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化学总结第14次课
- 格式:ppt
- 大小:339.00 KB
- 文档页数:15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第14部分:藻类生长抑制试验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化学农药藻类生长抑制试验的试验条件、试剂或材料、仪器设备、样品、试验步骤、试验数据处理、质量控制以及试验报告等的基本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为化学农药登记而进行的藻类生长抑制试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3273 难处理农药水生生物毒性试验指南NY/T 4195.6 农药登记环境影响试验生物试材培养第6部分:近头状尖胞藻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半效应浓度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在生长抑制试验中,与对照相比,引起受试藻生物量增长或者平均生长速率下降50%时的被试物浓度,用EC50表示。
在本文件中,通过藻类生物量增长的抑制率计算而得到的EC50用E y C50表示,通过藻类平均生长速率的抑制率计算而得的EC50用E r C50表示。
注: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3.2平均生长速率average growth rate (average specific growth rate)特定暴露时段内的平均生长速率,即暴露结束与暴露开始时受试藻生物量的自然对数值之差除以时长(如3 d),用μ表示。
3.3生物量增长量yield特定暴露时段内的生物量增长量,即暴露结束时的生物量减去暴露开始时的生物量,用Y表示。
4 原理用被试物及藻类培养基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试验药液,将试验药液与藻液混合后,连续染毒72 h。
试验期间观察受试藻的生长抑制情况,求出半效应浓度72 h- EC50(E y C50、E r C50)及其95%置信区间。
5 试验条件试验期间应满足以下条件:a) 环境温度21 ℃~24 ℃,但单次试验应控制在±1 ℃;b) 连续均匀光照,光源为400 nm~700 nm波长的冷白灯或日光灯,光照强度4440 lux~8880 lux,不同位点光照强度差异应控制在15%范围内;c) 空白对照pH变化范围不超过1.5;d) 以一定转速持续振荡或搅拌藻液,例如每分钟(100±20)转。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一、填空3、天然水的PE随水中溶解氧的减少而降低,因而表层水呈氧化环境。
4、有机污染物一般通过吸附(分配)、挥发、水解、光解和生物富集和降解等过程进行迁移转化。
5、环境中某一重金属的毒性与其_游离金属浓度_、配合作用和化学性质有关。
6、一般认为,但浓度较高时,金属离子与腐殖质的反应以溶解为主,当金属离子浓度低时,则以_沉淀或凝聚为主。
10、水体的自净作用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12、水中溶解氧浓度、化学需(耗)氧量COD、生化需(耗)氧量BOD常用作水体自净的指标。
1、有机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常用KOW表示,该值越大,表示有机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小。
1、天然水中的总碱度= [HCO3-] +2 [CO32-] + [OH-] — [H+]2、水环境中胶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分为表面吸附、离子交换吸附和专属吸附。
3、天然水的PE随水中溶解氧的减少而降低,因而表层水呈氧化性环境。
4、有机污染物一般通过吸附、挥发、水解、光解、生物富集和降解等过程进行迁移转化。
5、许多研究表明,重金属在天然水体中主要以腐殖酸配合物的形式存在。
7、正常水体中其决定电位作用的物质是_溶解氧__;厌氧水体中决定电位作用的物质是有机物。
8、有机物生物降解存在生长代谢和共代谢两种代谢模式。
9、有机物的光解过程分为直接光解、敏化光解、氧化反应三类。
10、_总氮_、_总磷__和_溶解氧_常作为衡量水体富营养化的指标。
12、天然水体中若仅考虑碳酸平衡,则在碳酸开放体系中, [HCO3-]、[CO32-]、CT是变化的,而[H2CO3*] 不变;在碳酸封闭体系中, [H2CO3*] 、 [HCO3-]、[CO32-]是变化的,而CT不变。
14、达分配平衡时,有机物在辛醇中的浓度和在水中的浓度之比称为有机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
15、PE的定义式为:PE= - ㏒ae ,它用于衡量溶液接受或迁移电子的相对趋势。
20、PE与E的关系为:E=0.0592PE ;一水体PE或E越大,则该水体的氧化性越强。
环境化学期末总结1. 引言环境化学是研究环境中化学变化、存在的各种物质以及它们对环境的影响的一门学科。
本学期,我在环境化学课程中学习了各种环境问题的化学原理、分析方法以及环境监测与管理方面的知识。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深入了解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环境化学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2. 环境化学基础知识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对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学习了环境中的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了解了各种环境污染物的产生和转化过程。
例如,大气中的光化学反应可以形成臭氧,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水中生物降解可以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机物,降低其对水体的污染程度。
其次,我学习了环境物质分析方法。
环境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方法进行监测和定量分析。
比如,大气中常用的监测方法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水中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包括重金属的原子吸收光谱、有机污染物的气相色谱质谱等。
最后,我学习了环境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方法。
环境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在课程中,我了解了各种环境样品(如大气、水、土壤等)的采集方法,以及对样品的前处理步骤,如样品的提取、富集和净化等。
3. 环境问题的化学处理环境污染已成为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其解决需要借助环境化学的知识和技术。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了解了环境问题的化学处理方法。
首先,酸雨是我国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
酸雨的主要成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与水蒸气反应生成的硫酸和硝酸,对植物生长和土壤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我学习了酸雨的形成机制以及针对酸雨的化学处理方法,如烟气脱硫和氮氧化物的催化还原等。
另外,水体污染也是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矛盾之一。
我学习了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的化学特性和处理方法,如重金属离子的沉淀、有机污染物的活性炭吸附等。
土壤污染是近年来我国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对农田安全种植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环境化学课程期末总结一、引言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在环境中的行为和转化的学科,对于环境保护和治理至关重要。
本学期我学习了环境化学课程,通过课堂学习和实验实践,深入了解了环境化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实验技术和应用前景。
以下是我对该课程的总结。
二、基本理论1. 环境污染与环境化学环境污染是指各种有害物质在环境中积累而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
环境化学研究了污染物的组成、分布、转化和控制等问题,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2. 污染物的分类和性质污染物按来源可分为点源和非点源污染物;按物理状态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污染物;按污染物化学性质可分为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
了解这些污染物的分类和性质有助于确定污染物的传输途径和环境行为。
3. 污染物的分析技术环境化学课程中学习了污染物的分析技术。
常见的分析方法有色谱、质谱、光谱和电化学等。
这些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和定量分析污染物,为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的识别提供了有效手段。
三、实验实践1. VOCs的测定在实验室中,我们通过气相色谱仪检测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浓度。
