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第一节《正数与负数》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3
正数和负数优质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正数和负数优质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正数和负数优质说课稿1今天我讲的课是《正数和负数》,关于学生以前所学数的知识前面的李x老师已经作了很好的梳理,我现在只就本节课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说课。
一、我对课标要求的理解《数学课程标准》安排在小学的第二学段初步认识负数,这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新增加的内容。
很久以来,负数的教学一直安排在中学教学的起始阶段,现在考虑到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生活基础。
因此《标准》将这一内容提前到小学阶段教学。
认识负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
他们以往认识的整数、分数和小数都是算术范围内的数,建立负数的概念则使学生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到有理数,从而丰富了小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
这样,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根据这一目标,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教材四年级第八册出现了这崭新的一课《正数和负数》。
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感受学习的内容就在我们的身边,拓展对数概念的认识。
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
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产生以及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学习负数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研读教材的结果1、以前认识的数教材在1、2册安排完成对10以内、20以内和百以内数的认识以后在第4册安排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在第二学段四年级上册完成多位数的认识,至此,完成了对正整数的认识。
在第6册和第8册教材中分两次安排了分数与小数的初步认识2、以后将要认识的数以后逐步又在第8册和第10册分别又对小数和分数进一步认识,在11册一次完成对百分数的认识。
3、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以上的这些数在第二学段即四年级第二学期第8册中出现了负数的认识,负数在数轴上显示都是"0"左边的数,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使学生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的有理数,这是小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开始。
《正数和负数》说课稿(优秀6篇)教学方法自查报告工作写法调查报告,李清照讲稿的屈原挽联!教案挽联贬义词了寒假作业广播稿党员观后感。
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正数和负数》说课稿(优秀6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正数和负数说课稿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小学所学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了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表示方法,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实践第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
3教学重难点重点:正、负数的意义。
难点: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二、学法指导1学情分析:鉴于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思维比较活跃。
2、知识建构、心理调节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应用观察、分析、比较等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甘苦,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愉快和进步。
三、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用大量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情绪;并利用计算机和投影胶片辅助教学,增大教学密度。
四、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分为四部分。
(一)创设情境,引入负数;(二)联系对比,突出重点;(三)课堂练习,及时反馈;(四)总结提高,渗透德育。
在引入部分,我通过介绍数的产生与发展,向学生渗透“实践第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原始社会,从打猎记数开始,首先出现自然数,经过漫长岁月,人们用数“0”表示没有,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在丈量土地进行分配时,又用小数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
正数和负数说课稿(优秀4篇)正数和负数说课稿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掌握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正数、负数和零的意义。
2、技能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和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德育目标:通过负数的。
引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与处理、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数,即在正整数、正分数、零及这些数的运算的基础上,根据七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即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性认知基础,对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十分感兴趣。
活泼好动,思维敏捷,表现欲强,但思考问题不全面等。
采用探索引导式的学习方式。
重点、难点:重点:正数、负数的意义及如何区别意义相反的量。
难点:如何控制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把握主动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教学设计及依据: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组织讨论、合作交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探索后汇报研究成果,行到结论后进行总结,及时进行反馈应用和反思式总结。
依据是《新课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从学生现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感知知识的过程,使学生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人人都获得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本节课中,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两幅冬日雪景动画画面。
教师:同学们从这两幅动画中感觉到的是什么?谁能告诉我今天气温大约是多少度?动画里的温度大约是多少?能不能用我们所学过的数表示吗?学生:(天气比较冷20°C 零下10°C 不能)教师:正因为不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来学一些新数,从而引入新课题。
这两幅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起,给新知识的引入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空间。
