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MP)厚血片检查法(手工法)的标准操作规程
- 格式:rtf
- 大小:14.85 KB
- 文档页数:1
血疟原虫(MP)厚血片检查法(手工法)标准操作规程1. 实验原理应用瑞氏染色法对制备好的厚血片进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查找疟原虫。
2. 标本采集2.1标本采集前病人准备:间日疟及三日疟患者应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采血;恶性疟患者,应在发作后20h左右采血。
2.2标本种类:全血或末梢血2.3标本要求:厚血片的溶血要及时。
3. 标本储存:厚血片的放置期限在夏季不超过48h,冬季不超过62h。
4. 标本运输:室温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细菌污染。
6. 操作步骤6.1 在洁净玻片上,滴患者血液2滴。
6.2 用推片角将血液由内向外转涂成直径约1cm、厚薄均匀的血膜,在室温中自然干燥。
6.3 在干燥的血膜上滴加蒸馏水数滴,完全覆盖血膜,溶血数分钟。
脱去血红蛋白的血膜呈浅灰色,倾去溶血液。
6.4 不必待干,进行瑞氏染色。
6.5 干后镜检。
7. 结果判断与分析:在油镜下观察20个视野或以上才能报告“未检出疟原虫”;发现虫体后还应在薄血片上进行分类鉴别。
8. 临床意义:本实验有利于提高疟原虫的阳性检出率。
9. 操作性能:快速简便、阳性检出率高、利于人群普查初筛10. 方法局限性10.1 易受溶血不完全的影响。
10.2 经验缺乏者易受其他杂物的影响。
10.3 存在主观判断的失误10.4 不易鉴别出疟原虫的种类。
11. 参考文献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1997,85-86 12. 注意事项12.1 染色后,水洗时不要先倒去染液,应让清水流进染液,使沉渣冲走。
12.2 注意区别易与疟原虫混淆的其他杂物。
血疟原虫(MP)薄血片检查法(手工法)标准操作规程1. 实验原理应用瑞氏染色法对制备好的薄血片进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查找疟原虫,并鉴别其形态种类。
2. 标本采集2.1 标本采集前病人准备:间日疟及三日疟患者应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采血;恶性疟患者,应在发作后20h左右采血。
2.2 标本种类:全血或末梢血2.3 标本要求:薄血片的血膜厚度要适度均匀以利镜检。
疟原虫镜检技术操作规范疟原虫镜检是诊断疟疾、确定虫种及发现传染源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具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技术要求,为了统一方法、规范程序、提高血检质量,特制定本操作规范。
一、血片制作(一)所需器材载玻片玻片3张(1张作载玻片,1张作推片,1张作采血后滴于玻片备血用)采血针采用一次性采血针。
玻片盒存放50或100片玻片的木质或塑料盒。
皮肤消毒液、棉签或酒精棉球75%的酒精、安尔碘、碘伏等皮肤表面消毒剂。
记号笔用于玻片上书写血检病人基本信息。
(二)操作步骤1、载玻片基本信息登记取1张载玻片,首先用目测法将载玻片从右(磨砂处为右)到左等分成6格,接着用记号笔在第1、2格即(磨砂处)写下血检病人基本信息:编号、姓名、制片日期结果(镜检结束后补写)。
载玻片上信息应与血检登记表中的项目对应。
如图12、采血采血部位为手指末端或耳垂,婴儿可从拇趾或足跟取血。
