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的基本特点
- 格式:docx
- 大小:21.03 KB
- 文档页数:7
散文的语言特点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
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
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
部一腔”,功不可没。
汪曾祺于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是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深得沈先生的真传,他的代表作品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文笔,优美富有地方色彩,那方水土那号人,有点像《边城》,但不少地方有所创新。
读汪曾祺的散文,觉得他的语言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作为一个家学渊源的作家,他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有人说他的散文可以称得上真正的文人散文,这我并不完全同意。
我认为只能够说他的散文是继承了我国传统散文的优秀传统,植根于我们民族精神土壤之中。
正如汪曾祺自己说的:“一个当代作家的思想总会跟传
统文化、传统思想有些血缘关系。
但是作家的思想是一个复合体,不会专宗哪一种传统思想。
”所以我认为把汪曾祺的散文称为真正的文人散文是有失偏颇的,因为
他的语言平淡、质朴、简炼,是一种提纯度很高的语言,绝无文人的“掉书袋”之嫌,相反倒是贴近生活的。
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如何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如何汪曾祺是一位跨越现当代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在汪曾祺作品中,民情风俗包含着真实的性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和谐的风俗汪曾祺的小说创作风格鲜明,以独特的文学气质和淳厚的生活底蕴,热衷对故乡、对童年展开温馨的回忆,并擅长作风俗画式的描绘,而被称为“风俗画作家”。
汪曾祺说过:“风俗,不论是自然形成的,还是包含一定的人为成分,都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悦,风俗是民族感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看出在汪曾祺的小说中关于风俗画的描绘是有意为之的。
《受戒》和《大淖纪事》之所以吸引了众多读者,其中重要的因素是它们那种别有风情的风俗描写。
如《受戒》的结尾处:“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
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
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
青浮萍,紫浮萍。
长脚蚊子,水蜘蛛。
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
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其笔下那具有地域风情的描写,表现出一种纯朴、温馨、清雅和谐的美感,犹如一幅美丽的画面久久地定格在读者的视觉之中。
在《大淖记事》里,有随四时自然变化的沙洲美景、高阜上的鸡鸭炕房、负曝闲谈的人家、忙碌的浆房、田畴麦垅、闲置的候船室。
总之,这里的一切和街里不一样,“这里的颜色、声音、气味和街里不一样”!这正是大淖人自然恬静天性的写照。
而小说中十一子和巧云追求爱情的方式同大淖风情和谐,使人很难分出哪些是写人物,哪些是写风俗。
风俗和人物浑然一体、自然天成,交相辉映地体现出民间生活的本真生命形象和人格取向。
优美和谐的风俗不仅表现在人与人、人与群体社会的融洽关系中,还表现在人与物之间的亲近上。
《受戒》中的小和尚海明和小姑娘英子爱听青蛙打鼓、寒蛇唱歌,看荧火虫飞动。
《天鹅之死》中的白蕤对美丽的天鹅情有独钟。
《昙花?鹤和鬼火》中的李小龙爱那雪白的昙花、美丽的野鹤和绿色的鬼火。
汪曾祺的散文特点 汪曾祺 ,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 家、 戏剧家、 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的散文特点, 一起来看一下吧。
内容摘要: 汪曾祺的散文似道实儒, 他对文气的推崇, 从理论到实践对中国传统散文和 现代散文的沟通,都可作为他的贡献。
他在第一本散文集《蒲桥集》的封面上自 述: “此集诸篇, 记人事、 写风景、 谈文化、述掌故、 兼及草木虫鱼、 瓜果食物, 皆有情致。
间作小考证, 亦可喜。
娓娓而谈, 态度亲切, 不矜持作态。
文求雅洁, 少雕饰,如行云流水。
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这段自评从他散文的 题材和行文特点两方面作了印象式的评价, 有益于我们对他的散文的欣赏。
本文 针对其散文特点谈谈看法。
关键词: 汪曾祺 自我 幽默 语言 汪曾祺(1920 年 3 月 5 日—1997 年 5 月 16 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 散文家、戏剧家。
早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
1943 年开始在昆明、上 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
1950 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 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
1962 年调入北京 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
著有小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 文学评论集 《晚翠文谈》 以及 《汪曾祺自选集》 等。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对于性灵散文在 90 年代的繁盛,汪曾祺的功劳是首当其冲,如孙郁所对他 的评价:“他的杰出性在于,回复了传统的艺术品格,将非我的艺术,还原到真 我的性灵世界。
当代文学的这种精神上的调整,可以说是从他开始的。
”他的散 文似道实儒, 他对文气的推崇, 他从理论到实践对中国传统散文和现代散文的沟 通,都可作为他的贡献。
他在第一本散文集《蒲桥集》的封面上自述:“此集诸 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
汪曾祺散文的独特韵味作者:王莹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0期摘要:汪曾祺的散文多取材于生活琐事,文字浅显易懂,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画面感与色彩感相呼应;文字通俗易懂又清新脱俗,质朴的风格中有一种平淡冲和之美,文字的语言空白处意蕴无穷,令人回味。
