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第一节
- 格式:ppt
- 大小:448.00 KB
- 文档页数:15
处罚条例详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促进法治建设,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处罚条例。
第二条本处罚条例适用于在本国境内犯罪的个人、组织及其它涉及违法行为责任的相关主体。
第二章违法行为与处罚第三条根据犯罪类型及其相关性质、影响、危害程度和社会危害性,将违法行为分为以下几类:第一节危害公共安全类违法行为及处罚第四条对于制造、散布谣言、严重扰乱公共秩序,致使公共安全严重受损的违法行为,由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条对于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可由公安机关对其作出行政处罚。
第二节危害经济秩序类违法行为及处罚第六条对于侵占他人财物,导致经济失调的违法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追缴违法所得。
第七条对于非法经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故意破产等严重危害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可以处以巨额罚款,并追缴违法所得,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节危害社会稳定类违法行为及处罚第八条对于煽动颠覆国家政权、颠覆民主制度,严重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违法行为,由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处以刑罚。
第九条对于故意泄露国家机密信息,破坏国家安全,造成重大损失的违法行为,由国家安全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追缴违法所得。
第四节危害生态环境类违法行为及处罚第十条对于非法排放、倾倒有害废物,污染环境和危害公共卫生的违法行为,由环境保护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处以巨额罚款。
第十一条对于非法砍伐、盗采珍稀植物,破坏珍贵动植物保护区的违法行为,由森林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处以刑罚。
第五节危害社会伦理道德类违法行为及处罚第十二条对于传播淫秽物品、妨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违法行为,由公安机关或文化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处以罚款。
第十三条对于拐卖妇女儿童、强迫卖淫等严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由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处以刑罚。
第三章处罚程序与权利保障第十四条追究违法行为责任时,应当依法予以公开、公正、公平的审判。
死刑罪名我.国《刑法》最重刑为死刑,而《刑法》可判处死刑的罪名有很多。
死刑适用罪名(46个)第一章危害国.家安全罪(7个)1.背叛.国.家罪2.分.裂国.家罪3.武.装叛乱、暴.乱罪4.投敌叛.变罪5.间谍罪6.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罪7.资敌罪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14个)8.放火罪(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9.决水罪(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10、爆.炸罪(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11.投放危险物质罪(原投毒罪,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修正案(三)》第1、2条)12.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修正案三)13.破.坏电力设备罪(第118条、第119条第1款)14.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第118条、第119条第1款)15.劫持航空器罪16.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第125条第1款)17.非法买卖、运输核材料罪(第125条第2款)——25条第2款(《修正案(三)》第5条)18.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危险物质罪19.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危险物质罪(修正三)20.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危险物质罪(修正三)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2个)第一节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2个)21.生产、销.售假药罪。
22.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第二节走私罪(无)第三节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无)第四节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无)第五节金融诈骗罪(无)第六节危害税收征管罪(无)第七节侵犯知识产权罪(无)第八节扰乱市场秩序罪(无)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5个)23.故意杀.人罪24.故意伤害罪25.强.奸罪26.绑.架罪27.拐卖妇女、儿童罪第五章侵犯财产罪(1个)28.抢.劫罪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3个)第一节扰乱公共秩序罪(无)第二节妨害司法罪(2个)29.暴.动越狱罪30.聚众持械劫狱罪第三节妨害国(边)境管理罪(无)第四节妨害文物管理罪(无)第五节危害公共卫生罪(无)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无)第七节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1个)31.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第八节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无)第九节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无)第七章危害国防利益罪(2个)32.破.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33.提.供不合格的武.器装备、军事设施罪第八章贪.污贿.赂罪(2个)34.贪.污罪35.受.贿罪第九章渎职罪(无)第十章军人违反职责罪(10个)36.战时违.抗命令罪37.隐瞒、谎.报军情罪38.拒传、假传军令罪39.投降罪40.战时临阵脱逃罪41.驾驶航空器、舰船叛逃罪42.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军事秘密罪43.盗窃、抢夺武.器装备或者军用物资罪44.非法出卖、转让军.队武.器装备罪45.战时在军事行动地区,残.害无辜居民或者掠夺无辜居民财物罪适用条件《刑法》第48条: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重点记忆条文(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目录第一编总则第一章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第二章犯罪第一节犯罪和刑事责任第二节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第三节共同犯罪第四节单位犯罪第三章刑罚第一节刑罚的种类第二节管制第三节拘役第四节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第五节死刑第六节罚金第七节剥夺政治权利第八节没收财产第四章刑罚的具体运用第一节量刑第二节累犯第三节自首和立功第四节数罪并罚第五节缓刑第六节减刑第七节假释第八节时效第五章其他规定第一章危害国家安全罪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第一节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第二节走私罪第三节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第四节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第五节金融诈骗罪第六节危害税收征管罪第七节侵犯知识产权罪第八节扰乱市场秩序罪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五章侵犯财产罪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第一节扰乱公共秩序罪第二节妨害司法罪第三节妨害国(边)境管理罪第四