这种有机化合物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都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其监测和控制至关重要。
通过实验,我学会了如何采集样品、进行样品预处理、操作气相色谱仪进行分析,并且掌握了数据处理和结果解读的方法。
2. 水体中污染物的测定在水体污染控制中,我们需要测定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以评估水质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通过实验,我学习了水样的提取方法、仪器的操作步骤以及常见污染物的测定方法。
例如,我们使用紫外光谱仪测定了水体中苯酚的含量,同时也学习了分光光度法等其他方法。
四、应用前景1. 环境保护环境化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领域。
通过了解污染物的形成和传输机制,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环境治理措施。
利用先进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快速、准确地监测和评估环境中污染物的含量,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2. 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回收环境化学的研究还为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回收提供了技术支持。
第一章绪论1、环境化学研究的内容;主要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
2、环境污染;由于认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3、环境污染物:是环境化学研究的对象,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与生物的物质。
4、优先污染物;指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因而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
5、环境效应;是指由环境变化而产生的环境效果6、环境效应化学: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1、一次污染;是指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所引起的污染2、二次污染;是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如CO,SO2,NO3、辐射逆温;晴朗平静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气层冷却强烈,较高气层冷却较慢,形成从地面开始向上气温递增。
4、地形逆温;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山坡下沉到谷地,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气温的倒置现象。
5、温室效应;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6、光量子产率;化学物质吸收光量子后,所产生的光物理过程或光化学过程相对效率。
7、气温垂直递减率气温随高度的变化通常以气温垂直递减率(Г)表示,即每垂直升高100m,气温的变化值:T-绝对温度,K;Z-高度。
8、光化学反应;物质一般在可见光或紫外线的照射下而产生的化学反应。
9、气溶胶;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
10、酸雨;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pH小于5.65的酸性降水。
11、湿沉降;下雨时,高空雨滴吸收包含酸性物质继而降下时再冲刷酸性物质降到地面。
12、干沉降:不下雨时,大气中酸性物质可被植被吸附或重力沉降到地面。
环境化学考试知识点总结(共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一绪论: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酸雨、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绿色屏障锐减、垃圾、物种濒危、人口激增、温室效应。
2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的占80%~90%。
3环境化学的特点是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来研究宏观的环境现象与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其核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效应。
4由于环境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称为优先污染物。
5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关注的化学污染物主要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突变、致癌变和致畸变作用的所谓“三变”化学污染物,以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6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划分,则可分为环境物理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境生物效应。
7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
二大气环境化学1根据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将大气分为四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
2大气污染物按照化学组成还可以分为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碳化合物和含卤化合物。
3燃料燃烧过程中影响NOx形成的因素:根据NOx形成的机理,燃烧过程中NO的生成量主要与燃烧温度和空燃比有关。
4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每个CH4分子导致温室效应的内力比CO2分子大20倍。
5氟氯烃类化合物既可以破坏臭氧层也可以导致温室效应。
6逆温: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但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反常现象。
7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层的稳定程度,或者说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相对稳定程度。
气块在大气中的稳定度与大气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干空气在上升时温度降低值与上升高度之比用Td表示)有关。
一般来讲,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越大,气块越不稳定。
8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空气机械运动如风和湍流,由于天气形势和地理地势造成的逆温想想以及污染源本身特性。
㈠基本概念: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就叫做环境污染。
2.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潜在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行为,效应(生态效应、人体健康效应及其它环境效应)以及减少或消除其产生的科学。
3.环境物理效应:是由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应,即环境物理效应。
3.热岛效应: 因燃烧而放出大量热量,再加街道和建筑群辐射的热量,使城市气温高于周围地带,称为热岛效应。
4.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O2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5.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即为环境化学效应。
6.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即为环境生物效应。
8.平流层:平流层是指从对流层顶到海拔高度约50 km的大气层。
又称同温层。
9.中间层:中间层是指从平流层顶到80 km 高度的大气层。
10.热层:热层是指从80 km到约500 km的大气层。
又叫电离层。
11.天气形势:指大范围气压的分布状况,局部地区气象条件总是受天气形势影响。
12.自由基的稳定性:是指自由基或多或少解离成较小碎片,或通过键断裂进行重排的倾向。
13.自由基的活性:是指一种自由基和其他作用物反应的难易程度。
15.碎裂:是指自由基碎裂生成一个稳定的分子和一个新的自由基。
16.重排:通常是邻近氧的c-c键断裂生成羰基和一个异构的自由基。
17.加成:是指自由基对饱和体系的加成,生成一个新的饱和自由基。
18.取代:是指自由基夺取其他分子中的氢原子或卤原子生成稳定化合物的过程。
19.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化学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20.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