用消毒剂消毒取血部位皮肤后,以一次性采血针迅速刺入取血部位1~2mm 深,约挤出1-2滴血,滴于玻片上(以备涂制厚薄血膜用)。
3、涂制血膜用推片的左下角刮取玻片上的血液4~5μl,涂于载玻片的第三格(靠近磨砂侧),由里向外一个方向旋转2~4圈,涂成直径为0.8~1.2cm的圆形厚血膜;再用该角沾取血液1~1.5μl血置于载玻片的中心点即(第四格前缘中点);接着用干棉球或卫生纸擦净推片角上的血渍;最后用推片的下缘置载玻片的中心点(1~1.5μl血液处),当血液在载玻片与推片之间向两侧扩展至约2cm宽时,使两玻片保持25°~35°角,从右向左迅速推成舌状薄血膜,即(薄血膜涂在第4格前缘至第6格中部)。
如(图1)、(图2)疟原虫镜检涂制血膜方法示意图2薄血膜厚度应以红细胞之间互相接触而不相互重叠为佳,(直观透过玻片能清晰看到报纸上的字);厚血膜的厚度以一个油镜视野内可见到5~10个白细胞为宜。
二、固定(一)所需器材1、甲醇2、器具玻璃棒、吸管(二)操作步骤薄血膜固定薄血膜晾干后,用玻璃棒沾取或用吸管吸取少量甲醇平铺于薄血膜上,起固定薄血膜作用,(注意不能固定厚血膜)。
血疟原虫检查标准操作程序1 检验目的应用瑞氏-吉姆萨染色法对制备好的血片进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判断是否感染疟原虫。
2 检测原理瑞氏染料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组成。
将适量伊红、美蓝溶解在甲醇中,即为瑞氏染料。
瑞氏染色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
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
核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成粉红色;胞质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蓝色;胞质中含有血红蛋日白消化分解后的产物-疟色素,疟色素不着色,为棕黄色或棕褐色。
3 性能特征无4 标本要求(包括病人准备、容器、样本类型等)4.1 病人准备:间日疟及三日患者应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采血,此时,早期滋养体已发育成易于鉴别形态的晚期滋养体;恶性疟患者,应在发作后20小时左右采血。
4.2 标本类型:静脉全血4.3 标本容器: EDTA-K2抗凝管4.4 标本存放:4.4.1未检测标本的存放:放在工作台标本架。
4.4.2已拉测标本的存放:检毕标本排列于样本架,置检毕标本台,由卫生员统一转入2-8℃标本冷藏库保存7天,血片用乙酸乙酯脱油保存于存片盒。
4.5 标本运输:室温条件下运输。
4.6 标本拒收标准:参照《用户手册》4.7 检测时限: 1小时。
5 仪器和试剂5.1 试剂名称:瑞姬氏染色液5.1.1瑞姬氏染色液:瑞氏染料0.5g、姬氏染料0.5g,加入500ml甲醇中,混匀溶解后备用。
5.1.2pH6.5磷酸盐缓沖液:磷酸二氢钾0.3g、磷酸氢二钠0.2g,加入100ml蒸馏水中溶解。
5.2 试剂来源:珠海贝索。
5.3 仪器:普通光学显微镜。
6 环境和安全:6.1 检测环境:应符合《显微镜标准操作程序》相关要求。
6.2 设备的安全操作:详见《显微镜标准操作程序》。
6.3 生物安全:6.3.1血液标本的运送必须保证运送过程中的生物安全,防止溢出。
血液标本溢出后,应该立即对污染的环境和设备进行消毒处理。
疟原虫镜检技术操作规范疟原虫镜检是诊断疟疾、确定虫种及发现传染源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具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技术要求,为了统一方法、规范程序、提高血检质量,特制定本操作规范。
