出了汗,眼睛上了霜,胡子上的冰溜越挂越多,而且因为呼吸的关系,把破皮帽子的帽耳朵和帽前遮都挂了霜了。
这老头越走越慢,担心受怕,颤颤惊惊,好像初次穿上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场似的。
小狗冻得夜夜地叫唤,哽哽地,好像它的脚爪被火烧着一样。
天再冷下去:水缸被冻裂了;井被冻住了;大风雪的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一夜,早晨起来,一推门,竟推不开门了。
《呼兰河传》赏析这是作者晚期客居他乡的作品,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了这篇小说。
作者通过自己对故乡的民俗风情、个性人物的回忆,用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地再现自己的童年生活、以幽默的曲调折射了故乡的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同时也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和对旧风俗、旧习惯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作者用大量的笔韵营造幽默楷谐的氛围,以一个不谙世事的旁观者去看待事态种种,即使大部分显得充满笑料,但却使人笑不起来,即使是笑也是沉重的。
随着作者的逐步深入读者也开始产生对弱者的同情,对封建思想的深恶痛绝.初接触这部作品让人感到这不是一部小说,各章节都似乎无联系,但读后才觉得这七章是不可分割的,它展现坐着童年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像矛盾先生的序言写的那样“.《呼兰河传》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萧红又一部有影响的代表作。
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伴随着美妙的歌谣旋律去看作者的童年趣事,民俗风情.小说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讲东北小城呼兰河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以街头的一个大泥坑引发出各种事件,反映人们的思维和自欺欺人的特点.第二章主要写呼兰河精神上的“盛举”,各种盛会上人们各种举动,体现呼兰河人们的精神面貌.虽然开始两章所占较多,但从整体上彰显了小城的大体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情趣.第三章主要写童年的我和祖父度过的美好时光以及祖母、家人对自己的冷漠;而第四章主要是从各个方面描述“我”家的荒凉,在作者眼中所有的东西都会成双成对,而自己却只有爷爷,从而体现自己童年时光的无聊,而作者也反复说“我家的后院是荒凉的”,从而更进一步说明自己的孤独和对当时在祖父祖父的庇护、娇惯、溺爱中那种悠然意的任性的成长的回忆。
第五章主要写小团圆媳妇在几千年传下来的规矩和众邻里的“好心帮衬”下,活活被摆弄致死,以及迷信的误导下给老胡家带来的家破人亡。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1911年6月1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想要求学的萧红,不顾父亲安排的婚约,悄然来到北平。
娜拉式的出走使得她断绝同家族的关系,从此走上了漂泊的人生旅程与文学道路。
萧红先后与与萧军、端木蕻良两位东北作家相识并缔结婚约。
1935年,鲁迅的推崇使其作品《生死场》在文坛一举成名。
这部作品奠定了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使得她成为黑龙江、哈尔滨、呼兰河畔的文化印记。
此后萧红因战争颠沛流徒于西安、武汉、重庆、香港等多个城市,在短暂的一生中先后创作了《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优秀的作品。
生命末期,萧红宿疾越发沉重,辗转病榻的她怀着对战争的恐惧与被人抛弃的焦虑处处转移,痛苦不堪。
1942年1月22日上午11时,萧红在法国医院设在圣士提反女校的临时救护站弃世,享年31岁。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女作家。
如同流星划过天际,然而人们没有忘记她的人生传奇和她的文学。
1940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萧红的这部巅峰之作,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呼兰河传》动笔写于武汉时期。
