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的他山之石_评哈佛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本科通识课程体系之争
- 格式:pdf
- 大小:524.77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哥伦比亚大学与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1.哥伦比亚大学模式哥伦比亚是美国最著名的大学之一。
早在1919年,哥伦比亚大学就在全美高校中率先推行“核心课程”教育计划,实施通识教育。
让大学生在大学的前两年里,通过阅读、听课、讨论和辩论等各种手段来了解包括西方文学,西方艺术,西方音乐,西方文化等,这种“核心课程”以研讨的形式为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提供充分畅通的渠道。
哥伦比亚大学对其核心课程的小班规模和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方式引为自豪,强调每一个大学生对理智训练的积极参与和以问题意识为特征的批判性思维方法的形成,注重师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对学术问题的共同探究,重视基本能力的磨练和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而非知识的灌输。
“核心课程”教育使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社会学科增加了解,同时又使文科学生对自然科学等加深印象。
在对自己兴趣、潜质有了足够清晰的了解以后,第三学年才选择专业,进入专业学院学习具体专业课程。
哥伦比亚大学的核心课程是必修课形式的,包括“当代文明”、“文学人文”、“美术人文”、“音乐人文”、“主要文化”、“外语课程”、“大学写作”、“自然科学的前沿”、“自然科学”、“体育”共十门课程,这种课程设置就保证了哥伦比亚式的教育是全面和严格的。
而其中,除“外语课程”、“主要文化”、“体育”和“自然科学”有一定的选课自由外,其余课程都是内容基本相同的必修课。
在这十门课程里边,有些是一学年的课程,有些则是一学期的课程。
但无论课时长短,每门课都具有很高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对课程设置、学生学习等都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2.哈佛大学模式哈佛大学推行的通识教育也属于“核心课程”模式,但与哥伦比亚大学的“核心课程”又有区别——哥伦比亚大学的“核心课程”是属于公共必修课形式,每个哥伦比亚大学的毕业生都必须修完这十门课程。
而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则依照哈佛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将核心课程分为若干个领域,每一个领域里建设有若干课程,每门课程都有其共同的核心价值和方法论体现。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理念剖析作者:黄纪军王展柴舜连来源:《高校教育研究》2008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介绍了美国通识教育的概念、形成和发展,总结了美国通识教育的实现形式,探讨了美国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理念,希望能对我国大学课程改革寻求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理念【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6-0133-02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终身教育观念初步形成、社会对学生创新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等因素,使得我国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是在反对过分专业化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研究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对于我国大学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因此,本文力图从课程设置理念入手对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进行剖析,为我国大学课程改革寻求有益的借鉴。
1 美国通识教育的概念、形成和发展通识教育,在美国原文是“general edu-cation”,也称作普通教育、一般教育。
通识教育在美国一般是指“大学生主修或集中学习之外的必修部分,目的在于学习的广度和平衡,以及人的完整”。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是对自由教育的继承与革新。
美国通识教育的真正兴起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时美国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实行自由选修制。
自由选修制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应用性人才,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限制与管理,也产生了许多弊端,如课程之间缺乏连贯性与系统性,课程体系支离破碎,学生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受到破坏。
更为严重的是,在功利主义影响下,学生过多地选修某一专业领域的课程,造成了过度专门化。
为了纠正自由选修制的弊端,1909年哈佛大学开始推行“集中与分配制”。
“集中”是指要求学生学习6门本系的专业课;“分配”是要求学生学习自然、人文、社科等领域的课程,即现在所谓的通识教育课程。
2013年9月September ,2013University Education[摘要]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始终是哈佛大学不断追求卓越的重点。
从19世纪艾略特的自由选修制到21世纪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哈佛的通识教育始终在批评争论声中探索与前进,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与特色:改革始终适应时代的变化;改革尊重权威及利益相关者;在批评中不断校准通识教育的航向。
[关键词]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改革[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18-0022-02[收稿时间]2013-06-08[作者简介]刘隽颖(1989-),女,江苏宿迁人,苏州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美国高等教育等。
