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名校提分专用】秋高中地理 第1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1节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学案 鲁教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704.50 KB
- 文档页数:12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教材整理1 宇宙阅读教材P 2~P 5,完成下列问题: 1.宇宙的含义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2.宇宙的特征 (1)物质性——天体①含义:宇宙中有多种多样的物质,例如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这些物质统称为天体。
②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2)运动性——天体系统①形成: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的天体系统。
②级别总星系⎩⎪⎨⎪⎧银河系⎩⎨⎧ 太阳系⎩⎪⎨⎪⎧地月系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3.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已达到150亿光年。
正误判断:(1)太空中的星星、月球和宇宙飞船都是天体。
( ) (2)在天空中飞行的飞机是天体。
( ) (3)总星系就是宇宙。
( )【提示】 (1)√ 星星、月球和宇宙飞船都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2)× 在大气层之外的宇宙空间运行的物体才是天体,飞机是在大气层中飞行的,不是天体。
(3)× 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时间和空间都是无限的,总星系是指人类目前认识的宇宙。
教材整理2 太阳阅读教材P 6~P 8图,完成下列问题: 1.太阳系图中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a 水星、b 金星、c 地球、d 火星、e 木星、f 土星、g 天王星、h 海王星。
2.太阳辐射(1)能量来源:太阳核心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核聚变反应产生巨大能量,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
(2)影响(1)分布(填图)(2)重要标志:黑子和耀斑。
(3)周期:约11年。
(4)正误判断:(1)小行星带位于木星轨道和土星轨道之间。
( )(2)太阳巨大的辐射能量来自于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 )(3)剧烈太阳活动产生的太阳风吹袭地球,可能引起卫星导航失效。
( ) 【提示】 (1)×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2)× 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在核聚变过程中,原子核质量出现了亏损,其亏损的质量转化成了能量。
第一讲人口增长与人口分布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1. 读图1和图2,梳理基础学问。
(1)总趋势:人口数量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依据:图中曲线上扬)。
(2)时间差异:农业革命前人口增长缓慢(依据:图1中a段曲线平稳) 农业革命期间增长速度加快(依据:图1中b段曲线坡度增大) 近100多年来急剧增长(依据:图2中c段曲线坡度最大) 2. 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对比图,梳理相关学问。
(1)特点:地区上的不平衡。
(2)表现:国家详细特点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温馨提示](1)人口的自然增长中的“增长”,仅指人口数量的变更,而不肯定是数量的增多,也可以是零增长或负增长。
(2)人口数量的多或少,增长速度的快或慢,并不肯定会出现人口问题。
事实上,只有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不相协调时才会出现人口问题。
3.读世界年平均诞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柱状图(1995~2000年),梳理下列学问。
(1)在世界各大洲中,人口年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最低的大洲是欧洲。
(2)非洲和欧洲的人口死亡率都比较高,缘由分别是:非洲生产力水平低,医疗卫生条件差,加上自然灾难频繁;欧洲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峻,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较大。
(3)目前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人口增长过快,发达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严峻问题。
二、人口分布读下列图表,梳理基础学问。
表1 世界人口纬度分布趋势纬度>60°N 40°N~60°N20°N~40°N0°~20°N0°~20°S20°S~40°S>40°S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0.4% 30.0% 49.4% 10.4% 6.1% 3.5% 0.2%地区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世界面积48.7 26.9 19.4 38.5 26.8 44.2 30.1 人口54.9 47.3 45.1 51.3 62.8 94.3 50.3海拔/m <200 200~500 500~ 1000 1000~1500 1500~2000 >2000 人口占56.2% 24.0% 11.6% 4.4% 2.3% 1.5% 世界总人口比例图4 世界人口密度图1.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1)从全球来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并且在20°N~40°N地带最为集中。
第1节人口增长模式一、单项选择题(2019年山东省潍坊市教科院高考模拟)下图示意某国2012~2016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与净增人口数量状况。
据此,回答第1~2题。
1.关于该国2012~2016年人口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上升趋势,但人口总量一直在下降B.年净增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但人口死亡率仍然很高C.2012~2013年人口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自然增长的变化D.2015~2016年人口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鼓励生育政策的实效2.该国最有可能是( )A.印度B.俄罗斯C.美国D.巴西【答案】1.C 2.B解析:第1题,该国2012~2016年人口死亡率一直大于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是负值;2012~2015年人口增长率是负值,净增人口是负值,人口数量下降;2016年人口增长率是正值,净增人口是正值,人口总量增加,A项错误;2012~2015年年净增人口数量是负值,2016年年净增人口数量是正值,但人口死亡率较高,B项错误;2012~2013年人口增长率变化幅度约等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幅度,且均为负值,因此人口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自然增长的变化,C项正确;和2014~2015年相比,该国2015~2016年人口增长率变化很大,而此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应该是机械增长(比如移民等),D项错误。
第2题,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是负值,巴西、美国、印度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正值,所以该国最有可能是俄罗斯。
