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中陈白露形象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5
论《日出》中陈白露的悲剧形象曹禺剧作在中国戏剧史上地位举足轻重,他剧中的女性人物个个丰满、立体、动态。
散发着独特的人格魅力。
曹禺肯定、欣赏的是这样的主动追求爱情的尽管没有名分的女性,倡导女性解放不能等待“她救”,必须依靠“自救”。
关于陈白露其人,作者曹禺曾做过这样的解释:“方达生、陈白露是所谓的“有心人”,一个傻气,一个聪明,他们痛心疾首的厌恶那腐恶的环境,都想有所反抗。
然而,白露气馁了,她是一个久经风尘的女人,断然的跟着黑夜走了。
”一、清醒的沉沦者鲁迅先生曾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陈白露就经历着这种痛苦。
文章的一开始就是她的昔日情人方达生的来访,他的到来突然唤醒了陈白露那早已经麻木了的神经,使她重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同时也开始厌恶自己。
因为此时的她发现了自己的真正地位---“舞女不像舞女,娼妓不像娼妓,姨太太不像姨太太”,对自己的地位和处境每清醒一分就增加一分痛苦,越清醒就越痛苦,越回忆过去的纯真和美好,就越产生对现在那种醉生梦死生活的厌倦。
然而她拒绝了方达生的请求,陈白露知道即使她和方达生走,也逃不脱黑暗势力的笼罩,外在的环境已经将陈白露同化,她已经习惯了大都市的生活,金钱也刺激着她的享受欲望,她也只想用物质来麻木自己的神经。
“习惯,自己所习惯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最狠心的桎梏,使你即使怎样的羡慕自由,怎样憧憬在情爱里伟大的牺牲,也难以飞出自己的狭之笼”。
“狭之笼”显然是曹禺先生对人的生存困境的直接的比喻。
人类犹如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儿,任你如何挣脱,都无法飞出其间而到广阔的天地里去自由自在的翱翔。
陈白露真真切切的处于“狭之笼”中,梦醒之后选择了堕落,选择了沉沦。
仍然继续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过着今日不知明日事的生活。
二、顺从的挣扎者陈白露是一个顺从者,从她生存的环境来看。
陈白露生活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的大都市,貌似灯红酒绿,实则污秽黑暗。
在这样一个金钱统治的社会,到处充斥着腐朽和罪恶,对于女性人物更是残酷,陈白露掉进金钱社会的大陷阱之中,刚开始的她却浑然不知。
025[摘 要] 通过比较分析话剧《日出》中两位女主人公陈白露和小东西的人物形象,深入剖析她们的外在形象、性格特征以及在剧中所承担的意义。
陈白露外在形象高傲却内心善良,小东西外在形象屈辱却内心向上,两人都展现出自强不息的品格。
她们的形象对比折射出剧作家曹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思考关怀,同时也丰富了话剧的意境与内涵。
通过比较分析,深入挖掘戏剧人物的社会意义和人生价值,使人们更加理解剧作家的创作原意。
[关 键 词] 话剧《日出》;陈白露;小东西;形象对比浅析话剧《日出》中陈白露和小东西的人物角色比较研究尹梓伊 杨 欢一、引言《日出》是近代剧作家曹禺创作的戏剧,该剧于1936年6月在《文学季刊》第一期开始连载,同年10月首次出版。
该剧以抗战前的天津社会为背景,以交际花陈白露为中心人物,以陈白露住的某大旅馆(惠中饭店)华丽的休息室和三等妓院(宝和下处翠喜的房间)为活动地点,描写了黎明、黄昏、午夜、日出四幕,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恐慌影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都市里,日出之前,代表腐朽势力的上层社会在黑暗中“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种种活动,和下层社会的悲惨生活。
基于此,本文拟通过对比分析《日出》中陈白露和小东西的人物角色,希望能进一步明确该话剧里的人物特色。
二、陈白露的人物角色(一)陈白露的外在舞台形象1.傲慢虚荣的交际花形象在话剧《日出》中,陈白露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注目的角色。
她的外在舞台形象和她的性格特征紧密相连,尤其是她傲慢虚荣的交际花形象。
陈白露出身书香门第,却因家庭的变故,独自一个人离开家乡。
