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其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名词解释教育组织形式
教育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方式。
它主要受到受学科性质、教学任务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个别教学制:个别教学制是教师在同一时间以特定内容面向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教学。
优点能够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和特长;缺点效率较低,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2.分组教学制:分组教学制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3.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由教师按计划向全班学生集体授课。
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可能无法完全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4.道尔顿制和文纳特卡制:这些是更为现代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教师主要扮演顾问和指导者的角色。
5.复式教学: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
教师资格证考点之一:教学组织形式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教育行业不可避免地成为热门职业。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通过教师资格证。
而教学组织教学组织形式这部分知识考察一般在教师招聘中都会涉及,下面是我们整理出来的相关知识点。
知识点1:概念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教学组织形式概念中包含了学生与老师两个要素,结合关键词“教学目标”“行为方式”来理解把握,一般考察较少。
知识点2:七种教学组织形式(一)个别教学制个别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由学生个人与适合个别学习的教材内容发生接触,并辅以师生之间的直接联系。
它虽然也有一群学生,但没有固定的班级,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各不相同,每个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也无计划,随时随意决定学习什么和不学习什么。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个别教学制的地位是单选题考查的重点,它产生的较早,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多采用个别教学形式,概念考查时相对较少,在理解时要和个别辅导区分开。
显著特点是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但一个教师所教的学生数量是有限的,与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状况相适应。
其有别于个别辅导,前者是针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后者主要面向特殊学生,如后进生和优秀生,两者不同。
(二)班级授课制1.定义: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它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制基本特点班级授课制用三个字简单概括:“班”“课”“时”。
以“班”为人员单位,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
“课”是教学活动单元,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
教学组织形式的名词解释教学组织是指在各程度上整理有关教学内容的一系列步骤、流程、结构、方法、技术和交流,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现象。
许多教学组织形式都由几个基本要素组成,它们可以按不同的方式组合,以满足不同教学环境、课程要求和学习者需求。
一、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1.教师中心: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教师将把自己的知识和处理能力视为唯一可靠的教学资源,从而成为教育活动中心。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回答,然后他们会要求学生做出一定的反应,以便进行评估。
2.层次组织:在这种形式中,教师将根据学生的程度分级,然后按照层次准备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可以根据各个组的水平,分别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甚至学习时间,以便实现教学的高效性。
3.自主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学习,教师仅仅是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组织的目标和作用教学组织的目标是实现有效的教学,即把有限的教学资源和时间有效的释放出来,以便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从而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
从而,教学组织有以下几个作用:1.有利于教师合理分配教学资源:通过教学组织,能够合理分配课堂上的时间和精力,以便把课堂上的重点内容有效地完成。
2.有助于课堂秩序管理:通过教学组织,能够实现有序的课堂管理,以便提高教师的管理能力,确保课堂的顺利进行。
3.促进学生学习:通过教学组织,能够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得到有效的学习,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
三、教学组织的策略1.动态的教学组织:通过灵活的变动,使教学更具有可塑性,从而以更直观、生动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知识。
2.结构化的教学组织:把学习过程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规则组织起来,以便使学生学习更有效率。
3.互动式组织:通过提供一定版块的设置,以便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结构和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方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的结构方式,它受到教育普及程度、学科性质、教学任务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其发展变化反映了社会生产方式的要求。
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1. 按组织结构分:可以分为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三种形式。
全班教学是指教师对整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统一教学;小组教学则是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个别教学则是教师针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
2. 按师生交往分:可以分为师生直接交往和师生间接交往两种形式。
直接交往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直接进行教学互动;间接交往则可能通过教学媒体或其他中介进行。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变化与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紧密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教学形式不断出现,以适应教育的需要。
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成为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它结合了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提供了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教学组织形式一、识记:个别教学:是指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传授与指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小组教学:也称为“多级制”或“不分级制”,它是一种将学生按智力水平或学习成绩分成不同的班和组,通过定期测验决定学生升级(组)或降级(组)的教学形式。
道尔顿制:是针对班级授课制的不足,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设计教学法:是指在社会环境中进行有目的的活动,重视教学社会的和道德因素,主张取消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特朗普制: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是一种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教学组织形式。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合编在一个班级,教师在同一教室、同一课时内用不同的教材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的教学,它通常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
