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5课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人音版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下册《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教案一. 教材分析《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是人音版五年级下册的一首歌曲,歌曲以泰山顶上的青松为比喻,寓意着人们要像青松一样坚强、勇敢,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富有教育意义。
通过学唱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泰山青松的雄伟壮观,理解歌曲中的比喻意义,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够识谱、唱歌。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泰山青松的寓意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此外,学生对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方面可能存在差异,教师需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地唱出歌曲《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理解歌曲的寓意。
2.学会用恰当的情感和声音表现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勇敢、坚强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高音部分和学生音准的把握。
2.对歌曲寓意深入理解,以及如何运用情感和声音表达歌曲。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2.讲解法:教师讲解歌曲的寓意和演唱技巧。
3.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歌曲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歌词、图片、视频等。
2.音响设备:播放歌曲和教学示范。
3.乐谱:分发给学生,以便跟随演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泰山青松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泰山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演唱歌曲《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
对于高音部分,教师可以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和鼓励。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歌曲的寓意,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5课《要学泰山顶上那一青松》教案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对京剧产生兴趣,有积极学习了解表现的愿望,增强对民族艺术的感情。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继承革命传统的热情。
2、过程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和聆听以及参与演唱,启发学生积极体验与感受京剧,提高学生鉴赏京剧的能力。
3、知识技能目标:概要的学习了解京剧的行当、唱腔板式以及现代京剧等基本知识,能够判断京剧的行当和所表现的人物形象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的学唱。
教学策略:(1)表演法:用于学生对人物的了解,分析。
(2)情境法:创设艺术氛围,引导学生做多种形式的参与和感受。
(3)探究法: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4)现代教育技术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到声像结合、视听结合,让学生能更形象直观地体验感受。
教学用具:(1)教学环境布置:整个教室营造出京剧艺术的氛围,多媒体放出京剧图片和沙家浜风光图片,并播放《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的音乐。
(2)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随《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的音乐进入教室。
二、导入:1、(多媒体定格在“朝霞”的图片上)老师引导学生。
2、提问唱词里描绘的是什么地方?(沙家浜)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家乡。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京剧《沙家浜》(点题板书)请同学讲一下京剧《沙家浜》的故事情节。
三、学习新课:1、了解京剧《沙家浜》。
(1)找出其中的戏剧人物,他们的身份各自是什么?你会唱哪个人物的唱段?正面:郭建光阿庆嫂沙奶奶。
反面人物:胡传魁刁德一。
(2)学生依次对各人物进行演绎(介绍京剧行当、唱腔特点和性格特征)。
①谁能唱一唱他们的唱段(学生演绎,从中穿插以下问题)②师:我们知道京剧分成四大行当,谁知道是哪四大行当?生:生、旦、净、丑③师:那这些人物分别是京剧角色行当的哪一类呢?(这里可以简单介绍现代京剧)生:(通过对每一个人物唱段演绎得出结论)④师:通过大家对各个人物的演唱可以发现这几个人物的唱腔多采用的是什么唱腔特点?生:西皮唱腔。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这首歌曲的历史和背景知识。
2.熟悉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能够正确地演唱出来。
3.学习使用声音和身体动作进行表演,能够在舞台上自如地展示自己。
4.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舞台表演技巧。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1. 了解歌曲1.教师介绍《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的历史和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其作用和意义。
2.播放歌曲录音,让学生听一遍并可以自己跟唱一遍,熟悉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2. 学习歌曲1.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歌唱技巧,指出歌曲中的音程、节奏和情感表达等要点。