她借助男人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陈白露的傲慢和虚荣主要体现在她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上。
她享受着上流社会的生活,喜欢被人追捧,喜欢享乐的生活。
然而,这种生活方式并没有给她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反而使她感到空虚和痛苦。
尽管陈白露在外表上看起来傲慢和虚荣,但她内心深处却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她渴望爱情和自由,却又无法摆脱物质生活的束缚。
《日出》中陈白露人物形象分析一、陈白露是一个掉进资产阶级泥淖而无力自拔、从生活到灵魂都被资产阶级思想腐蚀浸透了的青年女性。
陈白露出身于书香门第,受过良好的教青,年轻漂亮、聪明伶俐、骄傲任性、愤世嫉俗。
父亲去世后家庭破产,她进入社交界。
她凭着个人力量去闯荡,结果陷入泥潭成为交际花,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在热闹中解脱寂寞,在享乐中消磨时光。
她鄙视厌恶周围的环境,但又贪恋舒适的生活享受。
为了支付昂贵的生活费用,她不得不和她讨厌的好些人物鬼混,出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
她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了。
二、她既是受害者,又是被腐蚀的堕落者,这种双重的地位造成了她复杂而深刻的精神矛盾。
她的性格交织着错综复杂的矛盾。
作为一个交际花,腐化的生活给她的性格打下了烙印。
她抽烟、喝酒、打牌,依附和嘲弄着男人。
她玩世不恭,又不甘堕落,她聪明而又糊涂,骄傲自负而又软弱。
她嘴角总挂着嘲笑,内心却充满矛盾和痛苦。
当方达生这个和她从小有着青梅竹马的情谊的人来到她豪华的旅馆客厅时,她灵魂深处的矛盾和斗争激烈动荡起来,美好的回忆、纯真的梦境和现实屈辱的处境深深刺痛了她的心。
她觉得应该和这种堕落的生活诀别,但又无法摆脱这种早已习惯了的生活环境。
三、陈白露有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要求,她身陷泥淖,仍然热爱生活,渴望自由。
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被侮辱被损害的地位,意识到自己的放纵堕落,这更加深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在援救小东西这一事件上,最能体现她精神的悲剧性,促使她的反抗精神再一次喷发。
她对社会绝望了,对自己也绝望了。
精神的完全崩溃导致了她的死亡。
她悄然泪下,哀叹着自己“这么年轻,这么美”。
就在太阳升起的时候,她终于服了过量的安眠药而长睡不醒了。
陈白露的离去,控诉了那个腐朽罪恶的旧社会制度,深刻地揭示那弱肉强食的社会已经是不可救药的了。
陈白露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也是她追求个性解放、个人奋斗的悲剧。
《日出》陈白露交际花背后的辛酸与无奈在曹禺先生的经典话剧《日出》中,陈白露这个角色令人难以忘怀。
她是繁华都市中的交际花,穿梭于灯红酒绿之间,看似风光无限,实则背后隐藏着无尽的辛酸与无奈。
陈白露原本有着纯洁的心灵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她出身于书香门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曾经也是一个充满理想和热情的少女。
然而,命运的捉弄让她离开了原本的生活轨道。
为了追求所谓的自由和独立,她踏入了社会,却未曾料到等待她的是一个充满陷阱和诱惑的世界。
在那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陈白露逐渐迷失了自我。
她凭借着自己的美貌和聪明,成为了社交场上的宠儿。
她周旋于各种达官贵人之间,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表面上,她穿着华丽的衣裳,佩戴着璀璨的珠宝,出入于高级的场所,享受着众人的追捧和羡慕。
但这一切的背后,却是她内心的空虚和寂寞。
陈白露的交际花生活并非她真正想要的。
她每天都要强颜欢笑,迎合那些虚伪的人。
她深知这些人的真面目,却又不得不与他们打交道。
她的笑容背后是无尽的疲惫和厌恶。
她在这个虚伪的世界中,失去了真实的情感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剩下利益和利用。