关键词:汪曾祺;散文;平和冲淡;清新脱俗;独特韵味汪曾祺的作品“所关注的往往是小事,生活的一角落,一片段。
”[1]在《蒲桥集》中主要题材类别涉及:探访游历古迹(《国子监》、《杨慎在保山》等)、缅怀旧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金岳霖先生》等)、追忆旧事(《桥边散文》、《跑警报》等)、赏鉴自然景观(《翠湖心影》、《昆明的雨》等)、品味生活(《故乡的食物》、《泡茶馆》等)。
[2]这些题材在其他散文中也寻常可见,这说明汪曾祺的散文风格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传统散文的影响,而他散文中的独特之处则体现了其人生观和价值追求。
在散文集中主要描写对象有饮食、民俗、自然风物、历史古迹等。
文章通俗却不庸俗,反而透出一股清新脱俗的味道,文人雅士的士大夫之气荡漾在作品中,这正是汪曾祺散文的独特魅力。
能够敏锐的捕捉到生活中的诗意和美感,抓住一瞬间的灵感用文字记录下来,这也许就是作家与常人最大的不同之处。
文章《昆明的雨》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三卷。
题目虽然是昆明的雨,文中却并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而是从一幅画写起,将记忆之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娓娓道来。
肥硕的仙人掌,种类繁多的菌子,黑红黑红的“火炭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与友人的雨中小酌都是记忆中的一部分。
文章信笔拈来,无拘无束,看似有些“散”,但其中贯穿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怀念。
作者如此细致的记忆,若没有一份浓情蕴含其中又如何会回忆的如此清晰,分毫不差?虽然感情浓烈张扬,但文字中却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情味。
文中第一句提到“宁坤要我给他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
”[3]熟悉汪曾祺作品的读者不难发现,宁坤是作者在西南联大时的同学。
汪曾祺散文的基本特点汪曾祺散文的基本特点汪曾祺是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汪曾祺散文的基本特点,欢迎大家的阅读。
散文的基本特点一、流转生动的语言美一切情感和思想的表达都离不开语言。
语言是读者和作者心灵沟通的桥梁,没有它一切情感和思想的表达都无从谈起,汪曾祺尤其重视语言美,他对语言的见解也很精到,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要求语言要气韵生动。
他说:“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汁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
语言像水,不能切割的。
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这里,他认为语言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的;同时他也强调文章语言中流动的韵味,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
”他的散文语言都有这样的韵味,在平和简约的语言里,或透出一种柔情,或低吟一分悲悯,或活泼着几许幽默机智,细细咀嚼,犹如“春初新韭”。
如在回忆金岳霖先生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文字:……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了去。
他讲的题目是《小说和哲学》。
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
有人问:那么《红楼梦》呢?金先生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
”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
”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
这段文字不长,却行云流水般,气韵流转,寥寥数笔,一个“怪”教授,跃然纸上。
在这里,作者写出了金教授那“治学精深”的品质,同时也不无幽默地道出了金教授憨厚、朴实和有趣的性格,他是一个可敬又可爱的学者!湖南的评论家凌宇曾说过:“汪曾祺的语言很奇怪,拆开来看,都很平常,放在一起,就有一种韵味”这应该是对汪曾祺散文气韵生动的如水语言美的肯定。
另外,这里的“平常”,讲的是汪曾祺散文语言的平民化特征。
这种特征在汪曾祺谈吃食,谈花草虫鱼的文章中表现尤为突出。
汪曾祺是位活在人间烟火中的平凡享受者,他爱美食,爱忆旧,喜游历,所到之处,必开怀享受。
他吃遍大江南北,如他谈在内蒙古吃羊贝子:……羊贝子真是够嫩的,一刀切下去,会有血水滋出来.同去的编剧、导演,有的望而生畏,有的浅尝则止,鄙人则吃了个不亦乐乎。
汪曾祺散文阅读理解摘要:一、汪曾祺散文的特点概述二、汪曾祺散文的阅读技巧三、推荐阅读的汪曾祺散文作品及原因四、如何提高阅读汪曾祺散文的能力五、总结正文:一、汪曾祺散文的特点概述汪曾祺(1910-1997),原名汪曾琪,字子奇,江苏高邮人。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在文坛独树一帜。
他的散文作品内容丰富,风格独特,语言幽默,充满着生活气息,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二、汪曾祺散文的阅读技巧1.把握作品的主题:汪曾祺的散文主题多样,既有回忆性的叙事,也有描绘风土人情的篇章。
阅读时,要理解作品的主题,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欣赏语言风格:汪曾祺的散文语言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
阅读时要细心品味,体会其语言的艺术魅力。
3.关注细节描绘:汪曾祺散文中的细节描绘丰富多彩,生动形象。
通过细节,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4.理解寓意:汪曾祺的散文往往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阅读时要善于发现作品中的寓意,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三、推荐阅读的汪曾祺散文作品及原因1.《胡同文化》:这篇文章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回忆了作者童年时期的端午节,充满童真和乡愁。
3.《故乡的食物》:这篇文章描绘了作者故乡的特色食物,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四、如何提高阅读汪曾祺散文的能力1.多读:阅读量的积累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
多读汪曾祺的散文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和特点。
2.对比阅读:将汪曾祺的散文与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有助于加深对汪曾祺散文的理解。
