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3.29 M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需要营养、能够呼吸、能够生长和繁殖等。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
3、学生能够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对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1、生物的基本特征。
2、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
3、生物的基本特征对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展示一些图片,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病毒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2、新课学习(1)需要营养:教师通过实验或者图片展示生物需要营养的事实,让学生理解生物体不断地从外界吸收养料,用于生长、发育和维持生命活动的过程。
(2)能够呼吸:教师通过实验或者图片展示生物能够呼吸的事实,让学生理解生物体不断地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3)能够生长和繁殖:教师通过实验或者图片展示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的事实,让学生理解生物体不断长大、繁殖下一代的过程。
(4)应激性:教师通过实验或者图片展示生物具有应激性的事实,让学生理解生物体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过程。
3、探索与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或者观察,探索生物的基本特征,例如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呼吸过程等。
4、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的基本特征对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四、教学评估1、课堂提问: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生物基本特征的理解情况。
2、练习题: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生物基本特征的掌握情况。
3、观察报告:学生完成观察报告,展示对生物基本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总结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例如学生参与度高、实验操作顺利等。
2、不足之处:针对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例如学生对某些生物特征的理解不够深入等。
3、改进措施:提出针对本节课的改进措施,例如加强学生对生物特征的对比理解、增加实验探索环节等。
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一、生物学研究生物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被称作——绿色学科。
二、生物1、概念:具有生命的物体。
2、分类由细胞构成。
无细胞结构。
3、数目:现在已知生物约200多万种,(其中动物约150多万种,植物约30多万种。
)三、生物的基本特征:1、具有新陈代谢现象。
(生物的最基本特征)如:吃饭、喝水、呼吸、出汗、排尿。
2、能够生长发育和繁殖。
如:一粒种子萌发长成幼苗、一株幼苗长成一棵大树、母鸡下蛋、植物开花结果、蜻蜓点水。
3、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变异)。
4、生物具有应激性。
如:朵朵葵花向太阳、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动时会下垂。
5、生物能适应并影响环境。
如:仙人掌的叶子特化成刺(“适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影响”)、大树底下好乘凉(“影响”)。
【例题】1、下列哪组选项全部属于生物()A.金鱼、月季、机器狗、海带B.长颈鹿、电脑病毒、海豚、海马C.仙人掌、钟乳石、香菇、小草D.细菌、丹顶鹤、水杉、鲨鱼2、果树能产生种子,种子可以萌发并长成新的植物体,这说明()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生物能生长和繁殖C.生物多由细胞构成D.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诗句说明了哪一生物特征()A.呼吸B.排出体内废物C.对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发育4、含羞草受到碰触后,展开的叶子会合拢,与含羞草反应相同的生命现象是()A.子女与父亲不同 C.人手被针刺后缩回C.母鸡下蛋D.大豆由小长大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该诗句描述的生命现象主要体现的是()A.生物能够由小长大B.生物都需要营养C.生物能够繁殖后代D.生物能够适应环境6、下列不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一项是()A.能进行呼吸B.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映C.能生长繁殖D.能动7、下列哪项不是生命现象()A.种子萌发,长出幼苗B.人体出汗C.蛇的冬眠D.石灰岩洞中的石笋逐渐长高8、下列属于新陈代谢现象的是()A.松鼠不断寻找食物B.大树提供木材C.含羞草的叶子会合拢D.鲸能游泳9、蘑菇属于()A.细菌 B.真菌 C.病毒 D.非生物10、鸡能产蛋,并孵出小鸡,这说明鸡具有的特征是()A.需要营养物质B.能由小长大C.能繁殖后代D.能排除废物11、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生物体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A.松鼠不断寻找食物吃B.钟乳石由小变大C.小狗排尿D.人晕车呕吐12、下列哪种现象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A.兔子发现狼之后迅速奔跑B.种子萌发长成幼苗C.绿色植物的叶由小长大的现象D.鸟产卵13、生物能够生长、发育并繁殖后代的基础是()A.遗传B.变异C.应激性D.新陈代谢14、一般来说,一种生物不会由于个体的死亡而导致该物种的绝灭,这是因为生物具有()A.遗传性B.生长现象C.繁殖现象D.应激性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1、概念:在地球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才有生物生存,生物生存的这个圈层。
第一单元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一.身边的生物现已经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他们可分为:植物,动物,真菌,细菌,病毒等五大类群,除病毒外生物都有细胞构成的二.生物的基本特征:①新陈代谢(能够不断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体内废物)②生长发育③繁殖④遗传变异⑤应激性三.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第二节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一. 巴斯德实验中只选择一个变量既实验变量,用以设计对照实验,成功之处在于设计了曲颈瓶(阻挡细菌侵入)。