多年的辗转流徙,让萧红难有安宁的写作环境,到香港后,萧红终于可以潜心完成它。
1940年9月1日,《呼兰河传》开始在《星岛日报》副刊《星座》上连载。
萧红沉浸在对故土和儿时生活的无限感怀与怔怔思念中,同时也融入了她对人性和社会的审视与思考。
作为呼兰河孕育出的极具个性的女作家,萧红的才华在《呼兰河传》中得以最大凸显。
在时间的长河里,多少名噪一时的作品旋即湮没无闻,但《呼兰河传》却常读常新,召唤不同时代的读者与之对话。
《呼兰河传》让萧红远远超越了她的时代,标志着萧红文学创作已进入成熟时期,也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位流落异乡的呼兰河的女儿的歌唱。
《呼兰河传》开篇就以一种宏阔的视野,关照中国北部一个偏僻小城的气候风物、人们的精神状态。
呼兰河传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呼兰河传》这本书,真的是一本让人感慨万千的作品,作者萧红用她那细腻的笔触把我们带回了她的家乡,呼兰河。
每一章都像是在诉说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里面的细节啊,简直让人心里暖暖的。
书中描绘的呼兰河的景象,简直就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河水悠悠,柳树摇曳,仿佛都能听见风儿在轻声低语。
一开始,书里就给我们介绍了那个小村庄,村子里的生活是那么简单朴素,人们互相关心,邻里之间就像一家人。
作者用一种亲切的口吻告诉我们,那儿的天空是那么湛蓝,白云像棉花糖一样飘来飘去。
村子里的孩子们,天真无邪,尽情地玩耍。
真让人羡慕啊,那个时候的快乐,似乎和现代的快节奏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
书中描写的小伙伴们,打打闹闹,捉迷藏,谁还记得那份无忧无虑的童年呢?书里开始讲述一些大人们的故事,他们的生活也不容易。
辛勤的农民,每天起早贪黑,望着那一片片稻谷,心里却有着说不尽的辛酸。
他们为了生活忙碌,常常得面对天灾人祸。
可是呀,他们的脸上却总是挂着笑容,真是乐天派。
这种乐观的精神,简直让人钦佩。
书中那些有趣的插曲,让我们不禁发笑,比如那些村民们讨论的各种奇葩的“养生”之道,简直是笑点满满。
再说到书中的人物,那可是各具特色,鲜活得像从书里跳出来的一样。
比如那个善良的奶奶,她的故事让我觉得特别感人,奶奶总是把村里的小孩当作自己的宝贝,嘴里常常念叨着“多吃点,长得快”。
每次看到她,我都能感受到那份浓浓的爱意。
还有那个爱讲故事的老头,总是给小朋友们讲些古怪的传说,孩子们听得可入迷了。
听着听着我都想参与进去,跟他们一起讨论讨论那些故事。
书中还有一段关于小女孩的成长故事,特别打动我。
她在生活的磨砺中,渐渐懂得了责任和担当。
那些小小的挫折,让她变得更加坚强。
每当她遇到困难时,总是用她那种纯真的微笑去面对。
这种精神,真的让人肃然起敬。
像她这样的女孩,生活中真不少,像我们身边的朋友,或许他们都在默默承受着不为人知的苦与乐。
书的结尾让人唏嘘不已。
华丽的忧伤:《呼兰河传》作者:张东海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32期摘要:萧红的《呼兰河传》里有华丽的忧伤。
所谓华丽,是指萧红用优美而诗化的语言描摹出一幅旖旎的呼兰河风景图;所谓忧伤,则是萧红笔下那呼兰河流域冷酷的人情以及由此冷酷人情所酿成的一幕幕痛彻心扉的悲剧。
关键词:呼兰河传诗化悲剧意蕴讽刺《呼兰河传》是萧红在贫病交加中完成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它是萧红艺术才华最光彩夺目的一次释放,一次璨若烟花的绝响。
我们在为萧红的创作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惋惜其才情之未尽。
但仅凭《呼兰河传》这一部小说也就奠定了萧红卓越文学家的地位。
尽管在出版时茅盾为《呼兰河传》写了一篇有分量的长序,对其大加褒扬,但面对抗日救国的时代背景,在民族主义情绪普遍高涨的情况下,《呼兰河传》并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
石怀池在《怀萧红》中的一段话或许更能代表当时大众的心态:“她已经与现实脱了节,这个惊天动地的民族解放事业对她已经是陌生的了,她的现实创作源泉已经枯竭,甚至连知识分子对时代的心灵的搏动也无法琢磨。
她堕落在灰白的空虚的生活泥淖里。
”当然,今天我们也不必过分指责这些对萧红作品带着有色眼镜的批评,毕竟那是一个需要文艺作品提高民族抗战情绪的年代。
