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李白教学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560.00 KB
- 文档页数:27
统编本三上《李白》公开课设计教案详案本文档提供了一份关于统编本三上《李白》公开课设计的详细教案。
以下是该课程的具体安排和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了解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和理解《李白》这首诗的意义和特点- 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教学内容1. 引入李白及其作品(10分钟)- 介绍李白的背景和成就- 分享《李白》这首诗的名句和意义2. 导读诗歌内容(10分钟)- 列举关键词,让学生猜测诗歌主题和情感-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测3. 阅读理解与讨论(15分钟)- 学生阅读《李白》诗歌的全文- 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之间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4. 诗歌分析与批判性思考(15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隐含信息- 学生互相评论和辩论,探讨不同观点和解释5. 创作与表达(20分钟)- 学生根据自身理解和感受,自由创作与《李白》主题相关的诗句、短文或绘画作品- 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互相欣赏和评价6. 总结和反思(10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和点评- 学生反思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学生提出问题和拓展思考教学评价-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学生对《李白》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学生的作品展示和表达能力以上是统编本三上《李白》公开课设计教案详案的内容。
通过本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李白的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
《李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李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李白的生平和作品;2. 研究李白的代表作品,包括《静夜思》和《将进酒》;3. 分析李白诗歌的主题和艺术风格;4. 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古典诗歌的能力;5.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李白的代表作品欣赏:《静夜思》和《将进酒》;3. 李白诗歌的主题和艺术风格分析;4. 学生自主撰写一篇李白风格的作品。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李白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2. 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他的诗歌创作环境。
步骤二:欣赏诗歌1. 阅读《静夜思》和《将进酒》两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和哲理;2. 分析诗歌的形式、语言和意象,深入了解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步骤三:讨论主题和风格1. 引导学生讨论李白的诗歌主题,如自然、爱国、人生思考等;2.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李白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例如借景抒怀、豪迈奔放等。
步骤四:写作练1. 要求学生尝试仿写李白的诗歌风格,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2. 学生可以选择写一首完整的诗歌,或是写一篇诗情画意的散文。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情况;2. 学生对李白诗歌的理解程度;3. 学生自主撰写作品的质量和创意。
五、教学资源1. 李白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2. 李白的代表作品《静夜思》和《将进酒》的课文材料;3. 李白其他作品的选段。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李白诗歌欣赏和分析活动;2. 组织学生进行李白作品的朗诵比赛;3. 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扩展对古典文学的理解。
《李白》说课范例
李白说课范例
1. 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通过研究李白的诗歌作品,使学生了解李白的人生和创作背景,以及他的诗歌风格与意境。
通过诗歌的鉴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品味,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2. 教学内容和方法
2.1 教学内容
本课程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
- 李白的代表作品选读;
- 李白的诗歌风格分析和意境解读。
2.2 教学方法
- 讲授:通过讲述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他的成
长经历和创作动机;
- 阅读:学生通过阅读李白的代表作品,感受他的诗歌魅力,
并进行诗歌分析和鉴赏;
- 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于李白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 写作:学生完成一篇关于李白的诗歌评论,展示他们对于李
白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学评价
3.1 评价方法
- 课堂参与: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达能力;
- 诗歌分析作业:评价学生对李白诗歌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 诗歌评论作文:评价学生对李白作品的评价和个人见解。
3.2 评价标准
