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 格式:docx
- 大小:57.77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km dm cm mm um nm2、换算关系: 1km=1000m=103m 1dm=0.1m=10-1m1cm=0.01m=10-2m 1mm=0.001m=10-3m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2)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4、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 S其他单位:分 min 小时 h5、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6、测量工具:秒表。
停表7、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
8、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9、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练习:①完成下列单位换算1.2km=_____m=______cm=___;6×105nm=________m=_______cm ;2小时5分=________s 6分40秒=_______s②给下列各物体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1)中学生的身高1700___;(2)一个墨水瓶的高为0.65___;(3)一课桌的高为0.82___;(4)物理课本的宽为1.85____。
③图1中,停表的时间是________min________ s.图2中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mm,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A”或“B”),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cm.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的知识点总结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的知识点总结1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符号:t 单位:摄氏度<℃>)。
瑞典的摄尔修斯规定:①把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②把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③把0到℃之间分成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
3、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做到以下三点: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35-42℃ 0.1℃ 离开人体读数,用前需甩实验温度计无-20-℃ 1℃ 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寒暑表无-30 -50℃ 1℃ 同上。
5、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6、熔点和凝固点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温度②继续从外界吸热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①达到凝固点温度②继续向外界放热「记忆」常见的一些晶体与非晶体。
7、汽化与液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这两种方式都要放热。
8、蒸发现象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9、沸腾现象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10、升化和凝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 长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m)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单位换算:1 km = 1000 m ;1 m = 10 dm ;1 dm = 10 cm ;1 cm = 10 mm ;1 mm = 1000 μm ;1 μm = 1000 nm2. 长度的测量测量工具: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
放: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读:视线要正对刻度线,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3. 时间的单位基本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h)、分钟(min)单位换算:1 h = 60 min ;1 min = 60 s4. 时间的测量测量工具:钟表、停表5. 误差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二、运动的描述1. 机械运动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
2. 参照物定义: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三、运动的快慢1. 速度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
公式:\(v = \frac{s}{t}\) (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单位换算:1 m/s = 3.6 km/h2. 匀速直线运动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3. 变速运动平均速度: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八年级上册物理一单元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物理一单元知识点第一章声现象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2、声间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4、乐音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5、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6、声间等级的划分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7、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第二章光现象1、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海市蜃楼、早晨看到太阳时,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星星的闪烁等)3、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V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V,玻璃中为2/3V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5、光线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6、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7、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理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8、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光滑平面)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粗糙平面或曲面)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2)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理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即平面镜是物像连线的中垂线.1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13、平面镜的应用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理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折射的同时必发生反射,折射中光速必定改变,而反射中光速不变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理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共面 (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4、透镜及分类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分类:凸透镜:边缘薄, 中央厚凹透镜:边缘厚, 中央薄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6、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7、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 u ) 成像大小虚实像物位置像距( v ) 应用u > 2f 缩小实像透镜两侧 f <; v u 放大镜【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 物远像变大;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第四章物态变化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2、摄氏温度(符号:t 单位:摄氏度)瑞典的摄尔修斯规定:①把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②把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③把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3、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做到以下三点: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35—42℃ 0.1℃离开人体读数,用前需甩实验温度计无—20—100℃ 1℃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寒暑表无—30 —50℃ 1℃同上5、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温度②继续从外界吸热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①达到凝固点温度②继续向外界放热【记忆】常见的一些晶体与非晶体7、汽化与液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这两种方式都要放热.8、蒸发现象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9、沸腾现象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记忆法】蒸发沸腾不同点:发生部位剧烈程度温度条件温度变化影响因素相同点:升华┌—————————┐│熔化汽化固体——→液体——→气体 (吸热)-- -- -- -- -- -- -- -- -- -- --气体——→液体——→固体 (吸热)│液化凝固│└—————————┘凝华八年级上册物理学习方法步骤1.模型归类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用m表示)。
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千米(km)、米(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相邻之间都是千进位(103),1km=103m,1m=103mm=106μm=109nm;米(m)、分米(dm)、厘米(cm)相邻之间都是十进位,1m=10dm=100cm。
(2)长度测量1)测量工具: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
测量长度的常用测量工具有刻度尺、三角板、卷尺等。
用于精密测量的,还有游标卡尺、千分尺等。
2)正确使用刻度尺图(2)标尺的读取图(3)刻度尺的读数3)长度的估测:在平时,大家应多积累生活方面的知识,估测物体长度也是生活积累的一个方面。
如黑板的长度大概2.5m、课桌高0.7m、课本高30cm,篮球直径24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20c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等等。
