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7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历史知识点一、封建时代的欧洲(第7课 - 第9课)1.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 基督教兴起。
- 1世纪时,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地区。
它最初是犹太教的一个派别,相传为耶稣所创立。
- 教义:耶稣就是“救世主”,耶稣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 传播:4世纪末,罗马皇帝确定基督教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 法兰克王国。
- 建立: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被称为“蛮族王国”,其中最为强大的是481年克洛维建立的法兰克王国。
- 克洛维的统治: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
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
克洛维统治时期,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领土。
- 封君与封臣。
- 形成: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地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
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
- 关系特点: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要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普遍存在。
- 查理曼帝国。
- 扩张:8世纪,查理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后,四处征伐。
800年前后,法兰克王国的版图扩展到今天的意大利北部、西班牙北部和德国西部的广大地区,与原来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基本相当,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
- 加冕: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
因此,查理被称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
2. 西欧庄园。
- 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 庄园兴起: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庄园逐渐流行开来。
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
- 领主:在庄园里,领主是庄园的主人,拥有庄园的土地等全部资源。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总结
一、主要内容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我国历史上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朝的崛起、丝绸之路的开通、以及秦汉时期的文化科技成就等。
二、重点与难点
1. 重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汉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其影响;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2. 难点:如何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秦汉时期的文化繁荣及其背景。
三、知识结构
1. 政治
- 秦始皇统一六国
- 秦朝的政治制度
- 汉朝的政治制度
2. 经济
- 秦朝的经济政策
- 汉朝的经济繁荣
- 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影响
3. 文化
- 秦汉时期的文学艺术
- 秦汉时期的哲学思想
- 秦汉时期的史学成就
4. 科技
- 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 秦汉时期的数学、天文、医学发展
四、总结与思考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我国历史上秦汉时期的重要事件和成就,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汉朝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以及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可以了解到秦汉时期的文化繁荣和科技成就,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高一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第三单元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单元概述1、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三种形态→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依次产生。
2、简述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企业诞生。
●19世妃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
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抱着实业救国的信念,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残酷挤压的夹缝中奋力拼搏。
④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⑤辛亥革命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
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日、美等帝国主义和国内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打击,陷入绝境。
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业救国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具体知识点→1、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阶段表阶段时间或地点原因表现影响认识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东南沿海地区1.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的诱导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初步发展甲午战争以后(19世纪末)1.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短暂春天民国初期(一战期间)(1912-1919)1.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2.民国时“实业救国”的影响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4.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九课秦统一中国一、秦灭六国:1、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条件):(1)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2)商鞅变法的成功为秦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贤人,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2、秦灭六国:(1)时间: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2)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3)灭六国过程的特点;由近及远(自西向东);各个击破。
3、秦朝的建立:(1)时间:公元前221年(2) 都城:咸阳 (3)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4、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1、秦始皇统一后,采取了那些巩固统一的措施?(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3)文化上:统一文字;(4)交通上:车同轨,开灵渠;(5)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
2、列表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措施影响政治上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用了2000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圆形方孔半两钱)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交通上车同轨,开灵渠便利了交通往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巩固了国家的统一3、秦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4、秦始皇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答: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此图可以看出:图片形象地展示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
