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918.55 KB
- 文档页数:72
第九章霍曼斯的人际交换论一、名词解释1.理性命题(霍曼斯)答:人类的社会行为不是单纯的刺激——反应,而是一种理性行为。
人们在选择行动时,不仅考虑行动后果的价值大小,而且考虑获得该后果的可能性,通过理性全面权衡,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动。
这一命题的中心内容是“价值选择”。
但价值并不是行为的最佳解释,有时人们可能在没有确定价值的情况下冒险行动。
因此,霍曼斯认为理性只是根据以往实现的或然率来决定潜在的期望价值。
这样,理性原则就只是一种可能性的估计,只有在某种规律的情况下才适用。
2.成功命题答:个人的某种行动越是经常地得到相应的报酬,那么,他就越可能重复这一行动。
这个命题主要涉及行为和奖赏的次数关系,即人最可能从事那些经常获得酬赏的活动。
霍曼斯指出,这个命题所讲的是,不论一个人是因何种原因或理由而活动,如果他的活动被证明是成功的;那么,这个人就会重复该活动。
3.刺激命题答: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的行为。
刺激命题的基本意义是用过去所发生的情况,来预测目前或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
如果某人在过去某种情况下的活动得到了报酬,那么,出现相同的情况时,就会使他重复出现那种活动,刺激实际上是指周围环境的影响作用,这个命题也就是在预测周围环境对人的行为活动的影响。
如小偷第一次在人多拥挤时行窃成功,那么,再遇到人多的地方他就可能再次作案。
以往成功的经验会变成某个人日后行动的准则。
4.价值命题答: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这一命题主要涉及行动与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
越有价值的行动,人们越会去做,否则,人们就会避免从事该活动。
社会资源的价值在每个人心中的评价是不同的。
霍曼斯认为,如果人们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活动,那么,他肯定会从事对自己价值较大的活动。
这里,避免惩罚也是一种价值,如犯人努力劳动是为了免受皮肉之苦。
同样,惩罚既可能是受损失的,比如罚钱,也可能是没有得到预期报酬,如追女朋友而没有成功。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社会事实2.理想类型3.公正性期待4.模式变量(帕森斯)5.知识社会学6.后现代性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1.简述科层制的优缺点。
2.简述布劳结构交换理论的主要思想。
3.何为剩遗物和派生物?帕累托提出这两个概念的理论用意是什么?4.试述默顿“中层理论”主张的含义。
5.如何理解和评价舒茨日常生活世界的结构理论及其意义。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两小题共60分)1.试论述科尔曼理性行动理论的概念体系和分析框架。
2.如何理解由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变迁?请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社会事实答:社会事实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迪尔凯姆的这一界定包含了社会事实区别于个体(或心理)现象的三个突出特征:①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②社会事实对个人具有约束力;③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
2.理想类型答:理想类型是指一套精确而严谨的概念体系,它只是为了理解和说明世界而建构起来的一个精确而有效的概念体系,是由韦伯提出来的。
理想类型使社会科学像自然科学那样建构一套精确而严谨的概念体系来增强客观性,减少主观随意性。
这一概念体系作为衡量现实的标准,审视现实与概念之间的差距,并对这种差距做出因果解释。
其特点是:①理想类型是一个主观思维构建,它不是基于对所有事实进行经验上的概括,也不是做为社会的理想提出来的;②理想类型虽是一种主观思维的构建,是社会学中理论构建的一种方法,但它的建立有逻辑上的一致性,不违反经验的因果关系;③对某一社会现象的解释,理想类型也许不止一个,但解释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对具体社会现象的成功理解和准确归因。
第七章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一、名词解释1.价值无涉答:价值无涉又称价值中立,是由韦伯提出来的。
价值中立原则有两个含义:①一旦社会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他就必须停止使用自己的或他人的价值观念,遵从他所发现的资料的指引。
无论研究的结果对他有利或是不利,他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资料。
即他必须严格地以客观和中立的态度来从事研究,目的是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②要区分“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
科学家可以估量行为的可能后果,但不能做出价值判断。
2.方法论个体主义答: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又称个人主义方法论,是一种哲学的研究方法,将社会的发展看作是许多个人的聚集(整体上是个人主义的一种形式),以此解读和研究许多学科。
个体主义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原则最早由韦伯提出,经过哲学家波普的论证,再由经济学家哈耶克精辟的论述,现已成为社会科学中影响广泛的方法论原则。