节妨害文物管理罪第五节危害公共卫生罪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第七节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第八节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第九节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第七章危害国防利益罪第八章贪污贿赂罪第九章渎职罪第十章军人违反职责罪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八十三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1997年3月14日修订,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公布,自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1997年3月14日第一章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第一条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第三条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第四条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刑法主要罪名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13.放火罪刑法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14.决水罪同上15.爆炸罪同上16.投放危险物质罪同上17.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同上18.失火罪刑法第115条第2款19.过失决水罪同上20.过失爆炸罪同上21。
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同上22.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同上23.破坏交通工具罪刑法第116条、第119条第1款24。
破坏交通设施罪刑法第117条、第119条第1款25.破坏电力设备罪刑法第118条、第119条第1款26.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同上27。
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第119条第2款28.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同上29.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同上30。
过失损坏易燃易爆设备罪同上31.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刑法第120条32.资助恐怖活动罪刑法第120条之一,刑法修正案三33.劫持航空器罪刑法第121条34。
劫持船只、汽车罪刑法第122条35.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刑法第123条36.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刑法第124条第1款37.过失损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刑法第124条第2款38.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刑法第125条第1款39.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危险物质罪第125条第2款,刑法修正案三40。
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刑法第126条41.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刑法第127条,刑法修正案42。
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刑法第127条第2款,刑法修正案43。
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刑法第128条第1款44。
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刑法第128条刑法第2款、第3款45。
丢失枪支不报罪刑法第129条46.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刑法第130条47。
重大飞行事故罪刑法第131条48.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刑法第132条49.交通肇事罪刑法第133条危险驾驶罪第133条之一(《刑法修正案(八)》第22条)50。
刑法(分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刑法(分论)课程编码: 090510006英文名称:Specific Theories of Criminal Law学时:54学分:3适用专业:法学课程类别:必修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先修课程:刑法(总论)参考教材: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王作富,2003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刑法学的组成部分,和刑法总论一起组成法学专业课程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专业结构,具有掌握和运用刑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刑事问题的基本能力。
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尽量结合案例教学,使学生掌握刑法理论与实务。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刑法总论的基础之上,熟练掌握刑法分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刑法条文准确的运用刑法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刑事问题,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了解刑法学和我国刑事立法的发展概况,明确我国刑法规定的各种犯罪的概念、构成要件、和法定刑;3.了解司法实践中认定犯罪应当注意把握的政策法律界限;4.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讲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任务之后,能够解决或知晓如何解决实践中产生的刑事实体问题。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刑法分论概述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刑法分论与刑法总论的关系以及罪名的确定;明确我国刑法分则的体系,法条竞合的概念、类型及适用法律的原则;掌握具体犯罪条文的构成。
重点:1.犯罪分类的排列及其依据2.刑法分则的体系3.罪状、罪名和法定刑、罪名确定原则难点:1.刑法各论与刑法总论的作用2.刑法总论对刑法分论作用的表现3.刑法分论和总论的关系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刑法分论和刑法总论的关系一、刑法分论的概念二、刑法分论的研究对象三、刑法分论的研究意义第二节刑法分则的体系一、犯罪的分类排列二、犯罪分类排列的依据第三节具体犯罪条文的构成一、罪状二、罪名三、法定刑四、法条竞合第二章危害国家安全罪教学基本要求:明确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概念、特征和种类;掌握重点讲授的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概念、特征及认定;了解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社区矫正犯罪分类一览表第一章危害国家安全罪1、背叛国家罪(第102条)2、分裂国家罪(第103条第1款)3、煽动分裂国家罪(第103条第2款)4、武装叛乱、暴乱罪(第104条)5、颠覆国家政权罪(第105条第1款)6、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第105条第2款)7、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第107条)8、投敌叛变罪(第108条)9、叛逃罪(第109条)10、间谍罪(第110条)11、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第111条)12、资敌罪(第112条)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13、放火罪(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14、决水罪(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15、爆炸罪(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