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与环境复习提纲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4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教案人教版一、考纲要求:1.生态学的概念。
2.生态因素的概念。
3.非生物因素中阳光、温度、水对生物的分布和生活习性的影响和实例。
4.生物因素中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5.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实例。
6.适应的相对性。
7.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8.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9.生物群落的概念和结构。
10.生态系统的概念。
11.生态系统的类型。
12.生态系统的成分。
1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17.生态平衡的概念。
18.生态平衡的原理。
19.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20.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
21.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2.草原的利用和保护。
23.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24.自然保护区。
二、知识结构三、知识点、能力点提示1.通过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学习时注意既要弄清楚每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又要注意各种非生物因素的综合作用,善于分析在特定的环境中,起决定、主导作用的因素。
2.对于一些生物学概念的学习,在注重概念实质、例证的基础上,采用对比记忆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
如: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共生和寄生竞争和捕食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3.在理解保护色、警戒色、拟态概念上的区别后,通过新情景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如:企鹅背面的黑色与深色海水一致——保护色瓢虫鞘翅的鲜艳色斑——警戒色蜂兰的唇形花瓣酷似黄蜂的形态——拟态4.通过种间关系坐标图、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图示、食物链和食物网图、能量流动过程图解、物质循环过程图解等图表教学,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如:分析图A和图B中,甲、乙两种生物间的正确关系。
图A中,甲、乙开始的图像相似,说明生活环境相似。
后来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甲生物竞争不过乙生物而数量剧减,甚至全部死亡,乙生物仍然生长正常。
第6讲生态环境的保护[考纲展示] 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Ⅱ)考点一| 人口增长与全球性的环境问题1.人口增长(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①现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②前景a.特点: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增长。
b.目标: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①人均耕地减少,粮食需求量增大。
②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
③环境污染加剧。
(3)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①控制人口增长。
②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③监控和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④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⑤推进生态农业。
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1)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及主要成因(2)特点:全球性。
(3)影响: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判断与表述]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人口过度增长得不到有效控制,会造成环境污染加剧。
(√)(2)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川融化。
(×)提示: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原因是氟化物的大量释放导致臭氧层破坏。
(3)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4)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
(×)提示: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较少。
(5)植被荒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6)生活和工业污水及化学肥料的过量使用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 2.思考回答(规范表述)(1)必修3 P122“图6—5”,生态农场建立的生态学原理是什么?主要优点是什么?提示: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使废物资源化,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2)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生态系统经净化后,池塘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是什么?(答出两点) 提示:水稻等与藻类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
第21讲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考纲要求] 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Ⅱ)。
2.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Ⅱ)。
一、基因突变1. 概念: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 时间:主要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3. 诱发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其中亚硝酸、碱基类似物属于化学因素。
4. 突变特点(1)普遍性:一切生物都可以发生。
(2)随机性: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部位。
(3)低频性:自然状态下,突变频率很低。
(4)不定向性: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
(5)多害少利性:有些基因突变,可使生物获得新性状,适应改变的环境。
5. 意义(1)新基因产生的途径。
(2)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3)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6. 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形成的原因思考 造成该病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 直接原因:血红蛋白结构异常;根本原因:控制血红蛋白的基因由=====TA 突变成=====A T ,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
二、基因重组1. 实质: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2. 类型(1)自由组合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交叉互换型: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3)人工重组型:转基因技术,即基因工程。
3.结果:产生新的基因型,导致重组性状出现。
4.意义: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图助学]如图a、b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其中均发生了基因重组。
[解惑](1)受精过程中未进行基因重组。
(2)亲子代之间差异主要是由基因重组造成的。
(3)基因重组只能产生新基因型和重组性状,不能产生新基因和新性状。
[判一判]1.一对等位基因不存在基因重组,一对同源染色体存在基因重组(×) 2.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姐妹染色单体的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 3.纯合子自交因基因重组发生性状分离(×)考点一聚焦基因突变1.分析基因突变的原因2.分析基因结构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对生物的影响碱基对影响范围对氨基酸的影响替换小只改变1个氨基酸或不改变增添大不影响插入位置前的序列,而影响插入位置后的序列缺失大不影响缺失位置前的序列,而影响缺失位置后的序列3.讨论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生物性状改变的原因(1)不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中的“突变”不引起基因突变,不引起性状变异。
专题复习生物与环境(导学案)【考纲要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注意生物圈的内涵以及理解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保护生物圈的意义。
〖考点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1、环境对生物的生活产生影响: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存的其他生物,生物之间的典型关系练习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写的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A.温度B.湿度C.阳光D.水分练习2: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人间四月芳菲尽B.南橘北枳C.雨露滋润禾苗壮D.草盛豆苗稀2、生物会表现出对环境的,还能影响环境。
