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鉴赏应注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中西文化鉴赏——中西方神话故事差异
西方创世神话最明显的特点是创世神有很强的系统性,各神在主神宙斯的领导下各司其政,形成了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分工各异的创世神体系。
中国的创世神是零落分散、不成体系的,不但几十个民族的创世神构不成系统,而且从单个民族的创世神也难以寻出个完整系统来。
古希腊神话在流传过程中,一般都有一个比较完整、有起有落的故事框架。
这种故事结构与神话完整的神系相适应,显示了古希腊神话鲜明的审美特征。
相比之下,中国神话的审美内涵远远不如古希腊神话那样充分。
中国神话尽管神多,却缺少像古希腊神话那样完整的神系和完美的故事。
在古希腊神话中诸神除了少数几个之外大多数更具人性,他们虽然超越凡人,权力大于人类,但却有着人的形体,像人一样有喜怒哀乐,甚至相互族妒,在血缘、思想、行为等方面与人没有太大区别。
而中国的神往往庄严、伟大、完美,充满创造力而又至高无上。
在中国的很多经史典籍中,上古的主要大神们,诸如伏羲、女娲等,都是崇高和圣洁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和古希腊神话因都产生于人类的初始时代,都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而又因为中西方的地域、自然条件、历史发展等方面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差异,形成了中西方神话的不同特色。
在当今世界文化大汇集,大综合的时代,我们不仅需要挖掘研究我们自己的文化,而且要把眼光延及全世界,不仅学习借鉴世界文化的发展现状和最先进的文化知识,而且要挖根朔源,全面了解每一种文化的产生、发展、走向,进而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The Aesthetic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Art)中西方艺术分别代表了东方与西方文化的独特风貌,由于历史、宗教、哲学、社会制度的不同,造就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审美观。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探讨中西方艺术的审美特点和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根本差异在于审美观念的不同。
西方审美注重形式美和规则美,讲究对画面、音符、文字的构图、色彩、比例的精准处理,追求对观念的准确表达和情感的真挚体现。
而东方审美则更加注重意境美和内涵美,倡导以意境和情感去感染观者,陶冶心性,反对单一的形式与约束。
因此导致了在艺术创作和鉴赏上的不同取向。
首先从绘画艺术的角度来谈谈中西方的审美差异。
在西方绘画中,画家们追求精准的透视和光影,力求真实地再现客观世界。
这一追求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巅峰,代表人物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作品都是精确细致的写实画。
而在东方绘画中,中国的山水画和中国画艺术更强调意境和情感的表达,画家们通过笔墨和构图来表现物我之间的融合,尽情展现内心情感和趣味。
尤其是中国的山水画是在细腻的笔墨中表现出天地山水的壮阔和内在精神的哲理。
音乐艺术也是中西方审美差异的体现之一。
西方音乐取向于和声和旋律的华丽、富有节奏变化、重视和声结构和层次感,如巴赫的管风琴曲、莫扎特的交响乐都是西方音乐的代表作。
而东方音乐则更注重情感内涵和意境的营造,如中国的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和印度的坦普拉、斑塔姆等民族乐器,它们都以婉转悠扬、情绪绵延、抒发情感为主要特征。
诗歌艺术也是中西方审美观念的体现之一。
西方诗歌通常重视格律、节奏、押韵等形式要素,追求用简练的语言传达思想和情感。
例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拜伦的英雄史诗等都是西方诗歌的代表。
而东方的诗歌则更加注重意境、情感的营造,喜欢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内心情感来表现意境的深远,例如中国古代的诗人李白、杜甫的诗作就是中国诗歌的杰作。
中西方文化视角下的艺术品鉴赏第一章中西方文化视角下的艺术品鉴赏的概念艺术品鉴赏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一种旨在理解和欣赏艺术品的过程。
在中西方文化中,艺术品鉴赏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和思想基础,其视角也有所区别。
中西方文化视角下的艺术品鉴赏需要综合中国和西方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理论来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二章中西方文化视角下的艺术品鉴赏的影响因素中西方文化视角对艺术品鉴赏的影响因素包括观念、文化背景、艺术表现方式和艺术理论等方面。
中西方文化不同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给艺术品鉴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艺术品鉴赏通常强调的是“境界”,遵循“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强调的是形式与审美感受。
第三章中西方文化视角下的传统艺术品的鉴赏在传统艺术品的鉴赏方面,中西方文化视角的影响也很明显。
在中国文化中,传统艺术品的鉴赏注重对流派和风格的了解与传承,强调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而西方文化中,传统艺术品的鉴赏更加强调的是艺术表现的形式和技法,并且在艺术理论上更加强调的是创新和前卫。
第四章中西方文化视角下的现代艺术的鉴赏在现代艺术的鉴赏方面,中西方文化视角的差异也很明显。
中国艺术从根本上来说更加注重的是价值观和社会观念,而西方艺术则更加关注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和审美感受的变化。
在中国艺术中,现代艺术的鉴赏需要关注作品所承载的文化和社会意义,而在西方艺术中,现代艺术的鉴赏需要关注作品的创新性和风格上的新颖与独特。
第五章中西方文化视角下的艺术品鉴赏的未来展望中西方文化视角下的艺术品鉴赏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不断得到深化和拓展。
未来,艺术品鉴赏需要更加注重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强调文化差异的尊重和包容,从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艺术发展与沟通。