3.科层制答: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是最系统、最有效的社会组织形式,工具理性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由韦伯提出,韦伯将科层制视为法理型统治的特殊形式。
在这种统治形式下,组织按照合理性的原则来设计和分工以便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官员们的职务等级是按照集权体系所安排的固定有序的体系,并且有着与职务相对应的严格的权限规定。
组织运转依靠的是没有人情味的职责、规定和准则,具有非人格化的特征。
官员的任命与提升所依据主要是的业绩。
所有这一切都保证了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
在这种统治形式下,统治者的地位的获得,或者是依据占有,或者依据选举,或者依据继承接班的指派。
但无论来自哪种形式,统治者的统治权力都有合法的权限。
4.工具合理性行动答:工具合理性行动又称目的合理性行动,是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
它是韦伯在分析社会行动的类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对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手段、后果都做出筹划、思考和选择而采取的社会行动的概括。
第二十九章性别社会学理论一、名词解释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答: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是女权主义早期理论的表现形式。
它的思想文化背景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其政治社会背景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人权宣言》。
代表人物有沃斯通克拉夫特、泰勒和米尔等人。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①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研究框架是理性与感性问题。
诉诸于人的本质和理性是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首要理论依据。
尽管男女有先天的生理差异,但其社会差异绝大多数是由社会化过程造成的,而不是先天生物性差异的结果。
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社会中存在的一系列的规范和法律,它们束缚了女性的发展。
人生来平等,男女皆有一样的理性与能力,其地位权利均应平等,应该给予妇女全部的人权。
②主张纠正女性受教育的法律和制度的不公平,以法律为武器争取女性权利和男女平等。
基于此,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提出的修改法律的要求。
2.激进的女性主义答:激进的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理论流派中发端较早的一种思想,但到20世纪60年代,它才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自我认定的理论。
它强调自己的理论是关于女性的理论,是由女性自己创造的理论,是“完全没有父权制痕迹”的理论。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费尔斯通、吉尔曼等。
激进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激进主义女性主义把对妇女的压迫视为统治的最基本、最普遍的形式,其目的是要结束这种压迫。
她们把父权制看作女性受压迫的根源,认为父权制是男人统治女人的综合体系,它跨文化、跨历史、跨阶级或种族而存在。
这一理论指出,在父权制社会中男人对女人的压迫主要是生理上的压迫,男人在肉体上征服女性是历史上最基本的压迫形式,生育又造成女性身体虚弱,使其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依赖男人。
因此,激进的女性主义强调两性的差异,主张女性优越论。
3.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答:性别可以划分为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
①生理性别是指按照基因和性器官的不同将有机体分为雄性和雌性,或特指性的行为;②社会性别(gender)是带有心理学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概念,是一种社会的标签,用来说明文化赋予每一性别的特征和个体给自己安排的与性有关的特质。
第二十一章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1.布迪厄怎样反对“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他在什么意义上超越了二者的对立?答:(1)在传统的社会科学中,面对初级客观性和次级客观性形成了不同学科或不同思维方式,布迪厄称之为“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的对立。
①社会物理学的代表是孔德和迪尔凯姆,他们把社会世界看成是外在于主观意识的,可以用外部观察、测量和统计的方法加以研究的物理现象,并自誉为采取了一种纯客观的、确实可信的科学原则。
②社会现象学的代表是萨特和加芬克尔,他们强调社会世界的主观性,把个人的意志选择、价值理想和情感体验看成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像叔本华和尼采那样从个人的表象和意志出发来解释社会生活。
(2)在布迪厄看来,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表现了学术界对社会生活的分裂性认识。