一、血片制作(一)所需器材载玻片玻片3张(1张作载玻片,1张作推片,1张作采血后滴于玻片备血用)采血针采用一次性采血针。
玻片盒存放50或100片玻片的木质或塑料盒。
皮肤消毒液、棉签或酒精棉球75%的酒精、安尔碘、碘伏等皮肤表面消毒剂。
记号笔用于玻片上书写血检病人基本信息。
(二)操作步骤1、载玻片基本信息登记取1张载玻片,首先用目测法将载玻片从右(磨砂处为右)到左等分成6格,接着用记号笔在第1、2格即(磨砂处)写下血检病人基本信息:编号、姓名、制片日期结果(镜检结束后补写)。
载玻片上信息应与血检登记表中的项目对应。
如图12、采血采血部位为手指末端或耳垂,婴儿可从拇趾或足跟取血。
用消毒剂消毒取血部位皮肤后,以一次性采血针迅速刺入取血部位1~2mm深,约挤出1-2滴血,滴于玻片上(以备涂制厚薄血膜用)。
3、涂制血膜用推片的左下角刮取玻片上的血液4~5μl,涂于载玻片的第三格(靠近磨砂侧),由里向外一个方向旋转2~4圈,涂成直径为0.8~1.2cm的圆形厚血膜;再用该角沾取血液1~1.5μl血置于载玻片的中心点即(第四格前缘中点);接着用干棉球或卫生纸擦净推片角上的血渍;最后用推片的下缘置载玻片的中心点(1~1.5μl 血液处),当血液在载玻片与推片之间向两侧扩展至约2cm宽时,使两玻片保持25°~35°角,从右向左迅速推成舌状薄血膜,即(薄血膜涂在第4格前缘至第6格中部)。
如(图1)、(图2)疟原虫镜检涂制血膜方法示意图2薄血膜厚度应以红细胞之间互相接触而不相互重叠为佳,(直观透过玻片能清晰看到报纸上的字);厚血膜的厚度以一个油镜视野内可见到5~10个白细胞为宜。
二、固定(一)所需器材1、甲醇2、器具玻璃棒、吸管(二)操作步骤薄血膜固定薄血膜晾干后,用玻璃棒沾取或用吸管吸取少量甲醇平铺于薄血膜上,起固定薄血膜作用,(注意不能固定厚血膜)。
疟原虫镜检技术血片制作与染色一、血片制作(一)所需器材1、载玻片:玻片使用前应清洗。
新玻片应先浸入有液态洗涤剂的清水中10~20分钟,然后用干净棉巾逐个擦拭,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最后用干净、柔软的棉巾将玻片擦亮。
用于特殊的目的时,最后可将玻片浸泡在95%酒精中5~10分钟,再将玻片擦干擦亮。
已用过的玻片应先浸泡于洗涤剂溶液中1~2天,或浸泡于煮沸的5%肥皂水中1~2小时,再移到新配置的洗涤剂溶液中1~2小时,逐个擦去玻片上旧的血膜痕迹,用清水漂洗干净,再将玻片擦干擦亮。
洗净的玻片每10~20张用白纸包好放入塑料袋内,保存于干燥环境中备用。
2、采血针:使用一次性釆血针。
3、玻片盒:为防止污染和苍蝇吸食血膜,新制作的血膜应放在玻片盒中,厚血膜放置时要保持水平,直到充分干燥。
4、75%酒精棉球:用于采血前后的消毒。
5、记号笔或铅笔:用于玻片上书写号码。
(二)采血部位及取血方法采血部位以耳垂较为合适,也可在手指末端采血,婴儿可从拇趾或足跟取血。
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取血部位后,以一次性采血针迅速刺入取血部位1~2mm深,然后用左手大拇指、食指和右手中指协同挤出血滴。
(三)涂制血膜取玻片2张,1张作载片,1张作推片(具有光滑边缘)。
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夹持推片侧缘中部,用推片的左下角刮取血液4~5μl,再用该端中部刮取血液1~1.5μl。
将左下角的血滴涂于载片的中央偏右处,由里向外划圈涂成直径为0.8~1cm的圆形厚血膜(厚度以1个油镜视野内可见到5~10个白细胞为宜)。
用干棉球抹净玻片角上的血渍,然后将推片下缘平抵载玻片的中线,当血液在载玻片与推片之间向两侧扩展至约2cm宽时,使两玻片保持25°~35°角,从右向左迅速向前推成舌状薄血膜,制成的薄血膜应在玻片上形成平铺的血细胞,细胞之间互相接触而不相互重叠。