同时,也需要对现代艺术的鉴赏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研究,推动艺术创新、艺术理论的进步和艺术品鉴赏的提升。
结语中西方文化视角下的艺术品鉴赏对于艺术的传承、发展和理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视角和文化背景为艺术品鉴赏带来了丰富的内涵和多样性,对于艺术品的评价和理解提供了不同的依据和思考方式。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在阅读中的应用
: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不仅有差异,而且有大量共性,它们构成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文化差异及其在阅读中的应用可以成为一项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一方面,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在思维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别。
西方文化更加偏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人通过努力实现自我价值,重视个体力量。
而中国文化则更加强调社会关系网络,重视群体关系和责任,强调平衡和统一的社会价值观。
另一方面,阅读中的文化差异也可以为读者带来更全面的了解和阅读体验,尤其当读者读到两种文化差异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其根源。
比如,在看到一本关于家庭聚会的书时,中国人看到的可能是一种热闹欢乐的场景,而西方人看到的可能是家庭间的负担和紧张的关系。
同样的,针对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中国人可能会关注的更多的是社会背景及其延续的影响,而西方人可能更侧重追求个人主义的实践,甚至是要求的价值观。
通过了解这些文化差异,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更为深刻的思想。
总之,文化差异及其在阅读中的应用是一个充满价值的研究课题,它能帮助读者以更全面、更深刻的视角看待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可以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文化见解,拓宽其视野,掌握更多的思维方法。
中西方文化鉴赏
中西方文化鉴赏是一种学习和理解不同文化的方法。
它涉及对中西方文化特点、价值观、传统习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观察。
中西方文化虽然有很多差异,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中西方文化鉴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语言。
中西方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法结构、词汇和语音特点。
中文以汉字为基础,表达方式注重含蓄和象征性;而西方语言则以拉丁字母为主,注重直接表达和逻辑性。
语言的差异反映了中西方人们思维方式的不同。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宗教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道教和佛教对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是主流宗教,对个人道德和社会规范起着重要作用。
宗教信仰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也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饮食习俗是中西方文化鉴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人注重饮食的味道和色彩,讲究食物的营养和平衡。
西方文化中,餐桌礼仪更加正式,强调用刀叉等工具进食。
此外,中西方还有不同的传统节日和庆典,这些活动既体现了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也反映了文化的多样性。
中西方文化鉴赏有助于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通过学习和体验中西方文化,人们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流和应对能力。
在21世纪的全球化时代,中西方文化鉴赏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和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西方阅读理解能力差异探究近年来,中西方社会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们也越来越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互动。
阅读理解能力作为一个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方面,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从中西方阅读理解能力差异入手,探究其中的文化因素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中西方阅读理解能力的差异1.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差异很大,这也影响了其人民的思想和认知方式。
中华文化注重“义理”,即强调情感和人际关系,而西方文化强调“形式”,即逻辑和实证证据。
这导致两个文化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也有了很大的不同。
例如,在文章或对话中,中文更注重情感色彩和概括性的描述,而英语更注重细节和客观描述。
2.语言地位及使用习惯的影响英语作为一种全球通用语言,被广泛使用和传播。
而中文只在少数亚洲国家和地区使用,其使用范围有限。
这也导致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更加普遍,而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则比较少见。
此外,英语的语法和拼写规则较为简单,使得非母语使用者更容易掌握。
反之,中文的笔画繁复,使用起来更具挑战性。
3.教育系统及文化传统的影响中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和文化传统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西方国家,学校更注重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现有知识。