4)特殊的测量方法长度测量除了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外,在一些特殊条件或被测物体非常细小等情况下,可以采用特殊测量手段。
如:a.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等微小量时,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例一:测量纸张的厚度,可以把许多张叠在一起,并记下总张数n(400),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 张纸的厚度L(2cm),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0.005cm),如图(4)a所示。
a.测量纸张厚度 b.测量细铜丝直径图(4)特殊测量例二: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可以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30)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5cm),则细铜丝直径为L/n(0.17cm)。
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归纳物理学家们通过实验和理论推演等方法,可以揭示自然界中许多现象背后的原理和机制。
以下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欢迎参阅呀!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归纳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班级: 姓名: ,2017—2018学年度八年级上册复习讲义 物理第一章 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换算2、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1)选: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认清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2)放:a 、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b 、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c 、有刻度线的的一边要与被测边平行(3)读:a 、视线正对刻度线 b 、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记:记录数值与单位3、机械停表的用法:先读分钟盘(即小表盘),再读秒钟盘(即大表盘)4、误差(1)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2)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3)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二、运动的描述1、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选择另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选择参照物的条件:(1)参照物是任意选择的(2)研究地面上的物体一般选择地面为参照物(3)不能选择物体本身作参照物3、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步骤:(1)选定一个参照物(2)判断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是否发生变化(3)位置变化,则物体是相对于参照物运动的;位置不变,则是相对于参照物静止.4、如果同一个物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有可能不同,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改变,就说物体是相对运动的,反之则说物体是相对静止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
2、速度计算公式:v =s t 。
变形可得:s=vt,t =sv . 三个物理量中,已知其中两个可以求第三个。
4、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四、测量平均速度1、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在某一段路程中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XX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汇总1声波の产生和传播、任何声音都是由于物体の振动而产生の。
2、声音の振动时通过介质以疏密波の形式向四周传播开来。
3、声波:发声体の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质中の传播。
4、在声波传播过程中,振动の介质没有随波移动,只是通过介质向外传播声源振动の信息和能量。
、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6、声波在不同介质中の传播速度不同(固体﹥液体﹥气体)7、空气中の声速还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8、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被反射回来の现象。
9、不同の障碍物表面对声波の反射和吸收能力不同。
坚硬光滑表面反射声波の能力强,松软多孔表面吸收声波の能力强。
10、传入人耳声波相差01秒以上就能区分。
11、回声の利用:测距离、超声定位仪等。
12声音の特征一、响度1、人耳感觉到の声音强弱の程度叫响度(也叫音量)。
2、振幅:发声体振动の幅度。
3、影响响度の因素:(1)跟发声体の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也越大。
(2)响度还跟离发声体の远近有关,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二、音调1、声音の高低就是音调の高低。
2、频率f:物体每秒钟振动の次数(单位赫兹,符号Hz)3、影响音调高低の因素:(1)音调の高低与发声体振动の快慢有关,发声体振动越快,声音の频率就越高,音调也越高。
(2)音调の高低与发声体の结构(如粗细、松紧、厚薄、长短、体积等)材料有关,如弦越短,越细,张得越紧,音调越高。
4、超声:频率超过XX0赫兹の声波。
它の特点是频率高,能量大而集中。
有良好の定向传播特性,易于聚集。
次声:频率低于20赫兹の声波。
它の特点是频率低。
Ainy晴其穿透力极强,可以轻易地绕过障碍物向前传播。
它有很大の破坏性。
次声与超声超出人耳の听觉范围。
三、音色1、不同发声体发出の声音各有特色,它们是由不同频率の声音组合而成の。
频率组合情况不同,声音の音色也不同。
2、乐音和噪音乐音:悠扬、悦耳の声音叫乐音。
乐音の振动波形是有规律の。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重难点1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回声测距离:2s=vt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重点定义: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振动可以发声要点: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疑点: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
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重点定义:1声的传播需要介质2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要点: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2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3真空不能传声重点: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三:声速和回声重点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1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拓展:1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 远2回声的作用: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3回声测距离:2s=vt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怎样听到声音重点定义: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要点:1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2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难点: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2017-2018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要点(人教版)第一册 物理第一章 测量的初步知识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2)平移法:(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 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答案写出来)(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第二章 简单的运动1.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XX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任何声音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声音的振动时通过介质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开来。
3、声波:发声体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质中的传播。
4、在声波传播过程中,振动的介质没有随波移动,只是通过介质向外传播声源振动的信息和能量。
、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6、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固体﹥液体﹥气体)
7、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8、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9、不同的障碍物表面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能力不同。
坚硬光滑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
10、传入人耳声波相差01秒以上就能区分。
11、回声的利用:测距离、超声定位仪等。
12声音的特征
一、响度
1、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强弱的程度叫响度(也叫音量)。
2、振幅:发声体振动的幅度。
3、影响响度的因素:
(1)跟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也越大。
(2)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二、音调
1、声音的高低就是音调的高低。
2、频率f: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符号Hz)
3、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1)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发声体振动越快,声音的频率就越高,音调也越高。
(2)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结构(如粗细、松紧、厚薄、长短、体积等)材料有关,如弦越短,越细,张得越紧,音调越高。
4、超声:频率超过XX0赫兹的声波。
它的特点是频率高,能量大而集中。
有良好的定向传播特性,易于聚集。
次声: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波。
它的特点是频率低。
其穿透力极强,可以轻易地绕过障碍物向前传播。
它有很大的破坏性。
次声与超声超出人耳的听觉范围。
三、音色
1、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各有特色,它们是由不同频率的声音组合而成的。
频率组合情况不同,声音的音色也不同。
2、乐音和噪音
乐音:悠扬、悦耳的声音叫乐音。
乐音的振动波形是有规律的。
噪音:刺耳难听的声音叫噪音。
噪音的振动波形是杂乱的、无规律的。
噪音对人的生理、心理具有一定的伤害作用。
减少噪音的方法:
(1)控制噪声源——消声
(2)控制噪声的传播途径——吸声
(3)保护受噪声影响者——隔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