①社会物理学方法所把握到的物质关系和社会现象学所把握到的精神关系,是从不同的原则分析出来的两种层面的客观关系,但二者在现实生活中是统一在一起的。
布迪厄认为,社会物理学关于社会生活客观性的理解是简单的,其重要失误在于它未能在形成过程中来理解社会客观性,而无论何种类别的社会客观性都不是离开主观性独立自生的,都是在各种主观因素的参与中才生成的,社会物理学方法否认了这一点,把具有客观性的物质关系或经济关系中的主观因素完全“物化”了。
②社会现象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社会物理学的直观机械性。
强调了社会生活中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它未能把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放到具体的社会条件中去考察,缺乏对主观性要受到种种外在条件限制的理解,所以陷入了欧洲哲学史上目的论的旧辙。
(3)布迪厄从关系主义方法论超越主观和客观二元对立,要把主观和客观各种层面的研究都纳入自己的视野中,但是客观性研究应当优先于主观性研究,并且关于各种社会位置或社会条件的客观性分析是关于精神意识的主观性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2.怎样理解和评价布迪厄关系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答:(1)布迪厄多次指出,他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确立了研究社会问题的关系论原则。
第十五章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一、名词解释《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答:《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是社会学家曼海姆的经典代表作,奠定了曼海姆在意识形态问题研究领域不可忽视的地位。
在该书中,他概括了一门能对社会生活做出新的和更深刻理解的新学科,即知识社会学,并系统地阐述了知识社会学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新见解。
二、简答题1.怎样理解曼海姆关于意识形态本质的论述?答:曼海姆承认马克思把意识形态归结为一定阶级对社会存在的思想反映这个基本观点,他指出,意识形态概念反映了产生于政治冲突中的一种发现,即统治集团在思想中受到利益的强烈限制,致使他们无法看到某些将会破坏他们统治的事实。
在“意识形态”这个名词中包含了这种洞见,在某些情境中,一些群体的集体无意识既对自己又对他人掩盖了社会的真实状况。
(1)意识形态是一个评价性概念,特指那些同社会实际状况不一致的思想观点,是有偏见和局限性的意识形式。
(2)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的特征,这是因为:①意识形态就其本质而言是特定阶级思想意识的普遍化,这从根本上规定了它不可能不具有虚假性。
统治阶级或代表统治阶级的政党,为了达到对全社会的统治,总是把本阶级或本党派的特殊思想意识说成是普遍的,是超越条件限制的绝对性。
这是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根本要害。
②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可以从时间上来考察。
意识形态作为各种思想观念,不可能正好反映当下正在发生着的事物,或者滞后或者超前。
因此,一些意识形态落后于事物的实际发展便难以避免。
超前的意识形态称为乌托邦。
(3)虚假性的表现形式①不自觉的意识形态精神。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每个人头脑中都存在一些与现实不相符的思想观念,但是人们并未认识到这些观念已经脱离实际。
②已经意识到意识形态的不真实性,但迫于利益关系和社会角色等方面的限制,又不得不掩盖它的虚假,把假话当真话说。
③为实现某种特有的目的,故意编造谎言来欺骗人民群众。
2.如何理解曼海姆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评述?答:曼海姆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评述:(1)政治意识形态的最基本问题从高度概括的层面看,曼海姆把政治意识形态蕴含的最基本问题看作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矛盾。
第八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一、名词解释1.符号互动论答: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以来,它在美国及西方社会学界颇为流行。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基础:苏格兰伦理学家的影响,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社会我的研究,鲍德温的自我发展三阶段论,杜威的社会互动思想。
早期代表人物有库利、托马斯和米德。
2.姿势对话答:姿势对话是指用表达着主观意愿的姿势开展沟通。
米德认为有意义的意识过程都是在人际沟通或社会交往中展开的,它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姿势对话”。
在人际沟通中,人们总是以某种表情、姿态显示自己的意愿和观点。
要想维持友好的沟通,人们的面部表情一定是和颜悦色的;而要是对抗式的进攻,那么双方将显示出戒备、准备攻击对方的姿势,如横眉立目、紧握双拳等等。
3.主观定义答:主观定义是指人们从主观出发赋予姿势某种意义。
米德认为“主观定义”是为什么人们对对方显示的姿势都能领悟其意义的原因。
用来沟通心理过程的各种姿势都是预先经过限定的,即各种姿势之所以能够显示意义,是因为人们从主观出发赋予它某种意义。
在交往沟通中,某种姿势的意义能够被双方或大家领会,一方面在于姿势的意义是在交往中逐渐明确的,另一方面在于许多姿势的意义最初就是一种约定,是预先形成的共识,或者说人们为某种姿势下了一个共同的主观定义。