练习3:下图中的两种狐分别生活在什么环境中?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生物环境3、链接:生物适应性的产生——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练习4: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来解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他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他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D.在有毒农药的长期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反馈]1、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植物的分布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是:下层为热带雨林,中层为常绿阔叶林,上层为针叶林,顶层为高山草甸。
决定该地区植物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温度B.水分C.阳光D.海拔高度2、沙漠里的一种鼠白天躲在洞里并且将洞口封住,夜间才出来活动。
正确解释这种现象的是()。
A.鼠类对外界刺激产生的一种本能反应B.鼠类捕食行为的一种方式C.鼠类白天在为繁殖工作做准备D.鼠类对沙漠环境的一种适应3、下面三图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t)推移而发生的数量(n)变化的不同情况,甲、乙、丙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共生、捕食、竞争B.竞争、捕食、共生C.竞争、共生、捕食D.捕食、竞争、共生〖考点二〗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与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高考生物生态环境的保护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生态环境的概念、特点和分类;(2)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危害;(3)掌握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2)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环境的概念、特点和分类(1)生态环境的定义;(2)生态环境的特点;(3)生态环境的分类。
2. 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危害(1)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2)生态环境问题的危害。
3.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2)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
4.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及意义(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5.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及成效(1)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2)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生态环境的概念、特点和分类;(2)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危害;(3)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4)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及意义;(5)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及成效。
2. 教学难点:(1)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危害;(2)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及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生态环境的相关概念;(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2. 讲解生态环境的概念、特点和分类:(1)运用PPT展示生态环境的概念、特点和分类;(2)进行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环境的概念和特点。
3. 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危害:(1)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危害。
生物学高考总复习教案第43讲人与环境课标内容(1)探讨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2)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荒漠化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3)概述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尝试提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合理化建议。
(4)举例说明根据生态学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使特定区域中的人和自然环境均受益。
(5)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考点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生态足迹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1)减少生态足迹总量。
如节约用水用电、低碳出行、提倡素食、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等。
(2)提高生态承载力总量。
如加大农、林、牧、渔等产业的科技投入,提高生产力,提高产量。
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3.水体富营养化分析【情境推理·探究】1.稻谷收获后,有些情况会对稻草进行焚烧,大面积的焚烧稻田会导致环境污染,但适当的“地面火”能烧掉枯草残根,对稻田生态系统有利,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稻鱼共生系统”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态农业。
从减少环境污染的角度分析,稻田养鱼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鱼捕食农业害虫,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鱼产生的粪便为稻田提供有机肥,减少化肥的使用3.据“1961年以来,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总量变化曲线图”分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关系。
1961年以来,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总量变化曲线图提示当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时,出现生态赤字;当生态足迹小于生态承载力时,则出现生态盈余。
专题复习《生物与环境》教案一、考纲要求1、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3.生物圈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4.活动:向学生提供某些生物的区域分布资料,讨论温度、水分、空气、光等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通过室外观察和室内实验,探究影响鼠妇(或蚯蚓等)分布的环境因素。
二、重要概念(5个)1.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2.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环境。
3.依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不同作用,一般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网)传给消费者、分解者,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5.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三、概念图1.“课标”第3主题“生物与环境”中第1、4(部分)、5个概念的综合概念图:2.“课标”第3主题“生物与环境”中第2、3个概念的综合概念图:包括主要包括包括各种包括各种包括主要有例如例如例如例如例如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阳光绿色植物动物腐生微生物草食动物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肉食动物杂食动物略略略略略水分空气土壤温度四、构建知识网络生态系统概念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能量流物质流食物链食物网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生态破坏1.生态系统五、注意(一)食物链和食物网1.三个关键点:(1)写法:①范围: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②起点和终点:分别是生产者和最高级消费者。
(2)数法:从生产者一直数到最顶端的消费者才是一条食物链。
高考生物生态环境保护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环境的概念、特点和价值,掌握生态环境的保护原则和方法。
2. 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提高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环境的概念与特点2. 生态环境的价值3. 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与影响4. 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与方法5. 生态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生态环境的概念、特点和价值,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
2. 难点: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生态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环境的概念、特点、价值、问题的原因与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与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学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法:讨论生态环境教育的意义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学:介绍生态环境的概念和特点,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原因和影响。