而在中国,学校更注重学生的记忆和重现能力,鼓励学生死记硬背和按部就班。
这导致中西方国家的学生对阅读的目的和要求也不同。
西方学生更注重理解和建立自己的思维框架,而中国学生更注重掌握和重现书本上的内容。
二、中西方阅读理解能力差异的影响1.教育和就业境况的差异阅读理解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教育和就业中,阅读能力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中西方的阅读理解能力差异,个体在教育和就业方面也会受到影响。
在中国,学生在应对中考、高考等考试中需要死记硬背大量的知识点,而西方国家的学生在高考或SAT等考试中需要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这导致中国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缺乏切实可行的思路,而西方学生在学校学习之外的领域更加活跃和敢于创新。
中西方文化差异语言和文字都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
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
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
“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
“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
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
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因此,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但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东西方文学对比鉴赏
东西方文学对比鉴赏是一种比较研究方法,旨在探讨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之间的共同之处和差异之处,并深入理解两种文学传统的独特魅力。
以下是对东西方文学对比鉴赏的详细阐述:
历史和背景差异: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的发展历史和社会背景存在差异。
东方文学常常受到宗教、哲学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内在的思想和感情表达,而西方文学更加注重个体的人性和现实主义描写。
文学风格和结构:东西方文学在风格和结构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东方文学常常采用象征主义、意境和抒情的手法,注重情绪的表达和意蕴的深远,而西方文学较为注重故事情节和角色发展,倾向于通过冲突、对话和对人性的探索来推动故事。
人物形象和价值观:东西方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和所传达的价值观也有区别。
东方文学中的人物往往被赋予神秘、超凡或象征性的特质,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而西方文学中的人物更注重个体的情感和内心矛盾,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冲突。
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东西方文学在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上有所不同。
东方文学常常运用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的意象,借助对自然、动物、植物等事物的描写来传达深刻的哲理和智慧,而西方文学则更倾向于运用具体的历史、宗教或社会事件来体现象征意义和寓意。
通过东西方文学对比鉴赏,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不同文学传统的美学观点、思想观念和创作方式。
这种对比有助于丰富我们的文学视野,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同时,东西方文学对比鉴赏也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理解,
增进人类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中外名著的比较与鉴赏名著是指具有文化价值并且广为流传的优秀文学作品。
中外名著在不同的背景和文化环境下诞生,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学传统和艺术风格。
比较中外名著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从而拓宽我们的文化视野和审美知识。
本文将对中外名著进行比较和鉴赏。
一、中外名著的历史背景中外名著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社会背景下产生。
中国的名著可以追溯到古代,例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这些作品描绘了封建社会中的人物和事件,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
而西方的名著则更多地关注个体的心理和社会议题,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狄更斯的小说等,这些作品反映了欧洲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二、中外名著的题材和风格中外名著的题材和风格也有明显的区别。
中国的名著通常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题材,如《水浒传》、《封神演义》等,这些作品强调英雄主义和忠诚精神。
与之相比,西方的名著更注重个人情感和人性的探索,如《傲慢与偏见》、《麦田里的守望者》等,这些作品更加关注人物的内在感受和心理变化。
三、中外名著的文化背景中外名著的文化背景也是我们进行比较和鉴赏的重要方面。
中国的名著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如《红楼梦》中的婚姻观念和道德观念,《西游记》中的佛教文化和民间信仰等。
而西方的名著则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精髓,如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超越人类的哲学思考等。