经济上的压力也是陈白露无法摆脱的困境。
她虽然过着看似奢华的生活,但实际上却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她依赖着那些有钱男人的施舍和馈赠,时刻担心着失去这些经济支持。
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她不得不不断地出卖自己的灵魂和尊严。
这种经济上的不独立让她陷入了深深的无奈之中。
爱情对于陈白露来说,更是一种奢望。
她曾经也有过真挚的感情,但在现实的残酷面前,爱情变得脆弱不堪。
她所接触的男人,大多只是把她当作玩物,没有人真正关心她的内心世界。
她渴望真爱,却又不敢轻易相信爱情,害怕再次受到伤害。
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中,她的爱情之花渐渐枯萎。
陈白露的内心深处始终保留着一丝良知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她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对那些被压迫和剥削的人们充满了同情。
但她却无力改变这一切,只能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独自挣扎。
她试图用酒精和麻醉自己,逃避现实的痛苦,但清醒之后,一切依然如故。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陈白露是曹禺戏剧《日出》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是个充满悲剧命运的女性形象。
她是一个善良、勇敢、积极向上的女性,但是却因为与命运不幸的交手而最终走向了悲剧的命运。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主要体现在她面对家庭的悲剧经历和爱情的痛苦折磨。
陈白露的丈夫秦淮是个早逝的船老大,留下了她一个人独立抚养女儿。
她努力工作,尽力改善生活,但是却没有办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悲哀。
而当她遇到了赵络海,两人相爱并筹划着美好的未来。
赵络海却突然离开了她,悄悄消失在她的生活中。
陈白露陷入了巨大的痛苦和绝望中,一度想要自杀。
她通过想念赵络海,吟诗作画来寻找内心的寄托,但是无法摆脱痛苦的困扰。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也体现在她作为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困境。
陈白露生活在一个男权社会中,她被父亲卖给了秦淮,成了他的妻子。
而秦淮是个粗暴的人,对陈白露进行身体和精神上的虐待。
陈白露并没有选择忍气吞声,而是选择反抗。
她在秦淮死后,经过努力终于脱离了贫困的生活,成为了船老大。
即使她实现了从妇女到自主经济人的转变,但她仍然无法摆脱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限制。
她虽然有自己的事业和权力,但她的女儿依然被迫接受了传统的婚姻安排。
陈白露为了保护女儿的幸福,选择了用自己的身体来换取女儿的自由。
这种无奈和无力感使陈白露的命运更加悲惨。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也体现在她对生命的追寻和自我认知的困惑。
在《日出》中,陈白露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她喜欢吟诗作画,寻找内心的力量,希望通过艺术来触摸到生命的真谛,但是她却陷入了虚无和孤独中。
她找不到对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确信,这种困惑和迷茫使她的命运更加悲剧。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在曹禺的《日出》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她面对家庭的悲剧经历和爱情的痛苦折磨,无法改变命运的悲哀;她作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地位和困境,无法摆脱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限制;她对生命的追寻和自我认知的困惑,使她的命运更加悲剧。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慨,引发了对社会制度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论《日出》中陈白露的人物塑造