哈佛大学的本科生培养成就斐然,通识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本文将对哈佛大学本科生通识教育在历史上各个阶段的改革进行梳理,以总结其传统与特色。
一、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一)选修制的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许多学院兴起了改革传统课程的潮流。
1869年,艾略特在就职演说中指出,文学与科学、古典文学与数学、自然科学与形而上学之间并不是势不两立的,主张将新知识列入课程计划。
同时,大学必须为学生提供选择学科的自由,老式学院始终不变的、狭窄的和规定的课程必须取消。
由此建立了自由选修制度,学生按照兴趣选择课程。
只要达到学分标准,即可获得学位。
到了1897年,整个哈佛的规定课程只有一年级的一门修辞学。
艾略特校长在1900/1901年度报告中称,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学、风景建筑学、矿物学和冶金学都是学生选修的热点,这种倾向不是大学而是现代社会需求让学生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
美国有学者认为,“在艾略特时期,哈佛大学才成为一所真正的大学,而不再仅是附带一些专业教育的普通学院”。
在教学方法上,艾略特也提出“教师要做的是解释,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在艾略特推行选修制的实践中,可以看到通识教育理念的浮现。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成功之处及借鉴路径作者:吴薇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17期吴薇(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08)摘要:在全球化形势下,多元文化之间冲突碰撞愈发激烈,通识教育成为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
高校为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创建了许多平台,我国高校对通识教育的漠视,则导致了大学生职业素质不高。
美国高校尤其是哈佛大学施行的通识教育,对我国高校课改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从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成功之处、中国通识教育改革借鉴路径做了阐述。
关键词:哈佛大学;通识教育;中国高校;借鉴路径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7-0101-02基金项目:2014年高职院校专业技能测评标准开发(编号:2014-321-048)作者简介:吴薇(1982-),女,苗族,湖北竹山人,硕士,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企业管理。
哈佛大学在美国乃至世界通识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通过充实、革新理念来满足时代变迁的要求。
哈佛通识课程体现了实用主义、国际意识,具有整合性、探究性特色。
中国教育界应当充分重视专业化教育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并参考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成功之处,将通识教育溶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概念中,来丰富、发展我国高校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一、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成功之处哈佛大学通过早期的两次课改、《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出版及影响、核心课程的出台实施、通识教育新方案实施四个阶段,对通识教育做了革新、优化。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
(一)哈佛大学课程设置的成功之处1.凸显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佛大学通识教育新方案中明确指出四大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2 )强化学生对自身与传统之间关系的理解;(3 )注重塑造学生鲜明、独立的个性;(4 )明晰自己行为隐射的道德观。
世界一流大学通识教育之比较——以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多伦多大学为例 大学是对“正在成熟的精神”进行养育的场所,通过特定规格的通识课程塑造人文素养则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本文选取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和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这三所世界一流大学,主要从其大学网站中搜集关于本科课程的大量而详实的电子文本,在对这些第一手资料的梳理和窥视中,探讨世界一流大学通识课程的目标、结构和内容特征,揭示其人才培养中“人文素质”的内涵。
一、“人”的培养目标与通识课程通识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本科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人”或“人才”的培养目标。
哈佛大学有两个专门提供本科教育的学院,其中之一是哈佛学院。
该学院对于本科生的教育,坚持“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艺术和科学材料来培养学生;并提供其他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必需的辅助手段”。
简而言之,“哈佛致力于知识的创造,学生心智的开发,使学生能最好地利用他们的教育机会”。
为此,哈佛学院重视培养本科生:对思想和自由表达的尊重;从发现和批判性思维中获得乐趣;在创造性合作中追求卓越;对个人行为后果承担责任;鼓励学生的参与、探索、创造、竞争与领导精神,以提高其能力,激发其兴趣,启迪其智慧,挖掘其潜能,从而为学生建立自立的基础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并最终使之在发展知识、增进理解、服务社会诸方面处于领导地位。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新规划课程包含了哈佛最新、最具指向性的通识课程。
