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碱生产事故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8.97 MB
- 文档页数:7
氯碱、聚氯乙烯行业事故案例案例一:氯气系统爆炸事故的分析2006年4月1日20点25分许,某公司4万吨/年离子膜烧碱电解氯气系统,突然发生爆炸事故,阳极液循环槽出口至氯气干燥塔的氯气总管和泡沫干燥塔与填料干燥塔被严重损坏,导致生产系统全线停产,直至4月2日23时15分才部分恢复生产,事故给企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一、事故经过2006年4月1日晚17时25分,供电公司110KV线路突然断电,造成该公司瞬间连锁跳闸,导致生产系统全线停产。
生产调度值班人员在及时组织进行倒送电(两路供电)的同时,向市电业局调度室报告并询问了情况。
在事实情况(外线路故障)得到确认后,立即对部分能够送电的电解槽组织送电开车。
其中4万吨/年(A、B、C、D)电解槽的A、B槽循环,D槽封槽,C槽于19:20送电开车, 19:27电流升至5000A,20:49电流升至7000A,20:54该生产系统氯气管道与设备突然发生爆炸事故,阳极液循环槽出口至氯气干燥塔的氯气总管和泡沫干燥塔与填料干燥塔被严重损坏,再次造成了全线停车,给企业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二、事故原因分析1、氯与氢混合气体爆炸机理氯和氢反应生成氯化氢,1mol的CL2和H2反应生成2mol的HCL,同时放出184.1KJ的热量,由于反应速度非常快,瞬间形成局部高温高压而爆炸。
2、氯与氢混合气体爆炸极限浓度:5.0%~87.5% 。
3、爆炸起始点的确认从生产工艺可知,当氯气与氢气混合气体达到爆炸极限浓度后,最有可能发生的地方是在电解槽和氯气干燥塔,因为这两处具有爆炸的电能和热量。
从爆炸的现场实际分析,爆炸点应在氯气干燥塔,因为氯气干燥塔及其附近管道为粉碎性损坏,而向前至阳极液循环槽后方皆为阶段性损伤。
4、氯内氢超标的原因4.1、A、B、C、D槽运行至后期,电槽垫片、离子膜等已老化,这次的突然停电,对离子膜造成较大的冲击,C槽在恢复送电开车的过程中,由于膜的泄漏,氢气窜入氯气系统。
案例分析 •矣会2020年第39期一起典型灼伤事故案例分析及探讨鲍文志宁夏英力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宁夏石嘴山753000摘要:针对一起典型碱液灼伤事故进行分析。
简述事故经过及事故处置情况,查找事故发生的 原因,探讨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事故预防和对策措施。
关键词:灼伤事故;案例分析;液碱;装卸氯碱工业主要用电解饱和N a C l溶液的方法来制取NaOH、(:12和142,并以它们为原料生产一系列化工产品。
生产过程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有:火灾、爆炸、中毒和窒息、触电、机械伤 害、起重伤害、高处坠落、灼烫、物体打击、车 辆伤害、粉尘、噪声和振动、辐射等。
下面对一 起碱液灼伤事故案例进行事故分析与探讨。
1事故经过A公司向B公司购买液碱,委托C公司运 输,C公司驾驶员驾驶重型半挂牵引车到B公司 车间拉运液碱。
液碱装卸采用流体装卸臂(简称“鹤管”)系统,为防止冬季装碱管道内碱液结晶,需对 管道进行吹扫,装车工和驾驶员佩戴好防护面罩和防酸碱手套后到装车平台观察液碱吹扫情况,押运员在地面监护,因吹扫时流体鹤管会左右摆动,容易造成液碱溅出,司机用手扶着鹤管。
装车工通知开空压气吹扫液碱管道,巡检 工接到通知后,缓慢打开了空压气阀门(空压气 压力约O.IMPa),通蒸汽3m in左右装车工发现装车鹤管有喷溅液碱现象,立即通知巡检工停空压气,同时发现驾驶员眼睛有液碱溅入。
2 基本情况A公司、B公司和C公司及人员证件齐全、有效。
3 事故处置情况装车工发现驾驶员液碱溅入眼睛后,立即 带领驾驶员到地面用洗眼器清水冲洗眼睛,同时押运员拨打了120救护车,化验员采用硼酸溶液对驾驶员眼睛进行清洗,约lOmin120救护车 到现场将司机送至当地医院治疗,因现场处置得当,未造成更大的伤害。
4 事故原因分析4.1 直接原因驾驶员违反《车间售碱岗位安全管理规定》“装车过程中,司机及押运员应将车辆熄火后离开驾驶室至安全地点等待”“在液碱装车前和装车结束后的吹扫过程中,所有人员必须离开罐车周围10m外......操作人员必须佩戴护目镜,再戴上防护面罩后方可操作”的规定,此次 操作用手把持装车鹤管且未佩戴带护目镜进行吹扫,鹤管管口未离开液碱液面,空压气从液碱液面以下吹出,导致液碱喷溅致灼伤眼睛。
氯碱化工厂安全事故警示教育氯碱化工厂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工业企业,主要生产氯碱化工产品。
然而,由于化学反应以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安全隐患,氯碱化工厂的安全事故频发,给企业和员工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财产损失。
