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唐]戴叔伦 赏析PPT
- 格式:ppt
- 大小:2.01 MB
- 文档页数:7
戴叔伦《塞上曲》(带拼音、注释、译文)《塞s ài上sh àng曲q ǔ》作zuò者zhě:戴dài叔shū伦lún汉hàn家jiā旌jīng帜zhì满mǎn阴yīn山shān, 不bù遣qiǎn胡hú儿ér匹pǐ马mǎ还hái。
愿yuàn得dé此cǐ身shēn长cháng报bào国guó, 何hé须xū生shēng入rù玉yù门mén关guān。
作者介绍:戴叔伦(约732年-约789年),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
年轻时师事萧颖士。
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
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
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
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注释:不遣:不使。
得:能。
译文:唐朝的旌旗在阴山飘扬,胡人胆敢来侵犯,定叫他有来无回。
但愿能建功立业以身报国,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塞上曲》译文注释与鉴赏此诗声声实在,句句真情。
诗意具有飞扬跋扈、迅猛阔大的气势,又充溢着边塞秋景萧煞悲凉之意,表达出诗人对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匈奴离叛的祝颂之意,也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塞上曲唐代:李白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赏析“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此诗一开篇借用汉武帝历史典故、借汉喻唐的修辞手法,以铺叙方式描绘出一幅大汉无中策、匈奴侵犯入境的景致,加倍形容战况非常危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无中策”、“犯渭桥”起烘托气氛之意,点明题旨,升华主题,为下文作铺垫。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紧扣上文,主要介绍战况相当危急,战事一触即发,讲述匈奴驻扎离长安不远的五原,以“秋草绿”“一何骄”突显匈奴趁草茂马壮之时侵犯中原,直逼都城长安。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描绘一幅战将们受命西征、报家为国的壮丽景致,明写汉军战将西征,横行阴山,实则写贞观三、四年间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出征平定突厥离叛之事。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借用汉使骠骑将军的典故,写汉军征途所向无前,恃勇锐冲锋出战,大败匈奴军,让匈奴人叫苦连天,暗寓出诗人歌颂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突厥离叛的煌煌武功,与此同时,以借古鉴今为警戒,提醒唐玄宗要重视边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讲述汉军渡黄河、临瀚海、战胜休兵后,胡汉人民处处平安无事,突显出战争残酷与和平民安的鲜明对比,抒发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描绘出一幅平息匈奴侵犯、百姓安乐如瀚海无波的景致,而“萧条”、“清”、“寂”、“无波”点染出边塞秋景,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萧煞悲凉之意,起到照应上文,着重渲染出诗题“塞”,渲染气氛,制造声势。
“犯渭桥”、”“征西极”、“乐事多”,是全诗的脉络。
此诗声声实在,句句真情。
塞上曲戴叔伦阅读答案《塞上曲》是一首清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长诗,诗篇主要讲述了蒙古族英雄木华黎和其子刘伯温抗击外族侵略,维护祖国统一和人民幸福的故事情节。
这首诗的牢固爱国主义意识、正义感和战斗精神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并成为了中国文化经典之一。
1. 塞上曲的艺术价值戴叔伦的《塞上曲》是一首传统文化中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诗歌,不仅在诗歌的形式上充分展现了诗人在语言、修辞的技巧方面的功底,而且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的表达上也体现出了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文情怀。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1.1 诗歌的形式《塞上曲》长达七百多字,却结构紧凑,不流于唠叨。
它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仗、寓言、押韵等,形式多样,却没有张扬;语言优美,意境高妙。
例如: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嫩叶成。
欸日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一段描写的是孤独寂静的心情,循序渐进,向激情和腐朽靠近。
通过这种比拟和默契的排比手法,运用了形象想象、心理暗示等手法,使整首诗歌形成了优美而独特的感染力。