3.学习评论:阅读有关汪曾祺散文的评论文章,了解评论家对汪曾祺散文的评价和解读,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4.勤于思考:阅读汪曾祺的散文时要善于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悟,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
五、总结汪曾祺的散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成为了中国现代散文的瑰宝。
通过把握作品的主题、欣赏语言风格、关注细节描绘、理解寓意等阅读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汪曾祺的散文,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汪曾祺小说的审美特征1.浓郁的抒情色彩2.原生状态下的民俗风情画卷3.工笔画般的表达方式。
4.清水出芙蓉的语言。
一、汪曾祺的文化小说汪曾祺的文化小说,往往在浓郁的乡土风俗画的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
他笔下的人物总是暗合传统的真善美,并在与假恶丑的对立中获得美的升华。
同时,老庄的那种超凡脱俗、回归自然的哲学意念又成为他笔下人物无力反抗黑暗现实,在痛苦中寻求精神解脱的思想手段。
这成为汪曾祺文化小说创作的基本审美态度和道德尺度。
作者既重视小说创作的潜移默化的认识作用,同时又欣赏和玩昧顺乎自然、超脱功利的人生境界。
这种"入世"和"出世"的相反相成的审美态度,使他的小说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雾霭,释放出一种多义的主题内涵。
这其中分明浸润着作家对人生和社会的更深刻的认识。
《受戒》和《大淖纪事》等作品看似有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实则正是作者对于健康人性的呼唤与追求,是合乎人们传统美德的理想规范的。
二、汪曾祺的小说的特色汪曾祺的小说之所以吸引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读者长期在一种传统单调的情节性的小说模式中进行惯性的阅读,而乍的将这种淡化情节的小说展现在人们面前,铺开一幅幅清新淡泊、意蕴高远、韵味无穷的水乡泽国风俗画,况且是运用平和恬静的散文、随笔的笔调,向读者娓娓地叙说着一个个优美动人的小故事,汪曾祺的小说同时兼具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小说中的语言和氛围都充满着富有画意的描绘,都造成了一种诗的韵味。
它们与人物的诗意相契合,为形成整个小说的总体诗境作了恰到好处的渲染和铺陈。
从总体风格的角度考察,汪曾祺的小说强烈地传达出了一种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风俗画效果。
汪曾祺的小说语言亦是别具一格的,简洁明快,纡徐平淡,流畅自然,生动传神,是一种"诗化的小说语言"。
作者善用口语叙述.但连续起来阅读却韵味十足。
他擅长于用短句,往往两三字一句,既简洁又生动。
其人物对话的描写也往往采用短句,极富有诗的含蕴。
《汪曾祺散文》摘抄(实用版)目录1.汪曾祺散文的特点2.汪曾祺对食物的描述3.汪曾祺的文学成就4.汪曾祺的人生态度正文汪曾祺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汪曾祺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食物的赞美,以及对文学的执着追求。
汪曾祺散文的特点是质朴、真实,富有生活气息。
他的散文中没有华丽的修辞,没有夸张的表达,而是用平实的语言描绘真实的生活。
例如,在《汪曾祺散文摘抄》中,他描述了高邮咸蛋的特点,用质细、油多、蛋白柔嫩等词语,生动地展现了高邮咸蛋的美味。
这种平实的语言风格,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食物的尊重。
汪曾祺对食物的描述是他散文中的一大亮点。
他以真实的感受,描绘了食物的美味,让读者仿佛能品尝到那些美食。
例如,他在《汪曾祺散文集摘抄》中写道:“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这一细致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展现了食物的美味,让人垂涎欲滴。
汪曾祺的文学成就卓越,他的散文作品被誉为中国散文的典范。
他的散文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有现代文学的精神。
他以独特的文学风格,描绘了真实的生活,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例如,在《汪曾祺的散文摘抄》中,他写道:“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他们很多很多日子了。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
汪曾祺的人生态度积极乐观,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尽管他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
他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困难,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
例如,在《汪曾祺散文集摘抄》中,他写道:“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他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困难,坚持追求真实的人生。
]汪曾祺的散文集《蒲桥集》的风格是清新、
自然、灵动。
汪曾祺是中国著名作家之一,他的散文集《蒲桥集》选录了他多
年来的散文作品。
这本书的风格清新、自然、灵动,让读者流连忘返。
《蒲桥集》的散文中充满了汪曾祺富有诗意的语言和细腻的感受,读起来让人感觉如同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心旷神怡。
他的散文大多关
注生活的点滴,写实而又不失艺术性,描绘了人们平凡而又真实的生活。
他既能写山水田园,也能写城市的喧嚣和压力,文字流畅有力,
打动人心。
汪曾祺的散文充满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
他通过描写自然和人生,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让人们重
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他的作品不仅美丽,而且富有哲理,一篇
篇文章都值得深入品味。
总之,《蒲桥集》是一本兼具文艺性和思想性的散文集,汪曾祺
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语言风格,呈现出一个美好而充满生命力的世界。
无论是喜欢文学的人,还是只是想放松心情的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
找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