每张载玻片上分别做1个薄血膜,1个厚血膜。
取干净玻片及推片各一张,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夹持推片侧缘中部,用推片的左下角刮取血液4~5μl(约火柴头大小),再用该端中部刮取血液1~1.5μl。
疟原⾍检测⾎涂⽚镜检法ICS11.020C62WS 中华⼈民共和国卫⽣⾏业标准WS/T 569—2017疟原⾍检测⾎涂⽚镜检法Microscopic examination of blood films for malaria parasites2017-08-01发布2018-02-01实施前⾔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江苏省寄⽣⾍病防治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寄⽣⾍病预防控制所、云南省寄⽣⾍病防治所、海南省农垦总局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王善青、⾼琪、汤林华、杨恒林、郑彬、胡锡敏、王光泽、李⾬春、刘莹、欧阳范献。
疟原⾍检测⾎涂⽚镜检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涂⽚镜检法检测疟原⾍的技术规范。
本标准适⽤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疟原⾍的显微镜检测。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于本⽂件。
2.1疟原⾍Plasmodium spp疟原⾍是⼀类单细胞、寄⽣性的真核动物,是疟疾(malaria)的病原体。
寄⽣于⼈体的疟原⾍主要有恶性疟原⾍(Plasmodium falciparum)、间⽇疟原⾍(Plasmodium vivax)、三⽇疟原⾍(Plasmodium malariae)和卵形疟原⾍(Plasmodium ovale)等。
2.2⾎涂⽚ blood films将⾎液涂制于载玻⽚上制成的涂⽚。
供显微镜疟原⾍检查⽤的⾎涂⽚包括厚⾎膜涂⽚和薄⾎膜涂⽚两种。
3 仪器和器材3.1 ⽣物显微镜(100×油浸物镜、5×或10×⽬镜)。
3.2 计数器。
3.3 载玻⽚(⽆划痕⽆油污的洁净载玻⽚)。
3.4 推⽚。
3.5 ⾎⽚染⾊架。
3.6 ⾎⽚⼲燥架。
3.7 玻⽚盒。
3.8 染⾊盘和染⾊缸。
4 试剂和材料4.1 吉⽒染⾊原液。
4.2 pH7.2磷酸盐缓冲液(PBS)。
4.3 甲醇(分析纯)。
4.4 ⾹柏油或专⽤浸油(折射率≥1.5)。
检查疟原虫染应采集的标,本
疟疾检测方法:血涂片找疟原虫,检测流程:确定采血对象,采集标本,核对化验单,记录相关登记本,制作血涂片,最后在显微镜下找疟原虫。
1.疟疾检测流程:
(1)采血对象。
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和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
(2)化验单,由临床医师开具化验单,嘱咐患者到化验室血检,检验者核对患者信息。
(3)镜检人员对血检对象按照登记本要求进行登记。
(4)消毒采血部位,用75%乙醇对采血部位消毒,采血部位多在手指末端。
也可在耳垂采血。
(5)待采血部位干后,采集血标本。
(6)血膜制作,取清洗过的玻片2张,1张做载片、1张做推片,要求推片的一侧边缘光滑、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夹持推片中部。
(7)血膜染色,建议首选姬姆萨氏染液。
先用甲醇固定薄片。
完全晾干后与厚片同时染色。
如选用瑞氏染色则先滴几滴蒸馏水在厚血膜上溶血至灰白色,倾去水滴、晾干后按说明进行染色。
(8)镜检。