四、中外名著的影响和评价中外名著在各自的文化圈内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国的名著被视为经典之作,广为流传并为后人所传颂,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西方的名著也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和推崇,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广泛传播。
这些名著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突出的地位,也对后世的文化发展和思想启迪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五、中外名著的价值与意义中外名著之间的比较和鉴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通之处。
通过研读中外名著,我们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升审美水平。
中西方艺术文化意象的异同对比艺术文化是人类普世的精神财富,是一种文化形态和表现方式。
中西方艺术文化意象的异同,不仅是各自文化背景和历史传承的影响,更因文化交流和融合而呈现多样化。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中西方艺术文化意象的异同对比。
一、意象背景与文化内涵在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不同地域和历史时期的艺术表达,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不一样。
东方文化历史文化悠久,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和人文精神,倡导中庸之道。
在艺术表现上,中华艺术一般追求山水田园的自然之美,以及碧水、胡枝子、葫芦等意象化万物为生动形象。
在日本,禅宗文化的影响深远,非常注重“无”和“空”的表现,注重捕捉事物的瞬间,比如日式画之“写意花鸟”,注重“一笔一画,一气呵成”却又不落俗套,且有其浓郁的文化内涵。
而印度艺术则主要表现宗教和哲学思想,比如“吠陀文艺术”注重艺术与宗教的统一,感人肺腑的表达,会让人感受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力量。
西方文化注重理性、创造性、自由、开放,也焕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古希腊文化中,蕴含的是勇气、理性、和谐、自由等意象。
在艺术表现中,希腊的雕塑艺术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自由女神像”,她手捧长剑,脚踩船桨,栩栩如生地表现了自由、和平的精神内涵,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艺术史上的黄金时期之一,为西方艺术史的发展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思想成为一种精神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文明史上一段光辉的历史。
二、意象表现与风格特点中西方的艺术表现方式与风格特点有很大的差异,这点在艺术品的形态和造型、色彩表现等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1.绘画艺术的比较中国画是东方艺术的代表之一,传统的中国画以笔墨为主,尤以水墨为精,讲究线条的变化,借助"笔意"或"墨韵"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与主题。
在艺术表现中,中国画大量利用了山水、花鸟等自然元素,字意与画心相通,富有诗意,常常表现出文人气质和清新的自然美。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阅读中的应用论文中西方文化差异在阅读中的应用论文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宗教信仰等许多方面。
由点及面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英语文章。
1。
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西方人讲究“个体的”“独立的”,西方的孩子往往从小就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思想上也较为特立独行,力求与众不同,拥有自己的风格。
因此他们也更注重个人隐私,要求个人空间。
中国孩子对家庭的依赖性很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中国人遵循古人留下来的传统美德,在孝道上的体现尤为明显,因此有鲜明的长幼秩序。
而西方尊重每个独立的人,子女甚至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也可以像和朋友一样谈论各种话题,这一点在中国是很难做到的。
2。
行为习惯的差异由于社会制度和经济模式的不同,以及地域性的差异,中西方的行为习惯在很多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中西方对于闲余时间的分配这一点就尤为明显。
例如:西方将健身和举办聚会视为必不可少的娱乐休闲活动。
在中国,我们的闲余时间更多用来探访亲友,与家人在一起享受休闲美好的时光。
如果约定好拜访时间,中方习惯于提前到,认为这是一种守时和尊重的表现;西方认为提前到达会让受访者不能很好地准备,所以一般会比约定时间晚到几分钟。
又如:同样是面对别人的称赞,西方人会大方地接受并表示感谢,中国人则会谦虚地进行礼貌性的回答“过奖了”。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在阅读中的应用1。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英语文章中的体现考试中英语文章的特点是思路清晰,文章层次结构分明。
西方文化多倾向于独立意识,文章体现了作者的独到见解,因此英语文章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作者主观意识强烈,文章的内容大多代表着作者的主观意识。
所以在理解和阅读英语文章时,跟着作者的感觉走就好。
2。
通过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阅读效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大多英语阅读效率低,付出大量的时间,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阅读英语文章过程中,因为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对英语文章理解不到位或是误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之事时有发生。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
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