(2019届浙江省嘉兴市选考教学测试)我国2017年出生人口1 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了63万人,有学者认为我国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人口断崖式下降的问题。
据此,完成第3~4题。
3.未来我国可能出现人口断崖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出生率高B.死亡率高C.出生率低D.死亡率低4.针对该问题,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调整计划生育政策,适度鼓励生育B.提升大国实力,鼓励外籍移民进入C.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延长人均寿命D.放开户籍制度,促进国内人口流动【答案】3.C 4.A解析:第3题,我国2017年出生人口1 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了63万人,说明人口出生率降低,未来我国可能出现人口断崖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低。
第一节人口分布课后·训练提升学考过关检验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图,图中虚线为某某—腾冲一线的一部分,读图,完成1~2题。
1.导致图中虚线东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①区域人口稠密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历史悠久,开发时间长B.地处山麓冲积扇,土壤肥沃C.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气候适宜D.位于陇海与京广铁路交会处,交通便捷答案:解析:图中虚线东侧气候较为湿润,西侧气候干旱,人口密度差异较大。
图中①区域位于渭河平原,历史悠久,开发时间长,因此人口稠密。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南坡和北坡人口垂直分布图。
据此完成3~4题。
3.该山地可能是( )4.北坡的人口分布,海拔1 500~2 000米较1 000~1 500米地带多,其原因是( )B.气温高,降水多C.草场广阔,畜牧业发达答案: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人口的分布判断:北坡的山麓人口多,说明山麓自然条件好,而南坡的山腰人口多,说明自然条件好,只有天山满足。
天山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多,而南坡则全年干旱;南坡山腰的光照条件好。
选B项。
第4题,由于该山地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多,气候较为湿润,形成山地草场。
选C项。
某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持续增长。
下图示意该地区25人/千米2等人口密度线的变化。
据此完成5~6题。
5.对该地区人口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 )6.若A地人口密度高于周边地域,其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答案:解析:第5题,图中显示25人/千米2等人口密度线向东南移动,题中告知该地区人口持续增长,则图中两条等值线之间区域人口密度应该增大了,即该区域人口密度西北大于东南。
第6题,A 地人口密度高于周边,说明该地利于人口分布的条件较好,而地势高峻明显不利于人类生存,故选D项。
读某地区人口与海拔相关示意图,完成7~8题。
7.图中曲线反映的地区可能是( )8.该地区海拔400米以下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 )A.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B.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发C.峡谷地带,交通不便D.气候干燥,水源短缺答案: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该地人口主要分布于海拔500~1 500米,尤以1 000米人口密度最大,可确定该地在热带地区,排除A项。
人口分布(25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2020·德阳高一检测)人口分布是人类改造、利用自然,与自然界发生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产物。
下图为世界人口在不同纬度的分布情况。
据此完成1~3题。
1.世界上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 )A.热带地区B.南温带地区C.北温带地区D.寒带地区2.30°S附近人口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干热B.陆地狭小C.地形崎岖D.矿产贫乏3.受气候变化影响,推测未来人口数量将明显增加的地区是 ( )A.60°N附近B.30°N附近C.0°附近D.30°S附近【解析】1选C,2选B,3选A。
第1题,直接读图可知,分布在20°N~40°N地区的人口占49.4%,分布在40°N~60°N地区的人口占30%,所以世界上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北温带地区。
第2题,与30°N地区相比,30°S附近大部分为海洋,陆地狭小,所以人口数量较少。
第3题, 60°N附近是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陆地面积非常广阔,但由于纬度较高,气候寒冷,自然环境恶劣,目前人口较少,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该地区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明显改善,有利于生产和生活,未来人口数量将明显增加,而南北纬30°附近和0°附近地区的自然条件没有明显改善,所以人口增加不明显。
人口重心的概念源于力学。
如果把地区人口分布形象地理解为人口分布图上具有确定的点值和位置的散点群,则在平面上全部力矩达到平衡的支点就是人口重心。
故可将地区总人口看成为集中在人口重心点上的一个人口总体。
读我国2000~2010年部分地区常住人口重心分布图,完成4、5题。
4.关于我国常住人口重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重心位于山西省B.人口重心的年移动速度约1千米/年C.人口重心有可能移动到南方地区D.人口重心移动的方向会保持不变5.与人口重心移动相关性最大的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经济D.交通【解析】4选B,5选C。
课时跟踪检测(十七)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如图表达了四个国家40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甲、乙、丙、丁四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判断,正确的是( )A.速度变化最快的是甲B.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乙C.丙国正处于高增长阶段D.目前丁国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2.按人口自然增长变化的一般规律排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B.丙、甲、乙、丁C.甲、丁、乙、丙D.丙、甲、丁、乙解析:1.D 2.A 第1题,根据图示可以看出,乙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最快;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甲国;丙国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属于低增长阶段的现代型模式;丁国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呈负增长,属于现代型模式,由于老年人口比重大,因此死亡率较高且呈现上升趋势。
第2题,人口自然增长变化的一般规律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降低,顺序应是甲、乙、丙、丁。
(2018·河北定州中学模拟)2016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表示,将拿出延迟退休方案,并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