当某种姿势获得了人们共有的主观定义,这个姿势就获得了普遍性的象征性,于是形成了可以在广泛交往中使用的沟通形式——象征符号。
二、简答题1.简述米德“符号互动”思想的基本内容。
答:米德“符号互动”思想的基本内容:米德符号互动思想基于两个基本的假设(1)人类之所以迫使他们与群体中的他人进行协作是为了谋求生存,克服自身弱点;(2)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人类生存或适应的行动将会被保存下来。
从这两个假设出发,米德认为心智、自我与社会通过互动而产生和发展。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圣才出品】第四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名词解释1.正常现象与病态现象答:正常现象是指那些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病态现象是指那些不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
迪尔凯姆认为,普遍性是正常现象区别于病态现象的重要标志。
犯罪就是⼀种正常现象,因为它在任何社会都是普遍存在的。
正常现象的普遍性与集体⽣活的⼀般条件有关。
他认为,只有弄清常态现象产⽣的原因、存在的条件,才能更清楚地认识病态现象,他对⾃杀现象的分析、对失范问题的考察,就是建⽴在这种观点上的。
2.有机整合(团结)答:有机整合是建⽴在社会分⼯和个⼈异质性基础上的⼀种社会联系⽅式。
现代发达的社会像⼀个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样,其中每个⼈都按照社会分⼯执⾏着某种专门的职能,因此迪尔凯姆把这种社会中所出现的新的团结形式称之为有机团结。
有机整合是迪尔凯姆研究社会现象中社会团结问题时所提出的,有机整合成为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和社会专业化⽽造成的两者之间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在经济、政治和⽂化各个⽅⾯,尤其以物质利益为根本内容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
3.集体意识答:集体意识是迪尔凯姆提出来的,集体意识是指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强调社会共识对整合的重要性,集体意识尽管只能依赖个⼈意识⽽存在,但它⼜不同于个⼈意识,它弥漫于整个社会空间,是社会的精神象征,既有⾃已的特性,⼜有⾃⼰的⽣存条件和发展模式,是机械团结的精神基础。
这⼀定义强调社会共识对整合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集体意识表现为抽象价值层次上的⼀致,即由更⼀般、更模糊的思维、价值和情感所构成。
4.《劳动分⼯论》答:《劳动分⼯论》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发表于1893年的著作。
该书是作者的第⼀部代表作。
在书中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分⼯有正常的分⼯和变态的分⼯。
正常的分⼯产⽣了社会团结,对社会秩序发挥了正⾯的维护功能。
变态的分⼯有:速度过快的分⼯(导致个⼈⾏为缺乏法律道德约束)、不平等的分⼯(导致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协调的分⼯(导致社会成员⾏动不协调,劳动积极性下降)。
第九章霍曼斯的人际交换论1.怎样理解霍曼斯关于小群体行为结构的理论观点及其研究方法?答:(1)霍曼斯关于小群体行为结构的理论观点①活动、互动、情感,这三个概念是霍曼斯分析小群体行为结构的基本概念。
a.活动是指在具体的经验层面上的实际行为,只要研究人类行为群体,其目光都必须从这种可观察的经验活动开始。
b.互动是指发出刺激或接受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它明显地表现出群体成员在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
c.情感是指某种内部状态的外部显现或行为符号,可见这与一般的理解是不同的。
霍曼斯在这里强调了情感概念的可观察性。
在他看来,情感是通过外显行为表现的。
情感的比较分析主要表现在情感强度(高或低)与情感方向(积极或消极)两个方面。
三者的关系:活动、互动和情感是相互联系的,不仅人们的活动可以引起群体内部的互动与情感发生,而且互动与情感也相互影响,并且又都能影响人们的活动。
活动、互动和情感的相互关联、相互转化,构成了群体内部的行为结构或群体自身的社会体系。
三种群体内部行为的相互关系所展开的范围,是群体的边界。
在这个边界之外是社会环境,群体存在于环境之中,并且必须适应环境。
②小群体的外部系统和内部系统a.群体的一些活动、互动和情感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发生的,由此而形成了群体的外部系统。
所谓群体的外部系统,不是指群体之外建立了什么系统,而是指受外部环境影响产生的内部结构。
b.群体的另一些活动、互动和情感是超出环境限制而发生的,这时活动、互动和情感所构成的联系被称为内部系统。
这种不受环境压力而形成的内部系统,是群体成员主动性的活动、互动和情感关系,是在群体任务之外的群体关系,因此霍曼斯又称之为附加系统。
c.任何一个群体都有外部系统和内部系统,并且两个系统始终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无论哪一个系统发生了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另一个系统。
(2)霍曼斯关于小群体行为结构的研究方法①霍曼斯强调社会交换研究的描述性时,是借助别人的观察材料进行的。
第二十八章组织社会学理论1.如何认识西方组织社会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答:西方组织社会学理论包括组织行为理论、组织结构理论、组织系统与组织环境理论。
其各自形成与发展过程简述如下:(1)组织行为理论组织行为理论包括行为科学理论、科层制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企业伦理学理论。