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诗歌分析作业和诗歌评论作文进行评分,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批判思维能力。
4. 教学资源
- 李白的诗歌选读资料;
- 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资料;
- 诗歌分析模板;
- 诗歌评论写作指导。
以上是《李白》说课范例的简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
“李白一生”教案讲义教案讲义:李白一生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白的背景和生平经历;2.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和作品特点;3.培养学生对李白诗歌的欣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写一首李白风格的诗歌。
二、教学内容1.李白的背景和生平经历;2.李白的诗歌风格和作品特点;3.李白的代表作品欣赏;4.创作一首李白风格的诗歌。
三、教学步骤Step 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李白的肖像画和一些李白的名句,引发学生对李白的兴趣,介绍李白的背景和生平经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Step 2: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和作品特点(20分钟)通过给学生阅读李白的诗歌片段,让学生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和作品特点,并领会李白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Step 3:学习李白的代表作品(30分钟)组织学生集体朗读李白的代表作品,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李白的诗歌之美,培养学生对李白诗歌的欣赏能力。
Step 4:创作一首李白风格的诗歌(30分钟)引导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仿照李白的风格写一首诗歌。
要求学生运用李白的诗歌特点和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Step 5:展示和分享诗歌(10分钟)学生互相展示和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对彼此的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鼓励学生相互学习,互相进步。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李白的背景和生平经历是否了解;2.学生对李白的诗歌风格和作品特点是否掌握;3.学生的诗歌创作是否具有一定的李白风格和特点。
五、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继续阅读李白的其他作品,加深对李白诗歌的理解和欣赏;2.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展示自己的才艺和创作能力;3.组织学生参加李白诗歌作品的解读和研究活动,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知识面。
李白教学大纲李白教学大纲李白,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才卓越,作品广泛流传于后世。
李白的诗歌独特而富有个性,风格多变,内容丰富多样,对于学习和欣赏古代文学的人来说,了解李白的诗歌创作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我设计了一份李白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李白的诗歌。
第一部分:李白的生平和时代背景(200字)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李白出生于唐代,他的诗歌创作活动主要发生在盛唐时期。
我们将探讨唐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诗歌创作背景。
第二部分:李白的诗歌特点(300字)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详细探讨李白的诗歌特点。
李白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奔放的作品,也有婉约细腻的作品。
我们将分析李白的诗歌语言、意象和写作风格,以及他对自然、人生和哲理的独特见解。
通过深入研究李白的诗歌特点,学生将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他的作品。
第三部分:李白的代表作品赏析(400字)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选取几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进行赏析。
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些作品,包括诗歌的主题、意境、表达方式等。
通过学习李白的代表作品,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第四部分:李白对后世的影响(200字)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探讨李白对后世的影响。
李白作为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将介绍一些李白的传世名篇,并分析他的影响力和他对后世诗人的启发。
第五部分:李白的诗歌欣赏与创作(100字)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鼓励学生进行李白诗歌的欣赏和创作。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李白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欣赏,并尝试自己创作一首李白风格的诗歌。
通过实践,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李白的诗歌艺术。
结语(100字)通过这份李白教学大纲,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李白的诗歌,感受他独特的艺术魅力。
李白的诗歌不仅是文学的瑰宝,也是我们了解唐代文化和思想的窗口。
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李白及其生平事迹,掌握李白的代表作品。
(2)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特点,学习如何鉴赏古诗词。
(3)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李白的生平事迹2. 李白的代表作品3. 李白的诗歌风格特点4. 古诗词的朗读技巧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激发学生对李白的兴趣。