二、解释: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制度和程序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它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发生一定的变革,它是教学活动呈现的载体。
班级授课制:简称“班级教学”,它是指将按学生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人数固定的班级,教师根据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固定的教学时间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使其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而确定,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为教育的普及作出了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不能完全满足人的整体与个性发展,各个国家正在试图尝试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三、分析判断:1.今后的教学组织形式应是融合了个别教学和集体教学优点的综合性的教学组织形式。
此说法正确。
随着当今世界的发展,各国之间呈现出交流与合作的趋势,关注教育的广泛性与个性化。
教学组织作为教学活动的承载反映着社会的潮流,承担着对人的教育责任,这是国家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界定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表现为教学活动的组织结构,即完成待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织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它涉及叫徐活动应怎样组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怎样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
它取决于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教学原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都要综合而具体地落实到一定的组织形式之中。
教学组织形式运用得科学与否,对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概要教学组织形式是社会生产和科学发展的要求在教育中的反映,每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培养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不断发展和改进。
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制等,另外还有贝尔-兰喀斯制(导生制)、文纳特卡制、特朗普制、开放课堂等。
总的来说,这八种教学组织形式可划分为个别化教学、集体教学和综合教学三类,其中,个别教学、道尔顿制、文纳卡特指、开放课堂基本可划分为个别化教学一类;班级授课、分组教学、导生制可划归为集体教学一类;特朗普制则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化教学虽然能弥补集体教学的不足,但也只能作为集体教学的补充;班级授课作为集体教学的代表,虽然是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但必须随时代发展而变革。
教学组织形式发展趋势是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今后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融合了个别教学及集体教学优点的综合性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多元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三、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亦即课堂教学或班级上课制,是指把学生按年龄、知识裁定人数的教学班,教师根据课程计划所确定的内容和课时,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分科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名词解释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的安排格式与组织结构的总体框架。
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一般包括讲授型、讨论型、研习型、悟性激发型、心理实验型、技巧和拓展性等形式。
默认讲授型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形式,它通常采用听讲-注意-理解-回顾-练习的过程,该模式以教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受教对象,依靠老师对知识提供详细的细节讲解,帮助学生认清知识细节和联系,从而形成系统性认识。
讨论型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并学习和积极交流,从而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们能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发展不同角度的思考,加深认知,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研习型教学形式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调节和行为探索来获取知识,促进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准备资料,联系实际,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该形式的教学组织,通常会教导学生如何进行独立思考,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细节和创新应用所学知识。
悟性激发型教学组织形式与研习型教学形式比较相似,旨在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和新知识机制,并培养学生认识洞察和调动学习能力,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探索和掌握知识的机会,使学习质量得以提高。
心理实验型教学形式是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实效性的实验测试和教育学的实践形式,让学生通过同伴小组间的讨论和实践探索,来体验学习过程并形成学习技能 ,以提升学习效果。
技巧和拓展性的教学形式,对于一些课堂上很难消化和理解的知识,该形式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出发,采取有利于激发认知活动、进行转换思维、提升认知能力等行为,。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其分类一、概念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构成的教学活动中,必然存在教师与学生如何组合起来发生相互作用,存在如何对时空条件进行有效控制和利用的问题,这就是教学组织形式的问题。
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并使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得以在相应的组织形式中加以运用。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总是同教学方法的改革,乃至整个教学模式的改革融为一体的。
教学组织形式同教学方法及整个教学模式的这种关系,决定了教学组织形式合理与否,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取得具有直接的意义。
二、分类我国当前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授课、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3种类型。
1.班级授课班级授课也称为班级教学,它是按照年龄或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课程计划(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的具体形式可大致分为3种:第一种是全班上课;第二种是班内小组教学;第三种是班内个别教学。
除了上面的三种以外,还有一种是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成一个班,由一名教师使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这是班级教学中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源于德国。
清末时,随着中国兴办小学,复式教学经由日本传入中国。
2.个别化学习所谓个别化学习,是为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而设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主要是一种内部操作,必须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当学生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积极主动完成课题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能获得最大的学习成果。
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大多数层次的学习目标,如学习事实信息,掌握和应用信息、概念和原理,形成动作技能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达到。
当前,个别化学习主要在远程教育中(个别收视、收听广播电视教学)使用。
