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始将连横说秦——课文辅导及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5
苏秦始将连横文言文阅读答案1. 文言文《苏秦始将连横》译文合纵派的领军人物苏秦一开始却对秦惠王倡导连横战略,他游说秦惠王说:“大王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等地的富饶物产,北方有来自胡人地区的贵重兽皮与代地的良马,南边有巫山、黔中作为屏障,东方又有崤山、函谷关这样坚固的要塞。
土地肥沃,民殷国富;战车万辆,壮士百万;沃野千里,资源丰富,积蓄充足;地势险要,能攻易守。
这正是天下公认的‘天府之国’,秦国因而真正是雄霸天下的强国。
凭着大王您的贤能,秦国士卒与百姓的众多,战车、骑兵等武器的巨大作用,兵法和谋略的运用之妙,完全有把握吞并其他诸侯,一统天下,称号皇帝,统治全中国。
希望大王能考虑一下这一前景,允许臣陈述自己的方略。
”秦惠王说:“寡人常听人说:羽毛不够丰满的鸟儿不可以高飞,法令不完备的国家不可以奖惩刑罚,道德不崇高的君主不可统治万民,政策教化不顺应天意的君主不可以号令大臣,如今先生不远千里来到我秦国登庭指教,寡人内心非常感激,不过关于军国大计,最好还是等将来再说吧!” 苏秦说:“我本来就怀疑大王能否听取我的意见。
以前神农攻打补遂,黄帝讨伐涿鹿擒获蚩尤,唐尧放逐欢兜,虞舜攻打三苗,夏禹王攻打共工,商汤王灭夏桀,周文王攻打崇侯,周武王灭商纣,齐桓公用战争雄霸天下,都说明了一个国家要想称霸天下,哪有不经过战争就达到目的的?古代使者都坐着兵车奔驰,各国互相缔结口头盟约,谋求天下统一;虽然讲究合纵连横,却是战争不息;说客和谋士们进行巧辩和权诈之术,致使诸侯慌乱疑惑,结果一切纠纷都从此发生,简直复杂到无法处理的地步;章程和法律都完备的国家,人们又常常做出虚伪的行为;文书、籍策杂乱繁琐,百姓生活贫困不足;君臣上下都愁眉不展,百姓无所依赖;法令规章越多,战争发生的也就越多;能言善变穿着儒士服装的越多,战争就越发无法停止。
什么事如果不顾根本而专门讲求文辞末节,天下就越发无法太平。
因此说客的舌头说焦了,听的人耳朵都有听聋了,却不见什么成效;做事即使讲义气守信用,也没办法使天下和平安乐。
苏秦始将连横教案苏秦始将连横战国策?秦一[教学目标]:一、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评价苏秦和当时的纵横家们。
[教学难点]:领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战国之初,七雄并起,及至中叶,秦国日趋强大,已显兼并六国之志.战国的形势,已由七雄并霸,转入六国不得不联合抗秦的政治格局,秦国以连横之策,远交近攻,蚕食诸侯,六国则以合纵应之,阻扼秦国发展的势头。
在这种背景之下,“士”阶层相应而生,聚然崛起,游说诸侯~运作天下~以“智”佐助诸侯之“力”~成为战国政治舞台上最为活跃的一群。
,板书课题,二、作品及作家介绍1.《战国策》《战国策》作者已不可考。
有人认为是秦汉间辩士蒯通著 (近人罗根泽《古史辩》第四册)~也有人认为出于战国策士虞卿之手。
但都没有确切的信证。
有《国策》《国事》《短长》《长书》《事语》《修书》等称呼。
到了西汉末年~刘向整理宫中图书~编成33篇~他认为主要记载“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刘向《战国策书录》,~所以~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语言流畅犀利~笔调辛辣~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阐述自己的论点~是论辩文的典范。
《战国策》文笔优美~叙事生动形象~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初著名散文家贾谊、晁错、司马迁~宋代的苏洵、苏辙、苏轼的散文都受到《战国策》的影响。
2.刘向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沛县,今属江苏,人。
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宣帝时~为谏大夫。
元帝时~任宗正。
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
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
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向”~官至中垒校慰。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
治《春秋彀梁传》。
三、关于苏秦纵横家鼻祖——苏秦苏秦~字季子~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人~战国时期的韩国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
苏秦游秦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苏秦游秦,秦不用之而归,金尽裘敝。
至家中,妻不下机,父母不与言。
秦及夜出书读之。
夜深欲睡,以锥刺其股。
一年而学成,遂为六国相。
【注释】
(1)苏秦:战国时洛阳人,著名策士。
合纵:战国时东方的齐,赵,燕等六国联合起来抗秦。
连横:秦国用远交近攻的方法逐个击破东方六国
(2)说(shuì):劝说,游说。
秦惠王:公元前336至公元前311年在位
【翻译】
苏秦到了秦国游说秦国君,秦君终不任用他,苏秦离开秦国,一路上钱用光了,裘袍(衣服)又破又旧。
回到家中,妻子没有离开织机去迎接他,嫂子没有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
后来苏秦到晚上就拿出书(太公阴符)苦苦钻研,到深夜打瞌睡就用锥刺自己的大腿,经过一年的努力学习,学识有了很大的进步,再出游,于是后来就成为六国的宰相。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2分)
秦及夜出书读之。
夜深欲睡,以锥刺其股。
(答案)苏秦连夜翻出书本苦读。
到了深夜(读书疲倦)想睡觉的时候,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
(意思正确1分,语句通顺1分,共2分)
12.你如何看待苏秦在学习方面“夜深欲睡,以锥刺其股”的做法?(2分)
(答案)要合理安排学习与休息的时间,熬夜学习不利于身体健康,同时以锥刺股也是对身体的伤害,但苏秦奋发图强、勤奋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意思对即可,2分)。
原文: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书十上而说不行。
苏秦穷困,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
父母不与言。
苏秦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乃夜发书,自资,乃北之燕,见燕王,说以连横之便。
燕王大悦,资之归,以相印授之。
苏秦既至赵,说赵王以从。
赵王大说,封以为武安君。
乃说魏其与韩、赵、燕、楚合从,为从长。
谓从长曰:“臣闻‘画蛇添足’者,蛇之足也。
今王将行从于赵,而从者将皆服于赵。
故从于赵,不如从于赵之从。
从于赵之从,不如服于赵之从。
且夫从者,从亲以成万乘之安,从疏以危社稷之危。
今从亲,不如从疏之安也。