2.学生自己尝试唱歌,并与同伴一起练习。
3.引导学生体会歌曲中的情感,让他们可以更好地体现出来。
3. 舞台表演1.指导学生使用身体语言和肢体动作进行表演,加强舞台表现力。
2.分组练习,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分享经验和问题,调整表演内容和形式。
3.指导学生如何在舞台上取得最佳效果,提高表演技巧和自信心。
三、教学评价1.歌曲演唱:学生能够清晰地唱出歌曲的旋律和歌词,感情表达到位。
2.舞台表演:学生能够在舞台上自如地展示自己,发挥出团体的合作力量,达到预期效果。
3.对于歌曲的理解和感受:学生能够体会并理解歌词中的情感,通过表演将情感表现出来,让观众感受到歌曲的美和真实。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这首歌曲时,我认为应该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舞台表演的训练。
一方面,学生能够清晰地唱出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另一方面,通过舞台表演,学生能够更好地展示自己和团队的合作力量。
在教学中,我也注重了分组训练和团队合作,让学生通过合作来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
同时,教学也应注意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对歌曲的理解,以便更好地向观众传递歌曲的信息和意义。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下册《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是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泰山顶上的青松为比喻,寓意人们要坚强不屈,勇敢面对困难。
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富有深意,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音乐的优美旋律,理解歌词的寓意,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善于模仿和理解具象的事物。
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歌曲,理解歌词的寓意,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同时,学生还需要掌握一些音乐的基本技巧,如音高、节奏等,以便更好地表现歌曲。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理解歌词的寓意,掌握音乐的基本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仿、演唱等方法,学生能够感受音乐的优美旋律,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到坚强不屈的精神,培养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理解歌词的寓意。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掌握音乐的基本技巧,如音高、节奏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聆听:让学生多次聆听歌曲,感受音乐的优美旋律。
2.模仿:引导学生模仿歌曲的演唱,提高演唱技巧。
3.演唱:让学生分组演唱,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讲解: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歌词的寓意,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泰山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聆听:让学生多次聆听歌曲,感受音乐的优美旋律。
3.模仿:引导学生模仿歌曲的演唱,提高演唱技巧。
4.讲解:讲解歌词的寓意,引导学生体会坚强不屈的精神。
5.分组演唱:让学生分组演唱,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6.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坚强不屈的精神。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泰山顶上一青松坚强不屈勇敢面对困难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下册《要学那泰山顶上》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要学那泰山顶上》是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动人的旋律和深远的寓意,表达了只有勇敢面对困难,才能达到事业高峰的道理。
歌曲的旋律采用了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节奏明快,富有弹性,旋律线起伏跌宕,充满激情。
歌曲的歌词具有很强的励志作用,对学生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有所提高。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完成音乐作品的演唱和欣赏,具备一定的音乐表现力。
但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对复杂音乐作品的理解尚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歌曲的内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歌曲《要学那泰山顶上》的歌词含义、旋律特点和节奏形式。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歌曲《要学那泰山顶上》的旋律演唱和歌词理解。
2.教学难点:歌曲中部分音准和节奏的把握,以及对歌曲内涵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分组合作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钢琴、合唱架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故事导入,讲述攀登泰山的过程,引发学生对《要学那泰山顶上》歌曲的兴趣。
2.新歌教学:讲解歌曲的旋律特点、歌词含义,教唱歌曲。
3.分组练习: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合唱练习,注意纠正音准和节奏问题。
4.歌曲展示:各小组轮流展示演唱成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