第十单元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三、现代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四、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与选择五、当代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六、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要求:1.识记: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2.领会: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3.应用: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设进行教学组织形式选择。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述(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是由教师和学生双方构成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之中进行的。
要进行教学活动,就必然要涉及到教师、学生、时间和空间的组织和安排问题。
黄甫全:“教学组织形式,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其主要内涵有:特殊的师生互动;特殊的时空安排;教学因素的特殊组合。
(现代教学论学程,2003,P354-355)(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受制约性及其功能⒈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制约?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⒉教学组织形式的功能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⑪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
它“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处于真正具体落脚点的地位,带有综合、集结的性质。
”(王策三,教学论稿P272)⑫教学组织形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
⑬教学组织形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教育规模的大小。
⑭教学组织形式对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情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吴文侃,比较教学论,P322-325;黄甫全,现代教学论学程,P355)(三)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演变①个别教学:涵义、特点、评价。
②群体教学(班组教学):如我国的书院教学制度。
③班级授课: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
④贝尔——兰卡斯特制(导生制):英国牧师贝尔(Dr.Andrew Bell)和兰卡斯特(Joseph Lancaster)创造。
⑤道尔顿制:由柏克赫斯特(H.H.Parkhursk,1887-1973)1920年首创于美国麻省的道尔顿镇的道尔顿中学。
第七章护理教学的组织形式Organizational Form of Teaching第一节概述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与发展(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教学组织形式(organizational form of teaching)简称教学形式,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诸要素的组合方式,即包括如何控制教学活动的规模,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和利用教学活动的场所等。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古代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近代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捷克 J.A. Comenius 《大教学论》●英“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开斯特制。
现代教学组织形式及发展●美“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文纳特卡制”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分类及特点(一)按组织学生的方式分类1.班级授课制(class teaching system)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特点:集体性、统一性、稳定性、系统性优点●提高教学效率●确保教学内容系统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局限性●难以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对学生能力培养效果差2.小组教学(group teaching)将2人以上的学生编成一个小组,以各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
优点●有利于情感领域教学目标实现●有利于开展项目或作业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助于不同经验和想法的交流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习情况,给予适当指导局限性●教学组织和学生准备比较困难●教师发言时机和时间长度掌控有难度●保证每个小组成员积极参与有难度●难以鉴别学生能力和水平●教学进度难控制3.个别教学(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是教师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传授和指导的教学组织形式,能较好地解决个别差异问题。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不同的分类.通常是根据教学单位的规模和师生交往的程度来划分教学组织形式.按照教学单位的规模大小,可分为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小班教学,大班教学,合班教学):按照师生交往的程度划分,可分为直接的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等)和间接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个别学习,伙伴学习,合作学习,广播电视教学,计算机教学等)。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培养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也不断发展和改进。
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等。
特点:从表现于外部的特点来看,教师和学生都参与或形成了特定的组合形式。
师生的活动必须适应一定的时空条件,并形成一定的“搭配”、“组合”关系。
教师和学生以这种程序和“搭配”关系共同活动,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作用。
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包括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程序、步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结或综合发展个别教学中国宋代以前的各级官学和私学,欧洲古代和中世纪的教育均采用个别教学,它是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就是教师在同一时间以特定内容面向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办学规模小、速度慢、效率低,但却能较好地适应个别差异。
17世纪以后随着班级授课在世界范围的普遍采用,个别教学就成为了教学的非主要组织形式。
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个别教学在欧美各国重新受到重视。
班级授课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提出了班级授课制,即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进行教学的制度。
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别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通常用来引入主题,并简要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在这篇文章中,概述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概述: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一种组织形式。
它涉及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生的参与方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对于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别进行全面的探讨和分析。
本文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进行简要解释,并介绍文章的目的和结构。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分为多个子章节,每个子章节将详细探讨一个特定的教学组织形式类别,包括其定义、特点、应用场景等。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进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通过对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别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教师更好地选择适合不同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的组织形式,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对于教育研究者来说,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可以为未来的教学组织形式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接下来,将进入正文部分,首先将详细介绍第一个子章节,即某个特定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别。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和呈现:引言部分(Chapter 1):在引言部分中,我们将对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别进行概述,并介绍本文的目的。