《日出》是一首现实主义的戏剧诗,记录了一位叫陈白露的农妇在一个清晨的拾穗使用情形。
这首诗充分揭示了陈白露这个人物的生活和性格。
首先,陈白露是一位勤劳勇敢的农村女性,她乐于早起拾穗,不畏艰辛,勇敢挑战重重困难,可以看出她拼搏精神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她喜欢沉浸在大自然中,欣赏大自然般的美,边发呆边拾起穗子,这既有助于她从世俗苦役中抽离出来,也让她体会到大自然的温暖,追求人生的真谛。
其次,陈白露的性格朴实、谦虚,在大自然的面前,她把自己看得比谷子还低,她不仅没有任性,而且保持着一种信仰和尊重自然的态度。
她甘于欣赏与服从自然的法则,这也表明了她没有把自己看得太高,而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虔诚的敬畏者。
综上所述,陈白露是一位勤劳勇敢、朴实谦虚的农村女性,她能够把自己看得比谷子还低,敬畏大自然,把自己当作一个虔诚的敬畏者,可以看出她勇敢、拼搏的精神以及信仰和尊重的态度。
;。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曹禺的《日出》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批判意义的话剧作品,通过对陈白露这一角色的塑造,揭示了悲剧命运下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挣扎。
陈白露是一个令人遗憾和同情的悲剧人物,在她个人命运的背后,可以看到社会环境的无情和人性的困境。
陈白露从小失去父亲,母亲再嫁给了秦老头,原本幸福的家庭被破坏了。
陈白露与母亲不合,离家出走,成为了“妓女”。
她拒绝了当地的卖淫行为,希望寻找一个真正爱自己的男人,但最终仍然沦为娼妓。
在这个过程中,陈白露时刻面临着无法抉择的困境,她渴望得到爱,但社会的冷漠和残酷却让她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深渊。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揭示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漠视和霸凌,也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对美好的追求。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还反映了封建社会下的女性地位和命运。
曹禺在剧中通过陈白露这一角色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遭遇。
陈白露的一生被男性的欲望所左右和摧残,她成为了男性玩弄的工具,甚至被自己所爱的人,宋子文杀死。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被视为男性的财产,缺乏独立地位和选择权,他们的命运往往受制于男性的决定。
通过陈白露的悲剧命运,曹禺力图唤起社会的关注,呼吁改变这种封建思想下的社会结构,争取女性的平等权利和尊严。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也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困境和挣扎。
陈白露所经历的困境和挣扎不仅是封建社会中的女性问题,也具有普遍的现代社会问题的代表性。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是无数弱势群体的写照,在当代社会,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社会的不公正分配、道德沦丧、人性的扭曲等问题使得很多人在追求幸福和真爱的道路上陷入苦境。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警示我们应当关注社会上的不公和不义,关注那些弱势群体,努力改变社会现实,争取每个人的尊严和幸福。
曹禺的《日出》通过塑造陈白露这一悲剧人物,展示了社会环境的无情和人性的挣扎。
陈白露的个人命运揭示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残酷,也表现了封建社会下女性的地位和命运,更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困境和挣扎。