5.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歌曲的内涵,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的信心。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歌曲《要学那泰山顶上》的歌词、旋律图示、节奏形式等,通过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歌曲。
人音版(五线谱)音乐五下《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是一首歌曲,选自人音版(五线谱)音乐五下的教材。
这首歌曲以泰山顶上的青松为比喻,寓意着人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富有深意,适合用来进行音乐教学。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歌曲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歌唱技巧,能够识谱和演唱简单的歌曲。
但是,对于一些音乐术语和技巧,如音阶、节奏、呼吸等,还需要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同时,学生对于泰山顶上的青松的寓意可能不太理解,需要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学生能够:1.掌握歌曲的基本旋律和歌词;2.理解歌曲的寓意和深意;3.提高歌唱技巧和音乐素养;4.培养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歌曲的基本旋律和歌词。
教学难点:音乐术语和技巧的运用,如音阶、节奏、呼吸等。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听、说、唱、演等方式,全面提高音乐素养。
六. 教学准备教材、谱子、音响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泰山顶上的青松能够经受住风吹雨打,依然傲然挺立。
从而引入歌曲《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2.呈现(5分钟)教师演唱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然后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让学生尝试跟着教师一起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段歌词进行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歌唱姿势,讲解音乐术语和技巧的使用,如音阶、节奏、呼吸等。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演唱,教师评价每组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然后让学生整体演唱,检验学习效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歌曲中的寓意应用到生活中,如何做到坚定信念、保持高尚品质。
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寓意和重要性。
《京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能随京剧《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模唱。
并学做几个京剧的造型动作。
(二)、在唱演歌曲《我是中国人》时,能表现出歌曲的京腔京韵并背唱歌曲《我是中国人》(三)、乐于用合作的方式参与京剧“锣鼓经”的表演活动。
二、教学难点:(一)、能随京剧《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模唱。
并学做几个京剧的造型动作。
(二)、在唱演歌曲《我是中国人》时,能表现出歌曲的京腔京韵并背唱歌曲《我是中国人》(三)、乐于用合作的方式参与京剧“锣鼓经”的表演活动。
三、教学准备:课件、钢琴、多媒体四、教学过程:(一)京剧小游戏导入。
同学们,通过我们对京剧课程的不断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关于国粹京剧的知识。
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关于戏曲的小游戏,你们想和老师一起玩吗?师做两种动作让孩子们一起体验快台步,慢台步。
请同学们围成圆跟着音乐选择不同的台步。
(体会京剧过门锣鼓经:急急风和慢长锤)问两段音乐有什么不同?1、急急风:速度快,紧张,急促。
学生用拍腿拍手的方式拍打体会急急风节奏特点。
像急行军。
2、慢长锤:速度慢,风雨声,艰难前行。
学生用拍手拍腿的方式来体验慢长锤的节奏特点。
(二)《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1、初听问感受老师带来的这两段音乐选自京剧《沙家浜》中的《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下面请你们完整听一下这段戏,问孩子的感受。
自豪的,艰难的,英勇无畏的。
2、学唱第一句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剧中新四军的英勇无畏。
(师带领同学们学唱和感受第一句: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引导学生感受京剧唱腔。
)3、演一演。
教师通过引导同学们边听音乐模仿青松的姿态来体验京剧姿势体态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让学生分组演一演的方式来塑造新四军英勇的形象。
4、完整表现京剧作品。
全体同学都是小演员,用唱一唱,走一走,演一演等不同形式来一起完整表现一下戏曲。
(第一句唱出豪迈和京剧的韵味,根据不同的锣鼓经用不同的台步,唱的部分做造型。
)5、介绍现代京剧《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讲述的故事,介绍现代京剧的特点,说一说你听到过哪些革命样板戏。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一.教学目标1.感受、体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2.学习现代京剧选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亲身实践、体验“二黄”、“西皮”的唱腔,并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戏曲完全没有认识,但是有较为浓厚的兴趣三.重点难点通过本单元的聆听与表演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体会“京韵”,感受“中国的歌剧”京剧,让学生不要感觉京剧离他们很遥远。
四.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教师范唱戏曲教师范唱戏曲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要尽快进入课堂的迫切心情。