图中高高在上的是皇帝,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大官职,属于皇帝下属的中央政府机构;地方政府自上而下依次是郡和县。
以下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 **秦朝的统治与统一**
- 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修建万里长城等。
- 秦朝的暴政:焚书坑儒、严刑峻法、赋役繁重等,导致秦末农民起义。
2. **汉朝的统治**
- 西汉:汉高祖刘邦建立,初期采用郡国并行制,后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汉武帝时期,改革政治、思想和文化,加强中央集权。
- 东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改革政治,加强监察。
3. **秦汉时期的文化与科技**
- 《史记》:司马迁著,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造纸术: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文化传播。
- 医学:华佗、张仲景等人的贡献。
4. **民族关系的发展**
- 匈奴:与汉朝的战争与和亲,昭君出塞等。
- 西域: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5. **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 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的贸易往来。
- 与朝鲜、日本的交往:派遣使节、文化交流等。
6. **秦汉时期的特点**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朝实现大一统,汉朝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 政治制度上,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并加强。
- 经济上,小农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 思想文化上,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科技文化取得一定成就。
- 民族关系上,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对外交往活跃。
以上为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三历史三单元总结知识点历史是我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的一扇窗口。
初三历史三单元主要涉及中国近现代史、世界两次世界大战及冷战等重要历史事件。
本文将从时间顺序出发,逐步回顾这些知识点。
一、中国近现代史1.鸦片战争(1840-1842):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2.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领导人洪秀全提出了平均地权、男女平等的思想。
3.戊戌变法(1898):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变法运动,推动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改革。
4.辛亥革命(191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5.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这是一场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提倡科学、民主和新文化。
二、两次世界大战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这是一场由欧洲国家引发的全球战争,导致了上百万人的伤亡和巨大的经济破坏。
2.五四运动(1919):五四运动是中国爱国主义运动的标志,对中国政治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3.二战前的中国(1937-1945):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一方。
4.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这是一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涉及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5.抗日战争(1937-1945):中国抗日战争是二战期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保卫家园做出了巨大牺牲。
三、冷战1.冷战(1945-1991):冷战是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对抗。
2.建国初期的中国(1949-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面临内外挑战,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建设。
3.朝鲜战争(1950-1953):朝鲜战争是冷战时期的一场代表性战争,也是中国对抗美国干涉的重要战役。
4.中美关系的转变: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两国实现了外交关系的正常化。
初三历史三单元总结知识点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1.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概况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古代中国人在农业、手工业、医学、数学、天文学、航海等许多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 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相当发达。
先秦时期,孔子对农业技术作出了积极评价,并提出了“务农”、“尚农”的思想,提倡农业劳动。
古代中国农业技术的进步,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3. 中国古代的医学技术中国古代的医学技术也是非常发达的。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著作,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医学技术上,中国古代还发明了许多中药、手术等方法,对世界医学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中国古代的数学和天文学技术中国古代的数学和天文学技术也是非常发达的。
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包括了算术、代数、几何等方面的发明和发展,而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包括了天文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等的发现,这些成就对于世界数学和天文学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5.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也是非常发达的,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的发明如指南针、纬经航海术等对世界航海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对世界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的农业、医学、数学、天文学、航海等在世界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7.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传播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不仅在中国国内得到了发展,在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国内外的传播,中国的科学技术对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第二单元:世界古代文明1.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是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之一。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这里发展出了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古国,有着丰富而璀璨的文明成就。
2. 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发祥于尼罗河流域,包括了古埃及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成就,以及金字塔、斯芬克斯等古代艺术建筑的成就。