因此,进行一场针对氯碱化工厂安全事故的警示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就是一起氯碱化工厂安全事故的案例,通过对该事故的分析和总结,对相关人员进行教育和警示。
某氯碱化工厂是一家拥有多年历史的大型企业,主要生产氯碱化工产品。
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实施了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
然而,由于操作人员的疏忽和管理层的问题,该企业仍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安全事故。
事故发生在夜班,当时操作人员负责操作一台重要的反应釜。
然而,该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疲劳过度,没有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同时也忽略了一些关键的安全细节。
由于操作不当导致反应釜内溶液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和热量释放。
结果,反应釜发生爆炸,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
事故发生后,企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进行救援和疏散。
同时,相关部门和专业的事故调查组迅速组成,对事故原因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经过调查发现,这次事故主要是由于操作人员操作不当和管理层对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不到位所致。
在事故调查的基础上,企业对安全管理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改进。
首先,企业加强了对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对操作规程进行了再培训和强调,并加强了对操作人员的安全监督和管理。
其次,企业对反应釜及相关设备进行了全面的安全检查,修复了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最后,企业完善了应急预案,确保在发生事故时能够快速响应和处理,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通过这次事故的教训,我们应该深深意识到安全是企业生产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和严格执行相关的安全规程和操作规程。
同时,管理层要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确保员工具备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只有通过全员的努力和合理的安全管理措施,我们才能够确保氯碱化工厂的安全生产,避免类似的安全事故的再次发生。
氯碱厂人身伤亡事故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氯碱厂人身伤亡事故2008年1月31日,氯碱厂发生一起人身事故,死亡1人。
为深刻吸取事故教训,避免类似事故重复发生,现将事故通报如下:一、事故经过2008年1月31日,22时20分,氯碱厂原盐储管中心通知电化车间中控室上盐。
大地槽的地面上和地下的操作人员同时做好准备后,双方按警示铃,开始上盐。
上盐工周××在地下负责操作大地槽1#叶轮给盐机(给盐机基本情况见附件2),22时20分启动1#机,由东向西沿传送带运行,将盐从上部的地槽卸到传送带上。
22时40分左右,当班班长张××巡检至大地槽1#皮带处时,发现1#机正在向西运行,同时,发现1#机上盐工周××倒在1#机的行走传动杆上。
当班班长张××迅速关停了1#机,并报告车间主任和厂调度,将周××立即送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1、操作工周××违章作业,违反氯碱厂《上盐操作法》第3条关于“上盐期间严禁攀爬给盐机作业”的规定和氯碱厂《关于进一步规范上盐过程的规定》中“上盐期间严禁靠近皮带操作,使用大地槽时不得攀爬给盐机”的规定,在叶轮给盐机运行过程中,爬上给盐机,被给盐机的行走传动杆挤压致死。
(分析过程见附件1)。
2、操作工周××对岗位操作法、设备操作规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遵章守纪的意识不强。
二、几点要求1、各单位要从氯碱厂的事故中深刻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一是各单位HSE委员会要组织一次专题会议,进一步认真学习和领会集团公司和公司2008年安全工作会议上领导的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严峻性,针对氯碱厂事故,深刻反思和查找本单位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薄弱环节和漏洞,研究对策,迅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二是要迅速将《通报》传达到全体员工,二月份班组安全活动要进行一次专题学习,要求每一名员工都要对事故的原因和教训进行讨论,结合各自岗位职责开展自查自改,举一反三,深刻吸取事故教训,杜绝类似事故重复发生。