”赵王大说,乃止从于赵。
苏秦说齐,齐王大说,封以为齐相。
乃说楚,楚威王大说,封以为楚令尹。
于是六国从亲,天下为一。
秦闻之,发兵伐赵。
赵王惧,请救于齐。
齐王大怒,欲兴兵而攻秦,问其群臣。
苏秦说:“不如请秦攻魏,魏必不敢东,则齐可安矣。
”齐王从之。
秦果攻魏,魏果不敢东。
齐因起兵击秦,大破秦军于黄河上。
秦畏齐之强,欲西河之外以与魏讲和。
苏秦说齐王,令齐王勿许,曰:“不如许以阴地,秦必出其宝,以与齐讲和。
”齐王从之。
秦果出其宝,以与齐讲和。
苏秦之计,使天下归于一,功莫大焉。
诸侯畏秦,不敢东向,齐之强也。
齐之强,苏秦之力也。
翻译:苏秦最初尝试实行连横策略,向秦国游说,写了十封信,但都没有得到采纳。
苏秦陷入困境,回到家中,妻子不下织布机,嫂子也不为他做饭,父母也不和他说话。
苏秦叹息道:“妻子不把我当作丈夫,嫂子不把我当作叔父,父母不把我当作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
”于是他夜间打开书简,自己筹集资金,前往北方燕国,见到燕王,用连横策略向他游说。
燕王非常高兴,资助他回国,并授予他相印。
苏秦到了赵国,向赵王游说合纵策略。
赵王非常高兴,封他为武安君。
然后他又游说魏国,与韩国、赵国、燕国、楚国联合合纵,成为合纵的领袖。
他对合纵的领袖说:“我听说‘画蛇添足’的故事,蛇是没有脚的。
现在大王要和赵国合纵,合纵的各国都将服从赵国。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文言知识总结通假字:南有巫山、黔中之限.(《苏秦始将连横说秦》)通“险”,险隘东有肴.、函之固(《苏秦始将连横说秦》)通“崤”,崤山黄帝伐涿(zhuō)鹿而禽.蚩尤(《苏秦始将连横说秦》)通“擒”,捉拿齐桓任战而伯.天下(《苏秦始将连横说秦》)通“霸”,称霸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苏秦始将连横说秦》)通“砺”,磨砺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苏秦始将连横说秦》)通“霸”,霸主凌万乘,诎.敌国(《苏秦始将连横说秦》)通“屈”羸.縢履蹻.[jué],负书担橐(《苏秦始将连横说秦》)通“累”,缠绕;通“屩”,草鞋形容枯槁,面目犂黑(《苏秦始将连横说秦》)通“黧”,黑封为武安君,受相印(《苏秦始将连横说秦》)通“授”,授予白璧百双,黄金万溢[yì](《苏秦始将连横说秦》)通“镒”,金二十两转毂[gǔ]连骑,炫熿于道(《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熿”通“煌”,光亮,显赫特穷巷掘[kū]门桑户棬[quān]枢之士耳(《苏秦始将连横说秦》)通“窟”天下莫之能伉[kàng](《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伉”通“抗”,抗衡,匹敌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苏秦始将连横说秦》)通“盍”,何古今异义:战车万乘,奋击百万(《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古义:奋力击敌的士兵,精兵;今义:奋勇攻击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古义:国家法令制度;今义:写出的文章形容枯槁,面目犂黑(《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古义:容貌;今义:指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简练以为揣摩(《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古义:选择;今义:简洁明了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古义:道歉;今义:感谢富贵则亲戚畏惧(《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古义:亲属,指父母妻嫂;今义:词类活用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使动用法,翻译为“扩大”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撞(《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执,持,名作动凌万乘,诎.敌国(《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使动用法,使……屈服子.元元,臣.诸侯(《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意动用法,以……为子;使动用法,使……臣服臣诸侯,非兵.不可(《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名作动,发动战争羸縢履.蹻[jué],负书担橐(《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名作动,穿着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意动用法,以……为远;名作状,在朝廷上乃夜.发书,陈箧[qiè]数十(《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名作状,在晚上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名作动,做宰相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名作状,在朝廷上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名作状,在郊外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名作状,像蛇一样嫂何前倨而后卑也(《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名作状,在以前;后来贫穷则父母不子(《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名作动,(把儿子)当做儿子文言句式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苏秦始将连横说秦》)被动句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判断句是皆秦之罪也(《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判断句乃夜发书,陈箧[qiè]数十(《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定语后置天下莫之能伉[kàng](《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宾语前置。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苏秦的生平和《战国策》的背景。
(2)掌握“连横”和“合纵”的基本概念。
(3)学习苏秦的说辞技巧,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苏秦的游说策略。
(2)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苏秦的游说过程。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兴趣。