1.2 爱国主义情感诗人在拟写《塞上曲》的时候,融入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纵观全篇,无不倾诉着他对民族团结、对中华大地的重视和热爱;他写道:当年万户侯,曷为出师表?将军何辞骑宝马,晉升太子少师他乡遇故知。
不念緜緜竹林,风雨凄凄。
这段话充满了对民族复兴的热爱与期望,诗人借此描绘了一个英勇的节度使,他对抗敌人并维护国家利益。
人民群众通过诗歌感受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对民族伟大复兴的热望。
1.3 正义感和斗志《塞上曲》也是一首崇高的赞歌,散发着正义与斗志的气息。
它讴歌了一个群体,一个国家,更是一个时代的奋斗和壮举。
它告诉我们:我们要奋斗,我们要勇敢,我们要充满斗志,要坚持到底,要爱自己的祖国、人民和家。
诗人写道:壮志凌云气吞虹,五千仞岳只垂头。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些句子充分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正义感和斗志,他要在艰苦环境的苦难中坚持到底,要在风雨和日益迅猛的信息化潮流中逆流才能为祖国、为民族、为人类创造出一个更加繁荣昌盛、和平美好的未来。
戴叔伦《塞上曲》阅读答案附赏析戴叔伦汉家旌帜满阴,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注释: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时通西域的要道。
(1)这首的前两句表现的是什么内容?(2)定远候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在最后一句中用此典故有何用意?参考答案:(1)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表现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高歌猛进,写得非常有气势。
(2)诗人在最后一句中用班超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而得国家安宁,表达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雄健壮烈。
:戴叔纶的《塞上曲》共两首,为七言绝句。
这是第二首。
这首较之第一首《塞上曲军门频纳受降书》浅明了许多,里面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门关。
这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侯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班超30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
但以戴叔纶之见,班超的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就是了。
戴叔纶的爱国之切是好的,义无反顾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这个实际例子上看,却不是那么近人情。
知道了这个典故,全诗意思迎刃而解。
前一联讲的是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
而后就是上文说过的典故不回玉门关了,要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
戴诗同前人述志慷慨的边塞诗一体同出,大都是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至于时代特征的分析、判断及有关主张,则稍嫌抽象,倘如不将上诗注为唐中期的戴诗,而随便说成为别个时代的,也是很难提出疑问来的。
塞上曲原文及赏析原文:塞上曲唐代:李白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译文由于大汉无灭匈奴之计策,至使匈奴进犯至渭桥。
离长安不远的五原,就驻扎着胡人骄悍的兵马。
将士们受命西征,大军横行于阴山之侧。
攻下了盛产胭脂的燕支山,使胡人惊叹:失我燕支山,使我妇立无颜色!汉兵转战万里,大获全胜。
回渡黄河,凯旋收兵。
从此休兵,胡汉人民都乐其太平。
茫茫瀚海,沙浪寂寂,萧条万里,和平安静。
注释大汉句:谓中原汉族政权对付匈奴实在没有办法。
大汉:汉朝,实指唐朝。
中策:中等之策。
《汉书·匈奴传》:“严允谏曰:‘臣闻匈奴为害,所从来久焉。
未闻上世有必征之者也。
后世三家周、贵、汉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
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
当周宣王时,猃狁内侵,至于泾阳,命将征之,尽境而还。
其视戎狄之侵,譬犹蚊虻之螫,驱之而已。
故天下标明,是称中策。
汉武帝选符练兵,约赍轻粮,深入远戍,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二十余年,中国罢耗,匈奴亦创艾,而天下称武,是为下策。
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
疆界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足为无策。
’”匈奴句:意谓匈奴侵略军已逼近长安。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七月,突厥颉利可汗自率十万余骑进寇武功,京师戒严。
癸末,颉利至于渭水便桥之北,太宗率大臣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驰至渭水,与颉利隔河而语,责其负约,后众军皆至,军威大盛,太宗独与颉利临水对话。