二、获得新知加深理解教师:像零下10°C我们可以记着“-10°C”读做“负的”。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1《正数与负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正数与负数》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以及它们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运算规则,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材中,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使学生能够从实际出发,理解并掌握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接着,通过数轴的引入,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正数和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
然后,通过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正数和负数的运算规则。
最后,通过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将正数和负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数的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以及它们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活实例和数轴的引入,帮助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同时,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能够掌握正数和负数的运算规则。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运算规则,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生活实例和数轴的引入,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理解并掌握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通过例题和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正数和负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正数和负数的引入,使学生能够理解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运算规则。
2.教学难点:正数和负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以及它们的运算规则。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数轴模型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六. 说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让学生从实际出发,理解并掌握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正数和负数》说课稿《正数和负数》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正数和负数》。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初中七年级《数学》的第1章第1节人民教育出版社《正数与负数》是在学生对温度有一定的认识,对负数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下面我将确定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教学本节课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它们是怎样产生的,数0表示着怎样的意义及能初步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因为授课的对象是初中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数学有了一定的概念,但因每个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三类:①认知目标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了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地读、写负数。
②能力目标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③情感目标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和从不同角度对有理数分类,可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
3)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着新课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了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②教学难点: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二、学情分析对象:初中七年级学生学生特点:学生刚刚升初中,基础不一,为了能让学生都吸收本节课的知识,我采取了以下教法与学法三、教法、学法分析1)教学方法:在本节课的讲解中,我采用了讲授法与发现法,主要包括以下方法:情境创设法:通过情境创设,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2)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研究实际问题→认识负数→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四、说教学过程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及数学的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1)引入课题(2)新课讲解(3)课堂练习(4)知识小结(5)布置作业下面进行详细阐述:1)引入课题创设情境,兴趣导入首先展示一张标有气温的地图,同时说“同学们有没有看过天气预报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就接着说,“那你们看看这张地图上的数字,它们有着怎样的区别呢?”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其特点,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及时提出:“那你们知道它表示什么意义吗?”观察学生的反应,引入本节课所要讲解的课题。
1.1-正数和负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2022-2023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单元的第1课,主要内容是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以及正数和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正数、负数的概念;•能够用数轴表示正数和负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况中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尊重他人观点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正数和负数的概念;•用数轴表示正数和负数。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对数轴的直观认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过去学过的数学知识,从中引出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例如,问学生在计数时是否只有正数,是否存在负数等。
2. 探究(20分钟)•展示一张带有正数和负数的数轴,让学生观察并尝试回答一些问题。
例如,正数在哪一侧?负数在哪一侧?为什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数轴的刻度和位置,理解正数代表向右移动,负数代表向左移动。
•引导学生思考正数和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例如温度、海拔等。
3. 示范与讲解(15分钟)•根据教材内容,讲解正数和负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通过多个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和应用。
•讲解如何用数轴表示正数和负数,并解释数轴上的刻度和标记方法。
4. 操练与讨论(25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列举出更多正数和负数的例子。
•分组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和例子。
•给学生一些探究性问题,例如:-2和-(-2)有什么关系?-2和2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等。