(2)引导学生学习苏秦的智慧和勇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 苏秦的生平和《战国策》的背景。
2. “连横”和“合纵”的基本概念。
3. 苏秦的说辞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苏秦的游说策略。
2. 体验苏秦的游说过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苏秦的生平和《战国策》的背景。
2. 提出问题:苏秦为何能成为战国时期的著名策士?二、学习内容1. 阅读课文,了解苏秦的游说策略。
2. 讨论苏秦的游说技巧,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3. 分析“连横”和“合纵”的概念及其在战国时期的运用。
三、课堂练习1. 小组讨论:苏秦的游说策略有哪些特点?2.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苏秦,进行模拟游说。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思考。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苏秦游说策略的理解。
二、深入学习1. 分析苏秦的说辞技巧,如辞藻华丽、排比气势如虹、比喻夸张等。
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苏秦如何运用说辞技巧来说服秦惠王。
三、课堂练习1. 小组讨论:苏秦的说辞技巧对现代沟通有何启示?2. 写作练习:以苏秦的游说策略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苏秦及其游说策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了解了苏秦的生平和《战国策》的背景,掌握了“连横”和“合纵”的基本概念,学习了苏秦的说辞技巧。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苏秦为赵合从与张仪为秦连横(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
材料一:苏秦为赵令丛,说齐宣王曰:“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寒之国也。
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
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强天下不能当今乃西面事秦窃为大王羞之!且夫韩、魏之所以畏秦者,以与秦接界也。
兵出而相当,不至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
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以亡随苏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
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①之道,径亢父②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
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猫③,高跃而不敢进,则秦不能害齐,亦已明矣。
夫不深料秦之不奈我何也,而欲西面事秦,是群臣之计芝也。
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愿大王之少留计J(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有删改)材料二:张仪为秦连横说齐王日:“天下强国无过齐者,大臣、父兄殷众富乐,无过齐者。
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说而不顾万世之利。
从人说大王者,必谓:,齐西有强赵,南有韩、魏,负海之国也,地广人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我何大王览其说而不察其至实。
夫从人朋党比周,莫不以从为可。
臣闻之,齐与曾三战而曾三胜,国以危亡随其后,虽有胜名而有亡之实,是何故也?齐大而鲁小。
今赵之与秦也,犹齐之于鲁也。
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
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虽有胜秦之名,而国破矣。
是何故也?秦强而赵弱也。
今秦、楚嫁子取妇,为昆弟之国。
韩献宜阳,魏效河外,赵入朝皂池,割河间以事秦。
大王不事秦,秦驱韩、魏攻齐之南地,悉赵涉清河,指博关④,临淄、即墨非王之有也。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是故愿大王熟计之!”(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有删改)[注]①阳晋,卫地。
②亢父,齐邑。
③褐(he):通“吓”。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原文及重点___开始向___连横说道:“大王的国家,西边有巴、蜀、汉中的利益,北边有胡貉、代马的用处,南边有巫山、黔中的边界,东边有肴、函的坚固之地。
土地肥沃,人民富裕,战车万乘,能够战胜百万敌人,在广阔的平原上积累丰富资源。
地理位置便利,是所谓的天府,也是天下的强国。
以大王的才能,士兵的众多,车骑的运用,兵法的教导,可以统一诸侯,吞并天下,成为帝王治理。
希望大王留心听取,我愿意奏效于此。
”___说:“我听说:___不丰满的鸟儿不能高飞,文章不成熟的人不能处罚,道德不厚的人不能治理民众,政教不顺的人不能给大臣添麻烦。
现在先生虽然远道而来传授教诲,但希望以后再说吧。
”___说:“我确实怀疑大王不能够利用我。
古代神农伐补遂,___伐涿鹿并击败___,___伐驩兜,___伐三苗,___伐___,汤伐夏朝,___伐崇,武王伐纣,___靠战争统一天下。
从这些事情来看,有谁能够不通过战争而取得胜利呢?古代的人们用车毂相击,言语相结,使天下团结一致,通过连横来约束兵器。
文士们共同整顿,诸侯们纷乱迷惑,千头万绪一起,无法胜过。
科条制度已经完备,人民多是虚伪的,文书繁杂,以理解。
上下相互忧虑,民众没有娱乐,明确的言辞和理论,使战争不断升级。
辩论言辞华丽,战争攻击不停止,过分追求文辞,天下无法治理。
人们的口舌疲劳,耳朵聋了,无法看到成功,行为准则缺乏信任,天下不亲近。
因此,放弃文辞而重视武力,培养战士,加强军备,通过战场取得胜利。
只有通过战争取胜,道义才能在内部强大,威信才能在上位,人民才会服从。
现在想要统一天下,征服万乘,压制敌对国家,控制海内,只有依靠兵力。
现在没有继承者,突然转向至道,都迷失在教诲中,治理混乱,迷失在言辞中,被语言所迷惑,沉迷于辩论,淹没在辞令中。
从这一点来看,___确实不能够实施。
”___向___献了十篇奏章,但并没有得到实行,他的貂裘破旧了,一百斤黄金用尽了,资金短缺,于是离开秦国回到家中,瘦弱而行动困难,背着书本,脸色黝黑,表情羞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地方千里。
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