1 引言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辨识(GB18218-2009)将危险化学品分为八大类: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气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放射性物品、腐蚀品。
下分76小类。
本文取有毒品种的氯气进行危险源分析。
2 典型事故原因分析2.1 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氯气泄露事故2.1.1 事故概况事故发生前的2004年4月15日白天,该厂处于正常生产状态。
15日17时40分,该厂氯氢分厂冷冻工段液化岗位接总厂调度令开启1号氯冷凝器。
18时20分,氯气干燥岗位发现氯气泵压力偏高,4号液氯储罐液面管在化霜。
当班操作工两度对液化岗位进行巡查,未发现氯冷凝器有何异常,判断4号贮罐液氯进口管可能堵塞,于是转5号液氯贮罐(停4号贮罐)进行液化,其液面管不结霜。
21时,当班人员巡查1号氯冷凝器和盐水箱时,发现盐水箱氯化钙(CaCl2)盐水大量减少,有氯气从氨蒸发器盐水箱泄出,从而判断氯冷凝器已穿孔,约有4m3的氯化钙盐水进入了液氯系统。
发现氯冷凝器穿孔后,厂总调度室迅速采取1号氯冷凝器从系统中断开,冷冻紧急停车等措施。
并将1号氯冷凝器壳内氯化钙盐水通过盐水泵进口倒排入盐水箱。
将1号氯冷凝器余氯和1号液氯气分离器内液氯排入排污罐。
15日23时30分,该厂采取措施,开启液氯包装尾气泵抽取排污罐内的氯气到次氯酸钠的漂白装置。
16日0时48分,正在抽气过程中,排污罐发生爆炸。
1时33分,全厂停车。
2时15分左右,排完盐水后4小时的1号盐水泵在静止状态下发生爆炸,泵体粉碎性炸坏。
2.1.2 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①、设备腐蚀穿孔导致盐水泄漏,是造成三氯化氮的形成和聚集的重要原因。
根据重庆大学的技术鉴定和专家的分析,造成氯气泄漏和盐水流失的原因是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
腐蚀穿孔的原因主要有5个方面:一是氯气、液氯、氯化钙冷却盐水对氯冷凝器存在普遍的腐蚀作用;二是列管中的水分对碳钢的腐蚀;三是列管外盐水中由于离子电位差对管材发生电化学腐蚀和点腐蚀;四是列管与管板焊接处的应力腐蚀;五是使用时间已长达8年并未进行耐压试验,使腐蚀现象未能在明显腐蚀和腐蚀穿孔前及时发现。
氯碱行业安全生产事故案例本帖面向业界同仁征集历史上行业内所有有记载的事故案例,力求以史为鉴,让悲剧不再重演。
为维护企业利益,我们建议不发布未经证实的事故案例,如有发布,请发帖人特别注明,并自行承担可能带来的一切法律后果。
2004年重庆天原化工总厂爆炸事故1.事故概况2004年4月15日21:00,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氯氢分厂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造成含铵(NH+4)盐水泄漏到液氯系统,生成大量易燃的三氯化氮。
4月16日凌晨发生排污罐爆炸,1:33全厂停车;2:15左右,排完盐水4h后的1号盐水泵在停止状态下发生粉碎性爆炸。
16日17:57,在抢险过程中,突然听到连续2声爆响,经查是5号、6号液氯储罐内的三氯化氮发生了爆炸。
爆炸使5号、6号液氯储罐罐体破裂解体,并将地面炸出1个长9m、宽4m、深2m的坑。
以坑为中心半径200m范围内的地面与建筑物上散落着大量爆炸碎片。
此次事故造成9人死亡,3人受伤,15万名群众疏散,直接经济损失277万元。
2.事故分析经调查分析确认,爆炸直接因素的关系链是: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盐水泄漏进入液氯系统→氯气与盐水中的铵反应生成三氯化氮→三氯化氮富集达到爆炸浓度→启动事故氯处理装置因震动引爆三氯化氮。
1)直接原因(1)设备腐蚀穿孔导致盐水泄漏,是造成三氯化氮形成和富集的原因。
根据重庆大学的技术鉴定和专家分析,造成氯气泄漏和和含铵盐水流失是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
列管腐蚀穿孔的主要原因是:①氯气、液氯、氯化钙冷却盐水对氯气冷凝器存在的腐蚀作用;②列管内氯气中的水分对碳钢的腐蚀;③列管外盐水中由于离子电位差对管材产生电化学腐蚀和点腐蚀;④列管和管板焊接处的应力腐蚀;⑤使用时间较长,并未进行耐压实验,对腐蚀现象未能在腐蚀和穿孔前及时发现。
1992年和2004年1月该液氯冷冻岗位的氨蒸发系统曾发生过泄漏,造成大量的铵进入盐水,生成了含高浓度铵的氯化钙盐水。
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导致含高浓度的氯化钙盐水进入液氯系统,生成并大量富集具有极具危险的三氯化氮,演变成16日的三氯化氮大爆炸。