巴斯德的实验证明了肉汤变酸是微生物引起的,这些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二.生物学的科学探究过程大致包括六个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其中探究成功的前提是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制定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为探究成功的关键,生物学探究采用的方法一般为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
(一)、花的结构:1、花柄是花与茎相连的短茎,它起到的作用。
2、在花绽放之前,和对花蕊有保护作用。
3、雄蕊的花药中含有许多,雌蕊的子房中含有一枚或数枚。
4、和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它们是花的主要结构。
(二)、花的类型:1、以花蕊区分:和;2、以着生情况区分:(花单独着生在茎上,一般花朵比较大)和(即花按照一定次序着生在变形的花托上)(三)传粉1、定义:花粉从里散发出来,通过一定的方式落到雌蕊上的过程。
2.方式:和。
若自然状态下传粉不足,可采用的方法加以弥补(四)受精的过程(重点)1、花粉落到柱头后,受柱头上黏液的刺激,长出。
2、花粉管通过花柱深入,一直到达。
3、花粉管中具有,胚珠内具有。
花粉管进入胚珠后,释放出。
4、与融合,形成 ,这个过程叫做受精。
(五)、有性生殖的概念:经过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是生物界最常见、最重要的生殖方式。
(六)果实和种子的形成:1、果实和种子的发育:⑴发育成果实;⑵发育成果皮;⑶发育成种子;⑷胚珠里的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2、一株植物花的子房里有10个胚珠,将来发育成的果实中应有粒种子。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必背知识清单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1.自然界中的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尽管各种生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形态大小各异,但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生命现象。
2.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哪些?①具有新陈代谢现象(生物最基本的特征);②生物能够生长发育;③成熟的生物个体能繁殖后代;④生物具有遗传变异现象;⑤生物具有应激性,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⑥生物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病毒属第三章内容)注意:(1)能运动、生长的不一定都是生物,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具有以上基本的特征。
例如:不断长大的钟乳石、珊瑚属于非生物,珊瑚虫属于生物。
(2)病毒是唯一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的。
举例:①朵朵葵花向太阳(应激性)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③大树底下好乘凉(生物能影响环境)④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变异)⑤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物能影响环境)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1.在地球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才有生物生存。
有生物生存的这个圈层叫做生物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构成的整体。
2.生物圈之所以适于生物生存,是因为它具备了大多数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阳光、水目前,全球人口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是破坏各种生物栖息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科学探究方法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1.巴斯德实验的变量是:微生物。
2.生物学的科学探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
3.科学探究成功的前提: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科学探究成功的关键:制订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
作出假设是对提出问题的正确性回答。
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以及所需要的材料、器具等。
4.生物学的科学探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等。
生物中考必背知识点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1、生物可分为:植物,动物,真菌,细菌,病毒等五大类群,除病毒外生物都有细胞构成的现在已被人类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而且还有许多未知种类2应激性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3、.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第二节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关键,生物学探究采用的方法一般为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
第二章:严整的生命结构第一节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1、一.显微镜的结构显微镜的结构及功能:1目镜,放大物象2物镜,放大物象3镜筒,连接目镜和物镜4转换器,调换物镜5载物台放置玻片6通光孔,光线通过7压片夹,固定玻片8遮光器,调节光线强弱,其上有光圈9反光镜,反射光线(分平面镜和凹面镜;当外界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当外界光线弱时用凹面镜,凹面镜有聚光的作用)10粗准焦螺旋,升降镜筒,能使镜筒升降范围较大11细准焦螺旋,升降镜筒,能使物象更清晰12镜臂,连接13镜柱,支持14镜座,支持。
二、显微镜的使用的步骤P13-141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步骤:⑴取拿与安放⑵对光⑶安放装片⑷观察⑸整理和存放。
2、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
b q3、物象移动方向与玻片移动方向相反。
物象若在视野上方,要将物象移到中央,应将标本向上方移。
4、显微镜各结构中,起放大物像的是目镜和物镜(最主要结构)57、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