萧红始终坚持的是纯文学立场,她相信任何一种文体都没有绝对统一的古板的样式,譬如她这样看待小说:“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学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
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1]茅盾在《呼兰河传》的序中概括萧红的文体:“没有贯串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也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也许又有人觉得《呼兰河传》好像是自传,却又不完全是自传。
”[2]茅盾指出的正是我们平常说的萧红小说的诗化散文化的倾向。
萧红独具匠心,把凝练优美的文字作为笔触重点,达到一种“不以诗名,别具诗心”的效果,甚至形成了一种“萧红风”。
如今,不管在读者群还是研究者的心中,《呼兰河传》都大受欢迎,渐渐形成一种热潮。
应该感谢萧红,在战声喧嚣的时代,她还能坚持文学自觉,坚守文学立场,为我们留下了至今百读不厌的经典作品。
笔者认为《呼兰河传》中蕴藏着华丽的忧伤,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优美的文笔,诗化的语言进入《呼兰河传》,首先打动读者的就是萧红的语言。
萧红有着极高的语言天分,她所接受的教育并不长,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并不高。
所接受的最高教育来自哈尔滨东省特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亦是断续不定。
萧红小时候的启蒙来自祖父教的《千家诗》,当然算不上正规,稍长,又酷爱画画,文学兴趣并不浓,而当她接触新文学并发生兴趣时,自己的学业也已接近尾声。
所以,萧红并未有许多作家国学深厚、西学广博之背景,但她凭自己的天分和努力写出的文字竟毫无逊色,甚至令许多作家也望尘莫及。
萧红的语言凝练、自然、诚挚、细腻,并且女性化;用词十分节制,但不雕琢做作;语句诚挚感人,并无华而不实。
语言女性化是萧红的优点,鲁迅刚看过《跋涉》就表示她的语言非常女性化,但同时指正这正是萧红的可贵之处。
如萧红在描写扎彩铺时有一段话:“看起来真是万分的好看,大院子也有院墙,墙头上是金色的琉璃瓦。
一进了院,正房五间,厢房三间,一律是青红砖瓦房,窗明几净,空气特别新鲜。
花盆一盆一盆地摆在花架子上,石柱子、全百合、马蛇菜、九月菊都一齐地开了。
”语言女性化并非说萧红的语言柔弱无力,毫无深度,恰恰相反,无论叙述、写景、对话,她不仅能做到清晰准确,杜绝纠结,更可贵的是,她能把高度诗化的语言用于讽刺,强化悲剧,在优美中呈现忧伤,在悲凉中又透露一丝华丽。
如众人期待冯歪嘴子的儿子死时,萧红这样写道:“他的小儿子,一天一天的喂着,越喂眼睛越大,胳臂,腿,越来越瘦。
在别人的眼里,这孩子非死不可。
这孩子一直不死,大家都觉得惊奇。
到后来大家简直莫名其妙了。
对于冯歪嘴子的这孩子的不死,别人都起了恐惧的心理,觉得,这是可能的吗?这是世界上应该有的吗?”又如小团圆媳妇被脱下衣服烫得毫无知觉时,萧红对婆婆的描述:“大家正在谈说之间,她的婆婆过来,赶快拉了一张破棉袄给她盖上了,说:/…赤身裸体羞不羞!‟小团圆媳妇怕羞不肯脱下衣裳来,她婆婆喊着号令给她撕下来了。
现在她什么也不知道了,她没有感觉了,婆婆反而替她想了。
”寥寥几句话,婆婆的虚伪残酷在她的动作语言中表现得微妙微肖,栩栩如生。
萧红凭高超的语言技巧和能力把《呼兰河传》写成一首长诗,到处洋溢着诗情画意。
这一点不仅使她与同时代的男作家拉开了距离,也与同时代的女作家迥异。
仅此一点,萧红便一枝独秀,无人堪及。
二、迷人的景色,冷酷的人情纵观萧红的一生,童年时光留给她的欢乐是最多的,祖父、后花园、呼兰河最能带给她温馨,以至于至死念念不忘。
在幼时萧红的眼中,呼兰河充满景色旖旎,诗情画意,大自然的美丽留给童年的她挥之不去的记忆。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不厌其烦地描写大自然的瑰丽,景色的迷人,让读者叹为观止,这不能不说与她童年对呼兰河的印象有关。
正如茅盾在序中的评论:“一篇叙事词,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3]文中不少地方可以作为这种比喻的印证,比如萧红写家乡的日落已成经典,萧红写后花园里的花、菜亦十分迷人:“……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都不结,一朵花都不开,也没有人问它……”语言自由、活泼、亲切,后花园里的花和菜都被人性化了,让人一读,心底里一股温馨的美感便会油然而生。
与这些美好的景色相伴的是呼兰河地域那愚昧的风俗和冷酷的人情。
在《呼兰河传》中,作者首先用了两章的大篇幅描写呼兰河的环境与习俗,展示了一个保守、落后、迷信、毫无变化的城市,与之相适应,这片土地上的人给人一种愚昧无知、不思进取的整体形象。