氯碱行业近年来部分事故案例分析(含相关单位)中国氯碱工业协会上海培训中心氯碱行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有不少老企业面临停产搬迁或者已经停产搬迁,有不少新的大型企业正在建设或者已经建成投产。
在此期间,涌现出一批新工艺和新设备,需要人们去熟悉、去掌握。
有的大型企业新进了大量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员工,他(她)需要尽快掌握必要的安全生产技能。
事故案例分析的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以下选编了氯碱行业近年来部分事故案例分析(含相关单位),供学习参考。
一、氢气1、2006年3月,华东某厂的一个1000m3氢气气柜由于长期保养不善,柜顶局部锈蚀穿孔使气柜内氢气泄漏,维修人员违章操作,在清理铁屑的过程中,铁屑和柜体发生摩擦,产生火花引燃了氢气,消防部门接警后出动了14辆消防车、80余名消防官兵赶到现场处置,近2小时后泄漏处的火焰完全熄灭。
2、2007年6月,华东某公司的一个2500M3氢气气柜顶部二根放空管遭到雷击起火。
(2007年5月,该市有关部门对氢气气柜周围三根避雷针进行过检测,结果是合格的。
)二、氯化氢1、2004年7月,西部某公司的氯化氢工序,有人在启用砂轮机时发生了爆炸,造成1死1伤,爆炸的贮罐炸成碎片,散落四处。
据分析是砂轮机和金属件碰出的火星引爆了氢气。
2、2005年4月,南方某厂新开车的氯化氢工段盐酸炉点火时,一名操作人员由于操作不当脸部被喷出的火焰烧伤。
三、液氯、氯气1、2004年5月,西北某厂工作人员去清理火车上液氯槽罐内的残余氯,当他打开阀门时,氯气从罐内喷出,发现自己没有佩戴必需的防毒面具,急忙跑到500米外的地方去取,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有32名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其中5人病情严重。
2、2004年11月,华东某公司新安装在液氯汽化器上的翻板式液位计在开车后不久发生燃烧破损,液氯从设备内喷出,幸亏被及时处置,未发生人员伤害。
经查明,事故原因是生产供应商擅自改变液位计内的浮球材质,用钛替代了不锈钢,采购部门没有把好关。
一、工艺“11.6”液氯充装泄漏事故报告(1)概述2011年11月6日15点50分,液化包装工段发生一起氯气泄漏事故。
(2)事故经过2011年11月6日15点50分,液化包装工段包装工王某在11号充装台进行充装,充满后没有关闭充装进料阀便打开抽空,在没有观察压力表是否负压的情况下就直接去卸瓶卡,导致液氯泄漏,王某慌忙撤离了现场。
副段长韩某听到充装泄漏后立即跑到事故碱池旁戴上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冲到泄漏点,经检查确认未关出料阀,随即关闭出料阀,泄漏源得到有效控制,机修段长许某、包装工张某推来两台氯气捕消器对氯气进行捕消,分厂领导到达现场后立即通知主控人员打开风机将泄漏氯气抽到事故塔,同时组织现场人员封闭厂房四周窗户并启动水幕喷淋,有效控制了氯气扩散,16:00处置结束。
(3)原因分析1、充装工没有按操作规程操作在未关闭充装阀的情况下先关闭钢瓶阀、打开抽空阀,在没有观察压力表是否为负压的情况下就直接打开钢瓶阀,是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2、发生事故后操作工未及时处理,延误时间,造成泄漏扩大。
(4)解决及防范措施1、员工强化培训,要求严格按规程操作;2、增加氯气泄漏应急演练次数,使岗位职工熟练掌握应急技能;3、教育职工遇事要沉着冷静,按照应急措施处理事故,避免因延误时间而导致事态扩大。
4、水幕喷淋循环出口自动调节阀到货后,动力分厂及时组织人员安装,实现自动报警联锁。
“9.29”盐水配水罐PH值偏酸事情经过(1)概述2014年9月29日15点45分盐水汇报配水罐淡盐水PH偏酸。
(2)事故经过2014年9月29日电解工段0点班主控操作人员王某、郭某在进行树脂塔酸洗的过程中因交替吃饭没有做到相互提醒,没有在7:20将去D-166废水罐的阀门160-2打开,直到7:53才将其打开,使酸洗产生的废酸液进入D-165废盐水罐内33分钟。
在事情发生后,当班主控操作人员并没有及时通知班长,和盐水工段,当时正是交接班时,也没有告知下一班的操作人员,致使下午13点左右盐水前前反应池PH值迅速降低,盐水操作工及时加大加碱量,直到下午5时左右在正常。
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行业特大事故案例分析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行业特大事故案例分析引言: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行业的特大事故是指发生在生产、建设、运输、储存等各个领域的事故,由于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影响等都非常严重。
本文将对一起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行业特大事故进行案例分析。