2.风险提示:疟疾为乙类法定传染病,通过按蚊叮咬接触传播,血检阳性,应及时到专科医院进行规范治疗。
厚、薄血膜法查疟原虫基本原理:疟原虫寄生于红细胞,经制片、染色后,显微镜下可以鉴别疟原虫的虫种和虫期。
试剂器材:75%酒精棉球、采血针、载玻片、甲醇、pH7.0~7.2 PBS缓冲液、姬氏染液(或瑞氏染液)、显微镜等。
操作方法:(1)采血:①采血时间在普查时,一般无法考虑采血时间。
在临床上,对现症病人一般可随时采血,但为了提高检出率,就应当考虑采血的适当时间。
对典型发作的间日疟及三日疟患者,应选择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采血为好。
此时疟原虫发育至环状体乃至大滋养体,虫体大,疟色素已形成,受染红细胞也出现变化,有利于疟原虫的检出。
恶性疟原虫大滋养体和裂殖体是在皮下、脂肪和内脏微血管中发育的,通常在外周血液中不易查到,配子体在环状体出现1周后方能见于外周血液,故在发作时采血。
②采血部位从患者耳垂或指尖(以左手无名指为宜)取血,婴儿通常从大姆趾第二趾骨腹面针刺采血。
③采血方法用75%乙醇棉球消毒取血部位皮肤,待干后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采血部位,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皮肤,待血液流出或轻轻挤出血滴,供制作涂片用,采血完毕用干棉球轻压伤口止血。
(2)制片:①薄血膜的制作取1滴血于1张洁净的载玻片上,选1张边缘平整、光滑的载玻片作推片,用左手拇指和中指夹持其两端,将推片的边缘中点与血滴接触,并与载玻片呈30o~45o夹角,待血滴沿推片边缘向两侧展开后,立即由右向左迅速推成薄血膜。
理想的薄血膜要求红细胞均匀地铺成一层,无裂痕,其末端凸出呈舌尖形。
注意:推片时用力和速度要均匀,不能中途停顿或重复推片,以免造成血膜断裂或厚薄不匀。
如取血量多,夹角宜小;取血量小,则夹角可大些。
②厚血膜的制作用推片的一角接触刺血点上的血滴,取血2滴,置载玻片上,并从里向外作旋转涂布,使成直径为0.8cm大小的圆形血膜,厚薄要均匀,然后平置桌上,待自然干燥。
③厚薄血膜同片制作用目测法将载玻片从右到左等分成6格,厚血膜涂在第3格中央,薄血膜涂在第4格前缘至第6格中部,第1、2格可用于贴标签,制作厚、薄血膜方法同上。
疟原虫检验技术1)薄血膜(thin blood film)制作方法(1)采血:临床上取病人耳垂或指尖血(2)操作方法:取病人末梢血1滴,置载玻片的中部,使推片和玻片保持30~40度夹角,将血滴在推片边缘展开后,匀速向前推动,即形成舌状血膜。
2)厚血膜(thick blood film)制作方法(1)采血同薄血膜法(2)操作方法:厚血膜可置于薄血膜的另一端。
取病人末梢血2-3滴,自里向外顺着一个方向徐成直径约1cm大小,厚薄均匀的血膜。
厚、薄血膜间用蜡笔画线分开。
充分晾干后,滴加蒸馏水于厚血膜上溶血,将水倾去,晾干后与薄血膜一起染色。
3)固定、染色(1)瑞氏染色:先用蜡笔在血膜两端划上线,以防染液外溢。
瑞氏染液为甲醇溶液,血膜不需预固定、此染色法快速,适于临床检验,但较易褪色,保存时间不长。
滴加瑞氏染液数滴,使之覆盖血膜,约1~2min后血膜被染液中的甲醇固定,再加与染液等量的缓冲液或蒸馏水,轻摇载玻片,使染液与稀释液混匀,3~5min后用缓冲液或自来水从玻片一端冲洗,晾干后镜检。
4)注意事项(1)玻片要洁净,无油脂。
血量适中,推速均匀,以防血膜过厚、过薄或出现条状横纹。
血片在干燥过程中,避免灰尘或苍蝇脱吸。
(2)厚薄皿膜制备在一张载玻片时,应注意在厚血膜溶血前必须先用甲醇固定薄血膜,以避免接触水而使薄血膜上的红细胞溶解。
厚血膜溶血时间不可太长,不要振荡,以防血膜脱落。
(3)染液是甲醇溶液,切忌混入水滴,否则发生沉淀,妨碍染色,故染液发现有沉淀时不可再用。
