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概论 第章城市规划基本概念共41页
- 格式:ppt
- 大小:4.40 MB
- 文档页数:41
内容简介•城市的诞生与发展•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城市规划的编制•城市规划相关基本概念•城市规划的相关规划•城市用地的分类与选择•城市道路交通•城市正常运行保障体系规划第一章城市起源与发展城市的起源城市的概念城市的发展主讲:杨婷 1.城市是怎样诞生的?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城市的起源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穴居、树居、巢居母系社会的原始群落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固定居民点的出现城市雏形的出现私有制的出现城、廓、沟、池的出现“市”的出现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农村与城市差别的出现城乡差别进一步加大奴隶社会没有固定的居民点形成较为稳定的劳动集体,但无固定居所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农业:相对稳定、固定→固定居民点畜牧业:流动性的以防御性为主的构筑物,如沟、墙等防卫性,如“筑城以为君,造廓以守民”剩余产品和私有财产的交换,如“日中为市,各易而退,各得其所”商业:专门从事交易的商人,固定交易场所;手工业者:以奴隶主居住和商业、手工业者居住为主的城市以农业为主的奴隶居住地——农村城市产生过程简图•城市产生的条件•(1)、城市产生的前提条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粮食的出现•(2)、城市产生的基础条件——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分工•早期的城市——城、市分离•城:是一种防御性构筑物,最早是一种大规模、永久性的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治野兽侵袭,后来逐渐演变成为防御敌方侵略。
2.什么叫城市?•市——交易场所,人口集聚之地•《周礼·地官》:“五十里有市”,“大市日昃而市,百姓为主。
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
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古代常将“市”与“井”连在一起称“市井”•城市定义:依据一定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把一定地域组织起来的居民点,是该地域或更大腹地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本法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城市规划基本概念和知识城市规划( Urban planning )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
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注意城市地区的实体特征。
现代城市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制订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的规划。
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在一些大中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之间增加城市分区规划。
总体规划( Comprehensive planning )指综合性的城市规划。
是确定一个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制订城市中各类建设的总体布局的全面环境安排的城市规划。
总体规划还包括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制订该市远、近期目标及其实施步骤和措施等工作。
详细规划( Detailed planning )在中国,按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城市局部地区近期需要建设的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等作出具体布置的规划,为建筑设计提供依据。
内容包括:选定技术经济指标,提出建筑空间处理要求,确定各项用地的控制性座标、建筑物位置与标高等。
城市分区规划( City district planning )在中国,指根据已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所做的市内各局部地区的规划。
各区按不同的功能和性质,有各自的规划。
功能规划( Functional planning )对某些领域[如运输、住房和水质]的需要或活动定出目标,政策和工作程序的规划,通常由政府制订。
住房建设规划( Housing program )指制订出若干年内分年度建造住房的规划,包括居住区和住房建造的数量以及居住水平等多项指标。
实体规划( Physical planning )为开发或改造一个地区而预先做出的设计,把现有一切自然和人为的物质条件纳入规划,加以全面考虑,包括基础设施、房屋建筑、最佳开发战略等。
城市性质( Designated function of a city )在中国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根据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确定它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规划概论第一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城市的形成在人类社会300多万年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历史时期,城市作为一种区别于农村的聚落,是在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人类历史社会劳动大分工是城市产生的根本原因。
城市的产生于人类技术的进步和阶段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
一.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与原是聚落的出现早期的原始聚落多发源于自然资源较为优越的地区,大都靠近河流.湖泊,哪里有丰富的水资源.肥沃的土地,适于耕作,已于居住。
原始聚落一般选址在进水德尔基地或向阳坡上,便于取水,利于卫生。
二.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与城市的出现发达的农业是城市产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这些充分条件中,可能包括人类文明的其他产物:分阶层的社会,所有权的不平等,宗教,政治国家的出现等等。
第二节城市的概念一.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与乡村相对的概念,城市是由乡村聚落发展而来的新的聚落。
城市局落实乡村聚落的一种形式。
二.城市的设置标准三.城市的类型(一)按人口规模分类城市的四个等级: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称作特大城市:人口在50万到100万的称作大城市:人口在20万到50万成座中等城市:人口在20万以下的称作小城市。
(二)按职能分类(1)首都(2)省.自治区中心城市(3)工矿城市(4)交通枢纽.港口城市(5)特殊职能城市,如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城市,边境城市(6)一般县市(三)按布局形式分类(1)块状布局城市(2)带状布局城市(3)星座装布局城市(4)组团状布局城市(5)大都市连绵区第三节城市发展的阶段性一古代城市的发展二近代城市的发展(一)城市绝对集中发展阶段(二)城市相对分散发展阶段(三)城市区域协同发展阶段三、城市未来发展趋势1.知识经济与城市发展动力(1)信息技术(2)服务产业(3)人力素质(4)科技创新2.经济全球化对城市未来的影响3.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变化第四节城市化一、城市化概念城市是乡村变成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
聚落: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不仅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和防御职能的居民点。
“城”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场所;城市的职能:非农业人员的居住场所,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商品交易的场所,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
城市的选址:防御的需要,环境容量,良好的生存环境,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剩余产品与私有制、交换;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宗教、文化艺术:阶级社会、统治、防御;规划的特征:1、规划最基本的特征是未来导向性。
既是对未来行动结果的预期;也是对这些行动本身的预先安排。
2、规划目标目标是规划评价的最基本准则与依据3、未来不确定性未来研究是规划研究的基础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土地使用的配置;城市空间的组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
空想社会主义:莫尔(T.More)的“乌托邦”,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欧文(“协和村”方案)和傅里叶(“法朗吉”单位)雅典宪章功能分区1提出城市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2提出城市规划应与周围地区整体考虑3提出居住为城市的主要因素马丘比丘宪章功能融合1把城市与区域联系在一起研究,有效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2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应和谐,应重视历史文化和地区特色3指出过分追求功能分区,牺牲了城市的有机联系、忽视了人与人的多方面联系4应努力创造综合性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城市规划的任务发展目标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建设部署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1)可持续发展2)以人为本3)面对现实,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综合部署城市规划的原则1.远近结合2.促进社会经济发展3.保护环境4.节约用地、合理用地5.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传统风貌6.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城市规划阶段的划分1)总体规划2)详细规划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1.城镇体系规划2.城市总体规划纲要3.城市总体规划4.分区规划5.控制性详细规划6.修建性详细规划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1898年,英国人E.霍华德出版了《明日的田园城市》提出了一个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即把城市的高效率、高度活跃的城市生活,和乡村环境清新、美丽如画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以解决当时城市的疑难结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