正如那个永不会被填平的泥坑,“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若说用土把泥坑填平的,一个人也没有”。
人们不能从根本上意识到自己的不幸,只能安于现状,当然也就不思进取。
他们只求“对天对得住,对地对得住”,他们有滋味地迷信鬼神,重男轻女,狭隘自私,幸灾乐祸。
与此愚昧风俗相应的是呼兰河地域那冷酷的人情。
《呼兰河传》里最能体现这点,最具有悲剧性,最勾人心魄的要算第五章对小团圆媳妇的描写。
一个健壮的女孩在家长的淫威下生生折磨而死,这可以看做萧红对孩子在家长面前毫无人权的痛诉,也是对女性毫无尊严的不满。
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对打媳妇有自己的看法:“有娘的,她不能够打。
她自己的儿子也舍不得打。
打猫,她怕把猫打丢了。
打狗,她怕把狗打跑了。
打猪,怕猪掉了斤两。
打鸡,怕鸡不下蛋。
唯独打这小团圆媳妇是一点毛病没有,她又不能跑掉,她又不能丢了。
她又不会下蛋,反正也不是猪,打掉了一些斤两也不要紧,反正也不过秤。
”在婆婆眼中,媳妇是猪狗不如的东西,毫无人权可言,在现代文学史上,这要算最严厉的控诉了,但由于萧红的语言技巧,我们的愤怒被降了温,只剩下凄凉。
其他人物亦复如是,共相之下,各人又有各人的不幸,而萧红总是娓娓道来,看似漫不经心,却处处神来之笔。
三、丰厚的悲剧意蕴辛辣的讽刺意味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表现苦难的艺术,而悲剧的悲剧性来源于苦难所引起的怜悯与恐惧之情。
鲁迅在论及悲剧时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4]相对于亚里士多德,鲁迅从价值观角度对悲剧的阐释更能揭示悲剧的实质。
因为并非所有的苦难与毁灭都能引起怜悯之情,前提是遭受苦难与毁灭的东西必须有价值,落实到悲剧性作品中,就是悲剧人物身上必须体现出某种正面的价值。
黑格尔对此做过相关论述:“悲剧人物的灾祸如果要引起同情,他就必须本身具有丰富内容意蕴和美好品质,只有真实的内容意蕴才能打动高尚心灵的深处。
”[5]我们从悲剧人物身上看到正面的价值遭到无情的践踏和蹂躏时,哀怜之情便会油然而生,这正是悲剧的悲剧性所在。
在《呼兰河传》中,小团圆的死亡就能给人以沉痛的悲剧感。
小团圆在作品中始终是一个孩子般的形象,一个弱者,一个天真的无辜的生命,在婆婆的淫威下,她有过反抗,但是如此纤弱,反抗带来的不过是更粗暴的虐待,最终,小团圆被婆婆折磨死去。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美好生命的离去,一个天真无邪的心灵的湮灭,这不能不引起悲叹。
小团圆这个无辜女性的死亡所唤起的,是我们对像她婆婆这一类封建、愚昧、歹毒、心狠手辣、惨无人道、心理畸形以及周围冷漠、麻木、喜欢凑热闹、把别人的痛苦当做快乐的种种人的强烈的愤慨,这种愤慨的来源,便是天真无邪的生命被无情毁灭所引起的心底里久聚不散的悲痛。
在《呼兰河传》里,萧红还塑造了许多看客形象,无聊虚伪,与鲁迅笔下看客之麻木正相媲美。
例如,在描写坑中救马时,一些绅士之流“看那马要站起来了,他们就喝彩,…噢!噢!‟地喊叫着,看那马又站不起来,又倒下去,这时他们又是喝彩,…噢噢‟地又叫了几声。
不过这喝的是倒彩”。
所谓上流之士,不过一些无事之徒,无聊至极,只寻事取乐罢了。
再如第五章,为了“救”小团圆媳妇于病魔,人们乱出主意,胡乱开药,以致病痛加剧,而他们不以为然,自认为关心他人。
当小团圆媳妇倒在大缸中,“这时候,看热闹的人们,一声狂喊,都以为小团圆媳妇是死了,大家都跑过去拯救她,竟有心慈的人,流下眼泪来”。
这里流下的泪,倒不是为了小团圆媳妇的死,而是为此后没有看料罢了。
对于这些看客形象,萧红有着辛辣的讽刺,但同时也点出了他们的可悲之处,那就是:他们对于自身的悲哀并不自知,不仅如此,还津津乐道地将自己的悲哀咀嚼,当做幸福的虚景。
萧红的笔端是深刻的,这深刻性就在于她不只是带着感情去指责、批判某种东西,而是将一种生命的形态从深处挖掘,并将其呈现,从而让读者体味到一种人性、文化的本体劣根性。
参考文献:[1]聂绀弩.萧红选集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2]茅盾.呼兰河传·序言,呼兰河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7.[3]茅盾.呼兰河传·序言,呼兰河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6.[4]鲁迅.论雷锋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79.[5]黑格尔.美学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