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一、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一般来说,人际交往,本质上就是文化。
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这是民族社会在长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各种地理气候、政治生态、经济等因素的无形凝聚,已成传统,相对坚固。
它是一种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在与作为异己文化的载体—-外国人的交往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价值取向上的比较、碰撞或融合。
价值观念体系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处于无形,但是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对文化群体具有规定性和指导性的作用,是这个文化群体无意识的民族性格的基础。
每一种传统礼仪原则都反映了他所代表的文化,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可以说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差异是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1。
“天人合一”和“天人两分”思想体系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它提倡“以类和之,天人和一”(董仲舒)的思想。
中国人传统上把“天”看作自然,主张“天人合一”,亦即主张人应顺从自然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哲学一直把“天人合一”视做一切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
人们认为自然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主宰整个宇宙万物,人们不思征服自然,而是努力顺其自然,通过改变自身去适应自然,顺从自然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由于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迷信、惧怕和崇拜,使人们不得不力求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2。
群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
中西方高校阅读文化的差异及其成因研究中西方高校的阅读文化既有相通之处,又在阅读范围、阅读方法、阅读目的、阅读理念、阅读传统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这种差异源于中西高校历史文化差异和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状况、人文思想背景等诸多因素。
标签:中西;阅读文化;差异;成因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2-0129-01 与教育传统和文化传统相关,中西方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了独特的阅读文化,而作为阅读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承者,高校的阅读文化集中体现了中西方阅读文化的诸多差异。
中西方高校在阅读文化上既有相通之处,又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这主要是源于中西方历史文化的差异和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状况、人文思想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以下试从阅读范围、阅读方法、阅读目的、阅读理念、阅读传统等方面对中西高校阅读文化具体加以比较。
1 中西高校阅读文化的阅读范围存在差异在阅读范围上,中国古代社会数千年间仅仅将《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作为古代高校主要阅读范围,并形成了所谓“四书五经”、“十三经”等经典文本,将古代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阅读范围局限于这些有限的儒家经典,而对其他自然科学和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则视为“雕虫小技”和“稗官野史”加以否定,甚至通过禁书、毁书等专制手段来限定阅读的范围,使中国古代高校阅读文化长期局限于儒家文化视野范围之内,直到近代才开始接触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书籍,睁开眼睛看世界,“师夷长技以自强”。
而西方高校在阅读范围上更加开放多元,善于吸收其他文明的先进文化,近代以来则在高校提倡以人文经典阅读为基础的“通识教育”,阅读范围非常广泛而较少受到限制。
2 中西高校阅读文化的阅读方法存在差异在阅读方法上,中国高校阅读文化自古以来就强调以勤奋为核心,如“韦编三绝”、“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等著名成语典故都是鼓励勤奋读书,以勤奋的自学钻研和重复式的背诵、阅读作为最主要的阅读方法,主要是为了强化对知识的记忆。
中外阅读书单的差异
中外阅读书单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以下是一些可能存在的差异:
1. 主题和内容差异:由于中外文化背景和知识体系的不同,阅读书单的主题和内容也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中国书单可能更侧重于传统文化和历史,而外国书单可能更侧重于现代文学和科幻作品。
2. 语言和翻译差异:中外阅读的书籍语言不同,翻译的质量也会影响对原著的理解。
有时候,中文版的书籍可能无法完全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导致理解上的差异。
3. 教育理念差异:中外教育理念的差异也会反映在阅读书单上。
例如,中国教育可能更注重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外国教育可能更注重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育理念的差异也会影响阅读书单的选择和解读。
4. 推荐机制差异:中外推荐书籍的机制也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中国可能更倾向于根据考试要求或者教材推荐阅读书单,而外国可能更注重读者的兴趣和个性化需求。