颉利请和,引兵而退。
见《旧唐书·突厌传》。
此即写此事。
渭桥,汉唐时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
五原:唐郡名,在今陕西定边县一带。
史称颉利曾建牙于五原之北,常骚扰唐边境。
西极:汉唐时之长安以西的疆域。
阴山:在今内蒙古境内,东西走向,横亘二千余里。
燕支二句:燕支,亦作焉支。
在今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
塞上曲原文及赏析塞上曲原文及赏析原文:塞上曲唐代:李白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译文由于大汉无灭匈奴之计策,至使匈奴进犯至渭桥。
离长安不远的五原,就驻扎着胡人骄悍的兵马。
将士们受命西征,大军横行于阴山之侧。
攻下了盛产胭脂的燕支山,使胡人惊叹:失我燕支山,使我妇立无颜色!汉兵转战万里,大获全胜。
回渡黄河,凯旋收兵。
从此休兵,胡汉人民都乐其太平。
茫茫瀚海,沙浪寂寂,萧条万里,和平安静。
注释大汉句:谓中原汉族政权对付匈奴实在没有办法。
大汉:汉朝,实指唐朝。
中策:中等之策。
《汉书·匈奴传》:“严允谏曰:‘臣闻匈奴为害,所从来久焉。
未闻上世有必征之者也。
后世三家周、贵、汉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
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
当周宣王时,猃狁内侵,至于泾阳,命将征之,尽境而还。
其视戎狄之侵,譬犹蚊虻之螫,驱之而已。
故天下标明,是称中策。
汉武帝选符练兵,约赍轻粮,深入远戍,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二十余年,中国罢耗,匈奴亦创艾,而天下称武,是为下策。
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
疆界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足为无策。
’”匈奴句:意谓匈奴侵略军已逼近长安。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七月,突厥颉利可汗自率十万余骑进寇武功,京师戒严。
癸末,颉利至于渭水便桥之北,太宗率大臣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驰至渭水,与颉利隔河而语,责其负约,后众军皆至,军威大盛,太宗独与颉利临水对话。
颉利请和,引兵而退。
见《旧唐书·突厌传》。
此即写此事。
渭桥,汉唐时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
五原:唐郡名,在今陕西定边县一带。
史称颉利曾建牙于五原之北,常骚扰唐边境。
西极:汉唐时之长安以西的疆域。
阴山:在今内蒙古境内,东西走向,横亘二千余里。
燕支二句:燕支,亦作焉支。
在今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
戴叔伦的爱国诗《塞上曲二首》(其二)《塞上曲二首》(其二)唐•戴叔伦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赏析】诗的前两句充满战斗必胜的昂扬斗志,写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
“汉家”即唐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如唐代高适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两句直抒胸臆,表达甘愿为国牺牲的壮志豪情。
“玉门关”,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为重要的屯兵之地,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
“生入玉门关”句出自《后汉书•班超传》:“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意谓班超久在西域,年老思念故土,上疏请求放归,希望在未死前,能活着回到家乡。
但戴叔纶在诗中说到“何须生入玉门关”,对班超的做法稍有批判,他认为作为戍国将士,不应该有“生入玉门关”的想法,应该一心想着报国杀敌。
这正是清人徐锡麟所说的“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大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之气,表达了诗人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来保卫国家安宁的坚定信念。
扩展阅读:戴叔伦的简介戴叔伦(约732-约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
年轻时师事萧颖士。
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
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
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
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今存诗二卷,多混入宋元明人作品,需要仔细辨伪。
其他代表作品还有《兰溪棹歌》等。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一字次公,金坛城西南窑村人,是唐代中期的诗人,出生于一个隐士家庭。
祖父戴修誉,父亲戴昚用,都是终生隐居不仕的士人。
戴叔伦年少时拜的学者萧颖士为师,他博闻强记,聪慧过人,“诸子百家过目不忘”,是萧门弟子中出类拔萃的学生。
至德元载(756年)岁暮,为避永王兵乱,25岁的戴叔伦随亲族搭商船逃难到江西鄱阳。