(2)展示李白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李白的诗歌风格。
2. 课堂讲授(1)李白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介绍(2)分析李白的诗歌风格特点(3)讲解古诗词的朗读技巧3. 学生活动(1)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
(2)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分析李白的诗歌风格特点。
(3)朗读比赛:学生分组朗读李白的诗歌,教师点评,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4.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李白诗歌的特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一首李白的诗歌,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精神、朗读水平等。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和读后感,了解学生对李白诗歌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李白及其诗歌,使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代表作品和诗歌风格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朗诵水平。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
第五讲《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作者及题解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亦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
五岁时随父李客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25岁时离开蜀中,定居湖北陆安,并以此为中心漫游天下。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今安徽省马鞍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思想受儒、道、佛诸教影响,比较复杂。
他关心社会,奋发有为,渴望建功立业;同时,他追求个性,蔑视权贵,嗜酒求仙,自由浪漫。
他的诗歌想象丰富,语言自然流畅,不假修饰,奇妙天成,具有雄奇飘逸、浪漫奔放的艺术风格,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存诗千余首,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李白一生同庐山有密切关系,曾多次游历庐山,现传下来吟咏庐山的诗有十多篇。
这首诗即为其中的一篇。
这首诗作于李白晚年。
安史之乱中,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受到牵连,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县)。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遇赦,东还途中再游庐山,因而作了这首诗寄给当年同游庐山的卢侍御虚舟。
“侍御”为官职名,即“侍御史”。
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大兴)人,唐肃宗时曾任殿中侍御史。
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见清王琦注引李华《三贤论》)。
谣:不合乐的歌,一种诗体。
二、诗文内容:本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既有对儒家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入世追求的嘲笑,也有对道家的崇信。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四章诗仙李白(简编)主讲及拟稿:刘南平第一节李白的生平综观李白的一生及人格可概括为一句话,即以追求自由为人生最高境界。
这一独特气质的形成,源于一、融儒道侠于一身的历史文化影响(一)儒文化的影响表现为李白自视很高,很有自信心和功名心,也想“拯物济世”,建功立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是与一般儒生相同之处,形成其这一思想的原因大致有二:1、博学多才,“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的文化积淀。
2、出身唐皇室同一世系的家族自豪感。
但他又不同于一般儒生,最大的不同是,他只想凭借自己的声望直取卿相,“愿为辅弼”“立抵卿相”;“不屑于一官半职,“拨乱属豪圣,俗儒安可通”(登广武古战场怀古);不屑于俗儒视为正途的科举应试之路;不屑于一般儒生皓首穷经的努力,“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侠客行)。
(二)侠文化的影响1、富而不贵,没有受过正规的儒家思想教育却博学的文化教养形成了他桀骜不驯的任侠性格。
2、蜀中自古就是侠士侠风盛行的地方,使李白受到感染。
但是,李白又不同于一般的市民、豪侠,他要直取卿相,这就离不开名人推毂和终南捷径,而这两条道路必须仰赖他所蔑视、憎恶的上层统治者,这就必然陷入二律悖反的矛盾之中,可以说李白是带着这个矛盾走完一生的。
为了摆脱这个矛盾,他人格中又一文化积淀起了作用。
(三)道家“功成身退”的思想使李白找到了理想的人生设计。
“功成身退”原出《老子》。
老子从祸福倚伏的观点出发,提出“功遂身退,天之道”。
李白将前提由全身远祸改为“功成”,显然融进了儒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般认为,儒道侠本不相容,陈子昂说:“儒道两相妨”但是,李白却将它们和谐地统一于自己的人生设计中。
二、祖国地域文化的滋养这种文化滋养与诗人长期的漫游生活分不开。
李白的一生分五个时期(游P61)。
第一个时期5—25岁蜀中博学和漫游时期。
第二个时期26—42岁仗剑远游时期荆楚中原文化的影响:楚辞、老庄——崇尚自然、耽于幻想,充满浪漫情调的荆楚文化;吴歌西曲发源地的长江中下游民歌情调;中原之游所感受到的贞刚之气。
语文必修二语文版最新同步教案第5课《李白诗三首》教案[教学建议]一、指导学生依据注解和工具书做好预习,弄懂各首诗的意思。
二、可用质疑答疑的方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突破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的理解和鉴赏。
三、要加强诵读指导,在吟诵中领会诗的意境。
四、介绍清楚诗人的简要生平、思想和诗作的写作背景。
五、前两首可精读,后一首略读。
