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示范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 格式:doc
- 大小:145.00 KB
- 文档页数:1
教导处小学双语教学评价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化的趋势,双语教育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教育模式。
双语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主要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导处小学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双语教学的有效实施方案。
二、双语教学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双语教学评价旨在衡量学生在双语教育中的学习成效,评估双语教学的质量,为双语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双语教育评价的意义在于:1. 进行质量监控:评估双语教学的有效性、方法和内容等,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调整和优化;2. 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评价学生在语言能力、跨文化交流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语言培养方案;3. 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评价学生在各学科领域的综合能力提升情况,引导学生发展全面能力;4. 促进教师教学素质提升:评价教师在双语教学中的表现、知识水平和教育理念等,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改进的方向和依据。
三、双语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双语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学生的语言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维能力、各学科的综合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并根据学生所在年级和学科领域的特点进行细化和调整。
1. 语言能力:听、说、读、写四项语言能力的评价指标,要评估学生的语音、语调、语法、词汇、逻辑等方面的表现。
2. 跨文化交流能力:评价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流技能和尊重他人的能力等方面。
3. 思维能力: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等方面。
4. 学科领域的综合能力:根据各学科领域的特点,评价学生在学科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四、双语教学评价流程1. 编制双语教学评价计划:根据学校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编制双语教学评价计划,明确评价目标、指标和方法等。
2. 开展学生评价:通过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形式,评价学生在语言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3. 开展学科测试评价:根据各学科领域的特点,结合考试和考查等形式,评价学生在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双语课程教学设计质量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摘要】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产物,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有别于一般的课程,其课程设计环节需要制定一套符合当前实际的质量标准与评价指标。
本文首先对双语教学及双语课程教学设计环节进行分析,构建出评价双语课程教学设计环节的三级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进行了相应说明。
【关键词】双语教学;课程设计;质量标准;评价指标一、引言自2001年教育部推进高等学校双语教学改革以来,国内高校纷纷响应,双语教学已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一大热点,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只有不断推进双语教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培养优秀国际化人才、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教学设计环节是双语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输入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双语课程教学设计环节的目的,规范双语课程教学设计环节,改革双语课程教学设计评价方式,创建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相适应并能与国际接轨的设计方法与模式。
二、双语教学的起源与目的双语教学最早起源于上世纪初,西方国家出于种族同化、文化融合和社会稳定的需要,采用非母语的官方语言进行教育教学,而双语教学的实践逐步证明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第二语言能力获得了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较强的文化认同和交流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到来,各国纷纷开展双语教学以促进本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国际通用语言水平,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有国际意识、具备文化包容性、富于实践创新精神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需要。
我国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正式出台了相关文件,启动国内高等学校本科双语教学;2007年至今又颁布了一系列具体的有关双语教学的政策文件和实施标准。
在这些政策的推动和指导下,国内高校纷纷积极主动开展各个学科方向下的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将双语教学有机地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并与国际课程接轨,大大提高了授课质量,取得了双语教学的初步成效。
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评审指标体系
一、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评审指标说明
1.本指标为专家评审双语课程总体质量而设计,旨在精选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促进双语课程建设,提高双语教学水平。
2.双语教学是指将母语外的另一种外国语言直接应用于非语言类课程教学,并使外语与学科知识同步获取的一种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融外语与学科知识教学于一体,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鲜明特色和辐射推广作用。
3. 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评审要引导教师注重双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高双语教学水平;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运用;注重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与教材;注重提高学生专业外语水平和直接使用外语从事科研的能力;注重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外语水平及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4.本指标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
评估指标采用百分制记分。
5.总分计算:M=∑K i M i,其中K i为评分等级系数,A、B、
C、D、E的系数分别为1.0、0.8、0.6、0.4和0.2,M i是各二级指标的分值。
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评审指标。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双语”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发布日期:2011年2月18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双语”教学评估指标体系(试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2010年说明一、制定评估指标体系的主要依据是:《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2号公布),《教育部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小学管理规程》(1996年3月9日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26号颁布),《普通中小学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1997年2月27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教基[2005]9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2008年7月3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号公布),《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新党发[2004]2号),《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双语教学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通知》(新教基[2007]50号)。
二、本评估指标体系适用于实施“双语”教学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是对“双语”教学办学基本条件、教学基本规范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
通过评估,引导实施“双语”教学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改善“双语”教学条件,规范“双语”教学行为,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建立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机制。
三、本评估指标体系分为三级,有一级指标4个(M i,i=1,2,3,4)、二级指标14个(M ij,j=1,2,…)。
每个二级指标包含若干评估要素(实际评估观测点),共有评估要素43个(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双语”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框架表)。
四、对每个评估要素的描述都是定性的,评估结果以等级的形式呈现,分为A(好)、B(较好)、C(合格)、D(较差)、E(差)五个等级。
先确定每个评估要素的等级,再置换为百分制中对应的分值。
沉浸式双语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双语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沉浸式双语教学是一种生动而有效的教学模式,它有助于学生在双语环境中更好地学习和应用语言。
为了评价沉浸式双语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评价指标需要包括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应用能力。
语言水平是学生语言学习的基础,它包括词汇量、语法知识和语音准确性等方面的评估。
应用能力是指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实际交流和表达。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口语和书面语的测试来评估。
可以通过口头交流的流利度、词汇量和语法正确性等来评价学生的口语能力,通过阅读和写作的考试来评价学生的书面语能力。
评价指标还需要关注学生对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
沉浸式双语教学追求的不仅仅是语言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认知能力。
评价指标需要包括学生对目标语言国家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程度。
可以通过文化知识的测试和跨文化交流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对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
评价指标还需要考虑到教学过程的质量和效果。
教学过程的质量包括课堂氛围、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方面。
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学生参与度、课堂秩序和教学资源的使用等。
教学效果是指学生在沉浸式双语教学中所达到的学习成果。
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小组讨论和项目展示来评估教学效果。
评价指标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沉浸式双语教学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可能会面临挑战和困难。
评价指标需要包括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师的观察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沉浸式双语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从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应用能力、对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教学过程的质量和效果以及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评估。
这些评价指标将有助于评价沉浸式双语教学的质量,并提供改进和优化教学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