活动2【讲授】京剧小知识生:男性正面形象。
中老年男性称“老生”,又可分为“文生”与“武生”;年轻男性称“小生”;小孩子称“娃娃生”。
旦:女性正面形象。
其中,端庄娴静的形象,唱功为主的称“青衣”;活泼、泼辣的形象,以念、做为主、以唱为辅的称“花旦”;以武技擅长的称“武旦”;老年女性称“老旦”。
净:性格鲜明的男性配角。
丑:滑稽、幽默、机敏、活跃的人物,也有“文”、“武”之分;能言善语、幽默诙谐的中老年妇女称“丑旦”。
〔脸谱〕红脸:表示忠勇正直,如关羽。
白脸:表示奸诈狠毒,如曹操。
黑脸:表示刚正不阿,如包拯。
蓝脸和绿脸:中性,表示草莽英雄。
金脸和银脸:表示神秘,代表神妖一类者。
活动3【活动】聆听《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颗松》学唱现代京剧《沙家浜》选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主要用跟随音响(录音)的方法,和着音乐轻声直接唱词。
这样一则可以减少识谱的难度,二则可以通过模仿掌握演唱风格。
学唱这个唱段主要是感受、体验革命者的松树品格,可以对照录像边看边唱;1、《沙家浜》剧情介绍。
2、欣赏3、跟录音学唱4、谈谈欣赏了本首作品的感受。
活动4【活动】自制脸谱自制京剧脸谱1.介绍京剧人物“行当”:生、旦、净、丑及其脸谱(见小知识)。
2.准备一部分脸谱的图案供学生自制时作参考。
3.学生在课前也可收集一部分京剧的各种行当的脸谱图。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下册《要学那泰山顶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要学那泰山顶上》是一首五年级下的音乐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和音乐表现力。
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富有深意,表达了只有勇敢面对困难,才能攀登人生高峰的道理。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歌曲的学习,还包括音乐理论知识的普及,如音阶、节奏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课程有浓厚的兴趣。
他们善于模仿和表现,对于新鲜有趣的音乐教学活动接受度较高。
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在音乐理论知识方面较为薄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歌曲《要学那泰山顶上》,并能熟练演唱。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3.加深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高音部分和低音部分的演唱技巧。
2.音乐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学生对歌曲情感的把握和表现。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先行示范,让学生跟随学习。
2.互动法: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练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音乐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歌曲、音乐理论知识等内容。
2.音响设备:播放歌曲、示范演唱等。
3.乐谱:分发给学生,方便学生学习和演唱。
4.教学视频:展示泰山顶上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教学视频,展示泰山顶上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
同时,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泰山吗?泰山象征着什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将歌曲《要学那泰山顶上》的歌词呈现在PPT上,并讲解歌词的含义,让学生了解歌曲背后的寓意。
3.操练(15分钟)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引导学生跟随学习。
在演唱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高音和低音部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技巧。
新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第5课京韵第5课京韵教学目标:1、能随京剧(要学那泰山顶上一轻松)模唱,并学做几个京剧的造型动作。
2、能听出乐曲(京调)两个不同情绪的乐段,并能听辨出(京调)旋律取材于京剧唱腔(苏三起解)中的片段。
3、在演唱歌曲(我是中国人)和(京调)时,能表现出歌曲的京腔京韵,并背唱歌曲(我是中国人)。
4、乐于运用合作的方法,参与京剧“锣鼓经〞的表演活动,并能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一段自己喜欢的地方戏曲。
教学内容:聆听(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京调)演唱(我是中国人)、(京调)教学重点:通过本单元的聆听与表演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教学难点:体会“京韵〞课时:二课时第—节教学内容:1、聆听(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2、演唱(我是中国人)教学重点:了解京剧教学难点:感受京剧的韵味教学过程:一、聆听(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1.复听(迎来春色换人间)的前奏音乐,请学生说出曲名,并复习唱一唱“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这一句。
2、以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剧情的简要回忆,引出现代经济(沙家浜)的剧情简介。
3、聆听唱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看视频。
设问:为什么要学泰山顶上的青松?他有什么好的品质?4、再听,请学生边听边随着快板段“一板一眼〞,拍打节拍。
5、重点学唱“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这一句。
请学生模唱,掌握其韵味,感受和体会革命者的“青松〞气质。
二、演唱(我是中国人)一、情境导入师生问好,以京剧小知识导入二、寓教于乐1、“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是每个中国公民应有的品行。
京歌(我是中国人)表现了当代中国人自尊、自豪的形象。
2.聆听范唱。
全体学生跟随着范唱用手指点着“板〞。
3.分句跟唱。
(1)点着“板〞跟唱曲调。
(2)点着“板〞跟唱歌词,注意唱好最后的一个字“人〞的拖腔,尽量做到“字正腔圆〞。