16、投放危险物质罪(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17、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18、失火罪(第115条第2款)19、过失决水罪(第115条第2款)20、过失爆炸罪(第115条第2款)21、过失投毒罪(改名为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第115条第2款)22、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第115条第2款)23、破坏交通工具罪(第116条、第119条第1款)24、破坏交通设施罪(第117条、第119条第1款)25、破坏电力设备罪(第118条、第119条第1款)26、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第118条、第119条第1款)27、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第119条第2款)28、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第119条第2款)29、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第119条第2款)30、过失损坏易燃易爆设备罪(第119条第2款)31、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第120条)资助恐怖活动罪32、劫持航空器罪(第121条)33、犯罪\劫持船只、汽车罪(第122条)34、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第123条)35、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第124条第1款)36、过失损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第124条第2款)37、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第125条第1款)38、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危险物质罪(第125条第2款)39、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第126条)40、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第127条第1款、第2款)41、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第127条第2款)42、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第128条第1款)43、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第128条第2款、第3款)44、丢失枪支不报罪(第129条)45、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第130条)46、重大飞行事故罪(第131条)47、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第132条)48、交通肇事罪(第133条)49、重大责任事故罪(第134条)50、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第135条)51、危险物品肇事罪(第136条)52、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第137条)53、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第138条)54、消防责任事故罪(第139条)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第一节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55、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第140条)56、生产、销售假药罪(第141条)57、生产销售劣药罪(第142条)58、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第143条)59、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第144条)60、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第145条)61、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第146条)62、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第147条)63、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罪(第148条)第二节走私罪64、走私武器、弹药罪(第151条第1款)65、走私核材料罪(第151条第1款)66、走私假币罪(第151条第1款)67、走私文物罪(第151条第2款)68、走私贵重金属罪(第151条第2款)69、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罪(第151条第2款)70、走私珍稀植物、珍稀植物制品罪(第151条第3款)71、走私淫秽物品罪(第152条)走私废物罪(第152条第2款)72、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第153条)73、走私固体废物罪(第155条第3项)已取消第三节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74、虚报注册资本罪(第158条)75、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第159条)76、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第160条)77、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第161条)78、妨害清算罪(第162条)隐匿、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罪(第162条之一《修正案》第1条)79、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第163条)80、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第164条)81、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第165条)82、为亲友非法牟利罪(第166条)83、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第167条)84、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失职罪、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滥用职权罪[原徇私舞弊造成破产、亏损罪](第168条《修正案》第2条)(取消徇私舞弊造成破产、亏损罪)85、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第169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增加罪名隐匿、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罪;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失职罪;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滥用职权罪(取消徇私舞弊造成破产、亏损罪罪名)第四节破坏金融管理秩序86、伪造货币罪(第170条)87、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罪(第171条第1款)88、金融工作人员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罪(第171条第2款)89、持有、使用假币罪(第172条)90、变造假币罪(第173条)91、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第174条第1款)92、伪造、变造、转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批准文件罪(第174条第2款《修正案》第3条)(取消伪造、变造、转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罪)93、高利转贷罪(第175条)94、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第176条)95、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第177条)96、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第178条第1款)97、伪造、变造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第178条第2款)98、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第179条)99、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