5. 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整理本节课的内容,对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进行小结。
•布置作业: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五、板书设计# 1.1-正数和负数## 正数:表示向右移动## 负数:表示向左移动## 刻度:表示数轴上的单位## 数轴:用于表示正数和负数的直线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数轴、思考实际应用和讨论探究等方式,使学生对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使用数轴表示正数和负数。
《正数与负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正数与负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正数与负数》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第一小节内容。
有理数的学习是初中数学学习的重要开端,而正数与负数的认识则是有理数学习的基础。
本节课通过引入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让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从而为后续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数轴、绝对值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如气温的高低、收入与支出等,引导学生感受负数产生的必要性,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整数和分数,但对于负数的概念相对陌生。
他们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
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负数的意义理解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直观的演示来帮助他们理解。
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能区分正数、零和负数。
会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感受数学的简洁性和逻辑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意义。
对“0”的含义的重新认识。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正数和负数的存在,理解它们的意义。
正数与负数说课稿(精选10篇)正数和负数说课稿正数与负数说课稿正数与负数说课稿正数与负数说课稿(精选10篇)正数与负数说课稿1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正数与负数是七年级数学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
本节课是学生学过的自然数与分数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后面研究有理数的基础,因此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自然数、分数等,对数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鉴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思维比较活跃。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正负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会列举出周围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表示。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索负数的形成过程,建立正数与负数的数感,培养想象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并渗透“对立统一”,“实践第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情感态度目标:实际例子的引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难点:理解掌握负数的意义及0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辅以多媒体教学,增大教学密度。
2、说学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整个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分为五个部分:(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3)巩固练习,熟练技能;(4)总结反思,发展情意;(5)布置作业;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首先观察课本上的三幅图,通过设置问题,复习小学学过的自然数、零和分数。
提出问题:某市某天的最高气温是零上3℃,最低气温是零下3℃,那么要表示这两个温度该怎样来记呢?学生很容易就发现,用以前学过的数不能简洁清楚地表示这两个数,由此需要产生一种新数,从而引入新课。
有关正数和负数说课稿4篇正数和负数说课稿篇1教学目标: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和表示;能正确区分正数和负数,知道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用正数和负数这样的数学语言来表示实际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一、课堂前奏师:我们先来看看"正"和"负"这两个字的含义。
正,这个字最早是一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是用来指做事情的。
正的组成是由上面的一横"一"和下面的止〔止在古文中有代表足的含义〕。
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横是一个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
最初的本义是指不偏斜,平正。
后来这个字的引申意义就非常多了,但绝大局部的解释还是围绕本义的不偏斜,平正。
例如,我们在形容一个的人刚直不阿,我们就是在说这个人为人正直、刚正、正派、正气凛然,还可以说这个人做事公正无私等。
这个正字被用于学术中像物理中有正极、正电等;用在我们的数学中的主要有正方向、正方形、正面等,今天我们要用的那么是正数、正号。
负,本义是倚仗、凭仗的意思。
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说"秦贪,负其强",就是说秦国贪图其他各个诸侯国的领土,是倚仗或凭仗自己国家的强大,有势力,有本领。
后引申为背负的意思,如负荆请罪就是背负的意思;我们平时也经常说某人的负担很重,或者说是负债累累等,总之,负的含义不如正的含义好,总是有那么点不如意的地方,总是给人以沉重的感觉;它在学术中的应用如果在物理中,一般就是和正相反的意思,例如,有正极就必有负极;在数学中也用了表示与正相反的意义。
当然,你说有正方形是不是就应该有负方形,这个先告诉大家是没有这个称呼的,那具体称号什么呀我们小学已经学习过了长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等。
大家学习时应该灵活应变,学会变通,不要让你举一反三你就死扣,那就不叫变通,更不是举一反三了,而是叫呆板,不开窍了。
1、初中正数与负数一等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2)了解正数、负数的概念.(3)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重点:理解相反意义的量,理解负数的意义.难点:正确区分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并会用正负数表示.2.例、习题的意图通过补充的引例,复习回顾上一学段学习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和分数,然后通过观察、分析P3的几幅画和图表所列举出的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通过分析正、负数与以前学过的整数和分数的区别与联系,进而归纳出正、负数的概念.例1为P5练习1,设置目的是强化学生对正、负数表示形式的理解.让学生准确的认识和区分正数与负数.在学生对正、负数的概念与表示形式掌握的基础上,补充例2.例2是明确了哪一种意义的量用正数表示,则与其相反意义的量用负数表示.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如何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数量.并理解“相反意义”与“数量”的含义.进而利用课本P5“观察”让学生认识正、负数表示实际生活中的数量的意义和必要性.补充例3是例2的延续,在不明确哪一种意义的量用正数表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表示相反意义的量.