4.跟着范唱,完整地唱好全歌。
5.以自豪的感情跟着伴奏带唱好京歌(我是中国人)。
6.分组编排表演唱(我是中国人)。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教学目标:1、感受京剧的独特魅力。
2、了解本首作品的创作背景,感受具有青松品格的战士们的情怀。
3、简单认识京剧的打击配乐。
4、能随音乐轻声哼唱。
教学重点:1、感受京剧的独特魅力2、感受战士们青松般的品格教学难点:1、了解打击配乐,并尝试体验2、随音乐哼唱歌曲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表现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一、出示卡通京剧人物图片,导入京剧,播放京剧歌曲二、介绍京剧起源及行当京剧,曾称平剧,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图片介绍行当,学做动作。
生行:须生(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旦行:青衣、花旦、武旦、老旦等净行:正净、副净、武净等丑行:文丑、武丑三、《沙家浜》介绍1、《沙家浜》创作背景现代京剧《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
1963年,北京京剧团接受了改编沪剧《芦荡火种》的任务,汪曾祺为主要执笔者。
改编后的京剧最初取名为《地下联络员》,由赵燕侠饰阿庆嫂,谭元寿饰郭建光。
后经国家领导人审看,提出了修改意见,剧名由毛泽东主席定为《沙家浜》。
它与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并称为八大样板戏。
2、剧情简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秋,江南一个集镇——沙家浜,这一带是抗日根据地。
新四军某部和敌人迂回作战,一度撤离常熟一带,留下了十八个伤病员。
以指导员郭建光为首的伤病员,由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阿庆嫂负责,安置在沙家浜养伤。
他们和群众生活、战斗在一起,军民结下了鱼水深情。
日寇疯狂扫荡。
反动武装“忠义救国军”的头子胡传魁、刁德一和日寇相勾结,千方百计想搜捕这批伤病员。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一.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2.学习现代京剧选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亲身实践、体验“二黄”、“西皮”的唱腔,并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
二.重点难点
通过本单元的聆听与表演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体会“京韵”,感受“中国的歌剧”京剧,让学生不要感觉京剧离他们很遥远。
三.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一、从戏曲知识导入
1. 聆听《京调》感受其韵味
2.介绍戏曲音乐的主要因素:(1)地方语言:戏曲唱腔的产生是以地方语言为基础的(2)唱腔风格:唱腔是区别剧种的主要标志,京剧是以西皮腔和二黄腔为主的音乐风格。
本唱腔是二黄腔。
3.聆听《智取威虎山》《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学生可以轻声跟唱,以体验京剧
4.京剧四大名旦。
二、京剧四大行当的介绍。
1.媒体演示,教师讲解。
师:京剧根据人物的性别,个性等把人物分成四大类,就是我们所说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生”一般指男性演员,在每个行当里,不同的年龄职业的人物又有不同的行当名,比如:画面上的这个叫老生,而这个年轻的叫小生,另外还有武生。
“旦”是指女性角色,如年龄大的叫老旦,年纪轻的叫花旦,“净”则是指“花脸”。
“丑”则是指诙谐滑稽或小奸小恶的人,就象画面上的这位水浒传中的石迁一样。
2.请学生表演。
师:介绍完四大行当,我们就要请出我们班里的四大名角来为我们演出,请同学们来做票友,如果他表演得好,就给他喝彩鼓掌,好不好?
3.四位学生分别着生、旦、净、丑面具出场表演、造型。
4.请学生分辨角色,教师还可以为生角加上假胡须,以分辨老生与小生。
三、介绍四大功夫,即京剧的表演形式。
1.师讲解。
师:京剧不仅在角色上内容丰富多彩,并且还有形式多样的表演形式,我们一般把它叫做四大功夫,那就是唱、念、做、打(媒体出示。
)你们谁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2.请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唱:演唱
念:念白,具有音乐性,象唱歌。
做:只表演,不出声,有节奏性,象舞蹈。
打:打斗时的表演动作。
3.欣赏《华容道》片段,请生分辨四大功夫。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很精彩的故事《华容道》,在这个片段里就包括了这四大功夫,我们一边来
4.欣赏演员的精彩演出,一边分辨这四大功夫,(简单介绍《华容道》)。
生观看录象,并请生做票友,在精彩的地方鼓掌、喝彩。
教师做适当的旁白介绍。
5.请生学一学打斗的动作,形式多样的参与。
师:在这场戏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精彩的打斗表演,人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的精彩表演,都是在台下用汗水和泪水换来的,我们虽然不能做到那么专业,但是我们班里也一定有许多这方面的好手,我们请大家都来露一手,如何?
四、京剧脸谱
1.聆听《说唱脸谱》
京剧,角色图案和颜色是用来舞台化妆用的。
2.教师总结:京剧是我国传统艺术,在京剧中有些人物的脸上有一些图案和颜色,是京剧特有的舞台化妆艺术。
这种用来化妆用的图案和颜色在京剧中叫脸谱。
[课件演示]:(出示脸谱资料)
京剧——舞台化妆——脸谱
3.起源:
教师讲解:京剧脸谱的起源与面具关系密切,人类早期的战争面具、傩舞面具、汉代百戏假面具都是戏剧脸谱的远祖。
京剧兴起后,脸谱造型日臻完善,在构图上奠定了基本谱式,各类角色的脸谱进一步精致化、多样化,但仍然保持着传统脸谱的基本特点。
4.意义:京剧中为什么要用脸谱化妆?
教师总结:脸谱是京剧中特有的化妆艺术。
是用写实和象征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把人物的形象进行夸张,以突出、强化人物的生理特征——面貌及个性,而采用的一种手段,用来造成舞台的效果。
5.脸谱在京剧中的运用:京剧中那些角色运用脸谱化妆?
京剧中的脸谱通常用于“净角”和“丑角”两大类人物形象的化妆上。
生、旦角很少
6.京剧脸谱的谱式:
教师总结:京剧脸谱在应用和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谱式,约十余种,这是其中的六种。
7.那位同学知道京剧脸谱上的颜色是起什么作用的?
京剧脸谱的颜色是以一种颜色象征某人物的品质、性格、气度,这种颜色称为“主色”,它是一个脸谱最主要的直觉表现手段。
艺术家用红、蓝、白、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