第180条)100、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第181条第1款《修正案》第5条第1款)(取消编造并传播证券交易虚假信息罪)101、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罪(第181条第2款《修正案》第5条第2款)(取消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罪)102、操纵证券、期货交易价格罪(第182条《修正案》第6条)取消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103、违法向关系人发放贷款罪(第186条第1款)104、违法发放贷款罪(第186条第2款)105、用帐外客户资金非法拆借、发放贷款罪(第187条)106、非法出具金融票证罪(第188条)107、对违法票据承兑、付款、保证罪(第189条)108、逃汇罪(第190条)109、洗钱罪(第191条)骗购外汇罪(《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第一条)增加:骗购外汇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第三条变更伪造、变造、转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罪为伪造、变造、转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批准文件罪(第174条第2款《修正案》第3条);第五条变更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罪为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罪第181条第2款(《修正案》第5条第2款);第六条变更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为操纵证券、期货交易价格罪(第182条《修正案》第6条)。
摘要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14条、第115条的兜底条款,其自身具有对实行行为的不确定性描述特性而更为容易被广泛适用。
虽然适用该罪名严密了我国的刑事法网,遏制了新型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的出现,但是,该罪自身的性质特征却造成了在审判实践中被不断过度适用,由此而影响到刑法的基本原则甚至引起了学者对该罪存废的争议。
为实现本罪在司法实践中能够达到有效惩罚犯罪与充分保障人权之间的平衡,亟需进一步明确本罪中的不明朗因素——“危险方法”的内涵与外延。
本文将立足实际,科学、系统地阐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危险方法”的条文及本质涵义,以危害公共安全即对不特定多数人的人身安全及公私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为考量基础,以危害行为是否具有现实紧迫危险性为标准要素,推导出本罪中的“危险方法”必须具有危害公共安全、与放火、决水、爆炸等行为具有危险性相当并达到危害公共安全的高度盖然性等判断标准,并提出对该危险方法进行定罪时应适用特别法优于一般法与想象竞合犯中应从一重罪处罚的原则,再以实证分析的形式对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飙车”、“毒驾”、“高空抛物”、“私自架设电网”、“无人机黑飞”等新型危险行为是否属于本罪进行分析。
以期为司法者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及实证指引,并使本罪名能够在司法审判实践中更科学地发挥其教育功能、惩戒功能以及救济功能等作用,以便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罪刑法定、罪责刑相统一原则,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审判效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公共安全;不特定多数;危险性相当;危险方法AbstractThe crime of endangering public safety as the"criminal law"114th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ovisions and article115th of its own,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behavior uncertainty characterization and is more likely to be widely applicable.Although the charges applicable to China's strict criminal law,to curb the emergence of new acts of endangering public security bu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ime itself has caused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has been excessive application,thus affect the basic principle of criminal law and even caused scholars on the crime of the abolition of the dispute.In order to achieve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effective punishment of crime and the full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in judicial practice, it is urgent to further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of the dangerous method.This paper will be based on the actual,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crime of endangering public safety in the"dangerous method"provisions and essential meaning, endangering public security for the majority of people are not specific to personal safety and property security threat as the priority,the harm behavior is very urgent for danger standard elements,derived from the"dangerous method"must have the harm to public safety,and arson,flooding,explosions and other behavior is very dangerous and to harm the public safety of high probability judgment standard,applicable to the general law and the special law is superior to the imaginative joinder of offenses should be a felony punishment principle should be put for the conviction of dangerous methods,the empirical analysis in the form of in the real life of the various"racing","drug driving","parabolic height",The new dangerous behavior,such as"erecting power grid privately"and"black flying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is an analysis of the crime.In order to provide guidance and support for empirical scientific theory of judiciary,and the charges can play its educational function,discipline function and relief function more scientifically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criminal policy of combining punishment with leniency,legality,criminal responsibility system principle,safeguard judicial justice and improve the trial efficiency,promot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Key word:Public safety;unspecified;equivalent dangerous degree;Dangerous method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一章绪论 (1)第一节研究的目的 (1)第二节文献综述 (2)第三节研究内容与方法 (3)一、研究内容 (3)二、研究方法和思路 (4)第二章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历史沿革 (5)一、1979年《刑法》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的规制 (5)二、1997年《刑法》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罪名 (7)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司法适用现状 (8)第三章“危险方法”的涵义辨析与实质解释 (10)第一节“危险方法”涵义的辨析 (10)一、“危险方法”中的“危险”概念 (10)二、“危险方法”的性质和特征 (11)第二节“危险方法”的实质解释 (12)一、“其他危险方法”的兜底性之解释 (13)二、“其他危险方法”的危险相当性之解释 (14)第三节“危险方法”实质解释的体系性考量 (18)一、本罪中“公共安全”的范围 (18)二、对“不特定”的理解 (19)第四章“危险方法”在司法实践中的判断与适用 (21)第一节“危险方法”的判断标准 (21)一、学术界关于认定“危险方法”的观点 (21)二、对“危险方法”进行判断的问题 (21)第二节“危险方法”的适用问题 (23)一、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23)二、关于想象竞合的问题 (24)第三节几类危险行为能否构成本罪中的“危险方法” (24)一、“飙车”能否构成“危险方法”的问题 (24)二、“毒驾”能否构成“危险方法”的问题 (26)三、“闹市高空抛物”能否构成“危险方法”的问题 (27)四、“无人机黑飞”能否构成“危险方法”的问题 (28)五、“偷盗窨井盖”能否构成“危险方法”的问题 (29)结语 (31)参考文献: (3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4)致谢 (35)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的目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在中国的普及已经达到如家庭电器的程度,而每年汽车产销量达到2千多万辆的数目,而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每年更是可以达到10万。
刑法分则罪名概念汇总第一章、危害国家安全罪:是指故意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
1、背叛国家罪(刑法第102条),是指勾结外国或者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行为。
2、分裂国家罪(刑法第103条第1款),是指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
3、煽动分裂国家罪(刑法第103条第2款),是指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
4、武装叛乱、暴乱罪(刑法第104条),是指组织、策划、实施武装叛乱、武装暴乱或者策动、胁迫、勾引、收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武装部队人员、人民警察、民兵进行武装叛乱、武装暴乱的行为。
5、颠覆国家政权罪(刑法第105条第1款),是指组织、策划、实施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
6、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刑法第105条第2款),是指以造谣、诽谤或者其他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
7、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刑法第107条),是指境内外的机构、组织、个人资助境内外的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背叛国家罪、分裂国家罪、煽动分裂国家罪、武装叛乱、暴乱罪、颠覆国家政权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的行为。
8、投敌叛乱罪(刑法第108条),是指中国公民投靠敌方营垒,进行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或者在被敌人捕获、俘虏后投降敌人,进行危害国家活动的行为。
9、叛逃罪(刑法第109条),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10、间谍罪(刑法第110条),是指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11、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刑法第111条),是指行为人为境外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行为。
12、资敌罪(刑法第112条),是指在战时供给敌人武器装备、军用物资的行为。
第二十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第二节危害公共安全罪分述第一节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一、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二、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特征三、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种类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危害不特定多少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特征⑴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客体是社会的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安全、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受害对象的不特定性,是本罪犯罪客体的突出表现。
所谓“不特定”,是指犯罪行为的危害不限于特定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它的实际危害后果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往往是人们难以预料和控制的。
这是由行为方式和犯罪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
⑵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行为在实践中的表现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害犯,即只有行为人的行为已经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的,才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二是危险犯,即虽未造成严重后果,但是只要行为造成足以发生严重后果的危险状态的,也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既遂,如果造成实际的危害后果,就构成该罪的结果加重犯。
⑶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体,既有一般主体,也有特殊主体。
⑷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观方面可以出院故意,也可以处于过失。
罪过问题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罪过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过失。
具体而言,有些罪只能是由故意构成,有些罪只能由过失构成,而有些犯罪行为既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过失,但值得注意的是故意同过失所构成的罪名不同,如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决水、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交通工具等行为。
客体问题本类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这也是本类罪的核心问题。
所谓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不特定”意指犯罪行为可能侵害的对象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事先无法确定,行为人对此既无法预料,也无法控制。
行为人的具体行为是否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不能以行为人主观上有无确定的侵犯对象或侵犯目标为依据,也不能以行为是否产生实际的严重后果为依据,而是应当以行为是否可能具有产生不特定严重后果的可能性和危险性来认定,即看行为在客观上是否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本质属性来具体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