3. 知识讲解: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与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价值。
4. 小组讨论:讨论生态环境教育的意义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的生物生态环境保护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多媒体教具:使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教具,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生态环境的概念与特点2. 第2周:生态环境的价值3. 第3周: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与影响4. 第4周: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与方法5. 第5周:生态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九、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学习笔记。
【高三】202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考纲知识生态环境的保护复习教案j.Co M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高考目标定位】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考纲知识梳理】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耕地减少,粮食需求增加。
(2)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
(3)环境污染加剧。
2、我国协调人口与环境关系的措施:(1)继续控制人口增长。
(2)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3)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4)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5)推进生态农业。
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三、生物的多样性与保护1、构成:生物圈内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2、内容: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价值:潜在价值、间接价值(也叫做生态价值)和直接价值。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2)易地保护;(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四、可持续发展1、含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2、实施措施:(1)保护生物多样性。
(2)保护环境和资源。
(3)建立人口、环境、科学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要点名师精解】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人口增长与其他生物种群增长规律的关系2、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模型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增长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1)人类的生存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能源是有限的,过度利用使其减少。
(2)人口增加,人类需求也不断增加,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的要求和经济发展,使污染物的总量增加,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影响了环境的纳污量以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加剧了环境污染。
生物与环境模块总结
一、结论性语句
1.种群各个特征的关系:
(1)在种群的四个特征中,种群密度是基本特征,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移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产生的条件:无限制的环境、理想的环境(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天敌。
)
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
3.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产生的条件:在有限制的环境条件下。
特点: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将停止增长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
4.所有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的分层现象。
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种群密度会有差别。
(即有分区层现象)
5.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它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它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蓄洪防旱;净化水体、维系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
6.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1)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们种植的农作物是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2)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单一。
一旦人的作用消失,农田生态系统就会很快退化。
7.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1)人类活动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2)城市生态系统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
8.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9.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理解:
“物质”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1)具有全球性;(2)循环往返。
10.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核心: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
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核心: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
11.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2.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1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存在相反关系。
14.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1)从能量角度来看,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是生物圈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
(2)从物质方面来看,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物质。
生物圈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形成的三极结构,接通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经过各种生物的多级利用,再分解为无机物重新循环的完整回路,形成了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
(3)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
15.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16.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包括:(1)遗传多样性;(2)物种多样性;(3)生态系统多样性。
17.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使用价值:包括a.药用价值 b.工业价值 c.研究价值 d.美学价值;(2)间接使用价值:即生态价值;(3)潜在使用价值:即未知的、潜在的价值。
18.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1)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这是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2)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
(3)环境污染。
(4)外来物种的入侵。
所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最有效的形式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9.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1)就地保护。
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就地保护主要指建立自然保护区。
(2)迁地保护。
将要保护的物种迁出原地,迁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3)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二、知识线索
1.第一条主线:以生命的结构层次为线索。
2.第二条主线: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为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