①行为科学理论以社会人为人性假设,认为企业组织中的人不仅拥有经济性需要,还同时具备社会性需要。
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人际关系学派的霍桑实验。
②科层制理论。
韦伯首先论述了科层组织的实用性,他认为科层制的组织效率远高于神秘主义组织和传统型组织。
科层制组织的工具理性趋向使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一个理性化的进程,文化、宗教等组织也不可阻挡地采用科层制的组织行为方式,效率与效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信仰与理想则淡出人们的社会生活。
③社会网络结构的理论主要有三种,即以科尔曼和普特南为代表的社会资本理论、以博特为代表的结构洞理论以及以华森和斯特盖兹为代表的小世界网络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会资本既是在个体之间、组织之间以及个体与组织之间形成的相对持久的联系,又是通过这种联系获取资源的能力;社会资本的数量决定着个体或组织在社会网络中的地位,处于关系稠密的网络中的个体或组织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而在社会网络中处于更为重要的地位;社会资本影响着社会网络的扩展,处于某一社会网络中的个体或组织更倾向于根据已有网络的特征和规范来寻找确定交往对象。
结构洞理论认为,一个网络中最能给参与者带来信息与资源优势的位置位于关系稠密地带之间,而不是居于关系稠密地带之中;关系稠密地带之间的地带就是结构洞,它的存在能使参与者在信息与资源方面的优势和整个社会网络的价值得以提升。
小世界理论以“六度分离”理论为基础,后者由心理学家密尔格莱姆于20世纪60年代在实验中提出,它指世界上任意两个人之间都由于能够通过平均6个熟人实现相互联系,而存在“六度分离”现象;这种“六度分离”现象实际上正是现实世界中聚集程度较高的社会网络,它表明尽管世界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但信息传递的速度并不因此而降低,信息传递的途径也并不因此而繁杂、漫长,由此产生的小世界效应,能使大世界转化为小世界。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85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北京科技大学
2014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编号:852试题名称:社会学理论
适用专业:科学技术史、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
1.文化
2.社会互动
3.社会群体
4.社会组织
5.虚拟社区
6.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请简述社会化的主要类型。
2.谈谈社会角色失调的一般状况。
3.请简述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特征。
4.请简述齐美尔(西美尔)关于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基本观点。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西方社会学理论至今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请举出每个阶段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延迟退休的看法。
参考答案
北京科技大学
2014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编号:852试题名称:社会学理论(共1页)
适用专业:科学技术史、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
1.文化
答:文化是指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逻辑来进行的。
文化的主要特征包括:超生理性、超个人性、象征性、全括性、整体性、传递性与变迁性。
2.社会互动
答:社会互动,又称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
社会互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①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主体(包括个体与群体)之间;②社会主体之间发生以信息交流为基础的相互依赖性关系和行为是社会互动的前提条件;③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借助媒介进行;④社会互动与特定的社会情境密切相关,并形成特定的互动模式;⑤社会互动不仅会影响互动关系,而且会对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3.社会群体
答:社会群体,又称社会团体,是指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
这个集合体的存在,不仅个人自己能够意识到,而且也被群体以外的人们所意识到。
即群体成员有共同的认同及某种团结一致的感觉,对群体中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相同而确定的目标和期望。
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其主要特征包括:①有明确的成员关系;②有持续的相互交往;③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④有一定的分工协作;⑤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4.社会组织