(4)滴加染料切忌太多,否则染料残渣粘在血膜上无法洗净,影响检查。
加水后必须与染料充分混合,否则发生染色不均。
冲洗血膜时应流水直接将染液冲去,避免染料粘着血膜。
疟原虫血检操作卡一、血片的制作1、载玻片:玻片在使用前应清洗。
新玻片的清洗方法,是先把玻片浸入有液态洗涤剂的清水中10~20分钟,然后用干净棉巾逐个擦拭,再放入盛有清水的容器中换水3~4次,凉干,最后用干净的柔软的棉巾将玻片擦亮。
洗净的玻片每10~20张用白纸包好放入塑料袋内,保存于干燥环境中备用。
2、血膜的制作:薄血膜:取洁净的载玻片2张,1张平置在桌上,以左手拇指,食指夹持载玻片两端(手指切勿接触玻片表面),用另一张边缘平滑(最好为磨口边缘)的载玻片做推片,用推片一端边缘的中点从取血部分取约1ul的血量(相当于1/4火柴头大小),使血滴与平置的载玻片接触,并形成25~30度夹角,待血液向两侧扩展约2cm长度时,均匀而迅速地轻轻向左推出约2.5cm。
厚血膜:用推片的一角,从取血部位刮取约4ul血量(相当于火柴头大小),使血滴与平置的载玻片接触,再由里向外一个方向旋转,转2~4圈,涂成直径0.8~1cm大小圆形厚血膜,血膜厚薄均匀,过厚易于脱落,过薄达不到检出率的要求。
3、血膜编号:血膜制成后,立即用记号笔于玻片面上写上受检者的号码,以防差错,待薄血膜干后再用铅笔于薄血膜中写上血片种类的代号和受检者的个人编号,依次顺序插入标本盒内。
4、涂制血膜的注意事项:(1)玻片清洗:避免玻片碰撞、磨损。
制作血膜的载玻片必须完全清洁而毫无油渍或污垢。
制片时,手指只能持载片的边缘,不能接触玻片表面,以免油污使薄血膜产生空白区以及厚血膜脱落。
作为推片的玻片边缘一定要平滑,才能使推出的血膜均匀一致。
(2)涂制血膜:刚涂制的血膜要平放在标本盒内,厚血膜未干前勿使标本盒倾斜,以免血膜倾向一侧,造成血膜厚薄不均,厚处不易溶血和着色而影响检查结果。
晾干血膜时应注意防尘、防止苍蝇、蟑螂等昆虫吮吸血膜,干后应及时装入标本盒并盖严,血膜让其自然干燥,切忌用太阳晒或火烤,干透后才能用甲醇固定薄血膜。
新的木制标本盒需敞开放置一段时间,让木醇挥发后才能使用,以免厚血膜红蛋白被其固定,不能溶血或染色效果不佳。
疟原虫检测标准操作程序疟原虫检测检测标准操作程序1. 检验目的与原理1.1检验目的:检查血液中是否有疟原虫。
1.2 检验原理:瑞氏染色原理:瑞氏染料中含有美蓝和伊红两种染料,前者为碱性,后者为酸性,它们与细胞内的各种物质具有不同的亲和力,使其显现出不同的色调,以便于辨认。
根据瑞氏染色的酸碱物质染色性不同,可讲疟原虫各期的形态进行清楚染色,便于观察,高倍镜下一般可以观察到各种类型的疟原虫(常见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疟原虫的各期,如环状体(早期滋养体),晚期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等。
2. 样本收集和贮存2.1原始样本系统:全血。
2.2标本类型:EDTA抗凝血2ml,标本的采集应使用标准一次性采血管,充分混匀,勿震荡。
2.2保存条件:EDTA抗凝血尽快即时检测。
2.4病人要求:必须是发烧时采血。
3.试剂3.1瑞氏染液:3.1.1试剂成分:瑞氏染料 1.0g无水甲醇500ml甘油10ml3.1.2瑞氏染液配制方法:将瑞氏染料称量好后,放在乳钵中加少量无水甲醇匀速研磨至溶解,将研磨好的染液倾倒入试剂储存瓶中,倒入无水甲醇继续研磨,反复多次,直至乳钵中无瑞氏染料沉淀为止,染液试剂瓶存满为止。
将配制好的染液放在37℃24小时后方可使用,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光保存。
3.2磷酸盐缓冲液PH6.43.2.1 脱水Na2HPO4 1份: 处理方法将Na2HPO4于蒸发皿上干燥(火燃烘烤)成粉末称量。
3.2.2无水KH2PO4 2.6份将脱水Na2HPO4 1份和水KH2PO4 2.6份充分混合,边研磨边混匀。