通过例3的学习,训练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理解、体会正、负意义的相对性,并恰当的用正、负数表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补充例4则是对例3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的加强,通过训练,让学生说出正、负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正、负数的应用能力,逐步提升正、负数相对性和相反性的理解.习题的设置是针对例题掌握情况的检查.教科书p5练习(2)、(3)、(4)是针对例2而设置的.补充练习1检查学生对“相反意义”与“数量”的理解.补充练习2是对例3的掌握情况的检查.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对于“相反意义”及“数量”含义的理解,以及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注意思维的层次,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数量指的是具体事物的多少.再分析是否是同一类事物,在是同类事物的基础上确定是否是相反关系.强化学生分析的层次性.在操作上,通过大量实际生活材料的分析和例2的学习让学生对“相反意义”及“数量”含义建立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及时的给予适当的归纳,让学生建立初步的理性认识,最后通过练习1的判断对错进一步强化巩固对概念的理解.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过程中体现的正与负的相对性是另一个难点,通过例3的教学,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认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而让学生认识正、负的相对性,通过例4的教学强化进一步强化对正、负的相对性的理解.二、新课引入通过回顾小学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强调数学的严密性.教师举例: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自我介绍一下,我的名字是***,身高1.71米,体重75.5千克,今年32岁,我们班有50名学生,其中男生23人,占全班总人数的46%,女生26人占总人数的53%.问题1:老师在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试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分类方法分类.学生思考、交流后教师总结:整数和分数两类.问题2: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就够用了吗?引例:学生观察前面的几幅画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讨论这些带有符号的数在实际中表示什么意义?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以前学的数已经不够用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需要引进一些新的`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示生活实际中数量关系.三、例题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上例中出现的这些数与以前学过的数的区别,进而归纳出正负数的概念.补充例1:(1)下各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1,2.5,0,-3.14,,120,-1.732,.正数前面的“+”号通常省略.了解正负数形式上的区别(符号不同),形成中的联系(在以前学习的非0整数和分数前加上符号)问题3:在整数前加上“-”号后这个数还是整数吗?在分数前加上“-”号后这个数还是分数吗?使学生对正整数、正分数、负整数、负分数有初步的了解.(2)指出(1)中的分数、整数.(为有理数的学习做铺垫)问题4:为什么要引出负数?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学生回答问题.(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数量)补充例2:用正、负数表式下列各量.(1)若把上升5m记作+5m,那么下降5m记作.(2)某人转动转盘,如果用+5表示沿逆时针方向转了5圈,那么沿顺时针方向转了12圈表示为.(3)向南走5000米记作-5000米,那么向北走8000米记作.学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意义相反.如向东的反向是向西,上升与下降,收入与支出.二是他们都是数量.练习思考.书P5观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指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例子.(检查学生对“相反意义的数量”的理解程度.补充例3:.用适当的数值表示下列实际问题的数量.(1)某地白天的温度是30℃,午夜的温度是零下10℃.(2)某出租车在东西走向的大街上向东行驶3km,又向西行驶了5km.(3)一商店在一小时内收入200元,又支出150元.(4)甲公司本月的销售额增长13%,乙公司本月的销售额下降了2.9%本例题是一发散性问题,没有规定哪种意义的量用正数表示,所以先要指明哪种意义的量用正数表示,其相反意义的量用负数表示.在解题中鼓励学生的不同思维.比如:若收入200元,记作:-200元,则支出150元记作+150元.反之,若收入200元,记作:+200元,则支出150元记作-150元.进一步加深对正、负数相反性及相对性的理解.同时要明确,通常情况下,零上、增长、收入用正数表示,零下、减少、支出用负数表示.补充例4:解释下列各语句中表示各数量的数值的实际意义.(1)七月份的物价比六月份增长了25%,八月份比七月份增长了-2.3%.(2)经过绿化,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增长-4.5%.(3)某仓库上午入库货物-3500t.(4)缆车上升了-78米.(5)小红这次考试分数比上次增加了+2分.(6)盈利-300元.分析:强调负数表示的是与其具有相反关系的量.(1)降低2.3%,(2)降低4.5%,(3)出库3500t,(4)下降78米,(5)增加了2分,(6)亏损300元.四、课堂练习:1.P5练习(2)、(3)、(4)补充练习2:判断下列说法对错:A.向南走-60米表示向西走60米.()B.节约50元与浪费-30元是互为相反意义的量()C.“快”与“慢”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D.+15米就是表示向东走15米.()E.黑色与白色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F.向北4.5米和向南8米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补充练习3:用正负数表示下列具有相反意义的量.(1)温度上升3℃和下降5℃.(2)盈利5万元和亏损8千元.(3)运进50箱与运出100箱.(4)向东10米与向西6米.五、课后练习1.课本P7第1、2、3.补充练习:2.下面各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5,+1,0.07,-1.414,1.98%,0,-20%,-1000,11/9,0.001 3.如果一个物体沿东西方向运动,若规定向西为负,向东为正,(1)向东运动5米和向西运动10米各怎样表示?(2)-30米和50米各表示什么?(3)物体原地不动怎样表示?4.说出下列每句话的意义.(1)小明在围棋比赛中输了-5盘.(2)今晚的气温升高了-3℃.(3)电梯下降了-4层.(4)李华体重增加了-2公斤2、初中正数与负数一等奖说课稿教学目标: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和表示;能正确区分正数和负数,知道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用正数和负数这样的数学语言来表示实际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正数和负数说课稿(3篇)篇一:正数和负数说课稿篇一尊敬的评委老师,您们好!今天我的说课是《正数与负数》,选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1节的内容。
一、教材1、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节是在学习自然数与分数之后编排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有理数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在学生学习数的只是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所以《正数与负数》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此外,《正数与负数》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负数的概念,且了解负数是如何产生的(2)能力目标:能够判断一个数的正负性,并能进行负数的运算(3)德育目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负数是从生活实际需要中产生的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负数概念的理解(2)教学难点:负数的意义及零的内涵二、教学方法结合基于上面对教材的分析,根据我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不成熟以及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