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体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
臣窃料之,大王之国不下于楚。
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
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千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
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
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
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
今乃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
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故敝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
”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
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
”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
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
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
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
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则从道绝。
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
秦挟韩而攻魏,韩劫于秦,不敢不听。
秦、韩为一国,魏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
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计失之。
请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效河外。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B.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C.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D.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合从,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
高中语文-文言文《苏秦说秦王》阅读答案(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
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下。
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
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
不费斗粮,未烦一失,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候相亲贤于兄弟。
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
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
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1.对文段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妻不下纴:指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
B.式于廊庙之内:式,用;廊庙,指朝廷。
C.未战一士:没有让一个士兵去打仗。
D.使赵大重:使赵国的国力强大起来。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形容枯稿B.简练以为揣摩C.山东之国D.嫂蛇行匍匐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引锥自刺其股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B.①抵掌而谈,赵王大说②君将哀而生之乎C.①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D.①诸侯相亲贤于兄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苏秦合纵成功的一组是①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②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③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④式于政,不式于勇⑤转毂过骑,炫煌于道⑥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A.①③⑤B.②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秦耗尽资用,游说秦王没有成功,狼狈还家,受到家人蔑视B.苏秦不怕失败,发奋读书,刻若钻研,充满自信,终于成功。
[古诗文阅读]《史记·苏秦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文阅读]《史记·苏秦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8分)(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黑貂之裘敞,黄金百斤尽。
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背愧色。
归至家,妻不下红,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下。
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
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
不费斗粮,未烦一共,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
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
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予,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