2007年,《通识教育工作小组报告》(Report of the Task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出台,明确规定通识教育必须实现以下四个目标:(1)为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做准备;(2)使得学生明白他们自己既是艺术、观念和价值传统的产物,也是其中的参与者;(3)使学生能够批判性、建设性地回应变革,为把握自己的生活做好准备,了解现代生活中产生变革和变迁的力量;(4)发展学生对自己言行在伦理维度上的理解力以及对伦理道德与价值观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述评及启示(教务部教学改革与研究处 供稿)一、美国高校通识教育实施现状与趋势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学分所占比重一般为34%-35%。
(一)课程类别1、共同核心:通识核心课程通常采取科际整合的方法,或有连续性的编排组织,并将课程分为若干类(通常以五至七类最普遍),学生必须在每一类当中必修或选修若干科目或学分。
典型:圣约翰学院,规定每一类当中均为必修;哈佛大学,规定每一类当中由学生自行决定选修科目。
核心课程比较适用于知识背景同质性较高的学生,以及智力水准较高的学校。
2、分类必修(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 也有人译为“分布必修”):分类必修是学校并未特别针对通识教育而另行编排设计课程,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在某几类(如人文、社会、自然三大类)当中,自行到各学院各科系修满规定的科目数或学分数,学校仅规定各类应修多少学分,而未特别规划或列举出科目名称和内容。
分类必修在各校的实施中又分为四种情形:(1)完全指定的分类必修(Prescribed 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学生按照指定的科目和分类修习,几乎没有自己选择的空间,如密歇根大学的Residential College要求学生必须修毕一门“大一研习”(Freshman Seminar)、一门“艺术实作”(Art Practicum)、一门外国语文、三门人文学科、三门社会学科、三门自然学科。
分类必修的学校中,大约60%属于此类情形(Catalog Study, 1976)。
(2)少量指定的分类必修(Minimally Prescribed 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指定必须研习的类别和科目较少,例如班宁顿大学(Bennington College),指定某一门科目,可以在该校的8个学院中任选4个学院的任一门课抵充。
大约有24%的大学院校采取此种方式(Catalog Study, 1976)。
中美大学通识教育理念之比较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大学没有事先的设计,也没有任何计划,仿佛一夜之间突然爆发出巨大的变革浪潮,对于大学教育的不同理念同时发声,这种百家争鸣的激烈争辩的结果直接导致了新式的教育理念--一种服务于现代工业的思想替代了宗教为先的旧体制。
从此,美国的现代教育在西方世界迅速崛起,并领导全世界的学术之先。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美国这段教育的变革,了解美国教育界教育理念的转变过程,尤其是其通过通识教育改革实践,在人才培养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于提升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质量也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理念通识教育比较教育一、缘起巴尼特(Ronald Barnett)认为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在于学生个体心智的发展,作为一种教育形式,逐步提高并维持个体应对复杂变换的世界的变通能力。
本人对此表示赞同,并基于通过对该问题的研究,探索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在中国社会转型伴生并互动的高等教育转型背景下,如何借鉴当今世界教育强国——美国的教育发展经验——尤其是通识教育历史演进过程的经验教训,结合自身灵活的办学机制,实现赶超式发展,探索钱学森之问的困惑,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建设提供一种研究模式。
二、美国通识教育及其发展比较教育学的权威专家康德尔(1881-1965)强调影响一国教育的因素,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力量,有时候比教育本身的力量还要大。
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其演进和大学的发展息息相关,都深刻受到该国环境因素的影响。
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作为大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特色,首先体现在大学教育理念中。
不同的教育理念对于通识教育的态度几乎是两个极端,在美国独立战争前的美国大学教育,基本上是承袭欧洲大学的传统,尤其是牛津剑桥的作风,主要修习七艺,服务于不同的教会。
直到1642年邓斯特在哈佛大学大学部开课,才开始打破(Levine,1988)。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经验与启示摘要:通识教育课程是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合理的结构设置、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校本”式的课程评价体系、多样化的模式等特点。
它对我国通识教育改革有如下启示:明确课程目标、规范课程设置流程、提高选课自由度、完善多方支持系统、形成各具特色的教育课程风格。
关键词: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经验1.明确的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泰勒(Tyler)曾说过:“我们如果系统地研究某一课程时,首先必须要确定课程要达到的各种教育目标。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是“以生为本”的。
2007年5月15日,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的表决会,对哈佛大学19世纪70年代核心课程计划实施了一次彻底的修正,并提出新的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罗索夫斯基提出了哈佛通识教育的一套标准,即“五个必须”: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有效地思考和写作;必须能批判性地理解自然、社会和人文;必须全面地看待任何时代、任何地区的文化;必须能深入思考道德伦理问题;必须在某一领域内深入研究到介于广泛知识能力和专业层级之间的功力。
