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燃烧和灭火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10篇燃烧与灭火说课稿1各位老师、各位专家:你们好!我为大家说的是初中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燃烧与灭火是研究化学变化与能量的具体直观体现,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学生熟悉,倍感亲切。
通过学习,学生再次体会到,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重要的。
同时,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明确了科学为生活服务,科学使我们生活得更美好的思想。
在学生已有的生产,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情景,更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燃烧现象,燃烧的做法。
③、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②、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二、教法分析: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及初中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新课改的深入,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解决本节课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我采用了引导启发、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类比归纳的教学策略。
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学生以空间与时间,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化学学科的乐趣。
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讨论与交流”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大了信息量。
三、学法指导1)实验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课题1 燃烧和灭火【学习目标】1、知道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常用的灭火器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自主学习】一、燃烧的条件1.燃烧的概念: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反应。
2.燃烧的条件:(1)。
(2)(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也叫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2)隔绝(或空气)(3)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以下。
三、灭火器的使用【合作交流】一、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实验7-1】1、我们观察到铜片上的白磷________,而红磷__________,烧杯中的白磷____________。
2、对准烧杯底部的白磷,通入少量的氧气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为什么薄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为什么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没燃烧?说明燃烧必须具备什么条件?1、由本来在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2、综合上述讨论可以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3、结论:燃烧是可燃物与_______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_____的剧烈______________。
因此燃烧需要三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条件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小组交流】燃烧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如果发生了火灾,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结论:根据燃烧条件可以推出灭火的原理下面是一些灭火的方法,试分析其灭火的原理1、烧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油锅盖灭。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扑灭。
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反馈达标】1、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
课题1、燃烧和灭火一、教材分析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从几幅相关燃烧的图画引入,进一步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材采用从实验观察现象,通过度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学生能够通过亲自体验和思考掌握知识,并通过一些注意安全的图标来增强对安全的理解,说明随时注意防火及采取安全措施的重要性。
二、教学设计思路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也是一节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最能培养学生从平常生活中追根溯源,发现问题,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极好契机。
本节课我播放相关燃烧的镜头,引入燃烧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以启发、诱导、探究、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实验来探讨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让学生能够通过亲自体验和思考掌握知识,并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水平。
三、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2.知道一些防火和自救的常识,使学生学会自护自救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实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主动地与他人实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激起对化学的学习欲望。
2. 通过对燃烧利弊的分析,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
3.通过对实验的再设计,开阔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二)教学难点:1. 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2. 科学探究过程中提出合理问题及对获得事实实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创设情景T提出问题T探究活动T分析讨论T结论T应用等方法。
六、仪器、用品:学生分组:(1)木炭、石块、水、火柴、酒精灯、坩埚钳(2)蜡烛、火柴、酒精灯、集气瓶(3)酒精灯、火柴、棉花、木块、水、坩埚钳教师演示:酒精灯、手帕、白磷、热水、酒精、坩埚钳、氧气、其他多媒体课件等七、教学过程设计。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答案:(1)氧气(2)发光、放热(3)可燃物(4)氧气(或空气) (5)着火点(6)隔绝氧气(或空气) (7)温度到着火点以下(8)有限(9)急剧燃烧(10)可燃性气体1.燃烧的条件(1)燃烧:通常说的燃烧指的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如蜡烛燃烧、木柴燃烧。
(2)着火点:可燃物着火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如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
(3)燃烧的条件①实验探究实验操作现象分析空气中的白磷燃烧温度达到着火点且接触氧气空气中的红磷不燃烧温度未达到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达到着火点,没接触氧气白磷燃烧达到着火点,接触氧气②实验结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a.可燃物;b.氧气(或空气);c.温度达到着火点。
【例1】用酒精灯加热装有水的纸船,纸船竟然安然无恙,其主要原因是( )A.水能分解B.纸不是可燃物C.没有和氧气接触D.温度未达到纸的着火点解析:回答燃烧的问题,一定要紧扣燃烧条件。
纸船是可燃物,在空气中加热,也接触了氧气,故只能从温度找原因。
纸船中装了水,加热时,水的温度最高为100 ℃,达不到纸的着火点,故纸船不燃烧。
答案:D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灭火原理①隔绝氧气(或空气);②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③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辨误区灭火原理①降低温度不是降低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情况下是不变的;②灭火可采取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或清除可燃物三种措施中的任何一种,不需要同时具备。
(2)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①移走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例如,森林失火时,要迅速在距离火场不远处伐木,形成隔离带。