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
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分)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10.A. 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前往B.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打开C. 式于政,不式于勇同“试”,用D. 嫂蛇行匍匐像蛇—样11. 下列各句,都能表现苏秦“其智有过人者”的一组是()(3分)①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②抵掌而谈,赵王大说③约从散横,以抑强秦④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⑤其术长于权变⑥式于政,不式于勇A. ①③⑥B. ②③④C. ②③⑤D. ③④⑤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苏秦耗尽资用,游说秦王没有成功,狼狈还家,受到家人蔑视。
2020 初三学生寒假复习:《苏秦以连横说秦》详解苏秦起初用连横的策略游说秦惠王,他说:“秦国西边有巴、蜀、汉中等富庶之地,北面有可用的胡貉、代马,南方有巫山、黔中为屏障,东边有坚牢难攻的郩、函之地。
秦国土地肥美,百姓殷实富足,兵车万辆,勇士百万;而且有千里沃野、蓄积丰厚; 地势险峻,便利攻守。
这正是人们所说的得天独厚的天府,天下的大国啊! 况且凭借您的贤明,百姓的众多,如果习用车骑,教以兵法,一定可以兼并诸侯,统一天下,成就帝业。
我希望大王对此稍加留意,请允许我陈明其成效吧。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郩、函之固。
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
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惠王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的鸟,不能高飞; 法令不完备的国家,难以施行诛罚;德行不高的人,不能够役使百姓; 政治教化不曾修明,不可以烦劳大臣。
现在您不远千里郑重庄严地在宫廷上指教我,我希望您以后再说吧!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 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回答道:“我本来就疑惑您是否能用我的主张。
往古之时,神农氏讨伐补遂,黄帝出征涿鹿而擒杀蚩尤,唐尧讨伐驩兜,虞舜讨伐三苗,夏禹讨伐共工,商汤诛灭夏桀,周文王征伐崇侯虎,周武王灭掉商纣,齐恒公用武而称霸天下,由此看来,哪有不凭借武力的呢?近世各国派遣使者,车辆往来,奔驰道路; 策士们各用言语,互相交结,使天下为一体。
但结果或者约从,或者连横,兵革甲胄也并未因此藏起。
辩士们巧言文饰,使各国诸侯昏乱迷惑,结果万端俱起,莫衷一是,不可理喻; 规章制度虽已完备,人民作伪的却愈多; 国家法令多而混乱,百姓被搅得更加贫穷,这样君臣愁怨,百姓无所依靠。
[古诗文阅读]《史记·苏秦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注:本文经过精心编辑,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疑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古诗文阅读]《史记·苏秦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8分)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黑貂之裘敞,黄金百斤尽。
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背愧色。
归至家,妻不下红,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
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下。
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
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
苏秦始将连横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苏秦以连横说秦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
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
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
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①,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扺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
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
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
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熿②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官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日:“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注】①燕乌集阙:宫阙名。
②炫熿:张扬炫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请奏.其效奏:演奏B.简.练以为揣摩简:选择C.于是乃摩.燕乌集阙摩:接近D.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倨:傲慢2、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庭:在朝廷上B、常欲坐而致之/致:导致C、诎敌国/诎:使……屈服D、期年/期年:满一年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B.乃.夜发书,陈箧数十项王乃.复引兵而东C.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D.妻侧目而.视一夫作难而.七庙隳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A.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B.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C.