3.2.3将上述粉末1g加溶解于500ml去离子水中,混合均匀,方可使用。
3.3 器材:载玻片、加样枪、吸头、推片器4. 仪器显微镜 OLYMPUS 型号:CX21。
4.1开机前检查4.1.1 OLYMPUS显微镜:检查显微镜光路系统,目镜、物镜镜头正常,聚光器、光圈、螺旋、微螺旋调节正常。
4.2日维护:每日清理纤维镜表面,保持显微镜光圈、聚光器干净整洁;每日下班前无水乙醇(二甲苯少用,有致癌性)清洗所有显微镜物镜(低倍镜10,高倍镜油镜)、目镜。
疟原虫镜检血片制作与染色操作流程
1.填写登记表在“疟疾发热病人血检登记本”上为患者编号并登记其相关信息。
2.清洁玻片
3.玻片编号用目测法将玻片分成六等分,左侧第一和等二等份用于编号。
同一患者玻片上号码应与登记本上一致。
4.采血
5.涂制厚厚片
(1)血量: 4~5微升
(2)位置:玻片第三等份中央的位置
(3)血膜大小:0.8~1.0厘米
6.涂制薄血膜
(1)血量: 1~1.5微升
(2)位置:玻片第四至第六等份的位置。
涂制薄血膜的血应滴在玻片中央稍偏右的位置
(3)血膜大小:2.0厘米(宽)×2.5厘米(长)
7.吉氏染色液配制
(1)2%的吉氏染色液配制方法98毫升蒸馏水加入2毫升吉氏原液,混匀后即为2%的吉氏染色液。
也可用1支试管,按1毫升蒸馏水加入1滴吉氏原液的比例稀释染液,混匀后用于染色。
(2)注意事项2%的吉氏染色液必须现配现用。
8.吉氏染色方法
(1)待厚血膜干燥
(2)甲醇固定薄血膜
(3)待甲醇挥发干净
(4)滴2%的吉氏染液覆盖厚薄血膜,染色30分钟。
(5)取出染好的血片,连同染液在清水中轻轻漂洗一遍,洗去表面吸附的杂质。
(6)放置干燥处晾干。
血膜面朝上,注意不要放反了。
疟原虫血涂片制作作业指导书1.目的指导实验室人员制作血涂片,完成疟原虫检测工作2.适用范围适用于实验室检测人员3.职责疟原虫血涂片制作人员负责涂片编号及保存,4.作业指导4.1样本采集及要求4.1.1采用抗凝管采血:或在采血管里加入抗凝剂,将采集血样加入并摇匀,备用4.1.2指尖血、静脉全血(抗凝血)样本均可适用4.2血涂片的制作:4.2.1血膜种类和位置薄血膜:占玻片的近1/2。
将血液涂呈薄膜状,血细胞平辅在玻片上面厚血膜:占玻片的1/6。
血液涂成圆形,血量多4.2.2厚血膜的制作用推片的一角,刮取约4 ~ 5ul(火柴头大小),使血滴与平置的载玻片接触,再由里向外旋转,转4~ 8圈直径0.8 ~ 1cm圆形厚血膜,血膜厚薄均匀,过厚易于脱落,过薄达不到检出率的要求。
厚血膜厚度以油镜视野可见5 ~ 10个白细胞为宜。
厚血膜血量:4~5ul微升,外形:圆形,直径0.8~1.0cm4.2.3薄血膜制作取洁净的载玻片2张,1张以左手拇指,食指夹持载玻片两端,用另一张边缘平滑的载玻片做推片,用推片一端边缘的中点取血约1~1.5ul的血量(小米粒大小),使血滴与平置的载玻片接触,并形成25~30度夹角,待血液向两侧扩展宽约2cm时,均匀而迅速地轻轻向左推出(约2.5cm长)薄血膜血量:1~1.5ul位置:玻片1/2外形:薄度均匀、无痕、长度:2.0~2.5cm4.2.4血膜编号:血膜编号:血膜制成后,以防差错,待薄血膜干后用B2铅笔,在薄血膜的右上角或血膜底部,写上受检者的个人编号。
4.3血涂片固定及染色4.3.1甲醇固定薄血膜载玻片略向下倾斜,从一侧挤出甲醇,试管平推下划即可。
甲醇不能触碰到厚血膜4.3.2单张染色法在量筒内加2ml缓冲液或ph7.0~7.2净水,滴加吉氏原液4滴(每ml2滴),混匀,然后滴在已充分干躁的厚薄血膜上,染色30min。
1张玻片需2ml水,2滴/ml染液,染色25-30min4.3.3染色效果血膜蓝中带紫色,如果血膜颜色偏红色, 说明染色偏酸性;血膜偏蓝色, 则为偏碱性。
附件3疟原虫血涂片镜检技术规范一、吉氏液染色--光学显微镜(油镜)检查同时涂制薄血膜和圆形厚血膜,薄血膜须用甲醇固定,用吉氏染色液(Giemsa stain)进行染色。