一、事故背景:2008年,中国湖南省某化工企业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特大安全事故。
该企业主要生产氯碱化工产品,包括氯气、烧碱、盐酸等。
事故发生前,该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存在多项隐患,监管部门也未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
二、事故经过:事故当天,由于负责运输氯气的罐车发生泄漏,导致大量氯气泄露,迅速弥漫到周围环境。
由于氯气具有较大的毒性和腐蚀性,周围居民在吸入氯气后出现呕吐、眼睛刺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有人因中毒而死亡。
同时,氯气泄漏还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火灾、爆炸等次生事故,直接造成了巨大财产损失。
三、原因分析:1. 企业管理不到位:该企业对于安全生产的管理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和整改存在的安全隐患,导致事故的发生。
2. 监管部门监管不到位:相关监管部门在事故前未能及时发现该企业存在的安全隐患,也未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监管,加重了事故的后果。
3. 危险品运输管理不当:该企业负责运输氯气的罐车在事故发生前未进行充分检查和维护,导致泄漏事故的发生。
4. 应急救援不到位:事故发生后,应急救援措施不及时、不充分,导致事故后果更加严重。
四、教训与反思:1. 企业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及时发现和整改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
2.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安全问题,避免事故的发生。
3. 危险品运输企业要加强对运输工具的维护和检查,确保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4. 加强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提高对各类事故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减少事故的损失。
五、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行业的措施:1. 加强对企业的日常监管,及时发现和整改存在的安全隐患。
氯碱工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措施和案例分析氯碱工业是化学工业的重要部门之一,是制造氢氧化钠、氯气和次氯酸钠等产品的基础。
虽然氯碱工业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程度不同,但其普遍存在的特性是高温、高压、高危、高毒、高爆、高腐蚀等。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措施,以确保安全生产。
氯碱工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措施包括从生产管理制度、现场安全设施、危险源管理、安全教育等多个环节入手。
1. 加强管理制度氯碱厂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生产过程的合法性、规范性和安全性。
制度应包括安全生产管理、生产工艺、工艺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方面的规定。
同时,也要对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加强培养和普及。
2. 配备和维护现场安全设施针对氯碱厂存在的高温、高压、高毒、高腐蚀等特点,需要加强现场安全设施建设。
这些设施包括防爆电器、防火设施、毒气泄漏监测器、消防器材等。
在设备选型和制造过程中,应注重安全性设计,避免存在安全隐患。
3. 管理危险源氯碱工业中存在许多危险源,如氢氧化钠、氯气等化学品,在生产过程中容易泄漏和引起危险。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制定危险源管理制度、实现危险源厂内管理、设立危险源监控系统、完善危险源紧急处理措施等。
4. 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为了确保员工安全、生产安全和环保安全,启动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显得至关重要。
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对员工进行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同时,可定期联合代工宿舍等场所进行消防、防灾、抢救等应急演习,提高应急处置的效果。