读我国某省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统计图(图中包含预测部分,能反映我国大多数地区人口增长过程的一般规律),完成3~4题。
3.关于图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拐点甲的强制性比拐点乙弱B.拐点甲之后我国人口将会迅速增多C.拐点乙之后我国人口明显减少D.图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阶段是③4.推出延迟退休方案的现实背景是( )A.延迟社保支付,增加就业B.减轻社会养老负担C.传统生育观念导致男女性别比大D.青壮年劳动力减少,老年人从业意愿强烈解析:3.A 4.B 第3题,据图分析可知,拐点甲是国家的人口政策调整,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拐点乙是计划生育中的只生一胎政策,具有强制性,所以拐点甲的强制性比拐点乙弱,A对。
由于生育观念的变化,拐点甲之后我国人口将会增多,但不会增长太快,B错。
拐点乙之后我国人口仍是增长状态,只是增速减慢,C错。
第一节人口分布题。
1.人口最集中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大洲是 ( )A.欧洲 B.北美洲 C.南美洲 D.大洋洲2.沿海人口数量最多的大洲是 ( )A.欧洲 B.亚洲 C.南美洲 D.大洋洲3.下列关于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优越的自然条件是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B.世界上所有的大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区C.南极洲目前已经有常住人口居住D.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非洲人口稠密4.据材料推断导致甲、乙两地区人口数量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候条件B.耕地面积C.水源丰歉D.地形条件5.乙地区人口数量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 )A.计划生育措施得力,出生率下降B.人口老龄化严重,死亡率升高C.人口的净迁出率大于自然增长率D.生育观念的改变,出生率下降6.巴西的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原上而不是平原地带的原因是 ( )A.巴西高原上物产丰富B.高原上土壤肥沃C.高原上水资源丰富D.热带地区的高原上气候适宜,免受疾病困扰关键能力综合练进阶训练第二层(易错题) “胡焕庸线”是由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在1935年提出的,该线揭示了中国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人口密度的差异。
下表为1982~2010年“胡焕庸线”两侧人口数据统计表,据此完成1~2题。
年份常住总人口(亿人)常住总人口份额(%)人口密度(人/km2)东南半壁西北半壁东南半壁西北半壁东南半壁西北半壁1982年9.45 0.58 94.23 5.77 230.25 10.82 1990年10.64 0.66 94.13 5.87 259.00 12.40 2000年11.67 0.76 93.89 6.11 283.98 14.18 2010年12.49 0.84 93.68 6.32 303.92 15.72A.西北半壁常住人口增长速度高于东南半壁B.西北半壁的常住人口数量超过了东南半壁C.东南半壁人口密度增长率高于西北半壁D.东南半壁常住人口数量减少,西北半壁增加2.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人口分布特征基本稳定,主要影响因素是( )A.自然环境条件 B.社会历史条件C.经济发展水平 D.政府的政策萨那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也门的首都,位于海拔约2 000米的山区。
第三节人口容量课后·训练提升学考过关检验下图表示部分省级行政区近10年来人口增长率的变化。
读图,完成1~2题。
1.当前某某市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A.低—低—高B.高—低—高C.低—低—低D.高—高—低2.所示省级行政区人口增长率的变化,是因为( )A.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变化明显B.欠发达地区人口流向发达地区C.产业转移造成的人口迁移D.城市环境问题引起逆城市化答案:1.C 2.C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某某市近10年来人口增长率越来越低,目前出现负增长,是“三低”模式。
第2题,从图中省级行政区10年来人口变化可以看出,经济发达的某某、、某某人口增长率越来越小,经济欠发达的某某、某某、某某人口增长率呈上升趋势。
这主要是因为当前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而某某、某某、某某劳动力廉价,接收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吸引劳动力迁入。
在2016年全国同比增加的出生人口中,某某以53万人占了四成左右,被称为“最敢生”的省级行政区。
某某省各市的人口增加还呈现出自西向东的递增趋势。
下图为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代表四种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
据此完成3~4题。
3.目前,某某省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图中的( )A.甲B.乙C.丙D.丁4.影响某某省各市人口增加呈现出自西向东递增趋势的主导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B.生育观念C.生态环境D.养老保障制度答案:3.D 4.A解析:第3题,结合图中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特点可知,甲为原始型,乙为传统型,丙为过渡型,丁为现代型。
某某省经济发达,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与图中的丁最为接近。
第4题,某某省自西向东经济越来越发达,人们的抚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生育意愿越来越强,人口增加呈现出自西向东递增趋势。
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
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4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
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1.了解历史上世界人口增长状况。
2.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概念,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重难点) 3.掌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不同的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重难点)[自主预习·探新知]教材整理1 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阅读教材P2至P3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人类社会初期(1)特点:人口增长十分缓慢。
(2)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抵御灾害、疾病的能力很差。
2.工业革命后(1)特点:人口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2)原因:生产力发展和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增加,生活条件改善和医疗卫生技术进步。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特点:世界人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长。
(2)原因:科技进步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等。