答:社会组织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狭义上的社会组织,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
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社会组织一般由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5.虚拟社区
答: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它是与传统的实在社区相对而言的。
它也具有实在社区的要素,比如有一定的活动区域;有一定数量固定的人群,人与人之间有着频繁的互动。
虚拟社区存在于与日常经验的物理空间不同的电子网络空间,社区的居民为网民,他们在一定的网络空间内围绕共同的需要和兴趣进行交流和活动,并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6.社会现代化
答:社会现代化是指一种特殊的社会变迁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
这是现代化变迁过程和非现代化变迁过程的本质区别。
其要点包括:①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②社会现代化绝非“西方化”或“欧洲化”;③社会现代化是对历史传统既批判、又继承的过程;④社会现代化是社会结构体系协调发展的过程。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请简述社会化的主要类型。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的基本类型有五种:
(1)初始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它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2)预期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比如,学生在大学里进行的大量学习都是为将来在工作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做准备,这种学习过程就是预期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3)发展社会化,又称继续社会化。
发展社会化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对于角色新的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比如,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官员都要重新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这就是发展社会化。
(4)逆向社会化。
逆向社会化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
在传统社会中,逆向社会化很少见。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变迁速度快,知识更新速度也快,一些成年人往往跟不上形势,他们要想不落伍,就必须接受逆向社会化。
(5)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
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
而其它某些形式的再社会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是负面的;一个移民到了新的国家和文化环境以后,可能也要全盘放弃原来的文化,接受新的文化,这种再社会化既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负面的,反而可能是主动的、正面的。
2.谈谈社会角色失调的一般状况。
答:角色失调,是指人们对社会角色的扮演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像社会的运行常会产生不协调因素一样,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也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
角色扮演过程中的失调现象主要有角色距离、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五种情况:
(1)角色距离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赋予某种角色的规范与角色扮演者的实际表现常常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种角色期待与角色表现之间不相匹配的情况为角色距离。
(2)角色冲突
①一个人承担的多种角色之间的矛盾一般称之为角色冲突。
如一位妇女作为经理可能忙于事业,但作为妻子和母亲的社会角色期望她在家庭生活上应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
②不同的人所扮演的相对角色之间的矛盾称为角色冲突,如丈夫与妻子、父母与子女、邻居之间、顾客与服务员、领导与群众之间的冲突等。
③一个人承担同一角色时存在的矛盾,一般称之为角色紧张。
如一名学生,按照角色要求应该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回答问题,但可能又因为不想让别的同学感觉难堪而不积极表现,这时他(她)就会经历角色紧张。
角色紧张往往与角色规范或价值观密切相关。
(3)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在社会变迁中,当一种新角色初次来到社会上时,社会还没有来得及对它的权利义务做出明确规定,角色承担者本人不清楚,其他人的看法也有分歧,角色不清便由此产生。
只有通过长期互动,当社会为它规定了明确的规范后,这种角色不清才能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