[教学目的]一、通过品评李白的诗歌,初步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
二、通过晶评李白的诗歌,初步了解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一、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内容,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
二、分析《蜀道难》的写作特点,了解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时)一、背景介绍天宝年间,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他以为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是怀着“游说万程苦不早”的心情,“仰天大芙出门去”的。
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供己消遣的御用文人。
同时李白的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招致权贵的排挤。
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
天宝三载,他终被赐金还乡,这是他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
离开长安后,曾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
第二年,李白借故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写下了这首“留别”诗,表达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权贵彻底决裂的态度。
二、内容简说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屑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全诗共3段。
第1段,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天姥山的高峻,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由此引出“梦游”的主题。
第2段,记“梦游”的经过,先略叙从镜湖到剡溪的行程;接着写登山途中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轻快情调;然后着重描写山上景物的突然变化和仙界的突然出现,这是全诗的高潮——诗人在惊心动魄之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最后写诗人梦醒之后怅然如有所失的心情。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认识古代诗人李白古代诗人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诗歌充满了豪放、奔放的风格,被誉为“诗仙”。
在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中,通过认识李白这位伟大的诗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培养他们对诗歌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本文将介绍如何设计一堂小学三年级语文课,让学生认识古代诗人李白。
一、课堂目标1. 认识李白这位古代诗人,了解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了解李白的代表作品,感受他的诗歌风格;3.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1. 李白的简要生平资料;2. 李白的代表作品选段;3. 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李白的形象和诗歌朗诵;4. 课堂活动设计,如朗诵比赛、诗歌创作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李白的图片或视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2. 了解李白: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包括出生地、成就等,让学生对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欣赏诗歌:选择李白的代表作品,如《将进酒》、《静夜思》等,进行诗歌朗诵和解读,让学生感受他的诗歌魅力。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李白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5. 诗歌创作: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让他们模仿李白的风格,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6. 课堂展示: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分享创作心得,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7. 总结回顾:回顾本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对李白的认识,激发他们对诗歌的热爱。
四、课堂延伸1. 阅读更多李白的诗歌,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2.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表演热情;3. 制作李白诗集,让学生亲自体验编辑的乐趣;4. 联合美术课,让学生通过绘画作品表达对李白诗歌的理解。
通过设计这样一堂小学三年级语文课,让学生认识古代诗人李白,不仅可以增加他们的文学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作能力,为他们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学生在欣赏李白的诗歌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对文学的热爱,成为有情怀、有修养的新时代少年。
介绍李白的教学方案介绍李白的教学方案第一节:李白生平简介教学重点熟悉李白生平事迹教学难点结合李白各个时期的作品加深对李白的了解教学内容李白生平:李白的诗学地位:第二节:李白诗学研究之醉态诗学思维方式教学重点讲授作为诗学思维方式的醉态狂幻教学难点体会李白情绪巅峰体验中的精神自由教学内容赏析《将进酒》没有诗的人生是寂寞的,没有酒的诗歌是干涩的。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时时洋溢着诗情,处处弥漫着酒香。
诗达意,酒传神,写尽人生。
论诗酒之道,当首推李白。
他爱诗若痴,爱酒成狂,既具有侠客豪饮之风,也不失文人品茗之气。
他经常醉着,却睁着一双世事洞明的眼睛;他就这么喝着,激扬文字中流淌着指点江山的豪情。