教材整理2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阅读教材P4至P5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人口发展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人口增长模式转变(1)划分依据:人口自然变动的特征。
(2)阶段划分:分为原始低增长阶段、高增长阶段、增长减缓阶段和低增长阶段。
(3)划分意义:体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原始型”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转变的过程。
教材整理3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阅读教材P5至P7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世界最为突出的人口问题(1)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
(2)人口年龄结构失调。
2.发展中国家(1)人口问题:发展中国家大多面临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以及0~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过大等问题。
(2)影响①人口增长过快,加大了资源、环境和社会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压力,同时也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②少年儿童比重过大,产生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影响未来的发展。
③沉重的人口负担,加剧了贫困,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3)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降低过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3.发达国家(1)人口问题: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
(2)影响:带来劳动力短缺、社会赡养费用上升、政府财政压力增大、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青壮年负担过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3)措施:一些发达国家采取鼓励生育和推迟退休等政策,并接纳来自海外的移民和外籍劳工。
正误判断:(1)一定时间内人口自然增长的规模取决于自然增长率的高低。
( )(2)我国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
( )(3)我国的“空巢家庭”逐渐增多的现象,反映了我国人口增长过快问题。
【提示】(1)×人口自然增长的规模主要受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两个因素的影响。
(2)×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我国目前的人口出生率大大降低、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都较低,人口增长模式正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3)×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突出,因此“空巢家庭增多”。
[合作探究·攻重难]2011年10月31日,地球村第70亿位居民诞生。
世界人口突破70亿的事件举世瞩目,联合国将这一天定为“世界70亿人口日”。
目前,世界人口仍以每年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下图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探讨1:A —B —C 反映世界人口呈现了什么样的增长趋势?哪个时段增长最快? 【提示】 A —B —C 反映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C 时段人口增长最快。
探讨2: 你认为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核心点击]世界人口增长的时间差异世界各国或地区人口的发展进程不同,但从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人口增长的变化具有持续性和阶段性特点。
如下表所示:1.读世界人口变化趋势图(含预测),完成(1)~(2)题。
(1)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在 ( ) A .产业革命后B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D.20世纪70年代后(2)关于各阶段人口增长趋势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阶段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与其他因素无关B.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除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外,也与国家的人口政策有关C.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世界各国的人口政策D.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解析】第(1)题,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巨大提高和相对稳定的国际大环境等原因,二战后成为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第(2)题,世界人口的增长主要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此外还受政治、人口政策、文化及宗教、医疗卫生条件及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口增长趋势主要受社会条件影响。
【答案】(1)C (2)B2018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7年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139 008万人,比去年末增加73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 723万人,出生率为12.43‰;死亡人口986万人,死亡率为7.11‰;自然增长率为5.32‰,人均预期寿命76.34岁。
探讨1:材料显示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什么阶段?【提示】低增长阶段。
探讨2:描述现阶段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
【提示】人口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探讨3:为何目前我国每年新增人口仍然很多?【提示】人口基数较大。
[核心点击]1.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人口增长的转变经历了四个阶段,其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1)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判断:一般地,农业社会及其以前属于原始型;工业化初期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
(2)根据国家类型判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高—低—高”传统型;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已经属于“三低”现代型;发达国家则全部属于现代型。
(3)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
2.读下表,完成(1)~(2)题。
中国1953年、1982年、2015年人口数据统计表(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A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B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C .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D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据表判断1953~2015年中国( ) A .人口总数增长缓慢 B .自然增长率增加 C .农村人口比重减少D .劳动力数量减少【解析】 第(1)题,新中国成立初,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特点。