②隔绝氧气(或空气)。
如油锅失火可盖上锅盖,酒精灯火焰用灯帽盖灭等,它们都是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③降低温度,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如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扑灭;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水中的白磷燃烧。
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再次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4、燃烧需要:前提--①可燃物;
条件--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就可灭火。
具体的灭火方法如下: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火场隔离
如液化气、煤气起火,首先要及时关闭阀门,以断绝可燃物的来源;扑灭森林火灾,可以用设置隔离带的方法使森林中的树木与燃烧区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如厨房油锅起火,盖上锅盖就能灭火;二氧化碳灭火器能灭火的原因之一,也是由于灭火器喷出的大量二氧化碳覆盖在燃烧物的表面,使燃烧物与空气隔绝。
(3)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如用水、二氧化碳液体等冷却燃烧物,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着火点是物质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灭火时只能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而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Ⅱ
三、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课题1 燃烧和灭火课后测评1·森林火灾时,灭火队员砍伐树木开辟“防火隔离带”,其主要目的是()A、隔离空气B、隔离可燃物C、降低可燃物的温度D、促进烟尘的扩散【答案】B【解析】根据灭火原理,灭火队员砍伐树木开辟“防火隔离带”的目的是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故选B。
2·下列是关于成语包含的化学原理的叙述,不合理的是()A、钻木取火__摩擦生热,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B、煽风点火__使空气流通,为燃烧补充空气或氧气C、釜底抽薪__取出可燃物,使燃烧更旺D、百炼成钢__多次提炼,使生铁中碳、硅、锰等杂质的含量调节至钢的标准【答案】C【解析】A、摩擦生热,提高了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从而实现了燃烧,故此选项正确;B、扇子扇风,促进空气的流通,使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使燃烧更旺,故此选项正确;C、抽薪就是移去可燃物,控制了物质的燃烧,从而实现灭火,故此选项错误;D、钢比生铁的含碳量低,生铁变成钢是消耗碳的过程,从而达到钢的标准,故此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3·采取正确的措施,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 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C.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 D.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答案】D【解析】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是利用了隔绝氧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C、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是利用了清除可燃物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D、汽车油箱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应为汽油的密度比水小,加少量水后,汽油会漂浮于水面上,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更大,更容易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4·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其主要的灭火原理是()A.隔绝空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清除可燃物 D.升高可燃物的着火点【答案】A【解析】炒菜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熄,原理是隔绝空气或氧气。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②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③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
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②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一般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
难点: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三、教学方法
设计一些探究活动,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题一燃烧和灭火【知识要点】1.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发生的一种、、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1);(2);(3)。
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灭火的根本是;灭火的原理是;;。
如果遭遇火灾时,可以采取的自救措施有。
3.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可燃物在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
越大,燃烧就越剧烈。
【要点分析】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的区别和联系:一般说燃烧、爆炸、自燃与缓慢氧化的本质都是氧化反应,只是由于条件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现象。
①本质特征: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
②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不同。
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
爆炸——急速的燃烧发生在有限的空间内而引起的,是剧烈的氧化反应。
缓慢氧化——反应过程中几乎不升温、不发光、现象很不显著,反应缓慢,是氧化反应的一种形式。
自燃——指可燃物由于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例1 燃烧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下列有关燃烧或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A.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B.碳、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C.锅里的油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D.用水可以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解析钠在氯气中燃烧,说明氯气可以支持燃烧,所以A是正确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一种属性,一般不会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用水灭火,降低的是可燃物的温度,使温度低于着火点,而不是降低其着火点,所以D错误。
答案 D例2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
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
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解析使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一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二是增加氧气的浓度。
一般情况下,增大氧气的浓度较难操作,在空气中氧气浓度是一定的,要想燃烧更旺,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一燃烧与灭火
原设计:
【学习目标】:
⑴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⑵了解火灾危害及防护方法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改进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能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过程与方法:
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用品:
学生部分:
烧杯(热水)4个,漏斗、洗耳球(或气筒)4套;烧杯(冷水)4个,大试管(含橡皮塞)4支,酒精灯4个,试管夹4个;火柴8盒,小蜡烛16支,白磷若干。
教师部分:
烧杯2个,大试管(含橡皮塞)1支,小蜡烛,碳酸钠粉末,浓盐酸,塑料瓶,小试管,火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