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D.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5、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直接表现苏秦才智的一组是()①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②约从连横,兵革不藏③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④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⑤读书欲睡,引锥自剌其股⑥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A、①②④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⑤⑥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秦揣摩天下形势,相中富强的秦国:企图说服秦惠王采用连横策略并吞诸侯,但秦惠王以不愿“高飞”为由,拒绝了苏秦。
初三文言文专项练习之《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讲义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
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羸滕履跷①,负书担橐②,形容枯槁,面目黎黑,状有愧色。
归至家,妻不下絍(rèn),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乃摩燕乌集阙③,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
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
革车百乘,绵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④。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
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选自《战国策· 秦策一》)【注释】:①羸滕履跷:扎系藤蔓,足穿草鞋。
②橐(tuó):袋子。
③摩燕乌集阙:摩,登上。
燕乌集阙,宫阙名。
④关不通:函谷关内和关外的交通隔绝,指秦兵不能出函谷关。
(1)“迁移课内”是理解文言词义的重要方法。
请运用该方法解释选句中的加点词。
1.怎么2.一年3.道歉(2)请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
(限断4 处)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3)结合下面句子和文中相关内容,简析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解析:对比一是苏秦自身的形象与心态的对比:苏秦说秦失败后穷困潦倒、失意羞愧,而说赵成功后,卿相之尊,“百乘”的威仪与得意忘形的心态。
对比二是家人态度的前后对比:说秦不成,家人冷落至极;在赵尊宠,家人礼遇有加。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
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不能用也。
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
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注,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
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
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
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然后可建大功。
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武立于上,民服于下。
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沉于辩,溺于辞。
以此论之,王国不能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羸滕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黎黑,状有归色。
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
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
革车百乘,绵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注释】①补遂:部落名。
②驩兜:驩(huān),尧臣,因作乱被放逐。
③三苗:即古代的苗族,在今湖南省溪洞一带。
④古者使:古代使者。
⑤言语相结:商谈结盟。
⑥元元:指百姓。
⑦羸(léi):通“缧”,缠绕。
⑧蹻(qiāo):草鞋。
【简评】苏秦擅长于战略谋划、长篇游说和辩论。
他主张“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
他游说时善于抓住要害和本质问题,单刀直入、鞭辟入里;富有逻辑性,说理清楚、极具信服力。
他也是最讲究语言修辞的说客,他的辞藻华丽、排比气势如虹、比喻夸张随手拈来,各种修辞手段应有尽有,可以说他是战国时代说客、谋士中的集大成者。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有崤、函之固.固:坚固的要塞。
B.臣请奏.其效奏:弹奏。
C.齐桓任战而伯.天下伯:称霸。
D.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不远千里而庭教之B.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C.羸滕履蹻,负书担橐D.约从散横,以抑强秦3.下列各组中加点虚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大王之.贤未有封侯之.赏B.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拔剑切而.啖之C.效胜于.战场樊哙覆其盾于.地D.故以.战续之以.其无礼于晋4.苏秦到秦国去游说秦惠王实行“连横”政策统一天下,秦惠王为什么没有答应实行“连横”呢?5.先秦时期,各家各派都很注重游说,擅长辞令,精于辩言。
苏秦也是非常擅长游说辩论的,并且很讲究善辩的技巧,请结合本文探究苏秦善辩的技巧。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固疑大王不能用也。
译文:(2)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译文:诗词鉴赏千古刺客地,悠悠易水情易水怀古贾岛荆卿重虚死,节烈书前史。
我叹方寸心,谁论一时事。
至今易水桥,寒风兮萧萧。