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对教学组织形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以及本文的研究意义和重要性。
正文部分(Chapter 2):正文部分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将详细探讨教学组织形式的各个类别,并对每个类别的特点和优缺点进行分析。
正文部分被分为了两个子章节,分别对应不同的类别。
第一个子章节(2.1 第一个子章节):在这个子章节中,我们将重点介绍教学组织形式的第一个类别,并详细讨论该类别下的各个要点。
我们将分析这个类别的适用场景、实施方法以及带来的效果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构成的教学活动中,必然存在教师与学生如何组合起来发生相互作用,存在如何对时空条件进行有效控制和利用的问题,这就是教学组织形式的问题。
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并使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得以在相应的组织形式中加以运用。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总是同教学方法的改革,乃至整个教学模式的改革融为一体的。
教学组织形式同教学方法及整个教学模式的这种关系,决定了教学组织形式合理与否,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取得具有直接的意义。
二、分类
我国当前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授课、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3种类型。
1.班级授课
班级授课也称为班级教学,它是按照年龄或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课程计划(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的具体形式可大致分为3种:第一种是全班上课;第二种是班内小组教学;第三种是班内个别教学。
除了上面的三种以外,还有一种是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成一个班,由一名教师使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这是班级教学中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源于德国。
清末时,随着中国兴办小学,复式教学经由日本传入中国。
2.个别化学习
所谓个别化学习,是为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而设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主要是一种内部操作,必须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当学生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积极主动完成课题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能获得最大的学习成果。
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大多数层次的学习目标,如学习事实信息,掌握和应用信息、概念和原理,形成动作技能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达到。
当前,个别化学习主要在远程教育中(个别收视、收听广播电视教学)使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扩大,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将得到迅速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学习。
按照奥苏伯尔(D. P. Ausubel)等人阐述,个别化学习的内涵包括以下多个方面:第一,学生依照他们自己的速度完成程序的各个环节;第二,学生可以选择适当的备选的功课或活动,来达到既定的各项教学目标;第三,学生在全部或大部分“上课时间”内,以个别形式或小组形式进行学习;第四,学生可以按照他们的愿望来选择学习某一学科的时间,按照他们的需要来确定在规定的学习期间内用多少时间学习它;第五,学生选择或设计他们自己的学习活动;第六,提供范围广阔的学习材料;第七,利用工艺学来使学生有可能对材料进行个别的学习,或扩大这种学习;第八,把教材组成不同的程序段、程序块或模块;第九,把教学的和直接的经验活动融合到学习的程序块或模块之中;第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教学的目标和评定的标准或成绩的标准;第十一,鼓励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联合;第十二,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辅导和劝告,而不是提供信息;第十三,强调一门学科中的“认识方法”,其重要性与知识的获得是一样的;第十四,鼓励学生个人的创造性表现的努力,通常都大于集体教学程序中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
个别化学习的种类是非常繁多的,其中影响较大的种类有如下12种:
(1)程序教学
1924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S. L. 普雷西根据桑代克学习定律中的练习律、效果律和副律中的近因律,设计了以练习材料进行自动教学的机器,从而成为程序教学的先驱。
1954年,心理学家斯金纳(B. F. Skinner)发表了《学习的科学与教学的艺术》,提出了著名的程序教学,设计了教学机器的程序教学,后又发展为只用程序教材的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的主要原则是:教材分为小步子;学生对所学内容作积极反应;反应后有即刻反馈;尽量降低错误率;教学应自定步调。
(2)凯勒计划
凯勒计划又称“个别化学习体系”,它作为一种典型的个别化学习组织形式,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依据行为主义学习原理首创。
它是一种由学生自己掌握自己学习进度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中,一般将一门课程(全学期)分为15至20学习单元,教师编写学习指南,按单元详细说明学习目标、要求及为达到教学目标与要求所必须学习的内容,有时还有自行测验的题目或方法,帮助学生自我衡量是否完成单元学习任务。
学生按照指南自己决定时间、地点和进度进行学习,当自认为自己已经掌握该单元的内容时,就向负责测验的人员提出测验申请。
测验为笔试,时间为15至20分钟,一般采用多项选择方式的题型。
测验完毕,当场评分,得分在90分至95分以上,则表明学习者已达到本单元的全部要求,可以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
未通过者必须重要学习本单元,次数不限,直到通过为止。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一般不需要讲课这个环节。
(3)掌握学习
掌握学习是布卢姆(B. J. Bloom)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一种带有个别化学习特征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体系。
布卢姆认为,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对所学课程达到掌握水平,所谓学习水平,即学习达成度超过80~85%的学习水平,换言之,学习者在有关内容的测试中,能够做对测验题目的80%~85%以上。
他反对将学生划分为“好生”与“差生”或划分为上、中、下三等,他认为学生之间的差异应该视为学习速度快与慢的差异,即学习时间多少的差异,只要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那么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我们通常所说的优良水平。
3.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根据一定的情况,将学生分成一定形式的小组,是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共同特点分别与各小组接触,进行教学或布置学生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
它是介于班级教学与个别化学习之间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这种形式给予教师和学生面对面密切接触和相互了解的机会。
现代教学论越来越重视教学中的这种人际交互作用,它是实现各类教学目标,培养健全人格,促使个体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类型。
从分组的依据来看,分组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
从分组的范围来看,分组教学包括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
所谓内部分组,是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前提下,根据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发展变化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实行分组教学。
所谓外部分组,就是打破传统的年龄编班,而按照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分组。
就中国小学的情况而言,一般说来,内部分组比外部分组更加适合于实际情况,可以在许多情况下采用。
摘自李龙《教学过程设计》第一版,第198~205页,2000年,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