这部戏剧作品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试图唤起人们对社会和人性的关注,并呼吁改变现实,争取每个人的尊严和幸福。
《日出》陈白露形象分析在曹禺笔下的反叛女性中,坚决地冲出家门的是陈白露。
陈白露形象的正面意义就在于她彻底地打破了旧的乡村情结,而她的悲剧意义则在于冲出家门之后的无路可走,这又一次说明了中国女性打造自己现代精神品质的艰难。
曹禺创作《日出》是在1935年,三十年代中期的中国早就打破了二十年代初期乡土文明对于现代城市文明的迷信,城市已经不再是进步、自由的象征,人们从十里洋场所看到的是物欲横流、人性堕落的种种丑恶现象,现代都市反而成了藏垢纳污的代名词。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乡土气息的温馨召唤,就成为一种无法抵挡的人情诱惑,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情调再一次虚幻成探索者的精神家园,京派的,湘西的,相与唱和,无不对探寻现代精神家园的漂泊者挥出宾至如归的手势。
《日出》中的方达生就是这种乡土温情的召唤者,而方达生所做的唯一的一件事就是营救小东西,但很遗憾,曹禺给定的结局是小东西最后还是死了。
诚然,乡土文明批判现代都市畸形人际关系的道德底气很足,但其力度则显然不够,这是由其自身的历史本质所决定的,许多批评者常常把方达生当作陈白露的新生方向,以为跟着方达生走就能走出死亡,这跟把一个将死者的生的希望寄托在另一个必死者的身上没有什么区别,一样的荒唐和虚幻。
尽管方达生不停地劝着陈白露:“你跟我走!还是跟我走吧。
”,“只要你跟我走,你现在还是孩子,过真正的自由的生活”,“竹均,你为什么不跟我走?” “竹均,你听我一句,你这么下去,一定是一条死路,你听我一句,要你还是跟我走”,但陈白露最后还是拒绝了方达生的温情召唤。
曹禺在描写陈白露迈出她年轻生命的最后一步的场景时,他把方达生拉近到跟陈白露仅仅是一门之隔。
一个年轻的生命在非自然状态下的最后时刻,能独自清醒地面对死亡,细细地品味死亡,是一种多么决绝的意志?纵观现代文学中的诸多女性,有几个能在生命的极地中清醒地挺立着而不退回的呢?更不用说能战胜自己的理性极致而跨过这一步的。
在这里死亡反而成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真实,它烛照出陈白露一尘不染的内在本质,而把她的寄生生活反而虚幻成了一幅无足轻重的苍白背景。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日出》是20世纪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由著名剧作家曹禺创作。
作品以中国社会现实为背景,刻画了当时中国社会中的悲惨命运和道德沦丧。
而其中的女主角陈白露更是被视为悲剧命运的象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日出》中陈白露的命运,带领读者了解这位角色的悲剧人生。
陈白露的命运与封建礼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日出》中,陈白露作为女主角,陷入了家庭和社会的角力之中。
她生活在一个封建礼教严苛的时代,女性的地位和权利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陈白露的命运就像是一个被封建礼教绑架的代表,她没有选择自己的生活,而是受到了父亲和丈夫的支配。
在戏剧中,陈白露的父亲一手安排她嫁给了李寿,而李寿又因为权力和金钱而迫使她成为自己的妻子。
陈白露的一生都困在了封建礼教的桎梏中,她没有自由,没有选择权,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陈白露的命运受到了男性的控制和剥削。
在《日出》中,陈白露的父亲和丈夫都是典型的封建社会中的男权代表。
他们以权力和金钱作为手段,控制和剥削着陈白露的命运。
陈白露的父亲为了自己和家族的利益,不顾她的感受将她嫁给了李寿,而李寿则是以权力和金钱来对待妻子。
他不顾陈白露的生死,只顾自己的政治前途和经济利益。
陈白露在这样的环境中,失去了自己的尊严和尊重,最终沦为了他们的牺牲品。
她的命运受到了男性的牵制和操控,最终走向了悲惨的结局。
而更重要的是,陈白露的命运也是社会道德的沦丧和伦理观念的缺失。
在《日出》中,曹禺通过描写陈白露的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道德沦丧和伦理观念的缺失。