九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1.古代世界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古代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介绍古代世界各地的贸易活动和文化交流,例如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
-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影响:讨论贸易和文化交流对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2.古希腊城邦的兴起与民主制度
-希腊城邦的特点:介绍古希腊城邦的概念、组织形式和特点。
-希腊民主制度的发展:探讨古希腊民主制度的起源、演变和特点,包括雅典的民主制度。
3.罗马共和国的崛起与衰亡
-罗马共和国的兴起:讲述罗马共和国的建立、扩张和繁荣时期。
-罗马共和国的衰亡:分析罗马共和国内部的政治腐败、军队问题以及外部压力等因素对共和国的衰亡产生的影响。
4.印度古代社会的特点与印度教的发展
-印度古代社会的特点:介绍印度古代社会的种姓制度、城市和农村社会等方面的特点。
-印度教的发展:探讨印度教的起源、发展和主要信仰内容。
5.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与文化繁荣
-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讲述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及其特点,包括君主专制、封建等级制度等。
-文化繁荣与科技进步:介绍中国古代的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如诗词文学、科技发明等方面。
以上是九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总结归纳一、概述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轨迹和重要事件。
通过学习这一单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变迁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一时期,人类开始使用石制工具,进行狩猎和采集生活。
逐渐地,人们开始进行农业生产,并形成了最早的农业社会。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定居下来,形成了稳定的定居社会。
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地区。
在这里,人们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和王朝,开展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王朝,每个王朝都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第三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王朝,包括夏、商、西周、东周、战国、秦、汉等。
每个王朝都有其独特的政治制度、社会形态和文化特点。
有些王朝兴盛一时,如商、东周和秦,而有些则经历了兴衰,如夏、西周和战国。
这些王朝的兴衰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变迁和历史的曲折进程。
四、重要历史事件的影响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第三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包括夏商周的更替、战国时期的分裂和统一、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朝的建立等。
这些事件不仅对政治组织和国家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的繁荣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历史的启示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了解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的影响。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与兴盛需要不断进取和创新。
同时,也需要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从中汲取智慧,不断完善和发展。
六、结语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总结归纳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轨迹和重要事件,通过学习这一单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变迁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一、辛亥革命(1911年)1. 革命背景。
- 社会矛盾激化:清政府为支付赔款,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要求摆脱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发展资本主义。
- 革命组织的建立:- 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
2. 革命过程。
-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起义第一枪,随后其他起义军纷纷响应,迅速占领武昌城,并成立湖北军政府。
因为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这场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
- 全国响应: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宣布独立,加速了清朝统治的崩溃。
3. 中华民国成立。
-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
4. 辛亥革命的意义。
- 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 思想上: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与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 社会风俗上: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 局限性: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二、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1. 袁世凯独裁统治。
-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 袁世凯为了建立独裁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破坏责任内阁制:1912年,宋教仁等组建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占据明显优势,宋教仁希望通过国会选举来组阁限制袁世凯权力。
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杀,这就是“宋案”。
第10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一、秦王扫六合1.原因:(1)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2)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3)秦王嬴政亲政后,坚持开放进取攻略,博采六国之长,搜罗任用各国人才,加快了扫平六国一统天下的步伐。
(4)秦国奖励军功的政策,培育出勇武善战的军队,并装备有精良的武器。
2.过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最终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华夏族为主的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
4.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5.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分裂割据战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华夏族为主的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制度:1、在中央: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皇帝以下,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2、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长官叫郡守,县长官叫县令,由朝廷直接任免。
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
2.经济上:(1)车同轨:拆除一切路障,统一车辆形制。
(2)统一货币: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
(3)统一度量衡。
3.文化上:书同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后来推行隶书。
4.军事上:修长城,目的是为防御匈奴。
起止点: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余里。
5.思想上:焚书坑儒。
第11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一、陈胜、吴广起义1.原因:秦的暴政为根本原因,遇雨误期,按律当斩为直接原因。
2.时间:公元前209年夏。
3.领导者:陈胜和吴广。
4.地点:大泽乡5.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6.重大事件:在陈建立张楚政权7.结果:起义失败。