吉氏染液用pH7.0-7.2的水配成3%的稀释液,可将血片插入染色缸内染色,或用滴管将稀释液滴在厚、薄血膜上,染色30min,若需快速染色,可在2ml水中加吉氏染液3滴,染色6min 。
对临床诊断为脑型疟者,宜用快速染色法,以便能尽快获得确诊依据。
现症患者至少检查100个厚血膜视野,带虫者应查完整个厚血膜,未发现疟原虫才判为阴性。
薄血膜可用于原虫形态鉴定。
以薄血膜中平均每100个红细胞中的原虫数,或厚血膜中平均每100个白细胞范围内的原虫数,推算每微升血中的原虫密度。
染色血片中的原虫核呈红色,胞浆呈兰色。
除环状体外,其他各期均可查见褐色的疟色素。
除恶性疟病例外,均可查见各期疟原虫。
一般恶性疟病例,仅查见环状体,或可见配子体。
但脑型疟病例,不仅原虫密度高,查见的环状体比一般的粗大,而且可查见大滋养体和裂殖体,疟色素呈黑褐色,这些特点对明确诊断很有帮助。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在非洲感染的非重症恶性疟病例,其环状体往往比国内一般恶性疟病例所见的环状体粗大,胞浆较多,与间日疟原虫小滋养体相似,容易误判为间日疟原虫,但也不能同时查见大滋养体和裂殖体,这一点有别于间日疟原虫感染。
二、瑞氏液染色-光学显微镜(油镜)检查同时制作厚、薄血膜,用瑞氏染液(Wright stain)进行染色。
在厚血膜上加清水2-3滴溶去血红蛋白,染色效果较好。
染色时,先在薄血膜上直接加约1ml瑞氏液染色2min,然后在薄血膜上加与染液等量的水稀释,并引到厚血膜上共染5-6min。
其他参见吉氏液染色法。
三、荧光素吖啶橙染色-荧光显微镜检查要求涂制成直径为1.2-1.5cm的亚厚血膜,不宜过薄。
须用甲醇固定薄血膜,用清水溶去厚血膜的血红蛋白。
吖啶橙1g加pH6.5-7.0磷酸缓冲液100ml配制成1%吖啶橙母液。
疟原虫(MP)厚血片检查法(手工法)的标准操作规程
1. 实验原理
应用瑞氏染色法对制备好的厚血片进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查找疟原虫。
2. 标本采集
2.1标本采集前病人准备:间日疟及三日疟患者应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采血;恶性疟患者,应在发作后20h 左右采血。
2.2标本种类:全血或末梢血
2.3标本要求:厚血片的溶血要及时。
3. 标本储存:厚血片的放置期限在夏季不超过48h,冬季不超过 62h。
4. 标本运输:室温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细菌污染。
6. 操作步骤
6.1 在洁净玻片上,滴患者血液2滴。
6.2 用推片角将血液由内向外转涂成直径约1cm、厚薄均匀的血膜,在室温中自然干燥。
6.3 在干燥的血膜上滴加蒸馏水数滴,完全覆盖血膜,溶血数分钟。
脱去血红蛋白的血膜呈浅灰色,倾去溶血液。
6.4 不必待干,进行瑞氏染色。
6.5 干后镜检。
7. 结果判断与分析:在油镜下观察20个视野或以上才能报告“未检出疟原虫”;发现虫体后还应在薄血片上进行分类鉴别。
8. 临床意义:本实验有利于提高疟原虫的阳性检出率。
9. 操作性能:快速简便、阳性检出率高、利于人群普查初筛
10. 方法局限性
10.1 易受溶血不完全的影响。
10.2 经验缺乏者易受其他杂物的影响。
10.3 存在主观判断的失误
10.4 不易鉴别出疟原虫的种类。
11. 参考文献
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1997,85-86 12. 注意事项
12.1 染色后,水洗时不要先倒去染液,应让清水流进染液,使沉渣冲走。
12.2 注意区别易与疟原虫混淆的其他杂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