5. 文化价值观差异:中外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也会影响阅读书单的选择。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孝道、忠诚、礼仪等美德,而西方文化可能更注重自由、民主、平等。
这些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会影响对书籍的理解和评价。
总之,中外阅读书单的差异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文化、教育、语言等多个方面。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外文化背景和知识体系,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沟通。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摘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关键词:文化;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差异The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Western CultureFENG Jian-min XU Li-hongDepartment of Foundational Education, Yantai Nanshan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5713Abstract: Culture is a social phenomenon, is a product which people have been creating for a long time. And it is a historical phenomenon, social and historical sediment. Accurately speaking, culture is history, geography, traditional customs, life style, literature and art, criterion of conduct, mode of thinking, value concept of a country or a nation.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uch as differences in integrity and individuality;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onversation; differences in value concept and moral criteria; differences in social relation; differences in social ceremony; differences in social customs and so on.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Key words: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western culture; difference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
中西方文化鉴赏
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以下是对中西方文化的一些简要鉴赏: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文化之一,它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哲学思想。
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力,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西方文化则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历史时期的发展,形成了现代西方文化的基础。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自由、民主和平等的价值观,注重科学、技术和创新的发展。
西方的艺术、文学、哲学等领域也有着丰富的成果,如莎士比亚的戏剧、贝多芬的音乐、柏拉图的哲学等。
中西方文化虽然存在差异,但也有很多共同点。
例如,中西方文化都注重教育、尊重知识和人才,都强调家庭的重要性等。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越来越频繁,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文化体验。
总的来说,中西方文化各具特色,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增进相互之间的尊重和理解,促进全球文化的多元发展。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学生阅读理解的影响【摘要】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是很巨大的,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研究有助于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避免大学生在阅读时产生误解,从而使学生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本文从词汇、表达方式和背景知识三方面来分析文化差异对阅读造成的影响,以期帮助大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加深对其相关语言现象的理解和领悟,提高大学生对英语阅读的理解能力。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阅读理解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英语成为了世界官方语言,大部分国家都要求学习英语,而阅读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重要途径。
中西方国家由于所处自然条件、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的不同,经长时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生活特点和风俗习惯,反映在文化理解上,则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是很巨大的,尤其反映在背景知识上。
另外,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习者能够正确运用目的语进行交流,这不仅是语言、语法、词汇的交流,而且还包含着目的语的文化交流,也就是跨文化交际。