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8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为遮光器和反光镜,外界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和平面镜。
若目镜和物镜被弄湿或弄脏,应用擦镜纸轻轻擦拭干净10(1)观察标本时,应该先在什么物镜下观察?低倍镜(2)对光成功后视野中出现什么样的视野?白亮的视野(3)然后将标本放在什么中央?通光孔的中央。
(4)转动什么螺旋使得镜筒缓缓下降?粗准焦螺旋(5)找到物像后,在转动什么螺旋,将物像调的更加清晰?细准焦螺旋(6)观察显微镜内的物象时,应用左眼观察,右眼也要睁开11判断污点的位置:先移动玻片标本,如果污点也随着移动,则污点在标本上;如果污点不动,则污点在镜头上。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材分析(一)教学分析:本节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起始节。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在识别身边生物的基础上,描述生物的生命现象,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说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学生对于生物的生命现象已有不少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任一种自己熟悉的生物,形成一个基本观点:只有具备这些特征的物体,才是生物。
(二)教学目标:1、通过列举、辨认具体事例,学会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2、通过讨论、领会并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3、通过事物的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4、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5、通过举例活动,让学生关注生物,培养学习生物学、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生物的生命现象及生物的基本特征(四)教学难点:生物某些基本特征的归纳和理解教学准备一盆生长旺盛的含羞草,一盆塑料质的含羞草;体现生物基本特征的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与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关的资料。
教学程序:[我们身边的生物]一、创设问题情景多媒体屏幕呈现: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空中有白云、飞机、太阳,还有蝴蝶、小鸟。
远处有山林、草地,草地上有大大小小的蘑菇。
近处有一只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在觅食,小狗趴在旁边吐着舌头。
还有一座小桥,水中有游鱼、水草。
从学生熟悉的画面引入,目的是使学生从学习一开始就感到亲切、有趣,并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二、提出问题质疑: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在上课初始便把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中来,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程度。
三、问题解决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飞机、白云、太阳、山石、桥、水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都没有生命;蝴蝶、小鸟、草、鸡、狗、鱼、蘑菇等是生物,因为它们都有生命。
学生通过提取脑海中的生活常识,自然而然的解决问题,降低难度,让学生开学之初便拥有了一种生物学习的成就感和关注生活的意识。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1 、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属于自养;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属于异养)。
(2) 生物能进行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都要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松土利于植物呼吸(3)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如:人排汗、呼气和排尿/植物落叶。
(4)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如:葵花朵朵向太阳 /牵牛花清晨开放,中午关闭。
(5)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蜻蜓点水(6)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龙生龙,凤生凤为遗传/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为变异(7)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病毒是生物,但是没有细胞结构,其他生物有细胞结构)注意:钟乳石 (能长大,不是生物)、珊瑚都是非生物;珊瑚虫是生物。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1 、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首先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2.生物归类法按照形态结构分按照生活环境分按用途分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 (蘑菇属于其他生物);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1)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2)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寄生关系,合作关系,共生关系)。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影响:(1) 南橘北枳,“山寺桃花始盛开”“高山上植被分布的差异”“大棚蔬菜”“春江水暖鸭先知”主要受温度的影响。
(2) “春兰秋菊”,一枝红杏出墙来,不同水层中藻类植物分布主要受光的影响。
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影响:草盛豆苗稀(竞争关系);小麦和杂草(竞争关系);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捕食关系)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捕食关系);海葵和寄居蟹(共生);菟丝子和豆科植物(寄生);大豆和根瘤菌(共生)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适应环境:一般是描述生物生活的特征,能够正常的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