这次改革提出了新的通识教育教学目标:一是为学生提供广博的知识;二是学会用抽象的概念和思路解决具体问题;三是能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能力理解和解决具体的问题;四是使学生意识到今天所学的课程对以后其人生的重大意义;五是充分地运用互动或者讨论的方式教导学生;六是能用具体的概念和原理进行实验,完成具体的任务。
2.合理的教育课程设置和结构。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以生为本”,兼顾学生的基础和特长;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比例比较科学,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为53%,专业课程比例不足50%;全面体现“和而不同”的原理,改变学生单一思维思考问题的方式;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双管齐下。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结构各具特色。
MIT课程设置的宗旨是,培养学生数理化、自然科学、外语能力等基础,为学生毕业后适应不同领域的工作做好准备。
哥伦比亚大学的通识教育及其启示作者:刘立园,宇文彩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5年第4期刘立园,宇文彩(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摘要:哥伦比亚大学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得益于对通识教育真谛的坚守和通识教育课程的合理安排。
本文通过分析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探讨其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核心课程DOI:10.16083/ki.22-1296/g4.2015.04.021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4—0046—02收稿日期:2014—10—15作者简介:刘立园(1988—),女,河北邢台人。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比较高等教育。
宇文彩(1986—),女,河北石家庄人。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1754年,哥伦比亚大学在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创建,该大学属于私立的常春藤盟校。
在20世纪上半叶,该大学与哈佛大学及芝加哥大学被公认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三强”。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哥伦比亚学院是最早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本科生院,时至今日,仍保持着美国大学中最严格的核心课程,它的研究生院更是因其卓越的学术成就而闻名遐迩。
一、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一)哥伦比亚大学设置核心课程的起因虽然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哥伦比亚大学和其他大学一样,都从注重古典语言的学习转向注重职业训练,但自由教育的支持者、逆时代潮流而行的反对者一直不乏其人。
例如:约翰·霍华德·范·阿姆林奇就认为哥伦比亚学院的真正目的不是培养学者或专业人士,而是“塑造人”。
他认为,学院教育对于年轻人的真正价值在于“教会他们瞻前顾后,并用适合公民身份的方式思考”。
虽然阿姆林奇力挽狂澜,但到20世纪初,四年的自由教育还是衰弱了。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和哥伦比亚大学核心课程的比较摘要: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是常青藤联盟中的两所著名学校,本文首先比较了两所高校核心课程的理念,之后比较并分析了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核心课程,以期给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提供建议。
关键词: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图分类号:g657.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2-002-02通识教育是本科教育中培育公民、传播共同价值观的重要领域。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对通识教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课程设置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
本文试对美国两所常青藤联盟中的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核心课程的目标,课程内容等作一粗浅的介绍和剖析,希望能给我国通识教育课程以借鉴和启示。
一、核心课程的概念在《韦伯斯特新大学词典》中,这样定义“核心课程”:“一种综合传统独立学科中的基本内容,以向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知识背景为目的的课程设置。
”通识核心课程的内容广泛,通常是采取跨学科的方法,也有连续性的编排组织,并将课程分为若干类,学生必须在每一类当中必修或选修若干科目或学分。
有的大学规定每一类中均为必修;有的大学规定每一类中用选修方式由学生自行决定。
二、哈佛大学核心课程和哥伦比亚大学核心课程的比较1、核心课程的目标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有这样的理念:“每个哈佛大学毕业生不仅要受到专业的学术训练,而且还应该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
学生需要指导以达到目标,学院有责任和义务把他们朝着,标志着一个人受过良好训练的知识、智力技巧和思维习惯的方向引导”。
哥伦比亚大学核心课程的目标是这样的:“无论学生的专业是什么,都使他们对文学、哲学、历史、音乐、艺术和科学方面的深刻思想与巨大成就具有宽广的视野。
”由两所大学的课程目标可知,虽然在表述上两所大学有所不同,但是其本质和内涵却是一样的,都符合通识教育的理念,希望通过通识教育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做一个博闻的人,而不是一个思想狭窄,只专注自己专业的人,并且在精神层次上有更高的追求,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