第(2)题,从表中数据看1953~2015年间,我国人口总数增长很快,自然增长率降低,由此可知劳动力数量增长,但因城市人口数增长,故农村人口比重减少。
【答案】 (1)B (2)C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及预测。
探讨1:2025年世界人口将达到多少?对世界人口增长贡献最大的是哪类国家?今后该类国家主要应该采取什么对策?【提示】 86亿。
发展中国家。
实行计划生育。
探讨2:发达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什么?今后应该采取哪些人口措施?【提示】 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
实行鼓励生育、推迟退休的政策,接纳移民和外籍劳工。
[核心点击]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的差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所属人口增长模式不同,所产生的人口问题的表现、影响及应对措施不同。
具体如下所示: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我国的人口问题比较特殊,既有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问题,还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这是因为虽然我国的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增长速度较快。
解决我国目前人口问题首要的任务是继续保持较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而不是控制人口老龄化,因此要坚持计划生育政策。
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上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问题。
材料一下表示意联合国人口类型划分标准。
材料二下图示意国际比较中的中国老龄化进程。
注:发展中国家数据剔除了中国。
(1)说明我国老龄化的特点。
(2)为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可采取哪些措施?【解析】第(1)题,根据图表分析,中国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人口比重不断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第(2)题,为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可以适度调整人口生育政策,适当提高人口出生率,适当延迟退休年龄。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
发扬传统美德,提倡尊老爱老,家庭养老等。
【答案】(1)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人口比重不断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2)适度调整人口生育政策;适当延迟退休年龄;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发扬传统美德,提倡尊老爱老,家庭养老。
(任答三点即可)探讨1:在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中,是哪个要素首先变化引起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这个要素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死亡率的下降。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探讨2:原始型和现代型都是低自然增长率,它们的成因一样吗?【提示】不一样。
原始型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造成低自然增长率;而现代型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造成低自然增长率。
探讨3:传统型和现代型这两种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带来的人口问题各是什么?【提示】传统型:人口增长快,经济、社会、环境压力大;现代型: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不足。
[读图指导](1)阅读图名,明确主题。
由图名——“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可知,此图表示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的过程。
(2)提取信息,对接原理。
①人口增长模式有四个阶段:原始低增长阶段、高增长阶段、增长减缓阶段、低增长阶段。
三种类型: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
②每个阶段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高低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
③人口增长模式转变是由原始型到传统型再到现代型的转变。
(3)应用原理,分析问题。
①每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
②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原因。
③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带来的人口问题。
[体验评价]4.下表是某国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情况,下图是人口增长模式图。
据此回答(1)~(2)题。
【导学号:37560003】(1)该国处于图中的( )A.阶段ⅠB.阶段ⅡC.阶段ⅢD.阶段Ⅳ(2)该国1975~2005年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A.总量有波动,但变化不大B.总量上升,增长速度减缓C.经历了慢快慢的过程D.总量上升,增长速度加快【解析】第(1)题,根据表格数据判断该国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对应图中的阶段Ⅱ。
第(2)题,该国1975~2005年期间人口出生率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但死亡率下降很快,因而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总量迅速上升。
【答案】(1)B (2)D[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固双基]对点训练1 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读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完成1~2题。
【导学号:37560004】1.自公元1770年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逐渐增速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B.自然生存条件的逐步改善C.医疗卫生技术的不断进步D.国际大环境的相对稳定2.关于世界人口增长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社会初期,人口的死亡率很高,因此人口增长缓慢B.世界年增长10亿人口所用时间越来越长C.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人口增长的主力军D.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首先是从发展中国家开始的【解析】第1题,人口增长受多种因素影响,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性因素,人类自然生存条件的改善、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都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