陈白露的悲惨遭遇不仅是个人的命运,更是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的缺席所导致的。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尊重和尊严变得荡然无存,道德和伦理被人们无视,只有权力和金钱才成为了最重要的社会价值。
陈白露的命运也正是这种社会道德沦丧和伦理观念的缺失的一个缩影,她的悲剧命运不仅是个人的不幸,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陈白露在曹禺的笔下成为了社会的受害者和悲剧的化身。
浅析话剧《日出》中女主人公陈白露的人物形象一、《日出》的剧情简介剧情以陈白露为线索展开。
陈白露曾经是学生出身,后因为家道中落,无奈之下不得不去社会上打拼。
渐渐地变成了住在大旅馆,依附着银行家潘月亭为生的交际花。
她学生时代的好友方达生听闻她已经堕落了,千辛万苦从家乡跑过来,想着说服陈白露,跟自己回去结婚。
但是,此时的陈白露已不是当年那个“竹筠”了,社会的丑陋和生活的不堪,使陈白露拒绝了方达生。
正巧遇到跟自己同般境遇的“小东西”,为了躲避坏人而闯入了她的房间,她看到小东西想到了当年的自己,于是,拼命救助,但最终没有逃脱黑帮头子金八的魔掌,小东西被卖到了妓院,最终不堪凌辱而死。
银行家潘月亭被金八暗算,宣布破产。
陈白露瞬间没有了靠山,又看不到未来的路,在日出之前,服安眠药自杀了。
整个剧情以悲剧告终。
二、《日出》女主人公陈白露的人物形象(一)学生时代的“竹筠”:纯真、善良。
陈白露学生时代的名字叫“竹筠”,她有着跟其他女孩一樣的善良、纯真,会为一点的小事感动,会有自己的梦想,会有自己喜欢看的书,会有自己的向往,还会有自己喜欢的人。
她曾经是一个诗一般的女孩子,那么美丽,纯洁无瑕。
她追求着诗一样的爱情,后来嫁了个诗人,过着美好而又平静的生活。
这段日子,对陈白露来说,应该是最值得怀念的时候了吧。
还有了属于他们的孩子,这一切的一切,似乎是最好的结局了。
可谁曾想到后来孩子没了,也切断了她与诗人最后的关系,爱情最后的希望没有了。
又碰上家道中落,使得她不得不打破之前那美好的梦,来到那复杂的社会上。
如果,只停留在学生时代,或者是美好的婚姻时,那该多好啊!(二)灯红酒绿的“陈白露”:低迷、堕落。
时间真的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它会让原本的美好变得面目全非。
当“陈白露”这个名字出现时,就是眼前这个常年住在旅馆,靠着纸醉金迷,陪酒卖笑来换取自己生活的交际花——陈白露。
在她的身上,处处透露着玩世不恭、自甘堕落。
用自己的身体来换取奢华的生活,她觉得值得。
题目__梦醒了却无路可走_____任课教师
姓名
学号
上课时间
作业完成时间_
梦醒了却无路可以走
——从陈白露的人生选择看一个成功的舞台形象摘要:戏剧里,一个成功的舞台形象应该要深入观众心中,得到观众的认可,他们应该有着鲜明丰满的个性,能够让观众通过他们产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深深的记在脑海里。
本文通过《日出》里陈白露的形象来说明怎么样的舞台形象才是成功的。
关键词:舞台形象,深入人心,陈白露,人生之路
在现当代舞台戏剧作品中,什么样的舞台形象是让观众过目不忘的?作为戏剧,舞台形象的成功无非就是得到观众的认可。
一个成功的舞台形象有着鲜明的个性,他们的所作所为、言谈举止都能够让观众深思,甚至引起观众的共鸣。
他们的背后就是代表着那么一个时代,通过他们我们能够看到作者内心的呼喊,看到那个时代多具有的特征。
我所看戏剧不多,但每一部都堪称经典,其中《日出》这一戏剧更是让我强烈感受到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控诉,里面的形象陈白露的人生经历深深的引起了我的深思。
一、陈白露的人生出路
23岁,花一样的年龄,花一样的青春,可就是在这样的带着花一样的梦,陈白露选择了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短暂的一生。
作为一个高级交际花,似乎过着让人“羡慕”的生活,摆在面前的人生之路也很宽广,为何却走向了极端?
陈白露的第一条路,与向她求婚的方达生结婚,但她拒绝了。
“在任何情形之下,我都是不会嫁给你的。
”这让方达生愕然,也让观众意外,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她宣称:“我要人养活我”,“我要舒服”,“我出门要坐汽车,应酬要穿些好衣服,我要玩,要花钱。
”
陈白露拒绝了方达生,并不是不知道他的为人,而是他能给的未来是她早已厌倦的过去。
几年前,她跟着一位年轻诗人离开了都市,离开了表面繁华的生活,但是“后来,新鲜的逐渐不新鲜了。
两个人相处久了,渐渐就觉得平淡了,无聊了。
”最终,两人甚至成了彼此的制约,你不让我舒服,我不让你活得痛快。
经