他有理由爱酒,因为他明白“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他不能没有酒,因为只有在酒中,才有他涌动的生命。
花间独酌,他可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客中对饮,但见那“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行路艰难,自有“金樽清酒斗十千”相伴,临行饯别,会有“愁来饮酒二千石”开怀。
更有那奔腾不息的《将进酒》,挥洒着李白的诗酒大自在。
第三节:李白诗学研究之时空错综的诗兴哲学通过诗作了解体会李白以生命体验历史的形式教学难点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内容李白的求仙诗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
兹山何峻秀? 绿翠如芙蓉。
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
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
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
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
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
中有绿发翁,披云卧松雪。
不笑亦不语,冥栖在岩穴。
我来逢真人,长跪问宝诀。
粲然启玉齿,授以炼药说。
铭骨传其语,竦身已电灭。
仰望不可及,苍然五情热。
吾将营丹砂,永与世人别。
第四节:李白诗学研究之言体诗的心理机制教学重点李白代妇立言的才子道教学难点了解感悟弃妇情结与文人的生存境遇教学内容李白诗作中反映妇女生活的深广程及其卓越艺术成就是空前的。
隋唐五代文学第五章李白教案隋唐五代文学第五章李白教案隋唐五代文学第五章李白教案发布时间:2017-12-09第五章李白(4学时)教学目的:了解李白其人与创作成就。
重点: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歌行体的艺术特征。
难点: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的成因,乐府与歌行的比较。
第一节李白生平、思想个性一、生平:(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官至翰林待诏,称“李翰林”,有“诗仙”之称。
其出身有许多疑点,其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迷,主要有四种说法:(1)凉武昭王(李暠gao或hao)九世孙;(2)指李树而生(李阳冰);(3)其族获罪,谪居条支(属于西域,今在伊拉克境内);或说在碎叶(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碎叶,今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
(4)陈寅恪《李白氏族之疑问》认为:李白父客,像是胡任到李唐经商而取李姓。
从其诗中可看出他曾在胡人聚居地生活过。
又有人说李白“眸子炯然”,如“饿虎”样,类胡人。
白有许多习惯也很特别,如友人死,他为之剔骨而葬。
其子女取名“颇黎”、“明月奴”。
李白一生主要分为五个时期:1、读书与蜀中游历期。
25岁之前。
五岁随父到江油县,“五岁诵六甲(天干与地支组成六十组干支,其中起头的是‘甲’字的有六组,故称六甲。
),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不到二十岁,苏颋见到李白,说他“天才英丽,可与相如比肩。
”道教大师司马承祯说他有“仙风道骨”。
2、壮游与求仕期。
41岁之前。
李白不屑参加科举,希望通过漫游求得引荐的机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到湖北安陆时,与高宗时宰相许圉(yu)师的孙女结婚,在此约十余年。
3、长安三年入仕期。
42-44。
有人考证,李白曾两入长安,开元后期一次,但无功而返。
天宝元年可能由于玉真公主、吴筠、贺知章等人的推荐,召入长安作家供奉翰林。
“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
”但他实际是以诗名来供奉。
而李白自恃太高,无心理准备,依旧纵酒狂歌,桀骜不驯:“长安市中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授课时间第5 周章节名称月下独酌授课理论课()、实践课()、习题题()、其它()方式教学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目的要求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痛苦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步骤及内容:教学导入:李白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当然,我想我们读书期间读的最多,记得最多的也是李白的诗歌,当我们要赞美友情深厚的时候也许会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当我们在不得志的时候也许我们会说“安能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但当我们踌躇满志的时候我们也许会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由此可见李白的诗歌在我们中间流传度是很高的,那我们不仅就会对李白这个人产生兴趣,究竟这样一个文学天才在当时的时代他的遭遇怎么样,他遇到什么事情,他那些优美的诗句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谈谈李白。
一,介绍李白1,——李白25岁以前,主要在蜀中读书,受个性和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任侠好施。
2.,—到李白42岁止。
离开四川开始漫游。
他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想采取纵横家游说的方式,希望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知名人士的推荐,一鸣惊人,从布衣一跃而为宰相。
漫游中,他还曾和一些著名的道士隐居,希望沿着当时已成风气的那条终南捷径来树立风气,直上青云。
3.——从天宝元年到天宝三年,李白44岁。
天宝元年,李白因人推荐被征召到长安,高兴的狂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但供奉翰林的闲暇生活使李白感到失望,常纵酒狂饮,最后被玄宗赐金放还。
近三年的长安生活,使李白感想和愤懑更多。
4,——到天宝十四载李白55岁,共十年。
漫游中,在洛阳遇到了杜甫,在汴州遇到了高适,三人同游了许多地方。
分手后,李白在山东临淄正式加入道士籍,以解脱政治失意后的苦闷。
此期李白的出世思想表现得最为明显。
5,安史之乱次年,李白带着抗敌平乱的报国思想应邀加入永王李麟的幕府,“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