8.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给后代统治者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二、项羽和刘邦起义1.巨鹿之战:①指挥者:项羽。
②特点:以少胜多。
③结果:将秦军的主力歼灭。
2.秦朝的灭亡: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与秦军在巨鹿展开决战,大败秦军主力,刘邦乘机攻占咸阳,秦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的统治被推翻。
3.楚汉战争:秦朝灭亡以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他们为了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历史上称为楚汉战争。
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军在垓下大败项羽。
4.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三、文景之治西汉初年,经济萧条,汉高祖刘邦采取宽松政策,修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恢复。
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措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古代出现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具体措施有:一、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提出者:董仲舒2.含义:排斥和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3.具体措施:任用精通儒学学问的人为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教授儒家经典;在地方设立官学,用儒家思想培训官员,教化百姓。
4.历史影响:从此,适应大一统中央集权需要的儒家学说被确立为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在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政治上:1、为了削弱封国势力,汉武帝采纳的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
2、强化监察制度(1)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
(2)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3、设置中朝、外朝(1)为了牢牢控制国家最高权力,汉武帝提拔身边的侍从、宦官参与谋划军国大事、发布召令,成为实际掌权的“中朝”;(2)丞相为首的“外朝”沦为执行政务的行政机构,从而改变了汉初以来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三、经济上:1、措施:官营垄断盐铁之利;严禁私铸货币。
2、作用:中央牢牢掌握经济命脉,为大一统帝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奠定基础,国家空前强盛。
第13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一、汉匈和战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1)秦始皇派蒙恬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
(2)汉高祖实行和亲政策。
(3)汉武帝开始对匈奴采取攻势。
(4)呼韩邪单于归汉,昭君出塞。
二、张骞通西域1.西域汉朝把阳关、玉门关以西,包括今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3.公元前133年以后,汉朝先后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打通了连接西域的要道。
4.张骞通西域的影响:(1)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族的联系。
此后,汉朝与西域各民族政权互派使节,互通商旅。
(2)公元前60年,汉朝设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三、丝绸之路1、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2、中国的丝织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与西域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纷纷东来。
3、作用: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4、2014年6月,丝绸之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第14课东汉的建立与衰亡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西汉灭亡西汉后期,政治腐败,赋役沉重,社会矛盾尖锐。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背景:1.西汉后期朝政腐败2.建新代汉及改制失败3.农民起义推翻王莽政权时间:公元25年建立者:刘秀(汉光武帝)都城:洛阳3.“光武中兴”(1)出现原因: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改革措施。
(2)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二、东汉后期的社会动荡1、豪强地主(1)表现:政治:朝廷新贵,享“累世公卿”的政治特权。
经济:地方上占有大量土地。
军事:拥有私人武装。
(2)影响:豪强地主之间往往形成不同集团,分别与朝廷中的不同势力勾结,互相争夺权利,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互相倾扎残杀,像走马灯一样轮番专权,使社会长期动荡混乱。
这些暴发的新贵极其残忍贪暴,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三、黄巾起义1.背景(1)东汉后期,政治极端腐败,皇帝公开卖官。
(2)豪强地主肆意兼并土地,百姓被迫逃亡,纷纷铤而走险,大小起义连绵不断。
2.领导者:张角3.结果:起义失败4.影响:黄巾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猛烈冲击了豪强地主庄园,缓解了土地兼并的趋势。
腐朽黑暗的东汉朝廷,也从此土崩瓦解,名存实亡。
第15课先进的科学技术一、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1)书写材料的演变:陶器→龟甲、兽骨→青铜器→竹木简或帛。
(2)纸的发明:西汉前期(3)蔡伦改进造纸术:时间→东汉时期;改进→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做原料;优点→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传播→先后传到朝鲜、日本、阿拉伯国家、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意义→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二、医学1、医圣:张仲景生活时期:东汉时期著作:《伤寒杂病论》贡献: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2、神医:华佗生活时期:东汉时期贡献:研制成“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还模仿动物的动作,发明了一套医疗保健的“五禽戏”。
三、数学→《九章算术》(1)成书时间:东汉(2)内容: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3)突出成就:书中记载了与生产时间密切相关的田亩面积和谷仓容积的计算方法,还总结出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4)意义: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第16课兼容进取的秦汉文化一、《史记》1、作者:司马迁2、体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叙史范围: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
4、价值: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
二、宗教1、佛教传入(1)起源:古印度(2)传入: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人我国中原地区。
(3)第一座佛家寺院:白马寺(3)基本教义:众生平等,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只有忍耐眼前的一切痛苦,信仰佛教,努力修行,才能在来世得到幸福。
(4)影响: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道教的兴起(1)时间:东汉后期(2)思想来源:神仙方术和道家思想结合(3)主张:通过修身养性和炼丹服药,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4)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现世的特点。
三、秦始皇兵马俑1、发现地点:陕西临潼。
2、艺术成就:反映了秦朝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和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3、文化价值: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出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