以下是氯化钙事故的具体案例分析,可以为氯碱工业的实际应用提供借鉴:案例分析:2009年7月,重泵化肥公司氯化钙项目在氯化钙反应器底部表面出现了结露,施工人员进行了排气处理。
在此过程中,高温氧化气体与冷却水反应后产生的硫酸钙沉积物堵塞了排气管道的一部分,导致气体无法通畅排放。
压力继续上升,后引爆氯化钙反应器,发生严重爆炸。
爆炸造成11人死亡,数十人受伤,厂房遭到重创。
氯碱厂人身伤亡事故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氯碱厂人身伤亡事故2008年1月31日,氯碱厂发生一起人身事故,死亡1人。
为深刻吸取事故教训,避免类似事故重复发生,现将事故通报如下:一、事故经过2008年1月31日,22时20分,氯碱厂原盐储管中心通知电化车间中控室上盐。
大地槽的地面上和地下的操作人员同时做好准备后,双方按警示铃,开始上盐。
上盐工周××在地下负责操作大地槽1#叶轮给盐机(给盐机基本情况见附件2),22时20分启动1#机,由东向西沿传送带运行,将盐从上部的地槽卸到传送带上。
22时40分左右,当班班长张××巡检至大地槽1#皮带处时,发现1#机正在向西运行,同时,发现1#机上盐工周××倒在1#机的行走传动杆上。
当班班长张××迅速关停了1#机,并报告车间主任和厂调度,将周××立即送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1、操作工周××违章作业,违反氯碱厂《上盐操作法》第3条关于“上盐期间严禁攀爬给盐机作业”的规定和氯碱厂《关于进一步规范上盐过程的规定》中“上盐期间严禁靠近皮带操作,使用大地槽时不得攀爬给盐机”的规定,在叶轮给盐机运行过程中,爬上给盐机,被给盐机的行走传动杆挤压致死。
(分析过程见附件1)。
2、操作工周××对岗位操作法、设备操作规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遵章守纪的意识不强。
二、几点要求1、各单位要从氯碱厂的事故中深刻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一是各单位HSE委员会要组织一次专题会议,进一步认真学习和领会集团公司和公司2008年安全工作会议上领导的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严峻性,针对氯碱厂事故,深刻反思和查找本单位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薄弱环节和漏洞,研究对策,迅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二是要迅速将《通报》传达到全体员工,二月份班组安全活动要进行一次专题学习,要求每一名员工都要对事故的原因和教训进行讨论,结合各自岗位职责开展自查自改,举一反三,深刻吸取事故教训,杜绝类似事故重复发生。
化工安全事故案例(一)重庆(2004)4·16爆炸震惊全国的重庆天原“4·16”爆炸事故已盖棺定论,有关责任人也受到处分和责任追究。
这次事故是我国氯碱工业生产史上从未有过的重大生产安全事故。
笔者参与了该事故的排险和调查。
现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从中悟出液氯生产中的某些经验教训,让同行们能引以为戒。
一、事故经过1.企业基本概况□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始建于1939年,1956年公私合营为地方国有企业,是国内最早的氯碱企业之一。
现隶属于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拥有6万t/a烧碱的综合生产能力,常年生产品种有烧碱、盐酸、液氯、四氯化碳、三氯氢硅、三氯化铁、氯乙酸、漂白液、次氯酸钠。
现有在册职工2112人,在岗人员1942人。
200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9085万元,销售收入18722万元。
随着主城区建设步伐的加快,该厂于2003年正式启动环保整体搬迁工程。
2.事故经过□事故发生前的2004年4月15日白天,该厂处于正常生产状态。
15日17时40分,该厂氯氢分厂冷冻工段液化岗位接总厂调度令开启1号氯冷凝器。
18时20分,氯气干燥岗位发现氯气泵压力偏高,4号液氯贮罐液面管在化霜。
当班操作工两度对液化岗位进行巡查,未发现氯冷凝器有何异常,判断4号贮罐液氯进口管可能有堵塞,于是转5号液氯贮罐(停4号贮罐)进行液化,其液面管也不结霜。
21时,当班人员巡查1号液氯冷凝器和盐水箱时,发现盐水箱内氯化钙(CaCl2)盐水大量减少,有氯气从氨蒸发器盐水箱泄出,从而判断氯冷凝器已穿孔,约有4m□3的CaCl2盐水进入了液氯系统。
发现氯冷凝器穿孔后,厂总调度室迅速采取1号氯冷凝器从系统中断开、冷冻紧急停车等措施。
并将1号氯冷凝器壳程内CaCl2盐水通过盐水泵进口倒流排入盐水箱。
将1号氯冷凝器余氯和1号氯液气分离器内液氯排入排污罐。
15日23时30分,该厂采取措施,开启液氯包装尾气泵抽取排污罐内的氯气到次氯酸钠和漂白液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