背景语言的理解就必须了解其文化,因为学生对作者意图理解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取决于学生语言水平的高低,还取决于学生对文章所涉及的社会文化知识掌握的多少,只有当学生将自己的背景知识与语篇负载的语言文字联系起来以后,意义才产生,理解才实现,阅读的交际功能才得以完成。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把语言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多了解一些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是非常必要的。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大致有三个方面:词汇、表达方式和背景知识,具体分析如下:1词汇方面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
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其概念意义、内涵意义和搭配意义上。
1.1概念意义概念意义是指一个词的基本意义,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的关系。
阅读鉴赏应注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2011年我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题中,在阅读与鉴赏部分,继2010年考查了刘心武的小说《偷父》之后又考到了小说《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不同的是这是一篇外国小说。
小说主要围绕中考考纲规定的知识点命题,考查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及对情节的把握。
两年的考题共性是都考到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011年的小说及考题如下:
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
[美]凯瑟琳·比恩洪帆译
一天下午,我正在厨房做饭,16岁的儿子安东尼以最快的速度冲了进来,我警惕地抬起头。
安东尼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最近我们每次见面气氛都很紧张,争吵随时一触即发。
这次他又会有什么问题?音乐?朋友?我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妈妈,比利·寇根有一条银色的裤子,我也要一条。
”
“为什么?”我搞不懂他的这种追星行为。
“妈妈,比利·寇根是‘碎南瓜’乐队的主唱。
‘碎南瓜’是我最喜欢的乐队。
”他瞪大眼睛看着我,似乎在跟一个外星人讲话。
这些天来,我俩正为了这个“碎南瓜”乐队闹得不开心。
安东尼跟我说好话,央求我,我全都置若罔闻。
看到我不为所动,他一屁股坐下来,把脸扭到了一边。
“你到哪儿去买?”我没好气地说,“可能全城都没有卖的。
”
“那我就自己做,但你要借钱给我。
”
“忘了它吧,儿子。
这辈子你大概就只穿一次。
”我断然拒绝。
但是,我心底有一个声音在说:“这有什么,凯瑟琳?就一条裤子嘛。
”然而,我最终还是近乎顽固地拒绝了。
令我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下午安东尼提着一个白色的大包走进家门,看着他把那个大包扔到桌子上,我知道我将要输掉这场战争了。
“一米布6美元98美分,”他嘻嘻笑着说,“我向朋友借的钱。
”原来,安东尼不但买了布料,连做衣服所需要的别针、纸样、衬布、拉链等也全都买齐了。
“妈妈,现在,我该怎么做呢?”他迫不及待地问。
安东尼13岁时,在他的强烈要求下,我教过他缝纫,那时,我还是他心中的偶像。
学会缝纫后,他自己亲手缝制过一条当时流行的裤子。
“你只需要告诉我怎样开始就行了,妈妈。
”他的眼睛盯着我。
我暗暗叹了一口气,不情愿地在旧餐桌上铺开了那块闪闪发亮的银色布料,然后,我们一起摊开那几张纸样。
“我想把拉链露在外面,不要盖边。
”他说。
“这个我可不会做。
你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
安东尼耸耸肩,自己就做起来了,而且速度还不慢。
第二天中午,他就开始缝裤兜了。
看着他低头忙碌的样子,一丝温柔悄悄地潜入我那赌气的心。
我不由自主地给他指导,
参与缝制。
安东尼抬起头,我们相视一笑。
我讲起一些往事:有一天你玩得太累了,在饭桌上睡着了,一头把脸扎进了意大利面条里;3岁时,你卖了收集来的木瓦片赚了你的第一个一美元……安东尼听了大笑起来。
一针一线,把布料缝成了裤子,也把“碎南瓜”乐队的崇拜者和他爱管闲事的老妈的心重新连在了一起,把我们处于边缘的关系再次缝紧。
四天时间,我们紧张的关系得到了彻底的修复。
安东尼在周末前就穿上了那条银色的裤子,他没有只穿一次,而是经常穿。
他的几个朋友也很喜欢这条裤子,纷纷拿钱给我,要我帮他们做。
“那是安东尼自己做的。
”我自豪地告诉他们。
以后的日子里,虽然安东尼还会惹我生气,但每当我想起和安东尼在旧餐桌上度过的这段美好时光,心里很快就会原谅他。
(选自《齐鲁晚报》2010年4月12日,有删改)13.围绕“一条银色的裤子”,母亲对安东尼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在空格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3分)
□□——□□——□□
14.文章多处为母亲修复母子关系埋下了伏笔,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4分)15.你是怎样看待安东尼这个形象的?(4分)
16.小说以“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为标题有什么作用?(4分)
2010年的小说《偷父》,要求简要分析“偷父”少年的人物形象。
对于沐浴在东方文化中成长的中学生而言,经过分析情节,“偷父”少年辍学流浪,靠结伙偷窃为生,但仍深深地怀念因矿难而死的父亲,以为看到的那张油画是他父亲的画像,竟因此冒险入室偷盗可以较为清晰地认识到这是一个虽误入歧途,但良知未泯,孝爱之心犹存,令人痛惜而又同情的少年。
但是在今年的考题中,考查的是对一个与我们存在着较大文化差异的外国同龄青少年形象认识,导致不少考生在分析安东尼这个形象时缺乏辩证分析,导致答案的片面性。
考生容易从自身的成长经历去套现安东尼这个形象,认为他太冲动、叛逆、固执、盲目追星而忽视了其实在外国文化中,他们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自立、自强、遇事的冲劲与热情。
从而导致丢分。
由此可见,不仅在中考复习阶段应该注重知识点的全面复习,即时在日常学习中也应该引导、强调学生在鉴赏外国文学作品时要充分认识、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从而避免知识点的遗漏而造成不必要的丢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