在教法上:创设问题情境,结合生活实际,给学生更加形象的认识,弥补学生在抽象思考能力上的不足。
教师讲解引导与学生自我归纳总结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在学法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对学生的回答与提问给出肯定,表扬。
保护并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向着更高的思维层次发展,注意引导他们的数学思维。
三、教学过程在上面的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引领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分为五个部分:(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3)巩固练习,熟练技能;(4)总结反思,发展情意;(5)布置作业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首先我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三幅图,通过设置问题串,为学生复习小学学过的自然数和分数,让学生了解到数是因为实际生活的需要产生的,同时增加一个新的问题:某人有100元钱,另一人欠别人100元钱。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正数和负数》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掌握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正负数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正数和负数的概念2.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3.正负数运算及意义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对比教学法:通过正数与负数的对比,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互动教学法:设计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四、教学过程1.(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播放天气预报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温度的变化,引出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二)探究新知正数和负数的概念(1)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了解0℃以上的温度和0℃以下的温度。
(2)总结正数和负数的定义:大于0的数叫正数,小于0的数叫负数。
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1)介绍正数和负数的表示符号,如“+”表示正数,“-”表示负数。
(2)举例说明:+3、-5等。
正负数运算及意义(1)引导学生探讨正数与负数相加、相减的规律。
(2)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正负数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正数和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完成练习题,巩固正负数运算。
(四)总结提升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运算规律。
2.强调正负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观察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并记录下来。
2.完成课后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正负数的概念和运算。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正数和负数的基本知识,提高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热爱。
《正数和负数》说课稿初中数学正数和负数说课稿篇一青少年朋友们:今天大家怀着对先烈崇敬的心情来到烈士园祭扫烈士陵墓,缅怀革命先烈,这是很有意义的活动。
今年悼念活动的主题是“弘扬先烈精神,树立远大理想”。
在烈士园的英烈事迹展示厅中,展示了我县146名烈士的光辉业绩,如勇敢的斗士柔石烈士,抗战英雄朱学勉烈士,为国争光、为国流血的童遵孝烈士,带头突围、英勇牺牲的邬时奕烈士,青春碧血献丹心的章晓红烈士,用生命谱写英雄赞歌的吕安根、葛亚玲烈士,以及xx年4月4日为扑灭山林火灾而先后牺牲的救火英雄泮相元、曹再吉、童炜滨三位烈士,等等。
烈士们谱写的一曲曲英勇悲壮的历史篇章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xx周年,在抗日战争中,千百万中华优秀儿女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为国捐躯,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纪念这段历史,可以使我们回忆起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宣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激励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使历史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
青少年朋友们,各个时期的革命烈士都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脊梁、祖国的功臣,他们的精神光照千秋,永垂青史。
我们要弘扬先烈的崇高精神,革命传统要牢牢记在心头,以此激励我们、警示我们,要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社会安定祥和、经济持续增长、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
青少年朋友们,国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一个新里程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始终是千百年来无数志士仁人孜孜以求的宏愿,青少年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接班人。
青少年朋友们,你们正处在风华正茂的年代,在你们身上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党和人民殷切期望你们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念,珍惜美好时光,勤奋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掌握报国本领,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优秀品德,锻炼强健体魄,努力成为社会有用之材,准备着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正数和负数说课稿正数和负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正数与负数是七年级数学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
本节课是学生研究自然数与正分数的延续和拓展,也是后面研究有理数的基础,因此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为初中阶段的第一节课,其作用不可小觑。
它不仅开启了整个初中代数研究殿堂的大门,还要让学生学会区分正、负数以及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更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在了解相反意义量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正负数的概念和研究正负数的意义。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掌握正、负数的表示方法,明确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数学思考: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3.解决问题:会用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研究惯。
3)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正、负数的意义、区分实际问题中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负数的意义以及内涵。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即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性认知基础,对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十分感兴趣。