历这么一段可怕的婚姻生活,陈白露对于与方达生可能开始的生活不抱任何幻想,所以她就干脆堵死了这条路,拒绝了方达生。
第二条路是与潘月亭继续保持暧昧关系,继续苟且过着经济上还说得过去的生活。
其实这一条路我们一看就不太可能,陈白露有着自己的智慧和尊严,她与潘月亭的交往只不过是生活上的一种权宜之计,所以她不刻意去讨好潘月亭。
至始至终,陈始终占据着主动权,在他面前我行我素,从不在意。
一个星期后,潘月亭受金八在公债市场的操纵破产了,陈白露知道他们的关系也就结束了。
陈白露的第三条路是与想她求婚的张乔治结婚。
张是一个海归博士,有钱有地位,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正常人家都愿意嫁的人。
可实际上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货色?张乔治被陈白露讽刺“他是此地的高等产出”,却毫不留情的抛弃了为他生了三个孩子的太太,他以为用钱就可以摆平一切,以为一个吃了点洋饭的人就可以有了高傲的资本。
他说话总是带着点洋文,方显得自己不一般:“我简直不习惯说中国话,说外国话总觉得稍稍方便一些。
”对于张乔治,他这一身的洋奴气息,他对太太的始乱终弃让陈白露打心眼里鄙视,更不可能去嫁给这样一个人。
陈白露的第四条路是继续做她的交际花,所托之人一个不如一个,最后到年老色衰时,变成翠喜那样下等妓院的下等妓女。
在第三幕里,在宝和下处,实际上是作者在用翠喜的和小东西的命运暗示陈白露如果苟活下去的最终结局。
二、陈白露的舞台形象及意义
《日出》这一戏剧讲述的只有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这个星期里,陈白露走完了尚存童心——以为自己生活还有价值——以为自己能救小东西这样的弱者,到最后面对这个世界对周遭人的完全失望,明白了“不是我们允不允许金八他们活着的问题,而是金八他们允不允许我们活着的问题。
”她终于知道,她以为自己靠自己的能力、美貌和智慧在那个社会混出一条路来的想法是多么幼稚,这个社会不是为她那样的人准备的,而是为金八、张乔治那样的无耻之徒准备的,她其实是根本无路可走的。
鲁迅说过:人生最大的苦痛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
陈白露就是这样一个悲惨的人,看清了世事却摆脱不了命运的无奈,她的路看起来很多,可实际上却是无路可走,而这里面很多东西也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深思。
对于第一条路,观众不一定会想到她过往的婚姻,但不管是在过去社会还是
现在,大家肯定对陈白露拒绝方达生表示赞同。
试想,今天如果有人放弃那荣华富贵而去跟了这么一个穷小子以追求所谓的浪漫,相信肯定会被社会很多人所嘲笑,因为这就是社会的功利,这功利匆忙了我们行走的脚步,也蒙蔽了我们的眼睛。
而对于其他几条路,观众也很容易看出她内心的矛盾。
作为一个交际花,我们看到腐朽的生活给她的性格打上的烙印。
她抽烟、打牌、喝酒、嘲弄着男人,以至于有人说她是“玩世不恭,自甘堕落的女人”;但是,她的确厌倦了那“发疯了的生活”,嘴角上总挂着嘲讽,她聪明但又糊涂;她骄傲自负但又软弱,有时看来她对生活的态度就是那么一回事;但有时做起事来又格外认真。
她虽然陷入了“生活的桎梏”,但仍然眷念着青春,心中仍有不熄的诗情……她陷入重重的矛盾之中。
在欣赏这部戏剧之时,观众的心也被陈白露的矛盾心理牢牢的抓住,为她牵挂,但到最后看清了陈的死是一种必然,观众不禁进行惋惜,随后又很容易联想到背后那个社会的桎梏,随着作者在戏剧中的指引,看到社会的不公,去批判那个社会,也看到了作者自己对生存、对社会、对生命的焦虑的思考。
三、结语
陈白露死了,在日出前安静的死去,但她短暂的一生引起了观众的认可,她的死让观众感觉到她的自我救赎,对已被物质社会侵蚀了的现在的自我的否定,只有死才能真正是过去那个有理想有追求、纯真纯洁的心灵的“过去的我”的复生。
她用她的死赢得了观众的同情和对那个社会的控诉,所以她成功了!
这就是一个成功的舞台形象,一个让观众过目不忘的形象,丰满却不累赘,凄美却寓意深远,用本身所特有的魅力和内涵去感动每一名观众,去引发观众的思考,而不是如简单的喜剧一般,笑过之后确毫无感受,这样就很容易让人遗忘。
真正成功的形象就应走到了观众的心里,深深的存在于每一个的脑海之中。
参考文献:
【1】钱理群著《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2】郭涤主编《中国戏剧经典作品赏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3】黄顺文《探讨陈白露之死与日出的蕴意》读与写杂志,2010年11月第7卷第1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