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曲慷慨悲凉的易水送别之歌唱响了几千年的汗青。
悠悠侠义正气,绵绵千古情思。
面对残暴的秦始皇,荆轲大义凛然,欣然前往,留下了“英雄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侠士情思,然而,历史上对荆轲的感叹与评论颇多,但是,褒贬不一。
李贺途径易水,忽忆荆轲刺秦之事,于是感慨悲叹,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直抒荆轲死节之节烈。
“荆卿”是对荆轲的敬称,“虚死”即“无谓而死”。
荆轲为燕丹的知遇之恩,而赴秦刺杀秦始皇,但是,诗人虽说荆轲“重虚死”,但是却能够名留青史,他这种英雄节烈书写青史。
然而,诗人却感慨自己的“方寸心”,难得谈论当时的事情。
李贺正处在中晚唐时期,这是,唐朝政治正由盛期转向衰落。
他处于此时,对时境深有有感触,日渐滑坡的唐王朝令他担忧。
因此,发出感慨,谁还能够向荆卿那样谈论国事,为国事而赴难呢?易水是一个重要场景,历来人咏此事多描摹易水景象,最有名的莫过于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云:“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写景最是凄绝。
与此相同,借易水怀古的还有明朝陈子龙的《渡易水》,写得也很是悲哀,其悲若出自身:“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其中颜色,惟心中自会。
踏易水之地,感荆轲之事,李贺与时人有着同样的感喟:“至今易水桥,寒风兮萧萧。
”易水还在,寒风依旧,然而,荆轲的踪迹却已全无保留,而他永诀的易水也许能够流淌而尽,但是那侠性的骨香万古流寒,永不干枯……一首易水送别歌因荆轲的侠骨柔情而名垂千古,侠义之举为后世人津津乐道,赞叹不已。
古今文人均感于荆卿的侠义举动,也因此荆轲成为了后世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其不畏强权而敢于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世人学习。
文史逸趣荆轲混于屠荆轲是卫国人,但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卫国,卫国人称呼他庆卿。
到燕国后,燕国人称呼他荆卿。
荆卿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
此后秦国攻打魏国,设置了东郡,把卫元君的旁支亲属迁移到野王。
荆轲漫游曾路经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
荆轲出去以后,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叫回来。
盖聂说:“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他,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
”派人到荆轲住处询问房东,荆轲已乘车离开榆次了。
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说:“本来就该走了,刚才我用眼睛瞪他,他害怕了。
”荆轲漫游邯郸,鲁句践跟荆轲士博戏,争执博局的路数,鲁句践发怒呵斥他,荆轲却默无声息地逃走了,于是不再见面。
荆轲到燕国以后,喜欢上一个以宰狗为业的人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
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身旁像没有人的样子。
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可以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过的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众的人相结交。
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先生也友好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
知识卡片我国古代史书的体例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资治通鉴》,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
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
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如《史记》、《汉书》等,西汉史学家司马迁首创纪传体史书之后,我国古代的“二十五史”都是这种体例。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
共计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约52万余字,由西汉司马迁著。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又称国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
它最初的记录者可能是各国的史官,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
《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的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
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参考答案:1.B(奏,陈述)2.A(B禽,通“擒”;C滕,通“藤”,绑腿布;D从,通“纵”,合纵)3.A(A都是结构助词,的。
B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C介词,到/介词,在;D介词,用/介词,因为)4.秦惠王认为自己的国家还不够富足,法令制度还不够健全,国君的道德还不够崇高,政治教化还不够清明,因此,他拒绝了苏秦“连横”的劝说。
5.善于运用铺陈排比和夸张渲染的艺术手法。
如苏秦说秦惠王之词,内容上罗列排比,句式上多用四字句进行铺排,所述之事往往夸大其辞,务求动听,表现了战国策士纵横辟阖、铺张扬厉的文风。
6.(1)我本来就怀疑大王能否听取我的意见。
(2)现在假如想要并吞天下,夺取王位,征服敌国,辖制海内,治理百姓,号令诸侯,实在是非用武力不行。
参考译文:苏秦一开始将对秦惠王倡导连横战略,他游说秦惠王说:“大王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等地的富饶物产,北方有来自胡人地区的贵重兽皮与代地的良马,南边有巫山、黔中作为屏障,东方又有崤山、函谷关这样坚固的要塞。
土地肥沃,民殷国富;战车万辆,壮士百万;沃野千里,资源丰富,积蓄充足;地势险要,能攻易守。
这正是天下公认的‘天府之国’,秦国因而真正是雄霸天下的强国。
凭着大王您的贤能,秦国士卒与百姓的众多,战车、骑兵等武器的巨大作用,兵法和谋略的运用之妙,完全有把握吞并其他诸侯,一统天下,称号皇帝,统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