他们活泼好动、思维敏捷、表现欲强。
但思考问题不全面,对概念的理解力不强,精力不能长时间集中。
三、教法与学法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创设问题情境,使抽象的知识变为身边熟悉的事物,触类旁通、深入浅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用大量实例和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调节研究情趣。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大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
方法指导:在学法上,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研究、探究研究。
帮助学生学会应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使学生不仅学到探究的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甘苦,对今后的数学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
初一数学《正数与负数》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的说课是《正数与负数》,选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1节的内容。
一、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点
本节课是在学习自然数与分数之后编排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有理数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在学生学习数的过程中是重要的一环。
此外,《正数与负数》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负数的概念,且了解负数是如何产生的
(2)能力目标:能够判断一个数的正负性,并能进行负数的运算
(3)德育目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负数是从生活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负数概念的理解
(2)教学难点:负数的意义及零的内涵
二、教学方法
结合基于上面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不成熟以及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
在教法上:创设问题情境,结合生活实际,给学生更加形象的认识,弥补学生在抽象思考能力上的不足。
教师讲解引导与学生自我归纳总结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在学法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对学生的回答与提问给出肯定,表扬。
保护并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向着更高的思维层次发展,注意引导他们的数学思维。
三、教学过程
在上面的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引领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分为五个部分: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我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三幅图,通过设置问题串,为学生复习小学学过的自然数和分数,让学生了解到数是因为实际生活的需要产生的,同时增加一个新的问题:某人有100元钱,另一人欠别人100元钱。
现在我们要用数表示着两
个人所拥有的钱,如果都用100来表示的话,、就不能把这两种显然不一样的情况区别开来。
所以学生很容易就发现,用以前学过的数不能简洁清楚地表示这两个数,由此需要产生一种新数,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新课。
这样的引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出疑问,从而引起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接着,我根据学生已经产生的认知冲突及时地给出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入合作交流,探索新知的环节,给出4个例子: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例1:气温有零上3℃和零下3℃;
例2:高于海平面8848米和低于海平面155米;
例3:收入50元和支出32元;
例4:汽车向东行驶4千米和向西行驶3千米;
学生对以上例子中出现的每一对量进行讨论,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很容易就发现:零上和零下,高于和低于,收入和支出,向东和向西都是一对反义词。
于是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点:零上和零下,高于和低于,收入和支出,向东和向西,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然后我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
学生在阅读课本后很容易就会回答:足球比赛中的净赢球和净输球;花生产量的增长和减少;体重的增加和减少等这些例子。
这样的举例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也为新知识的展开铺平了道路。
帮助学生理解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后,我带领学生回到创设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拥有100元与欠100元该如何表示?我将一边引导学生一边归纳总结: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如果其中一种量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种量可以用负数表示。
通常地,我们规定盈利、存入、增加、上升为正。
如零上3℃和零下3℃可以表示成+3℃和-3℃;收入50元和支出32元可以表示成+50元和-32元。
这里建立正数与负数的概念时,我会特别强调,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
同时指出,0不仅仅是表示“没有”的意义,比如0℃就是一个确定的温度。
3、巩固练习,熟练技能
为了使学生实现由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化,教师将通过形式不同的练习,让学生把知识转化成技能,如课本上的练习:判断正、负数以及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在判断正、负数的时候,我将再一次强调学生的易错点: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而其中一道练习:如果水位升高3m时水位变化记作+3m,那么水位下降3m时水位变化就可以记作-3m,水位不升不降时水位变化可以记作0m。
这里也要特别强调0表示的意义。
由此让学生加深对正、负数
概念以及零的意义的理解,同时这种课内及时练习,反馈调整,又符合心理学特征,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同时这么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这是知识巩固的过程,而对于那些学习能力有所欠缺的学生来说,这是第二次学习负数知识的机会,对于我的教学来说,这也是尽量保证全体学生学习进度一致的一个方法。
4、总结反思,发展情意的环节
在结束本次教学过程之前,我会带领学生一起快速地回顾一下这节课的所学,在这个过程中,采用集体回答的方式为主,必要时可以请个别学生回答,从心理学上来说,在主动去回顾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也是有很大的加深的,同时,这种回顾可以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与长久。
在回顾的过程,我们会点出重点,梳理难点,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坚固的知识体系。
还有,我会提醒学生注意一些容易出错的地方。
5、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的过程要考虑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作业太简单,能力强的学生会觉得题目很没意思,从而挫伤其学习的兴趣;而作业难度过高,则会挫伤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我会布置作业时不是死板的,而是考虑各个层次,有学生自己去选择自己能够得着的题目。
这样来,适应了学生的不同要求,减轻作业负担,关键这样的作业,学生更加愿意去做,作业所带来的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也会更好。
四、说课结束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